专题三:处境不利儿童健全人格培养
分会场二 2021年7月17日下午 14:00-15:20
地点:敬贤厅2F
疫情期间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其与父母应对儿童消极情绪的关系
刘 文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疫情期间留守儿童的情绪和学业适应与父母应对的关系。选取1780名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和1500名非留守儿童。结果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抑郁、焦虑症状更为严重,学习适应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此外,支持性应对方式,尤其是情绪集中和问题集中反应,与儿童抑郁和焦虑显著负相关。非支持性应对方式,尤其是痛苦和惩罚反应,与儿童抑郁和焦虑症状显著正相关。此外,惩罚反应与抑郁、忽视与孤独、问题集中反应与学业适应的关系在留守儿童中显著增强。因此,在疫情期间,留守儿童即使有父母陪伴,仍然处于不利地位。父母对留守儿童负面情绪的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疫情,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父母应对
家庭视角下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及反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张嘉琪 王薇薇 刘 文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反社会行为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编制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采取目的性取样的方法,抽取了来自辽宁、重庆等地的家长参与访谈。使用计算机辅助QSR NVIVO11.0 软件,对留守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反社会行为的行为表现进行访谈编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留守儿童总体上社会适应发展良好,并且家庭因素在其社会适应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视角,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反社会行为,质性研究
流浪儿童心理问题及援助—以天津市为例
吴捷 杨春 边媛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天津市救助管理站与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共建了心理服务基地,由师范大学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定期到救助管理站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项目服务历经5年,分别经历初建期-软硬件部署;深化期-特色延伸服务;成熟期-常态化服务与精准服务结合。通过专业化、个性化心理服务的开展,救助站受助未成年人有了较大的改变,取得良好效果。未来工作展望: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救助未成年人及工作人员开展心理评估和咨询,构建流浪儿童心理服务体系平台。
关键词:流浪儿童,心理问题与援助,天津市救助管理站
压力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共情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袁媛 姜英杰 谢笑春 刘芳芳 关丽丽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共情作为一种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促进合作与利他行为的优势资源能力,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保护作用,且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本研究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各变量关系,重点考察压力生活事件与留守儿童共情间的关系,自尊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对上述中介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706名五、六年级和初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M = 12.62岁,SD = 1.60,男生314人),要求其分别完成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结果表明:(1)压力生活事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共情能力,同时压力生活事件可以通过自尊间接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共情能力,自尊在压力生活事件与共情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性别在压力生活事件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即相对于男留守儿童,压力生活事件对女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验证了压力生活事件与留守儿童共情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及作用机制。这一结果为如何提升留守儿童共情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从而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压力生活事件,共情,自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