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木笔
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一切意义都能由笔墨传达。

家庭治疗作为咨询技术中的一个重要流派,拥有强大的理论性和实践价值,也许你会对家庭治疗中出现的种种技术和概念感兴趣,也许你会想知道自家的家庭为什么会出现矛盾和摩擦,而这些也许都能在我们接下来的系列推文里找到答案,欢迎和我们一起走进家庭治疗的系列推文。

电影《我的姐姐》的上映使得15年前的一部纪录短片《姐姐》重新进入大众的视野。《姐姐》用20分钟的时间展示了一个家庭中双胞胎姐弟与父母的生活片段。蕊蕊和峰峰是一对龙凤胎,剖腹产时,父母决定让女孩当姐姐、男孩当弟弟,于是蕊蕊成了“要照顾弟弟”的姐姐。纪录片中,蕊蕊虽然不愿意却还是陪弟弟下国际象棋,弟弟却多次耍赖,蕊蕊便不想再下棋了,“裁判”妈妈只说:“你是个姐姐呀,陪弟弟玩一会儿怎么了?” 很显然,“姐姐应该照顾弟弟”就是这个家庭一条不成文的“家庭规则”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 什么是家庭规则

任何一个需要其成员承担义务的单元都需要一定的规则作为行动纲领,因此家庭成员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发展出持续性的行为模式或信念,使得家庭成员自觉地或被要求遵循一定的规则行事,这些规则被心理学家杰克逊称为“家庭规则(family rules)”(尼克尔斯, 戴维斯,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2018 )。

家庭规则可能是描述性的,也可能是规范性的。描述性的规则规定了每个成员的权利与义务,而规范性的规则更为直接地规定了哪些事可以做哪些事不能做,通常包含“必须”、“绝不能”等词汇(徐汉明,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2010)。一个不爱做作业的孩子每天回家后都会以最快的速度写完作业,因为ta知道爸爸妈妈会说“你必须先写完作业才能看动画片”,只有遵守这个规范性家庭规则后,ta才能如愿看到动画片。

如果孩子在商场看到了一个喜欢的玩具……
孩子:“我想要这个积木!”
父母:“不行,你已经有一个差不多的玩具了。”
孩子:“不,它们不一样,我想要这个!”
父母:“听话,爸爸妈妈说了不能买。”
孩子:“我就是要!我不走,你给我买!”
父母:“你怎么这么不懂事?你不能对爸爸妈妈这样说话!”

在这里,“孩子必须听话,不能顶撞父母”就是一种规范性规则,同时也反映了“爸爸妈妈是做决定的人”——一种描述性规则。

家庭规则就像设定好的计算机程序,它们通常起着维持“家庭机器”正常运转的作用,比如夫妻双方在纪念日时都会互送礼物,以增强两人之间的情感联结。然而程序代码有时也会出错——不合理的家庭规则会给某些家庭成员造成伤害。正如蕊蕊的家庭中,妈妈凡事都先满足弟弟的要求,使得蕊蕊总是不被重视,也难怪她会哭着说“你们不喜欢我”。“姐姐应该照顾弟弟”这个家庭规则使蕊蕊感受不到父母的爱,甚至可能对她的成长造成更长远的影响。

  • 家庭规则的显与隐

“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国家的法律必定是白纸黑字的条文,但家庭规则却并不总是明文规定的。一个家庭中既存在公开说明的显性规则,也存在秘而不宣、藏于互动模式之中的隐性规则

对蕊蕊的家庭而言,“你是姐姐,你要照顾弟弟、让着弟弟”就是爸爸妈妈反复强调的显性规则,一旦蕊蕊表达了自己的需求、甚至为了让爸爸妈妈满足自己的愿望而在地上打滚,就会被这个规则解释为不懂事、不尊重父母。

同时,这个家庭中也存在隐性的规则,比如“爸爸的情绪最重要,要让爸爸开心”——爸爸由于工作原因很少回家,一旦爸爸在家,家里就应该是和谐、温馨的。蕊蕊生妈妈的气,因此在爸爸面前闹脾气、吐苦水,却违反了家庭的隐性规则,最终被要求道歉的还是她。

很多时候,隐性的家庭规则也具有令人意想不到的力量。一家人在周末共同外出,爸爸开车。在一个路口遇到黄灯时,爸爸想要加速赶在红灯亮起前通过,而妈妈为此开始责备爸爸:“你这样做很危险!你要为我们全家的安全考虑。”而爸爸则认为情况完全在自己的掌控之下,偶尔这样做也不会有问题。当两人吵起来时,女儿满脸惊慌地哭了起来,爸爸心生愧疚给女儿道歉,妈妈也不再责备爸爸,转头安抚女儿。
在这个家庭中,女儿显然已经掌握了一个潜在的规则,即只要自己表现出不安并哭闹,爸爸妈妈就不会吵架。在家庭互动的过程中,父母和孩子都接受和学会了这个规则并不断地应用它来阻止更激烈的冲突,哪怕他们甚至没有意识到这个规则的存在。

图源网络侵删

  • 适时改变家庭规则

家庭规则一旦成型,很多家庭就会将改变家庭规则视为一种威胁。然而,良好的家庭规则应该是富有弹性的,可以随着家庭内部的变化——孩子长大成人、夫妻一方的父母搬来同住、妻子开始外出工作等等——而调整(徐汉明,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2010)。

最常见的例子就是随着孩子长大、有了独立意识和自己的观点,一些父母制定的规则就不再合理,因此青春期的孩子总是要求改变“要听爸爸妈妈的话”的家庭规则。在《小别离》中,朵朵的妈妈一直非常看重学习成绩,并且希望女儿也能明白管教她是为她好。但朵朵显然不接受这样的家庭规则,认为爸妈只是关心成绩却不是关心她。在爸妈偶然发现她写的小说之后,朵朵自然认为这又是父母的掌控欲作祟,因此和妈妈发生了激烈的争吵。

图片
图源电视剧《小别离》

在这种情况下,作为父母需要意识到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和自我空间的需要,“爸爸妈妈要掌控一切”的家庭规则已经过于僵化。要改变家庭规则,家庭成员可以在互动中表达自己的感受和需求,共同修正、明确、或建立新的家庭规则,并共同遵守(徐汉明,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2010)。

总之,家庭规则是家庭这个系统运作的底层程序,是家庭安宁、稳定的保障,而不该成为对家庭成员的束缚或问题的导火索。时常反思家庭规则是否到了改变的临界点,意识到海平面之下的隐性规则,或许会为我们解决家庭冲突带来新的启发。

图片
图源电视剧《小别离》

如果想了解自己的家庭规则,不妨来做一做下面的《家庭规则问卷》吧~

下面每个句子后面都有5个可能的答案:完全符合、基本符合、一般、基本不符合、完全不符合,请您认真地读每句话,然后决定哪个答案正确描述了您家庭的情况,记录相应的数字

1.每当家里有人过生日时,都会相互提醒
2.家里大多数事情都会全家一起讨论
3.家人经常和亲戚来往
4.每周末全家都会一起去一些地方
5.父母每天都会和孩子做一些户外活动,如购物、散步、玩耍等
6.我家和亲戚家常常彼此相互关照
7.每周都有一个特定的“家庭时间”,全家人一起度过
8.孩子向父母询问问题时,父母会尽量解答
9.每个周末都会有一些计划和讨论,如下周的安排、本周的总结等
10.每周家里人都会安排好一起去一些地方
11.每周末家人都会一起去购物、或去其它地方
12.亲戚朋友来我家时,我总让我的孩子向他们问好
13.父/母或父母双方下班回家后都要抽时间和孩子玩
14.每年每个人的生日都会庆祝
15.父母经常和孩子做一些游戏
16.家里有人出门或回家时,家人会彼此留意并关注
17.父/母或父母双方每天都有一些时间照顾孩子
18.每天父/母或父母双方都会给孩子读故事或讲故事
19.家里有重要的事情都会和亲戚商量
20.父母每天都有一些时间专门和孩子说话
21.父母的结婚周年每年都会全家人一起庆祝

在上述量表中,你所得的总分越高,说明家中隐含的家庭规则越多

你家中的家庭规则都有哪些?也欢迎在留言区分享~

参考文献:
[1]尼克尔斯, 戴维斯,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徐汉明. (2010). 家庭治疗 理论与实践 (心理治疗系列丛书, 总主编顾瑜琦, 马莹).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
[3]张帆. 家庭规则与4岁儿童自主性相关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

文中图片未标注的皆源自网络

策划 | 万 宜
撰写 | 胡楚衿
编辑 | 侯依依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