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舒莎珊 罗亚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临床与咨询心理专硕

生活中,我们常用“每个月都有那么三十几天不想上学”“一点也不想上班”来调侃自己;新闻中,孩子们为了逃避上学,造成许多闹剧:有和父母激烈争执的,有一气之下翻墙而出的,也有离家出走吓坏父母的……
1.jpg
图片来源:微博
生活中、新闻中,“厌学”现象似乎一直存在我们的身边,但你知道真正经历厌学的孩子有多少吗?
最近,中国关工委对全国 20个省市的调研(2020)表明:我国约4成小学生有厌学倾向;新华网报道也发现,北京中小学有3成学生厌学;《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年来,农村初中生厌学人数呈增长趋势,显隐性辍学率平均超过30%,且由以往的家贫辍学为主转向现在因为严重厌学而辍学。
以上权威部门抽样调查的结果都表明,现在,中小学厌学比例之大,学生数量之多,令人触目惊心!

1什么是厌学?
“厌学”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用语。国外并无与“厌学”(learning-weariness / study-weariness)相对应的概念,他们多使用“逃学”(truancy)、“辍学”(dropout)、“学习倦怠”(learning burnout)、“拒绝上学”(school refusal)等一类更可客观观察的术语来描述这一现象。

2.png
而关于厌学的内涵,我国研究者主要是从心理学角度来界定的。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杨平,2004)。也有研究者认为,厌学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校生活,对学习失去兴趣甚至厌倦、抵触的心理状态及其在行为方式和生理现象上的不良表现(牛欣欣,周彬,2008)。总的来说,厌学就是指学生对学习产生的不感兴趣、厌倦、抵触等情绪,以及主动远离学习活动和学校等行为。

2厌学会有哪些表现?
如果您的孩子出现了以下的各种表现,可能需要注意——孩子可能存在着厌学的问题!

1、认知表现
(1)缺乏学习兴趣

兴趣是人们对某种事物表现出的喜好情绪,而学习兴趣则是一种积极对待学习情绪。厌学的孩子会表现出明显的学习兴趣丧失,调查发现(张文亮,2012),厌学学生中有84.5%缺乏学习兴趣,而在不厌学学生中缺乏学习兴趣的仅占6.7%,相差甚大。

(2)厌倦学习和上学

厌学的孩子十分厌烦学习,反感老师,抵触家长,对学习完全不感兴趣,也不想要去上学。但是他们迫于家庭或外界压力而读书,被动去学习、去上学,造成学习状态不良、学习效率低下,进一步加深对学习的厌恶和反感(刘广海,2020)。

(3)对学习失去信心

学习是一项艰苦的工作,需要意志力的参与。一旦孩子遇到学习困难或挫折,如果不及时引导,孩子会在学习中否定自己,产生自卑心理,认为自己就算再努力也学不好,便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抵触心理,无心向学(刘广海,2020)。

3.jpg

2、行为表现
(1)抗拒上学

抗拒上学是厌学孩子最主要的表现,他们经常上课迟到、早退乃至旷课,会用各种理由逃避上学 (Kearney, 2007)。他们可能会扯头发、用头撞墙,用这种激烈的、伤害自己的方式来进行反抗;也有可能以身体不适为由,撒谎逃避上学;他们甚至会不愿出家门,无论父母如何劝说,依旧还是哪里都不想去。

(2)学校表现

课堂注意力:厌学的孩子即便是来到学校上课,在课堂上也会很难集中注意力,他们很难认真听讲,经常违反课堂纪律,还会出现精神不振等表现。

课堂纪律:厌学的孩子在上课时会故意破坏纪律,扰乱课堂秩序,不服从老师的管教;甚至有的孩子会上课就睡觉,下课铃声一响立即精神抖擞。

不愿做作业:轻度厌学的孩子以不认真做作业、应付为主,做作业时少做、漏做,或是字迹潦草;同时心不在焉,边做作业边玩耍,完成的作业质量也不高。而中度厌学的孩子会为了应付老师检查,采用抄袭、他人代写等方式来敷衍了事;还会拖交作业,同学和老师多次催促之后才草草写上几笔提交。重度厌学的孩子干脆抵制、拒绝做作业,对不交作业的后果毫不忌惮(聂金菊,2005)。

应付考试:厌学的孩子会以各种方式来应付考试,包括:文不对题,乱答一气;考试不到 30 分钟就不顾结果匆匆交卷;试题不好好回答,反而在试卷空白处对试题乃至出题老师乱加评论等;严重者甚至会在考试过程中公然抄袭、作弊。

4.png

(4)不良行为

网络成瘾:厌学和网络成瘾常常相伴而生。厌学的孩子往往会沉溺于网络,逃学后用上网来消磨时光(自伯海等,2005)。

早恋:相较于不厌学的学生,厌学的学生会更多地出现早恋的情况,张文亮(2012)的调查发现,厌学学生中有12.1%的同学明确表示正在谈恋爱或谈过恋爱,而不厌学学生中只有2.6%的在谈恋爱或谈过恋爱。因此,早恋可能也是厌学的一个信号,值得家长关注。
与不良青年交往:重度厌学的孩子会极度厌恶学习,故意违纪行为多,甚至有违法行为,还经常与不良社会青年往来,他们易结成小团体,很少与团体外成员交往(聂金菊,2005)。张文亮(2012)的调查也发现,厌学孩子拉帮结派、与社会不良人员交往的风险更高,在厌学学生中有8.3%的同学明确表示加入了某些团体,而不厌学学生中只有2.6%。
图片

(5)家庭冲突

由于孩子不想上学、不想学习,甚至表现出过激的情绪反应和不良的行为表现,父母会对孩子进行教育和引导,一旦方式不正确,极易引起孩子的反感,产生激烈的家庭冲突。父母和孩子可能会大吵一架,双方在情绪的催化下做出一些不理智的行为,可能会加剧孩子的厌学心理,甚至导致孩子离家出走等不良后果。

3、情绪表现
害怕上学:一提到上学,厌学的孩子就会感到无比的害怕和焦虑,甚至表现出瑟瑟发抖和抓耳挠腮等情况。
提到上学负面情绪增多:厌学的孩子一想到学习和上学就觉得烦躁、焦虑,情绪状态极差(聂金菊,2005),他们会出现哭泣增多、大吵大闹等情绪表现。
4、生理表现
厌学的累积效应不仅会使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更可能使学生对学习形成一种“厌恶性反应定势”,即一接触学习情境就可能无意识地表现出焦虑、压抑、烦燥等心理反应,甚至出现头疼、胃疼、发烧、恶心、呕吐等不适应的生理反应(孟四清等,2009)。
5.png

3厌学的测量
从这些外部表现,我们可以大概推测学生的厌学情况,如果想要具体了解,可以点击家姻心理服务平台,选择“青少年学习倦怠量表”进行测验。

总结
对厌学表现进行筛查可以帮助我们澄清孩子的情况,但这还远不足够。澄清孩子的情况后,我们还应该了解孩子厌学的影响因素是什么,主要原因在哪方面,才能进一步采取相应的干预措施。

这期关于厌学心理的介绍,主要讲述了厌学行为表现,下一期我们将介绍影响孩子的厌学因素和如何对影响因素进行评估。欢迎大家继续关注~

参考文献
Kearney. (2007). Forms and functions of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in youth: 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absenteeism severity.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8(1), 53-61.
刘广海. (2020). 小学生厌学心理分析及对策研究. 现代交际, 18(03), 145-147.
孟四清, 陈志科, 李强, 刘冬菊, 赵丽霞. (2009). 天津市中小学生厌学状况的调查.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03), 46-49.
聂金菊. (2005). 农村初中生厌学行为调查. 中国教育学刊, 2, 29-32.
牛欣欣, 周彬. (2008). 农村小学生厌学问题探析. 文教资料,(11) ,132-133.
杨平. (2004).中小学学生厌学的原因与对策. 教育实践与研究, (7), 15.
张文亮. (2012). 农村中学生厌学状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武汉: 华中农业大学.
中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2020). 中国关心下一代蓝皮书:中国关心下一代研究报告(2020). 北京: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自伯海, 杨琼, 陈守平, 朱永志, 李维山, 刘永. (2005). 376例中学生厌学伴网络成瘾原因分析和干预效果评价. 第四届泛亚太地区心理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舒莎珊
罗 亚
美 编:罗 亚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