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七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向幸福生活不断进发

在知乎“什么时候你觉得家长对抑郁症的理解很少”的问题下,近2200位网友在此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内容来源:知乎

“没给你吃还是没给你穿,这都能得抑郁症”

“没有事?!你意思是说你担心得什么病吗?!我告诉你,你这种病,医生治不好!只能靠你自己!!”

“我就想不通了,一个平时很开朗的小姑娘,居然说要去看心理医生,你不觉得很好笑吗?我看你就是手机玩多了,刚刚还和别人视频聊天,还说什么自己的隐私权,从明天开始,把手机交给我,不许碰手机!”

“老娘我辛辛苦苦自己一个人把你带这么大,今天你居然和我说出这种话,你要是缺少父爱,你自己找他呀,看看他会不会理你,我看你是疯了!”

比起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父母的不理解对抑郁症患者造成的伤害似乎更大。
1.png
图片来源:微博

想要进一步了解青少年抑郁的家长,可以阅读《家姻心理》的青少年抑郁系列推文,关注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现状(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及成因(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通过抑郁测试(家姻心理自助平台)评定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点开链接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立即收获测评分数和针对目前情况简单可行的小建议~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在患病时期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抑郁症的痊愈。
那么作为家长,面对青少年抑郁应该做些什么呢?

1觉察与接纳
——捕捉情绪变化背后的信号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知乎网友的回答,大部分中国父母对抑郁症的了解很少,常常将其看作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甚至在抑郁情绪初见端倪时进行严厉批评,或者认为孩子太脆弱,受不起挫折,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病情。

与之相反,假如能够及时觉察孩子传递出来的“求救”信号,在抑郁初期给予正确的帮助,将会对后续病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控制。功能失调性态度是抑郁症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父母温暖理解、鼓励支持的教养方式可以缓解抑郁期间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形成;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态度则会加重孩子对自己负面、自卑、情绪化和主观的认知模式(闫珉, 张宇, 姚宁, 于兰, 王爱荣, 2011)。
2.png
图片来源:知乎
大部分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近好像突然有了心事,每天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吃饭的时候也无精打采的,每天都叫嚷着没睡好。很多家长都会感到苦恼,“我的孩子是不是进入叛逆期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行为很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是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负性情绪(李靖环, 2013)。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外显行为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判断孩子是否抑郁:
(1)持续性的消极情绪: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善感多疑,总怀疑自己有病;无端地感到苦闷、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2)丧失兴趣: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3)身体疲劳:经常感到四肢乏力,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感到疼痛,因此引起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

(4)睡眠障碍: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家长应当及时关注孩子的状态变化,警惕类似行为的出现

3.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想要将抑郁症扼杀于摇篮之中,家长首先需要对抑郁症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接纳孩子的情绪变化,其次需要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危机信号。

2家长自我调整
——减少“爱的重担”

抑郁症会引起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疲乏等躯体症状,势必会影响青少年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当发现孩子患有抑郁症时,家长要对孩子学业的退步进行正确的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4.png
图片来源:中华秘方网
压力(pressure)是个体对应激或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估(Lazarus, 1991),家庭作为青少年直接生活的场所,其带来的压力生活事件可以分为重大生活事件(如遭遇灾害、亲人去世等创伤经历)和日常生活事件(如学习、工作、人际压力等)两类(许颖, 林丹华, 2015)。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家长普遍重视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常常在学习方面施加了过多的压力,增加了孩子的负性情绪体验(如抑郁、孤独等)(井世洁, 乐国安, 2004; 李滢, 刘俊升, 2010)。而当青少年因为抑郁出现学业成绩的下降时,部分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加重,促使其对孩子的成绩进行更多的关注,又反过来增强了孩子的负性情绪体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家长要改变“抑郁症是逃避学习的借口”这一错误观念,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从家庭层面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改善孩子的情绪体验。

3积极共情
——与孩子心意相通

“为什么我都做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一点好转”
当出现这样的疑问时,很可能是因为家长并没有正确地把握孩子的需求。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的心境低落,家长应当首要关注孩子情感需求上的满足,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与孩子进行共情(empathy),准确感知孩子的情绪,正确评价其情感状况。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倾听而非说教:在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时,做好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要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批评或评价。

(2)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对孩子消极的行为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不断地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3)共感理解:即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将心比心。对于孩子表达出来的感情进行接纳并及时给与反馈。

5.png
图片来源: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
此外,一些治疗人员提出的家庭心理疗法也可以为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摆脱抑郁症的困扰提供指导思路(见表1)。

6.png
表1 家庭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朱蕾, 李志鹏, 胡闻倩, 2019)

4做出改变
——寻找新的生活模式
除了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从行为上做出改变,通过接触新异刺激,改变现有的生活模式,让孩子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考虑到青少年抑郁症多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以及睡眠障碍,家长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孩子尝试他/她喜欢的事情
兴趣爱好可以帮助青少年放松心情,缓解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当抑郁情绪让青少年陷入持续性的失落、悲伤中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帮助其在擅长领域获得成就感、感到快乐,重新认识到生活的美好。
7.png
图片来源:西祠胡同
二:常晒太阳多运动
“内啡肽”又称“年轻荷尔蒙”,是帮助人体保持年轻快乐的激素之一,而多晒太阳,多运动,有助于身体分泌“内啡肽”,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抵御消极情绪。此外,在有关体育运动对抑郁症的辅助治疗的研究中,其对降低抑郁水平所起的积极作用已被证实(王从江, 2014)。
三:保证睡眠时间
抑郁症会对人们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严重者会出现重度失眠,同时,失眠对身体机能造成的损害又会加重抑郁状态,导致病情恶性循环。因此,家长有必要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可以在通过物理方法(如:泡脚、香薰)或心理治疗(如正念、冥想)来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
8.png
图片来源:PNG图片素材网

5放下偏见
——向专业人员求助
抑郁症≠精神病,寻求专业帮助≠承认自己有病

家长的价值观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只有家长放下偏见,改变对求助、求医的偏见,才能鼓励孩子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

9.png
图片来源:搜狐网
(1)医院。医院可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且根据抑郁的严重程度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家长应当协助医生监督孩子服药。另外,家长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到治疗的选择当中,明确每种治疗方案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2)学校。我国要求中小学均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面对自己熟悉的场所和尊重的老师时,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同时,学校在了解孩子情况后也会给予其更多的关注,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3)心理热线。当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的表现时,如果家长仍对医院和咨询室存有疑虑时,不妨先拨打专业的心理热线寻求帮助。在对青少年的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后,热线工作人员会给予后续行动的建议。拨打心理热线是一种最小负担和花费,但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4)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考虑到抗抑郁药物只能控制和缓解症状,但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此,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还要辅之以心理咨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如果发现抑郁的症状一直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有所加重,一定要及时更换机构并且就医。

总结
抑郁症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现代医学已经提出了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缺乏对抑郁症的了解和重视才是将青少年推向死亡的最大帮凶。面对青少年抑郁,家长应当放下偏见,觉察和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从心灵和身体上给予孩子最大的关怀和支持。
往期回顾:
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
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

参考文献:
Batson, C. D., Eklund, J. H., Chermok, V. L., Hoyt, J. L., & Ortiz, B. G. (2007). An additional antecedent of empathic concern: Valuing the welfare of the person in ne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1), 65-74.
Lazarus, R. S. (1991). Progress on a cognitive-motivational-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8), 819-834.
井世洁, 乐国安. (2004). 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不良情绪的结构模型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3), 256-257.
李靖环. (2013). 青少年个体抑郁产生的家庭因素及预防措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03), 123-128.
李滢, 刘俊升. (2010). 青少年压力事件与孤独感: 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研究, 3(3),73-77.
王从江. (2014). 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大学生抑郁症影响的Meta分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40(03), 75-79.
许颖, 林丹华. (2015). 家庭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家庭弹性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05), 594-602.
闫珉, 张宇, 姚宁, 于兰, 王爱荣. (2011). 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影响. 精神医学杂志, 24(05), 345-347.
朱蕾, 李志鹏, 胡闻倩. (2019). 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家庭心理治疗临床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 35(19), 80-82.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胡梦琪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张译可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