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研、秋招、出国···我该如何选择?︱《内在动机》
原创 京师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1周前
作者 | 柚木
宿舍内,晚十点。
小A:“唉,今天苦哈哈赶了两场面试,又凉了”
小B:“一直都没找到工作,看来我还是踏实点准备考研吧,可是我好不想考研啊= =”
小C:“最近拿到了两个offer,一个是大厂997,另一个是小单位,工作没那么忙,但赚的好少哦”
疫情下的2020年,大家经受了更多的迷茫,也试图在混乱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可是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纠结于困惑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我们又为何会做出这个选择?
也许自我决定理论创始人Edward Deci的《内在动机》一书可以给你答案。
![1.webp.jpg][1]
**内在动机与外在控制**
研究者Deci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参与者分为三组,一同参加一个谜语游戏。不同的是,A组参与者在游戏开始前被告知如果解谜成功,他们将得到奖励,B组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被告知他们会因为解谜成功得到钱,C组参与者没有任何奖赏。
游戏结束后,研究者要求三组参与者在场地内待一会儿,可以自由活动。观察显示,A组的参与者很少再次回到谜语处,似乎他们对解谜再也不感兴趣,而C组参与者仍对谜语感兴趣,并继续解谜[1]。
金钱所带来的外部奖励削弱了一部分参与者的内在动机。事实上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将外部控制作为激励策略时,人们在任何需要深度专注或创造力的活动上的表现,都可能打一些折扣。**
![2.webp.jpg][2]
在生活中,适度的奖赏和控制可以提高人们的表现,比如社会刚刚进入工业时代的“按件计费”,到现在的“多劳多得”,“996+高薪”。但过度的控制似乎会破坏我们的原有兴趣和内在动机,比如当我们为了获得回报而行事时,只有预期得到奖赏时,这些行为才会持续下去。甚至,许多人会为了得到汇报选择走捷径,做出欺骗或操作的行为。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导演呈现了日本社会对儿童的教育方式。面对评估性的测验,当老师不把测验结果算入成绩、而是通过测验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情况时,学生的内在动机会更强,期末考试成绩也会更好。反观目前大热的“鸡娃”教育与唯成绩论,是否会将孩子们的内在动机降到最低呢?
![3.webp.jpg][3]
**社会中的"不得不"与"应该"**
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是把爱和尊重建立在人们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基础上。在《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母亲与朱朝阳发生冲突时,对他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要管”。从剧中母亲的角度来看,朱朝阳在中学阶段需要满足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他“必须”要做好这件事情。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似乎都有“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不然我们会得到“不好、不正常、不符合主流发展”的评价。随着这种模式的发展与人们对信念的内化,人们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外部条件,比如他人的评价,工作所在单位、薪资等。
当人们坚信这些内化的信念,而这些内化信念又被有条件的价值支持时,人们就出现了自我卷入(ego involvement)。最常见的,当男性的价值感依赖于工作时,他正在自我卷入于工作中;当女性的价值感依赖于家庭,她正在自我卷入到家庭事务中。
![4.webp.jpg][4]
许多研究显示,自我卷入削弱了完成任务的内在动机,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表现产生了更多的压力、紧张和焦虑。也就是说,人们不能够自发地去做事情,而是为了达到外部环境的期待才会做事。
当人们受到他人有条件的尊重时,人们会强迫自己以特定的方式在他人面前表现。这样的做法会减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事实上,这种自我卷入会支持虚假的自我,同时破坏了真实自我的发展。
回到那些我们“应该”遵守的信条与规则上面,我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
“真的需要遵守吗?”
“这些事情是真的必要的吗?”
“我的内在动机真的强烈吗?”
![5.webp.jpg][5]
**如何提高内在动机**
- 从环境中获得支持
环境既可能给予人们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也可能破坏人们的内在动机。疫情下的2020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忍受环境带给自己的不适。打工人选择忍受自己在职场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学生在面对导师的不合理要求时选择沉默接受……
这些情况下我们看似没有其他的选择,但我们可以通过自主的行为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比如尝试向职场同事相互提出建议,让自己感受到职场中的胜任、自主和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感。在这种联结下,人们之间可以有更多的积极反馈,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变得更愿意做某件事。
可是当我们感到无法与环境产生联结、甚至被环境PUA时,一定要及时向他人求助,或者换个环境。
调节情绪
上文中的自我卷入会让人们被情绪牵着走。当人们需要他人认为“ta是坚强的”时,ta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旦他人认为ta脆弱,就会威胁到ta的自我价值,这可能使他们感到勃然大怒,甚至是生存威胁。
可是这种评价真的是威胁吗?或者“坚强、温柔、有创造力、日进斗金…”这些真的是必要的吗?
当人们不再将某个特征联系到自我上,那么这些特征的变化也就不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尝试去培养一种“I don’t care”的心态,也许可以降低我们对评价的敏感性,更有效的管理情绪。
探究自我卷入就像是给自己一些创造空间,好奇地观察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找到更多方法减少过度的反应,不至于完全被情绪控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不压抑情绪的前提下提升调节情绪的能力,变得更加自主。
更多的自主
回到开头,当小A、小B、小C面对毕业季的诸多选择时,他们有着许多纠结、犹豫,甚至刚刚开始社会化的不适。此时,他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我需要什么?”、“我真的需要它吗?”
将情绪作为线索,可以使我们很快地找到内心的自主需求。而将情绪作为线索的前提是更多地感受自己的情绪,不去压抑自己的情绪。
而此时的自主就意味着允许自己完全体验自己的情绪,更多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与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做出改变的起点。也许这个改变无法让我们日进斗金、瞬间找到合适的工作、写好毕业论文,但这个改变会让我们在负重前行的路上越来越轻盈,越来越通透。
![6.webp.jpg][6]
**学堂君**
![7.webp.jpg][7]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不过几百年的时间,但社会的飞速发展进步似乎要求我们「立刻马上」做出许多重要的选择。人们也越来越多依据外在条件定义选择的好坏,可是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赠书活动**
你在毕业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20年11月18日(周三)中午12:00**,留言点赞数**前三名**的读者,每位可以获赠由华章心理提供的《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本。
参考文献
[1] Deci, E. L. . (1972). The effects of contingent and noncontingent rewards and control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 8(2), 217-229.
作者 | 柚木
编辑 | 木舟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1]: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2211365960.jpg
[2]: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4181381389.jpg
[3]: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1304247651.jpg
[4]: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3302251604.jpg
[5]: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4042507194.jpg
[6]: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356553909.jpg
[7]: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1171108470.jpg
- 上一篇: 内外向公开课-何娟
- 下一篇: 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 抑郁的成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