献给大学新生的规划指南 | 高中刚毕业的大学萌新该做些什么?
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平台北京师范大学高中学生发展指导研究中心
作者:王伊明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从迷茫走向热爱
2020年7月8日,因新冠肺炎疫情而推迟了一个月的高考结束了。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完成人生大考的同学们,也注定会留下一段不平凡的珍贵回忆。已经收到录取信息的小伙伴们,是不是对未来充满期待呢?
很多人都说:“高考定终生。”但走过高考,进入大学就会发现,高考早已成为过去时,之后的人生才刚刚开始。高考给过去十二年的寒窗苦读画上了一个句号,也给未来的生活开启新的篇章。
图片来源:360图片搜索
研究表明,高考成绩达到一定水平的同学在入学后的努力程度和学习态度是决定他(她)们大学成绩的主要因素[1]。甚至也有调查显示,高考状元毕业后的职业发展“出类拔萃”者较少,职业成就远低于社会预期[2]。因此四五年以后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做什么样的事情,并不完全是由高考分数和录取学校决定,而如何度过大学的每分每秒将起着重要的作用。
那么,未来的四五年小伙伴们会经历什么?又要如何进行规划?接下来小编团队会为大家从“迎接新生活”、“学习生活”、“评价体系”、“未来发展”等4个方面,帮助小伙伴们提前了解未来可能会经历的重大事件,以便更好地规划大学生活,成为更好的自己!
1迎接新生活
进入大学后,课程可能没有高中时那样紧张,不会一整天的时间都被课程排满。在“突然出现”的课余时间里,除了学习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尝试,如学生组织和社团。
以北师大为例,学生组织包括部院系、校级学生会和团委,还有各类志愿服务组织等;社团更是丰富多彩,轮滑社、网球社等各类体育社团,古筝社、角色扮演社等文娱社团,心理学社、法学社等文化社团,魔术社、桌游社等兴趣社团,可谓应有尽有。进入学生组织和参加校园活动能够帮助我们结交新朋友、发现新的自我,锻炼综合能力等。在假期充足的空闲时间里,也不妨先了解一下所在大学有哪些社团,探索自己的兴趣,培养一个爱好,在大学里,兴趣爱好不仅能帮助你找到志同道合的伙伴,更是处理压力时的一项法宝。
大学生活丰富多彩,也充满了许多“诱惑”:食堂里最好吃的食物可能不太健康,宿舍里最舒服的姿势一定是躺在床上……如何自己照顾好自己的生活起居,如何自己监督自己完成应该完成的事情,如何自己激励自己成为更优秀的人,都是我们初入大学需要面临的挑战。不如从这个假期开始,就试着让自己独立起来:试着自己安排作息,学会自己洗衣服袜子,自己选择生活所需。
此外,还可以尝试督促自己坚持体育锻炼,无论是每天跳绳几百下,还是每天慢跑20分钟,只要坚持就会看到改变。体育锻炼不仅能够让我们变得更帅更美,还能缓解高强度的学习带来的疲劳,缓解焦虑和紧张,同时还有助于保护颈椎腰椎,提升免疫力。
2学习生活
大学的学习不同于高中,再也没有了催写作业的唠叨和老师坐镇的晚自习,学习变成了“自己的事”,需要主动和自律。大学的学习大致可分为3类,一是课堂学习,二是在导师指导下学习,三是自主学习。
1 课堂学习
大学的班级分为行政班和课程班,行政班从入学后保持不变,方便进行行政管理,而课程班则由选了某课程的同学们组成,所以每个班的成员都不同。
课堂学习一般由老师讲授、师生互动、学生报告、课程作业和考试几部分组成,该门课的成绩也会根据老师的安排被划分为几个部分,相加之后为总分,因此,最终的得分并不单由期末考试决定,而是由综合表现决定。所以,如果想要拿到好成绩,也就必须认真对待课程中的每一项任务。此外,专业课的成绩也和保研、出国留学等直接相关,需要特别重视。
大学中的课程可以分为3类:必修课、公共选修课和专业选修课。
以北师大为例,每门课有自己的学分,公选课和专选课的修读需要达到规定的总学分才能顺利毕业。上述3类课程所占的比例在不同专业之间有较大差异,大家一定要仔细研读自己专业的培养方案和课程手册,以规划好各学期修读的课程和学分~
一点小干货!大学知识和高中知识的跨度也较大,所以在假期通过课外书、公开课等方式提前了解一些即将接触的知识会对开学之后的学习适应十分有益。如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中,搜索“大学先修课”即有许多课程资源可供参考。
2 在导师指导下学习
讲台之外的大学老师,便是“导师”。导师有自己的研究团队和研究课题,同时会对本科生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指导,指导内容包括新生适应、科研训练和毕业设计等,是大学生活中的重要角色之一。
根据自己的科研兴趣和需要,进入实验室的时间可以比学校要求的时间更早,以学习更多的知识,积累更多的经验。在选择导师时,可登录学院网站查看各导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内容,如有不清楚的地方还可以积极主动地和导师进行邮件咨询和沟通。
一点小建议!学生和导师之间是双向选择,所以,在自己对导师的研究感兴趣的同时,也需要让导师对自己认可,这需要平日学习的积累和认真、主动的态度。在加入实验室后,更要按时参加研讨例会、认真完成工作任务,并进行自主的科研探索。
3 自主学习
仅课堂上和实验室中的学习可能也无法满足我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这时“自学”就变得尤为重要。自学内容以外语、各类软件的使用和编程为主,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
以英语为例,学校一般在毕业要求中会有关于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分数的明确规定,在日常学习中,上课、读文献、写作业也时常要使用英语,但校内英语课上所学的英语知识则十分有限,必须借助其他资料进行自主提升,如校外课程、网络学习资料等。
此外,在大学还会不定期举办各类讲座、会议等,也是大家自主学习的重要部分。在讲座中,可以接触到各领域的“大牛”,也可以了解到不同学科、不同行业的最新发展等,是开拓视野,增长见识的重要途径。相关的信息一般会张贴在校园里一些固定位置,发布在年级群里,要时常留意哦!
一点小分享!一般从大二开始,大家便有机会参与各类国际交流项目,而选拔标准之一便是英语能力。大学英语六级550+,雅思6.0+或托福100+会让你更有竞争力,而达到这些成绩无一不需要自主地付诸努力,因此坚持学习英语,提高英语能力十分重要!
3评价体系
在大学,对学生发展的评价更加全面,不再局限于考试成绩。会有两个评价体系对于小伙伴们来说是比较重要的,一个是综合评价,另一个是推免研究生评价。
各级各类奖学金一般以综合评价成绩为标准进行排序,择优评选,综合评价成绩一般由全部学业成绩和社会活动按着一定比例汇总组成,有时还会加入体测成绩,注重全面发展。
(注:计算方法各院校规定不同,以上公式仅供参考)
而推荐免试研究生时则主要考量学生专业课成绩和科研、英语能力等方面,注重学术发展。目标不同,所需要重点关注的发展维度也不同。
(注:计算方法各院校规定不同,以上公式仅供参考)
一点小建议!因此如果有意向争取奖学金和保送研究生名额的小伙伴们可以在进入大学时就去了解每个评价体系的规定,以此来做出相关方面的努力。
4未来发展
大学的前两年,甚至前三年,我们都将尝试去回答这样一个问题:毕业之后要去做什么?问题的答案一般可概括为五类:保研、考研、出国留学、工作和创业。这五个选择就像一款游戏的五种结局,打出不同的结局需要通过不同的关卡、完成不同的任务。
保研,指的是获得推荐免试研究生的资格,并通过志愿学校的笔、面试后直接攻读硕士或博士学位,不需要参加国家统一的研究生考试。保研看起来是一条捷径,但它要求的优秀的专业课成绩、丰富的科研经历和良好的英语水平都需要在大学的前三年一点一滴的积累和不懈的努力,成功没有真正的捷径可走。
可以推荐免试研究生的学校,以“211”院校和各省排名前列的省属重点大学为主。一般来说,学校综合实力强、专业水平高,保研名额相对较多,如清华大学保研率已超过50%。如以保研为目标,则需要提前了解所在院系的保研比例,以制定合理的目标。
考研,指参加国家统一的研究生考试,并通过志愿学校的面试后攻读硕士学位。考研除指定专业课外,还要考政治、英语,根据专业要求可能还需要考数学,需要提前数月甚至一年以上时间进行备考。研究生考试堪比人生的第二次高考,备考过程也不再有老师的督促和全班同学的陪伴,更是对自身的一次考验。
一点小分享!无论是考研还是保研,都可以“跨专业”。如果对本专业不感兴趣或对其他专业更有兴趣,可以尝试跳出现有的环境,去学习新的知识,这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但也会收获更令人欣慰的结果。
出国留学往往需要在优秀的成绩、丰富的经历的基础上再加上优秀的外语水平和专家老师的推荐,同时还需要父母的支持和经济条件的考量等。
工作和创业则需要我们在平日的学习外更注重社会经验的积累,对所想从事的工作做充分的了解和准备,如积极参加学生工作、尽早进入企业实习等。在学校中,也有许多有助于大家未来工作和创业的活动,如简历比赛、面试比赛和各级创新创业大赛等,还有相关的课程、讲座等丰富资源等你去发掘!
一点小建议!面对未来道路的选择,刚进入大学的你们肯定会感觉到迷茫,但不用着急,因为这并不是一个必须立刻做出的决定,还有很长一段时间留给你们去自我探索。同时,还有许多同学和师兄师姐在支持你们,当有疑惑和顾虑时,可以积极主动地和前辈请教、交流,前人的经验十分宝贵,由于经历的相似性,他们的建议也会更符合大家的需求。
进入大学,必将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小伙伴们在了解未来几年里可能会经历什么后,便可以结合本文的经验分享,有意识地开始对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做一些探索与规划。只有心中有清晰的目标,在面临关键选择的时候(如考研、毕业等)才不会过于迷茫。做好人生规划,以目标为瞄准点,定能顺利通关“我的大学”~
参考文献:
[1] 宁静, 肖婕, 缪柏其, 戴小莉, 宋昌耐. (2001). 高考成绩与大学成绩的相关性研究. 高等理科教育(03), 48-52.
[2] 邢婷. (2010). 高考状元为何没成顶尖人才. 教育:教学科研旬刊.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王伊明
编 辑:代莹莹
美 编:申净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