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北师大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李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近年来,随着各种网络媒体、综艺节目的火爆,“追星”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前有《乘风破浪的姐姐》,后有《元气满满的哥哥》;前有在社交平台上疯狂为自己的爱豆打call,后有机场、酒店疯狂蹲守的行径。我们还会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学生因为没钱亲眼见到影星而自我伤害,家长为了阻止孩子追星,丢掉孩子爱豆的专辑和海报;把爱豆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走上人生巅峰,成功追星。

不仅是对于当代青少年,相信很多家长在年轻时也会对偶像产生崇拜的感情。诚然,某些追星行为会耗费青少年大量精力和财力,而且也有研究表明非理性的追星行为会让青少年减少自我约束,产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薛晓阳, 1997),但是,实际上,正确的追星(比如认同杰出人物的性格等成功因素),会更有助于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1.png

青少年为什么热爱追星?
我们会发现,随着网络的兴起,一代代明星的起落兴衰,似乎追星这个群体,一直是以年轻化的面孔出现在大众面前,当然,周杰伦的粉丝是个例。这让我们不禁好奇,怎么年轻人追星追这么猛,年长一点的反而追不动了呢?

实际上,青少年追星,更多可以看作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从对父母的依恋向寻求独立自我过程中的过渡性行为(岳晓东, 2004)。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们随着年龄的发展会经历八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冲突,也就叫“危机”。而只有顺利解决每一个阶段的冲突,个体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青春期(12-18岁),青少年主要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即“认定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包括自我个性、价值观、性取向、外貌、以及在某情况下的行为表现等。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个体没办法在青春期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面临角色混乱危机,也就是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自己承担的角色。比如对自我认识不清、茫然无目的、不知自己应该成为谁、对于与人相处感到恐惧与退缩,最后索性什么都不想,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试图与外界隔绝甚至想要于消失于世界。

为了解决这一危机,青少年就会在日常接触最多且影响力大的人物身上寻求情感依托和价值认同,从而帮助自己形成自我同一性的稳定(埃里克松, 孙名之, 2015)。因此除了同伴群体之外,随着大众传媒渠道的增加,青少年获取偶像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种便利性也帮助偶像在青少年寻求自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宋兴川, 金盛华, 2002)。比如,一些青少年会模仿偶像的穿着,购买同款服饰;培养和偶像一样的兴趣爱好;学习偶像的语言措辞等等。

2.png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行为能够给予处于迷茫时期的青少年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与此同时,青少年也会在追星的过程中,对以往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和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岳晓东, 2004)。

追星与自我概念

除了自我同一性,“追星”还会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贺岭峰, 1996; 宋剑辉等, 1998),它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以小明同学语文考试得了90分为情境,来说明每一部分的具体含义。

1、反映评价
指个体从外界其他人那里获得的关于自己的评价信息。

同桌小美看到小明的分数后,对小明说,“哇!你的分真高,你学习真好!”同桌对小明肯定的评价,会让小明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而相反,如果小美说,“这么简单还考这么低的分”,这种否定的外界评价,就可能会让小明产生糟糕的自我概念。

2、社会比较
指在生活和工作中,个体会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

在考卷下来之后,小明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询问他们的分数来评估自己的得分是高还是低,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种社会比较往往会伴随一生,并且个体也会从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

3、自我感觉
指个体看待自己的方式。

小明看到分数后,自己觉得非常满意,没有因为马虎大意而错题,于是决定好好奖励一些自己。小明用自己的评价方式——是否马虎,来看待自己这次考试的结果,获得自信,自我感觉也变得更好。

3.png

具体而言,个体就是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这些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形成自我概念。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努力寻找社会情境,通过自我认识及自我反馈来表现其特点和行为(Martinot, Delphine, & Monteil, Jean-Marc, 2000),学会辨证地分析自我,其自我概念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刘惠军, 1999)。

4.png

【有无偶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一项以普通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姚计海, 申继亮, 2004),有偶像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要比无偶像的中学生更好, 这主要表现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上,而在学业自我概念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追星行为对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同性和异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追星的中学生更倾向于对同伴关系和非学业方面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对于不同年级,追星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也不同,其中高二和高三学生可能由于升学和高考的压力,对偶像的关注程度有所减轻,他们可能并不通过追星来提高自我评价,而是更关注自身的学业和未来发展。

【偶像类型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研究者将偶像类型分为“ 歌星影星”,“ 著名人士”,“ 父母”,“ 体育明星”四类。问卷结果表明, 不同偶像类型对中学生所起到的榜样作用有所不同。

崇拜“著名人士”的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体能和一般自我等方面评价更积极,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更具有信心, 能够更积极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一些方面的表现;
崇拜“体育明星”的学生在自我体能方面评价更积极,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的体能具有更好的信心。

而如果崇拜“歌星影星”,相对来说对自我评价的积极程度更小,可能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缺乏积极评价或信心,从而通过追星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评价。

因此,总体来看,以“著名人士”和“体育明星”作为偶像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5.png

最后说两句

任何时代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对一些事物的憧憬和模仿,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在当代条件下,追星却表现出狂热化、盲目化、消费化等趋势,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性有关,也与社会各方面的引导作用密切相关(赵畅, 2019)。追星本身也许不是件坏事,重要的是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追星,让偶像成为发展道路上的助力官。作为家长,要营造舒适宽松的家庭氛围,学会尊重并引导孩子采取理性正确的方式,注重挖掘偶像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让追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龚杰克, 赵福江, 2020)。

参考文献:
Martinot, Delphine, & Monteil, Jean-Marc. (2000). Use of the Self-Concept in Forming Preferences by Frenc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0(1), 119-131.
刘惠军.(1999).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社会心理研究, 4: 28-33.
贺岭峰. (1996). 自我概念研究的概述. 心理科学进展, (3), 41-44.
宋剑辉等. (1998).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培养. 心理科学, 21 (3):277-281.
埃里克松, & 孙名之. (2015). 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 (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宋兴川, & 金盛华. (2002). 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青年研究, (11), 1-7.
赵畅. (2019).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06):122-127.
龚杰克, & 赵福江. (2020).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小学管理. (07):30-33.
宋秀玲. (2019). 中学生偶像崇拜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身体满意度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山西大学硕士论文.
薛晓阳. (1997).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教育评论, (1): 22-25.
岳晓东. (2004). 论偶像-榜样教育. 中國教育學刊, (9), 17-58.
姚计海, & 申继亮. (2004).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7(1), 55-58.

策划 | 候贤睿
撰写 | 李 军
编辑 | 刘也行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