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志愿指导 | 纪录片《中国医生》:医生是个什么样的职业?
随着疫情的蔓延,那些让我们望而却步的疫区,涌现出一群义无反顾奔向一线的“逆行者”——医务工作者。
医生,总是以最辛苦和义无反顾的姿态感动着我们。看到这样深刻而实地“行善积德”的一群人,也许有的学生,会就此受到感召,将“医生”作为自己的人生志业。
那么,
医生,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职业?
作为医生的“储备军”,
医学生的日常是怎样的?
若想学习医学,该如何选科选考?
本文将来回答这个问题。
从纪录片《中国医生》说起
这是一部特别感动笔者的一部纪录片。在疫情期间翻开此纪录片,就不免更为五味杂陈。
这个纪录片里展现了人生多苦,尤为动人心弦的是,展现了“医者”在人间的诸多苦难里,作为一个“治愈者”、“帮助者”、“安慰者”而存在。
以下是纪录片里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从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医生的生活方式与姿态——
1是救治,更是设身处地的着想
医生的工作,在于延续病人的生命。更多时候,他们会站在病人的角度,去考虑其他重要的事:
他们会考虑病人家庭的经济承受能力,在保障治疗效果的前提下,竭力为他们减少费用;
他们会考虑病人的生活质量,采取不伤害病人的治疗,让他们在治愈后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如果病人已无力回天,他们会考虑减轻病人的痛苦,让他们有尊严地活着。但如果家属坚持,他们也会尊重家属的选择。
但无论情况多复杂,医生都会把当前的情形、不同的治疗方法以及可能的后果逐一详细地告之家属,让家属做最终的决定。
这是医生的责任,更是一种人道的关怀。
2是救治,更是陪伴和鼓励
患者辛月芳,与肝癌搏斗了十一年后,不幸离世。
十一年前,当她被诊断为肝癌时,为她救治的就是潘红英医生。
之后的十一年中,潘红英医生调到了各个地方,但无论调到哪里,她都会告诉辛月芳,让她去她所在的地方复查,就这样,一直陪伴她走过了十一年,直到生命的尽头。
而潘红英医生每次见到辛月芳时,第一句话就是鼓励她,并亲切地称她为“老朋友”。
潘红英说,与她爽朗地在一起交谈,其实也是无形地给她鼓励,这是一种心灵的传递。或许,这种不离不弃的陪伴和鼓励,正是辛月芳能与病魔抗争那么久的动力之一。
3医生,是要做科研的
医生们不仅奋战在一线,在科学研究方面也有着极高的水准,攻克着一个又一个难题。
1990年,孙自敏医生做了血液科十五年的血液病回顾性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的急性淋巴白血病患者无一人生还。这等于十五年来,那么多医生的心血付之东流。如此凄惨的结果令孙自敏医生一度想要放弃做血液科医生。
1993年,她的一位大学同学也患上了白血病,辗转上海和北京无果后,最终选择了回到安徽,孙自敏医生的病床上。然而,孙自敏医生还是没能保住她的性命,让她带着遗憾离开了人世。
这对孙自敏医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也是这件事,让孙自敏医生立志,一定要攻克白血病,不攻克白血病,她这个医生都做不成。
二十四年,难以想象孙自敏医生经历的困难与艰辛。但是,就凭心中的这一个信念,一个做医生的责任,她坚持了下来,她成功了。这不仅打开了她郁结了多年的心结,更为千万白血病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
如今,孙自敏医生仍然没有停止对血液病的研究,依然在带领医护人员与国际上的专家一起探索血液病依旧存在的技术难关。这成为了她一生的事业。
4一个医生的slash之路
阮瑞霞是一名具有十四年伤口护理经验的专科护士。在医院的这间不足十平米的小门诊室里,她成功地为六百多人保住了脚。
她不仅尽心尽力地照顾病人的伤口,还总是帮助病人调整心态。
而对于这一切,她认为做所有工作都不是自我牺牲,而是一种自然的流露。
同时呢,这位护理人员,因为热爱,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已经有充分的slash的意识——她将所有休息的时间都用来撰写足部护理的书籍,她希望更多的医务人员可以分享到她的护理经验。她把不同的伤口情况用图片呈现出来,让缺乏经验的医务人员一目了然。她将一张张足部的图片的大小、比例调整好后,笑着说:“感觉挺美的。”
医生的工作很苦,会承受很多压力、质疑甚至危险。但再苦,支撑他们坚持下去的,始终是心中那个最初的梦想。
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也变成了那个想成为的人。
就像阮瑞霞《你到底有多勇敢》的诗句:
“你到底有多勇敢,
只有回想走过的岁月时,
才发现竟然走出了不同的自己,
心中不变的,
还是你最初的梦想。”
医学生,在过怎样的生活?
借助以上纪录片中的精彩内容,我们已经都看到了一名中国医者的高贵和艰辛。
但是……将时间倒转,将视角拉回到医者的学生年代。一个医学生,他所经历的,又是怎样的生活呢?
知乎用户@serena是这样总结的:
带着早饭去解剖馆复习标本,在满屋子福尔马林味里翻看各种结构,寻找人少的时候去空荡荡的解剖馆里陪大体老师,生怕人多被别人打扰。聊天内容基本离不开医学各领域各学科,聊完八卦都能回主题。
书包的重量和课程表直接相关,同时背三本以上绿皮书就真的爬不动楼。
认为白大衣无比美丽帅气,就是不耐脏。
期末偶尔自习室通宵。
上午第四节课是寄生虫学,各种生动的图片灌入脑海,一边说着中午还怎么吃饭,下课迅速溜向食堂……
▲ 实验室
▲ 医学生一学期要背的课本
总结一下——
一共五年,年年满课;
书目很多,句句重点;
学到很晚,白鼠为伴。
这样的大学,和你想象的一样吗?
若想学医,选课选考要注意什么
1选科
高考综合改革实施方案“3+1+2”模式已经逐步实施。
若想学医,高中学生选科时该如何抉择呢?
首先,截取一部分高校临床医学专业选考科目要求(3+1+2模式)作为参考。
注:完整招生专业院校以实际公布为准
可以看出,几乎所有医学院校都要求学生选择物理,作为“首选科目”,部分医学院校设定首选科目可为历史,如沈阳药科大学,广西医科大学等。
关于“再选科目”则有一些细微差异——
有的学校要求化学、生物两门均要选考。
如天津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
有的则要求化学、生物二选一。
如温州医科大学,南京医科大学;
有的则只要求了化学一门备选。
如重庆医科大学,海南医学院。
因而,要想学医,最好的组合就是理化生的“老理综”组合,同学们若是想要学医,在选科的时候,还是要在自身实力、潜力、目标院校、对科目的擅长与否之间综合考量呀。
2选考
到了真正的高考报名时,我们就需要对中国已有大学的医学院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了。
中国目前有150多所医学院(不含中医、药科大学与二级学院等),它们一部分是以医学类命名的本科院校,有70余所;另一部分是综合性大学所设的医学院或医学部。
下图是2019年中国最佳医学院校综合实力排行榜:
医生的薪资现状
此处为大家节选《2018年度中国医生薪酬现状调研》(发表于2019年6月)以供参考:
医者,是无论什么时代,
都不可或缺的职业;
在本次疫情期间,
他们更是冲锋陷阵的战士。
而这一职业无论多么神圣和高贵,
在中学阶段,
也曾是我们身边的一位好友、同窗,
也是父母的好宝贝。
谨以此文向所有医生,
和将成为医生的小伙伴致敬。
也祝前线的所有济世救人的医生们,
春暖花开时,平安归来!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为心智计算签约撰稿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