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石微子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研究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在往期文章中,我们介绍了青少年自杀信号以及父母如何应对的建议,可点击阅读: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如何及时发现青少年的自杀信号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给有自杀倾向孩子的家长的建议

有很多阅读过文章的朋友在留言区发表自己的感想,我们能感受到青少年自杀是一个相当受人关注的的议题。关注并预防儿童青少年自杀危机不仅仅是父母的必修课,也是学校教育必须重视的现实问题。

校园作为孩子从家庭走向社会必经的过渡场所,孩子会在其中走过人生最初的重要发展阶段,但不幸的是,很多自杀案例会发生在校园之中。自杀危机一旦触发,不仅会给家庭带痛楚,也会给学校、老师和同学带来伤痛和巨大压力。所以本篇文章继续学生自杀预防与应对的议题,从学校的角度出发谈谈如何进行校园自杀危机事件预防、干预。

1.png

一、 建立校园自杀危机事件工作组

校园自杀危机事件发生时往往让人感到措手不及,建立专门的校园自杀危机事件工作组可以尽早灵活机动地开展干预工作。校园自杀危机事件工作组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领导组,一个是干预组

领导组人员构成包括总负责人和执行负责人,总负责人一般是学校校长,负责在事件发生的时候召开领导小组会议,了解事件具体信息以及商量如何开展干预工作;执行负责人一般可以是主管学生工作的副校长,能够根据事态发展情况调动干预组工作,并且跟进工作开展情况。领导组要和校外资源建立保持比较好的联系,比如社区、媒体,如果发生危机,领导组可以利用校外资源的力量化解危机(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2.png

自杀危机发生之前,领导组要根据本校情况制定危机处理的工作方案和流程,确定自杀危机事件干预组的工作人员组成,并展开对工作人员的培训;自杀危机事件发生后,领导组要负责召开会议,确定自杀危机事件严重程度,通知干预组工作人员开展一线干预工作;领导组也要联系有关主管机构报告危机个案相关信息,尽快通知学生家长,决定面对社会公众信息发布的内容和范围。

干预组主要负责一线的干预工作,主要组成人员包括学校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学生工作负责人、班主任,以及其他学校的行政工作人员。干预组可以分为信息发布组、心理辅导组、工作汇报组。以下为详细的小组工作内容(改编自《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1.信息发布组主要负责整理自杀危机事件相关信息,并将危机事件有关信息提交领导组;根据情况,向媒体以及学生、家属公布危机事件的信息和干预工作的进展情况,澄清不实消息。

2.心理辅导组主要是对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以及家长和受到影响的师生进行一系列心理干预,及其家长进行心理咨询,对受影响的师生开展团体辅导等;如果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离世,还要对其家长进行心理安抚工作,对受影响的师生开展创伤后应激辅导,组织和陪伴愿意的学生参与危机事件当事人的告别仪式等。

3.汇报组主要是将每日工作进展做一个总结并且汇报给领导小组,供其讨论决定下一阶段的工作计划和内容。

无论是领导组还是干预组的工作人员都应当接受过心理危机及其干预的相关培训,最好有心理危机事件干预经验的个人参与工作组,如果学校没有这方面的人员,应与当地精神科大夫或者高校具备心理危机处理经验的老师建立联系,邀请他们参与到自杀危机事件的处理中来;学校应制定本校的自杀危机事件干预工作方案和流程,而且相关人员要熟悉该方案和流程,并进行适当的演练,以熟练掌握;在自杀危机事件发生后,应根据发生的情况来修改和完善自杀危机事件干预工作流程(修改自《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学校要选拔适合的人员参与自杀危机干预小组,而且要密切注意自杀危机干预小组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如果干预组成员出现比较大的应激反应,要暂停其工作,使其身心能够得到放松和修养。(金宏章,杨国庆,2016;《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二、建立校园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

(一)校园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流程

校方可以根据自身情况来建立自杀危机干预工作方案和工作流程,完善的方案和流程能够帮助干预工作小组做到在紧急事件发生时有依据、有秩序、有方向地参与干预工作,缩短磨合期。大致的工作流程如下(蔺桂瑞,2013):

1.建立危机通报系统,公布学校危机事件领导小组成员名单和联系方式;

2.得知自杀危机事件的个人第一时间联系学校的领导小组执行负责人。可以由学校危机干预领导小组成员轮流值班,如果有危机事件发生,立即启动相关工作(《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金宏章,杨国庆,2016)。

3.自杀危机事件干预小组负责人紧急召开会议,就事件相关信息商议开展哪部分工作,调动哪些工作人员参与。调动工作人员前往现场勘察,必要时联系警方或者医疗救护资源,同时,确保危机事件当事人的生命安全。

4.学校尽早通报上级主管机构,并派出专人联系家长;

5.学校应在弄清楚事实之后,确定信息发布的范围和方式,以减少不实信息的传播;

6.自杀危机事件干预小组应当及时开展工作,如进行心理创伤评估,确定受影响的重点人群,并对这些人群进行相关的团体辅导,受影响严重者,进一步开展个体咨询;

7.危机干预工作结束之后要开总结会议,修改工作方案和流程;要对自杀未遂者和重点人群进行后期的心理评估和干预工作,跟踪监控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

(二)校园自杀危机事件相关人员干预工作方案

3.png

(1)对自杀危机当事人的干预处理

干预组工作人员接触自杀未遂的个体时,应当表现出接纳理解的态度。工作人员在面对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时应当不加评判、情绪稳定、态度柔和,不要否定当事人的自杀行为,类似“自杀是很不值得的做法,也会让爱你的父母伤心”这样的话可能会让自杀危机当事人感到内疚自责,回避交流。如果能够表现出足够的支持和共情,当事人才能吐露心中的想法。了解当事人的想法和情绪对于评估自杀风险是十分有益的。为了保证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生命健康,陪护在当事人周围的老师和同学应该轮流值班,防止个人再有轻生行为出现。如果自杀危机当事人有严重的精神疾病,学校并无监护治疗能力,应当转介医疗机构(金宏章,杨国庆,2016)。

(2)对与自杀危机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同学、老师的干预处理

自杀危机发生之后,曾经与自杀危机当事人关系密切的同学、老师都可能受到负面影响,因此注意当事人所在班级中授课老师以及同学的表现也很重要。如果有同学或者老师表现出对危机事件的剧烈情绪反应,那么心理辅导工作人员应当对其进行心理状况的评估,筛查出高风险人群。学校的心理健康工作人员可以组织团体辅导活动,对班级体(包括同学、老师)进行干预(金宏章,杨国庆,2016;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认知水平发展特点,可以采用不同形式的团体辅导活动。小学阶段6到12岁的孩子可能由于自身阅历的限制,虽然可能大致明白死亡的涵义,但不能用丰富的言语描述自己对于死亡的感受或观点,所以团体辅导可以采用艺术治疗的形式进行,让孩子用绘画表达危机事件对于自己特殊的意义;初中的青少年,大致处在12到16岁的年龄段,语言表达能力比较好,团体辅导就可以采用言语沟通为主的形式进行(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2009)。

如果自杀危机当事人去世,那么学校也可以组织师生参加告别仪式、哀伤团体辅导等活动(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

(3)对自杀危机当事人亲属的干预处理

自杀危机当事人的亲属也可能成为高风险人群。如果学生的自杀行为发生在校园内,家属很容易就把责任归因到学校的管理上。如果不能很好地安抚当事人家属,可能会引发进一步的家校冲突。因此,学校应该派专人在事件发生后把消息告知家长,表现得直接坦诚,传达出学校会尽一切可能提供实际帮助与心理支持、会和家长共同面对这次危机。学校可以找到合适的校外社会支持机构,如社工组织,安抚家长的情绪(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4)开设减压团体

不管是参与自杀危机事件干预,还是与自杀危机事件当事人有联系的周围人群,都有受到自杀危机事件影响的可能性。减压团体适用于紧急危机事件发生后,帮助受到自杀危机影响的人群走出危机带来的压力的团体辅导活动。学者叶虹和张英萍(2012)文章当中引入介绍了台湾省学者黄龙杰和赖念华(2008)针对青少年心理危机干预提出的“6+1阶段减压团体”。其中包括7个阶段:介绍团体、陈述事件、澄清想法、表达感受、接纳症状、教导应对、计划未来。以下为每个阶段具体内容:

介绍团体:由领导者介绍自己及助手;说明减压团体的目的及过程;建立基本的保密、平等原则。

陈述事件:参与者陈述和分享在危机事件中的经历,他看到、听到或闻到什么,当时的反映如何。这个阶段的主要目的是让参与者描述事实,侧重于参与者的认知,鼓励每个参与者说出他们知道的事实。

澄清想法:参与者陈述在危机事件中的想法。对于每个参与者所表达的想法及观点,领导者都要给予认可与肯定。

表达感受:此阶段的主要目的是引导每个参与者分享这个事件对于他们造成的情绪冲击及反应。

接纳症状:当参与者的情绪反应开始沉淀下来时,领导者开始询问他们在该危机事件后所出现的生理、认知、情绪及行为方面的症状。领导者会请有症状的人举手让彼此知道,这有助于参与者接纳自己的症状,是帮助其正常化症状的一种方式。

教导应对:这个阶段最重要的任务是教导参与者正常化自己在危机后出现的症状。领导者可以预先整理相关症状来教导参与者,也可以通过团体成员相互讨论分享,得出在此紧急事件中的危机应对方式,以及处理压力的方法。

计划未来:在此阶段,领导者引导参与者找到正面的意义,可以是新的学习,或对自己的欣赏指出。在结束之前,领导者可以邀请成员讨论接下来的计划。减压团体工作完成之后,提供信息让校方了解哪些参与成员可能需要进一步的辅导与追踪,哪些需要转介等。

三、 校园自杀危机事件预防工作

4.png

校园自杀危机事件的应对不应该只是在事件发生后,更应该在危机事件发生前。做好危机事件的预防工作能更好地将危机事件扼杀在摇篮中。校园危机事件预防工作主要包括两个部分:

(一)面对学生的预防工作

(1) 建立学生心理健康动态检测数据库,筛查高风险人群

学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心理健康评估测查,根据量表得分情况划分出高自杀风险人群;学校方面安排心理健康服务中心的心理咨询师和学生进行一对一面谈,评估学生的自杀危机风险,并给每一位学生建立相应档案,记录学生量表测评结果及面谈评估报告。如果是存在一定心理困扰但是自杀风险较低的学生,可以安排周期性的心理咨询,如果是自杀风险比较高的学生,除定期由有丰富自杀危机干预经验的咨询师进行心理咨询外,要通知家长、老师密切关注学生的行为表现,识别自杀信号,保证学生的生命安全。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评估测量要持续进行,在新生入学、新学期开始、学生备考期间都可以适当进行心理健康状态评估,并且及时更新高风险人群名单,记录每次测评结果,建立动态检测数据库。(金宏章,杨国庆,2016;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2) 建立学生日常心理健康状况监控机制

学校的班主任以及任课教师都密切要关注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并且定期记录观察报告,对于行为情绪表现出异常波动的学生,班主任和任课教师要及时汇报给学校心理健康中心,可以安排心理测评以及面谈评估。此外,班主任或者任课老师可以密切关注正在经历重大创伤事件、家庭经济较为困难、人际交往不顺、有过精神疾病历史的学生,这些学生都有可能是自杀危机高发人群(王玲,2011)。班级也可以设置心理委员,如果有同学表现异常,也可以及时和老师沟通。

5.png

不同的人对于自杀危机事件的反应也能用于高风险人群筛查,如果危机发生后,有人表现出剧烈的情绪反应,则可以进行辅导及评估。(金宏章,杨国庆,2016;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3)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教学安排中

学校应当组织师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生命教育课程的学习。通过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可让学生增加自我的了解和觉察,意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生命教育课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明白生命的可贵,以及当自己有自杀想法时,可以拨打自杀求助热线或者进行心理咨询。

6.png

而且通过危机干预有关知识的普及,学生可以学习到一些助人技巧,能够在危机事件发生时起到协助作用。比如能够注意到身边人出现以下信号属于有自杀倾向:在书面或者是口头表达中透露出一种绝望,甚至透露过自杀倾向。个体实施过某些自杀、自残的行为。如果出现以上情况要及时报告给班主任,且联系心理健康辅导中心人员进行风险评估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生命教育是预防自杀危机的重要方式。老师和家长往往不会和孩子谈论有关死亡的话题,但是借助生命教育课,师生可以共同探讨有关生与死的话题。1968年,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提出生命教育概念以来,这一概念受到学校教育的广泛重视。学校开展生理教育课程、禁毒宣传课等都属于生命教育的范围。这些课程的目的是让儿童青少年明白认识生命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要能够尊重生命,获得自信,创造属于自己的有价值的人生。

7.png

(4)排除学校硬件设施的安全隐患

学校应当避免校园设施的安全漏洞被学生群体中的自杀风险者利用来实现杀行为,比如学校应当在高楼露台周围设置障碍,封锁通向高处的通道(金宏章,杨国庆,2016;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 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2014)

(二)组织教师参与预防工作

(1) 对全体教师开展心理危机相关知识和处理技能的培训

学校应当确保全体教师都具备一定的心理危机相关知识,而且具备危机事件的紧急处理技能,能够在危机事件发生时协助处理。心理危机相关知识包括学生自杀的特征及预兆、心理过程、自杀类型、影响自杀的因素、自杀行为理论、自杀的评定和预测、自杀事件的预防和干预措施等。培训可以帮助学校保证教师群体做到提升心理危机敏感性,安抚学生情绪、帮助学生找到解决现实问题的办法(王玲,2011)。

(2) 心理健康教师接受专业的心理危机干预训练

部分心理健康状况良好、抗压能力好的教师可以志愿参与心理危机干预的专业培训,培训形式可以是专家讲座以及长期课程,并且可以展开培训考核(王玲,2011)。可以组织专兼职心理健康教师进行心理危机干预的案例演习。此外学校也可以组织部分教师去校外的精神卫生机构进行实习,让他们积累临床经验。

(3)为危机干预教师建立督导等社会支持系统

学校可以联系督导定期为学校参与危机干预的教师群体进行团体督导,在团体督导的过程中,危机干预教师相互之间可以通过案例交流获得社会支持,能够意识到不是自己一个人在战斗,而且在团督过程中也可以积累临床经验,以便更好地应对自杀危机。此外危机干预工作可能会给参与的教职人员带来一定的心理压力,所以也可以组织教师参与减压团体(参考《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 赖念华,2009)。

参考文献:
黑龙江省高校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工作指导手册,金宏章,杨国庆主编.2016.哈尔冰工
程大学出版社.
浙江省中小学校园心理危机干预指导手册.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指导中心主编. 2014.宁波出版社.
北京市高校心理危机事件预防干预工作指导手册.蔺桂瑞主编. 2013.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校园危机守门员手册,赖念华主编.2009.
校园突发事件的危机干预.王玲主编. 2011.暨南大学出版社.
叶虹,张英萍.危机干预减压团体的研究进展及展望.2012,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3:10-15.

标签: none

添加新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