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并不是男人的专利,进化心理学的视角丨暗黑人格专题
原创 北师大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陶文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在我们往期推出的暗黑人格专题里介绍了“暗黑人格”的三个分类,我们还发现有“暗黑人格”的男性更易吸引女性,且这种吸引力甚至无关外貌(Carter, Campbell, & Muncer, 2013)。
俗话讲:“男人不坏,女人不爱”,无论是大量影视作品中受到追捧的霸道总裁、病娇男孩等形象,还是现实生活中比比皆是的“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实例,仿佛都可以验证这句话的正确性。
“坏”有坏的理由
进化心理学认为,男人之所以“坏”是有“坏”的道理的。举个例子,具有“暗黑人格”的男性通常具有这样一种交往模式:交往时间短、侧重于性的满足、容易出轨等(Jonason, Li, Webster, & Schmitt, 2009)。
对此, 进化心理学的解释是,因为女性生孩子比较辛苦,所以女性比男性更难以维持同时和多个对象的性行为和生育行为;而男性可以在与多个女性快速匹配、同时交往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繁衍后代的机会。最后,经过代代优胜劣汰,如今表现出男性更具有更“坏”的交往方式也不奇怪了(Schmitt et al., 2012)。这样听起来,男性比女性“坏”一些是种天经地义的事情。
真的只有男人“坏”吗?
一项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百合网婚恋研究院发布的《2015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大陆夫妻中出轨的男方、女方比例相当,各占20%,而双方都有出轨的情况接近一成。一项《2016中国人出轨态度调查报告》又显示,不论男性还是女性,过半都有过出轨的想法,但女性可能更少付诸行动。
而在国外,Carter等人在13年研究了坏男人对女性的致命吸引力后,又在2014年发现:并非之前人们想象的那样“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在亲密关系中,“坏”的很可能不仅仅是男性,还有女性。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在快餐恋爱(a short term mating strategy)、出轨等行为上的概率很可能是等同的。
如今,进化心理学也更加意识到在两性交往的过程中,个体的行为都是有多种可能性的(Gowaty, Kim, & Anderson, 2012),“坏”的确不是男性的专利,所以,请不要把亲密关系里的女性都想象成无辜的小白兔哦。
“坏”的原因
对“坏”女人来说,同时与多个男性发生性行为并与他们生育后代,可以丰富自己后代的基因,多种多样的基因可以帮助“坏”女人的后代们在遭遇各种环境时大大提高生存的可能性,从而“坏”女人自己的基因也就能够继续流传下去。并且,同时拥有多个交往对象可以让“坏”女人在短期内获得大量来自男性的资源(Jennions, & Petrie, 2000)。所以,基于“性”的交往策略也可以看作女性参与竞争的一种方式。
《我是余欢水》中的梁安妮,是从小地方来到大城市打拼的女孩,家庭条件一般,没有背景,没有资源,没有财富。但是梁安妮漂亮,风情万种,情商高,擅长与人打交道。在剧中,梁安妮周旋于魏总和赵经理两位领导身边,借势上位,她们三个人两千万的赃款,梁安妮凭借色相争取到了三成的分成。尽管这是很不道德的行为,但看过电视剧的人,大多对梁安妮持有好感,让人不得不承认这个角色的魅力。
在去年年末,美剧《致命女人》第一季热播,在美国80年代的背景下,刘玉玲扮演的富婆频频出轨与自己女儿同龄的小鲜肉,一句“Oh,youth”扛起一树梨花压海棠的大旗,却让不少人觉得自然又迷人。
此外,当代社会文化也拒绝“双重标准”,鼓励在私人和公共领域支持性别平等。可以预期的是,这会让男性和女性在交往中的各种行为脱离性别刻板印象,具有更少的传统性别特色。所以,不仅仅是有“男人不坏,女人不爱”,还有“女人不坏,男人不爱”了。
最后说两句
暗黑人格作为一种人格特征,既危险又有魅力,希望看完文章的读者朋友们,可以在评论区分享一下对于这类“坏男坏女”的感受,无论是影视作品中的人物还是您现实遇到的真实存在的人,快来一吐为快吧。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新婚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了解新婚夫妻互动模式及婚姻关系变化,提高新婚夫妻关系质量。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未来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参考文献:
Carter, G. L., Campbell, A. C., & Muncer, S. (2013). The dark triad personality: Attractiveness to women.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6, 57-61.Carter, G. L., Campbell, A. C., & Muncer, S. (2014). The Dark Triad: Beyond a ‘male’mating strategy.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56, 159-164.
Gowaty, P. A., Kim, Y. K., & Anderson, W. W. (2012). No evidence of sexual selection in a repetition of Bateman’s classic study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109(29), 11740-11745.
Jennions, M. D., & Petrie, M. (2000). Why do females mate multiply? A review of the genetic benefits. Biological Reviews, 75(1), 21-64.
Jonason, P. K., Li, N. P., Webster, G. D., & Schmitt, D. P. (2009). The dark triad: Facilitating a short‐term mating strategy in men. Europea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Published for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Personality Psychology, 23(1), 5-18.
Paulhus, D. L., & Williams, K. M. (2002). The dark triad of personality: Narcissism, Machiavellianism, and psychopathy.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36(6), 556-563.
Schmitt, D. P., Jonason, P. K., Byerley, G. J., Flores, S. D., Illbeck, B. E., O’Leary, K. N., & Qudrat, A. (2012). A reexamination of sex differences in sexuality: New studies reveal old truth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1(2), 135-139.
图片源自网络,侵删!
欢迎转载,转载需注明出处!公众媒体转载需授权,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