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

作者介绍:周含芳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在读生
一位关注儿童青少年情绪调节和社会适应的家庭治疗师

临近期末的前一个月,是全国各地家庭治疗师最忙碌的月份之一,前来求助的问题中,最让家长苦恼的问题莫过于:孩子拒绝去上学

由于学业是儿童青少年阶段最主要的发展任务,学生拒学的行为,相当于一个成年人突然不去工作了,两者都是社会功能出现严重问题的体现。

而且,让家长更为焦虑和担忧的是,随着社会高速发展和技术不断迭代,许多低技能工作纷纷被淘汰,未来的职业和工作更加需要高新技术人才,这意味着自家孩子“拒学”行为如果持续,可能导致孩子在未来社会中没有竞争优势。

IMG_9867.PNG

拒学是在校中小学生常见的心理行为问题,会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世界范围内拒学行为发生率在1%-5%之间 (Park et al., 2015)。

例如,Havik等人 (2015)对5465名11-15岁学生进行了大样本的测量,发现每个班级中约有一个孩子(约4%) 因拒学问题缺勤。

拒学现象本身广泛存在于各个国家,我国因拒学行为导致的就医和需要心理咨询的人数也在不断增加 (朱丽 等, 2019)。

那为什么孩子会拒学呢我们又应该如何处理呢


01
拒学的定义和特点

探讨原因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什么是拒学。拒学行为 (school refusal,SR)指在儿童青少年自己不愿意去上学或不愿在学校呆一整天。Heyne等人(2011)提出了一个有效鉴别拒学的经典标准,如下:

1、上学困难,长时间地缺勤:过去两周出勤率低于80% (不包括合理理由的缺勤,比如需要做手术等);

2、严重的情绪不安,包括但不限于以下症状:面临上学时会过度恐惧、发脾气、痛苦或抱怨、感到身体不舒服,甚至出现躯体反应,比如胃痛、头晕、头疼,但没有明显的器质性病变;

3、上学期间,孩子在父母知情的情况下呆在家里,即家长知道孩子的去向;

4、没有同时出现的DSM-IV品行障碍,比如犯罪行为、破坏行为和性行为;

5、家长明确承诺孩子可以全勤上学,即父母希望孩子去上学,而不是留在家里照顾弟弟妹妹或者打零工。

IMG_9868.PNG

拒学与逃学(Truancy)的概念不同,逃学的孩子不太可能对上学过度焦虑或害怕。他们的缺勤更有可能是因为对学业缺乏兴趣,想参与更有吸引力的娱乐活动,以及不愿意遵从学校的要求和行为准则。

而且与“拒学者”不同的是,“逃学者”经常试图向父母隐瞒自己的缺课,并在其他反社会的同伴的陪同下从事违法和破坏行为

此外,如果是父母积极鼓励孩子旷课导致的缺勤(例如,让孩子留在家承担照看弟弟妹妹或者病人的责任)也被认为是逃学,而不是拒学。

尽管较小比例的缺勤学生同时表现出“逃学者”和“拒学者”的特征,但是帮助这两类儿童青少年的方法有很大差别 (Berg, 2002),本文的重点将放在那些符合“拒学”标准的儿童青少年上


02
厌学的原因

当一个孩子上学有困难时,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很多的。国内外对拒学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五十多年,科学家们发现拒学的原因包括两大方面,分别是

1
焦虑障碍(Anxiety disorders)

焦虑的来源有几个方面:

(1)与照顾者的分离焦虑。分离焦虑是导致儿童拒学的常见原因之一。研究发现,3/4左右患有分离焦虑症的儿童都有过拒学的经历 (Hella & Bernstein, 2012)。

最初的观点认为分离焦虑可以解释几乎所有拒学问题的原因,但是随着研究深入,这一观点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推翻了。

因为“分离焦虑”这一解释低估了学校因素的影响,而且无法解释为什么拒学的高峰年龄在11至13岁之间 (Elliott & Place, 2019),因为按照分离焦虑的解释,拒学问题的高峰应该出现在6岁左右。

IMG_9869.PNG

(2)学校环境中负性事件或负性体验。学校里的负性事件或体验是拒学的重要因素,也是焦虑的主要来源 (Knollman et al., 2010)。

一方面,学校是经常需要社交的环境,包括当众演讲、朗诵和上课回答问题,拒学很可能是社交焦虑导致的 (Beidel, 1998)。

另一方面,学校经常会对学生进行各种评价,包括各种随堂测试、考试、教师反馈等,对评价恐惧的学生也会导致他们害怕上学 (Havik et al., 2015)。

(3)学业压力。学业压力通常会因重要考试(比如,期末考、中考、高考)而加剧,各种重要且难度高的考试通常会导致难以忍受的高度焦虑(Connor, 2003; Denscombe, 2000; Putwain, 2007)。

IMG_9870.PNG

(4)消极的同伴经历。消极的同伴经历包括被同学排挤或者欺负,有的学生还需要应对“偏见欺凌”,即因为性取向、信仰和残疾等原因被边缘化 (Walton, 2017)。

(5)学校教职工的态度。Torrens Armstrong等人(2011) 调查了学校教职工对拒学学生的评价,发现他们会对拒学的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指责,并且认同遭受欺负的合法性,即认为学生时代或多或少会遭受欺负,这是不可避免和控制的。

虽然目前还不清楚学校教职工的这些理念对接下来拒学学生行为的改变有何影响,但是可以预料到,如果学校职工认为学生遭受欺负以及拒学是他们无法管控的事情,那么他们也不会在住宿、座位安排等方面特殊关照这些学生。

因此,评估不仅要确定拒绝背后的原因,还要考虑学校工作人员对这些原因的理解如何影响他们支持和帮助拒学孩子的意愿。

2
拒学会带来一些好处

拒学的第二大类原因,是拒绝有一定的功能性,包括

(1)回避负面情绪,通常是回避某些特定的恐惧;

(2)逃离负性社交和评价环境;

(3)获得照顾者的关注;

(4)寻求校园之外的强化。

当然,孩子拒绝上学可能经常带来重叠功能。为了更加详细和细致的了解,专业人员在评估时可以使用拒学量表作为工具,辅以访谈和观察,以及尽量获取来自家长、教师和儿童青少年等多来源的信息。


03
怎么应对?如何干预?

干预的首要目标是减少拒学孩子的情绪困扰和增加学校出勤率,这些能帮助他们走上正常的发展路径

但由于拒学的原因多种多样,且因个人而异,Elliott和Place (2012)指出,“拒学”甚至可能是另一个问题(比如,身体问题或者学习功能不足)的附带症状。

因此,在进行干预之前,家长和心理咨询工作者需要先对拒学背后的可能原因进行仔细的评估和筛查,避免误判

IMG_9871.PNG

在进行初步评估时,首先要确认与焦虑相关的躯体症状(如心悸或胃痛),是否是因为身体问题引起的,因此,先去医院进行身体检查是有必要的

其次,需要对拒学孩子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因为学习功能不足(比如,上课听不懂,不会做题,跟不上老师进度)是很多拒学孩子经常抱怨学校的地方 (Fernando & Perera, 2012)。

智力评估,特别是语言能力评估,将有助于接下来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更适合帮助拒学的孩子。

第三,对孩子的认知思维模式进行详细的了解是很重要的。例如,有证据表明,拒学的孩子更有可能对失败抱有悲观的想法,比如某一次或几次考试成绩不好就觉得自己很笨 (Place, Hulsmeier, Davis, & Taylor, 2000, 2002),这可能会削弱他们应对困难时的自我效能感。

目前常见的疗法包括精神分析、认知行为治疗、行为治疗、家庭治疗、短期焦点治疗和药物治疗等,根据个人需要,可以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其中,最受欢迎的方法仍然是认知行为治疗,以往研究也建议认知行为疗法结合家庭治疗和药物治疗。总之,许多治疗方法都关注家庭和学校中可能增加或减轻焦虑的环境因素。

1
认知行为疗法

认知行为疗法 (CBT)在很大程度上已经成为拒学问题的首选治疗方法(Elliott & Place, 2019)。CBT通常结合了心理教育、放松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系统脱敏和认知重构等方法。

在最近的一系列综述中,发现CBT确实可以有效地缓解儿童青少年的一系列焦虑症状 (Higa-McMillan et al., 2016)。

Reissner、Hebebrand和Knollmann (2015)开发了一种基于治疗手册的、多模式治疗方法,包括四个模块,其中最重要的模块是使用认知行为疗法,专门解决拒学问题,其余三个模块的重点分别是家庭治疗、与学校有关的辅导和提供具体策略,以协助儿童在社会和其他环境中更有效地应对困难

Walter等人(2010)对长期缺课的焦虑抑郁青少年采用了CBT疗法,辅以家庭工作、住院患者支持(包括逐步脱敏和有效利用休闲时间的培训),发现干预效果良好:被干预的孩子出勤率显著提高,共病的心理健康问题显著减少。

2
家庭治疗

在制定干预计划时,家庭是需要考虑的关键因素。Berg (1992)的研究观察到,只有当孩子真的意识到父母希望他们回归学校时,才会逐渐恢复正常上学。在大多数情况下,家庭和学校工作人员一起参与干预是必不可少的 (Doobay, 2008)。

许多父母试图将孩子的困难归咎于学校,但孩子的拒学与家庭环境的高压和焦虑也是密不可分的。重要的是,学校的改变很少能解决问题。

当面对自己的孩子苦苦哀求、且高度痛苦的样子,父母通常需要很大的帮助和支持来维持一个“坚定的、有同情心的、但没有商量余地” 的立场,即充分地理解和共情孩子的痛苦,但是依旧坚定地要求他们回到学校的立场

IMG_9872.png

Kearney和Silverman (1995)描述五种经常出现孩子拒学的家庭类型,包括:家长很强势又很多冲突的家庭、彼此之间过度依赖和缠结的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几乎没有互动的家庭、与家庭外的团体或组织互动很少的家庭、孩子有精神类疾病的健康家庭。

他们认为,这些不同类型的家庭将需要不同形式的家庭治疗干预,干预重点有可能是孩子,有可能是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互动,需要视情况而定

虽然家庭疗法长期以来一直被提倡用于治疗拒学问题 (Bryce & Baird, 1986; Richardson, 2016),但是很少单独地使用家庭治疗这一个方法干预,目前针对家庭关系的干预工作通常嵌入在CBT计划中(Heyne et al., 2014; Reissner et al., 2015)。

3
药物治疗

拒学问题的药物治疗一直是有争议的,但是由于很少有研究调查服药对儿童青少年拒学问题的作用,因此也无法得知药物治疗对解决拒学问题的准确作用。

但以往研究已经证明药物治疗对于治疗焦虑症有很明显的作用(Ipser, Stein, Hawkridge, & Hoppe, 2009),抗焦虑药物的临床效果明显大于安慰剂药物。

选择性5 -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Selective serotonin reuptake inhibitors, SSRIs)因其有效性和安全性被认为是儿童和青少年焦虑症的首选药物治疗方法。

其他药物如三环抗抑郁药(tricyclic antidepressants)、镇定剂(anxiolytics)、肾上腺素α受体激动剂(alpha-adrenergic agonists)和肾上腺素能阻滞剂(beta-adrenergic blocking agents)也被使用。

总之,对拒学的定义、原因和已有治疗方案进行了系统性分析后可以发现,拒学是一个全世界教育和心理咨询工作者共同面对的难题,对拒学的干预尽量做到早发现早干预,进行充分评估后进行多方法的干预

对拒学问题的干预研究中发现,无论采用何种干预方法,对年龄较小的儿童更为有效 (Prabhuswamy, Srinath, Girimaji, & Seshadri, 2007; Valles & Oddy, 1984)。

有几个因素可能导致干预大一点的孩子时效果不够明显:一是,拒学的青少年往往比年幼的孩子有更强的自主意识和自主权利,这导致他们拒绝大人的约束;

二是青少年时期的学业任务难度更大,在非常重要且难度高的考试临近时,拒学的青少年要重返学校去面对更复杂、要求更高、更专业的课程时可能会遇到更大的困难,拒学的青少年在校期间往往会经历更严重的症状 (Hella & Bernstein, 2012; Heyne, Sauter, Ollendick, van Widenfelt, & Westenberg, 2014)。


参考文献

朱丽,程丽,张免,郑明明 & 朱囡囡.(2019).家庭治疗改善青少年拒学行为效果分析.中国学校卫生(03), 396-398.

Beidel, D.C. (1998). Social anxiety disorder: Etiology and early clinical presentation.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59 (Suppl. 17), 27–32.

Berg, I. (2002). School avoidance, school phobia, and truancy. In M. Lewis (Ed.),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A comprehensive textbook (pp. 1260–1266). Sydney, NSW:Lippincott Williams & Wilkins.

Bryce, G., & Baird, D. (1986). Precipitating a crisis: Family therapy and adolescent school refuser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 199–213.

Connor, M.J. (2003). Pupil stress and standard assessment tests (SATS): An update. Emotional and Behavioural Difficulties, 8, 101–107.

Denscombe, M. (2000). Social conditions for stress: Young people’s experience of doing GCSEs.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6, 359–374.

Doobay, A.F. (2008). Scholl refusal behavior associated with separation anxiety disorder: A cognitive-behavioral approach to treatment.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45, 261–272.

Elliott, J.G. (1999). School refusal: Issues of conceptualisation,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40, 1001–1012.

Elliott, J.G., & Place M. (2019). Practitioner Review: School refusal: developments in conceptualisation and treatment since 2000. Journal of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60 (1), 4–15.

Fernando, S.M., & Perera, H. (2012). School Refusal: Behavioural and diagnostic profiles of a clinical sample. Sri Lanka Journal of Psychiatry, 3, 10–13.

Havik, T., Bru, E., & Ertesvag, S.K. (2015). Schoo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school refusal- and truancy-related reasons for school non-attendance. Social Psychology of Education, 18, 221–240.

Hella, B., & Bernstein, G.A. (2012). Panic disorder and school refusal.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ic Clinics of North America, 21, 593–606.

Heyne, D.A., Sauter, F.M., & Maynard, B.R. (2015).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of treatments for youth with school refusal or truancy. In M. Maric, P.J.M. Prins, & T.H. Ollendick (Eds.),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of youth treatment outcomes (pp. 230–26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Heyne, D.A., Sauter, F.M., Ollendick, T.H., van Widenfelt, B.M., & Westenberg, P.M. (2014). Developmentally sensitiv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adolescent school refusal: Rationale and case illustration. Clinical Child and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17, 191–215.

Heyne, D.A., Sauter, F.M., van Widenfelt, B.M., Vermeiren, R., & Westenberg, P.M. (2011). School refusal and anxiety in adolescence: Non-randomized trial of a developmentally sensitive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Journal of Anxiety Disorders, 25, 870–878.

Higa-McMillan, C.K., Francis, S.E., Rith-Najarian, L., & Chorpita, B.F. (2016). Evidence base update: 50 years of research on treatment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anxiety. Journal 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45, 91–113.

Ipser, J.C., Stein, D.J., Hawkridge, S., & Hoppe, L. (2009). Pharmacotherapy for anxiety disorder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3), CD005170.

Kearney, C. A., & Silverman, W. K. (1995). Family environment of youngsters with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A synopsis with implications for assessment and treatment.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23, 59–72.

Knollman, M., Knoll, S., Reissner, V., Metzelaars, J., & Hebebrand, J. (2010). School avoidance 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Deutsches Arzteblatt International, 107, 43–49.

Ollendick (Eds.), Moderators and mediators of youth treatment outcomes (pp. 230–266).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Park M.H., Yimhw, H.W., Park, et al.. (2015) School refusal behavior in South Korean first graders: a prospective observational community-based study[J]. Psychiatr Res, 227(2/3), 160-165.

Place, M., Hulsmeier, J., Davis, S., & Taylor, E. (2000). School refusal: A changing problem which requires a change of approach? Clinical Child Psychology and Psychiatry, 5, 345–355.

Place, M., Hulsmeier, J., Davis, S., & Taylor, E. (2002). The coping mechanisms of children with school refusa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pecial Educational Needs, 2, 2–10.

Putwain, D.W. (2007). Test anxiety in UK schoolchildren: Prevalence and demographic pattern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7, 579–593.

Reissner, V., Hebebrand, J., & Knollmann, M. (Eds.) (2015). Multimodale Interventionen f€ ur psychisch belastete Schulver-meider-das Essener Manual. Stuttgart, Germany: Kohlhammer.

Richardson, K. (2016). Family therapy for child and adolescent school refusal. Australian and New Zealand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37, 528–546.

Walter, D., Hautmann, C., Rizk, S., Petermann, M., Minkus, J., Sinzig, J., ... & Doepner, M. (2010). Short term effects of inpatient cognitive behavioral treatment of adolescents with anxious-depressed school absenteeism: An observational study. European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19, 835–844.

撰 稿:周含芳
责 编:高文洁
美 编:何文宣
图 源 | pinterest,侵删

作者介绍:郭津萱

最近,#王宝钏挖野菜#,#王宝钏恋爱脑#等话题引起了热议,让大家操碎了心。

IMG_9860.JPG

王宝钏挖野菜的故事中:宰相千金王宝钏深深爱上了穷乞丐薛平贵后,不惜与父亲断绝关系,从宰相千金变成了乞丐婆。在一起没多久后,薛平贵外出打仗,王宝钏苦守寒窑挖了18年的野菜。而最终,薛平贵被西凉王公主看上,娶了公主当了西凉王。

大家纷纷表示要杜绝和远离 “恋爱脑”。

但是也有人说到,爱情本就不是清醒的,群嘲“恋爱脑”是克制情感的自由流动。正如史铁生在《病隙碎笔》中写道:

你要爱就要像一个痴情的恋人那样去爱,像一个忘死的梦者那样去爱,视他人之疑目如盏盏鬼火,大胆去走你的夜路。

这真切地流露出爱的真谛和可贵之处,但不禁让我们陷入一个迷思:

究竟什么是成熟的爱,非常热烈地投入爱情是错的吗到底什么才能被称为“恋爱脑”(即不成熟的爱)

可见,区分真实的爱以及“恋爱脑”是非常有必要的。


01
“恋爱脑”具体有哪些表现

一般来说,我们认为“恋爱脑”指的是一种爱情至上的思维模式,这种模式大部分时候表现为:一谈恋爱就把全部精力和心思放在恋人身上,似乎生活中就只剩下爱情一件事。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恋爱脑”可能有以下一些具体表现

认知层面:

1)不现实的投射,对伴侣理想化,追求“完美的被爱感”:“TA是那个可以拯救我的人。”“恋爱脑”个体倾向于依靠另一个人来满足对安全感、权力、身份、归属感和意义的渴望。在关系中要求和期待无条件的爱。

2)低自尊,更可能“离不开伴侣”。“恋爱脑”个体害怕被抛弃和放手,会竭尽全力去维系一段关系。

行为层面:

1)“All in 婚恋观”:“想要被爱,就要为TA牺牲付出。”“恋爱脑”个体常表现为一味付出,不求回报。

2)矛盾型依恋:“我很喜欢你,但是当我发现你也喜欢我的时候,我好像就不那么喜欢你了,甚至讨厌你。”矛盾型依恋者的内在安全感和信任感是极其不稳定的。Feeney(1991)发现了消极形式的爱和焦虑-矛盾依恋之间的联系。矛盾型依恋的爱情关系是最不稳定的,更可能将爱情理想化,倾向于用极端的方式获取自己的爱情。

IMG_9861.JPG
图|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

情感层面:

1)对伴侣极度“情感依赖”:爱情是TA对某个人的一种依赖,以试图满足自己那些未满足的需要,避免感情上的痛苦或是逃避问题(Schaeffer, 2009)。

2) 当涉及到伴侣时,容易情绪不稳定。研究表明(Alice et al., 2022),爱情成瘾个体在应对抑郁、孤独、内疚、羞耻、焦虑和痛苦等负面情绪时存在困难,TA们会通过寻求伴侣的存在作为主要和/或唯一的应对策略,试图防止或减少无法忍受的情绪,从而导致成瘾行为。

3)无法恰当地识别和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感受。爱情成瘾可能与述情障碍有关,这意味着TA对自己的情绪缺乏意识,难以识别和交流。这可能与早期的成长经历有关,爱情成瘾的个体一般会在一个控制欲极强、缺乏感情的环境中成长。


02
当“恋爱至上”进入婚姻,会出现哪些问题

心理学研究者Noller(1996)在文章中强调:不成熟的爱,不利于建立和维持稳定、健康和幸福的家庭关系,而是倾向于关注爱人的短期需求,并忽视对他人的责任和义务。尽管这些不成熟的爱情形式有明确的情感基础,但它们仍然是由想法驱动的。

1)可能会陷入不良的互动模式:

研究表明,丈夫寻求亲密的愿望越强烈,丈夫要求/妻子回避(Husband demand-Wife withdraw)的模式则会越强烈;当妻子寻求亲密的愿望更强烈时,妻子要求/丈夫回避(Wife demand-Husband withdraw)的模式则会更加强烈。

因此,“恋爱脑”个体可能成为婚姻中的追逐者。

这种互动模式具体表现为“一方(追逐者/要求者)批评、不断唠叨、向另一方提出要求,而伴侣(退缩者/回避者)逃避正面接触和沟通。”

在不同国家中的实证研究中,均发现要求/回避的互动模式对关系满意度是有害的(Christensen et al.,2006)。

IMG_9862.JPG
图|电影《革命之路》

2)过于卑微,可能会导致夫妻双方的权利不平等。

这不仅会影响到婚姻质量,也有可能在婚姻中催生暴力。Leonhardt等人在2020年发表在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的一项纵向研究表明,夫妻双方认为他们在婚姻中拥有共同的权力,与较高的婚姻质量和依恋安全感有关。

IMG_9863.JPG
图|电影《婚姻故事》

3) 对伴侣和关系的理想化可能会经历更多的“幻灭”,从而影响婚姻质量:

由于“恋爱脑”个体对另一半有着不切实际的理想化,以及“无条件的爱”的要求和期待,“恋爱脑”的个体更容易体验到一种不满意感(Zoppolat et al.,2020)。

因此,不成熟的爱恐怕不能为自己、伴侣或培养健康、快乐的孩子提供一个健康的环境。正如弗洛姆在他的作品《爱的艺术》所写的那样,“爱一个人不仅是一种强烈的感情——而且也是一项决定、一种判断、一个诺言”。


03
如何在走进婚姻前拥有更健康的关系模式

在维持关系的过程中,需要平衡爱的三要素:激情、责任、亲密

1)了解自己,重视自己的感受、需求和价值。

要自爱,不要把你全身心的爱,灵魂和力量作为礼物慷慨给予,浪费在不需要和受轻视的地方。——夏洛蒂·勃朗特

  • 关注自己的内在需要和感受,而不是满足一切外在标准、要求和期待。
  • 充分理解自己的能力、弱势、价值观,了解自己的局限,接纳不足,不再渴望自己全知全能。

IMG_9864.JPG
图|电影《爱在午夜降临前》

  • 对自己的人生、情绪、行为、想法负起全责,但不把他人的责任扛在肩膀上。
  • 尊重自己身心发出的信号,不超支自己的身心能力,无限制地满足自己与他人的欲望。
  • 尊重他人的意愿,世界不是以自己为中心。

2)了解你的伴侣,将现实和对伴侣适度的理想化结合。

爱,便是理解同自己活法不同、感知方法不同的人,并为之喜悦。——《各种意见与箴言》尼采

  • 一方面,从现实层面,我们需要了解对方真实的性格、生活态度、价值观,从而理解对方的反应和表达。我们要在关系中具有对对方感同身受的能力——有意愿且有能力了解他人的思想、情感和心事,当对方在向你倾诉的同时又不会产生不安全感。
  • 另一方面,理想的关系中充满了相互欣赏和感恩,研究表明(Murray et al.,2011),将伴侣适度“理想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持续的关系满意度。

3)了解成熟的爱和婚姻需要平等:“好的爱情关系像是在跳舞”。

成熟的爱是倚靠不是倚赖,倚靠是在你偶尔疲倦的时候可以靠一下,休息一下,倚赖则是赖着不走了。——蒋勋

Amato等(2007)的研究显示,夫妻们比过去更有可能共同决策,共同决策者比伴侣一方更多地发号施令的人婚姻更幸福、更少争吵、更不容易离婚。

婚姻受益于丈夫和妻子相互寻求帮助,以平等的伙伴的身份在一段关系中感受到平等的权利。把爱人视为平等的伴侣,实际上有助于建立幸福的亲密关系。

4)在关系中,建立健康的人际边界。

就像琴上的弦,虽为同一旋律而振动,但琴与弦也是彼此分开。——选自《论婚姻》 纪伯伦

建立良好的依存关系能够给双方带来持续的情谊和安全感。健康的依存方式是既不过分依赖,也不过分独立,这样的相处方式才能美好、持久。你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身份灵活性,来发展出健康的相互依存关系。

成熟的爱需要不断地觉察和成长,我们每个人都在这个议题上有自己成长的方式和成长路径。如果你觉得有困难,可以寻求:(1)个体咨询;(2)伴侣咨询/家庭咨询的帮助。

最后,我想用王小波《爱你就像爱生命》中的一段话结尾

爱情,是乏味人生的一场美好意外。我们曾经都是孤零零的,后来一不小心就被另一个人的磁力吸引。爱的力量那么强健,以至于当这件小小的事情发生的时候,人们灰扑扑的人生一下子开始发光了。

IMG_9865.JPG


参考文献

Noller, P. (1996). What is this thing called love? Defining the love that supports marriage and famil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1), 97-115. https://doi.org/10.1111/j.1475-6811.1996.tb00106.x

Schaeffer, B. (2009). Is it love or is it addiction : The book that changed the way we think about romance and intimacy. Hazelden.

Davila, J., & Bradbury, T. N. (2001). Attachment insecurity and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unhappy spouses who do and do not divorce.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5(3), 371-393. https://doi.org/10.1037/0893-3200.15.3.371

Salani Alice et al. (2022). Love Addiction, Emotional Dysregulation and Attachment Bonds: A Quantitative Study of 344 Females. Sexual Health & Compulsivity, 29(3-4), pp. 127-148.

John P. Caughlin. (2000). An Individual Difference Explanation of Why Married Couples Engage in the Demand/Withdraw Pattern of Conflic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7(4-5), pp. 523-551.

Christensen, A., Eldridge, K., Catta-Preta, A., Lim, V. R., & Santagata, R. (2006). Cross-Cultural Consistency of the Demand/Withdraw Interaction Pattern in Coupl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68(4), 1029-1044. https://doi.org/10.1111/j.1741-3737.2006.00311.xLeonhardt, N. D., Willoughby, B. J., Dyer, W. J., & Carroll, J. S. (2020). Longitudinal influence of shared marital power on marital quality and attachment security.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4(1), 1-11. https://doi.org/10.1037/fam0000566

Zoppolat, G., Visserman, M. L., & Righetti, F. (2020). A nice surprise: Sacrifice expectations and partner appreciation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7(2), 450-466.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19867145

Murray, Griffin, D. W., Derrick, J. L., Harris, B., Aloni, M., & Leder, S. (2011). Tempting Fate or Inviting Happiness? Unrealistic Idealization Prevents the Decline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2(5), 619–626. 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11403155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郭津萱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郭雨馨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姜 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本科生

荐序

回流儿童曾经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学习,但又不得不返回家乡。回乡后,适应新的学校,和新的老师同学相处,应对心理上的变化都是巨大的挑战。他们需要更多的关注和支持,让我们试着去了解他们的感受,并看看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吧~

孩子:

“为什么其他小朋友可以留在学校,而我要和大家分开?”

“回到家乡,我感觉一切都很陌生。”

“没有人陪在身边,没有朋友,我很孤独。”

“我好像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世界这么大,好像没有一个属于我的地方。”

家长:

“爸爸妈妈也努力地争取过。想尽量让你上一个好一点的学校。”

“我们会尽量地多陪伴你,爸爸妈妈都很爱你。”

“如果你遇到了困难,要及时地告诉爸爸妈妈,我们一起解决。”

IMG_9848.JPG


什么是回流儿童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的流动人口有近3.76亿,较2010年时增长了69.73%。其中流动人口子女约1.3亿人,超过中国儿童总数的40%。受人口流动影响的儿童主要有以下两类:第一种是父母外出到其他城市,把孩子留在家乡让留下来的亲属照看,此时孩子被称为留守儿童;另一种是子女和父母一起到新的城市生活,此时孩子成为流动儿童

IMG_9849.JPG

近年来,随着经济、政策、社会等因素的变化,很多长居于城市的流动儿童返回老家就读。这些至少有过一次跟随父母在城市生活或求学的经历,但由于各种原因又返回家乡的儿童被称为“回流儿童”。回流儿童有随父母在城市生活的经历,其中的较大一部分在返乡后又会成为留守儿童,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流动和留守的双重特点(韩嘉玲, 张亚楠, 刘月, 2020)。


从大城市返乡后, 生活中的一切好像都变了

从城市返回家乡后,孩子的生活环境面临着方方面面的变化,这些变化带给孩子们的影响是值得家长和老师们重视的。

1、学业方面:不同的教材,不同的学业要求

不同地区使用的教材结构可能有所区别,课程进度也不同,这会对回流儿童的学业适应造成很大的影响(张宝歌, 2012)。城市学校的英语进度往往超过乡村地区,在返乡以后,面对较为简单的课程内容,有一部分孩子的学习兴趣会降低,不太愿意认真听课和完成学业任务(金馨悦, 2021)。而部分城市数学课程的进度相对较慢,学生在返回家乡以后,因为没有接触过一些知识点,影响到了新课程的学习,导致成绩下降(田施英, 2008)。教材结构的改变可能会打乱孩子原先建成的知识体系,孩子需要花费约一个学期的时间来完成新旧教材的衔接(韩嘉玲, 刘月, 杨佳星, 2020)。如果跟不上新学校的进度,孩子的自信心可能会受到打击,甚至产生厌学情绪(张宝歌, 2012)。

除了课程的变化外,学校的要求和氛围也会有所不同。大城市的学校常常强调素质教育和全面发展,有丰富的课余活动;而在一些地方的教育体系中,可能仍然将成绩作为衡量学生的标准,将关注的重心放在主课的成绩上。从宽松的学校氛围转换到更为紧张的应试教育,是回流儿童返乡后需要面对的另一个重大考验(韩嘉玲, 刘月, 杨佳星, 2020)。

虽然回流给孩子的学业适应带来了各方面的挑战,但是也有研究发现,回流儿童仍然具有强烈的学习动机(乔世延 等, 2021)。在访谈中也发现,孩子们能够理解家长的辛苦,想通过好好学习来报答父母,帮家里分担压力(田施英, 2008)。


2、人际关系方面:新的校园环境,新的老师,新的同学

回流儿童要经历多次学习、生活和交友圈等的变化,这些变化让他们较难形成稳定的社交圈,影响他们的人际关系发展(丛玉明 等, 2014)。

首先是语言变化的影响。有些地区仍以说方言为主,老师在课堂上使用方言,同学们在学校里用方言交流,对于不会方言的回流儿童来说,语言的壁垒会让他们更难适应和融入新的学校(韩嘉玲, 刘月, 杨佳星, 2020)。Koo等人(2014)的访谈研究中遇到过一位孩子,当其他同学在场时,她会用带有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和研究者交流,而当其他同学离开后,又改为使用普通话。她解释道:“家乡话并不容易学,也不容易说。但是我在刚回来时说普通话,被同学们说‘傲慢’,他们说我应该用家乡话而不是普通话。”

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学业成绩和学习投入都有重要影响(Arslan & Polat, 2016)。当老师采取民主的管理方式,积极了解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的生活时,学生愿意积极地参与班级活动,与身边的同学融洽相处,也能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谭千保, 陈宇, 2007)。良好的师生关系也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信任和支持,降低学生感受到的学业压力(Luo et al., 2020)。而低质量的师生关系容易让学生产生孤独感等负面情绪,还会降低学生对学习的积极性(吴艳 等, 2012)。黎煦等人(2019)对四川及河北两省137所农村寄宿制学校的调查研究发现,与当地儿童相比,回流儿童感受到的教师关心程度更低。这也提示我们,回流儿童期待得到老师的关注和支持,这对他们适应新学校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同学交往是学生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同学关系亲近的孩子能够拥有更强的归属感和亲密感,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金灿灿, 邹泓, 2012; 谭千保, 陈宇, 2007)。有研究发现,对于父母不在身边的孩子,友谊是重要的保护因素,能够降低他们的孤独感,为他们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持(Wen & Lin, 2012; 彭美, 2020)。对回流儿童而言,在新学校建立朋友关系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班级可以营造温暖友善的氛围,来帮助他们更顺利地融入新的环境。


3、家庭关系方面:“爸爸妈妈不能陪在我身边”

有父母双方或一方陪伴的孩子能够更好地适应返回家乡后的生活(张文玉, 宋映泉, 2020)。相对于父母陪伴回乡的孩子而言,父母不在身边(尤其是母亲不在身边)的儿童会感受到更多的孤独和不安(袁博成 等, 2014)。这可能是因为当母亲与孩子一起生活时,能够提供即时的情感支持,并与孩子一起应对困难。

回流儿童中,父母均不在身边的儿童占65.51%,孩子见到父母的频率也明显低于非回流儿童(张文玉, 宋映泉, 2020)。当父母不能陪同孩子一起返乡时,一般会选择将孩子送到寄宿学校或由家中的其他亲戚(往往是祖父母)抚养。祖父母或亲戚朋友对孩子的监护可能较多偏向生活起居方面,在学业和心理上能为孩子提供的帮助和支持相对较少(金馨悦, 2021)。此外,在亲戚家生活的孩子还会有“毕竟是在别人家里”的担忧,不敢说心里话,担心弄坏别人家的东西,逐渐变得小心翼翼(田施英, 2008)。而对于需要住宿生活的儿童来说,自己独立生活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尤其是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可能还无法独立地照顾自己的起居,需要更多的照顾和指引(韩嘉玲, 刘月, 杨佳星, 2020)。

IMG_9850.PNG
同一学校儿童与父母见面频率对比(张文玉, 宋映泉, 2020)

虽然父母可能因为一些原因无法和孩子一起生活,但仍然能够为孩子提供支持,独自返乡的孩子也非常需要父母的支持。有研究发现,父亲与孩子的亲近关系能够提高孩子的生活满意度,让孩子感受到更多的积极情绪;而母亲与孩子的亲近关系能够帮助孩子缓解负面情绪,降低孤独感(Zhao et al., 2015)。


在陌生的环境中,回流儿童会感受到什么

研究者调查了17000余名寄宿制学校中的儿童,发现回流儿童在各项心理行为适应指标上均低于留守儿童和父母在身边的儿童(张文玉, 宋映泉, 2020)。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是生理和心理急速发展变化的时期,有必要关注回流儿童的心理变化和需求,以帮助他们缓解心理上的适应压力(田蒙, 2010)。

1、身份认同:我属于城市还是属于家乡?

回流儿童在城市上学时,被城市学生看作进城务工人员的子女;在返乡后,又被家乡的同学视为城里人,无论在城市还是家乡,似乎都被视为了“局外人”。这种来自成长环境的双重排斥是危害回流儿童的心理健康的重要原因(黎煦, 朱志胜, 2018)。张宝歌(2012)对黑龙江省中小学近2000名儿童的调查显示,由于环境的不断改变,有81.70%的学生产生了严重的心理困惑。此外,原先生活在大城市的孩子突然回到了家乡,繁华、现代化的环境被更为质朴简单的环境取代,环境上的变化可能导致孩子产生对自身身份认同的怀疑和对农村环境的失望,进而产生较强的心理冲突(黎煦 等, 2019)。


2、心理需求:渴望归属和爱

回流儿童 “局外人”的身份,使得他们更渴望寻求群体归属感和友谊,渴望得到父母的关心。袁乙今等人(2018)对回流儿童进行了深度的访谈,并统计了孩子们提到的需求。可以看出,物质上的需要虽然有被提及,但并非最主要的;孩子们最为渴望的是归属和爱,包括“关心”“爱”“亲密”“温暖”;此外,他们也希望能够得到身边人的尊重。

IMG_9851.JPG

杨丽芳和董永贵(2022)对有回流经历的大学生进行了深度访谈,请他们回顾自己在留守-流动-再留守期间的感受,发现在他们对这段频繁更换环境的经历持有较为消极的态度。在回流期间,他们和父母沟通的机会很少,得不到关心,体验到明显的无归属感,觉得自己“不被爱”,“被抛弃”。在与他人相处的过程中,他们不太愿意透露自己的心事,很难主动亲近别人,但在内心深处,也会期待着能够得到来自父母、老师和同学的关心。


3、独自返乡:强烈的孤独感

回流儿童在访谈中表现出了对父母的强烈思念:年龄较小的小学生们边说边哭;年龄较大的初中生们则表现出了超过年龄的沉稳(韩嘉玲, 刘月, 杨佳星, 2020)。有孩子提到:“每个同学离开父母的感觉都不是很好的。我希望放假的时间长一点,因为父母很少回来,回来陪我的时间也很短。”

此外,也有很多孩子在访谈中表达了对朋友的想念和对现在还没能交到朋友的失落,他们常常提到自己“没有朋友”。有许多孩子的好友都在原先生活的城市,而在返乡以后,他们察觉到自己和新同学之间有一种“障碍”,阻止他们进一步亲近和交流(Koo et al., 2014)。频繁的流动影响了孩子的同伴关系,与同学之间的陌生和隔阂也让流动儿童体验到强烈的孤独感和社交焦虑(蔺秀云 等, 2009)。

IMG_9852.PNG

有一位孩子在访谈中说:“刚回来的时候我很孤单。一切对我来说都是那么陌生。我留在学校,和同学们生活在同一个教室里。但我很难和他们沟通,我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我很孤独。”独自返乡的回流儿童不仅缺少了父母的陪伴,同时还要面临交友方面的困难,是非常孤单,需要关心的。


与孩子一起应对变化,家长可以做什么

1、提早告知,预先准备

IMG_9853.JPG

在做出返回家乡(或换一个城市生活)的决定后,家长要提前告知孩子,并耐心为孩子解释原因和新生活环境的情况。转换环境对孩子而言是一个很大的变化,需要一段缓冲期来准备(王莉, 2021)。对于可能发生的变化,家长也可以提前帮助孩子适应,如:在家里和孩子用方言交谈;帮孩子提前搜集家乡用到的教材;协助孩子保持和朋友的联系等

2、多关心、陪伴孩子

对于回流儿童而言,由于环境的转变,朋友关系和师生关系很难维持,亲子关系是孩子最亲密的关系,也是重要的支持来源(周驰亮, 杨茂庆, 2022)。在同伴关系缺失的情况下,父母对流动儿童的关心和照顾对儿童问题行为的减少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帮助儿童更好地适应(金灿灿 等, 2012)。尤其是在刚回流的时间里,父母需要密切关注孩子在生活、关系、心理上的适应情况,积极地帮助孩子解决适应困难。在工作之余,父母也可以多与孩子沟通交流,耐心倾听孩子的感受,多多向孩子表达关心和爱。如果父母和孩子不在一起生活,也可以通过打电话、写信、多回家看看等方式与孩子保持情感联系,让孩子感受到支持和爱(赵景欣 等, 2013)。

3、主动与老师沟通,了解情况

Barnard(2004)通过对1000多名儿童的追踪研究发现,家庭和学校的联系越紧密,儿童的辍学率越低,高中毕业率也越高。也有干预研究发现,家庭和学校的紧密联系能够减少孩子的问题行为,形成家校合力有助于孩子更好地适应(Stormshak et al., 2011)。家长可以与老师保持定期沟通,主动地了解孩子的适应情况,以便及时发现孩子遇到的困难并提供帮助。

无论是流动、留守还是回流,都可以看作是儿童在不同时空下的某种生活状态。强调回流儿童这一群体的存在,并非想要将回流儿童的身份作为某种标签,而是希望在需要应对巨大变化的时期,他们可以得到更多的重视和关心,能够更好地适应和发展。


参考文献

Arslan, Y., & Polat, S. (2016).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trust in students and classroom discipline beliefs.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Studies, 9(12), 81–89.

Barnard, W. M. (2004). Parent involvement in elementary school and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hildren & Youth Services Review, 26(1), 39–62.

Koo, Ming, H., & Tsang, B. (2014). The doubly disadvantaged: How return migrant students fail to access and deploy capitals for academic success in rural schools. Sociology: The Journal of the British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48(4), 795–811.

Luo, Y., Deng, Y., & Zhang, H. (2020). The influences of parental emotional warmth on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erceived teacher–student relationships and academic stress amo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 in China. Children and Youth Services Review, 114(2), 105014.

Stormshak, Connell, A. M., Véronneau, M. H., Myers, M. W., Dishion, T. J., Kavanagh, K., & Caruthers, A. S. (2011).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promoting early adolescent mental health and social adaptation: Family-centered intervention in public middle schools. Child Development, 82(1), 209–225.

Wen, M., & Lin, D. (2012). Child development in rural china: Children left behind by their migrant parents and children of nonmigrant families. Child Development, 83(1), 120–136.

Zhao, J., Liu, X., & Wang, M. (2015). Parent–child cohesion, friend companionship and left-behind children’s emotional adaptation in rural China. Child Abuse & Neglect: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48, 190–199.

丛玉明, 李灵, 姜海丽, 郑宇姝. (2014). 回迁儿童与本地儿童自尊、人际关系水平对比研究.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6, 124–127.

韩嘉玲, 刘月, 杨佳星. (2020). 回流儿童如何克服“水土不服”?——超大城市人口疏解政策下的案例研究. 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 270–282.

韩嘉玲, 张亚楠, 刘月. (2020). 流动儿童与留守儿童定义的变迁及新特征. 民族教育研究, 31(06), 81–88.

金灿灿, 刘艳, 陈丽. (2012). 社会负性环境对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行为的影响:亲子和同伴关系的调节作用. 心理科学, 35(05), 1119–1125.

金灿灿, 邹泓. (2012). 中学生班级环境、友谊质量对社会适应影响的多层线性模型分析. 中国特殊教育, 8, 60–65.

金馨悦. (2021). 回流儿童教育困境及其出路. 教学与管理, 20, 21–23.

黎煦, 朱志胜. (2018). 回流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基于农村寄宿制学校的实证检验.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26–38.

黎煦, 朱志胜, 陶政宇, 左红. (2019). 回流对贫困地区农村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基于137所农村寄宿制小学的实证研究. 中国农村经济, 9, 70–87.

蔺秀云, 方晓义, 刘杨, 兰菁. (2009). 流动儿童歧视知觉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及其心理机制. 心理学报41(10), 967–979.

乔世延, 吴彥芳, 邓锐坚. (2021). 随迁子女回流对学习适应的影响研究. 青少年研究与实践, 36(04), 29–36.

谭千保, 陈宇. (2007). 班级环境对初中生学校适应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5(01), 51–52+55.

田施英. (2008). 流动儿童回流后的学习状况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中央民族大学, 北京.

王莉. (2021). 回流儿童家长的三大注意. 江西教育, 17, 72–74.

杨丽芳, 董永贵. (2022). 家庭系统理论视角下双重弱势儿童亲密关系研究——基于五位回流儿童的深度访谈. 少年儿童研究, 3, 26–34.

吴艳, 戴晓阳, 温忠麟, 李碧. (2012). 学校气氛对初中生学习倦怠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3), 404–406.

袁博成, 金春玉, 杨绍清. (2014). 农村不同类型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与社交焦虑.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2(10), 1564–1566.

袁乙今, 林珊珊, 陆菲菲, 史可, 杨添. (2018). 心理需求视角下农村回流儿童的社会支持分析——基于农村回流儿童的访谈研究. 江苏理工学院学报, 24(01), 74–78.

赵景欣, 刘霞, 张文新. (2013). 同伴拒绝、同伴接纳与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适应:亲子亲合与逆境信念的作用. 心理学报, 45(07), 797–810.

张宝歌. (2012). 回迁儿童: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面临的新问题——以生命关怀为基点改善回迁儿童学习适应状况. 教育研究, 33(02), 74–78.

张文玉, 宋映泉. (2020). 关于回流儿童学业与心理发展的实证研究. 流动儿童蓝皮书:中国流动儿童教育发展报告(2019~2020), 250–269.

周驰亮, 杨茂庆. (2022). 回流儿童社会适应的影响因素与支持策略——基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4(04), 99–107.

彭美. (2020). 农村留守儿童同伴友谊质量与社会适应性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8(02), 241–246.

田蒙. (2010). 回迁儿童的心理冲突与调适. 改革与开放, 14, 126–127.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姜赛
编辑 | 王婉睿
排版 | 丁欣怡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张 琦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本科生。喜欢排球、秋日和温暖有力的文字。

“说过多少次了不要乱放鞋子,你是不是根本不听我说话?”

“你真的很烦!”

“你就知道忙工作,你心里根本没有我!”

“你要这么想我也没办法……”

……

这些语句是否曾在你的亲密关系中出现过?这些话语是否让你和ta伤心、愤怒,进而引发冷战或争吵?想要亲密关系持久保鲜,有效沟通必不可少。现送你一本《伴侣沟通指南》,快来学几招吧!

IMG_9843.PNG


沟通指南 PART 01
为什么会吵架?

认知方式差异

正如莎士比亚所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有所不同。即使面临相同的情境,不同的人也会对其做出不同的解释。我们对事件的认知会影响我们的情绪和行为,而情绪和行为的结果又会反过来影响认知(Beck, 1995/2013)。因此,伴侣双方在认知层面的差异,就可能成为矛盾和冲突的导火索。

例如,两人约好去期待已久的餐厅吃饭,可今天这家餐厅满人了。这时A想:“真糟糕!都怪ta出门磨磨蹭蹭的,要是能早点出门就好了。”而B想:“好可惜啊。可能因为今天是周六,所以人特别多。”A感到不满并抱怨B,B却认为这只是时机不对,再找一家餐厅就是了。双方对此事不同的反应就有可能引发激烈的争吵

IMG_9844.PNG

语言表达方式

认知方式的差异可能成为冲突的导火索,但冲突是否真正产生还有更为直接的影响因素——语言表达方式。研究表明,伴侣间的沟通质量与其亲密关系满意度和稳定性密切相关(Weiss, 1990)。积极的沟通方式可以有效提高问题解决水平及关系满意度(Gottman & Notarius, 2002),而消极应对,如回避、指责、抱怨等,则会增加双方的负面情绪,产生不合理的信念和想法,甚至导致关系破裂。

萨提亚模式(Satir Model)将应对方式分为5种:讨好型(讨好对方)、指责型(忽视他人)、超理智型(忽视自己和他人)、打岔性(忽视自己、他人和情境)和一致型(同时尊重自己、他人和情境)(Satir, 1972/2018)。

举个例子,当你和伴侣为日常开销过大而发生冲突时:

“对不起都是我的错,我不应该大手大脚花钱。”讨好型的应对方式是将所有责任都揽在自己身上,委屈自己。这样可能会让对方心生愧疚,或是愈发得理不饶人。

“还不都是你大手大脚,不懂节制。”指责型的应对方式是把问题都推给对方,这不仅不利于问题解决,还容易激起对方的防御,加剧冲突。

“钱花了还会赚的,不用担心。”理智型的应对方式关注情境,忽视情绪。这或许能够解决问题,却拉远了彼此的距离。

“这周末新电影上映了,我们一起去看吧。”打岔型的应对能够暂时避免激烈的冲突,但同时也忽视了问题,使其得不到解决。

这四种应对方式都会使沟通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真正地解决矛盾。只有一致型的应对方式不仅能使对方感受到你认真负责的态度,还能推进冲突解决的进程

比如说:“亲爱的,日常开销过大确实是个问题,我们可以坐下来谈一谈各自的感受和想法。”


认知方式的差异受到每个人成长环境、思维模式的影响,它客观存在,也较难在短时间内改变,但有一些现成的小技巧可以帮助我们调整表达方式。因此,想要妥善解决亲密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我们可以从改变表达方式、实现有效沟通入手

IMG_9845.PNG


沟通指南PART 02
积极的沟通方式

表达自己

增强觉察

当冲突出现时,我们常常感到委屈、愤怒或不满。当情绪占据我们的大脑,让我们无法理性思考的时候,我们就容易失去控制,说出伤人的话语或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这时,我们可以先深呼吸,使自己冷静下来,或是离开引发强烈情绪的情境,通过其他活动平复自己的情绪。接着,我们可以觉察自己此时的情绪、想法和即将要做出的行为,思考我为什么会产生这种想法,这样的想法是否合理,想法又是如何影响了我的情绪和行为。这样的觉察会进一步为有效的表达做铺垫。

自我表露

自我表露指人们向他人口述有关自己的信息,这些信息包括思想、感受与过往经历(Derlega & Chaikin, 1977)。这不仅是向对方呈现真实的自我,也是人们表达与创造亲密和爱的方式。研究发现,自我表露,尤其是情绪性自我表露常常有利于亲密关系的形成和发展(Laurenceau et al., 1998)。

当然,要想减少冲突、真正增进彼此的理解,自我表露也需要一些技巧。比如,我们可以尝试用万能公式“XYZ表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与需求,即“当你在Y情况下做X(行为)时,我感觉Z(情绪)。”比如说:“亲爱的,你今天没有摆好你的鞋子,我感觉不舒服。”

使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能更好地专注于表达“我”的感受,而非聚焦于指责“你”。比如说,“我感觉有点烦躁”就比“你真的好烦”要少许多攻击性。除此之外,我们还可以明确表达出自己的观点、期待与渴望。比如:“我认为我们都有责任保持家里的整洁,我希望你现在能把鞋子摆好,下次不要再乱放了,好吗?”

IMG_9846.PNG

理解对方

倾听与理解

有效的倾听可以表达对对方的关切、愿意聆听和陪伴的态度,这有利于拉进双方的距离。倾听能让你了解对方的感受、观点、期待和渴望,还可以从对方的非言语行为(如语调、语速、表情和身体姿势等)中获取更丰富和真实的信息。例如,当你的伴侣带着哭腔说:“你为什么总是那么忙,我们都多久没去约会了。”认真倾听的你就能知道ta此刻委屈的感受,以及ta想让你多陪陪ta的愿望。

我们常常忘记,每个人眼中的世界都有所不同。如果你觉得对方不可理喻,或许只是因为你没看到ta眼中世界的样子。当你通过倾听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愿望后,就可以试着从对方的角度去思考,“ta想要表达的是什么”,“ta这样做是否有道理”。

准确共情

社会心理学家Ickes等人(1990)定义共情准确性(empathic accuracy)为个体准确推断、理解他人想法和感受的程度。准确共情可以使我们准确了解对方的意图,并适时地调整交流策略(Kilpatrick et al., 2002),在与他人合作、协商过程中获得有利结果(Elfenbein et al., 2007)。提高共情准确性可以更好地维护亲密关系(Haugen et al., 2008; Sened et al., 2017)。当你开始觉察对方的情绪后,还可以进一步确认自己是否正确理解了对方所表达的意思。比如:“宝贝,你总说我很忙,没有顾及到你。我知道你是想让我多陪陪你,对么?这周末我不用加班,我们一起去看电影吧。”

共同面对

亲密关系需要双方共同维系,矛盾也需两人一同面对。人们常常在争辩是“你的错”还是“我的错”,但这并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我们”要一起解决问题。当彼此都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和理解对方的期望后,就可以一起协商解决问题的方法。

比如说:

“我希望你能多陪陪我,不要总是忙工作。”

“我工作是为了这个家,希望你能支持我。”

“那我们一周至少用半天时间来陪伴彼此。如果突然有紧急的工作,要和对方说明并送一束花作为补偿。”

IMG_9847.PNG

“爱是现代人困境的唯一解药。”人与人的相处过程中难免有摩擦和碰撞,但爱能使其成为温暖彼此的火光。希望看完这篇《伴侣沟通指南》后,你能从中学到一些有效沟通的小妙招,并在下次和伴侣遇到分歧时,能巧用这些方法来化解矛盾。

最后,祝大家都能和那个ta幸福长久。


参考文献

Beck. (2013). Cognitive Behavior Therapy: Basics and Beyond (Second Edition) (W. Jianping, Trans.). New York.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95)

[贝克. (2013). 认知疗法基础与应用(第2版)(王建平 译).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Derlega, V. J., & Chaikin, A. L. (1977). Privacy and self-disclosure in soci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33(3), 102–115.

Elfenbein, H. A., Foo, M. D., White, J., Tan, H. H., & Aik, V. C. (2007). Reading your counterpart: The benefit of emotion recognition accuracy for effectiveness in negotiation. Journal of Nonverbal Behavior, 31(4), 205–223.

Gottman, J. M., & Notarius, C. I. (2002). Marital research in the 20th century and a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21st century. Family Process, 41(2), 159–197.

Haugen, P. T., Welsh, D. P., & McNulty, J. K. (2008). Empathic accuracy and adolescent romantic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Adolescence, 31(6), 709–727.

Ickes, Stinson, L., Bissonnette, V., & Garcia, S. (1990). Naturalistic Social Cognition: Empathic Accuracy in Mixed-Sex Dyad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4), 730–742.

Kilpatrick, S. D., Bissonnette, V. L., & Rusbult, C. E. (2002). Empathic accuracy and accommodative behavior among newly married couple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9(4), 369–393.

Laurenceau, Barrett, L. F., & Pietromonaco, P. R. (1998).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The importance of self-disclosure, partner 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in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5), 1238–1251.

Sened, H., Lavidor, M., Lazarus, G., Bar-Kalifa, E., Rafaeli, E., & Ickes, W. (2017). Empathic accuracy and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A meta-analytic review.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31(6), 742–752.

Satir, V. (2018). The New Peoplemaking (Y. Chunli, & Y. Dongmei, Trans.). CA.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1972)

[萨提亚, V. (2018). 新家庭如何塑造人(易春丽, 叶冬梅 译). 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Weiss. (1990). The Marital Interaction Coding System-Global (MICS-G) - a global companion to the MICS. Behavioral Assessment, 12(3), 271–294.

策划丨蔺秀云
撰写丨张琦
编辑丨张昱凌
排版丨张昱凌

Coco有话说

“别人帮助了你之后,一定要记得说声谢谢哦!”这大概是长辈教会我们的第一个与人打交道的社会规范了。诚然,表示感谢无论是对自己还是对他人都有不小的益处,说“谢谢”除了能表示我们为对方的付出的感激之情外,还能使双方都感觉不错,拉近相互之间的距离,并增强双方在未来的联系。可见,表达感谢不仅具有积极的个人功能,而且还有积极的社会功能。但是,你知道吗?表达“感谢”也具有消极的心理功能。本期推文将借助一篇文献来分析这种感谢的消极心理功能。


几乎在生活中的每一天,我们都会用到“谢谢”这个词。道谢不仅传递了我们对他人帮助的感激,展现自己的礼貌,同时也是一种简单的互惠行为。

在个人层面上,表达感谢可以带来积极的心理影响。无论是在日常生活中还是在研究者的实验室里,我们都能发现“表达感谢”,无论对发出者还是对接收者,都能产生积极的心理作用。通过“谢谢”所传递的感激之情,可以分别提升双方的开心程度,同时也能减少双方抑郁情绪的滋生。因为帮助他人而受到感谢的个体,在日后的生活中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因为对他人的帮助而感谢的个体,日后也被认为是有良心的人,其自我概念会更积极。

在人际层面上,表达感谢也是一种社会期望的行为。首先,表达感谢可以促进合作行为的发生。根据礼貌理论(politeness theory),表达感谢意味着先前接受了他人的帮助,这就使得表达感谢的人,也就是受助者,在今后生活中需要做出一定的回报。这就促进了社会合作的形成。

其次,在受到他人帮助后,不表达感谢还会被社会所排斥,人们会认为这样的个体不知感恩,粗鲁无礼,日后就不太愿意再帮助他/她。尤其是在不同地位的群体之间,无论是低/高地位的个体受到高/低地位个体的帮助后,如果没有向对方表示感谢,不仅会使以后得到低/高低位群体的帮助行为减少,还会遭受莫须有的贬损,例如,高低位者可能被认为是傲慢无礼的,而低位者则可能被认为是可怜无能的。

IMG_9839.JPG

综上所述,向他人表达感谢除了可以传递对他人付出的感激外,还可以进一步促进社会合作和人际或群际关系的和谐。然而,研究者还发现了表达感谢的另一种消极心理功能,那就是瓦解人的寻求公平正义的诉求

社会交往过程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总会有他人侵犯了自己利益的时刻,那么,如果侵犯者随后通过补偿的形式向你表达他的歉意,你接受对方的补偿并向其表达谢谢之后,会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你们之间的关系,并降低你寻求公平正义的诉求。

在本篇研究的第一个实验中,被试在实验情景下的身份是受到老板不公正对待的员工,老板总是向他分配特别难的任务。在又一次给他分配了非常困难的任务后,老板向他许诺,下次一定分配给他简单的任务。此时,有两种条件,A条件的被试,需要对老板的许诺表示一声“谢谢”;而B条件的被试,只需要简单地回复“收到”。结果发现,A条件的被试只是因为说了声“谢谢”,在后续所测量的反抗职场不公、揭露权力滥用等斗争行为上的意愿就显著低于没有表示过“谢谢”的B条件的被试。也就是说,一声简单的“谢谢”就能使受到不公正对待的员工和老板这两个分属于不同群体的人之间的矛盾减弱了

IMG_9840.JPG

表达感谢为什么会减弱相互之间的矛盾呢?研究者认为,原因在于表示感谢催生了原谅和社会公正信念。设想一下,员工小李在日常工作中经常受到老板的指责,久而久之老板可能意识到了小李的不满,此时老板主动示好,提出给小李加薪减负的福利。小李可以选择接受老板的福利并表示感谢,这意味着自己对过去的事情既往不咎,原谅老板曾经对自己做过的事情。同时,小李似乎还有了一种地位提升的错觉,因为决定权在自己手里,而受审判的人则是原来高高在上的老板。于是,这个世界仿佛变得公平了。既然如此的话,小李还不大气一点给老板个面子吗?

为了考察原谅和世界公正信念的作用,研究者又做了另一项实验。要求作为女性的被试首先观察到一名男性发表了带有性别歧视的言论,随后该名男性也给在场的女性提供了一定的补偿。在第一种条件下,女性被试有机会并自愿对那名男性提出的补偿表示“感谢”。在第二种条件下,女性被试没有机会对那名男性表达任何情绪。之后,研究者测量了所有被试对该名男性的原谅程度、对世界公正性的感知以及抗争意愿。在实验结束一周后,再次对这批被试的抗争意愿进行了测量。

结果发现,在第一次测查时,相较于没有表达“感谢”的被试,表达过感谢的女性展示的抗争意愿要明显更低。并且这一现象一直延续到了第二周,也就是说,道谢不仅具有安抚作用,而且这种安抚作用还具有一定的持久性。同时,进一步的数据分析也发现了原谅和世界公正信念在这一抗争意愿减弱现象中的作用,即在被试的感谢之中,隐藏着对歧视言论的原谅,这使得被试相信世界是公正的,最后使得冲突得以缓和

IMG_9841.JPG

通过这一系列的实验,研究认为,感谢具有缓解冲突的功能,即道歉可引发原谅并提升世界公正信念的强度,这使得人际或社会冲突得以缓和。

可见,简单的一句“谢谢”,不仅能给双方带来积极的情绪,加强个体间的联系,促进合作的发生,还能大幅提升我们的主观幸福感,增进我们的积极自我概念。然而,那些并不是发自你内心的一声“感谢”,看起来有时像是随口一说,却可能瓦解你本该争取权益的诉求和动机,所以,在提倡心中常怀感恩之情,要对真正帮助我们的生命中的重要他人表达感激之情外,也应警惕那些引导人们或逼迫人们所进行的被动的“感谢”

今天,时逢感恩节,看到这篇推文的你,快去向你生命中的重要的人,送上最真挚的一声“感谢”吧!但你千万要注意,“感恩”之情一定要是真心实意的哦!

IMG_9842.JPG


参考文献:

Ksenofontov, I. , & Becker, J. C. . (2019). The harmful side of thanks: thankful responses to high-power group help undermine low-power groups' protest.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19879125

推文作者:彭重昊
插图:郭震
编辑:彭重昊
排版:彭重昊
本文由亲社会实验室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