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0月

作者介绍:刘祥宇

家暴对于很多家庭来说,都是无法言说的痛

根据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调查数据显示,24.7%的妇女曾遭受过配偶不同形式的家庭暴力,妇联系统每年收到妇女遭受家暴投诉4到5万件

要知道,现实的数字可能要远超过统计值,因为对于很多人来说,本着“家丑不可外扬”的原则,家暴都是一件羞耻的、不能跟人分享的事。可想而知,除了那些寻求帮助的人,还有多少家庭在默默承受家暴的侵害。

IMG_8885.PNG

几年前,我被派到某个小学做问题学生的观察访谈,其中有一个孩子很难不引起我的注意。短短一节课的时间,他抢了同桌的课本2次,起哄和挑衅其他同学不下5次,离开自己的座位无数次,然而,令人惊讶的是,站在台上的老师却连一次警告都没有。

课后我跟班主任了解了这位学生的情况,才了解到除了班主任,其他科任老师基本对他束手无策。在访谈中,当我问及他的父母,他像是在讲别人的故事一般,非常云淡风轻地对我说:“上周他们吵架,我爸打我跟我妈,结果把我妈的腰椎打坏了,邻居听到动静太大报了警,然后我妈就被送到医院,我爸被抓走了……”

很难想象,在如此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会有多艰难

与同伴发生冲突,他们不知道可以通过怎样的方式解决问题,他们从父母那里学会的只有暴力行动。

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遭遇家暴的儿童在成长中会面临多方面的困难,这些困难包括攻击性增加(Bousha & Twentyman, 1984),糟糕的同伴关系(DeanMalik, Richards & Stringer, 1986),缺乏同理性(Main & George, 1985),抑郁症(Kazdin, Moser, Colbus & Bell, 1985),认知水平下降(Hoffman-Plotkin & Twen-tyman, 1984)。


并不是只有殴打才算家暴

提到家暴,我们第一反应可能会想到童年阴影电视剧《不要跟陌生人说话》里面的安嘉和,实际上,家暴的范围非常广

比如,就有人曾经问我:“我老公一怒之下把我推倒在地上,这算家暴吗?”“我老婆有一次气到不行,把家里东西全部砸光了,这算家暴吗?”

IMG_8886.PNG

确实,心理学研究领域在对家暴的定义上也存在分歧,家暴带来的伤害、家暴发生的原因等等,都会使家庭暴力呈现出比较复杂的现状。但是,在有分歧的基础上,多年的研究还是在某些问题上达成了共识

不止是严重的身体伤害才叫家暴。某项冲突量表(CTS)衡量了妇女遭受暴力程度的每日评级,将家暴分为了不同程度,包括:辱骂、中度严重的暴力(即扔东西或踢东西、推搡妻子)和严重暴力事件(即踢或打妻子、殴打妻子、用枪或刀威胁妻子)。

不止是肢体冲突,威胁性言语行为和恐吓也应当被视为家庭暴力的组成部分 (Chalk & King, 1998; Jouriles et al., 2001)。

正如《反家庭暴力法》中所规定的,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捆绑、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辱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都属于家庭暴力的范畴


常见的三种家庭暴力模式

常见的人际暴力模型有三种动态形式

1 暴力循环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家庭暴力跟亲密关系中的压力呈现一种相关。一般情况下,暴力在关系中高度紧张的时候爆发,之后肇事者道歉并试图做出补偿,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蜜月”期又会再次被不断积累的压力所侵蚀,直到暴力再次发生(Walker,2016)。

2 控制模式

这种模式下的家庭暴力,主要表现为家庭中的某一成员通过暴力来控制伴侣而持续使用的一种策略(Pence & Paymar,1993)。在现实情况中,这种模式的家庭暴力也很常见,施暴的一方常常是充满强烈的控制欲的,通过暴力来使另一半屈服。

3 强化模式

这种模式跟家庭制度有关(Giles-Sims,1985),暴力常常出人意料地开始,由于受到家庭中默认的一些潜规则和制度的影响,家庭成员默许了这种行为,这样的默许使得暴力行为得到加强(Gelles & Straus,1988)。这种模式尤其在农村可以看到,在依然封建的大男子主义观念的影响下,“男人打女人”常常被看作是理所应当的一件再寻常不过的事,这种家庭制度和潜规则的默许自然会强化家暴的动态模式的形成。


你要知道的导致家庭暴力的因素

导致家庭暴力发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止有家暴者的个人因素,还有亲密关系中的互动因素,同时也会很大程度地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1 有过暴力和攻击历史的人更容易家暴

研究发现,能够最大化预测家庭暴力的因素就是这个人的暴力史。如果一个人过去常常因为暴力而与周围人起冲突,或者你发现对方过去的感情经历中,都是因为家暴而分手或离婚的,那就一定要提高警惕。

2 自控能力低的人更容易家暴

当我们愤怒的时候,谁都免不了会有攻击倾向,在家庭和亲密关系中,我们产生暴力冲动是一件正常的事,但,一个具有良好自控能力的人,可以成功地遏制暴力冲动发展为暴力行为。因此,一个自控力很差的人,就很容易在关键时刻,控制情绪失败而爆发暴力行为(Baumeister, & Boone, 2004)。

IMG_8887.PNG

3 不良的互动方式会促成家暴

当暴力发生的时候,人们会在那一刻去做一个决定,是否要实施暴力。而这个做决定的过程就是一个关键时刻,如果在这个关键时刻,他的伴侣说:“怎么,你还想打我,你来呀,有种就来打我”,那么这种直接的挑衅般的回应就可能把事态升级,进一步加剧对方的愤怒情绪,从而促成暴力(Gottman, 1998)。所以,在暴力即将发生的时刻,我们如何去回应就显得格外重要,更理性的方式,也许是给出对方足够的空间去冷静,等过一段时间再去回应 (Yovetich & Rusbult, 1994)。

4 贫困也与家庭暴力有密切相关

多项研究表明,家庭贫困、事业受损会跟男性的家暴行为有很大的相关性。这可能跟男性的身份认同有关。社会期待男性是有能力的、有钱的、事业成功的,当男性在这些方面受挫时,就会对自己的身份认同产生困难,从而更容易通过家暴这种展现男性力量的方式来释放自己。


遭遇家暴了怎么办

一旦家暴发生我们就要想办法尽可能的保护好自己

首先,如果是比较轻度的家庭暴力,比如辱骂、砸东西等,那么就要在彼此冷静下来后,认真地谈论家庭暴力这件事。毋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很多时候,当我们觉得这些都是小事,不足挂齿时,往往会产生一种默认效应,可能会促进家暴的进一步形成。所以,在这种轻度家庭暴力产生时,就应当足够谨慎,引起注意,防止不可挽回的后果发生

其次,如果你面临了比较重的家庭暴力,就可能要寻求外界帮助,包括但不限于

-马上求救,拨打110报警电话
-向法院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
-向所在社区、妇联等单位寻求帮助
-向民政局申请庇护
-寻求法律援助
-搜集被家暴的证据以备法律程序需要,如公安机关出警记录,伤情鉴定书,打砸照片、录音等
-寻求心理专业人员的帮助,做相应的心理辅导

家庭暴力不容小觑,我们要对其有深刻的认识,如果你看到这篇文章,请转发给你的家人和朋友


参考文献

https://www.wsic.ac.cn/uploadfile/2019/1023/20191023691202.pdf 中国妇女研究网

Bousha, D. M., & Twentyman, C. T. (1984). Mother–child interactional style in abuse, neglect, and control groups: Naturalistic observations in the home.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3(1), 106.

Dean, A. L., Malik, M. M., Richards, W., & Stringer, S. A. (1986). Effects of parental maltreatment on children's conceptions of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2(5), 617.

Main, M., & George, C. (1985). Responses of abused and disadvantaged toddlers to distress in agemates: A study in the day care setting.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1(3), 407.

Kazdin, A. E., Moser, J., Colbus, D., & Bell, R. (1985).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physically abused and psychiatrically disturbed children. Journal of Abnormal Psychology, 94(3), 298.

Hoffman-Plotkin, D., & Twentyman, C. T. (1984). A multimodal assessment of behavioral and cognitive deficits in abused and neglected preschoolers. Child development, 794-802.

Chalk, R., & King, P. A. (1998). Violence in families: Assessing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programs. National Academy Press, 2101 Constitution Avenue NW, Washington, DC 20418.

Jouriles, E. N., McDonald, R., Spiller, L., Norwood, W. D., Swank, P. R., Stephens, N., ... & Buzy, W. M. (2001). Reducing conduct problems among children of battered women.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69(5), 774.

Walker, L. E. (2016). The battered woman syndrome.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Pence, E., Paymar, M., & Ritmeester, T. (1993). Education groups for men who batter: The Duluth model.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Giles-Sims, J. (1985).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battered children of battered wives. Family Relations, 205-210.

Gelles, R. J., & Straus, M. A. (1988). Intimate violence. Simon & Schuster.

Jacobson, N. S., & Gottman, J. M. (1998). When men batter women: New insights into ending abusive relationships. Simon and Schuster.

Yovetich, N. A., & Rusbult, C. E. (1994). Accommodative behavior in close relationships: Exploring transformation of motivation.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Social Psychology, 30(2), 138-164.

Jewkes, R. (2002). Intimate partner violence: causes and prevention. The lancet, 359(9315), 1423-1429.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刘祥宇
编 辑:高文洁
美 编:郭雨馨

作者介绍:高山

最近看了一部影视剧《婚姻生活》,豆瓣评分8.8,故事中的妻子有一句话很真实。

IMG_8879.PNG
图| 婚姻生活

很多人说这部剧的基调过于悲观,但它的确捕捉到了一些婚姻中说不清、道不明的心理状态,例如夫妻双方都感觉到的“感情不可避免地衰落”。

Eastwick的研究证明了这一点,根据他的关系轨迹研究,伴侣对关系的评价会在接触初期很快达到了一个平台高点,然后开始下降。

IMG_8880.PNG

但是,为什么有些婚姻关系却能长久稳定地发展下去呢有什么办法在阻挡这种下降的趋势吗

来看看今天的文章,或许你可以试试下面这6件小事:


01
回应Ta,哪怕目前没有解决办法

伴侣响应性(Percie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指的是我们在亲密关系中,能够明确感知到来自另一半的响应、理解、支持和关心(Laurenceau, 1998)。如果你有过这样的经历:

兴致勃勃跟伴侣分享今天遇到的趣事,结果只得到一句“嗯”,或者想要跟Ta好好争辩一番,却像拳头打在了棉花上。那你一定能理解,“被响应”在一段关系中有多么重要。

一项针对新冠疫情期间伴侣关系的研究发现,新冠疫情带来的外部压力会“侵蚀”伴侣之间的关系质量(Rhonda,2022)。

研究者调查了来自57个国家的3593人,在疫情开始和随后的3个月里,感知到伴侣响应性低的人,报告了较差的关系质量;而感知到伴侣响应性高的人,则报告了较好的关系质量。

也就是说,伴侣响应性对伴侣遭遇的外部压力,起到了一定的缓冲作用

或许,“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应”,才是夫妻之间最重要的安全感来源之一。

IMG_8881.PNG
图|pexels


02
把“你”和“我”,换成“我们”

一个浪漫的事实是:婚姻是将“你”和“我”变成了“我们”,而这种人称代词的转换,其实也会让我们的婚姻更幸福

We-talk”被用来指代那种使用“我们”作为人称代词的表述方式,例如,如果一对夫妻在旅行途中遇到汽车故障,他们不会说“你/我能解决这个问题”,而会说“我们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后者的表述方式显然更有利于关系的亲密。

这可能与夫妻之间的相关依赖有关,在关系研究中,We-talk被理解为“一起应对”的行为标志,它意味着我们的身份融合成一个整体,我们将问题视作共同的、而非个人的,我们共同努力并承担事情发生的后果(Lyons,1998)。而这样的谈话,通常预示着更积极的关系功能(Karan,2019)。

尝试改变一下日常用词吧,当谈话中“我们”的含量更高,也许彼此会有不一样的感受


03
合理地表达愤怒

如何跟伴侣表达愤怒,同样是一道人生难题。研究发现,“爆炸式的愤怒”(通过攻击和暴力表达愤怒)和“压抑式的愤怒”(把愤怒藏在心里),这两种情况都会对伴侣双方的健康,以及关系幸福度产生负面的影响(Averill,1982; Tavris,1982,1984)。

IMG_8882.PNG
图|pexels

那么,究竟怎样合理地表达愤怒,才能促进关系而非损伤关系呢

Guerrero的一项研究发现,处理愤怒最有效的方法是清楚而礼貌地表达自己的感受,他把这种愤怒表达的模式叫作“自信-整合”(assertive-integration)。

具体操作来讲,一方面你可以直接诚实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但另一方面,你需要传达出对伴侣感受、需求和观点的关注或考虑

这种情况下,夫妻之间实际上创造出了一个共同的“情绪空间”,这个空间的目的不是为了宣泄情绪,而是为了尊重彼此的真实感受,并且通过这种方式让彼此更靠近。

愤怒是一种正常的情绪,不要否认它,也不要忽视它,它只是需要以一种安全的方式在关系中运转。


04
确立金钱上的共同目标

你们会因为金钱问题而吵架吗?例如如何处理投资和消费的平衡、教育孩子的花费、双方父母家庭的支出等等,俗话说“谈钱伤感情”,但夫妻之间的感情却“不得不谈钱”。

许多研究都证明了夫妻关系与家庭财务之间的紧密联系(Britt, 2005; Johnson & Booth, 1990;Kerkmann et al., 2000; Megunda & Hira, 1990; Rosenblatt & Keller, 1983),基于这些实证研究,佐治亚大学教授Archuleta提出了一个CFT理论(couples and finances theory )。

这个理论假设夫妻关系和家庭财务过程之间的联系本质上是“循环”的,即夫妻关系和财务过程是两个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家庭子系统。

IMG_8883.PNG
图|pexels

在这个理论框架下,Archuleta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他通过一家金融服务机构,调查了2024个家庭后发现,相比较于“传统”意义上的沟通策略(即倡导用沟通来解决金钱上的冲突矛盾),对金钱有共同的目标和价值观,更有可能成为婚姻满意度的预测指标

这个结论给所有夫妻提供了一个非常行之有效的建议——先设立一个共同的小目标,好过事后一番接一番地“明算账”


05
除了纪念日,也可以创造日常的仪式感

说到仪式感,你可能会想到结婚纪念日、烛光晚餐玫瑰花等场景,但事实上,家庭仪式(Family rituals)远不止如此。

仪式可能会发生在家庭生活的不同层面,Wolin和Bennett在1984年的研究中确定了三种类型的家庭仪式家庭庆祝活动(如春节等传统佳节)、家庭传统(如生日、结婚纪念日)和模式化的互动(如晚餐之后坐在一起看电视)。

这些仪式感并不是所谓爱情的“象征性行为”,它们实实在在地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国外一项针对150对已婚夫妇的研究发现,夫妻双方在仪式上的更大投入,能够建立他们婚姻关系的凝聚力,以及对这段关系的积极认知(Crespo,2008)。

因为仪式感在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夫妻“对家庭生活的显著投资”(Acitelli, Rogers, & Knee, 1999),这意味着他们愿意多花费时间来组织活动、分享情感,更负责任地参与到家庭任务。

IMG_8884.JPG
图|小谢尔顿


06
当你感到“窒息”,允许自己向伴侣寻求空间

之前在Psychology Today上看到一篇文章,文章的观点十分有趣:你可以通过学习“冷漠”来恢复你们的关系。这个观点乍一听很不靠谱,但事实上,已经有研究证实了这件事。

国外一项长期婚姻研究,自1986年追踪了373对已婚夫妻后发现:在那些自我报告婚姻不幸福的人当中,有11.5%的人表示,不幸福的原因在于“缺乏隐私和属于自己的时间”(相比之下,只有6%的人是因为对性生活不满意)。

因此,该项目的研究者、密歇根大学教授Terri Orbuch说:“在一段关系中拥有足够的空间或隐私,比拥有良好的性生活更重要。

当下,有许许多多的声音都在强调夫妻的“共同时间”,提出“自我时间”似乎有着重要的补充意义,当夫妻双方都保有自己的兴趣、朋友和空间时,这使得他们的关系更加松弛也更有张力。

如果你在一段关系中感到了“窒息”,请允许自己向另一半寻求空间,这里是Orbuch在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上提供的一些小Tips:

-你可以把自我时间内收获的信息、参与的活动带回去和伴侣分享。
-不要感到内疚,你对自我时间的需求和你对伴侣的爱有多深没有关系。
-当你向伴侣提出要求时,要具体一点:建议不要使用“我需要空间”这样的短语,而是告诉Ta为什么更多的空间会让你快乐,以及你会去做什么。
-当然,如果Ta愿意,尽可能让Ta参与到你想做的事情和想去的地方。

最近很多人都在讨论松弛感,一夜之间,松弛感成了大家追求的终极境界,如果放到婚姻关系当中,什么是松弛感呢?

或许就是允许这段关系有不可避免的“衰落”,但同时有力量让它在可控的状态下“回升”。人们常说工作要遵循长期主义,亲密关系何尝不是如此,我想我们要扣住的,从来都不是最高的峰值,而是时间的脉搏,和每一分的欢喜、变化和成长。

希望读到这里的你,无论是否结婚,都能从这篇文章中得到一点力量。

欢迎转发到朋友圈,或者给你的另一半、你的朋友们,良好的关系需要共同的努力~


参考文献

Eastwick, P. W., Finkel, E. J., & Simpson, J. A. (2019). Relationship Trajectories: A Meta-Theoretical Framework and Theoretical Applications. Psychological Inquiry, 30(1), 1–28. doi:10.1080/1047840x.2019.1577072

Laurenceau, J.-P., Barrett, L. F., & Pietromonaco, P. R. (1998). Intimacy as an interpersonal process: The importance of self-disclosure, partner disclosure, an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in interpersonal exchang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4(5), 1238–1251. doi:10.1037/0022-3514.74.5.1238

Rhonda N. Balzarini, Amy MuiseRichard, & B. Slatcher.(2022).Love in the Time of COVID: Perceived Partner Responsiveness Buffers People From Lower Relationship Quality Associated With COVID-Related Stressors.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2210944

Karan, A., Rosenthal, R., & Robbins, M. L. (2018). Meta-analytic evidence that we-talk predicts relationship and personal functioning in romantic couple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026540751879533. doi:10.1177/0265407518795336

Guerrero, L. K. (1994). “I’m so mad I could scream:” The effects of anger expression on relational satisfac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mpetence. Southern Communication Journal, 59(2), 125–141. doi:10.1080/10417949409372931

Kristy L. Archuleta. (2013). Couples, Money, and Expectations: Negotiating Financial Management Roles to Increase Relationship Satisfaction. Marriage & Family Review, 49:5, 391-411.DOI: 10.1080/01494929.2013.766296

CRESPO, C., DAVIDE, I. N., COSTA, M. E., & FLETCHER, G. J. O. (2008). Family rituals in married couples: Links with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quality, and closeness. Personal Relationships, 15(2), 191–203. doi:10.1111/j.1475-6811.2008.00193.x

Sandy Smith.Forget sex, the secret to a long-lasting relationship is space.The Sydney Morning Herald.

策 划:高文洁
撰 稿:高文洁
美 编:何文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