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

作者介绍
荀梦钰

过去很多偶像剧里的男主都有一些共同特征:帅且自知、走路带风、家世显赫、能力突出,虽然不像白马王子般完美无瑕,并且有着明显的性格缺陷,但他们身边总有数不尽的人排着队等待被青睐。

与此相对应的是,女主角却常常是“小白兔”类型,亲和力强、善良、能力普通甚至错误百出,但却又个性独特,常常让男主爱到不可自拔。

平平无奇的剧本只要有了“霸总”与“小白兔”这两种人设,便能魔法般让大家上头、等待磕糖。

IMG_8191.PNG
《流星花园》在2001年热播后,
霸道总裁走入了大家的视野
(图源网络,侵删)


霸道总裁与小白兔的组合到底哪里有问题

在这一类型的故事里,“男尊女卑” 的思想、“男主外,女主内”的分工被蒙上了漂亮的糖衣,体现为万变不离其宗的“男才女貌”、“英雄救美”的叙事逻辑。在精神与物质两方面男主能都为女主提供援助,女主往往只需保持善良,但也不得不接受男主以“宠溺”之名提出的不合理要求。

霸道总裁的男主人设在偶像剧泛滥成灾,这种直接的后果是加剧了观众对男性与女性的刻板印象:

似乎男性就必须是强大的、多金的、能力超群的;女性一定是弱小的、顺从的

类似的刻板印象往往让男性更有压力,同时又否认了女性的力量感,自然会让我们有被冒犯的感觉

正如所有行业一样,“一招鲜”不一定能“吃遍天”。随着霸总变本加厉、愈演愈烈,我们也有了机会看到下面这样的,并不讨喜的新时代霸总(高能预警)。

IMG_8192.GIF
电视剧《归还世界给你》
(图源网络,侵删)

与此同时,另一类型的剧本正逐渐斩获更多热度:姐弟恋。这类剧本可以粗略地看作男女角色对调,女性角色更为年长,职业上有更丰富的经验,而男性角色则更依赖女主、对女主关怀有加。

IMG_8193.PNG
(图源网络,侵删)

是观众的需要变了吗?从这两类剧的转变,我们不难发现权力与性别这两个主题。在年下恋的剧本中,女性的力量增强、男性成为照料者,传统的男性气质与女性气质发生对调。女性逐渐从被凝视的对象,成为了那个更自主的观察者。


性别偏见如何影响亲密关系

从五彩斑斓的偶像剧,说回到我们普通的日常生活。性别偏见,正如许多其他偏见一样,现在存在、在短暂的将来也必然会继续存在,它会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甚至,我们能否利用它去改善亲密关系

从偏见的评价性来看,性别偏见可以分为敌意偏见和善意偏见。

1、持有敌意偏见的人会认同“女权主义者正努力让女性拥有比男性更多的权力、更多的控制”这样的观点。持有这种偏见的男性会贬低女性的竞争力、打击女性想要获得独立与成功的信心。

2、持有善意偏见的人会认同“许多女性所拥有的纯洁品质是很少有男性拥有的”这样的观点。持有这种偏见的男性会将女性理想化为纯洁、需要被男性珍惜与保护的对象。女性若长期持有,也会在潜移默化中降低自己的认知表现、感到自己缺乏竞争力,从而维系了男性的支配地位。

从男性的角度来说,持有越多的敌意偏见,女性伴侣会在关系中体会到更多的困扰、更低的满意度、更低的承诺(Cross, & Overall, N. C., 2019)。

但在现实生活中,敌意偏见时常与善意偏见相伴相生。一个男性可能对伴侣充满了控制、贬低(敌意偏见),但也会让她感到被呵护与照顾(善意偏见),对于身处其中的女性来说,这种矛盾的情感往往是痛苦的来源,这也是兼具爱护与控制的“霸总”经久不衰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女性对此无能为力

2021年,一项对219对加拿大情侣的研究显示(Lachance-Grzela et al., 2021),相比于男性持有的观点,女性自己对性别偏见的态度是更重要的。当女性持有敌意偏见时,自己的、以及伴侣的关系满意度均更低;当女性持有善意偏见时,则两者均更高。

女性若持有敌意偏见,更有可能利用自己在人际关系方面的优势去削弱伴侣在关系中的权力,因而伴侣会感到不舒服,女性自己所得到的回应也不尽如人意。

当女性持有善意偏见,即认为女性是需要被照顾与呵护时,有助于让伴侣感到亲密、有价值、温暖,自己和伴侣所感受到的关系都是更满意的。

不过,坚信此信念的代价是:社会层面的性别平等难以推进,女性个体也更难以拒绝传统的性别角色任务,例如家务、养育


这样的结果给我们怎样的启发?

当双方都认同性别平等,并能积极为彼此提供支持时,自己与伴侣对关系的体验都会更好

对于女性来说,能觉察到自己所持有的偏见对自己的行为、对伴侣感受的影响,并能够进行调整,似乎是比持有的偏见本身更为重要的,虽然两种偏见对于关系的影响是不同的,但长期来看它们都各有弊端。

回归到一开头的问题,“霸总”在新时代成为夕阳职业后,该如何规划接下来的“生涯”呢?当你觉察到自己持有敌意偏见时,试着从积极的角度解读伴侣行为,而不是担心自己“地位下降”;当你持有善意偏见时,则可以相信并鼓励伴侣自己的力量,既让伴侣感到这是一段安全、可靠的关系,但又不会成为束缚她的枷锁。

这样一来,你不仅不需要为伴侣承包整个鱼塘(想想是不是有点轻松呢),同时,你还多了一个并肩作战的战友。

IMG_8194.PNG
电视剧《杉杉来了》
图源网络,侵删


参考文献

Cross, & Overall, N. C. (2019). Women experience more serious relationship problems when male partners endorse hostile sexism. Europe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49(5), 1022–1041. https://doi.org/10.1002/ejsp.2560

Lachance-Grzela, Liu, B., Charbonneau, A., & Bouchard, G. (2021). Ambivalent sexism and relationship adjustment among young adult couples: An actor-partner interdependence model.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38(7), 2121–2140. https://doi.org/10.1177/02654075211005549

徐辉. (2017). 韩国偶像剧男性气质研究. 山东大学.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荀梦钰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杨婉婷

Coco有话说

大街上,有人开着豪车飞驰而过,有人顶着酷暑寒风蹒跚而行;有人珠光宝气,有人衣衫褴褛;有人“坐在宝马车里哭”,也有人“坐在自行车上笑”。

尽管大多数人都希望生活在平等的社会中,但现实却并非如此。据统计资料显示,世界上最富裕的1%的人占据了全球接近一半的财富总值,而最贫穷的64%的群体总共才占据全球2%的财富总值。

面对诸多不平等的现象,人们是怎么想的?处于较低社会阶层的群体如何看待这些不平等现象,他们为何会持有这样的态度呢?


贫富差距的扩大是全球很多国家当前面临的困境之一,中国也不例外,据统计,我国的基尼系数已达0.46以上。较大的贫富差距使得不同社会阶层群体间的差异更为凸显,竞争与焦虑的感受更为强烈,也让人们更难以信任他人和社会。

贫富差距的扩大可能会让一些人(尤其是低阶层者)体验到强烈的不公平感,甚至产生悲观、愤怒、厌世等消极情绪。

IMG_8187.JPG

图片来源 | Irish Times

在以往较长的时间里,研究者普遍认为,低社会阶层者如果相信社会是公平的,会不利于自己的身心健康。因为他们会想:既然社会是公平的,而我却处于社会底层,那一定是自己有问题。所以,这种认同会严重损伤低阶层者的自尊,使他们出现焦虑、抑郁、自暴自弃等情绪。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低社会阶层者其实并未觉得社会不公平。他们反而不会像高阶层者那样批评当前社会体制的诸多不公平和不合理现象。为何很多低阶层者愿意合理化对自己不利的社会现状呢?这一现象引发了很多心理学家的思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系列研究,回应并推进了以往的理论观点,阶段性成果近期发表于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杂志上。

亲社会实验室认为,相信社会公平,在短期内并不会损害低阶层者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原因是,相信社会是公平的,可以给低阶层者带来“希望”,即只要你努力,就有可能实现阶层的跃升,改变自己暂时的不利地位。而这种积极的期望有利于提升低阶层者的幸福感

IMG_8188.JPG

“亲社会实验室”摄影作品


为验证这一假设,研究人员进行了一系列子研究。通过分析具有全国代表性的成人和青少年样本,发现不管是高阶层者还是低阶层者,相信社会公平的人都感到更幸福。而且,社会公平感对幸福感的促进作用,在低社会阶层的成年人群体中更为明显(图3)。

IMG_8189.PNG

图3 系统合理化对低社会阶层群体幸福感的促进作用更大

然后,研究者又采用实验操纵的方法,进一步考察这一现象的心理机制与因果关系。通过回忆书写的实验范式,诱导一半被试认为社会是公平的,而使另一半被试觉察社会的不公平现象

结果发现,认为社会公平的被试会觉得自己有更大的可能实现社会阶层的向上流动而这种积极的预期可以进一步促进他们的幸福感(图4)。更重要的是,这一效应在社会阶层相对较低的被试群体中也依然成立。

IMG_8190.PNG

图4 系统合理化通过个体感知到的向上流动性促进生活满意度


鲁迅先生在评价易卜生的剧本《娜拉》时曾说:“做梦的人是幸福的;倘没有看出可走的路,最要紧的是不要去惊醒他。”

亲社会实验室的这项研究揭示了同样的道理。对于低社会阶层者来说,认可社会是公平的,虽然看似与他们的处境矛盾,但对其却具有积极的适应性意义

很多时候,只有当人们相信社会是公平的,他们才会相信自己的努力能够取得回报,自己的梦想终将开花结果,日子也才能过得舒心、幸福。

但愿人们这样的梦想不是空想。


该研究第一作者李文岐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第二作者伍俊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后/特聘研究员。

原文链接:

Li, W., Wu, J., & Kou, Y*. (2019). System Justification Enhances Life Satisfaction of High-and Low-Status People in China.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doi:10.1177/1948550619866182

推文作者:李文岐
插图:李文岐
摄影:寇彧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暑假已结束,孩子们要开始紧张的学习了。我们特邀福建省泉州市教育科学研究所的洪慧芳老师做客“亲社会实验室”,与家长朋友们一起聊聊“陪伴”和“手游”的话题。


Q:自从《热点评论 | 幸福的孩子是自主的——儿童青少年的网络使用与幸福感》发布以来,我们后台就收到了一些家长的留言。

虽说要鼓励孩子自主,但开学了,如果孩子不自觉,我是不是还得没收孩子的手机?否则怎么能让孩子收心呢?

老师,孩子很喜欢聊微信,玩微信小程序的游戏,都玩了一个假期了。

同伴话题经常涉及手游,我孩子也总要求要玩手游,如何是好?

洪老师,新学期开始了,您认为家长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呢?

洪老师:首先,没收手机只是暂时强行断开了孩子和手机的联系,并不能从本质上解决问题,还可能引发亲子矛盾。其次,孩子喜欢聊微信或与同伴玩手游,都是不可避免的。

家长能做的是如何让孩子更理智与克制,也就是具有分辨能力和自主能力。所以,家长需要做些心理建设


Q:您能否详细介绍一下家长应该做哪些心理建设呢?

洪老师:好的。最首要的当然是做好榜样,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

家长通常是孩子模仿的对象,所以,家长首先要尽量安排好自己使用手机的时间,不要一边限制孩子使用手机,一边自己却无限制地使用手机。

另外,研究发现,大多数青少年之所以会依赖与沉迷手游,是因为把其作为了应对压力的方式。而良好的社会支持能够抑制这种沉迷。青少年感受到的社会支持越高,其所报告的负性生活事件应激水平越低。所以,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心理需要,通过优质陪伴为孩子打造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预防孩子迷上手游

IMG_8183.JPG


Q:原来陪伴这么重要!家长怎么做才是优质陪伴呢?

洪老师:优质陪伴包含很多方面。我先说家长容易忽视的第一个建议,爱护并尊重孩子的好奇心,让自己成为优质“玩伴”

无论是面对手机冲击,还是其他问题,家长都要与孩子站在同一阵营,让孩子感到家长是温暖可靠的。比如,平等地与孩子聊天,了解他的同伴群体在流行什么;了解孩子的爱好和兴趣;心平气和地教孩子分辨不同手机应用的优劣。

优质陪伴不仅指时空上有质量的相伴、心理上有力的守护,还包括放下“家长”包袱,保持一起成长的状态。比如,与他们一起探索好玩、有趣也有益的手机(或平板)应用,和孩子一起玩同款手游,融入孩子的世界。

IMG_8184.JPG


Q:这两点的确非常重要,但现在毕竟开学了,孩子时间有限,家长怎么帮助他们平衡手机使用和学业之间的关系呢?

洪老师:这就涉及到优质陪伴的第二个建议,跟孩子约定手机的使用规则,让他们逐步学习自我管理

尽管让孩子接触手机隐含着危险,但让孩子学会合理使用它更为重要。因为,优质陪伴还意味着,帮孩子守护好自我边界,让他们懂得驾驭手机,而不是被手机驾驭

手机是移动网络时代的载体,人们的娱乐休闲、信息学习和社交都离不开手机使用,但过分使用又会妨碍孩子的课业学习。所以,家长可以跟孩子约定手机的使用时间和规则

比如,平日把手机作为学习的工具,用于查询信息,完成学校布置的网络作业(建议有条件的家庭为孩子配备一个用于学习的平板,只下载用于学习的app)。周末把手机作为娱乐休闲或者社交的工具,跟孩子协商使用的时间(一次30分钟左右)。

孩子使用时,家长可以随机监督,如果孩子未能遵守所定的规则,家长可以取消其一次周末的手机使用权。如果孩子多次未能遵守规则,则取消其一个月的手机使用权。如果孩子能够遵守规则,则可以逐步放手,允许他们自由制定使用手机的时间,以此培养他们自我管理的能力

约定规则的同时,家长还可以和孩子分享、渗透手机使用的感受,定下家庭公约。比如,把手机当成电脑,带来了高效却容易分心;把手机当游戏机或电视,带来了便捷却容易上瘾;把手机当感情纽带,缩短了沟通距离却容易依赖。所以,同手机保持适度距离可以成为手机使用的家庭公约,亲子相互提醒。比如,设立家庭“无手机日”。

IMG_8185.JPG

做好了这几点,孩子沉迷手游的概率会大大降低。但家长仍要保持对孩子的积极关注。这就要说到我的第三个建议:关注孩子的手机使用偏好。优质陪伴的核心,是给孩子“需要”的陪伴

假设孩子喜欢玩单机手游或网络手游的升级,说明他喜欢挑战,让自己有成就感,家长可以引入一些桌面游戏、体育游戏、心理游戏,或直接带他们出去体验户外挑战任务;如果孩子喜欢玩网络手游的群聊或者聊微信,说明他们喜欢社交互动,家长可以跟他们分享交朋友的技巧,鼓励他们在班级里、活动中寻找志同道合的伙伴,也可以组织家庭聚会或旅游,为孩子创造认识伙伴的机会;如果孩子喜欢玩手游中的角色扮演,说明他们喜欢想象,希望体验不同的生活经历,家长可以向孩子介绍一些人物传记,也可以带他们出去旅游或看电影,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感受不同人生起伏。

优质陪伴的本质,就是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社会支持系统。因为精神一旦有了支柱,一切就不再难以跨越

IMG_8186.JPG

问题君:感谢洪老师的分享,希望家长朋友们通过尝试,不再为孩子的迷恋手游而头疼!

洪老师:不客气~


参考文献:

洪慧芳. (2017). 优质的陪伴, 更好的教育——面对手游,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35, 12–16, 20.

推文作者:洪慧芳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生活中,人们常常面临利益分配的思考和决策,自私的人一有机会就会“占便宜”,通过侵占他人与社会的利益满足自身需要。自私行为不仅会使受害者利益受损,还会引起受害者的消极情绪反应,甚至使受害者产生模仿,自私地对待无辜他人, 引发自私行为的传递效应。

青少年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更容易受同伴自私行为的影响,因此考察中学生自私行为的影响因素具有重要意义。那么,什么样心理特征的中学生更可能做出自私行为如何抑制中学生的自私行为倾向呢?这都是值得探讨的重要问题。本期我们将探讨社会支配倾向对中学生自私行为倾向的影响及其机制。


我们的公众号曾发过两篇介绍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相关推文。推文“亲子依恋与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关系”谈到了影响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家庭因素,研究发现母子依恋越差的青少年越关注外在生活目标,因而具有更强的社会支配倾向。那么,一个人社会支配倾向的高低对于个体自身意味着什么呢?推文“支配型人格的人真的幸福吗?”探讨了这个问题,其中提到社会支配倾向高的个体更不容易获得幸福感。由此,我们可能还想知道,一个人社会支配倾向的高低对于他人意味着什么其中的原因是什么?本推文将通过探讨社会支配倾向和自私行为的关系来部分回答这个问题。

IMG_8179.JPG


前文已介绍社会支配倾向这种较为稳定的个人特质,会导致个人接受社会中某些形式的不平等,并采用某些信念、态度或价值观来强化或证明社会不平等的合理性。心理特权可能就是这样一种受社会支配倾向影响的个体信念

心理特权(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是指一种感到有权利获得优待、被豁免社会责任的稳定而普遍的主观信念或知觉。前人研究发现,社会支配倾向高的人更不重视平等主义价值观,渴望拥有权力和更高的社会地位,主观上比其他人更有优越感。而且心理特权还会降低个体的社会责任感和换位思考能力,促使个体做出自私行为。那么,社会支配倾向是否可能通过增强人们的心理特权感而促使其做出自私行为呢

IMG_8180.JPG

为了检验这一推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毕业生白宝玉博士和杨莹博士与其他研究者合作,对江苏省一所中学的254名中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相关的研究报告已经在线发表于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研究结果发现,社会支配倾向对中学生的自私行为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社会支配倾向高的中学生具有更强的心理特权感,从而更可能做出自私行为(具体研究结果见下图所示)。

IMG_8181.PNG

社会支配倾向与自私行为倾向关系的中介模型

此外,研究还发现,中学生的社会支配倾向存在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即男生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女生,高年级中学生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低年级中学生


此研究结果对于教育有一定的启示。结合我们前期的两篇推文来看,社会支配倾向高的青少年不光自身幸福感低,而且有着更强的心理特权感,更可能做出自私行为,给他人带来伤害的同时也给同辈形成了不良影响,不利于青少年道德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所以要干预青少年的社会支配倾向

IMG_8182.JPG

根据亲社会实验室的相关研究,社会支配倾向受到家庭中母子依恋质量的影响,中学生的社会支配倾向虽然刚刚开始萌芽,但已经表现出随着年级升高而增强的趋势,并且也受到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影响,说明中学生在社会化的过程中已经开始意识到并内化社会中隐含的权力和利益分配结构,并通过持有不同水平的社会支配倾向对其进行认知上的合理化

结合已有的其他研究成果,我们建议,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需要和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平等相处,营造和谐民主的家庭氛围,学校也应该让青少年意识到平等对待他人的价值,努力培育注重平等的校园文化,增强青少年的平等主义价值观,从而降低其社会支配倾向和心理特权感,减弱其做出自私行为的倾向,促进青少年道德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该研究第一作者白宝玉现为武汉大学心理学系讲师,第四作者杨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学院讲师。

原文链接:

Bai, B.Y., Tan, X.Y., Zhang, N., Yang, Y. (2019). Social dominance orientation and selfish behaviors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psychological entitlement. Child Indicators Research, 1-11.
https://doi.org/10.1007/s12187-019-09695-7.

推文作者:白宝玉 杨莹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Gestalt psychology is a school of thought that looks at the human mind and behavior as a whole. When trying to make sense of the world around us, Gestalt psychology suggests that we do not simply focus on every small component. Instead, our minds tend to perceive objects as elements of more complex systems.

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流派将人类思想与行为视为一个整体。关于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方式,格式塔心理学的理论是:我们的大脑并非只是单独关注各部分,而是倾向于把事物视作更复杂整体系统中的组成元素

A core belief in Gestalt psychology is holism, or that the whole is greater than the sum of its parts.1 This school of psychology has played a major role in 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the study of human sensation and perception.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理念是整体论,即,整体要大于各部分之总和。该流派对人类感受与认知相关研究的现代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Gestalt Meaning
格式塔的释义

Gestalt is a German word that roughly means "configuration" or the way things are put together to form a whole object.

Gestalt (ɡəˈʃtælt)是德语词汇,本意为“配置”,即一个整体中,各构成部分的组合方式

History of Gestalt Psychology
格式塔心理学历史

Originating in the work of Max Wertheimer, Gestalt psychology formed in part as a response to the structuralism of Wilhelm Wundt.

最早源于 Max Wertheimer (马克斯·韦特海默)的研究。这一思想流派的形成原因之一,是当时为回应 Wilhelm Wundt 的结构主义。

While followers of structuralism were interested in breaking down psychological matters into their smallest possible parts, Gestalt psychologists wanted instead to look at the totality of the mind and behavior. Guided by the principle of holism, Wertheimer and his followers identified instances where perception was based on seeing things as a complete whole, not as separate components.

结构主义支持者倾向于将事物尽可能分解成一个个最小组分。格式塔心理学家则倾向于将人类大脑和行为视为整体。以整体主义为指导原则,Weitheimer 与其支持者们指出了一些人类从整体(而非“部分”)角度认知事物的情形。

A number of thinkers influenced the development of Gestalt psychology, including Immanuel Kant, Ernst Mach, and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ertheimer developed Gestalt psychology after observing what he called the phi phenomenon while watching alternating lights on a railway signal. The phi phenomenon is an optical illusion where two stationary objects seem to move if they are shown appearing and disappearing in rapid succession. In other words, we perceive movement where there is none.

格式塔心理学流派的形成,受到了众多思想家的影响。其中包括:Immanuel Kant, Ernst Mach, 和 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

Wertheimer 在看到一个铁路标志上交替闪烁的灯所产生的、被其称为Phi的现象(似动现象)后,创立了格式塔心理学。Phi现象是一种视觉错觉,即两个静止物体连续交替闪现、消失,就会造成在移动的错觉。换言之,在物体静止时,我们却观测到物体在移动

Based on his observations of the phi phenomenon, Wertheimer concluded that we perceive things by seeing the whole perception, not by understanding individual parts. In the example of blinking lights at a train station, the whole we perceive is that one light appears to move quickly between two points. The reality is that two separate lights are blinking rapidly without moving at all.

根据对这一现象的观察,Wertheimer 总结说,我们是通过整体来观测事物的,而非只观察某一部分。在观察火车站的这种闪烁的灯时,我们观察到的整体是一个灯似乎在两点之前快速移动。而实际上只是两个不同的灯在静止情况下快速闪烁而已。

Influential Gestalt Psychologists
具有影响力的格式塔心理学家

Wertheimer's observations of the phi phenomenon are widely credited as the beginning of Gestalt psychology and he went on to publicize the core principles of the field. Other psychologists also had an influence on this school of psychology.

Wertheimer 对 phi 现象的观察被普遍认为是格式塔心理学的开端。最后,他出版了这一心理学流派的一些核心理念,另外也有一些其他的心理学家对这一流派产生了影响。

Wolfgang Köhler: Köhler connected Gestalt psychology to the natural sciences, arguing that organic phenomena are examples of holism at work. He also studied hearing and looked at problem-solving abilities in chimpanzees.

Wolfgang Köhler:Köhler 将格式塔心理学与自然科学联系到一起,并认为各种有机现象正是整体主义的实例。他的研究内容还包括听觉,以及大猩猩的问题解决能力。

Kurt Koffka: Together with Wertheimer and Köhler, Koffka is considered a founder of the field. He applied the concept of Gestalt to child psychology, arguing that infants first understand things holistically before learning to differentiate them into parts. Koffka played a key role in bringing Gestalt principles to the United States.

Kurt Koffka:Kurt Koffka 与 Weitheimer和 Köhler 被共同视为这一领域的创始人。他将格式塔的理念应用到了儿童心理学中。认为婴儿在了解事物时,首先是从整体去认知的,然后才是学会将他们细分为不同的组成部分。Koffka在将格式塔心理学理念带入美国这一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

Principles of Gestalt Psychology
格式塔心理学的核心理念

Gestalt psychology helped introduce the idea that human perception is not just about seeing what is actually present in the world around us. It is also heavily influenced by our motivations and expectations.

格式塔心理学提出了这样一个理念:即,人类的认知,不仅仅是只看到我们周围存在的事物,同时还受到我们的动机以及期望的强烈影响

Wertheimer created principles to explain how Gestalt perception functions. Som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rinciples of Gestalt theory are:

Weitheimer提出了一些格式塔认知原则。其中一些最重要的原则包括

1

Prägnanz: This foundational principle states that we naturally perceive things in their simplest form or organization.

*简单原则:我们在认知事物时天生倾向于将事物简化为最简单形式或结构。

2

Similarity: This Gestalt principle suggests that we naturally group similar items together based on elements like color, size, or orientation.

*相似性原则:天生倾向于根据物体颜色、大小或方向将相似物体归为同一组。

3

Proximity: The principle of proximity states that objects near each other tend to be viewed as a group.

*相近性原则:倾向于将距离较近的归为一组。

4

Continuity: According to this principle, we will perceive elements arranged on a line or curve as related to each other, while elements that are not on the line or curve are seen as separate.

*连续性原则:人们会将位于同一直线或曲线上的物体视为具有关联性,而将不处于同一直线或曲线上的物体视为无关联性。

5

Closure: This suggests that elements that form a closed object will be perceived as a group. We will even fill in missing information to create closure and make sense of an object.

*闭合性原则:构成一闭合物体的各元素会被归为一组。我们甚至还会为了实现闭合感、为了让自己感觉自己能够理解某事物,而补充缺失的信息。

6

Common region: This Gestalt psychology principle states that we tend to group objects together if they're located in the same bounded area. (For example, objects inside a box tend to be considered a group.)

*共同空间原则:我们倾向于将处于同一边界内的物体归为一类(例如:我们倾向于将一个箱子里的物品视为一组)。

Uses for Gestalt Psychology
格式塔心理学的实际应用

There are several uses for Gestalt psychology, some of which include those related to therapy, design, and product development.

格式塔心理学在多个领域得到应用,其中包括心理治疗,产品设计,产品开发等。

Gestalt Therapy
格式塔心理疗法

Gestalt therapy is based on the idea that overall perception depends o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many factors. Among these factors are our past experiences, current environment, thoughts, feelings, and needs.

格式塔心理疗法是基于这样的观点:整体认知,取决于多项因素的互相作用

这些因素中包括我们往昔的经历,当前的环境、想法,感受和需求等。

Gestalt therapy focuses on the present. While past context is important for viewing yourself as a whole, a Gestalt therapist will encourage you to keep your focus on your present experience.

格式塔心理疗法主要是聚焦于现在,尽管往昔也是一个人整体的重要一部分,但是格式塔心理医生通常会鼓励你主要聚焦于当前体验。

Research suggests Gestalt therapy is effective at treating symptoms of depression and anxiety, and it may help people gain confidence and increase feelings of self-efficacy and self-kindness. It is often a helpful way to structure group therapy.

研究显示,格式塔心理疗法在治疗抑郁症和焦虑等症状时颇为有效,而且可能还会帮助人们获得自信,并增强自身的能力感和自我善意,而且他通常还是设计集体治疗方法的有益途径。

The therapeutic process is very relian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cl ient and therapist. As a client, you must feel comfortable enough to develop a close partnership with your therapist, and they must be able to create an unbiased environment where you can discuss your thoughts and experiences.

这种治疗过程非常依赖于患者与心理医生之间的关系。作为患者,你必须感到足够的自在,能够与你的心理医生建立亲密的关系,而且心理医生必须能够创造一种毫无偏见的、让你可以自由谈论自己想法和经历的治疗氛围。

Design
设计

Beginning in the 1920s, designers began incorporating Gestalt principles in their work. Gestalt psychology led these designers to believe that we all share certain characteristics in the way we perceive visual objects and that we all have a natural ability to see "good" design.

从上世纪20年代开始,设计师们就开始在自己的工作中纳入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理念。格式塔心理学让这些设计师认为我们在物体观测方式上,都有着一些特定的相同特征,而且我们天生就有能力识别“好”的设计。

Designers embraced Gestalt concepts, using our perception of contrast, color, symmetry, repetition, and proportion to create their work. Gestalt psychology influenced other design concepts, such as:

设计师们采纳了格式塔心理学的一些理念,而且利用了我们对对比、色彩、对称、重复和比例的认知方式来设计他们的作品。格式塔心理学也影响了其他设计概念,比如:

Figure-ground relationship
主体-背景关系(图底关系/正负形关系)

This describes the contrast between a focal object (like a word, phrase, or image) and the negative space around it. Designers often use this to create impact.

焦点物体(比如一个词、一个短语、一幅图像)与周围负空间之间的关系。设计师通常用这一关系来创造冲击力。

27521660897765_.pic.jpg

Visual hierarchy
视觉层次

Designers use the way we perceive and group visual objects to establish a visual hierarchy, ensuring that their most important word or image attracts our attention first.

设计师利用我们对视觉对象的观察和分类方式建立一种视觉层次,从而确保最重要的词语或图像会首先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Associativity
关联性

This concept involves the principle of proximity. Designers often use this to determine where to place important objects, including text elements like headlines, captions, and lists.

这一概念涉及到了“相近原则”。设计师通常利用这一点来确定重要对象的位置,其中也包括文本元素,比如:标题、图片说明和列表等。

Product Development
产品开发

Product designers use Gestalt psychology to inform their decisions during the development process. Consumers tend to like products that follow Gestalt principles.

产品设计师在产品开发过程中也常常会用到格式塔心理学帮助他们制定更明智决策,消费者通常喜欢符合格式塔心理学原则的产品。

This influence can be seen in the appearance of the products themselves and in their packaging and advertising. We can also see Gestalt principles at work in apps and digital products. Concepts like proximity, similarity, and continuity have become standard to our expected user experience.

这种影响不仅见诸产品的外观,同时也见诸产品的包装和广告。另外,在App和数码产品中也可以见到格式塔原则的应用。像相近性、相似性以及连续性等原则已经成为预期用户体验的标准。

Impact of Gestalt Psychology
格式塔心理学的影响

Gestalt psychology has largely been subsumed by other types of psychology, but it had an enormous influence on the field. Researchers like Kurt Lewin and Kurt Goldstein were influenced by Gestalt concepts before going on to make important contributions to psychology.

格式塔心理学理论已经在很大程度上被其他心理学流派采纳吸收,但它对心理学领域曾产生过巨大影响。像 Kurt Lewin 和 Kurt Goldstein 等研究者们在对心理学做出重要贡献之前,都受到了格式塔心理学概念的影响。

The idea that the whole is different than its parts has influenced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brain and social behavior. Gestalt theory still impacts how we understand vision and the ways that context, visual illusions, and information processing impact our perception.

整体,不等于各部分之总和,这一概念影响到着我们对大脑以及社会行为的理解。格式塔理论依旧影响着我们对视觉的理解、对“背景、视觉错觉、信息处理方式对人类认知力的影响方式”的理解。

Gestalt therapy continues to influence many areas of our lives. Its emphasis on a holistic approach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cognitive psychology, perception, and social psychology, among other fields.

格式塔疗法继续影响着我们生活中的很多领域,它对整体角度的侧重在认知心理学、认知能力、社会心理学等多个领域都扮演着重要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