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

作者介绍
张寅冰

“前段时间有位妈妈向我抱怨,她说自己上一年级的孩子最近不知道怎么了,总是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绪,前几天甚至因为老师惩罚他不给他糖果而大发雷霆,在课堂上直接把笔袋狠狠地摔到了地上,把同学和老师都吓了一跳。她很担心自己的孩子在调节自己情绪方面的能力不足,所以想问问我该怎么办。”

在解决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情绪调节


情绪调节是什么

情绪调节(emotion regulation)是指个体管理和改变自己或他人情绪的过程,Thompson把其定义为情绪产生和持续的过程以及对内部情感状态的发生、强度、持续时间的调节,以及和情绪有关的生理过程。

情绪调节是人类适应社会生活的关键机制,也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方面(蒋长好&石长地, 2009)。

IMG_8397.JPG

有学者将将情绪调节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情绪的调节和控制、和情绪有关的行为的调节和控制、对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调节和控制(李佳&苏彦捷, 2004)。

1) 情绪的调节和控制有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建等。比如狐狸吃不到葡萄不开心,于是安慰自己说葡萄是酸的,吃不到也没什么,这就是改变了自己的认知。

2)和情绪有关的行为的调节和控制情绪的表达等。比如孩子被父母批评了不开心,于是和自己的朋友吐槽,表达自己的委屈不满。

3)对引发情绪的情境的调节和控制有计划、指导问题解决等。比如有些人在密闭的空间里会感到非常恐惧,于是ta会把自己经常待的地方都设计成开阔的场地。

IMG_8398.JPG

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与他们对刺激的社会认知,以及自己和他人心理状态、情绪反应的理解或推测能力有关(李佳&苏彦捷, 2004)。

儿童早期情绪调节能力与学业水平有密切关联,也可对以后社会适应和人格发展有着一定的预测作用(蒋长好 & 石长地, 2009)。

情绪调节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展,那么儿童情绪调节有什么样的发展特点呢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特点

儿童的情绪调节方式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丰富,情绪调节能力也越来越强。

1)独立性日益增强
从出生开始,儿童就开始学习如何进行情绪调节,并逐渐从依赖他人到依靠自己的内部资源

在出生后半年内,儿童情绪调节是依赖他人的,主要是依赖照料者的指导。比如婴儿哭泣时,父母用喂食、玩玩具等方式来减轻ta的痛苦。

在出生后第二年,儿童在成人指导下进行自我调节,随着年龄增长,儿童自我控制不断增强,直到学龄前期(满3岁后至7岁前)

在这个时期的儿童,已经具有了自我调节的能力,比如幼儿园中和小朋友一起玩耍,没有抢到自己喜欢的玩具,小孩子会哭泣,但过一会儿会自己恢复正常,继续玩。

IMG_8399.JPG

2)随意性不断发展

随意指的是跟随自己的意愿。有研究表明,儿童情绪调节的随意性的发展与大脑成熟度密切相关。儿童情绪调节的随意性体现在根据情境选择情绪调节策略。

比如有些孩子会向父母倾诉自己受的委屈,但有些孩子会和朋友倾诉。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会根据社会期望来选择自己的情绪调节方式,比如通过寻求支持来减轻悲伤,但如果是羞愧,那么最好的方式是解决问题等。

3)复杂性逐渐增加

从婴儿早期通过咬手指等身体活动来减轻情绪压力,到采用控制视觉的方法进行调节,之后采用回避的方式,婴儿的情绪调节方式不断变得复杂

到幼儿时期,儿童开始从认知方面进行调节,从不同角度看待压力源,会使用分散注意力的策略,使用更多积极的方式来应对。

什么影响儿童情绪调节作为父母,我们可以做些什么呢


父母对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亲子互动和依恋通过三个方面影响孩子的情绪调节:对孩子情绪反应的关注、与孩子的情绪谈话、对孩子情绪表达的态度。

1)父母需要对孩子发出的情绪信号做出及时的反应,这对孩子情绪调节能力的发展有很大的正面影响

如果亲子互动中,父母对孩子情绪反应积极,经常和孩子进行感情交流,能够孩子能够意识到自身情绪,并提高情绪调节能力,那么孩子在压力情境下情绪崩溃的可能性更低;反之,如果父母冷漠对待,那么孩子的积极情绪反应也会更少

2)父母需要通过亲子间的情绪谈话教会孩子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提高对不同情绪的理解力。在这样的谈话中,父母告诉孩子自己对情绪事件的评价,向孩子演示具体的情绪调节策略。

比如孩子被老师误解了,受到了批评,心里既委屈又生气,这时父母可以倾听孩子的诉苦,安慰孩子并告诉ta老师为什么会这样做、孩子自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等,告诉孩子下次遇到同样的状况要怎么做。

3)父母要注意不要让孩子过度隐藏或压抑自己的情绪。研究表明,对情绪表达的控制过于严格会导致孩子隐藏自己的消极情绪,表现出较低的情绪调节能力。

除了亲子互动之外,亲子依恋也会影响儿童的情绪调节。亲子依恋被分为安全型、回避型和矛盾型三种类型,其中安全依恋型的儿童有更多积极情绪、更多应对策略,所以有更好的情绪调节。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情绪调节能力也会不断增强,除了神经发育的影响外,父母本身的情绪以及与孩子的互动也起着重要作用

您有过安慰孩子的苦恼或有关方面的成功经历吗?欢迎在留言区和我们分享~


参考文献
蒋长好 & 石长地. (2009). 儿童情绪调节的发展及其影响因素.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4, 129–133.
李佳 & 苏彦捷. (2004). 儿童心理理论能力中的情绪理解. 心理科学进展, 12(1), 37–44.

策 划:安 伟
撰 稿:张寅冰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何文宣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道德经》
  • There are psychological reasons for overspending while treating ourselves.

犒劳自己时过度消费,是有心理原因的。

  • When people are sad, they are willing to pay up to 30 percent more for a product.

当人悲伤时,为一件商品愿意支付的价格,比平时多出高达30%。

  • We often look outside ourselves to find something to make us feel better.

我们通常在身外之物中寻找让自己感觉更好一些的东西。

Are you having a bad day? Treat yourself. Are you feeling sad? Treat yourself. Are you having a good day? Treat yourself.

Why do so many of us indulge in lavish splurges that we later regret? As good as it feels to acknowledge that we deserve something special, there are healthy and unhealthy ways to go about it.

你今天是不是过得不开心,犒劳一下自己,你现在是不是感到悲伤?犒劳一下自己,你今天是不是过得很顺利?犒劳一下自己。为什么我们总是会沉溺于这种之后会后悔的大手大脚的消费中呢?尽管认可自己值得得到一些特别的东西,这种感觉很美好,但是在这方面也有健康和不健康两种方式。

IMG_8396.PNG


The Psychology Behind “Treat Yourself”
“犒劳自己”背后的心理学

There are psychological reasons for overspending while treating ourselves. It has to do with power and control. Going shopping puts you back in the driver’s seat when something happens beyond your control.

犒劳自己时会花费过度,这是有心理学原因的。这与力量和控制感相关。当有超出你掌控范围的事情发生时,购物,能够让你感受到主动权

Research also shows it can help with feelings of sadness. Sadness is associated with feeling helpless—not being able to control what is happening around us. A Journal of Consumer Psychology study found not only that shopping makes people immediately happier but also that making purchase decisions reduces lingering sadness. The study showed that the act of making shopping-related choices, which included rejecting what they didn’t like, made people happy.

调查还显示,购物还可以有效应对悲伤感受。悲伤与无助感相关,即,无法控制周围发生的事情。《消费者心理学期刊》开展的一项研究发现,购物不仅可以让人立即更开心,而且制定购买决策还可以减少长期悲伤感。研究显示,在购物选择时,其中包括拒绝你不喜欢的东西,这会让人感到开心

In a study published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researchers found that when people were sad, they were willing to pay up to 30 percent more for a product than if they were in a neutral mood. That’s called the “misery is not miserly” effect.

在《心理科学》杂志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发现当人们悲伤时,相对于中性情绪下,他们会愿意为一件产品支付多出高达30%的价格。这被称为“痛苦慷慨”(非正式译文名称)效应。


Self-Care Is Not Selfish
自我关爱不等于自私

There are more psychological reasons behind why treating yourself feels so good. It involves self-worth, self-love, and self-care. Unfortunately, many of us associate self-care with pampering or treating ourselves in a way that involves spending money, such as a shopping spree, spa trip, vacation, or dining out. However, in my book The Financial Mindset Fix: A Mental Fitness Program for an Abundant Life, I share how proper self-care involves cultivating the following practices:

关于为什么犒劳自己会让人感觉如此好,这就牵扯到自我价值、自我喜爱和自我关爱等原因了。不幸的是,我们很多人都将自我关爱等同于花钱宠溺、犒劳自己,比如疯狂购物、spa、度假或餐厅吃饭等。但在我的书《金融思维修复:帮你获得充裕人生的思维健康课程》中,我提到了正确的自我关怀,包含培养以下活动:

  • Psychological: Self-compassion, self-affirmation, self-forgiveness, and growth and learning
  • Physical: Nutrition, hydration, exercise, sleep, health care, and moderation of substance use
  • Lifestyle: Time management, work-life balance, leisure/hobbies, solitude/reflection, unplugging from technology, connecting with nature, and a positive home environment

心理层面:自我同情、自我肯定、自我原谅、成长和学习;

生理层面:营养、补水、锻炼、睡眠、医疗健康、不滥用药物;

生活方式方面:时间管理、工作-生活平衡、休闲/兴趣;独处/自省;离开科技产品;接触自然、积极的家庭环境。

In our consumer-based and materialistic culture, we often look outside ourselves to find something to make us feel better. That could be food, drugs or alcohol, relationships, or material possessions. However, the best way to provide the most meaningful self-care is to improve our relationship with ourselves and treat ourselves with more loving kindness. True self-worth stems from a deeper connection to our highest and best selves, not possessions.

在我们以消费者为基础的物质主义文化中,我们通常会着眼于我们身外之物,期望找到让我们感觉好一些的东西。可能是食物、毒品或酒精、感情或拥有某些物质等。但最有意义的自我关爱,却是改善我们与自己的关系、以更多的善意和关爱来对待自己。真正的自我价值源自与最好的自己之间的更深层连接,而非拥有多少物质


How to Treat Yourself Within Your Means
如何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犒劳自己

The following tips show you how to manage spending habits when you’re splurging or treating yourself:

以下是当你想大肆消费或犒劳自己时如何控制消费习惯的一些方法:

Use the 50-30-20 rule
采用50-30-20原则

Track and divide expenses into needs, wants, and savings or debt. It’s a simple way to see where your money is going. Allocate 50 percent of your income to rent, bills, and groceries. Take 30 percent for more frivolous items like dining out or buying wants, not needs. The other 20 percent goes to your savings or debt.

将支出划分为需求、欲求和储蓄/债务。这样就可以轻松看到钱的流向。将收入的50%用于房租/账单和日常购物。将收入的30%用于稍微不那么必须的事物,比如外出就餐或满足非必要欲求等。将另外20%用于储蓄或债务。

Splurge intentionally
有目的地挥霍

Don’t splurge on everything. Instead, splurge on certain aspects of your life. For example, you can make sacrifices like driving an older vehicle that’s paid off to compensate for splurges like going on vacation or going out to concerts.

不要在任何事物上都大肆挥霍。而是选择特定方面。比如,可以做出一些牺牲,开一辆已付完全款的较旧的车子,用来补偿度假或去音乐会等开支。

Take a good look at what you’ve got
盘点自己拥有的物品

You can sell what you don’t use or wear anymore online or at a consignment store. Return items you’ve purchased that gave you a thrill when you bought them but now have lost their luster. Look at your monthly bills to find areas where you could cut back.

可以在网上或寄售店卖掉闲置物品。退掉那些在你购买时让你振奋但现在已经不那么具有吸引力的物品。看一下每月账单,找出能缩减开支的地方。

Shift to a mindset of self-care, balance, and holistic wellness
转变到自我关怀,平衡和整体健康(身体、心理、精神的全面健康)思维

Many men are raised and socialized with a “work hard, play hard” mindset that can lead to clinical burnout and other mental, physical, and relational health problems. Excessive drinking, late nights out, and calorie-laden meals can be self-harm disguised as self-care. Shift this mindset to one of true self-care, moderation, and work-life balance. When men (and women) take time to replenish their minds, bodies, and spirits with healthy self-care practices, they are practicing true self-care that can lead to better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and better work performance which improves financial health.

很多男性在成长和社会中形成了“努力工作,努力玩乐”心态,这可能会导致职业倦怠病症(燃尽/心神俱疲)和其他精神,生理和关系健康问题。过度饮酒,经常夜里在外面玩到很晚,高热量食物,都是伪装成自我关怀的自我戕害。将这种心态转变为一种真正自我关爱,适度和工作生活平衡的心态。当男性/女性花时间去用健康自我关爱活动来修复自己的思维,身体和精神时,这种自我关爱就能够提升他们的精神和生理健康,提升工作表现,从而改善他们的经济情形。

Redefine success
重新定义成功

Some people think success is about career and financial achievement alone. I recommend a holistic definition of success that includes positive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connected relationships, and work-life balance.

一些人认为成功是关于职业和经济成就的。我推荐人们采用一种全面的成功定义,纳入积极心理和生理健康,健康人际关系和工作/生活平衡等因素。

Be mindful
保持正念(专注于当前/现在)

Mindfulness can help clarify values and recognize what is meaningful, thereby reducing impulsive financial behavior, such as charging frivolous items on credit. Mindfulness practices provide a reboot for the mind, body, and spirit. Besides that, there are many mental health, physical health, and work benefits. That includes higher productivity, fewer errors, creative thinking, improved problem-solving and collaboration, higher emotional intelligence, and improved work-life balance.

正念,可以理清人的价值观,让人认识到真正富有意义的事物,从而减少冲动经济行为,比如信用卡购买一些非必要物品等。正念练习活动,可以重启大脑/身体和精神。除此之外,在精神健康/生理健康和工作方面都存在益处。其中包括工作效率提升,错误减少,提升思维创造力,提升问题解决能力和合作关系,提升情商,改善工作生活平衡状态。

Save your money
养成储蓄习惯

There are psychological perks to saving your money. It can also be therapeutic if you save for that reward rather than buying something immediately with a credit card. Saving up for your reward gives you something to look forward to, which creates excitement and dopamine release over time.

存钱对人心理健康有益。如果存钱购买某样奖励,而非冲动信用卡消费,那么这可能会有疗愈性。不断存钱购买某项奖励,给你一种期望目标,这会不断创造兴奋感,不断让你释放多巴胺。


Summing Up
总结

When you care about yourself and practice good financial self-care, you make sure there is a healthy balance between saving and spending, you treat yourself within your means, and you financially plan to take good care of your future self.

当你在乎自己,从经济层面上关爱自己时,需要在收支之间找到健康的平衡,在自己能力范围内犒劳自己,制定对自身未来有益的经济方案。

Coco有话说

在人们的生活经验中,既有富人“为富不仁”,也有穷人“古道热肠”;既有“达则兼济天下”,也有“穷山恶水出刁民”。确实,生活环境与成长经历塑造着人们的心理与行为。

最近,韩国电影《寄生虫》再次引发了人们对社会阶层的分化与对立的思考。那句“如果我有钱,我也会很善良”更是刺痛了人们的神经,衣食无忧的富人会比穷人更加善良吗?日夜为生存所困的穷人会比富人更自私吗?

IMG_8392.JPG

寄生虫电影台词截图


社会阶层的社会认知理论(Social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social class)强调,低社会阶层者由于拥有较少的物质资源,面临更多威胁,体验到更多的受限制和不确定性,他们为了维持生存,就需要互帮互助,与他人和群体建立更多的社会联结。这种社会适应过程和生活经验,使得低阶层者在与他人的关系中定义自我,促使他们要能更准确地知觉他人的情绪状态和需要,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而高社会阶层者由于拥有丰富的资源,可以相对独立,体验到更高的自主性和控制感。这种社会适应过程和生活经验,使得他们通过自己的个人目标和独特性来定义自我,促使他们更关注自我而忽视他人的状态,也使他们有更高的心理特权感,以及更加贪婪和冷漠

IMG_8393.JPG

但是,亲社会行为的资源和代价理论(Resource and cost theory of prosocial behavior)强调,帮助他人需要消耗资源,低阶层者受到有限资源的限制,付出亲社会行为的代价就更高,因而更不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而高阶层者因为资源更多,就会更有能力和可能做出亲社会行为。

上述两种理论各有道理,也都得到了一些实证研究的支持。但是,亲社会行为绝不是单一因素就可以决定的,而受到微观人格特质(比如有的人比较热心肠)、中观社会互动情境(有的人可能因为害羞而不会在公开场合帮助他人)、以及宏观社会经济与文化(社会制度的公平和主张“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念)等不同水平的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只单纯考虑任何一个因素都是有失偏颇的,尤其是以社会阶层作为衡量人们亲社会与否的标尺,是很不负责任的。这样做不仅会加大不同社会阶层群体之间的矛盾,还会使不同社会阶层群体蒙受污名。

IMG_8394.JPG


事实上,虽然低阶层者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互帮互助行为,但他们也常会体验较高水平的相对剥夺感,剥夺感会激发人的愤恨和不公平感,进而抑制亲社会行为,甚至在极端条件下引发攻击行为

其次,低阶层者通常更重视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其亲社会行为更多源于关注他人的需要,所以在匿名情境下,他们比高阶层者更倾向于助人;而高阶层者通常会在意凸显自我独特性,重视获得社会地位和影响力,所以,其亲社会行为更多源于名声关注的动机,在能带来名声收益的公开情境中往往会更乐于助人。

另外,东方的集体主义文化与西方的个体主义文化对责任和助人也有不同的要求与期望,这也会影响高低阶层者的亲社会行为,比如集体主义文化下的高阶层者往往有更高的社会责任感和更多的助人行为。

IMG_8395.JPG


总之,个体之间的差异有时比群体之间的差异更大,而且微观、中观、宏观因素都制约着人们的行为。故此,我们不能简单化地认为高阶层者更亲社会或低阶层者更亲社会,而应该基于多种因素影响亲社会行为的视角,客观评价不同社会阶层者的亲社会性,避免对不同的社会阶层群体产生消极的刻板印象


该研究第一作者苑明亮、第二作者李文岐均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生。

原文链接:

苑明亮, 李文岐, 寇彧*. (2019). 社会阶层如何影响个体的亲社会行为?机制与相关因素的探讨.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5, 37-46.

推文作者:苑明亮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晏子春秋》中有这样一句话:“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它的核心意思是,同样的种子,因为生长环境不同,所结的果实也会不一样。

实际上,人的成长也与其所处的环境有关。本期推文将与大家一起讨论童年不良的成长环境与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关系。


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冲出逆境》,想必很多人都看过。这部电影的主人公安东尼还未出生就丧父,出生后被入狱的亲生母亲遗弃,童年时又被养父母和无血缘的姐姐虐待……如此多的重创让安东尼的性格变得孤僻扭曲,成年后的他不仅个性残暴且没有同情心,还对女性充满仇恨。

童年的不良成长环境是安东尼长大后个性残暴的诱发因素之一。这与生命史理论的观点类似。生命史理论指出,童年早期不同的成长环境会引发人们不同的适应性反应,即所谓的“生命史策略”:童年成长环境恶劣且动荡的人倾向于采取快策略,而童年成长环境优越且稳定的人倾向于采取慢策略

IMG_8390.JPG

采取不同策略的人在某些人格特质和行为倾向上会存在差异。例如,慢策略者更关注长远利益,更能延迟满足,因而也更加合作;快策略者则更关注当前利益,因而也更容易出现攻击行为。

此外,有关童年成长环境对后续行为影响的研究发现,童年生活极度贫困的人更可能在青少年晚期和成年后出现酒精与药物依赖,攻击与犯罪行为等。

那么,童年成长于不良环境的人是否也倾向于表现出更少的亲社会行为呢其中的内在原因又是什么


依据生命史理论及相关研究结果,我们推测,童年不良环境会通过抑制个体形成诚实-谦逊人格和对他人的信任,进而可能降低他们的亲社会行为。为了验证这一研究假设,我们对2975名青少年进行了一项大规模问卷调查,研究报告于2019年9月在线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测量了童年不良环境的三个方面(童年不可预测性、童年社会经济地位和童年亲子关系),以及青少年的诚实-谦逊性、特质信任和亲社会行为。

结果发现,童年生活环境越不稳定,亲子关系越疏远,青少年的诚实-谦逊性、特质信任和亲社会行为水平就越低;童年生活越贫困,青少年的特质信任和亲社会行为水平也越低。此外,童年不良环境(童年生活环境不稳定、生活贫困、亲子关系疏远)之所以会抑制亲社会行为,是因为它降低了青少年的诚实-谦逊性和特质信任水平(见图1)。

IMG_8391.JPG

图1 童年不良环境通过降低诚实-谦逊性和特质信任进而减少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图1a和图1b中亲社会行为的测量指标分别为自我报告的亲社会行为和独裁者博弈任务中分配给三位同伴的平均资源数量

我们的研究结果启示大家,良好的成长环境是培养儿童青少年的亲社会行为的关键因素之一。换言之,父母为孩子创造安全稳定、资源充足的成长环境,并与之建立温暖亲密的关系更有利于培养孩子的诚实-谦逊人格,提高孩子对他人的信任,从而促进他们成长为乐于助人的好青年。

需要澄清的是,我们的研究仅从群体层面上揭示了童年成长环境与其他变量间的相关关系而非因果关系。因此,我们不能因为某个人早年成长环境恶劣而断定他一定会成为不诚实、不信任他人或亲社会行为更少的人

另外,尽管童年不良的成长环境可能不利于亲社会品行的养成,但这样的环境也可能会促进其他积极行为。比如,在面临不确定情境时,压力环境下长大的儿童在收集有效的社会信息、识别他人意图以及其他推理任务中表现得更好。

当然,合理有效的心理干预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童年不良环境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就像开始提到的安东尼一样,最终在心理治疗师和女友的帮助下摆脱儿时阴影,重新找到人生目标。


本研究的第一作者伍俊辉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后/特聘研究员,第二作者苑明亮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在读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

Wu, J., Yuan, M., & Kou, Y*. (2020). Disadvantaged early-life experience negatively predicts prosocial behavior: The roles of Honesty-Humility and dispositional trust among Chinese adolescen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52, 109608.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9.109608

推文作者:伍俊辉 苑明亮
插图:伍俊辉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上期推文谈到希望是弱势群体的力量之源,其实,希望是每个人的生命力量之源

在漫长的生命之河中,每个人都难免遭遇各种挫折,诸如考试成绩不理想、恋爱不满意、工作不顺利等等。如果发现身边的亲人或朋友遇到这些困难,我们通常会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安慰他们、开导他们,但当这样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上时,很多人却会过分责难自己:“我真是没救了!这么重要的考试,却犯了如此低级的错误。”“为什么他(她)和我分手了?我这样的人不配获得真爱吧?”“别人都能高效地完成任务,而我呢?”

你有没有发现,友善的帮助和安慰能使朋友重拾生活的希望,而过分的苛责、怀疑、批评却会使我们陷入无望的怪圈?


自我关怀(Self-Compassion,也被译为“自我怜悯”、“自我慈悲”、“自我同情”等,但我们认为“自我关怀”更能反映其内涵和功能,也更容易被大众理解)是一种健康积极的自我态度,指在面对压力、挫折、失败或自身缺点时,个体采用接纳、不批判的态度对待自己

自我关怀包括三个具体成分:

1.自我友善,指以理解和关爱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缺陷而不加以苛责,这种友善态度使个体在面对失败时保持稳定的情绪和开放的心态;

2.普遍人性观,指将不完美视作人类的共性,意识到每个人都有不足和缺陷,都会遇到困难或失败,并非自己在独自承受苦难;

3.正念观,指用客观、平衡的观点看待当下的痛苦与失败,防止过度压抑、沉浸在负性情绪中,被缺点折磨。

以往大量研究发现,自我关怀能够有效提升幸福感,降低抑郁、孤独、焦虑等心理问题症状,促进心理健康。但是,自我关怀为什么能提升幸福感而减少消极情绪状态呢其中的机制究竟是什么

IMG_8385.JPG


亲社会实验室认为,自我关怀包含的上述三个成分不仅可使个体获得稳定的自我价值感,而且还能促使个体采用积极的态度调节由挫折引发的不良情绪,进而使个体接纳自己和他人的缺点与不足。而稳定的自我价值感、积极的情绪、对不足的接纳,正是使人不放弃努力的原因。

IMG_8386.JPG

于是,研究者对320名成人被试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发表于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杂志上。


该项研究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自我关怀与个体生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即自我关怀水平越高的个体,生活满意度也更高。而自我关怀之所以对生活满意度具有积极作用,是因为自我关怀的积极态度提高了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希望感,进而又提升了个体的生活满意度。这样的效应在不同性别和年龄被试中都存在(详见图1)。

可见,拥有自我关怀的积极态度、能够善待自己的个体,在面对挫折时更可能采取积极应对策略,而不会因为一时的失败就长时间沉浸在负性情绪中。因此,他们更加坚持追求目标,对自己追求目标的能力和选择的途径也往往持有更强的信念,这种充盈的希望感提高了个体对生活的满意度

IMG_8387.PNG

图1 自我关怀通过提升希望感增强人们的生活满意度


然而,需要指出的是,自我关怀并不意味着自我放纵(Self-Indulgence)。友善对待自己并不等同于忽视、不承认自身的缺点,相反,自我关怀使个体在情绪稳定的情况下正视自身不足,进而调整不良的情绪和行为反应

研究发现,当让个体回忆过去的错误时(如违规行为),自我关怀使人们更愿意在相应的错误中承担责任,并更多地承诺未来不会再做出同样的行为。因此,自我关怀不仅能提升个体幸福感,也能激发积极、健康的行为

IMG_8388.JPG


既然自我关怀能提高我们的希望感和生活满意度,那么如何改善自我态度呢

其实并不难,在日常生活中,只要我们用自我关怀的方式与自己对话,在自己遇到困难和挫折时,不妨试着像关心好朋友那样,用充满善意和关爱的态度来对待自己,我们就可以慢慢学会善待自己了,当我们能善待自己时,就会对生活充满希望,对生活报之以歌。

IMG_8389.JPG


本研究第一作者杨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晨晖学者,第二作者张梦圆现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博士研究生。

原文链接:

Yang, Y., Zhang, M., & Kou, Y*. (2016). Self-compassion and life satisfaction: The mediating role of hope.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98, 91-95.
https://doi.org/10.1016/j.paid.2016.03.086

推文作者:杨莹 张梦圆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