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7月

作者介绍
张宏宇

之前有一个朋友,当她向我描述自己发现男友出轨时,她说,“得知真相的那一刻,我死了”。被出轨带给人的情绪是如此强烈,旁观者感受到的恐怕不及当事人的十分之一。

有的人说,那种感觉犹如缺氧,是窒息,是心跳开始加快,鼻翼扩张,呼吸急促,是四肢开始控制不住的冰冷、颤抖、出汗,是双脚踩空,是大脑发木,是灵魂保护的抽离。

IMG_7926.PNG

出轨带给我们的伤害如此之大,以至于有读者发来私信问我们,心理学有没有什么研究说明哪些情况下人的出轨概率会变高

由此,笔者查阅了相关的文献,为大家整理了下面这些内容:


1.男人比女人更容易出轨吗?

大量研究证明性别是出轨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过往主流文献认为男性比女性更可能出轨,例如,进化论提出了出轨会增加男性的遗传成功率的说法(Buss, 1994),还有研究表明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将爱情和性分离出来。

过去这些研究都加深了男性比女性更容易出轨的刻板印象。但是,近年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婚姻出轨率的性别差异正在逐渐缩小,尤其是45岁以下男女出轨率没有太大差别(Atkins DC, 2001)。甚至还有研究表示,当女性在婚姻恋爱关系中感到不快乐时,比男性更容易出轨(Brand RJ, 2007)。

因而,男性未必比女性更容易出轨,不同情况下可能会有不同的结果

IMG_7927.PNG


2.具有哪些心理特征的人更容易出轨?

1)自我价值感低的人可能更容易出轨

这类人很难从心底对自己有好的评价,觉得自己很差劲,甚至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种低自尊的状态,使他们无法从自我内部获得价值感,而是极度依靠外界的评价和认可,比如执着于获得同事、领导、伴侣的认可。

就像《三十而已》中的渣男许幻山从同龄人和妻子身上获得不了想要的认可,但是在第三者林有有身上感到到自己被仰望崇拜,于是就在明知出轨不耻之下也放肆品尝禁果。

IMG_7928.PNG

(图源:网络)

2)过度自恋的人可能更容易出轨

过度自恋的人常常认为自己魅力超群,会十分自信笃定的认为,这个世界上没有其他同性能竞争得过自己,异性都会折服于他们的光芒下。

为了证实这样的信念,他们就需要不仅一个的伴侣仰望自己、爱恋自己来证明自己的无限魅力。即便是面对已婚的人,他们也毫不在乎,甚至认为对方的婚姻一定有问题,其伴侣给不了幸福,只有自己是最优的选择。

3)神经质个体可能更容易出轨

神经质的人往往胆小怯懦、多愁善感,在感情中容易放弃承诺,由于难以信任伴侣从而更容易出轨。这点在依恋研究中也被证实,不安全依恋个体会比安全依恋出轨率更高(Whisman MA,2007)。

相反,伴侣双方都是认真坦诚且不太神经质的人,出轨风险会显著降低(Schimit, 2004)。


3.有过出轨经历的人更容易出轨吗?

确实如此。曾经出轨过的人比从未出轨过的人更容易出轨,正如那句俗话所说的,“出轨只有零次和无数次”。不仅如此,Weiser学者指出,与那些父母从未出轨的人相比,原生家庭中的父母曾经有过出轨行为的个体会有双倍的出轨率。

除此之外,酗酒、婚前性伙伴数量过多、对性持放任随意的态度的人,更容易在没有承诺或爱的情况下进行性行为,这些都是容易发生出轨行为的原因。


4.引发出轨最重要的原因是什么?

以上提到的一些因素,仅仅是某种可能,具备上述那些特点的人也未必一定会出轨。相比较上面那些,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更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那便是你对这段亲密关系的满意度

通俗来说,如果你觉得自己的需求没有在恋爱婚姻中得到满足,比如认为伴侣不够爱自己、不支持自己,或是性需求没有得到满足,那出轨的概率就会提高。正如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人,当他们对婚姻或爱情不满意时,就更容易往底线外试探,尝试出轨,甚至,他们会将婚姻的不满意作为他们出轨的理由。

在一项跨越17年的研究中,出轨既是婚姻痛苦的结果,也是婚姻痛苦的原因(Previti, 2004)。当婚恋中的一方出轨,必然引发亲密关系的最大危机,反过来让婚姻和感情更加痛苦。

IMG_7929.PNG

(图源:网络)


在了解了出轨的原因之后,很多人会好奇如果经历被出轨应该怎么处理呢?笔者准备了几条tips:

01

自我关怀,允许“脆弱”。出轨对情绪等各方面都会造成巨大的伤害,遭遇出轨后,请及时关注和处理自己不良的情绪体验。接纳悲伤愤怒的自己,合理宣泄自己的负面情绪会更有利于走出阴霾。

02

重新评估恋爱或婚姻阶段。结合自己和伴侣的观念评估后续维系关系的可能性,充分考量经历过出轨这场暴风雨后两人之间的信任基础,做出选择。

03

寻求心理咨询。伴侣咨询的案例主题中半数涉及到出轨,大量文献证明了心理咨询对缓解出轨带来的创伤有着显著的疗愈效果。值得注意的是,通常情况下,在进行出轨主题的伴侣咨询前,要求出轨方结束与第三方的关系才能后续进行有效干预以长久维持咨询效果。


参考文献

Fincham, & May, R. W. (2017). Infidelity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13, 70–74. https://doi.org/10.1016/j.copsyc.2016.03.008

WEISER, & WEIGEL, D. J. (2017). Exploring intergenerational patterns of infidelity.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4(4), 933–952. https://doi.org/10.1111/pere.12222

Blow, & Hartnett, K. (2005). INFIDELITY IN COMMITTED RELATI0NSHIPS II: A SUBSTANTIVE REVIEW.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31(2), 217–233. https://doi.org/10.1111/j.1752-0606.2005.tb01556.x

Warach, & Josephs, L. (2021). The aftershocks of infidelity: a review of infidelity-based attachment trauma. Sexual and Relationship Therapy, 36(1), 68–90. https://doi.org/10.1080/14681994.2019.1577961

Shackelford, & Buss, D. M. (1997). Cues to Infidelity.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3(10), 1034–1045. https://doi.org/10.1177/01461672972310004

Leeker, & Carlozzi, A. (2014). Effects of Sex, Sexual Orientation, Infidelity Expectations, and Love on Distress related to Emotional and Sexual Infidelity. Journal of Marital and Family Therapy, 40(1), 68–91. https://doi.org/10.1111/j.1752-0606.2012.00331.x

Ghochani, Safarian Toosi, M., & Khoynezhad, G. (2021). Investigation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ombined Couple Therapy for Couples on the Improvement of Intimacy and PTS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Family Therapy, 49(3), 299–320. https://doi.org/10.1080/01926187.2020.1813657

Rachman. (2010). Betrayal: A psychological analysis. Behaviour Research and Therapy, 48(4), 304–311. https://doi.org/10.1016/j.brat.2009.12.002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张宏宇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郭雨馨

Coco有话说

小朋友们热切盼望的暑假已经到来!家长如何帮助孩子过一个有意思的暑假呢?我们特邀北京景山学校的马会萍老师做客“亲社会实验室”,与大家一起聊聊小学生过暑假的话题。


许多家长说起暑假简直是又喜又忧,喜的是孩子和自己终于可以轻松一下,早晨不用起大早送孩子上学,晚上也不用天天检查孩子作业了;忧的是要长时间、近距离地跟孩子相处,面对孩子睡懒觉、挑食、贪恋手机游戏、参加各种补习班等情况时,母慈子孝常常会不复存在而变成各种“内战”。

马老师,您觉得有什么好方法可以避免这样的“内战”而使孩子度过一个有意义又有意思的暑假吗?


马老师:父母一般都会选择带孩子旅游或参加夏令营。孩子越大,时间越长,父母也就越轻松。但这些“甩锅”终究不是好办法

事实上,除了上述活动外,父母若能用心安排假期生活,即使很普通的日子,一样可以过得丰富多彩。例如,共同制定假期计划并一起执行、让孩子参与家务劳动、共同参与亲子户外活动、和孩子一起做游戏等都是不错的方法。

IMG_7921.JPG

Q:您提到的几种方法看上去都挺不错,能否就其中一两种详细介绍一下呢?

马老师:那我就重点说说做游戏。可能大多数家长都会认为:不就是玩嘛!很简单!其实,里面有很多不为人知的心理学奥秘!

我们常常认为“教育”很重要,但事实上,关系比教育大一万倍。例如在家庭中,亲子关系的质量远远大于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和指导。孩子愿意和你亲近,信任你、爱你,自然愿意听你的话,“内战”也会大大减少。

想要拥有良好的亲子关系,父母对孩子高质量的陪伴必不可少,其中,和孩子一起做游戏就是一种高质量的陪伴。

对成人来说,游戏意味着休闲,可对孩子而言,游戏却是成长,是孩子交朋友、体验生活以及探索学习的主要途径。游戏力的创始人科恩博士曾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个、也是最好的玩具。”

IMG_7922.JPG

Q:原来游戏有这么重要的意义!既然如此,陪孩子做游戏都有哪些具体注意事项呢?

马老师:的确如此,我们要重新认识游戏对孩子身心发展的重要作用,家长在陪孩子玩游戏时也需要注意以下一些重要原则

01
每日安排专门时间和孩子做游戏

即使是假期,父母也难得有大块时间陪孩子,但若能每日安排出一段“专门时间”,完全专注地陪孩子玩,哪怕时间很短,也能增进亲子关系

在这段时间里,做一些不会让你烦恼和疲惫的事,但也要克制自己对孩子的全面指导,要让孩子有支配你的权力和一定的自主性,让他知道你确实欣赏他,认可他的行为。

02
在游戏中让孩子开怀大笑

爱笑的人更乐观。父母的作用就是要通过游戏让孩子更自信、更开朗

所以,游戏的第一步,就是要发现可以让孩子发笑的事情,一旦发现,就反复去做。比如,和孩子摔跤、来场枕头大战……孩子一定会咯咯大笑,笑声会释放他积攒了很久的糟糕情绪,很好地将孩子的积极情绪的“杯子”蓄满。

切忌胳肢孩子,虽然胳肢会引起孩子发笑,但这样只会适得其反。

IMG_7923.JPG

03
在游戏中扮演一个有趣的弱者

平时,面对父母和老师,孩子是“弱者”。如果父母在游戏中能扮演一个傻乎乎的、举止笨拙的、软弱无力的、胆小害羞的弱者,孩子就能从中体验到聪明机灵、强壮有力、勇敢无畏,这样会减轻孩子在童年时期遇到的诸多苦恼,让他们重获自信,亲子关系也会更加亲密

为此,父母在游戏中要放松、活泼,不要顾及自己的“尊严”

04
要有身体接触、充满爱心

身体接触往往会让人更亲密。父母用脸蹭孩子的身体,热烈的拥抱,一起打滚、摔跤等,都会让孩子极开心。

IMG_7924.JPG

05
掌握好游戏的强度

如果是和一、二年级孩子玩,父母需要大大放低姿态,扮演一个特别无能的角色,就可以使孩子发笑,比如孩子明明在你眼皮子底下,你就是找不到,他稍稍碰了你一下,你就呻吟地倒地;但对于五六年级的孩子而言,他需要势均力敌的对手,战胜了对方才能获得自信,父母就要把握好度。

06
不要让你自己的问题混入游戏中

父母内心压抑的东西更多,有时候玩着玩着就会将自己深埋的情绪带入游戏中。和孩子较劲、吓唬孩子,都是不成熟的做法,所以家长要时刻保持觉知,别让自己掉进莫名的情绪里

在恪守上述原则的基础上,父母不要拘泥于形式,要尽可能地发挥自己的创造力,随时随地灵活创造游戏,与孩子享受其中。


联结是人的自然本性,所以亲社会行为才会如此受到人们的青睐。若想让孩子成为高情商的亲社会者,拥有幸福的人生,在他年幼时,父母就要尽可能多地与之联结,形成亲密依恋,让他拥有足够的安全感。

假期生活,对父母和孩子而言,是形成这种亲密依恋的契机,若能充分利用,可以为孩子蓄满整整一杯爱的能量,帮助他们轻松地度过后面漫长的学校生活。


Q:马老师,感谢您的经验分享,收获很多,相信大家已经迫不及待想去尝试这些方法了,让孩子们的暑假过得有意思又有意义!

马老师:不客气~

IMG_7925.JPG


参考文献:

1.(美)Patty Wipfler. 倾听孩子:家庭中的心理调适. 陈平俊等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2.(美)Lawrence J. Cohen. 游戏力. 李岩译. 北京:军事谊文出版社,2011.

推文作者:马会萍
修改:伍俊辉 苑明亮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在社会生活中,人们希望在他人和自己心目中都能维持自身的好人形象。但做好人需要克制私欲,甚至付出代价。所以人们有时会躲避按照道德规则行事而要付出的代价,这个现象被称为“道德伪善”。道德伪善容易发生在不被别人监控的情境,或者没有清晰的道德规范的情境。那么,陌生他人在场会不会使人们因为害怕给他人留下不道德的印象而抑制自己的伪善呢?陌生他人的行为又会不会影响人们的伪善呢


一项发表于《心理学报》上的研究通过设置的捐款情境,探讨了单个陌生他人在场(实验1)及其真善/伪善行为(实验2)对人们道德伪善的影响

IMG_7918.JPG


实验1先通过邮件让大学生针对假设的捐款情境估计自己可能捐款的数额和其与自己可支配收入的比例;隔天再到实验室参加“另一项”研究(实验室情境如下图),无陌生人在场组的被试独自在电脑上完成实验任务;有陌生人在场组的被试在一名主试(陌生他人)指导下完成实验任务。

IMG_7919.JPG
实验情境

实验2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真善他人组伪善他人组。两种条件下,被试分别在主试指导下与另一名表现真善/伪善的假被试一起完成实验任务。实验结束时,被试都获得一定数额的被试费,并可在自愿前提下参与如之前邮件所说的捐款活动。研究以被试邮件中宣称的捐款比例与其实际捐款与获得的被试费比例的差值为道德伪善的指标


结果如下表所示,实验1中不管有无陌生他人在场,被试的实际捐款比例都显著低于其事先宣称的捐款比例,且有无他人在场对此并不产生影响,即单纯的陌生他人在场并不能抑制个体的伪善

然而,在实验2的真善他人条件下,被试实际捐款比例和其事先报告的捐款比例没有显著差异,而在伪善他人条件下,被试的捐款比例显著低于其事先报告的比例,说明陌生他人的真善行为有效抑制了被试的伪善,而其伪善行为无此效应,但也不助长被试的伪善

IMG_7920.PNG


显然,人们虽有获得他人好评的动机,但为给只接触一次且不重要的陌生人留下好印象而损失眼前利益得不偿失,因而陌生人在场不足以抑制伪善;而陌生人的真善行为却能凸显当下的道德标准,并为被试提供榜样,这使得被试难以避免将自身行为与道德标准进行比较,也难以容忍自身行为与榜样之间的差距,既无法欺人,也无法自欺,因而抑制了伪善;但在伪善的陌生人面前,人们获得了欺人及自欺的理由和榜样,因而不能抑制伪善。

可见,单纯陌生他人在场或他人的伪善行为都不影响人们的伪善,而陌生他人的真善行为能有效抑制伪善。社会公德的建立需要众多人的真善行为!


该研究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完成,第一作者傅鑫媛现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教师,第二作者陆智远现为天津市滨海新区大港第二中学教师。


原文链接:

傅鑫媛, 陆智远, & 寇彧*. (2015). 陌生他人在场及其行为对个体道德伪善的影响. 心理学报, 47(8), 1058-1066. DOI: 10.3724/SP.J.1041.2015.01058

推文作者:傅鑫媛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在中国文化背景下,支配型人格既不利于青少年良性人际关系的形成,也不利于其自身主观幸福感的提升。那么,是什么因素在影响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形成与发展呢


青少年阶段是个体社会支配倾向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该阶段个体逐渐获得不同的社会群体角色,人际交往的范围也扩展到不同的社会群体,了解该阶段社会支配倾向的成因和发展特点,以及其内部机制,对于促进青少年的健康人格和平等主义教育效果,将具有重要理论与现实意义


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良好的亲子依恋有助于其形成对自己、对他人、对世界的积极态度与行为模式。亲子依恋反映了他们与养育者之间的情感联系,它影响儿童对未知世界的探索和安全感的形成,也影响个体的人际关系质量

研究发现,亲子依恋良好的个体心理健康水平更高,观点采择能力更强,对他人和群体的偏见更少;而不良亲子依恋则抑制个体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使得个体不得不通过追求物质来获得补偿,于是在行为上表现为对金钱、名誉等外在生活目标的迷恋和过度追求,并且在追逐过程中认为世界充满了竞争和不平等。

IMG_7914.JPG

由此可见,儿童青少年与其父母之间的依恋关系(即亲子依恋),很可能与其社会支配倾向相关,而且亲子依恋质量通过影响儿童青少年对不同生活目标的追求,进而影响其社会支配倾向的形成

IMG_7915.JPG


为了验证这一推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亲社会实验室对4000余名中学生进行了调查。

研究发现,母子依恋对青少年的社会支配倾向有显著的预测作用母子依恋水平高的个体相对外在生活目标更低,其社会支配倾向也更低(研究结果见下图所示);但是,研究发现父子依恋对青少年的社会支配倾向并无明显的预测作用

IMG_7916.PNG
母子依恋与社会支配倾向的中介效应模型

此外,研究还发现,初中生的社会支配倾向不存在年级差异,但是性别之间及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之间的差异显著,即男生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女生,高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初中生的社会支配倾向显著高于中、低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的初中生


尽管这是一项相关研究,其结果不能精确确定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但是研究结果说明,低水平的母子依恋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青少年对外在生活目标的追求,这会使其在追名逐利的过程中形成比较和评价的倾向,这种评价和比较的倾向泛化到对不同社会群体的态度上便会降低个体对群体关系平等性的意识,使个体认为群体应有等级之分,某些优势群体可以支配其他群体,进而形成较高的社会支配倾向

研究还发现,社会支配倾向在初中生身上虽然刚刚萌芽,但初中生已受到其性别和所属群体地位的影响,表现出在性别和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上的差异。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尚没有独立的经济能力,更谈不上拥有个人的社会经济地位,但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已然成为他们的一种地位标签,这也从侧面反映了家庭对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影响


本研究结果对于家庭教育具有一定的启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应注重家庭教养方式,关注并满足孩子的心理需要,与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这将有助于孩子发展内在生活目标,看重自我成长、更关注他人及社会公正,形成平等主义的价值观念。


第一作者艾迪玛现为攀枝花市第三人民医院心理科医生(心理咨询与治疗师),第二作者杨莹现为华东师范大学认知与心理学院讲师,第三作者傅鑫媛现为中央财经大学社会与心理学院讲师。

IMG_7917.JPG


原文链接:

艾迪玛, 杨莹, 傅鑫媛, 寇彧*. (2016). 亲子依恋对青少年社会支配倾向的影响:相对外在生活目标的中介作用. 青年研究,(5), 57-66.

推文作者:艾迪玛
推文修改:杨莹、傅鑫媛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

Coco有话说

面对新一代“数字原住民”,许多家长和老师谈“网”色变。网络真的如此可怕吗?该怎样引导儿童青少年使用网络?怎样才能助力数字和信息时代的儿童青少年积极成长?我们做好准备了吗?


今天,数字化设备已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工具。人们的工作和学习、自我表达和社会交往、日常娱乐和财经规划、居家和旅游等等,都离不开数字设备和网络。

然而网络也有其弊端,例如,网络的长期使用会使人产生过分依赖,并会让日常生活过分娱乐化与碎片化,这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因而,许多家长和教师谈“网”色变,认为网络是残害孩子的“洪水猛兽”,将网络等同于游戏与网络成瘾。他们会严格专制地控制孩子们网络使用的时间和场景。

然而,网络已成为当代儿童青少年成长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数字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他们是真正的“数字原住民”。

家长和教师的严格专制是否会激起孩子们的逆反心理,以至于带来适得其反的效果家庭、学校乃至社会该如何引导数字时代下成长的儿童青少年正确合理地使用网络


2019年5月10日,江西泰和四中举办了一堂由腾讯公司倡导的DN.A(Digital Natives Action数字原住民行动)网络素养公开课。孩子们在课上通过小组分析讨论的形式,完成了一系列课堂任务,也分享了自己与网络数字化设备结缘的故事

IMG_7912.JPG
IMG_7913.JPG

孩子们普遍反映,网络给自己带来的最大收获依次是友谊、快乐和知识;但是网络和数字化设备的使用也带来了困惑并影响他们与父母或教师的关系

彭同学
我从网络游戏中获得了自信、征服感……我对自己的要求和父母对我的要求是一样的,请相信我!

肖同学
网络是赠与我的礼物,爸爸妈妈的担心主要源于不理解,控制网络使用一定能够提升成绩吗?

郭同学
我因为学业压力,开始过度依赖网络,我向网友倾诉情感,在网上阅读。妈妈的引导和鼓励,使我开始发现现实中的星空,妈妈的善解人意和耐心的帮助,让我从过度依赖网络变成轻轻拥抱网络。我们需要老师和父母“恰当”的帮助。

刘同学
我想做一款属于自己的游戏,但面对失败、成绩下降和父母的不理解,我选择了放弃。但游戏梦还在,终有一天我会重拾梦想!我需要爸爸、妈妈和学校的帮助。

我们不难看到孩子们网络使用的需求,以及网络对他们的帮助和积极影响。我们更应该看到孩子们自主发展的渴望和潜能。一味地限制或控制不仅不会帮助他们,反而会加深亲子之间的隔阂与矛盾,也会压抑孩子们心理需求的满足。

IMG_7911.JPG


心理学家Deci和Ryan的自我决定理论(Self-Determination Theory)指出,自主性、关系性与能力感是人类的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它们分别指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决定自己的行为;建立与他人的良好关系、感知来自他人的关爱与支持;能够胜任一定的活动。大量心理学研究证实,三种基本心理需要是人类幸福感的源泉:当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的幸福感更强,活力感更高,同时抑郁、焦虑等心理问题更少,更能获得心理、社会机能的完满发展。青少年时期的重要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三种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可促进个体达成自我认同,所以,应给予孩子自由选择活动的权力和机会

从青少年目前的网络使用状况看,其自主性、关系性、能力感都有较大提升。但不能忽视的是,过度网络使用不利于儿童青少年的成长。我们的研究发现,网络使用的确给孩子们带来了即刻的快乐,而快乐提升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也增强了积极情绪。但这种快乐终究是短暂的,严重的网络成瘾甚至会损害儿童青少年的幸福感;通过与社会及他人建立积极关系的亲社会行为才可以持久提升儿童青少年,包括成年人的幸福感

从另一方面看,数字化与信息化的潜力无穷,未来的人工智能世界必将突破传统教育领域的局限,而掌握数字与信息技能也将是适应与引领未来的必不可少的本领。个体良好的心理素质和追寻幸福的能力将是最重要的未来能力。

IMG_7910.JPG


所以,家庭和学校,乃至整个社会,应注重激发儿童青少年的自主性,正确且积极地介入他们的网络生活,而不是简单地控制和否定。成人首先应做好表率,控制自己的网络使用时间,多陪伴孩子;其次要信任孩子,引导他们在与教师和家长商讨后,自己制定使用网络的时间、频率、范围等规则;第三指导孩子警惕网络不良行为,遵守网络道德规范,学习网络知识技能,培育网络素养。这样做既尊重孩子自主性的需求,又可养成他们自我管理和监督的习惯,还可增强亲子交流。

总之,积极理解和介入引导比专制控制要好得多。以理解和关爱孩子为目标,正确引导他们利用网络的益处,避免其消极影响。激发孩子们的潜能,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社会关系,形成网络素养,在自主性得到发展的过程中获得幸福成长。


参考文献:

1.郭震, 杨莹, 张梦圆, 寇彧*. (2018). 幸福倾向及其对幸福感的影响:机制及发展. 青年研究(6), 1-9.

2.杨莹, 寇彧*. (2017). 亲社会自主动机对青少年幸福感及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的中介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33(2), 163–171.

3.Yang, Y., Li, P., Fu, X., & Kou, Y.* (2017). Orientations to happines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in Chinese adolescents: The roles of prosocial behavior and internet addictive behavior.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8(6), 1747–1762.

推文作者:寇彧
插图:郭震
编辑:林靓
排版:董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