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

本期作者:董姝驿 | 安伟

刚刚在老师的办公室里,一位父亲强行修改了女儿的兴趣小组报名,女儿拗不过父亲,几乎要哭出来。走出办公室,父亲在后面一路走、一边跟着女儿劝说,眼看女儿听不进去,越走越远,父亲追在后面大声喊道:等你大了,你才知道,你爸是为谁好!

IMG_7367.PNG
(图源网络)

这是青春电影片《狗十三》中李玩与父亲发生冲突的一个场景,可能在许多家庭中这种情况并不少见。父母是为了孩子好,这是毋庸置疑的,天下的父母就没有不希望自己的子女成龙成凤的。可是为什么父母为孩子操碎了心,孩子却不领情?


一、你喜欢给孩子讲道理吗?

有一句话特别流行,相信大家一定都听过,那就是“听过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很多时候,我们用这句话来说自己,殊不知这句话的困惑同样适用于教育孩子方面。

是不是父母的心里面会有一个大大的问号,觉得自己的孩子好像说啥都听不进去,你叫Ta学习,Ta学不进去,叫Ta往东偏往西,油盐不进的像是钢板一块。干啥干啥不行,在对抗父母方面俨然是专家。

IMG_7368.PNG
(图源网络)

为啥呢?因为我们都不喜欢被命令,我们不喜欢那些所谓的大道理。

“道理”和“情感”是隔着一层的。孩子之所以不听父母的话,是因为首先孩子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已经是对抗着了,这时候哪怕Ta心知肚明你说得很对,但Ta就是不愿意听,究其根本是孩子并没有从情感上感受到和父母的联结,甚至在心里早就积压了对于“发号施令”型父母的愤怒、委屈、不甘等等诸多负面情绪。

那么,孩子喜欢啥样的父母呢?啥样的父母能够让孩子从情感上更容易接受呢?

想要孩子从情感上接受父母,就需要父母对自己和孩子的情绪有清晰的觉察和了解,也就是在孩子发脾气摔东西的时候知道孩子的情绪是来自哪里,比如说是上午的时候没给孩子买Ta想要的礼物啊,还是孩子考了不太好的成绩,自己觉得抬不起头啊等等,并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引导孩子通过合适的方式和渠道去表达自己的情绪,同时在Ta表达的时刻给予恰当的回应,这类父母在心理学上有个专有的名词叫做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

著名的心理学家John Gottman对美国119个家庭进行过一项历时20年的研究,观察父母和孩子在情绪化的时刻是怎么回应对方的。

结果显示,大多数父母可以大致分为两类:一类父母不太在意孩子的情绪或者引导孩子表达情绪,具体分为忽视型、压抑型、放任型三类;另一类父母则关注孩子内心的情绪情感,并会在孩子情绪表达困难时给予孩子指导,被称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

前三类父母可能我们在很多的地方或者文章中已经见过,在这里暂且不做更详细的阐述。简单来说,对于同一件事情,忽视型父母一般会只问成绩,不问情绪;压抑型父母主要表现为这也不许,那也不许;放任型父母则会无原则地接受和认同。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就像运动教练,教给孩子应对生活中艰难与坎坷的策略。


二、想要成为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可以做些什么

Gottman教授发现那些拥有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的孩子会感受到更少的消极情绪,更多的积极情绪,他们在情绪上更健康、生活也会更快乐。尤其是当父母在情绪上给予孩子指导时,孩子的复原能力和适应性也会提高,并有效减少孩子出现学业落后、被他人排斥、心理健康问题和社会不良行为(Gottman & Declair, 1997)。

想要成为情绪训练管理型父母,大家可以参考以下5个关键步骤:

IMG_7369.PNG
(图源网络)

第一步:觉察到孩子的情绪

Gottman教授指出,父母们要想理解孩子们的感受,首先必须要对自己的情绪有所感知,其次才是孩子的,简单来说就是推己及人。研究表明,善于压抑自身情绪的家长,他们的孩子往往也很难处理消极情绪(Gottman & Declair, 1997)。

当父母对孩子有情绪时,更好的方式是觉察自身情绪,并尝试用无害的方式表达出来。这样的榜样示范能让孩子明白:情绪是可以表达的,并且孩子会感受到自己被重视、被看见。

第二步:把情绪化瞬间当作增进亲密感和进行指导的好机会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在家庭系统中,一个作用因素变化了,将会带动一系列的变化,处在家庭系统中的个体之间是相互作用的。

这就需要父母在孩子通过压抑、摔书本、砸东西等等不恰当的方式表达负面情绪时,成为孩子情绪的稳定剂,把孩子情绪化的瞬间当作增进亲密感和进行指导的好机会,蹲下来拥抱孩子,感受孩子的情绪情感,引导孩子通过语言表达等方式标明自己的情绪,并可通过写日记、向父母倾诉、打篮球等方式纾解。

第三步:倾听与认可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家长一定要积极倾听(划重点),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父母重视的,这也就打开了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联结的通道。

然后父母可以通过“映射法”来回应孩子,即“重复听到的话语,说出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并适当抚慰孩子的情绪,比如说“妈妈听到你说这次你已经很努力了,但是好像英语成绩考的还是不理想,妈妈看到你很委屈,你一定很伤心对不对?”,而非诸如“你英语怎么考的,考的那么差,我当年的英语水平比你高多了!”的暴力语言表达。

这种方法能让孩子知道,你在很认真地倾听,并且认可他的情绪。

第四步:帮助孩子标明情绪,用言语表达情绪

帮助孩子标明情绪这样的做法对孩子有安抚作用,能帮孩子更快地从高涨的负面情绪中平复。“紧张”“担心”“生气”,这些简单的词语能帮助孩子把含混不清,令人害怕、不适的感觉变成有界限、可以被定义的事物,并逐渐认识到,它们的存在是生活中正常的一部分。

第五步:划清界限,指导孩子解决问题

在情绪管理训练时,还有一点非常关键:父母需要让孩子明白,自己的情绪没问题,出问题的是错误的情绪表达方式。所有的感受和愿望都是可以接受的,但并不是所有的行为都是恰当的或者可以实现的。这个步骤又包括以下几部分:

✔ 为正确行为和不良行为划定界限
✔ 确认解决问题的目标
✔ 思考可行的解决方案
✔ 基于你的家庭观念,评估解决方案的可行性
✔ 协助孩子选择一个方案

作为父母养育孩子殊为不易,父母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情感因为表达形式的不同,如何让孩子知道并且从心理层面认可和接受却是一大难题。拥有神兽的父母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尝试“情绪管理训练型”父母的系列方式,然后觉察孩子的言行举止是否有积极的变化


惊喜来袭:居家隔离 爱不缺席 | 家安,就是心安

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家庭带来了新的挑战。孩子长时间在家,生活和学习细节都被放大了给家长看,这些和家长之间的不一致,使得家长和孩子的情绪调节和增进亲密困难重重。

为了更好帮助家庭应对新冠疫情下的家庭心理问题,家姻心理特别推出《~家安心安~新冠疫情下家庭心理自助训练营》。

本训练营由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治疗方向师生及家姻心理咨询师团队策划编写完成的《家安心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改编而成。本训练营永久免费,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家庭。

家庭教育专家蒙台梭利曾经说过,“我看见了,我忘记了;我听到了,我记住了;我做到了,我理解了。”

唯有练习,才能达到知行合一。所以我们为了能帮助您和家人做到,也邀请您加我们的课程助手的企业微信,进入家庭心理应对的群中,在群里,和其他家庭一起,分析学习和实践的心得,我们陪您一起坚持练习下去。

我们的课程内容为音频课,如果您有需要,想要辅助做笔记记录,也可以购买纸质版书籍:

https://item.m.jd.com/product/12838114.html?&utm_source=iosapp&utm_medium=appshare&utm_campaign=t_335139774&utm_term=CopyURL&ad_od=share

希望我们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保存下方链接,进入训练营!

https://zgu.h5.xeknow.com/s/1LvOtj


参考文献

Declaire, J., & Gottman, J. M. (1997). The Heart of Parenting: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董姝驿 | 安 伟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郭雨馨

本期作者:欧阳露雪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许多研究发现,高经济不平等与一系列的负面社会现象有关,如更多的暴力、抑郁和更少的人际信任等。也有不少研究探讨了其中的机制。今天介绍的这项研究为我们理解上述现象提供了一个新的解释,即高经济不平等可能会削弱人们感知和理解他人情绪的能力,因而使人更不关心周围人的需求和痛苦。


社会阶层是指因为拥有资源的不同(如财富、权力等)而形成的分布于社会层次结构不同位置的群体,它塑造着个体基本的社会认知过程,如人们如何理解和解释他人。以往关于社会阶层与情绪智力关系的研究发现并不一致,有的认为社会阶层与情绪智力呈负相关,有的认为二者呈正相关,还有研究未发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因此,研究者认为可能存在其他调节二者之间关系的因素。

感知经济不平等指资源在各阶层之中的分配的差异大小。研究者认为,在高经济不平等环境中,高阶层可获得的利益更大,因此会驱使人们为了更大的利益而竞争,从而变得更加关注自我。而更高的自我关注与更低的情绪智力相关,因此研究者提出假设1:个体感知到的经济不平等程度越高,情绪智力越低。

此外,在高经济不平等的环境中,高社会阶层者更能自给自足,因而更可能认为不需要花费社会认知资源来正确判断他人的情绪;而低社会阶层者,无论环境的不平等程度如何变化,都不太影响其自身的感受,他们更可能发现自己处于社会底层,因而需要依赖他人,需要更密切地关注他人的需要和情绪。由此,研究者提出假设2:对于感知到更高经济不平等程度的人,社会阶层能负向预测其情绪智力。

对于情绪智力,研究者关注了两个方面,情绪理解能力和情绪感知能力。前者指通过情境因素推断他人情绪的能力;后者指通过他人的表情准确理解其情绪的能力。

研究者通过五个研究验证了上述两个假设。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IMG_7372.PNG
图1 研究框架图


在研究1a中,研究者想要验证感知经济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情绪理解能力的交互作用。在线上平台招募了美国被试469名,使用量表测量了被试的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和主观社会经济地位(主观SES),使用情绪理解情境测验测量了被试了情绪理解能力。在该测验中,被试需要阅读不同场景中的人物故事,并选择主人公最有可能经历的情绪。此外,研究者还测量了被试的性别、保守主义倾向和对高经济不平等的接受程度等作为控制变量。

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无关变量后,主观SES和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均能负向预测情绪理解分数,二者交互作用对情绪理解分数的影响显著,在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群体中,主观SES对情绪理解分数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如图2所示)。研究1b在另一批美国被试中使用相同的方法再次重复出了研究1a中的效应。这表明,随着个体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的增加,主观SES对情绪智力的负向预测能力逐渐增强。

IMG_7373.JPG
图2 研究1a中高、低感知经济不平等群体中主观SES对情绪智力的预测作用


在研究2a中,研究者使用情绪感知能力作为情绪智力的指标,想要再次验证感知经济不平等和社会阶层对情绪智力的交互作用。研究在线上招募了美国被试284名,并用量表测量了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和主观SES,最后使用眼神读心测验(“Mind-in-the-Eyes” task)测量了被试的情绪感知能力。在眼神读心测验中,被试需要根据不同的眼部图片来推测图片中人的情绪,具体示例如图3所示。

IMG_7374.JPG
图3 眼神读心测验题目示例。图中的情绪为严肃的、羞愧的、惊慌的还是困惑的?(加粗显示的为正确答案)

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保守主义倾向和对高经济不平等的接受程度后,主观SES和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均能负向预测情绪感知分数,二者交互作用对情绪感知分数的影响显著,在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较高的群体中,主观SES对情绪感知分数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如图4所示)。这表明,随着个体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的增加,主观SES对情绪智力的负向预测作用逐渐增强。

IMG_7375.JPG
图4 研究2a中高、低感知经济不平等群体中主观SES对情绪智力的预测作用


研究2b试图使用相同的方法在加拿大被试中重复研究2a的结果,但在控制了无关变量之后,只发现了感知经济不平等能负向预测情绪理解的分数,没有发现主观SES及感知经济不平等×主观SES的交互项的预测作用,没能重复出研究2a的结果。研究者推测这可能是加拿大的经济不平等程度(Gini = 0.307)低于美国(Gini = 0.391)所造成的。


在研究3中,研究者探索了是否可以通过操纵对经济不平等的感知来影响人们的情绪智力。研究通过线上平台招募了共972名美国被试,然后将其随机分入高经济不平等和低经济不平等两个条件中,让其观看一段1分半时长的动画视频。对于高经济不平等条件的被试,视频提出经济不平等程度在最近几十年里不断加剧;而对于低经济不平等条件的被试,视频提出因为社会福利支出的增加,经济不平等程度并没有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剧。之后,为了增强操纵的效果,两组被试还分别被要求描述当前社会有多么不平等或平等。最后用一道题测量了被试对于当前社会经济不平等程度的感知。其他变量的测量方式与研究2a中相同。

结果发现,在控制了性别和保守主义倾向后,主观SES负向预测情绪感知的分数,但没有发现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对情绪理解分数的预测作用。主观SES×感知经济不平等的交互项的预测作用边缘显著,在感知到高经济不平等的人群中,主观SES对情绪感知分数的负向预测作用更强。随着感知经济不平等的增加,主观SES对情绪智力的负向预测作用逐渐增强。

因为不同研究的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为了检验结果的稳定性,研究者对以上五个研究进行了内部元分析。在控制了无关变量后,结果发现,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对情绪智力的负向预测显著,主观SES×感知经济不平等的交互作用显著。

总的来说,研究发现更高的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与更低的情绪智力有关,并且当感知经济不平等程度高时,低SES个体和高SES个体之间的情绪智力差异最明显。这体现在了情绪感知能力和情绪理解能力两个方面。

这项研究或许能为以往关于经济不平等的后果提供一些新的解释,也为以往研究关于社会阶层和情绪智力之间关系的不一致结果提供可能的解释。


参考文献:

Schmalor, A., & Heine, S. J. (2022). Subjective economic inequality decreases emotional intelligence, especially for people of high social class.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3(2), 608-617.
https://doi.org/10.1177/19485506211024024

推文作者:欧阳露雪
插图:刘彦伯
编辑:刘彦伯
排版:彭重昊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走肖睿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9级本科生

荐序

在百度的搜索框中输入“分享欲”,诸如“分享欲是最高级的浪漫”、“为什么说分享欲很重要”的语句,逐次映入眼帘。在人们表达欲爆棚的年代,分享和表达变得容易:你只需要在聊天框中输入几行字,或者点击“转发”键,天涯海角,信息也可以传递到爱人眼中。

在亲密关系中,分享欲扮演怎样的角色

为什么有些人热衷分享

如何找到合适的尺度

这篇文章,或许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视角。


哪一项最符合你的当前状态?(单选)

A.热恋中,我和TA每天有说不完的话,会把自己的生活点滴分享给对方。
B.恋爱中,我更喜欢把生活分享给TA,TA却很少给我分享TA的生活。
C.恋爱中,TA每天“信息轰炸”,各种小事都要讲给我,有点疲惫。
D.老夫老妻,平平淡淡才是真,哪有那么多分享的?
E.同楼上,老夫老妻平平淡淡,但我们依然每天说个不停(撒糖撒糖)
F.有心动对象,总想把我的每天分享给TA!
G.智者不入爱河,××××××……
H.其他,欢迎评论区补充~

“这个世界的现实,是借由与重要他人的对话而构建的。”人类需要对话,就像兔子需要青草。

在恋爱中,人们常常分欲爆棚,甚至恨不得把自己的生活实时播报给手机另一端的爱人。在分享时,我们都在想些什么?我们为什么要分享呢?

这篇文章,为你提供一个我的视角。


01
“把我的一切都讲给你听”

问:
分享欲爆棚时,我们都在分享些什么呢?

答:
今天中午,我在食堂吃了白米饭、山药木耳、胡辣连白、咖喱鸦肉、辣子猪、草莓咕咾肉、烤五花驴、郁金香火烧……还有,敬文讲堂明晚有场讲座,是关于火山爆发与海洋软体动物的进食行为……
——你在陈述事实

IMG_7377.PNG
火山爆发与海洋软体动物的进食行为

问:
分享欲爆棚时,我们都在分享些什么呢?

答:
刚才和室友吵了一架,因为她把我的凳子踩塌了,还满不在乎,那可是陪伴了我两年的可爱铁凳子啊!我好生气啊!
——你在分享情绪

IMG_7378.PNG
你确定这是凳子?

问:
分享欲爆棚时,我们都在分享些什么呢?

答:
浪费纸张不可容忍,浪费纸张有悖于普拉拉夫斯基主义精神。依我看,可以采用劳动代偿制,每浪费五张纸,就去山里种一棵树,还要每天陪树说说话,保证其健康茁壮成长……
——你在表达思想

IMG_7379.PNG
保证其茁壮成长

跟爱人在一起时,我们似乎有无穷无尽的表达欲和分享欲。上到日月星辰,下到柴米油盐,都可以成为我们的分享话题。分享的类型包括但不限于信息分享、情绪分享、思想分享

我们通过这种方式,尝试着与爱人构建一个私密而默契的共享空间。这个空间让我们感到被倾听、被关注、被认同、被需要、被爱。


02
分享时,我们到底在想什么?

IMG_7388.jpg

答:
构建共享现实

在对爱人分享时,我们很少在单纯地分享信息和客观事实:分享的内容以及“分享”这个过程本身就携带着情绪信息,即使是客观事实,也多少带有我们的主观性。我们与爱人分享喜悦,向爱人寻求安慰,或是为爱人提供支持、表达爱意。

IMG_7381.JPG
属于爱人的私密共享空间

因此,我们分享的大多是主观经验,甚至对于爱人回应的判断往往也是主观的。我们对客观世界形成主观经验,而当这种主观经验与他人共享、被他人承认时,就不再是充满不确定性、短暂性的主观经验,而成为客观现实

在与爱人分享主观经验的过程中,通过人际沟通,我们获得了对共同经验的感知,这就是共享现实(shared reality; 陶塑, 许燕, 2014)。分享欲,某种程度上就是对构建共享现实的渴望。

然而,感同身受过于困难,我们也不可能与他人拥有完全一致的观点和感受。比如说,你给你的暗恋对象分享了一张黄昏海景。你眼中是夕阳落在海面上的残破浮影,她眼中是闲适惬意的游人。你看到的是彷徨和忧伤,她看到了凉爽和舒畅。看到你的照片,她回复“好美”,你以为她和你一样体会到了夕阳的残缺之美,于是你瞬间感受到情绪的共鸣和灵魂的共振……

所以说,感受和观点是主观的。

IMG_7382.JPG
兔子?鸟?
鸟喙兔?兔枕骨鸟?

完全相通的心灵常常是美丽的误会,完全一致的主观经验来源于自作多情的主观臆断。

我们不能和别人共享完全一致的情绪体验和思想观念。因此,共享现实只是我们感知到别人与我们有同样的观点。

尽管如此,共享现实仍然可以给我们提供多方面好处:它满足了认知需求关系需求,提升了认知确定感和人际亲密度(Higgins et al., 2021)。

答:
认知:获得对环境的认知确定感

通过分享自己的主观体验、获得共享现实,人们能确认自己对外部环境的感知和理解是否正确。当你感觉到,你的爱人与你一样认为螺蛳粉非常美味、《甄嬛传》比《纯洁心灵·逐梦演艺圈》更好看、弗洛伊德的胡须很英俊时,你会获得一种确定感:“我的感受是正确的,螺蛳粉就是美味,《甄嬛传》确实好看,弗洛伊德(的胡须)非常英俊,因为TA和我有同样的想法。”

IMG_7383.JPG
一直都很英俊的弗洛伊德(的胡子)

这种认知确定感可以针对事件,比如对各种新闻、社会议题的看法;可以针对具体事物,比如食物、风景;也可以针对人,比如你的朋友、导师、老板是个怎样的人,等等。当我们确定了自己对世界的感知与理解是正确的时,我们会感到更加安全。

答:
关系:维持和促进人际亲密度

感受到更多重合的态度(如音乐和价值观),有助于提高陌生人之间的亲密感(Launay & Dunbar. 2015),当两个人拥有对事件共同的理解与看法时,他们往往感到彼此更加亲切,关系更加牢固(Rossignac-Milon & Higgins, 2018)。分享情感也在人际吸引力中扮演重要角色,更多的自我表达与亲密谈话有助于提高关系亲密度(Fehr, 1996)。此外,也有研究发现,讲述个人亲身经历的事件,可以增加与对方的亲密度和温暖度(Alea & Bluck, 2007)。

人际关系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共同的认知确定感。所以说,我们如果拥有更多的共同经验,就更可能建立友谊,甚至更亲密的关系。

IMG_7384.JPG
共享现实促进人际亲密

03
现代人爱情中的分享欲:
亲密还是羁绊?

答:
“这个世界的现实,是借由与重要他人的对话而构建的。”(Berger & Kellner, 1964)

每天打开互联网,无数光影和信息涌入我们的大脑:南极的高温、全国各地的疫情新动态,关注的博主发了什么、b站首页推荐,以及公司安排了什么工作、近期有哪些DDL……我们需要筛选信息,并试图在海量的信息中构建出这个世界的现实。然后,获得确定感和安全感。

而满足认知需求,本身就让关系更加亲密。

我们试着与爱人构筑共享现实,就是在共同构建一个属于两个人的现实世界。爱人们在他们构建的小世界里寻找意义、感受真实

而更深层次的情感与思想流露,让关系更加亲密。在深层次的自我表露(self-disclosure)中,我们将真实的、动态的自己泄露给信赖的人,自我表露表现出更大的深度和广度(Fehr, 1996)。情感和信任在爱人之间流动,支持系统被构建,共同对抗来自现代生活的孤独感和焦虑感。


如果我真的不爱分享呢?

好了,读者,感谢您一直看到这里!笔者在前面唠叨了这么多,分享欲如何如何有意义、如何如何促进亲密、如何如何帮助焦虑孤独的现代人对抗来自现代社会的焦虑和孤独……

可是现实生活中,总是有一部分人不喜欢分享。在与伴侣互动时,你可能会发现,似乎永远都是你在说,永远都是你在挑起话题,而TA很少主动给你讲些什么。

可能你和对方不禁产生下列对话🤔️。

IMG_7385.jpg

其实,分享并不是表达爱意的唯一方式。Chapman(1992)曾提出五种表达和传递爱的语言,包括身体的接触、肯定的言语、精心的时刻、精心的礼物、服务的行动。

比如说,你的爱人喜欢与你牵手、拥抱、亲吻,这不仅仅是在表达爱意,也有助于你们彼此传递和交流情感。再比如,TA虽然话不多说,但在你遇到难题时二话不说,主动帮忙,行动力满满。或者说,TA会送你各种东西,吃的用的好看的,在纪念日陪你哪怕是做些很无聊的事情,愿意为你付出时间……

IMG_7386.JPG
愿你能拥抱你的爱人

你的爱人在言语上不愿分享可能并不是不爱你,只是TA们生性如此。

有些人可能不擅长分享:研究表明,一些人不善于表达情绪,这可能与他们的情绪识别能力有关(Elfenbein et al., 2010)。有些人性格上不喜欢表达:比如,在大五人格的模型下,那些外倾性水平比较低的个体,没那么喜欢表达,没那么健谈 (Goldgerg, 1990)。

这些个人特质可能难以改变,事实上也无需刻意去改变,正是这些特质构成了独特的人,内倾的人或许不会通过言语来表达爱意,但要知道,行为表达也是一种爱与需要的表达方式。如果你们彼此相爱,如果你相信TA爱你,那你大可以尊重TA的习惯,并且把你对分享和交流的需求表达给TA。请相信,你的爱人不是不爱你,TA只是不擅长或不喜欢表达。

因此,分享很重要,但分享也不是表达爱意和验证爱意的唯一方式。喋喋不休、事无巨细的报备可能不是爱而是控制,沉默寡言、惜字如金也不是不爱的衡量标准,走极端从来都不是爱TA心切的证明。两个相爱的人,彼此坦诚,彼此理解,在从0到100的连续的分享欲坐标轴中找到于双方而言都合适的节奏才是体验分享欲浪漫的终极密码。

IMG_7387.PNG
0~100,你给自己多少分?


作者说

最后,我想送给读者们一句话:“人类是真理的绘图师,他们寻找伙伴,与自己共同绘制现实的边界。”(Rossignac-Milon & Higgins, 2018)。

愿你与你的爱人共同建构你们的现实世界。


参考文献:
Alea, N., & Bluck, S. (2007). I'll keep you in mind: The intimacy function of autobiographical memory. Applied Cognitive Psychology: The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Society for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and Cognition, 21(8), 1091–1111.
Berger, P., & Kellner, H. (1964). Marriag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 exercise in the microsociology of knowledge. Diogenes, 12(46), 1–24.
Chapman, G. (1992). The five love languages: The secret to love that lasts. Northfield Publishing, Chicago.
Elfenbein, H. A., Der Foo, M., Mandal, M., Biswal, R., Eisenkraft, N., Lim, A., & Sharma, S. (2010).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accuracy of expressing and perceiving nonverbal cues: New data on an old ques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Personality, 44(2), 199–206.
Fehr, B. (1996). Friendship processes (Vol. 12). Sage.
Goldberg, L. R. (1990). An alternative "description of personality": The Big-Five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9(6), 1216–1229.
Higgins, E. T., Rossignac-Milon, M., & Echterhoff, G. (2021). Shared reality: From sharing-is-believing to merging minds.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30(2), 103–110.
Launay, J., & Dunbar, R. I. M. (2015). Playing with strangers: Which shared traits attract us most to new people? PLoS ONE, 10(6), 1–17.
Rossignac-Milon, M., & Higgins, E. T.. (2018). Epistemic companions: Shared reality development in close relationship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ology, 23, 66–71.
陶塑, 许燕.(2014). 共享现实理论: 社会认知研究的新视角. 学习与探索(03), 32–36.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走肖睿又
编辑 | 王婉睿
排版 | 韩思思

本期作者:郭震
【文献选读】

Coco有话说:

如果我们听说有人给陌生人捐献了一个器官,通常我们会认为这个捐献器官的人是非常善良的,是有道德的人;如果我们听说一位父亲或母亲给自己的孩子捐献了器官,我们可能还会很感动,但却不太会将其视为道德榜样。可见,人们的道德评价会基于社会关系。那么,儿童和成人在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时,是否都会考虑社会关系?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是在几岁出现的?请随我们介绍的文献一起来探讨这个有趣的问题吧。


众所周知,人们通常更愿意帮助自己的亲人、朋友,而非素未谋面的陌生人。不仅如此,人们在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时也会考虑社会关系。例如,研究发现,成人认为不帮助亲近人的个体比不帮助陌生人的个体更不善良,也更应该被谴责;帮助陌生人的个体比帮助亲近人的个体更应受到赞扬。但是,以往研究却并未考察儿童是否也会像成人一样,在评价他人的帮助与不帮助行为时,也会考虑社会关系。为了弄清这一问题,研究者进行了两项实验,来探讨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直觉的发展过程。

考虑到有研究发现7岁儿童在确定某人是否有帮助义务时会考虑社会关系,研究者招募了171名5至6岁和8至9岁的儿童,以及50名成人作为实验1的被试。研究者将被试随机分配到帮助情境和不帮助情境中。在帮助情境中,被试会看到主人公的朋友和主人公不认识的陌生人都帮助了主人公;在不帮助情境下,被试会看到主人公的朋友和主人公的陌生人都没帮助主人公。随后,被试需要对情境中的朋友以及陌生人做出一系列评价(实验详细流程见图1)。

IMG_7370.PNG
图1 实验1流程示意图

结果发现,在不帮助情境下,成人和年长儿童都认为朋友更吝啬、自私;但是年幼儿童却认为陌生人更吝啬。在帮助情境下,成人对超出自身义务的帮助行为表示了欣赏,认为提供帮助的陌生人更善良,但是年幼儿童的评价却完全相反,他们认为提供帮助的朋友更善良,年长儿童则处于这两者的中间状态,没有特别地偏向陌生人或朋友(结果见图2)。

IMG_7371.PNG
图2 实验1儿童和成人被试对不帮助情境(左)和帮助情境(右)中陌生人与朋友的评价

研究者认为,实验1中所发现的发展差异可能是因为年幼儿童对帮助和不帮助行为的预期与年长儿童和成人的不同,年幼儿童认为朋友和陌生人都应该提供帮助,而年长儿童和成人则认为只有朋友才应该提供帮助。为了验证这一假设,实验2测量了被试(5岁、9岁儿童和成人)对情境中朋友和陌生人是否会提供帮助的预期,其他的实验流程基本同实验1。但是该假设并未被验证,5岁儿童对陌生人和朋友的帮助行为预期,与9岁儿童和成人的并没有显著差异。

针对这一结果,研究者认为可能有其他因素导致了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直觉的发展差异。例如,年幼儿童在确定谁有帮助义务时会更少关注社会关系。此外,年幼儿童可能被家长更频繁地告知“不要跟陌生人说话”,因此,他们可能对陌生人持有更消极的偏见,而对朋友则有更积极的偏见。

实验2的其他结果与实验1类似,在不帮助的情境下,9岁儿童和成年人都认为不帮助的朋友更吝啬,而5岁儿童却认为不帮助的陌生人和不帮助的朋友一样吝啬;在帮助情境下,9岁儿童和成人认为提供帮助的陌生人更善良,但5岁儿童却认为提供帮助的朋友更加善良。

上述两项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社会关系的道德评价直觉会在儿童较晚的发展阶段出现。尽管以往一些学者们认为道德观是由狭隘(只适用于亲近他人)逐渐发展扩大的过程。但这项研究却提示我们或许还有另一种可能,即个体的道德观可能是由广义发展为狭义的过程,也就是说,直到较大的年龄阶段,儿童才会依据亲疏关系来评价他人的道德行为。


参考文献:

Marshall, J., Wynn, K., & Bloom, P. (2020). Do children and adults take social relationship into account when evaluating people’s actions? Child Development, 91(5), e1082–e1100.
https://doi.org/10.1111/cdev.13390

推文作者:郭震
插图:郭震
编辑:代馨竹
排版:彭重昊

本期作者:Psychology心理探寻

Identity disturbance is a term used to describe incoherence, or inconsistency, in a person's sense of identity. This could mean that a person's goals, beliefs, and actions are constantly changing.

身份紊乱”形容一个人在对个人身份的认知上不连贯、不一致。这可能就意味着一个人的目标、信念和行为始终在不断变化。

It could also be that the person takes on personality traits of people around them, as they struggle to have and maintain their own identity.

也可能是一个人难以建立并保持个人身份,因此采用了身边其他人的性格特征。

The Diagnostic and Statistical Manual of Mental Disorders (DSM-5) describes identity disturbance as a "markedly and persistently unstable self-image or sense of self" and notes it is one of the key symptoms of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BPD).

DSM-5手册将身份紊乱描述为:“自我形象或自我感明显且持续不稳定”,并指出,这是边缘人格障碍(BPD)的主要症状之一。

Of course, people without BPD struggle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too. But people with BPD often have a very profound lack of sense of self, or loss of identity. If you struggle with the feeling that you have no idea who you are or what you believe in, this may be a symptom you can relate to.

当然,非BPD患者也可能会存在身份紊乱问题,但BPD患者通常严重缺乏自我感、或身份感严重缺失。如果你一直感觉自己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信奉什么,一直因这种感觉饱受困扰,那么你可能就会理解这种症状。


Understanding Identity
“身份”的概念

Identity is often thought of as your overarching sense and view of yourself. A stable sense of identity means being able to see yourself as the same person in the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In addition, a stable sense of self requires the ability to view yourself in the same way despite the fact that sometimes you may behave in contradictory ways.

身份通常被认为是你对自己的整体感觉和认知。稳定的身份感意味着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你始终觉得自己是同一个人,另外,即使当你偶尔行为与素日迥异,你对自己的看法也依旧不会改变。

Identity is quite broad and includes many aspects of the self. Your sense of self or identity is thought to include the following elements:

身份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自我的很多方面。你的自我感或身份感被认为包含以下因素:

Your beliefs and attitudes
你的信念和态度
Your perception of your abilities
你对个人能力的认知
Your ways of behaving (even as these change)
你的行为方式(即使行为方式有变化)
Your personality and temperament
你的个性与性情
Your opinions
你的观点
The social roles you play
你扮演的社会角色

Identity can be thought of as your self-definition; it’s the glue that holds together all of these diverse aspects of yourself.

身份可以被视为你的自我定义,它是将你各个不同方面黏结在一起的黏结剂。


Why Identity Is Important
为何“身份”很重要

Having a sense of identity serves many different functions. A strong identity can help you adapt to changes. While the world around you is constantly changing, if you have a strong sense of self, you essentially have an anchor to hold you while you adapt. Without that anchor, changes can feel chaotic and even terrifying.

拥有“身份感”有很多不同的作用。牢固的身份感可以帮助你应对变化。当身边世界不断在变化,如果你具有牢固的自我感,它就会像是一个船锚,在你调整适应时将你稳稳固定住。没有这一船锚,各种变化就会感觉混乱无序,甚至恐怖。

In addition, having a strong identity allows you to develop self-esteem. Without knowing who you are, how can you develop a sense that you are worthwhile and deserving of respect?

另外,拥有牢固的身份感,可以培养良好的自尊感。如果不知道你是谁,你如何能够觉得自己有价值,觉得自己值得尊重呢?


Signs/迹象

Identity disturbance is sometimes called identity diffusion. This refers to difficulties determining who you are in relation to other people. Some people with BPD may describe this as having difficulties understanding where they end and the other person begins.

身份紊乱有时也被称为身份弥散。这是指在人际关系中很难判定自己是谁。一些BPD患者可能会将此描述为:很难理解他们与其他人的分界线。

People with BPD often report that they have no idea who they are or what they believe in. Sometimes they report that they simply feel non-existent. Others even say that they are almost like a "chameleon" in terms of identity; they change who they are depending on their circumstances and what they think others want from them.

BPD患者通常表示他们不知道自己是谁,不知道自己真正的信念所在。有时他们说他们纯粹感觉自己不存在。其它一些人甚至表示他们感觉自己在身份感方面,自己就像是一条变色龙,他们的身份随着周围环境和身边人对自己的期望而不断改变。

For example, you might find yourself being the life of the party at social events, but having a somber and serious demeanor at work functions. Of course, everyone changes their behavior to some degree in different contexts, but in BPD this shift is much more profound.

例如,你可能会发现自己在社交活动中扮演着活力四射的核心角色,但在工作聚会中却严肃庄重,当然,每个人在不同场景中都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个人行为,但在BPD患者中,这种变化要远远更显著。

Those experiencing identity disturbance likely experience inconsistent beliefs and behaviors; they may also tend to over-identify with groups or roles over their individual identity.

存在身份紊乱的人可能会信念和行为不一致。他们也可能会常常过于认同集体身份或某些角色,将集体身份和这些特定角色放在个人身份之前。

Many people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in BPD say that in addition to changing behavior, their thoughts and feelings change to match the current situation. For example, they might frequently change their minds about the following:

很多具有身份紊乱的BPD患者表示,除行为的变化之外,他们的想法和感受也会随着客观情形发生变化。例如,他们可能会对以下事项频繁改变他们的想法:

Their career/他们的事业
Friendships/友谊
Aspirations/志向
Their opinions and beliefs/观点和信念
Other major life decisions/主要人生决策

As a result, many people with BPD struggle to set up and maintain healthy personal boundaries and have difficulties in their interpersonal and intimate relationships. They may also have trouble committing to values, goals, and jobs.

In addition, those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find that their moods change frequently and unpredictably.

因此,BPD患者很难设立并维持健康的个人界限,难以应对人际和亲密关系,可能还难以全身心坚守特定价值观、目标和工作等。

另外,身份紊乱者也会发现他们的情绪会频繁突然波动。


Relationship Issues in BPD
BPD患者的人际关系问题

Those who are struggling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in BPD commonly have trouble forming close relationships with other people. Someone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likely experiences the negative effects of low self-esteem, including a lack of self-respect and personal boundaries. This can make it especially difficult to form bonds with other people.

身份紊乱的BPD患者通常难以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一些身份紊乱者可能会受到低自尊感的负面影响,其中包括缺乏自我尊重,缺乏个人界限。这可能就会让密切关系的建立变得尤为困难。

Another relationship challenge for those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is feeling a lack of support or meaninglessness in their relationships. Feeling an "emptiness" inside is common for those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他们在人际关系方面的另一问题是感觉缺乏支持,或者感觉这段关系毫无意义。他们通常内心有种“空虚感”。

Since it's hard for them to find meaning within themselves, they may face challenges finding meaning in relationships with their family, friends, and romantic partners.

由于他们很难在自身中找到意义所在,他们可能就很难找到各种家人、朋友和恋情等人际关系的意义所在。


Causes/起因

There has been very little research on the identity problems associated with BPD, but there are many theories as to why people with BPD often struggle with identity. For example, Marsha Linehan, PhD, a leading BPD researcher and the founder of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believes you develop an identity by observing your own emotio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in addition to others’ reactions to you.

关于BPD方面的身份问题,研究极少,但对于为何BPD患者通常遭受身份问题困扰,却有很多理论。例如,领先BPD研究专家,辨证行为疗法(DBT)创始人 Marsha Linehan博士认为,一个人对自己身份的认知,是通过观察个人情绪、思想、感受以及他人对自己的反应而形成的。

Borderline personality disorder is associated with emotional instability, impulsive behavior, and dichotomous thinking. All of these factors can make it difficult to form a coherent sense of self, because internal experiences and outward actions are not consistent.

而BPD则与情绪不稳定性、冲动行为和对立思维相关。这些因素都会让人难以形成连贯的自我认知,因为其内在体验与外在表现出的行动并不一致。

In addition, many people with BPD come from chaotic or abusive backgrounds, which may contribute to an unstable sense of self. If you determine who you are based on others’ reactions to you, and those reactions have been unpredictable and/or scary, you have no framework for developing a strong sense of identity.

另外,很多BPD患者有着混乱无序或充满虐待的成长背景,这可能也会助长自我感的不稳定性。如果你根据别人对你的反应来判断你是谁,而且这些反应都不可预测且/或可怕,那么你就缺乏一个形成牢固身份感的框架。

The ability to understand the mental states of yourself and others is known as mentalizing. This is especially difficult for those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and BPD. This means they struggle with comprehending human behaviors and intentions, making it extra challenging for them to know themselves and others intimately.

了解个人和其他人的心理状态,这一能力被称为“心理化”。这对身份紊乱的BPD患者尤为困难。这意味着他们很难理解人类行为和本意,因此也就让他们尤其难以了解自己,深入了解他人。

One study published in 2017 showed that this problem with mentalizing may play a key role in why people with BPD struggle so much with identity diffusion and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2017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显示,关于BPD患者为何存在严重身份弥散问题,为何如此难以应对人际关系,心理化能力可能发挥着关键作用。


Identity Status Theory by James Marcia
James Marcia的身份状态理论

James Marcia identified four identity statuses: identity diffusion, identity foreclosure, identity moratorium, and identity achievement. These identity statuses are ways to resolve the identity crisis and then establish a commitment to this identity. In this context, the term crisis is a period of development where the adolescent experiences alternative identities and then chooses. The term commitment is the decision that the adolescent makes on what he or she is going to do. Commitments include occupation, religion, philosophy, sex roles, or personal standard of sexual behavior.

James Marcia提出了四种身份状态:

身份弥散、身份早闭、身份延期、身份达成。

通过这些状态,可消除身份危机、对想要坚守的身份做出承诺。在这里,

危机,是指一个发展阶段,在这一发展阶段中,青少年经历不同身份,然后做出选择。

承诺,是指青少年对要选择的方向做出决定,包括职业、宗教、哲学、性角色,或个人性行为标准。

Identity diffusion is the status where adolescents have not experienced any identity crisis yet. They have yet to explore meaningful alternatives and they have yet to make any commitments. During this status, adolescents do not show interest in occupational or ideological choices.

身份弥散状态:青少年尚未经历任何身份危机。尚未探索各种有意义的选项,尚未做出承诺(决定想要坚守的身份)。在这一状态中,青少年对各种职业或意识形态选项并不会表现出兴趣。

Identity foreclosure is the status where adolescents have decided on a commitment; however, they have not had an identity crisis. That is, the adolescent has not had any opportunity to experience alternatives. The adolescent accepts what others have chosen for him or her. Usually, this occurs when an authoritative parent passes on their commitment to the adolescent. These same adolescents will identify more closely to the same-sex parent. For example, if a father is a mechanic and owns his own business, then his son will become a mechanic and take over the business.

身份早闭状态:青少年做出了承诺(决定了想要坚守的身份),但尚未经历身份危机。即,青少年尚未有机会去探索不同可能。他们只是接受了别人为其做出的选择。通常发生的情形是,一位专制的父母将个人人生路线传递给了青少年孩子。青少年会更倾向于认同同性父母的身份。比如,如果一位父亲是自己创业的机械维修师,那么他的孩子也会成为机械维修师并接管其生意。

Identity moratorium is a marginal period where the adolescent is on the verge of an identity crisis; however, the adolescent has not made any commitments yet. The term moratorium refers to a period of delay where someone had not yet made a decision. It is during this time that they experience different roles. During this period,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will court one another, look at different career opportunities, explore philosophies and so on.

身份延期状态:这是一个短暂阶段,该阶段中,青少年处于一次身份危机的边缘,但尚未做出承诺(尚未选择想要坚守的身份)。延期,是指一个人推迟做决定的一段时间。在这一时间段中,他们体验不同角色。这一阶段中,青少年或刚成年者会互相示好,了解不同职业机会、探索不同哲学理念等。

Identity achievement is the final status where the individual has gone through a psychological moratorium and have made their decisions for life. These individuals have explored different roles and opportunities and have come to conclusions and made decisions on their own.

身份达成:一个个体经历身份延期阶段,然后决定人生方向。他们已经探索了不同角色和机会,已经做出了最终决定。

In short, James Marcia found that a person’s identity is not “set” and is quite fluid. Before a person’s identity is chosen, individuals go through a process, whether it is forced on them or not, to determine their identity. A person’s identity is made up of commitments made by the individual. These commitments are decisions made throughout one’s life that determines “who” that person will be.

简而言之,James Marcia发现,一个人的身份并非固定的,而是很灵活的。在一个人选择自己的身份之前,他会经历一个身份探索过程,无论这一过程是被迫经历与否。一个人的身份是由其承诺(所选择坚守的方向)组成的,而这些承诺是指一个人一生中所做出的、决定了他是谁的种种决策。


How to Find Yourself
如何找到自我

So how do you go about answering the question Who am I? Of course, there is no magic solution for identity problems. However, most treatments for BPD include components that can help you begin to discover who you are and what you stand for.

那么,如何知道“我是谁”呢?当然,身份问题并没有神奇答案。但很多针对BPD的治疗方案都包含一些能够帮助你发现“你是谁”以及你的信念的元素。

Often, the first step is finding a good therapist who can help you work on identity problems. Treatments for BPD that may help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include:
通常,第一步是找到一个能够帮助你解决身份问题的好的心理咨询师。一些可能有助于解决身份紊乱的BPD治疗方式包括:

01
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CBT)/
认知行为疗法(CBT):

This type of therapy can help identify any limiting beliefs a person has about themselves or others, making it easier over time to form relationships. It also addresses underlying anxiety and mood symptoms.
该疗法可以识别一个人对自己和他人的具有局限性的观念,从这些观念入手,让患者更易于建立人际关系。同时该疗法还可应对底层焦虑和情绪症状。

02
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 (DBT)/
辨证行为疗法(DBT):

This helps someone cope with intense emotions and control destructive behaviors. Mindfulness is often a technique used in DBT.

该疗法帮助应对强烈情绪,帮助控制破坏型行为。正念是DBT中常用的一种技巧。

03
Mentalization-based treatment (MBT)/
心理化疗法(MBT):

In MBT, a therapist helps a person with BPD improve their interpersonal skills. This type of therapy aims to strengthen their understanding of what they and others are thinking or feeling.

该疗法可提升BPD患者人际技能。该疗法旨在增强患者对个人与他人想法和感受的理解能力。

04
Transference-focused psychotherapy (TFP)/
移情焦点疗法(TFP):

In TFP, as a client engages with their therapist, aspects of their identity disturbance plays out in the treatment relationship in many of the same ways they would with someone in their personal lives. This provides a way for the therapist to support an integration of different aspects of the patient self.
该疗法中,在患者与咨询师互动过程中,其身份紊乱症状中的一些方面也会像在其他人际互动中一般自然展现出来。这样就有助于咨询师将患者自我的这些各种不同方面统一起来。

05
Schema-focused therapy (SFT)/
图式聚焦疗法(SFT):

SFT integrates a variety of psychotherapeutic techniques to try and help patients change entrenched, self-defeating patterns, or schemas, that might be contributing to challenges with identity.
该疗法集合了各种不同心理治疗技巧,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可能催生身份问题的一些根深蒂固的有害思维模式(即这里的“图式”)。

*Schema,即认识这个世界各种具体和抽象事物的框架。比如一个孩子对狗的Schema是有毛,四条腿。在见到老虎后可能就会认为老虎是一只狗。随着阅历和知识增加,他会不断建立新的Schema,更新既有Schema。

In addition, there are ways that you can work on identity disturbance on your own. You can begin to discover what you view as meaningful in your life. This type of self-discovery may be most effective in conjunction with therapy, especially as people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tend to struggle to find meaning.

另外还有其他方法。你可以开始探索你觉得自己生命中有意义的事物,这种类型的自我探索在心理治疗辅助下会发挥最大效用,尤其是对于受身份紊乱困扰且常常难以寻找到意义的人群而言。

Knowing what's most important to you can connect you with a greater sense of identity. Many people find creative outlets to be helpful ways to express and learn about themselves.

知道什么对自己最重要,可以让你形成一种更牢固的身份感。很多人发现创意表达十分有助于自我表达和自我了解。

Everyone struggles with identity issues. You're not alone if you sometimes wonder who you are and what significance your life has. If you struggle with identity disturbance, know that there are health care professionals and many treatment types that can help. With the right support, you can overcome identity disturbance—and other symptoms of BPD.

每个人都受到身份问题的困扰,如果有时候你在自己是谁、自己人生意义方面存在疑惑,那么你并非孤例。你需要知道有心理健康专业人士和很多治疗方法可以帮助你。如果有正确的帮助,你可以克服身份紊乱问题以及BPD的其他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