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

本期作者:陈烨

在生活中,我经常能听到身边朋友抱怨孩子做事拖拉,注意力不集中,到了睡觉时间也还是磨磨蹭蹭;咨询室里,也时常有家长控诉孩子早上赖床,穿衣服、吃饭慢慢悠悠,非得要家长急得大吼大叫才不情不愿地踩点进学校。

我们不禁要问:孩子为什么会这么喜欢拖拉,家长有什么办法可以帮助孩子解决这个问题吗

IMG_7556.PNG

本文将主要探讨3-6岁幼儿期孩子的拖拉问题,尤其是站在家庭咨询的视角,来看孩子拖拉家长该怎么办。

心理学观点认为,人们的行为都是为了满足某些内心的需要或达成某些目的。孩子出现拖拉行为时,家长通常第一反应可能是急火攻心,下次在遇到孩子拖拉时,家长或许可以想一想拖拉在帮助孩子表达什么。

研究表明,孩子拖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家长可以看看自己的孩子属于哪种情况。


一、孩子为什么拖拉

01
彰显独立

据心理学有关理论,3-6岁幼儿主要的发展任务是要形成主动性。这个阶段如果父母要求和控制得太多,容易引发儿童过度的内疚。

在这个时期,孩子常常用一些反抗行为来彰显自己的独立意识。有时拖拉就是这样一种反抗行为,表现出来就是你越让孩子干什么,孩子就越不干什么。

那么,家长可以首先想一想一下,是不是自己平常在生活中对孩子控制过多,抑制了孩子的主动性。

控制可以体现在过多地替孩子做决定,规定孩子必须要怎样做,孩子有不同做法时加以评判甚至越俎代庖等等。

这时,拖延是孩子通过做事不主动来获得主动感的途径。这样的拖延也体现了亲子之间的权力斗争。

02
回避挫折

孩子们在幼儿期的运动技能发展迅速,粗大运动和精细运动技能都有很大进步,尤其是绘画技能;但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面临很多力不从心的任务。

当幼儿感到Ta没有能力做到某些事情,或者努力了仍然是失败的结果时,往往会大发脾气、大哭大闹,或者索性采取拖延的方式来回避问题解决

常见的情况有,幼儿园班级里年龄较小的孩子在经常性地赶不上班级其他同学后,会慢慢变得消极应对、不参与、注意力转移等。

03
模仿父母

我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复印件”。孩子时时关注着父母,并会有意无意地模仿父母。孩子的拖拉有时也是模仿父母的结果

比如,有的父母自己晚睡晚起,也没有规定孩子固定时间作息,那孩子就更有可能睡前拖拉。晚睡又导致第二天赖床,睡眠不足影响注意力,从而孩子一天无精打采,形成恶性循环。

有的父母自己面对不想做的事情就习惯用拖延的方式回避,或者有自己的时间管理问题,孩子也会更容易观察学习到这些不良习惯。

04
提示家庭关系问题

家庭咨询的一个基本态度是认为家庭中出现问题行为的那个人并不一定就是问题所在,家庭的各种问题通常通过家庭中最薄弱的一环(比如孩子)体现出来

家庭中夫妻关系出现问题,孩子无意识地通过拖拉、磨蹭等问题行为把父母“撺掇”到一条战壕里共同解决孩子的问题,暂时忘了夫妻间的冲突和矛盾。

家长忙于事业,忽视孩子。孩子得不到家长的陪伴,或者即使陪伴时父母仍专注于手机,孩子为求得父母等重要他人的关注,只能无意识地采用一些问题行为,如拖拉,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

IMG_7557.PNG


二、孩子拖拉家长怎么办

知道了孩子拖拉背后的心理原因,以及孩子无意识想要表达的内容后,关键的问题是家长该怎么办。既然家庭咨询认为问题不是其中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家庭中人与人之间交互模式的问题,那么解决问题也要用家庭的视角、系统地解决。家长们可以参考以下策略。

01
积极看待孩子拖拉

家庭咨询主张要看到症状的功能问题的意义

孩子拖拉问题首先是孩子的求助信号,他们通过这种方式告诉家长:我们的家庭遇到了困难,有某些方面需要改变。

根据拖拉背后的不同原因,问题的意义可能有不同。比如孩子通过拖拉、不合作的方式提示家长需要调整互动模式和教养方式,家长也通过反思意识到问题并积极改变解决,就可以防止错误互动模式和教养方式给孩子带来的更长期和深远的负面影响,避免更大的问题出现。

02
改变亲子互动模式

家庭问题总是由一些无效的家庭互动模式引发和维持的,家庭咨询的基本技术之一就是改变无效的家庭互动模式

维持孩子拖拉问题的家庭互动模式中最常见的一种是孩子拖拉-父母指责-孩子加剧拖拉反抗父母-父母指责升级,吼叫甚至威胁打骂孩子。简而言之,就是孩子越拖拉-父母越吼叫-父母越吼叫-孩子越拖拉的循环因果。作为父母,要主动切断这一“控制-反抗”的恶性循环链条,从而形成有效互动的良性循环

IMG_7558.PNG

03
教给孩子替代性的表达方式

识别孩子问题的功能和意义的目的,是为了用更好的方式替代有问题的方式实现原来的功能

家长一方面要能共情和理解孩子的拖拉,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孩子识别自己的情绪和正面表达自己的情绪及需求

要让孩子知道,有害怕、担心都可以告诉父母,父母会永远支持他们;有对父母的任何不同意见甚至不满,也可以直接表达,父母会认真倾听和积极解决。根据幼儿期儿童的特点,家长还可以通过角色扮演等游戏的形式帮助孩子表达情绪和需要。

04
改进夫妻互动方式

家庭关系中最重要的是夫妻关系。孩子出现拖拉问题,如果夫妻互动良好,教育理念一致,家庭结构健康,孩子的拖拉问题往往较易解决。

夫妻要有意识地改进互动模式,增进关系。中国家长常常在有了孩子之后把亲子关系置于夫妻关系之前,一切围着孩子转。殊不知,夫妻恩爱是给孩子最大的安全感。

健康的家庭并不是没有问题的家庭,而是能积极应对问题的家庭。家庭就像个体一样,也需要不断学习、尝试和成长,才能迎接每一个阶段的挑战,才能让孩子敢于自由探索、充分发挥潜能。


参考文献

迈克尔·尼克尔斯, 西恩·戴维斯著.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译(2018).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陈 烨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崔 琪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你可能没有见过凌晨四点的洛杉矶,但你一定在凌晨一点躲进被子里看小说,也一定在凌晨三点钟,数过无数的羊或水饺,或许还听见过凌晨五点半窗外麻雀的叫声。当然,我想你大概还有过为了明天的期末考试,变熬夜为通宵的经历。

IMG_7553.JPG

睡眠是人类进化过程中最保守的行为之一,大多数人的睡眠时间约占一生中的1/3,睡眠的质量和数量直接关系着人们的身心健康。虽然人们已经普遍认识到了睡眠的重要性,但仍有1/3的人群遭受睡眠-觉醒障碍的困扰。

IMG_7554.JPG


什么是失眠?

失眠不就是睡不着觉吗?实则不然。失眠即失眠症,也称失眠障碍,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入睡困难、睡眠深度浅或频度过短、早醒以及睡眠时间不足或质量差等问题,包括:

入睡困难:入睡时间超过30min;

睡眠维持障碍:夜间觉醒次数≥2次或凌晨早醒;

睡眠质量下降:睡眠浅、多梦;

早醒、醒后无法再入睡

总睡眠时间缩短:少于6h;

日间残留效应:次晨感到头昏、精神不振、嗜睡、乏力等。

在一般人群中失眠的发生率随年龄而增加,女性发生失眠的风险是男性的两倍。

IMG_7555.JPG


我们为什么会失眠?

导致失眠的原因有很多,归纳起来主要有七点:

压力。压力可能源于某一事件的紧张或恐惧,比如演讲;或者可能为持续的压力,比如担心工作或学习。

抑郁、焦虑和其他精神或情感性疾病

不良睡眠习惯,如躺在床上看电视,或没有养成规律的作息时间。出现失眠后,人们可能会担心自己能否入睡,这可能会加重失眠。

睡眠习惯或环境改变,包括噪音、光线或者不同的床铺,还包括睡眠模式的变化,如时差或夜班等。

其他健康问题,如头痛、呼吸困难和不宁腿综合征。

兴奋剂,如烟草、咖啡因以及某些药物、酒精和毒品。

缺乏锻炼

大多数失眠是由以上一种或几种原因造成的。


失眠了怎么办?

失眠往往与抑郁症、焦虑症有关。而统计显示,抑郁症、焦虑症是造成社会负担最大的精神科疾病。因此,如果出现失眠状况,一定要及时解决。

(一)助眠小技巧:

(1)营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卧室整洁,空气流通,不燥不湿,光线柔和,温度18一20℃;床铺软硬适度,被褥干净柔软,枕头高低适当。

(2)“478呼吸法:坐在床上,后背挺直;用舌尖顶住上颚;闭上嘴,用鼻子吸气(数4下),保持住气息(数7下),然后用嘴呼气(数8下),重复4遍。

(3)泡脚法:泡脚可以舒缓神经,有利于脑细胞由兴奋转为抑制状态,进而促进睡眠。用温水泡脚有利于睡眠,泡脚时长要控制在30min左右,不宜过长。

(4)牛奶助眠法:睡前饮用牛奶可以镇静安神,补充钙质,预防骨质疏松。

(二)药物治疗

常用的助眠药物包括苯二氮类、非苯二氮类、褪黑色素和一些具有镇静作用的抗抑郁药和抗精神病药。镇静催眠类药的长期使用存在依赖和成瘾风险。该疗法旨在缓解失眠症状,改善睡眠质量和(或)延长有效睡眠时间,实现疗效和潜在的药物不良反应之间的平衡,提高失眠者对睡眠质与量的主观满意度,恢复社会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三)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

针对失眠的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 for insomnia,CBT-I)是国内外治疗失眠的首选疗法。该疗法旨在改变失眠者的不良认知和行为因素,增强失眠者自我控制失眠障碍的信心。长期来看,CBT-I的疗效优于药物疗法。


最后说两句

失眠的原因和症状均具有个体差异性,偶尔一两次的失眠属于正常现象,稍加注意,调整生活习惯即可。如若出现较为严重的失眠,请及时进行心理咨询或就医。

热点评论
Coco有话说

任何欺凌或伤害,都不只是施害者与受害者的事情,旁观者也严重影响着事态的进程和后果。怎样使旁观者伸出援手而不是袖手旁观呢?人的正义感和公正法治的社会,都不能缺少。


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激起了全网的愤怒,全网都充满了对打人者的声讨之声。看到打人视频的网民们都不能抑制住强烈的愤怒,这强烈的愤怒或义愤背后实际上是人们正义感的体现。因为人们目睹打人情境时,强烈地感受到了伤害和对正义的违背,所以正义感让我们感到是可忍孰不可忍!

然而,当晚打人事件发生时,烧烤店内外并不是只有打人者与被打的女性。从视频中不难看到,烧烤店室内外有不少食客,但阻挠打人者却寥寥无几,而且多是被打女性的同伴。其他人则有的呆呆观望,有的赶紧躲开,有的表现无奈,当然,也有人打电话报了警。可是,如果当时在场的食客们也像今天网上的愤怒者这样伸张正义,请问打人者还能如此嚣张吗?受害者还能被凶手们拽着头发拖在地上暴打不止吗?

IMG_7548.JPG


早在1964年,美国发生的吉诺维斯(Kitty Genovese)事件(引自百度百科:吉诺维斯事件发生于1964年美国纽约。受害人基蒂·吉诺维斯在凌晨回家途中被围攻,案发的三十分钟内有38个邻居听到受害人的呼救声,许多人还走到窗前看了很长时间,但没有人去救援,甚至没有人行举手之劳打电话及时报警,致使惨剧发生)引发了学者们的深入讨论,在谴责社会风气败坏、人们道德沦丧的同时,社会心理学家提出了著名的旁观者效应Bystander Effect)。旁观者效应指在紧急事件中,当在场的旁观者数量增加时,每一个旁观者干预该紧急事件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即发生责任分散。几十年来,人们从这个微观环境角度和在场他人“品德”的角度,解释着“见死不救”现象。

IMG_7549.PNG

但如果把类似唐山烧烤店打人现象中的旁观者无奈,都归因于旁观者效应的“责任分散”,显然是不够的。人的行为受制于自身因素与环境因素的交互影响,除了有微观环境因素外,中观和宏观环境因素的影响不可低估。

社会心理学家提出,如果社会成员坚信得其所应得,所得即应得,即拥有公正世界信念,则有助于建立对世界的控制感,进而愿意遵循社会规范。研究发现,公正世界信念越强,人们在非模糊情境中就越被激发起强烈的公正动机,更愿意帮助受害者,憎恨施害者。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的情境很清晰,所以我们对打人者愤恨,对被打者同情。可是,事件发生时的旁观者为什么没有伸出援手呢?众所周知,行动代价也影响个人的行为。当助人的代价较低或不帮助的代价较高时,人们会更多做出助人行为;而高昂的助人代价则减少助人行为。

因此,当助人代价较低或可承受时,公正世界信念会提高人的助人意愿;当代价较高或帮助并不能完全缓解受害者的需要时,人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公正动机,反而可能会产生对受害者的消极知觉或对自己不干预行为的推脱和辩护

IMG_7550.JPG


那么,如何减少助人代价或避免旁观者的道德推脱呢?我们知道,诚实-谦逊是优秀的人格品质,拥有这种品质的人们通常内化了更强的道德规范,更可能为了维护正义而行动,因为他们更强调真诚、公平、谦虚和不贪婪,因此更少只顾个人利益,更不可能为了减少自己对不良行为后果的责任而降低对受害者痛苦的认同,或为自己的不良行为辩护。

但是,这种优良的人格品质也同样会与人们对环境公平程度的感知一起交互影响人们的行为。研究发现,诚实-谦虚的个体的确更少进行道德推脱和做出不良行为,高诚实-谦逊个体更可能受其感知的系统合理化影响,如果认为系统是公平合理的,他们就更不可能做出不良行为,反之则可能做出不道德行为;低诚实-谦逊个体则不太受系统合理化影响,他们无论如何感知系统合理化,都更倾向做出不良行为

IMG_7551.PNG


综上,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绝不是偶然事件,众多旁观者在目睹不公正的伤害事件时未伸出援手,也不是简单的责任分散或道德水准不高的现象。如果没有公正法治的社会环境,任何一位身处危机中的旁观者,纵然拥有正义感和优良的人格品质,但很可能因为怯于安危而退缩,因为在这种环境中,干预紧急事件的代价太大了,同时帮助的效能太小了。唐山烧烤店打人事件警示人们,在暴力或欺凌事件中,旁观者对事态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IMG_7552.JPG


参考文献:

姬旺华,张兰鸽 & 寇彧.(2014).公正世界信念对大学生助人意愿的影响:责任归因和帮助代价的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05),496-503.
https://doi:10.16187/j.cnki.issn1001-4918.2014.05.019
Guo, Z., Li, W., Yang, Y., & Kou, Y. (2021). Honesty-Humility and unethical behavior in adolescents: The mediating role of moral disengagement and the moderating role of system justific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90, 11-22.
https://doi.org/10.1016/j.adolescence.2021.05.009

推文作者:寇彧
插图:高菁
编辑:甄宸
排版:彭重昊

科研成果
Coco有话说

自疫情爆发以来,居家、隔离、封控等字眼充斥着人们的生活。保持社交距离成为了抗击疫情的重要措施。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如何避免孤独感成为了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而互联网也许是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途径。我国确实是互联网大国,人们越来越依赖于社交媒体来实现自己的社交需求,尤其是在疫情背景下,一系列防控措施使得网络交流成为了人们日常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之一。我们这项研究探讨了发布微信朋友圈后,收到的他人反馈(即点赞、评论)对状态发布者的孤独感有怎样的影响?这种影响是否在每个人身上都存在?


孤独感(Loneliness)是一种由于个体实际的人际关系水平没有达到预期状态而发生的不愉快的情绪体验,它会导致许多负面的后果,例如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更多的抑郁和较差的睡眠质量等。过去的研究表明,缺乏必要的社会支持和社会关系是产生孤独感的先决条件。

社交媒体的日益流行使人们能够通过网络与他人联系、交流和互动。特别是在疫情防控期间,社交媒体对人际联系的贡献就更为突出了,它为广大网民提供了一个自我展示的公共虚拟空间,使人们可以通过发布文本、照片、视频或链接等方式来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感受。联系人能够看到这些状态,并对其进行点赞和评论。现如今,发布状态和接受他人反馈已经成为一种常见的网络交流形式。微信朋友圈是我国最受欢迎的社交网络平台之一,那么,朋友圈状态更新后收到的点赞和评论,会对发布者的孤独感造成影响吗

IMG_7542.JPG


以往研究发现,在社交媒体发布状态主要是个体的自我呈现,可以显著降低发布者的孤独感水平,而孤独感水平的降低与是否接受他人的反馈无关。但社会存在理论(Social presence theory)强调线上互动的双向性和即时性,认为其他社会成员在互动中的显著性以及由此产生的人际关系的显著性是线上社交互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可以显著的影响个体的孤独感水平。我们认为,社交媒体上的状态发布行为不仅是发布者简单的生活分享和自我呈现,它也是发布者发起社交互动的尝试。发布者期望能够引发一个包含提供反馈和信息交换的动态过程,以此获得情感和被关注的满足。

因此,我们推测,别人对于朋友圈状态的反馈可能会让发布者觉得自己是被关心和倾听的,可以增强个体的存在感和感知到的社会支持,从而降低孤独感体验。而他人对自己朋友圈状态的“沉默”反应,可能被发布者视为一种社会忽视或社会排斥的信号,从而使发布者体验到更高水平的孤独感。因此,我们提出,微信朋友圈发布状态之后,接收他人的反馈可以有效地缓解孤独感。此外,社会联结感(social connectedness)——一种来自社会评价和关系突显的短期归属感和亲缘性体验,可能是他人的反馈影响个体孤独感的心理机制。即收到他人的反馈可以增强个体的社会联结感,从而降低孤独感体验。

IMG_7543.JPG

虽然我们预期他人的反馈可以引发更多的社会联结感,并对于降低个体的孤独感具有显著作用,但并非每个人在发布状态后都同样期待他人的反馈,或者以同样的方式回应这些反馈,这可能取决于个体对他人评价的关心程度,也就是公共自我意识(Public self-consciousness)的高低。我们认为,那些不太在乎别人评价(即低公共自我意识)的人可能不太会受到他人反馈的影响;而那些对他人评价比较敏感(即高公共自我意识)的人可能在收到反馈后有更积极的情绪反应,并期望收到更多的反馈。因此,公共自我意识可能会调节他人反馈和孤独感的关系。具体来说,接受他人的反馈会更强烈地影响那些高公共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联结感和孤独感的水平(如图1所示)。

IMG_7544.PNG
图1 理论模型图


我们采用两项研究来验证假设。

首先,研究1招募了261名大学生被试,要求参与者评估他们在过去一个月中平均每周收到的“点赞”和“评论”的数量,并要求他们对自己收到的“点赞”和“评论”数量进行程度上的评级(1 = 非常少;5 = 非常多)。接着,被试依次填写社会联结感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公共自我意识分量表。此外,我们还控制了状态更新频率、年龄、和性别的影响。

结果显示,无论是被试回忆的反馈(评论)数量,还是对于反馈(点赞和评论)数量多少的主观评估都可以显著负向预测个体的孤独感水平,并且社会联结感在其中起着显著的中介作用。最后,有调节的中介分析发现,公共自我意识显著调节了他人反馈对社会联结感的影响。即他人的反馈显著提升了高公共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联结感,从而进一步降低了孤独感体验,但他人的反馈并不会对低公共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联结感产生显著影响。研究1初步验证了我们的假设。

IMG_7545.JPG


为了进一步的验证因果关系,研究2操纵个体对他人反馈(即点赞和评论)的主观感知,并将招募到的412名大学生被试随机分配到三种不同的反馈条件(高点赞组、高评论组或控制组)中。接下来,被试依次填写操纵检验题、社会联结感量表、孤独感量表和公共自我意识量表。此外,我们还控制了性别、年龄、状态发布频率和联系人数量的影响。

结果发现,高点赞组和高评论组的被试比控制组的被试体验到了更多的社会联结感和更低的孤独感,并且社会联结感在接收他人反馈(点赞和评论)和孤独感体验之间起到显著的中介作用。有调节的中介效应分析发现,公共自我意识显著调节了接收评论性反馈对社会联结感的影响,即收到他人的评论可以更好地提升高公共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联结感;但对于低公共自我意识的个体来说,接收他人评论对社会联结感的提升作用更弱(如图2所示)。研究2进一步在因果层面上验证了研究1中的结果。

IMG_7546.PNG
图2 调节作用的简单斜率分析图


通过上述两项研究,我们发现了个体在社交媒体发布状态后收到他人反馈的重要性,获得了以往研究没有发现的新结论,拓展了社交媒体使用行为和孤独感关系的研究。我们对中介和调节机制的探讨,也为先前研究中不一致的结论提供了新的解释视角。

最后,希望我们的研究能给大家一些启示和帮助,在浏览他人发布的信息时,可以动一动自己有爱的手,留下一个简单的点赞、真诚的评论,彼此互动起来,提升好友的联结感,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或许,你简单的点赞或小小的评论,就能增强你与朋友的亲密感,建立彼此更强的社会联结,特别是在疫情反复的情形下,小小的善意就能传递温暖,何乐而不为呢!

IMG_7547.JPG


参考文献:

Sun, P., Xing, L., Wu, J., & Kou, Y. (2022). Receiving feedback after posting status updates on social networking sites predicts lower loneliness: A mediated moderation model. Applied Psychology: Health and Well-Being, 1–18.
https://doi.org/10.1111/aphw.12378

推文作者:邢璐、孙鹏
插图:甄宸
编辑:甄宸
排版:彭重昊

本期作者:Psychology心理探寻

1.jpeg
A schema is a cognitive structure that serves as a framework for one’s knowledge about people, places, objects, and events. Schemas help people organize their knowledge of the world and understand new information. While these mental shortcuts are useful in helping us make sense of the large amount of information we encounter on a daily basis, they can also narrow our thinking and result in stereotypes.

图式,是一个人对人、地点、物体和事件形成的认知构架(知识单元、基模)。图式可以帮助人们整理对世界的认知、帮助人们理解新信息。尽管这些思维捷径对了解我们日常生活中常遇到的大量信息很有帮助,但它们也会限制我们的思维,导致固化偏见的形成。


Key Takeaways: Schema

  • A schema is a mental representation that enables us to organize our knowledge into categories.

图式是一种让人们将知识信息归类的思维模型。

  • Our schemas help us simplify our interactions with the world. They are mental shortcuts that can both help us and hurt us.

这些图式可以简化人类与世界的互动,如同思维捷径,但有利也有弊。

  • We use our schemas to learn and think more quickly. However, some of our schemas may also be stereotypes that cause us to misinterpret or incorrectly recall information.

我们通过图式可以更快地学习和思考,但一些图式可能会是固化成见,导致我们错误解读或错误回忆信息。

  • There are many types of schemas, including object, person, social, event, role, and self schemas.

有很多类型的图式,包括物体、人、社交、事件、角色、自我等。

  • Schemas are modified as we gain more information. This process can occur through assimilation or accommodation.

随着新知识的获取,图式会被更改,这一过程通过“同化”和“调整”实现。


Schema: Definition and Origins
图式:定义与起源

The term schema was first introduced in 1923 by developmental psychologist Jean Piaget. Piaget proposed a stage theory of cognitive development that utilized oschemas as one of its key components. Piaget defined schemas as basic units of knowledge that related to all aspects of the world. He suggested that different schemas are mentally applied in appropriate situations to help people both comprehend and interpret information. To Piaget, cognitive development hinges on an individual acquiring more schemas and increasing the nuance and complexity of existing schemas.

这一术语于1923年由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提出。他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图式这一概念是这一理论中的关键概念之一。皮亚杰将图式定义为:与世界各方面相关所有知识的最基本单元。他认为,人们利用不同的思维图式理解并解读信息。对皮亚杰而言,认知发展的关键在于获取更多新图式,并增加现有图式的细微区别与复杂性

The concept of schema was later described by psychologist Frederic Bartlett in 1932. Bartlett conducted experiments that tested how schemas factored into people’s memory of events. He said that people organize concepts into mental constructs he dubbed schemas. He suggested that schemas help people process and remember information. So when an individual is confronted with information that fits their existing schema, they will interpret it based on that cognitive framework. However, information that doesn’t fit into an existing schema will be forgotten.

后来,心理学家Frederic Barlett也对这一概念做出了说明。他开展了一系列实验,这些实验测试了图式对记忆的作用。他认为,人们将各种概念整理为思维框架,他将这些框架称之为图式。他还提出,图式可以帮助人们处理和记忆信息。因此,当一个人面对符合他们现有图式的信息时,他们会根据这一既有认知框架来解读这一信息。但不符合一个现有图式的信息会被忘记。


Examples of Schemas
图式示例

For example, when a child is young, they may develop a schema for a dog. They know a dog walks on four legs, is hairy, and has a tail. When the child goes to the zoo for the first time and sees a tiger, they may initially think the tiger is a dog as well. From the child’s perspective, the tiger fits their schema for a dog.

例如,当孩子年幼时,他们可能对狗形成了一个图式,他们知道狗四条腿走路,毛茸茸,有一个尾巴。当这个孩子第一次去动物园看到老虎时,他一开始可能会认为这只老虎是狗。从孩子的视角来看,老虎符合他们对狗所形成的图式。

The child’s parents may explain that this is a tiger, a wild animal. It is not a dog because it doesn’t bark, it doesn’t live in people's houses, and it hunts for its food. After learning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 tiger and a dog, the child will modify their existing dog schema and create a new tiger schema.

孩子的父母可能会解释说这是老虎,一只野生动物。不是狗,因为它不汪汪叫,不住在人类的家里,它会捕猎食物。在了解了老虎和狗之间的区别后,这个孩子就会更改他们对狗的既有图式,创造一个关于老虎的新的图式。

As the child grows older and learns more about animals, they will develop more animal schemas. At the same time, their existing schemas for animals like dogs, birds, and cats will be modified to accommodate any new information they learn about animals. This is a process that continues into adulthood for all kinds of knowledge.

随着孩子年龄渐长,认识更多动物,他们会形成更多的动物图式。同时,他们之前对一些动物,如狗、鸟和猫等所形成的图式也随着他们获取更多关于动物的新信息而被相应更改。这一过程会一直延续至成年,发生于各种知识类型中。


Types of Schemas
图式类型

There are many kinds of schemas that assist us in understanding the world around us, the people we interact with, and even ourselves. Types of schemas include:

有很多种类的图式帮助我们了解周围世界、周围的人,甚至我们自己。图式类型包括:

Object schemas
物体图式

which help us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inanimate objects, including what different objects are and how they work. For example, we have a schema for what a door is and how to use it. Our door schema may also include subcategories like sliding doors, screen doors, and revolving doors.
帮助我们了解无生命物体,包括各种不同物体是什么以及如何运作。例如,我们对门是什么以及如何使用有着一个图式。我们关于门的图式可能还包括一些子分类,如移门、纱门、旋转门等。

Person schemas
人类图式

which are created to help us understand specific people. For instance, one’s schema for their significant other will include the way the individual looks, the way they act, what they like and don’t like, and their personality traits.
帮助我们了解具体的人。比如,一个人对伴侣的图式可能包括对方样貌、行为方式、喜好厌恶、性格特征等。

Social schemas
社会图式

which help us understand how to behave in different social situations. For example, if an individual plans to see a movie, their movie schema provides them with a general understanding of the type of social situation to expect when they go to the movie theater.
帮助我们了解如何在不同社交情形中做出相应举止。例如,如果一个人想要看电影,他们的电影图式就会让他们知道在他们进入影院后会遇到何种类型的社交情形。

Event schemas
事件图式

also called scripts, which encompass the sequence of actions and behaviors one expects during a given event. For example, when an individual goes to see a movie, they anticipate going to the theater, buying their ticket, selecting a seat, silencing their mobile phone, watching the movie, and then exiting the theater.
也被称为剧本,包括了一个人在一个既定事件中预计会发生的一系列行为和活动。比如,当一个人去看电影,他们会知道需要执行以下行为:去影院、买票、选座、手机静音、观影、离场等行为。

Self-schemas
自我图式

which help us understand ourselves. They focus on what we know about who we are now, who we were in the past, and who we could be in the future.
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它们主要是关于我们对“我们现在是谁、我们过去是谁,我们未来可能会成为怎样的人”的认知。

Role schemas
角色图式

which encompass our expectations of how a person in a specific social role will behave. For example, we expect a waiter to be warm and welcoming. While not all waiters will act that way, our schema sets our expectations of each waiter we interact with.
包含了我们对“一个人在特定社会角色中应表现出怎样的行为”的预期。例如,我们对服务生的预期是他会礼貌友好。并非所有服务生都会符合这种预期,我们的图式为我们遇到的每一位服务生都设定了预期。


Modification of Schema
图式的修改

As our example of the child changing their dog schema after encountering a tiger illustrates, schemas can be modified. Piaget suggested that we grow intellectually by adjusting our schemas when new information comes from the world around us. Schemas can be adjusted through:

上文提到一个孩子见到老虎就修改了自己关于狗的图式,如此例所示,图式是可以被更改的。皮亚杰认为,当我们从周围世界得到新信息,并相应调整我们的图式时,我们的智力就得到了发展。图式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调整:

  • Assimilation, the process of applying the schemas we already possess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new.

同化:利用既有图式去了解新信息

  • Accommodation, the process of changing an existing schema or creating a new one because new information doesn’t fit the schemas one already has.

调整:因为新信息不符合原有图式,因此更改原有图式或创建新图式


Impact on Learning and Memory
对学习与记忆的影响

Schemas help us interact with the world efficiently. They help us categorize incoming information so we can learn and think more quickly. As a result, if we encounter new information that fits an existing schema, we can efficiently understand and interpret it with minimal cognitive effort.

图式帮助我们与周围世界高效互动。帮助我们将新信息分类,从而更够更快学习与思考。这样,当我们遇到符合一个既有图式的新信息时,我们就能轻松理解、解读这一新信息。

However, schemas can also impact what we pay attention to and how we interpret new information. New information that fits an existing schema is more likely to attract an individual’s attention. In fact, people will occasionally change or distort new information so it will more comfortably fit into their existing schemas.

但是,图式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关注侧重点以及我们对新知识的解读角度。那些符合既有图式的新信息更可能吸引一个人的注意力。实际上,人们会偶尔更改或扭曲新信息,目的是让它更符合他们的既有图式

In addition, our schemas impact what we remember. Scholars William F. Brewer and James C. Treyens demonstrated this in a 1981 study. They individually brought 30 participants into a room and told them that the space was the office of the principal investigator. They waited in the office and after 35 seconds were taken to a different room. There, they were instructed to list everything they remembered about the room they had just been waiting in. Participants’ recall of the room was much better for objects that fit into their schema of an office, but they were less successful at remembering objects that didn’t fit their schema. For example, most participants remembered that the office had a desk and a chair, but only eight recalled the skull or bulletin board in the room. In addition, nine participants claimed that they saw books in the office when in reality there weren’t any there.

另外,我们的图式也影响着我们的记忆。学者 William F. Brewer 和 James C. Treyens 在1981年的一次研究中诠释了这一点。他们分别将30名参与人员带入一个房间,并告诉他们这里是首席调查员的办公室。他们在这里等待了35秒后,被带入另一个不同的房间。在这个新房间中,他们被要求列出关于之前房间内他们记得的所有事物。结果显示,对符合他们的办公室图式的物品,他们有着更强的记忆,但对于不符合他们办公室图式的物品,他们记忆效果则较低。例如,很多参与人员都记得那一间办公室有一张桌子和一把椅子,但只有8位参与者记得房间里的骷髅头或告示板。另外,有9位参与者说他们还记得在那件办公室看到了书籍,但实际上那里并没有。


How Our Schemas Get Us Into Trouble
图式如何让我们陷入困境

The study by Brewer and Trevens demonstrates that we notice and remember things that fit into our schemas but overlook and forget things that don’t. In addition, when we recall a memory that activates a certain schema, we may adjust that memory to better fit that schema.

Brewer 和 Trevens的研究展示,我们会注意到并记住符合我们既有图式的事物,但会忽视并忘记那些不符合我们既有图式的事物。另外,当我们回忆起一段触发特定图式的记忆时,我们可能会调整记忆,以使其更符合该图式。

So while schemas can help us efficiently learn and understand new information, at times they may also derail that process. For instance, schemas can lead to prejudice. Some of our schemas will be stereotypes, generalized ideas about whole groups of people. Whenever we encounter an individual from a certain group that we have a stereotype about, we will expect their behavior to fit into our schema. This can cause us to misinterpret the actions and intentions of others.

因此,尽管图式可以帮助我们高效学习并理解新信息,但有时它们可能也会让这一过程偏离正确轨道。例如,图式会导致偏见的产生。我们的一些图式会是固化成见,即对一整个群体所产生的笼统观点。无论何时当我们遇到来自那一群体中的个体时,我们就会认为该个体的行为会符合我们对该群体所形成的图式。这就可能会导致我们错误解读别人的行为和本意。

For example, we may believe anyone who is elderly is mentally compromised. If we meet an older individual who is sharp and perceptive and engage in an intellectually stimulating conversation with them, that would challenge our stereotype. However, instead of changing our schema, we might simply believe the individual was having a good day. Or we might recall the one time during our conversation that the individual seemed to have trouble remembering a fact and forget about the rest of the discussion when they were able to recall information perfectly. Our dependence on our schemas to simplify our interactions with the world may cause us to maintain incorrect and damaging stereotypes.

例如,我们可能会觉得任何年龄较大的人大脑都会有些退化。如果我们遇到一位思维敏捷、富有观察力的年长者,与其一席话你感觉胜读十年书,那么这一经历就会挑战我们的固化成见。但,我们可能并非去改变我们的图式,而是只是觉得这个人只是那天凑巧发挥超常而已,或者我们可能会回忆起在谈话中这个人有一次似乎很难回想起一个事实,并忘掉了其他讨论内容,尽管当时他们实际上在回忆信息方面毫无问题。我们依赖于图式去简化我们与世界的互动,但这种以来可能会导致我们持有错误和有害的固化成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