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6月

作者介绍
候贤睿

我是候贤睿,一名新手咨询师,也是一名结构派的家庭咨询师,从事咨询工作两年,个人执业一年,个案量1100小时。

这篇文章我将结合个人经历与专业解读,用近7000字来为大家详细讲述:

家庭咨询为什么有用、如何给家庭关系带来改变;作为心理咨询师如何克服挑战,实现快速且平稳的成长


01
与家庭治疗结缘

很多人都说,学心理学的人多少都有点“毛病”,想要通过学习一些知识自救,这大概也是选择心理学的动机之一,我个人选择家庭治疗的初衷也和我自己的原生家庭有关

作为较为传统的中国家庭,我的家庭也会存在许多问题,如果用一些时髦的词来形容他,那就是“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父亲在外工作、应酬,我好像已经习惯了他的不存在,突然“冒出来”后,又会看到父母彼此争吵,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家长会几乎都是母亲去开,送我上大学的时候也是母亲和姑姑一起去的,总会羡慕其他的家庭父母会共同养育孩子。

作为家里唯一的孩子,我总认为我有责任改变我的家庭关系,也希望能够让我之后自己组建的家庭更加幸福,当我知道心理咨询有家庭治疗取向的时候,便义无反顾的选择了。


02
学习家庭治疗-助人自助

学习家庭治疗的第一门课,也是对我影响最大的一门课是我的导师方晓义教授的家庭治疗课程,在这门课中我完成了对我自己家庭的自助过程,同时也奠定了我的治疗流派的选择。

在课上,我始终不忘我是带着“拯救家庭的任务”来的,还记得方老师的第一节课让给我们写下想要改变的家庭的问题,随着对家庭治疗许多概念的学习,我的问题也随之解决。结构派家庭治疗强调先发现原有的家庭互动模式,之后再去发展新的互动模式

原有的家庭互动模式

在学习之后,我发现了我的家庭存在三角关系。

三角关系主要指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结构。在家庭系统中,如果夫妻之间出现冲突,双方或其中一方就可能会产生明显的焦虑。此时,为了减轻焦虑,另一个家庭成员就会进入夫妻关系中,平衡他们之间的关系,构成三角关系(陈大球等,2015)。

IMG_7622.PNG

一开始,三角关系的产生是为了减轻焦虑,而看似平衡的三角形反而是对家庭有害的。作为被三角化的孩子,可以分享一些我的真实体验

A 孩子的责任感和内疚感

当父母发生冲突时,我们有可能主动或被动卷入到他们的关系中,比如一方父母会主动邀请孩子来劝对方和自己和好,或传话,或吐槽另一方,或孩子主动加入,劝解双方。

无论是主动还是被动卷入,许多孩子会认为改善父母冲突是自己的责任,所以他们会想各种办法。我曾经学习网络上方法,在情人节的时候督促父母给对方发情人节祝福短信,在一方生日的时候主动提示对方送生日祝福等,甚至也帮父亲买过情人节的巧克力,在双方争吵的时候利用“我在学习,能不能安静些”让他们停止争吵,也会在两方之间来回劝慰。

但在这样的尝试之后,发现并没有起到很大的效果,这时候内疚感就会产生。我会发现无论我做什么,他们的关系都没有好转,这时候会产生“他们吵架都是因为我”“我没法帮他们,我是没有用的”,甚至会认为自己没有为这家庭做出贡献,自己的出生也是有罪的、无用的。这样的内疚感会影响个体的自我价值感,认为自己是不好的、无价值的

在许多家庭中,孩子为了帮助父母改善关系,也会表现出许多问题,比如抑郁症、焦虑症、不去上学、想要自杀等,通过这样的方式来改变父母对于自身关系的关注,进而改变他们的关系,但往往孩子会成为家庭最大的牺牲者。

B 孩子自我发展受限

在三角关系中,孩子对于父母关系、家庭关系的关注要比同龄人更多,而对于外界的、自身的事情关注较少

青春期本该是和同伴交往最多的时期,但那时候只要回到家中,我就会询问他们的关系,想要帮他们改变。而许多受到严重影响的孩子,无法专注于自身的学业、和朋友的交往、对于未来的计划,他们与家庭的卷入过深,让他们无法发展自己的生活,许多孩子无法去上学,即使成年了也无法离家,也可能是受到此影响。

C 夫妻间缺少直接沟通

当关系中存在第三方,夫妻之间就可以减少沟通,不需要直接面对他们的问题,因为总有第三方可以帮忙调停,长期以来他们的交往模式、沟通方式不会得到调整,对于他们关系的根本改善也是无意义的

新的互动模式的发展

当我意识到了我看似关心父母、为父母关系负责的种种努力是无用的,甚至会影响他们的夫妻关系,影响到我自己的时候,我开始像课上学到的一样,发展新的互动模式。而家庭治疗中会强调,家庭是一个系统,一个人的变化会带动整个家庭系统的变化

对于现有的三角关系,我做了一个决定,就是我要主动退出。假期回家时,母亲偶尔也会告诉我他俩又吵架的内容,对父亲的不满,这时候我会回复“我理解你需要找人倾诉,但如果告诉我的话其实并不会对我们的家庭有帮助,反而是会有伤害的,这是你们两个的事情”;当母亲让我给父亲打电话叫他回来吃饭或者请我转达一些话的时候,我会拒绝,并请他们自己直接交流。

或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样的拒绝是残忍的、不理解母亲的,其实在此过程中我也会有一些内疚感,觉得我好像没有理解母亲,伤害到了她,这也是许多家庭的负向互动维持的原因。但当我更明确我的家庭原有的模式是负向的,必须要有人开始打破这个循环,必须坚定自己。

当我这样反复尝试之后,我自己受到他们关系的影响减少了,我可以更多的关注我的生活。而一段时间后我也发现了他们之间关系的变化,我看到他们可以有直接的沟通,之前的一些误会也开始解开,双方也愿意为一些事情做出改变。


03
为何选择结构派家庭治疗

家庭治疗中有许多流派,包括结构式家庭治疗(Structural)、策略式家庭治疗(Strategic)、系统式/米兰家庭治疗(Systemic/Milan)、体验式家庭治疗(Experiential)、叙事治疗(Narrative Therapy)、情绪焦点治疗(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等,我个人的取向是整合偏结构式家庭治疗的风格

结构式家庭治疗发端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萨尔瓦多.米纽钦(Salvador Minuchin)创建的,治疗的原则是重建家庭结构,改变相应的规则,并将家庭系统僵化的、模糊的界限变得清晰并具有渗透性,设法改变维持家庭问题或症状的家庭互动模式(安民兵,2006)。

在选择结构式家庭治疗的过程,对我来说好像是顺理成章、没有任何纠结的。

自己家庭的改变

就如上文所说,在学习家庭治疗的过程中,对于结构式家庭治疗中的一些概念,包括家庭系统、三角关系、家庭界线等概念的学习,都让我对我的家庭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也发展出了新的互动模式,当我看到我可以通过这种方式自助的时候,我更加有信心可以使用它帮到别人,也让我在助人的路上更加坚定和安心。

对结构式治疗理念的认同

结构式家庭治疗认为,家庭问题或个体症状的根源在于家庭结构的功能不良,而家庭组织的功能失调是维持问题的主要因素。也就是说在结构式的家庭治疗看来,个体的问题并不是问题,维持个体问题的家庭结构才是问题。

举个例子来讲,对于一个无法上学的青少年,如果从个体咨询的角度来看,会关注这个青少年自身的原因,比如对学习缺少认同感、成就感、人际关系比较差等,而从结构式的家庭治疗,我们会把个体放到家庭的结构中看,看到他出现厌学问题背后的家庭结构,以及问题出现后的家庭的变化,比如有的家庭父母有严重的争吵,青少年想要拯救家庭,卷入了三角关系中,通过表现厌学的症状来转移父母的关注,这样父母就不会再去关心他们的关系问题,这个家庭就暂时得到了“拯救”;比如有的家庭的教养方式非常权威,孩子的声音没有被听到、需求没有被满足,那么他就会通过表现不去上学的症状获得父母的关注,去和父母争夺权力。

如果是上述情况,假设我们只从个体的层面来进行干预,当孩子回到家庭中,维持问题的模式没有改变,他的问题可能还会再次出现,而结构式家庭治疗会把孩子放入系统中去考虑,这样治疗效果的维持会更加长久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特点

结构式家庭治疗很大的特点是它更加关注当下的互动,咨询师会主动加入家庭,扰动家庭的原有的互动模式,挑战家庭之前的理解,让家庭在现场就开始动起来。我在实践中也深有体会。

NO.1 结构式家庭治疗的互动性

在咨询的现场,一般我们会邀请主要的家庭成员来到现场,且在不同的咨询阶段可能会有一些变化。对于家庭来讲,有许多矛盾、秘密是无法在家庭中表达的,在生活中,担心伤害到对方,我们总用“善意的谎言”,或者保持沉默。

而在家庭治疗的现场,提供一个安全的、可控的、保密的环境,家庭可以去谈之前无法在现实中谈到的事情,以及每个成员真实的想法和感受。

这些完全真实的想法有时候会引发更加激烈的冲突,甚至有些家庭成员听到之后会感觉到自己很受伤、受挫,这样的真相是很有冲击性的,但也会带来更大的改变动力,家庭改变的主动性也会增加

这种真实的互动除了带来冲击,也会有触动。在一些真实的、深层的感受被表达,比如担心自己不被爱、没有被关心的委屈、对于被爱的期待、对于孩子真实的夸赞。

在咨询中我会经常听到“这件事情ta从来没有告诉过我”“ta从来没有这么关心过我”“这是ta第一次这样夸我”,也有的家庭会在现场通过肢体的方式表达,比如拥抱、坐的位置更近、用手抚摸后背等行为。

这样直接的、真诚的表达会让家庭成员彼此的理解更加深入,而作为咨询师的角色,我也经常会被家庭成员真挚的爱所打动,我想这也是家庭治疗的魅力所在。

NO.2 结构式家庭咨询师的主动性

相比其他的家庭治疗流派,结构式家庭咨询师会更加主动的加入家庭,并对家庭的互动模式扰动,让家庭改变他们原有的对问题的看法,改变家庭的结构。

在我的咨询现场,我也会有一些现场对于咨询互动的挑战,比如面对一个卷入夫妻关系的孩子,我会使用空间界线设置的方法,在谈论夫妻关系的时候,邀请孩子坐在我的旁边(这也是从我的导师方晓义教授的课程中学到的方式),面对激烈的冲突,我会邀请家庭先暂停,使用深呼吸的方式先调整当下的情绪,面对总是同时说话的家庭,我会制定规则,每次只能有一位家庭成员发言,当然,这些干预都是建立在咨询假设、对来访家庭的理解之上,同时也会去不断判断干预是否有效,进而验证自己的假设。

在我个人的实践经验中,使用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家庭改变速度比较快,一般10次左右就能看到较为明显的效果。我认为有以下两点原因:第一是家庭通过真实的互动看到了自己家庭中存在的问题,家庭的改变意愿增加,第二是咨询师所做的拓展家庭对于问题理解的工作比较夯实,家庭意识到了如果他们不改变,孩子的问题会一直存在,他们的动力会进一步增加。


04
家庭咨询师的成长之路

培训及课程

研究生期间,我学习了方晓义教授的《家庭治疗》、蔺秀云教授的《家庭治疗理论》等课程,并且读了一些和家庭治疗相关的书籍如《大师的手艺与绝活》、《家庭治疗》、《婚姻治疗的九个步骤》、《亲爱的,我们别吵了》等,对于家庭治疗的理论、理念有了基本的了解。

近期,我参加整合式家庭治疗(MFT)的培训,从多个视角,系统地学习家庭治疗有关的知识,且同时可以用在我的实践过程中。

实习

让我能够成为家庭咨询师,也非常感谢我所在的咨询机构“家姻心理”提供实习的平台,在研一开始,我在家姻心理担任预约员,与来访直接接触,收集来访家庭的信息,并进行初始的评估,在此过程积累了评估家庭、评估危机的能力,也锻炼了我和家庭建立关系的能力。

实习之后,家姻心理提供跟诊的机会,即专家咨询师在做咨询,我作为跟诊员进行现场的观摩,能够看到专业的咨询师如何与家庭建立关系、如何改变家庭的互动方式等,每次观摩之后都会绝对的血赚一个亿。

经历了实习阶段,我正式成为了家庭咨询师,一开始是和一位同学进行联合咨询,即两个咨询师共同面对一个家庭。作为新手咨询师,面对家庭的时候会有焦虑、胆怯,对于家庭的理解也无法非常深入,而我的伙伴可以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直接的支持,也可以在咨询结束后提供更多的对家庭的理解以及一些新的干预思路。

督导

想要在新手阶段让自己平稳成长,持续接受督导是非常重要的。

在我开始做咨询师之后,我接受每周一次的个体督导,以及每两周一次的团体督导。我的督导师徐洁老师在家庭治疗方面非常有经验,我们每次督导的时候都会有至少一半的时间讨论我的家庭个案。

在督导过程中,能够让我明白我当下处于哪个咨询阶段,对于这个家庭有更加系统的理解,当我遇到许多挑战,如青少年在咨询中不说话、家庭在咨询中激烈的争吵、有家庭成员不愿意来到现场等比较棘手的情况,我的督导师也会给与直接的指导,告诉我这样的情况咨询师可以怎么做,对于我的技术提升也帮助非常大。

同时,督导其实也是反思的过程,家庭治疗非常强调中立性、拓展对个体问题的建构,通过个案的讨论督导师也会直接反馈我当下的中立性如何,当下是否到了行动、改变的阶段,让我对自己的状态也有很多觉察。

除了个体督导外,家姻心理也提供两周一次的团体督导,督导师是方晓义教授。每一次的团体督导都会有一位咨询师汇报个案,其他同学提问,最后督导师也会回答督导问题、提供对个案的理解。

在这个过程中,在听个案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学到许多咨询师做的好的地方,另一方面在和同学们一起讨论、头脑风暴的时候,会发现可以从很多角度收集家庭的信息、理解家庭,最重要的是,方老师总能够对于家庭提供更加系统的个案概念化。

在团体督导的过程中,一直被强调的咨询师的中立性、个案概念化和咨询目标以及咨询过程是否是相符合的、拓展家庭对于问题的建构、个案概念化的系统性等,在我做咨询的过程中,也会去反复地提醒自己这些方面。


05
实践中遇到的挑战

有句话叫做“清官难断家务事”,即使是古代的官员,面对复杂的家庭情况,也会觉得很棘手,作为家庭咨询师,我在工作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这也是许多家庭咨询师会遇到的情况。

青少年的阻抗

在家庭咨询中,青少年不愿意配合、不讲话、或者挑战咨询师,这种情况非常常见,可能是由于青少年是父母强制带过来的,他会认为自己没有问题,不需要做咨询,或者认为咨询师和家长是一伙的,想要通过咨询改变自己,所以他们会表现出主动或者被动的抗拒。这时候就要求咨询师要有良好的觉察,判断青少年表现出阻抗的原因,并且有较好的建立关系的能力

激烈的家庭冲突

大家一定都经历或看到过家庭冲突的情景,大家都情绪激动、相互攻击,处于这个场景之下的人通常能够感受到很强烈的情绪冲击,而且可能出现许多人同时说话、声音非常大、无法打断的情景,而这是家庭咨询师经常需要面对的情景,要求家庭咨询师能够承受这种情绪场,同时做出适当的反应

一些对价值观的挑战

我们总说咨询要求咨询师的价值中立,即放下自己原有的价值观,从来访的角度去理解、共情,但也会经常遇到挑战,比如做夫妻咨询的咨询师经常会遇到一个主题即某一方出轨,来到咨询室,这时候要求咨询师要放下自己的价值观,不去判断出轨是否是不道德的、错误的,而是从夫妻的互动出发,聚焦他们每个人的感受、深层需要

某位家庭成员不愿意来到现场

理想的家庭治疗情况,是咨询师可以邀请需要来的家庭成员都来参加,但由于一些原因,经常出现的情况是某些家庭成员是无法来到现场的,可能是客观的现实原因比如父母离异、一方父母生病或去世,只有一方父母能来,或者有的成员觉得自己没有必要参加,也不认同心理咨询,还有就是日常情况就是某一方缺位,在咨询室表现出了家庭模式。

面对这样的情况,就要求咨询师首先要有系统观,相信家庭是一个系统,对来到咨询室的人做工作就能改变整个家庭,其次也需要一定的灵活性,灵活的随着来到现场的成员调整自己的咨询方式和方向

咨询的中立性

做结构式家庭治疗,要求咨询师保持中立,既要共情、理解每一个人,也需要站在中间,不偏向任何一方,如果出现了非中立性,其他的成员会感受到不被咨询师重视、喜欢,同时他们的资源也会无法发挥。

比如作为年轻的咨询师,我们比较容易出现的情况就是站在孩子的一边指责父母,而这样子一方面完全否定了孩子的责任,另一方面父母会感觉到更加无助、无力,想要达成配合,希望父母改变就变得更加困难。家庭咨询师需要时刻觉察自己的中立性,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家庭


总结

家庭咨询师可能是世界上见到家庭争吵、冲突最多的职业之一,但也是发现家庭资源,感受真诚的爱、陪伴的职业,随着每一次改变的见证,都会感觉到生命和情感的真实和鲜活


参考文献

陈大球, 罗海东, 陈大强, 刘向来, 俞爱军, & 唐彩霞等. (2015). 86例焦虑障碍青少年家庭三角关系特征研究. 四川精神卫生, 28(2), 4.
安民兵. (2006). 结构家庭治疗法在青少年社会工作中的应用. 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19(3), 14-15.

策 划:刘祥宇
撰 稿:候贤睿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郭雨馨

北师大家庭与儿童发展实验室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胡惠南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1级学硕

荐序

天地之性,人为贵;
人之行,莫大于孝,
孝莫大于严父。

在个人成长过程中,父亲的作用不容或缺。这个父亲节,来看看爸爸对孩子们成长有哪些重要的影响,爸爸们又该如何更好地发挥父亲角色的力量吧~


To My Father.
从那以后,
我总是做这个鬼脸
来讨父亲欢心,
总是设法让父亲
回过头看看我,
希望父亲喜欢我……

这是电影《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里主角松子的内心独白。童年时期被父亲忽略的松子,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和弥补童年缺失的父爱。

传统社会中普遍的家庭模式是“男主外,女主内”,现代社会中,女性日益走向工作岗位,家庭与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迁(王雨磊, 2020)。由此,相较于传统社会,现代社会中的父亲角色和定位也发生了变化,除了承担为家庭提供经济来源这一责任外,父亲还需要参与到孩子教养的过程中(袁晓鸽, 2019)。此时,父子关系给孩子带来的影响更加不容小视。那么,爸爸究竟能为孩子的发展带来什么呢?为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要怎样维持良好的父子关系呢?


01
有力量的爸爸:
爸爸的力量作用在孩子哪些方面?


促进认知能力的发展

语言能力的发展往往发生在社会情境中,孩子年纪尚小的时候,活动范围往往局限于家庭。因此,孩子早期语言的发展有赖于日常的家庭互动情境,比如喂饭、阅读和游戏活动等(Pancsofar, 2020)。在这些活动中,照料者对孩子的引导、与孩子的互动、所提供的言语刺激等在孩子语言发展方面发挥了尤为重要的作用。

父母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使用的语言有所差异。比如:父亲更少使用支持性语言、消极性语言和问题式语言,更多使用通知和命令型语言;父亲的用词量也要少于母亲(Pancsofar, 2020; Pancsofar & Vernon-Feagans, 2006)。

一般来说,在照料孩子的过程中,母亲通常会说更多的话,因此与父亲相比,母亲似乎会对孩子语言的发展产生更大的影响。但是,一些研究却发现,父亲对孩子语言能力的发展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有时甚至超过母亲的影响

在Pancsofar和Vernon-Feagans (2006)的研究中,父亲在孩子两岁时的言语输出量、词汇使用的丰富性能预测孩子三岁时的表达性语言能力,但是母亲言语输出量和词汇使用的影响却不明显。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的研究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词汇量,但是母亲平均句长却没有明显的预测作用。

除了影响孩子的语言能力发展外,父亲还会影响孩子其他方面认知能力的发展,比如数学学习表现方面。

父亲教养参与指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在物质和社会性方面(与孩子待在一起的时间和质量)的投入,而学业参与就是社会性参与方面的重要内容。以往有研究者认为家长学业参与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家庭-基础参与(比如和孩子谈论学校、家庭作业等)、学校-基础参与(比如参加家长会或学校组织的家长志愿活动)和学业社会化(比如父母之间交流对孩子教育的期望)(Miller et al., 2020)。

Miller等 (2020)的研究发现,父亲学业参与的水平能影响孩子的数学表现,并且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父亲教养参与对孩子学业表现的益处更为明显。此外,研究者Baker和Vernon-Feagans (2015)也发现绘本活动中父亲的平均句长能预测孩子上幼儿园时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IMG_7618.JPG


促进社会适应的发展

Leidy等(2013)在总结许多研究的基础上,提出可以从以下两个角度来理解父子关系对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依恋和父子互动。

依恋理论认为,儿童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寻求安全感,与照料者互动的经历会影响儿童未来的生活功能。在与照料者的关系中,如果儿童学会信任照料者并获得安全感,那么儿童就能以这种安全感为基础探索外界环境,并且还能发展出自己值得被爱和被尊重的心理表征,这是儿童将来与其他人形成爱和互惠关系的基础(Hennigar et al., 2020)。

父母是孩子最直接的照料者,父亲、母亲与孩子形成的依恋系统有所不同。母亲的照料敏感性是母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母亲扮演压力调节者的角色,在孩子痛苦时给予孩子情感上的安全感;而父亲的游戏敏感性则是父子依恋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父亲扮演的富有挑战性却又能让人安心的伙伴角色,在孩子准备探索外界环境时提供安全感(Grossmann et al., 2002; Leidy et al., 2013),促进孩子形成安全型依恋,即在陌生情境中也不会过度焦虑,拥有探索世界的勇气。

高水平的安全型父子依恋可能会通过促进儿童的社会自我效能感,进而影响儿童的同伴依恋水平(Coleman, 2003)。AL-YAGON等(2016)发现,父子依恋与孩子的孤独感、学校归属感密切相关。

社会认知理论认为,在父子互动的过程中,孩子能够学习一些社交技能,这些社交技能有助于孩子未来的人际关系(Leidy et al., 2013)。

Webster等(2013)的研究发现,孩子54个月大时的父子互动质量能显著预测孩子三年级时的合作、主见、责任感和自我控制的水平,这些技能都能有效促进孩子与父母之外的其他人建立更高质量的关系。

此外,在与父亲互动时,孩子也会习得父亲参与互动的模式,这些模式也会在将来孩子与他人的交往中表现出来。比如,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与孩子玩耍的频率和质量越高、对孩子具备耐心和理解的程度越深,孩子在与同龄人的相处中就会越少展露攻击性行为(Leidy et al., 2013)。

IMG_7619.PNG


促进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

父亲不仅在促进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方面作用显著,还能促进儿童诸多积极心理品质的发展,比如自尊和心理韧性。

自尊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高自尊的个体倾向于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有更高的生活满意度,低自尊的个体往往倾向于自我否定、自我排斥等(Wang et al., 2021)。父子凝聚力指父亲与孩子之间的情感纽带,具体表现为父子系统中的积极互动,是父子关系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

父亲在陪伴孩子游戏的过程中,在给孩子充分安全感的基础上,给予孩子指导,鼓励孩子尝试、探索,这些都是父子凝聚力的表现,拥有高水平的父子凝聚力的孩子,更有可能感到自己被尊重、被重视,发展出积极的自我图式,从而发展出高水平的自尊(Wang et al., 2021)。

心理韧性也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品质,包含坚韧、自强和乐观等具体因子。心理韧性水平高的个体在遭遇挫折等不利事件后、或处于消极环境之中时,仍然能适应良好,甚至取得更为积极的发展(赵永婧等, 2014)。

赵永婧等(2014)研究发现,父子依恋安全程度与孩子的心理韧性关系密切。具体来说,亲近父亲、信赖父亲能分别预测孩子的坚韧和自强。在面临挫折时,亲近父亲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父亲的支持,孩子就能表现得更加镇定,坚韧水平会更高;在遇到机遇、挑战时,良好的父子依恋能给孩子提供探索外界的安全感,对父亲的信赖也能让孩子拥有迎接挑战的勇气,面对挑战也会更加好奇和投入,孩子能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拥有更高的自强水平。

IMG_7620.JPG


02
怎样才能发挥爸爸的力量?

父亲在孩子诸多方面的发展都有巨大的力量,爸爸应该如何发挥自己的力量,建立更为积极的父子关系,以促进孩子的积极发展呢?

IMG_7621.JPG


提高教养参与的水平

在平时,父亲也应该参与到日常照顾孩子的事情中(Miller et al., 2020),比如给孩子喂饭、陪孩子读绘本等,并在这些活动与孩子积极地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父亲可以注意自己说话的方式、用词的丰富性等(Baker & Vernon-Feagans, 2015);对于稍大一点的孩子,父亲也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业生活中,比如去开家长会、参加学校的亲子活动、与孩子讨论在学校碰到的烦恼、指导孩子的家庭作业等(Miller et al., 2020)。


树立良好的榜样

根据社会学习理论,孩子会在日常互动中,模仿父母的行为模式,因此,在与孩子互动的过程中,父亲应该向孩子展示积极的形象,给孩子构建积极的与人交往的模板(Leidy et al., 2013)。具体来说,在教育孩子的方式上,父亲应该慎用惩罚、避免过度控制孩子,转而采用更为温和的方式和态度教育孩子;在平时与孩子的交流中,应该耐心地与孩子交流、注意措辞,避免孩子习得消极的语言表达。


在游戏中增进良好的父子关系

游戏是父子之间的重要活动,也是发展安全型父子依恋的重要途径(Grossmann et al., 2002)。父亲可以尽可能地参与到儿童的游戏中并保证游戏的质量。在父子游戏的过程中,父亲既要扮演主导者的角色,又要注意适时将游戏主导权教给孩子;父亲还应该对孩子参与游戏的情绪、行为保持敏感,注意孩子的情绪变化并给予适当的反馈、把握游戏的进程;在确保孩子安全的基础上,父亲应该鼓励孩子多做尝试,多探索游戏中未知的部分。


看完推文,
别忘了去和爸爸道一声
父亲节快乐喔!


参考文献

AL-YAGON, M., KOPELMAN-RUBIN, D., BRUNSTEIN KLOMEK, A., & MIKULINCER, M. (2016). Four-model approach to adolescent–parent attachment relationships and adolescents' loneliness, school belonging, and teacher appraisal.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3(1), 141-158.
https://doi.org/10.1111/pere.12116

Baker, C. E., & Vernon-Feagans, T. F. L. P. I. L. (2015). Fathers' language input during shared book activities: Links to children's kindergarten achieve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36, 53-59.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14.11.009

Coleman, P. K. (2003). Perceptions of parent-child attachment, social self-efficacy, and peer relationships in middle childhood. Infant and Child Development, 12(4), 351-368.
https://doi.org/10.1002/icd.316

Grossmann, K., Grossmann, K. E., Fremmer-Bombik, E., Kindler, H., Scheuerer-Englisch, H., Zimmermann, & Peter. (2002). The uniqueness of the child–father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Fathers’ sensitive and challenging play as a pivotal variable in a 16-year longitudinal study. Social Development, 11(3), 301-337.
https://doi.org/https://doi.org/10.1111/1467-9507.00202

Hennigar, A., Cabrera, N. J., & Chen, Y. (2020). The role of fathers and their young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39-355).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Leidy, M. S., Schofield, T. J., & Parke, R. D. (2013). Fathers’ contributions to children’s social development. In N. J. Canbrera & C. S. Tamis-LeMonda (Eds.), Handbook of father involvement: Multidisciplinary perspectives (pp. 158-174). Routledge.

Miller, D. P., Thomas, M. M. C., Waller, M. R., Nepomnyaschy, L., & Emory, A. D. (2020). Father involvement and socioeconomic disparities in child academic outcome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82(2), 515-533.
https://doi.org/10.1111/jomf.12666

Pancsofar, N. (2020). Father's language input and early child language development. In H. E. Fitzgerald, K. von Klitzing, N. J. Cabrera, J. Scarano de Mendonça, & T. Skjøthaug (Eds.), Handbook of fathers and child development: Prenatal to preschool (pp. 393-409).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ancsofar, N., & Vernon-Feagans, L. (2006). Mother and father language input to young children: Contributions to later language development. Journal of Applied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27(6), 571-587.
https://doi.org/10.1016/j.appdev.2006.08.003

Wang, Y., Huebner, E. S., & Tian, L. (2021). Parent-child cohesion, self-esteem, and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 among elementary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and Instruction, 73, 101467.
https://doi.org/10.1016/j.learninstruc.2021.101467

Webster, L. L., Low, J., Siller, C., & Hackett, R. K. (2013). Understanding the contribution of a father's warmth on his child's social skills. Fathering, 11(1), 90.
https://doi.org/10.3149/fth.1101.90

王雨磊. (2020). 父职的脱嵌与再嵌:现代社会中的抚育关系与家庭伦理. 中国青年研究(03), 63-70.

袁晓鸽. (2019). 父亲在位对大学生的性别角色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研究 [硕士, 华东师范大学].

赵永婧, 范红霞, & 刘丽. (2014). 亲子依恋与初中留守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 中国特殊教育(07), 59-64.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胡惠南
编辑 | 韩思思
排版 | 王婉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介绍
李忻奕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本科生
想做一个温暖的人

孩子的优点能不能夸,夸了会不会让他们骄傲?

孩子的缺点经不经训,训了会不会让他们自卑?

孩子天性中的优缺点到底应当怎样告诉他们呢?

……

这一话题从未退出过舆论的巅峰。


01
家长的眼睛,孩子的镜子

人们需要照镜子知道自己的外貌;同样地,人们也需要一面镜子以更好地认识自己。

也许你没有想到,你的眼睛就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孩子通过你对他们的反馈,推测自己是怎样的一个人:是美的还是丑的,是善的还是恶的,是勤劳的还是懒惰的……

家长对孩子的反馈,对他们形成完整的自我认识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1]。孩子可以通过你的言语了解到自己是否是值得被爱的,从而影响到自尊水平与面对人生未知挑战的信心[2]。

IMG_7606.PNG


02
不要做一面有缺陷的镜子

你对孩子积极的反馈,会成为他们努力与坚持的动力,给他们的一生都带来好影响。

“我一点儿都不担心你,起码你知道自我反思和自我成长。”

“你做事情这么细致,将来肯定可以在你的工作中发挥出色。”

这些话语让他们感受到温暖与力量,肯定自己的长处与价值。

IMG_7607.JPG

但是有的家长担心赞美孩子的优点会让他们自大,而“修剪枝丫”才会帮助他们进步与成长。

当然,这种想法有合理之处。但如果一味批评纠错,那这面镜子就成了专门放大孩子瑕疵与不足的哈哈镜。

孩子们从这面镜子里看到的是不好的自己、不够优秀的自己、不值得被爱的自己。久而久之,经常使用这面镜子的孩子便失去了接纳自己的勇气。

不要吝惜你对孩子的赞美,不要对孩子动“刀子嘴”,但是,如果孩子做事急躁莽撞或者像“老驴拉磨”,难道不能帮助他们改正吗?

当然不是,孩子天性中的缺点,家长一定要提醒并引导改正。但是如何说孩子才听得进去,如何管孩子才愿意去改,这是需要关注的事情。

接下来我们一起看看,对于不同天性的孩子的优缺点,家长到底该怎么夸,怎么管。


03
怎么告诉孩子“你很优秀”?

我们倡导按照天性养育孩子,因为孩子的天性自带闪光点。比如,D型孩子果断坚决能力强,I型孩子热情活泼人缘好,S型孩子随和可靠善合作,C型孩子擅长分析有条理。

作为家长,要有一双慧眼,能够发现并反馈孩子的闪光点,这是成功夸赞孩子的第一步。下表列出了四种孩子天性中的优点供家长们参考。

IMG_7609.PNG

接下来,你需要做的是“描述性赞扬”[3]。这是一种让孩子觉得有人爱自己、自己是有能力的并且对自己所做的事情感觉良好的表扬方式。

描述性赞扬不只是一句简单的“你真棒”,它包含三个步骤

(1)将你看到的一切描述出来:“宝贝,我看见你努力保持你房间的整洁!”这一步帮助你的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

IMG_7610.PNG

(2)尽可能将你的感受描述出来:“当我进你的房间的时候,我感觉很愉快。”“你这样做是对我极大的帮助。谢谢宝贝!”这一步帮助孩子了解自己的行为给别人带来的好处与快乐。

(3)最后用一两个词概括优点:“我看到了你身上的责任感。”(可以结合上表进行表扬)

举个例子

当I型(交往型)孩子站出来保护小伙伴的时候,家长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今天看见当别的孩子嘲笑明明的时候,你站在他那一边。我感觉很欣慰,我看到了你的勇敢,还有对朋友的真诚。”

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描述性赞扬时,你需要关注孩子是什么样的人,即他的行为所表现出的天性,而不仅仅是他做了什么。

如果一个孩子只因为自己做了什么才受到表扬,那么他可能会过度重视他人的评价,去做取悦他人的事情来获得良好的自我感觉,而不是真正肯定自己骨子里的优点。

所以,在孩子做了一件正确的事情后,不要只用一句简单的“干得好”,需要你真诚地感受孩子值得鼓励与表扬的特质与个性,去真诚地赞美他们,表达对他们的爱。

IMG_7611.JPG

最后要注意,要做一面质量上乘的镜子,一定遵循准确真实的原则。不切实际的表扬,容易让孩子产生夸大的、不切实际的自我认识,自大自满。

IMG_7612.JPG


04
怎样反馈以帮助孩子改正天性中的弱点?

“你做事就是拖拉,所有事情都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你怎么老是犹犹豫豫的,就不能果断一点吗?”

这些话像冰冷的雨,一点一滴浇灭孩子的动力、信心,甚至是希望。

IMG_7613.PNG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父母都不喜欢我,谁又会喜欢我呢?”

“我这些都做不好,我没什么能做好了吧。”

IMG_7614.PNG

我们都不希望孩子因为家长的批评而自我否定,否定内在的美好的、属于他们自己的独特的品质。所以,我们在指出孩子的不足时应当多加注意,这里是一些建议:

(1)教导孩子把不足看作是优点走向极端的产物。让孩子了解自身优点与不足的联系,提防优点走向极端或发挥不当。下面列举了四种类型孩子天性中可能存在的不足供参考。

IMG_7615.PNG

表格来源于书《按照天性养育孩子》
查尔斯 F.博伊德等/著 易进 方晓义/译

(2)在指出不足时肯定孩子的优点。要向孩子说明:当一个人的优点发挥过头时,就可能伤害到别人,或者给自己带来麻烦。

(3)在孩子冷静下来的时候与孩子交流。否则孩子可能听不进去,并且产生逆反情绪。

IMG_7616.PNG
图源电视剧《小欢喜》

面对妈妈童文洁的否定与质疑,心大的方一凡也产生了逆反情绪

(4)当孩子做出了突破自己不足的行为时,家长一定要及时运用描述性赞扬进行鼓励!

举个例子

当D型孩子由于竞争心过强而引发冲突时,家长可以这样说:

“宝贝,我看到你为了获胜已经尽了很大的努力。但是妈妈想告诉你,一个争强好胜的人可能攻击性太强,甚至伤害到别人。”

而当他们愿意把自己的笔记借给别人看的时候,家长要进行及时鼓励:

“宝贝,你愿意放下自己的竞争心,和别人分享自己的笔记,我很高兴,你是一个愿意与别人合作共赢的人。”

总结

家长对孩子的爱是无私的,很多时候,家长们不是故意不好好说话、故意打压孩子,而是在无形中继承了自己父母和自己的沟通方式,或是不知道自己这样说可能会给孩子造成心灵创伤。

意识到问题是改变的必要条件。所以家长朋友们,请学会以一种温和有力的方式反馈孩子天性的优点与不足,做孩子清晰真实而又温暖的镜子吧!

IMG_7617.JPG
图源电视剧《请回答1988》


参考文献:
[1]朱海英. 儿童自我概念与重要他人评价的相关研究[D]. 华南师范大学, 2002.
[2]张豹,张澜,李星颖,王建成.父母评价模式与子女成就动机及情感的路径分析[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8(35):9-13.
[3] Charles F.B., 易进, 方晓义. 按照天性养育孩子:灵活而有效的教子艺术(美国家庭教育丛书)[M]. 专利文献出版社, 1998.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李忻奕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罗 亚

Gray Rhino & Company Founder and CEO Michele Wucker coined the term “gray rhino” to draw attention to the obvious risks that are neglected despite – and often because of – their size and likelihood. The timely metaphor has moved markets, shaped financial policies, and made headlines around the world, especially as a metaphor for the ignored warnings that led to the COVID-19 pandemic.

Gray Rhino & Company 创始人与 CEO Michele Wucker 首次提出了灰犀牛一词,用来描述那些十分明显但却被忽视的风险,尽管(通常恰恰正是因为)这些风险颇具规模和可能性。这一概念影响了市场和金融政策,并在全球被头版报道,尤其常被用来比喻导致新冠疫情的那些早期警示事件。

Michele’s 2019 TED Talk has attracted well over two million views. She is the author of four books including the global bestseller THE GRAY RHINO: How to Recognize and Act on the Obvious Dangers We Ignore; and the forthcoming YOU ARE WHAT YOU RISK: The New Art and Science of Navigating an Uncertain World (April 2021).

Michele 2019 年的Ted 演讲观看量已经超过200万次。她著作了四本书籍,其中一本就包括全球畅销书《灰犀牛:如何应对大概率危机》,以及即将出版的《YOU ARE WHAT YOU RISK: The New Art and Science of Navigating an Uncertain World》。

IMG_7603.JPG


01
What is a Gray Rhino?
何为灰犀牛?

The Gray Rhino is a metaphor for the threats that we can see and acknowledge yet do nothing about: the two ton thing that should be hard to ignore, but from which we look away even though it’s in our interest to get away before it charges. It may be pawing the ground, snorting, and getting ready to charge at you; or it may still be a ways up the road when you still have time to manage things before they become urgent.

灰犀牛是用来比喻我们看到、并承认存在,却对其不采取任何行动的那些威胁:就像是本应该很难被忽视的两吨多重的庞然大物,但我们却视若无睹,即使我们知道在它冲向我们之前我们本该快速逃离。这只灰犀牛可能已经在急不可耐、蓄势待发,即将向你冲来,也可能离你尚远,你还依旧有时间在危险来临前采取应对措施。

I created it for talking about big policy issues, like debt crisis and financial fragilities, climate change, and inequality. Along that vein, it’s struck a chord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s so many of us ask why so many warnings went ignored. But it’s also useful for business issues, whether outdated business processes and systemic decision-making failures, industry trends, or product safety issues.

我最早创造这个词,是为了谈论一些重要政策问题,比如债务危机、金融脆弱性、气候变化和不平等现象等。当新冠疫情发生后,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那么多明显的警告都被无视了,这一概念引发共鸣。但这一概念对商业问题也很有用,无论是过时的商业流程,或是决策体系缺陷,行业趋势,还是产品安全问题等。

I’ve been surprised at how many people apply the concept to personal issues as well: the suspicious mole on your back that you keep meaning to get checked out, the long-overdue tax returns, the stitch-in-time maintenance issues with your home or car.

我也很惊讶看到有那么多的人也将这一概念应用到了它们的个人问题中:比如你一直想要去检查的背上的一个可疑的痣,迟迟未交的报税单,房子或车子的一些因为没有及时维修而导致的大问题等等。

The gray rhino counters two familiar metaphors. The elephant in the room normalizes saying and doing nothing. That’s not okay. The black swan gives people a “nobody could have seen it coming” cop-out excuse for ignoring gray rhino problems that many people did see coming and warned about.

灰犀牛,与另外两个广为人知的概念相对。“房间里的大象”,是指问题明显在那里,但大家却都心照不宣假装视而不见,毫不作为,将此视为正常。这并非正常。另外一个是“黑天鹅”。当一些人无视很多人都预料到、都警示过的“灰犀牛”问题,发生危险后,他们可能就会以“这是黑天鹅事件,没有人会预料到这个会发生”为借口来给自己开脱。


02
The Gray Rhino Framework
灰犀牛框架

The Gray Rhino metaphor and framework is a way to get people to acknowledge and counteract our vulnerability to obvious, dynamic risks not just despite but because they are so obvious. There are five stages, each of which has different obstacles and strategic imperatives that shape your response:

有一些很明显的、不断在发展变化的风险,尽管很明显,但也恰恰正是因为其太过明显,所以我们会对其忽视,从而更容易受到其影响。这一灰犀牛概念以及框架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我们这种倾向,并做出应对措施。

1.Denial. Insistence that there is no threat.
否认:坚称无威胁

2.Muddling. Acknowledgement of the risk but come up with a litany of reasons not to do anything about it.
合理化自身的不作为:承认风险存在,但会想出一系列原因来说服自己不需采取任何行动;

3.Diagnosis. A switch to the active planning stage, analyzing what it takes to solve the problem and getting our ducks in a row.
诊断:切换至主动规划阶段,分析需要怎样才能解决问题,让一切处于掌控之中;

4.Panic. Frenzied anxiety in face of an imminent crisis; the time when we’re most likely to act but also most likely to make the wrong decision absent a strong action plan.
慌乱:面对即将到来的危机感到慌乱焦虑,这一时刻是最可能采取行动的时刻,但也最可能会在缺乏有力行动计划的前提下制定出错误决策;

5.Action. Taking steps - often led by positive mavericks - to avert the problem, inspiring others to join in the action, tracking the results, and adjusting as needed.
行动:采取行动——通常由一些正面的不墨守陈规者引领——避免问题,激励其他人加入行动,追踪结果,按需调整。


03
How does The Gray Rhino apply to business?
灰犀牛现象如何适用于商业?

Businesses can apply the Gray Rhino to risks, problems, and situations of all types and sizes. The metaphor and framework can help both leaders and their teams take a fresh, strategic threat at the kinds of highly probable threats that they are more likely to be ignoring than they think. That might be digital disruption, cyber-security, succession planning, turnover, over-expansion, or falling revenues.

企业可以将这一概念应用于各种类型和规模的风险、问题和情形。这一概念和框架能够帮助领导者和团队对各种更可能被忽视的高概率威胁采取一种新颖的、战略性的应对措施。这些威胁可能是数字化颠覆、网络安全、继任方案、员工流失率,过度扩张或营收下降等。

其中最大的一种威胁,是我称为“元灰犀牛”的那种,即,一个会阻碍解决问题,甚至阻碍识别问题的体制缺陷。在商界,充斥着很多因忽视灰犀牛事件而付出惨痛代价的例子:大众的排放丑闻、通用汽车与故障点火开关;黑莓、Blockbuster Video和柯达未能及时拥抱新科技等,不胜枚举。

尽管这些过去的案例可以诠释这一概念,但灰犀牛理论最有用之处在于当企业用这一概念展望未来挑战时,而非像是黑天鹅事件一样被用于回顾过往。成功应对灰犀牛事件,取决于领导力、风险管理能力、成本-效益分析和决策制定能力。


04
What is the psychology behind the gray rhino?
灰犀牛现象的心理学剖析

为什么一个人看到灰犀牛向自己冲来时会更倾向于选择忽视它呢

人类受到很多认知偏见的掣肘。我们更倾向于否认,因为当面对令人难以招架之信息时,我们的大脑会试图将其阻挡在外,以保护我们,给我们充分时间去慢慢吸收。我们同时会使用“思维捷径”,这些思维捷径本来是为了让我们更快更轻松制定决策,但却也常常引导我们走向错误方向。

Some of the key biases are:
一些主要偏见如下:

• Optimism Bias. The tendency to embrace information that we want to hear, while ignore bad news.

• Confirmation Bias. The failure to take seriously information that does not confirm our existing views.

• Group think. The habit of agreeing with other group members, especially those with similar views and backgrounds.

• Solution Aversion. Resistance to acknowledging a problem because we don’t like the steps needed to fix it.

乐观偏见:倾向于接纳我们想要听到的信息,忽略坏消息;

确认偏见:如信息与自身观点不符,则不以为意;

集体思维:习惯认同集体成员的观点和想法,尤其是那些与自己观点和背景相同的成员。

厌恶解决方案:不愿意承认问题存在,因为我们不喜欢解决该问题所需采取的行动。


05
How do these biases manifest in different individuals?
这些偏见在不同人身上都有何表现?

首先,了解到这些偏见的存在,有助于我们消除这些偏见对我们的影响,尽管很难完全避免理智与情感之间的抗衡。同时,在有多大概率会去识别和应对灰犀牛威胁方面,也需要了解每个人的性格特征对此所产生的影响。

总部位于英国的 Psychological Consultancy 团队开发了一个名为“风险类型指南针”的工具,该工具围绕两条轴展开:焦虑VS 冷静;条理性VS 冲动,它能够测量你与每一极点的相符程度。通过这一工具,能够很好地了解对于灰犀牛事件,你和你的团队成员究竟因何做出不同反应,这样就能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

IMG_7604.JPG

(The Risk Type Compass is an assessment that explores an individual’s predisposition to risk and their capacity to manage it. Based primarily on personality research, the Risk Type Compass uses aspects of an individual’s temperament to place them into one of eight risk propensity categories known as Risk Types. An individual’s Risk Type will give an indication of how an individual perceives risk, how much uncertainty they are able to bear, and how they will react when unexpected events or outcomes occur.
该工具用于评估一个人对风险的倾向以及应对能力。该工具主要基于性格特征研究结果,根据个体性格,将不同个体划分至八种风险倾向类别,即,风险类型。一个人的风险类型可以透露出一个人对风险的认知、对不确定性的承受能力、当意外事件或结果发生时他们会作何反应。)


06
**How does the Gray Rhino impact group decisions,
where consensus building is often necessary?**
**灰犀牛现象如何影响
往往需要达成全体一致意见的集体决策过程?**

与集体成员个人本可能制定的决策相比,集体最终达成的决策的风险性往往要远远更高或远远更低。这一现象被称为“风险转移”。由相同背景和特征人群沟通的集体更可能受到这一现象的影响。团队成员之间越相似,他们就越不可能去考虑其他可能场景,越可能忽视警示信号。

同质化(非多元化)的团队对企业组织而言会十分危险,就像是如果一个房间里都是锤子,那么它们会将每个问题都视为钉子。同质化的团队成员极有可能会从同一视角去看待问题,从而可能遗漏重要信息。与上面满屋子锤子相比,如果是一个工具箱,那么它就会对一个问题给出多种解决方案,这就是为什么拥有一个由不同人群和背景组成的团队对明智决策制定至关重要。


07
**How should organizations think
about risk as a diversity metric?**
企业应如何将风险视为一种多元化程度衡量参数?

首先,需要去思考高管人员和董事会成员各自的风险态度,以及整个企业的整体风险文化。如果一个房间里都是律师,他们可能就会集体致力于将风险降低为零,那么可能就会在无意中创造其他风险。

最理想情形是不同背景,不同个人经历,不同职业——以及不同风险态度的人集合在一起。这种组合会让这一团体难以达成全体一致意见,但却能够提升决策质量。


08
**There is always a myriad of decisions to be made.
How do you triage?**
总有很多决策需要制定,如何区分轻重缓急呢?

当《灰犀牛》首次出版时,人们通常会询问小行星重大撞击的概率。这种灾难的发生几率时很小的,尽管并非为零,但开发一种“小行星击毁射线”的成本却是很高的,尤其是与那些我们能够用同样的钱去控制的灰犀牛事件相比时。

在灰犀牛框架的“合理化不作为”阶段,人们会犹豫,并想出各种各样的理由去合理化自己的不作为。这样,由于每个人都惧于行动,因此他们会瞻前顾后,将各种有关无关的问题都考虑进来。但你需要做的是切换至“诊断”阶段,询问自己两个关键问题,从而让你能够制定更好轻重缓急判断策略:

问题1:这一问题与其他问题的相关程度有多么紧密?

问题2:需要做什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一些企业在考虑风险时只考虑其可能性和潜在影响,但同时还应考虑其远近程度,发展速度,问题解决成本,当前拥有的问题解决资源,是否能够获得解决该问题所需的资源等。同时还应考虑这一特定问题与其他问题的关联性,无论是上游问题,下游问题或是横向问题等。是否在解决这一问题的同时还能够解决一个相关的问题?如果解决了这一问题,是否还可以解决另一个问题?如果利用现有资源去解决这一问题,会产生怎样的机会成本?这些问题有助于让你找出其他的利益相关者和同盟。

IMG_7605.JPG

KEY POINTS

Anxiety is a yellow light, not a red light.
焦虑是黄灯,而非红灯。

In small doses, anxiety is a vital feeling. Without it, we'd be ill-prepared for the important tasks of life.
小剂量的焦虑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感受。没有这种感受,我们就无法对人生中的重要任务做好充分准备。

When we don't use anxiety as a signal to improve, it automatically gets worse.
当我们不将焦虑视为一种改善信号,它就会自动变得更糟。


We might call the times we live in '"The Second Age of Anxiety."

我们几乎可以将现在时代称为“再次焦虑时代”。

Surveys and clinical data indicate the highest levels of anxiety since the postwar publication of W. H. Auden's famous poem "The Age of Anxiety," when the shadow of nuclear holocaust loomed.

调查研究和临床数据都表明,自从W.H.奥登在二战后面对可能发生的核屠杀这一巨大威胁写下著名诗作《焦虑时代》之后,当前社会焦虑程度已再次触顶。

Young people are especially afflicted in this second Age of Anxiety, faced with uncertain futures and threats permeating their phones and their schools. And while men are by no means beyond the grip of noxious worry, women suffer more disorders, with a wider range of worries about the well-being of others.

在这一再次焦虑时代,年轻人受影响尤甚。他们面对着充满不确定性的未来,手机和学校中充斥着各种威胁。尽管男性也无法避免有害忧虑,但女性因为对其他人的各种关心担忧更多,因此遭受更多因焦虑而产生的障碍。

Now more than ever we need to understand the function of anxiety and how to reduce its negative effects, while enhancing its positive aspects. (Yes, anxiety does have positive effects.)

那么,我们现在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需要理解焦虑的功能,以及如何减少其负面影响,同时强化其正面因素。(是的,焦虑的确也有益处)。


01
The First Signal
最初信号

Anxiety is the first signal of the mammalian alarm system. In all animals, it signals a possibility of harm, deprivation, or sexual failure. In social animals, it also signals possible abandonment or isolation. In humans, it also signals a loss of status or esteem.

焦虑是哺乳动物警报系统的最早期警报信号。在所有动物中,它预示着危害、损失或交配失败的可能性。在社群类动物中,它同时还会预示可能被抛弃或孤立。在人类中,它同时也会预示可能会失去地位或尊严。


02
Types of Anxiety
焦虑的类型

● 焦虑的类型

Temperamental/性情型焦虑

We’re born with an emotional tone that includes a certain propensity to anxiety.
每个人天生有特定的情绪基调,其中包括某种特定的焦虑倾向。

Situational/情景型焦虑

Test-taking, driving, public speaking, performance, first dates.
考试、开车、公开场合讲话、表演、首次约会等;

Symptomatic of something else/症状型焦虑

Emotional disorder, stress, depletion of physical resources (tired, hungry, ill).
情绪障碍、压力、生理资源匮乏(疲劳、饥饿、生病)等表现出的症状。


03
Beneficial Anxiety
有益型焦虑

In small doses, anxiety is a vital feeling. Without it, we're ill-prepared for the important tasks of life. We'd be killed crossing the street.

小剂量的焦虑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感受。没有这种感受,我们就无法对人生中的重要任务做好充分准备。比如过马路时可能就会被撞死。

Actual or anticipated change in the environment, memory, or imagination stimulates anxiety. Anxiety tells us to pay attention: Something bad might happen. It shuts out most information to keep us focused on the pending change. Anxiety about accidentally starting a fire gets us to stop thinking about what we’ll have for lunch and focus on prevention—checking the gas, turning off the iron, servicing the furnace.

环境、记忆或想象中正在发生,或预料会发生的变化都会引发焦虑。焦虑告诉我们要注意:坏事可能发生。它会将大多数信息屏蔽在外,从而让我们能够全神贯注于即将发生的变化上。如果你在担心会不小心引发火灾,那么这种焦虑感就会让你停止思考中饭吃什么,并让你全神贯注于如何预防火灾——检查煤气、关掉熨斗、维修锅炉等。

Among anxiety’s beneficial signals are those that tell us to improve...:

焦虑的有益信号中,其中就包含那些告诉我们需要在以下方面提升改善的信号:

Self-acceptance, when we're too self-critical.Self-care, when we need to sleep, eat well, exercise, and practice self-compassion.

Relationships, when they need attention and repair.

自我接纳:当我们过度自我批判时;

自我关怀:当我们需要睡眠、良好饮食、健身和自我同情时;

感情关系:当这些感情关系需要关注、维护时。


04
Problem Anxiety
有害型焦虑

We lose the benefits of anxiety when we construe it as a stop signal, rather than a caution signal. When we interpret anxiety as a red light, rather than a yellow light, we undermine its motivation to improve our health, well-being, safety, and relationships.

但当我们将焦虑视为停止信号而非警告信号时,就错失了它的所有益处。当我们将焦虑视为红灯而非黄灯,我们就损坏了它对改善我们健康、幸福、安全和感情关系的驱动性。

In problem anxiety, all signals mean that something bad will happen, and we'll be unable to cope with it, or the cost of coping will be too great.

在有害型焦虑中,所有信号都被解读为有坏事要发生,我们无法应对,或者应对成本会过高


05
Characteristics of Problem Anxiety
有害型焦虑的特征

Scanning—taking in lots of superficial information, making focus more difficult, increasing error rates.

Thought-racing—thoughts that occur rapidly and bypass the brain's reality-testing.

Thought-looping—thinking the same things over and over.

Self-consciousness—worries that I might be judged.

Vigilance—looking for negatives or judging others.

全盘扫描:将大量表面肤浅信息纳入考虑,使人难以聚焦,增加犯错几率;

思维仓促:仓促思考,绕过大脑对现实的理智审视;

思维循环:反反复复想着同一件事;

过于在意别人看法:担心别人评判自己;

过度警惕:寻找负面信息或批判别人。

Anxious people tend to be controlling, but not with malicious intent or desire to dominate. They try hard to avoid feeling “out of control” by keeping their environment from stimulating anxiety. Never mind that people hate to feel controlled, which means continual frustration. Attempts to regulate emotions by controlling the environment increase vigilance and worsen anxiety.

焦虑者通常有控制欲,但这种控制欲并非出于恶意或想要支配他人。他们竭尽所能避免周围环境触发自身焦虑感,从而避免让自己感到“事态超出自己掌控”。先不说人们讨厌被控制,因为这会让人不断产生受挫感。想要通过控制周围环境来调节个人情绪,也会增加警惕性、让焦虑恶化。


06
Anxiety vs. Fear
焦虑vs.恐惧

Before we discuss regulating anxiety, we must be clear on how it differs from fear. We want to regulate anxiety, but not fear.

在讨论管控焦虑之前,我们需要知道焦虑与恐惧之间的区别。我们要管控的,是焦虑,而非恐惧

Fear evolved in all animals to keep them safe. It's activated by perceptions of:

所有动物演化出恐惧是为了保护它们的安全。它在察觉到以下情形时被启动:

Imminent harm or vulnerability to harm.
迫近的危害,或感觉自己会无力抵御这一伤害;

Danger in the environment.
环境中的危险;

Anything that invokes fear will also trigger anxiety. But most things that stimulate anxiety do not pose a threat of imminent harm or vulnerability. Anxiety signals:

任何会引发恐惧的事情同时也会触发焦虑。但大多数触发焦虑的事物并不意味着会导致威胁或危险。焦虑感意味着:

Possible discomfort, failure, loss.
可能的不适、失败和损失;

Danger in you (lack of capacities, talents, skills, lovability…).
自身存在的危险(缺乏能力、才能、技能,不值得被爱)。

Fear is involuntary, visceral (felt in the body), and fairly accurate in detecting danger. Anxiety is self-regulated (based on self-perceptions), mostly mental (in our heads), rendering mostly inaccurate estimations of reality based on possibility, not probability.

恐惧是自发的、内在的(身体内的感受),而且在危险探测方面相当精确。但焦虑是自我管控的(基于自身主观观察),大多数是主观的(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大部分是基于主观假设而非客观概率而对现实得出的不精确评估


07
Regulating Problem Anxiety
管理有害型焦虑

All good alarm systems give false positives. You don’t want a smoke alarm that goes off only when the house erupts in flames. So you accept that it goes off occasionally when people are cooking or smoking.

所有良好的警报系统都可能会发出虚假警报。你可不想一个只有在家中烧起熊熊大火时才被触发的烟雾报警器。所以你也就接受它在我们做饭或抽烟时也偶尔会被触发的这一现实。

Biological alarm systems are also better-safe-than-sorry, which is why the central nervous system would rather be wrong a hundred times thinking your spouse is a saber-tooth tiger than be wrong once thinking a saber-tooth tiger is your spouse. We’re not descended from humans who underestimated danger.

生物警报系统也同样像这样宁可误报也要保证安全,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宁愿一百次都误以为你的伴侣是一只剑齿虎,也不愿意有一次将一只剑齿虎错认为是你的伴侣。我们可不是那些低估危险的早期人类的后代。

We must recognize that anxiety is not reality; it’s a signal about possible reality. Check out the alarm, but don’t mistake it for certainty; the smoke alarm is not the fire. Most of the time, it signals caution, not danger.

我们必须认识到焦虑并非现实,它只是一个关于某种可能发生的现实的信号。检查这一警报,但不要将其误认为是必然发生。大部分时间,它意味着警惕,而非危险。

Racing and looping thoughts must have answers to form alternative synaptic connections. Never have an anxious thought without giving it an answer, based on probability. For example:

仓促与循环的念头必须得到回答才能形成新的突触连接。如果有焦虑念头,就一定需要基于客观概率去给它一个回答。比如:

I might lose my relationship.

Consider how likely this is.

Answer: I’ll do my best to save it. If I lose it, I’ll make the best of my life. Specifically, I'll…

我可能会失去这段感情关系

考虑其可能性。

回答:我要尽己所能去挽救。如果真的失去了,我会好好经营自己的人生,活出最好的状态,尤其,我要……

No one will love me.

Consider how likely this is.

Answer: I’ll be more compassionate, which will make me more lovable.

没有人会爱我

考虑其可能性。

回答:我会让自己更有同情心,这样会更可能让别人喜欢我。

I’ll screw things up.

Consider how likely this is.

Answer: I’ll try my best to avoid a mistake and correct any I might make.

我会把事情搞砸

考虑其可能性。

回答:我会尽可能避免犯错,如果犯错,我会尽力纠正。


08
Situational Anxiety
情景型焦虑

Use the Anxiety Formula:
使用这一焦虑公式

Anxiety = Importance x Unknown x Perceived ability to cope
焦虑=重要性x未知性x自己所认为的自身应对能力

The classic example of the anxiety formula is entering a cage full of lions, which, for most of us, would send anxiety levels through the roof. It has life-and-death importance, we don’t know anything about lion behavior, and we don’t know what to do to stay alive. Yet the same situation is exhilarating for lion tamers. It’s important, so they must be careful, but they know enough about lions to predict behaviors, and they have the skill to manipulate the big cats safely.

关于上述焦虑公式的一个经典例子,是进入一个关满了狮子的笼子,这会让我们大多数人焦虑感爆表。这生死攸关,我们对狮子行为毫不了解,也不知道该如何才能求生。但同样的情形,却会让驯兽师很兴奋。这件事很重要,因此他们必须很小心,但他们对狮子有着足够的了解,因此能够预测它们的行为,而且他们也有能力去与这些大猫们互动。

The most effective way to get the benefits of anxiety, while avoiding the pitfalls, is to build a conditioned response that occurs automatically with anxiety-arousal—one that automatically focuses attention on improvement. Such a skill takes practice.

想要对焦虑去弊存利,最有效的方法,是培养一种在焦虑被激发时自动触发的后天条件反射——一种自动将关注点聚焦于如何改善提升的反射。这一技能需要多加练习才能获得。

Because problem anxiety has little to do with imminent danger, we must first ask ourselves, “How important is it? How relevant to my core values?"

Much of what we worry about are petty ego offenses and things that have no real influence on the quality of our lives.

We reduce the unknown by learning more about what worries us. We increase our perceived ability to cope by making contingency plans.

由于有害型焦虑几乎并不意味着危险迫近,我们必须首先问自己:这件事有多重要与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有多大关联性

我们大多数担忧的,是一些感觉会让自己丢面子(ego)的鸡毛蒜皮小事,一些对生活质量无实际影响之事

通过更深入了解究竟是什么引发我们的担忧,我们就能减少不确定性;通过制定紧急应对方案,我们就能够让自己感觉自己能够更有能力去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