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姻咨询师沙龙 | 家姻三人行—漫谈“厌学”
家姻心理为不断精进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向社会提供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采取不同于以往以讲座为主的方式,针对当下社会特别关注的儿童青少年“厌学“问题,家姻心理于2022年4月7日邀请了三位对厌学问题具有丰富咨询经验的咨询师:琚晓燕、刘杨和李东艳,为全体咨询师和预约员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家姻三人行—漫谈“厌学”」的精彩沙龙。
老师们一起分享了“厌学”家庭治疗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并结合丰富的案例,讨论了“厌学”孩子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有效的处理方式和咨询经验。
一、针对厌学孩子的家庭治疗:前期的评估
在第一个环节,三位咨询师共同讨论了“厌学”家庭治疗可能遇到的难题。
琚晓燕老师认为咨询师始终面临“不确定性”,需要在咨询过程中摸索前进。
刘杨老师表示认可,并认为提高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很重要。同时,她也指出厌学的孩子是失功能的,咨询师首先需要分清楚现在孩子处在什么程度和阶段。如孩子厌学1-3个月属于短期,如果与人还有互动接触,咨询师就比较好工作;中期或晚期,孩子与人接触非常少,工作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其次,咨询师需要做一定的心理教育,坦诚地告诉家长孩子处于哪个阶段,咨询师能做和不能做的是什么。家长需要清晰地了解,治疗师要做的不是让孩子上学,而是重建家庭关系。
李东艳老师提出,咨询师需要留意自身的急躁。厌学家庭一般都是带着紧迫的心情前来求助的,孩子都有段时间不去学校,家长或许也已经找过一些专家和咨询师。对她来说,主要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最大的挑战是父母的期待;二是自己也有孩子,容易产生认同和受影响;三是厌学问题是有时代特征的命题,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咨询师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摸索。
二、针对厌学孩子的家庭治疗:改变中的曲折
在谈到对“厌学”孩子的观察时,琚晓燕老师认为这类孩子一般有两种特点,一是家庭功能出现问题,如厌学在家的孩子起到了联结父母关系的作用;二是孩子本身就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但父母并不了解。
李东艳老师总结了“厌学”孩子身上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并主张作为咨询师不能一概而论,而需要根据情况做综合判断:包括抑郁和焦虑、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在学校遭到重大挫折(如成绩下降或人际关系不好)、阿兹伯格或多动症等导致学习障碍的生理基础、夫妻和亲子冲突。
其中当家庭关系出现问题产生压力时,家庭成员往往容易采取指责、回避的方式,孩子的自主性很少,或家庭成员边界不清晰。此外,当教学环境不符合孩子自身学习策略和特点时,孩子也会出现不愿意去学校的情况。
刘杨老师提到这类孩子普遍都是聪明、敏感的,对人际关系和内在世界的深入思考比较多,由此对家庭的内在变化吸收也比较多。其次,部分孩子是因为家庭功能损伤而厌学,比如孩子跟父母之间缺乏关于读书和学习价值的探讨和交流,导致孩子尚未形成关于学习重要作用的认知。
还有一类孩子本身就有高功能自闭症,且家庭关系存在问题,父母不愿意直面孩子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厌学只是表象,咨询师需要深入家庭系统工作,思考工作的着眼点。
其他咨询师也积极参与讨论,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问题程度不同,与其父母属于不同年代有关。如小学阶段进展更快,因为父母大多是八零后,会主动学习育儿和教育知识;高中及大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往往心理保健意识更薄弱,容易归咎于孩子自身的问题,因此咨询师需要花更多时间做心理教育工作。
三、针对厌学孩子的家庭治疗:咨询师的反思与坚持
在咨询师们的踊跃提问中,沙龙进入了第三阶段。围绕“如何在咨询早期与父母一起制定具体化的治疗策略和方案”的问题,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答。
琚晓燕老师强调咨询师需要辨别厌学的本质,分清楚孩子是厌学习、厌学校、厌父母还是厌世。刘杨老师认为咨询师要跟来访工作,而非按照理想的理论工作。所以在初步评估中,咨询师需要摸清家庭的特点,制定符合家庭当前情况和特点的方案。
李东艳老师将咨询师跟父母沟通的过程比喻成谈合约,她认为咨询师给出的方案需要匹配家庭的感受和需求。李东艳老师指出,父母最在意的三个点是咨询师懂不懂孩子;最后要做成什么样子;以及咨询师打算怎么做,也就是咨询方案。
此外,老师还分享了自己以往的治疗步骤和宝贵经验:首先处理父母的内疚感,把父母的焦虑正常化;其次,咨询师将基本假设分享给孩子和父母,重点是用家庭成员自己说过的话,而非用专业术语;第三步是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澄清假设,达成共识。
最后,咨询师再从成长性的角度分析具体可见的指标,比如从情绪状态、自尊水平、关系状态、对立违抗行为几个角度,来看孩子恢复到什么程度更容易去上学。
在沙龙接近尾声时,琚晓燕老师还提到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孩子好转时,父母可能又重新回到原来模式,这时咨询师会产生压力和失望。李东艳老师认为,咨询师的压力来自于自我怀疑,这个部分跟父母面对孩子问题时的情绪是平行的,此时咨询师的自我觉察和稳定能给父母起到示范的作用。
本次沙龙以“三人行”的创新形式展开,受到了咨询师们的热烈欢迎和踊跃参与,并纷纷表示希望在未来开展更多类似形式的活动。也能够为大家提供更有实践指导意义、高质量的内容分享。
{李东艳老师}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咨询师。
{琚晓燕老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师。
{刘杨老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资深家庭治疗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委员会、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孕育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访问学者。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弱势群体临床心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