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

家姻心理为不断精进咨询师的专业水平,向社会提供更为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采取不同于以往以讲座为主的方式,针对当下社会特别关注的儿童青少年“厌学“问题,家姻心理于2022年4月7日邀请了三位对厌学问题具有丰富咨询经验的咨询师:琚晓燕、刘杨和李东艳,为全体咨询师和预约员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家姻三人行—漫谈“厌学”」的精彩沙龙。

老师们一起分享了“厌学”家庭治疗可能遇到的棘手问题,并结合丰富的案例,讨论了“厌学”孩子的共性和差异,以及有效的处理方式和咨询经验。

一、针对厌学孩子的家庭治疗:前期的评估

在第一个环节,三位咨询师共同讨论了“厌学”家庭治疗可能遇到的难题。

琚晓燕老师认为咨询师始终面临“不确定性”,需要在咨询过程中摸索前进。

刘杨老师表示认可,并认为提高容忍“不确定性”的能力很重要。同时,她也指出厌学的孩子是失功能的,咨询师首先需要分清楚现在孩子处在什么程度和阶段。如孩子厌学1-3个月属于短期,如果与人还有互动接触,咨询师就比较好工作;中期或晚期,孩子与人接触非常少,工作起来就会比较困难。

其次,咨询师需要做一定的心理教育,坦诚地告诉家长孩子处于哪个阶段,咨询师能做和不能做的是什么。家长需要清晰地了解,治疗师要做的不是让孩子上学,而是重建家庭关系。

李东艳老师提出,咨询师需要留意自身的急躁。厌学家庭一般都是带着紧迫的心情前来求助的,孩子都有段时间不去学校,家长或许也已经找过一些专家和咨询师。对她来说,主要的挑战有以下几个:最大的挑战是父母的期待;二是自己也有孩子,容易产生认同和受影响;三是厌学问题是有时代特征的命题,没有成熟经验可以借鉴,需要咨询师自己根据实际情况去摸索。

二、针对厌学孩子的家庭治疗:改变中的曲折

在谈到对“厌学”孩子的观察时,琚晓燕老师认为这类孩子一般有两种特点,一是家庭功能出现问题,如厌学在家的孩子起到了联结父母关系的作用;二是孩子本身就有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但父母并不了解

李东艳老师总结了“厌学”孩子身上可能出现的不同情况,并主张作为咨询师不能一概而论,而需要根据情况做综合判断:包括抑郁和焦虑、自我否定的思维方式、在学校遭到重大挫折(如成绩下降或人际关系不好)、阿兹伯格或多动症等导致学习障碍的生理基础、夫妻和亲子冲突。

其中当家庭关系出现问题产生压力时,家庭成员往往容易采取指责、回避的方式,孩子的自主性很少,或家庭成员边界不清晰。此外,当教学环境不符合孩子自身学习策略和特点时,孩子也会出现不愿意去学校的情况。

刘杨老师提到这类孩子普遍都是聪明、敏感的,对人际关系和内在世界的深入思考比较多,由此对家庭的内在变化吸收也比较多。其次,部分孩子是因为家庭功能损伤而厌学,比如孩子跟父母之间缺乏关于读书和学习价值的探讨和交流,导致孩子尚未形成关于学习重要作用的认知。

还有一类孩子本身就有高功能自闭症,且家庭关系存在问题,父母不愿意直面孩子的问题。所以很多时候厌学只是表象,咨询师需要深入家庭系统工作,思考工作的着眼点。

其他咨询师也积极参与讨论,指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孩子问题程度不同,与其父母属于不同年代有关。如小学阶段进展更快,因为父母大多是八零后,会主动学习育儿和教育知识;高中及大学阶段孩子的父母往往心理保健意识更薄弱,容易归咎于孩子自身的问题,因此咨询师需要花更多时间做心理教育工作。

三、针对厌学孩子的家庭治疗:咨询师的反思与坚持

在咨询师们的踊跃提问中,沙龙进入了第三阶段。围绕“如何在咨询早期与父母一起制定具体化的治疗策略和方案”的问题,三位老师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解答。

琚晓燕老师强调咨询师需要辨别厌学的本质,分清楚孩子是厌学习、厌学校、厌父母还是厌世。刘杨老师认为咨询师要跟来访工作,而非按照理想的理论工作。所以在初步评估中,咨询师需要摸清家庭的特点,制定符合家庭当前情况和特点的方案。

李东艳老师将咨询师跟父母沟通的过程比喻成谈合约,她认为咨询师给出的方案需要匹配家庭的感受和需求。李东艳老师指出,父母最在意的三个点是咨询师懂不懂孩子;最后要做成什么样子;以及咨询师打算怎么做,也就是咨询方案。

此外,老师还分享了自己以往的治疗步骤和宝贵经验:首先处理父母的内疚感,把父母的焦虑正常化;其次,咨询师将基本假设分享给孩子和父母,重点是用家庭成员自己说过的话,而非用专业术语;第三步是与父母和孩子一起去澄清假设,达成共识。

最后,咨询师再从成长性的角度分析具体可见的指标,比如从情绪状态、自尊水平、关系状态、对立违抗行为几个角度,来看孩子恢复到什么程度更容易去上学。

在沙龙接近尾声时,琚晓燕老师还提到一种普遍的现象:在孩子好转时,父母可能又重新回到原来模式,这时咨询师会产生压力和失望。李东艳老师认为,咨询师的压力来自于自我怀疑,这个部分跟父母面对孩子问题时的情绪是平行的,此时咨询师的自我觉察和稳定能给父母起到示范的作用。

本次沙龙以“三人行”的创新形式展开,受到了咨询师们的热烈欢迎和踊跃参与,并纷纷表示希望在未来开展更多类似形式的活动。也能够为大家提供更有实践指导意义、高质量的内容分享。

{李东艳老师}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专职咨询师。

{琚晓燕老师}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博士。中国心理卫生协会首批注册心理师。

{刘杨老师}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资深家庭治疗师。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委员会、中国优生优育协会孕育与生殖专业委员会委员。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大学伯克利分校合作访问学者。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弱势群体临床心理等。

本期作者 :苏娃浔

“为了你,为了这个家我做出了多大的牺牲,我辞了工作,做24小时的家庭主妇,为什么你就不能多体谅我……”

“我每天在外面奔波,工作那么累,我图什么啊?我不就是为了你为了这个家吗?我牺牲这么多休闲娱乐时间,为什么不能让我多休息一下……”

“我每天上班那么累,回家还要做饭、照顾孩子,根本没有一点休闲的时间,为什么你就不能体谅体谅我呢?”

微信图片_20220508233838.jpg

这样的对话你也许很熟悉,可能是在8点档的家庭伦理剧上看过,也可能在你面前发生过。

婚姻牺牲的影响

当两个人牵手走进婚姻殿堂,从一个人变成两个人的生活时,并不是简单的“人”+“人”=“从”,而是经过复杂的结合变成了“家”。

我在生活中不仅要考虑到我自己,还要考虑到另外一个你,有的时候为了我们共同的利益,比如赚钱还房贷,我不得不放弃我自己的利益,比如减少休息时间用来赚钱,这就是牺牲。

中国传统文化教会我们要宽容、谦让,父母长辈告诉我们“退一步海阔天空”,从这个角度看,牺牲表面是一种妥协与让步,实际是为了关系的促进发挥重大作用。

目前有研究表明,牺牲对于婚姻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更强的牺牲意愿与更高的关系满意度、承诺和更高关系稳定性相联系(Lange P A M V, Rusbult C E, Drigotas S M, et al,1997)。另外,有研究者对台湾夫妻间“恩情”的影响研究显示.夫妻问的牺牲非常有助于恩情的发展(Chen F M,2007)。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文初所描述的冲突的爆发呢?另一些研究指出,个体在关系中牺牲自身的真实愿望,和心理压力的增加、关系满意度的下降存在显著相关。在这里,尤以女权主义者为众,他们认为牺牲会导致婚姻不满和抑郁,对婚姻质量和个体心理健康都有消极影响,对女性的伤害尤为严重(Fritz H L, Helgeson V S.,1991,Jack D. C.,1988,Impett E. A.,1989)。

也就是说,婚姻中适当的牺牲能够促进彼此关系的发展,但如果夫妻双方长期失衡,某一方长期牺牲自己的利益会导致心理压力的增加,会对婚姻的质量有所怀疑。那么在这个牺牲的过程中,丈夫和妻子会有什么不同呢?我们又该怎样更好地让牺牲有所值呢?

夫妻之间的婚姻牺牲有什么不同

在侯娟等人的研究中发现,夫妻双方对于各自牺牲行为频率的感知是存在差异的,丈夫会认为自己在“行动服务”方面做出的牺牲显著多于妻子,并且“行动服务”显著高于“情感支持”和“观点妥协”,而妻子则认为自己在“行动服务”和“情感支持”方面对丈夫做出的牺牲显著高于“观点妥协”,这是因为丈夫在家庭中更多地担任工具性角色而妻子更多担任情感性角色(曹洪建,侯娟&方晓义,2015)。同时,当夫妻一方做出的牺牲行为增加,另一方的牺牲行为也会相应增加。

有趣的是,侯娟等人的研究证实了只有丈夫的牺牲频率可以显著正向预测自身及配偶的婚姻质量。也就是说妻子对家庭的牺牲并不有利于夫妻双方感到的婚姻质量。这是因为对女性而言,越多的牺牲可能是导致越大的心理压力和对关系的不满意。而对男性而言,放弃一些短暂的个人愿望去成全婚姻或另一半,可能带来更多的个人满足感(Bahr K. S, &Bahr H. M.,1997)。同时有助于夫妻间“恩情”的发展(Chen F .M.,2007)。提高妻子的婚姻满意度。

对婚姻牺牲的感知影响婚姻满意度

也就是说,丈夫对家庭的付出是影响双方婚姻满意度的关键性因素。结合“互惠理论”的观点,如果妻子感知到丈夫对婚姻和家庭做出的牺牲,对双方牺牲行为比较的结果就会增进妻子本身对关系的认同,其婚姻质量会更好。当然,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妻子在日常生活中对丈夫牺牲行为的感知更加敏锐,另一方面可能丈夫在夫妻生活中更倾向于用实际行动表达对妻子及家庭的爱。而不仅是口头的承诺,这也为婚姻的临床实践提供了参考。即相较于妻子的牺牲行为而言,丈夫的牺牲行为似乎是更应该被提倡和强调;而在强调丈夫多做出牺牲的同时,更要强调丈夫做出的牺牲怎样才能更好地被妻子感知到,正如Whitton等人(Vangelisti A L, Reis H T,202),在《Sacrifice in Romantic Relationships》一章中所述的,对牺牲行为的感知才是对婚姻质量产生不同影响的关键因素。

所以说,在婚姻中,要鼓励丈夫的牺牲行为(比如说简单地帮妻子分担一点家务啦),但同时丈夫也要让妻子感知到自己的牺牲(对!要让妻子知道你做了什么!),这种牺牲带来的满足感和让妻子感知到的“爱”,能让自身和妻子对婚姻的满意度蹭蹭蹭往上涨。

最后说两句

对啦,在侯娟等人的研究中也提到婚姻承诺可促使丈夫对婚姻和家庭做出更多的牺牲,所以适当地承诺也不失为一个好方式哟!

参考文献:

Lange P A M V, Rusbult C E, Drigotas S M, et al.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1997, 72(6): 1373-1395.

Chen F M, Li T S. Marital Enqing : An Examination of Its Relationship to Spousal Contributions, Sacrifices, and Family Stress in Chinese Marriages[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7, 147(4): 393-412.

Fritz H L, Helgeson V S. Distinctions of unmitigated communion from communion: Self-neglect and overinvolvement with others.[J].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5(1): 121-140.

Jack D C. Silencing the Self: Women and Depression[J]. 1991.

Lerner, Goldhor H. Women In Therapy[J]. 1988.

Impett E A, Gable S L, Peplau L A. Giving up and giving in: The costs and benefits of daily sacrifice 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J]. J Pers Soc Psychol., 89(3): 327-344.

曹洪建,侯娟,方晓义&谢庆红. 婚姻承诺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夫妻牺牲行为的中介作用[J]. 心理与行为研究. 2015, 13(2).

Jack D C. Silencing the Self: Women and Depression[J]. 1991.

Bahr K S, Bahr H M. Another voice, another lens: Making a place for sacrifice in family theory and family process[J]. Thirty-third Annual Virginia F. Cutler Lecture, Provo, Utah, Center for Studies of the Family,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1997.

Chen F M, Li T S. Marital Enqing : An Examination of Its Relationship to Spousal Contributions, Sacrifices, and Family Stress in Chinese Marriages[J].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2007, 147(4): 393-412.

Vangelisti A L, Reis H T, Fitzpatrick M A. Stability and change in relationships[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本期作者:邓颖伦

“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

赤绳早系 白首永偕

花好月圆 欣燕尔之

将泳海枯石烂 指鸳侣而先盟

谨订此约 ”

微信图片_20220508233354.jpg

这是这是民国时期结婚证上的誓词,象征着美好婚姻的开始。

如果已登记结婚,说明你们已经走过了恋爱时的激情,度过了磨合期的风风雨雨,否定了“婚姻是爱情的坟墓”这样的说辞,确信无疑对方就是与你“白手永偕,海枯石烂”的那个人,心甘情愿地与Ta一起踏入婚姻的“围城”……走到这一步,你们已经比在爱情之海苦苦挣扎的绝大多数人都更笃定而幸福了。

但是,随着婚姻生活的开始,生活开始被柴米油盐、工作房贷这样并不浪漫美好的事填满,你还像宣誓的那一刻那么确信,现在就是你想要的婚姻生活吗?

新婚夫妻的婚姻满意度

关于对婚姻的满意,心理学家提出了一个叫做“婚姻满意度”的概念,指的是当事人对配偶及婚姻关系满意程度的主观评价(郭霞等,2008)。也就是你认为自己的婚姻幸不幸福,满不满意。与中国以往传统文化更强调社会的稳定需要和家庭的整体利益相比,这种个人的感受和幸福才是婚姻稳定性最重要、直接的预测指标(徐安琪,叶文振,2002)。也就是说,婚姻质量决定了一段婚姻能走多远。

有研究显示新婚阶段是婚姻满意度最高的阶段,但同时也是婚姻满意度下降速度最快的阶段,同时,不容忽视的数据表明,离婚的夫妻中有50%是在结婚五年内离婚的,新婚阶段的状况似乎不容乐观。

新婚的“三年之痒”

英语中有个说法叫“Honeymoon is over”,字面意思是蜜月结束了,一般用于表示“双方最初的轻松、和谐阶段结束了”。结婚初期的“蜜月”也许的确满足了婚前的预期,两个相爱的人以一种法律认同的关系,无比亲密地生活在一起。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也许这样最初阶段的状态慢慢就看不到了。

婚姻中我们都在慢慢相互适应,但也许还有很多你预料之外的东西,你们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一致,比你预期要早地,你们开始在一些不起眼的事上出现了分歧,过了一段时间后,它们中的一些成为了真正的问题,甚至使你们为之争吵,俗话说的“七年之痒”似乎变成了“三年之痒”……

有一对老夫妇曾说过:“在这个世界上,即使是最幸福的婚姻,一生中也会有200次离婚的念头和50次掐死对方的想法。”虽然最终可能都不会去实现,但是这样的情绪还是会对人造成很大影响,极大影响了婚姻质量。

根据海恩提出的一个关于航空界飞行安全的法则: 每一起严重事故的背后,必然有29次轻微事故和300起未遂先兆以及1000起事故隐患。我们的婚姻中往往也是表面的平静下波涛汹涌,要想让婚姻生活平稳幸福,也要尽可能把所有的隐患都解决掉,产生了问题应该立即着手解决,而不是搪塞过去。

那我们该如何解决这些婚姻中的隐患呢?其实归根到底就两个字:沟通!

婚姻需要 “建设性沟通”

一项针对新婚夫妻的研究表明,自身的日常沟通对婚姻质量的预测作用都要显著高于冲突解决(李晓敏等,2016)。也就是说夫妻间加强日常生活的沟通,可能比等冲突产生再解决问题更能提高婚姻质量。

那该要如何沟通呢?心理学家们已经给出了答案!

已有研究表明,夫妻沟通模式对婚姻满意度具有显著的预测作用,建设性沟通对夫妻的婚姻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而要求-回避和双方回避沟通则对夫妻的婚姻质量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也就是只有建设性沟通才能促进婚姻质量。

微信图片_20220508233403.png

建设性沟通是指夫妻双方愿意就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会主动表达自己的感受,并且提出可能的解决方法,这样有助于夫妻彼此深入地了解对方的观点和感受 ,有利于夫妻关系的发展和夫妻间情感的表达。有研究者还认为良好的夫妻沟通可以使个体获得自我肯定,增加自信心,因为积极的、建设性沟通体现出夫妻双方对彼此的尊重,双方都会愿意表达和倾听,因此,积极的夫妻沟通可以通过使个体获得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并进而导致良好的婚姻质量(张锦涛等,2009)。

沟通中的注意事项

我们知道了建设性的沟通可以帮助我们来提高婚姻满意度,那是不是我只要积极跟伴侣讲话,说出自己的感受,一起来解决问题就好了呢?其实也没那么简单,沟通不只有语言上的表达,还包含着想法和行为上的反馈。

  • 沟通时避免消极归因

首先,我们在和伴侣的相处和沟通中要避免消极归因,因为有研究显示当面对不好的结果时,个体如果做出更多的消极归因,将导致更低的婚姻满意度(侯娟等,2010)。

具体来说,如果夫妻更倾向于将消极的关系事件归因于配偶身上或者婚姻关系中稳定的消极原因那么他们的婚姻满意度可能更低。

相反,如果夫妻倾向于将伴侣的积极行为(如,给流浪狗喂食)视为稳定的、内部的原因(他就是这么善良可爱的人),而把消极行为(他跟你聊天心不在焉)归于暂时的、外部的原因(他一定是因为公司最近事太多了),那他们的婚姻可能会更加幸福(Gottman,1993)。

所以当发生冲突,需要沟通时不要想“Ta怎么是这样的人!早知道不结婚了!”,而应该想“幸好结婚了才有现在幸福的的生活”或者“一定是Ta最近压力太大了”。

  • 增加彼此的积极反馈

沟通作为双方的一种互动,发出者是需要得到回应的,根据双向相应理论,个体对伴侣发出的求助表达只有通过伴侣的支持回馈才会对双方的婚姻满意度产生影响,也就是说要得到对方及时的支持、回应,才能提高婚姻满意度(张耀方,方晓义,2011)。

这提示我们首先要注重表达能力的培养,比如用“你能辛苦一下去把碗给洗了吗?”就比“你怎么还不去洗碗?”更有可能得到对方积极的回应。

同样,当对方已经把碗洗了,给他一个积极的反馈,哪怕只是一句“你辛苦啦”都要比毫无反应更能促进你们的婚姻满意度提升。

和谐的婚姻最大的敌人从来不是对方,而是两个人共同面对的问题。既然在神智清醒时选择了对方,就应该相信自己的选择,加强沟通,生活重心不是以问题冲突为导火索互相消磨对方的意志力,而是应两个人统一战线,用积极的观点看待对方,给彼此更对积极的而反馈和支持,携手解决可能出现的所有问题。

最后说两句

说到底,婚姻最主要的还是两个人的事,心理学家们不过在尽他们所能给出意见和建议。我认为想要提高婚姻的质量,最重要的还是相信自己选择的那个人,不因为一时的矛盾或问题而蒙蔽了当初在对方看到的闪光点,和Ta一起通过沟通解决问题,探索出适合你们的相处模式。对于提升自己的婚姻质量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普遍规律,但是爱,以及它所孕生出的包容、付出、承诺,却是一定不会错的。

参考文献:

Burke,P.J.(1996).Social Identities and Psychosocial Stress. Psychosocial Stress: Perspectives on Structure, Theory, Life Course, and Methods, 141–174.

Burke, Peter J.1991.“Identity Processes and Social Str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836–49.

Cast, A. D., & Cantwell, A. M. (2007). Identity change in newly married couples: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70(2), 172–185.

Burke, P. J. (2006). Identity chang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9(1), 81–96.

本期作者 :苏茹昕

新婚是我们生命中的重要时期,我们好像也经常会听到新婚夫妻这样的抱怨:

“结婚之后他完全变了一个人似的。”

不过我们也时常会听到婚后浪子回头的故事。

微信图片_20220508232811.jpg

婚姻的开始到底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变化呢?这些变化又是怎么发生的呢?今天我们就来一起看看新婚对我们的影响。

新婚大不同

还记得曾经脾气火爆、一身痞气的山鸡哥陈小春化身超级奶爸的故事吗?谈起陈小春应采儿的婚姻,人们不由地感叹:婚姻真的是能让人脱胎换骨。

2008年,刘涛嫁给了王珂,结婚的同时宣布息影。从此放弃事业,专注于家庭。

通过以上的例子,我们发现:婚姻似乎开启了人生的另一个阶段,曾经的个性、工作都有可能随着婚姻的到来发生转变。

但是也有些人如同《脱口秀大会》中庞博讲的段子一般:吃火锅的时候顺便提起了结婚,次日去民政局领了个证,然后双方各自回公司上班。婚姻仿佛只是体现在了那张结婚证上。

微信图片_20220508232854.jpg

当然,以上的故事只是个例。婚姻到底只是一张9.9的结婚证,户口上多了个人名;还是一个人彻头彻尾的改变呢?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婚姻究竟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改变呢?让我们一起看看研究者们怎么说:

步入婚姻的殿堂,开启了人生的新阶段。或许有的人从此以后开启了同居生活,或许有的人由此相互见了父母,或许有的人因此上交了银行卡……结婚领证,总是给生活带来了一些可以感知到的或多或少的变化。比如吃什么再也不是一个人说了算了,家庭支出也变成了两个人的事情。但是,除此之外也有一些不容易注意到的变化也在潜移默化地进行着。

新环境的碰撞——改观

你是什么样的人?关于这个问题,相信大家都有自己的想法。可能是活泼可爱的,可能是尽职尽责的……当然,这些对自己的看法不是凭空产生的,它们的确立与我们生活的环境息息相关。

“身份控制理论”(ICT)认为人们有从环境中寻求对自己身份认知(自己是怎样的人)的证实的需求(Burke, P. J. ,1996)。也就是说人们需要通过一系列环境的反馈来证实自己的身份认同(如职业、个性等)。

正是由于这个需求,人们总是试图维持他人对自己的反馈信息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的一致性,避免二者的冲突(Burke, Peter J. ,1991)。如:一个人认为自己是可靠的,如果在婚姻生活中配偶总是愿意信任他,那么这个人的自我身份认同与环境的反馈就是匹配的,他对自己是个可靠的丈夫/妻子的身份认同便得到了巩固;相反,若配偶从来都不愿意相信对方可以做好一件事情,在婚姻生活中总是不愿意相信他说的话,那么这个人的自我认知与环境给的反馈就是不一致的,他的对于自己是个可靠的丈夫/妻子的身份认同便于他感受到了他人的反馈产生了相冲突。)

所以当你结了婚,你的生活中便多了一个朝夕相处的重要他人。这个重要他人对你的态度、言语时时刻刻给你提供反馈信息,让你重新审视自己的内在身份感知。毕竟,你是个怎样的丈夫/妻子不是你一个人说的算的,还要看对方是不是也买这个账呀!而鉴于配偶只是你的爱人,而不是你肚子里的蛔虫,所以对方所给的反馈信息难免会与你对自己的感知存在偏差。

时间的力量——趋同

研究者对207对夫妻进行了一项追踪实验,分别在他们刚结婚、结婚一年后、结婚两年后,让丈夫和妻子分别评价自己和对方智力,外表,可爱,友好和理解方面的得分。结果发现,总体而言,配偶的观点明显比个人的自我观点更积极。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自我看法和配偶看法之间的差异普遍减少(Cast,&Cantwell,2007)。也就是说,新婚的时候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和配偶对他看法不不完全一致的,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个人的评价便慢慢地趋同了。

研究者发现:这一结果主要归功于新婚夫妻们面对着不一致时采取的两种解决方法。

  • 消除误解法

这种方法便是通过自己的行为来改变对方对自己的看法,使得对方对自己的反应与自己对自己的认识是匹配的。比如,王先生一直觉得自己是个风趣的人,但是妻子却很少因为被他的言语逗笑,那么他就会通过更频繁地讲笑话、开玩笑来逗笑妻子,来告诉妻子自己其实是个风趣的人。使得妻子的符合王先生对自己的身份认知。

  • 改变自我认识法

这一方法便是通过改变对自己的身份认同来匹配配偶的反应。如上文的王先生,当他发现自己并不能逗笑妻子的时候,可能会改变对自己原有的看法,认为自己原来并没有那么好笑。

而研究的确表明:尽管新婚时人们对自己的认知和他们在环境中的实际表现存在一定的偏差,但他们往往会同时使用以上两种策略,一方面使自己的行为更符合自己的认知,另一方面也因为环境的反馈而改变自己的身份认知,从而使得自己的身份认知与实际感知相一致。也就是说,婚姻会让人们对自己的角色认知更加符合实际,也会让自己的行为更贴合自己对自己的认知。

改变的迁移——扩散

此外,这种婚姻环境对婚姻中角色的自我认同的影响同样会迁移到婚姻之外的其他角色之中。比如:如果一个人在婚姻中承担的是较为女性化的角色(如打扫房子、洗衣服、购物而不是装灯泡、钉篱笆),那么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对自己的性别认同也会变得更加的女性化(如较为温和、被动,较少攻击性)(Burke, P. J. ,2006)。而这一改变正是由于自我内部不同角色的身份认同的冲突导致的。如果一个人的婚姻环境让他认为自己是男子气十足的人,那么他在婚姻以外的其他身份中也会显得比以前更加的man的。

比如说曾经放荡不羁、攻击性极强的陈小春在婚姻中成功转型为全能奶爸之后,他个人性格中的自我认同也就因此变得更加柔和了许多。相反,如果一个本来温温柔柔的小女生结婚后却天天干一些修理家电、通马桶等活,而她的丈夫却包揽了洗衣做饭的家务的话,那么她在生活中渐渐进化成一个独立的“女汉子”也不足为奇了。

最后说两句

无论如何,结婚是两个人新的一阶段人生的开始。婚姻中有许许多多的事情需要两个人共同参与、磨合。而在这过程中,除了学会如何和对方和谐相处以外,我们对自己的身份、角色的认知也在对方的反应和评价、两个人的相处模式中渐渐地发生变化。当然,这些变化最终让我们的对自己的感知与环境反馈给我们的将会变得越来越相同。

参考文献:

Burke,P.J.(1996).Social Identities and Psychosocial Stress. Psychosocial Stress: Perspectives on Structure, Theory, Life Course, and Methods, 141–174.

Burke, Peter J.1991.“Identity Processes and Social Stress.”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56:836–49.

Cast, A. D., & Cantwell, A. M. (2007). Identity change in newly married couples: Effects of positive and negative feedback.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70(2), 172–185.

Burke, P. J. (2006). Identity change. Social Psychology Quarterly, 69(1), 81–96.

本期作者:张秀晴

新婚是人生的重要阶段,也是婚姻的重要阶段,有研究显示新婚阶段的离婚率高达40%,可以说是离婚可能性最高的一个阶段,毕竟都是第一次结婚没什么经验,可能会遇到很多很多的问题都不知所措,我们的新婚专题就是想为大家揭开新婚的神秘面纱,看看婚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又有什么好的应对方式。

今天我们就从同居的互动模式来开篇。从做家务来跟大家聊聊伴侣中互动这件事。

微信图片_20220508232404.jpg

最近一档以“做家务为独特视角”来洞悉亲密关系的观察类真人秀­——《做家务的男人》火爆全网,所带话题也时常占据微博热搜榜单。节目由袁弘张歆艺夫妇、魏大勋及父母、汪苏泷尤长靖三组合向观众展示真实的家庭生活。

我看完不禁在哈哈大笑中引发了一系列思考。

每个家庭都有自己独特的模式

节目里每组家庭里的成员都有自己独特的互动模式:魏爸会撺掇魏大勋说想吃炖豆角让魏妈做菜,魏妈妈便会很开心地去做;还有就是无论袁弘做什么,张歆艺都会对其表示夸赞以及肯定,以至于夫妻在家务包括其他方面都十分融洽。

这些例子中可以看到他们仿佛有着一套自己独特的相处互动模式,于是在这里我们就需要引出两个概念——夫妻互动行为和互动模式。

“夫妻互动行为“是指夫妻在交往过程中一系列的行为互换(Bradbury & Karney,2010,P.127)。一方在另一方的面前表现了某种行为(如,批评、指责或微笑等),另一方对此行为进行惩罚式的或强化式的回应(否认指责或同意、微笑等)。例如袁弘早起准备早餐、煲汤,然后张歆艺强化式回应(肯定和夸奖),这就是他们夫妻的互动行为。

不同的互动行为便形成了不同的互动模式,各种模式都有其自身特色以及各种模式背后对夫妻双方生活的影响等,这些方面我们在后续的推送中会具体介绍,敬请关注。

互动模式的形成

其实不单单是夫妻之间会形成互动模式,同居的情侣也会因其独特的互动行为形成自己的互动模式。在同居期间,尽管与结婚生活还是有差距,但两人之间依然无法避免地有着一系列的行为互换,这是不言而喻的。许多人在结婚之前都会选择同居一段时间,当我们要了解夫妻互动行为和模式之前,或许可以先了解同居的互动行为。

互动模式并不是一朝而就的,而是在双方长期互动,各种积极行为或者消极行为的相互作用下产生的。还是拿家务分工模式来说,可能你妈妈在厨房里忙活,而你和你爸像魏大勋父子一样瘫在沙发上。然而这种“沙发二子“的家务分工模式也不是一开始就存在的,可能最初女方还是有让男方帮忙的,但是没有得到积极回应,女方于是也没有继续请求帮忙或者积极鼓励,男方更加不以为然,双方通过各自行为相互反馈内心想法,久而久之,形成如今这样的模式。

互动的形成会有多久呢?

互动行为是影响同居生活质量最近、最直接的一条路径,研究互动行为和互动模式有着重要的意义,甚至对于家庭治疗也是巨大的突破口。

然而关于“久而久之“这个时间具体是多久尚不十分明确,而且每对夫妻或者情侣的情况不尽相同。同样的以家务分工模式来说,这虽然只是生活很小很小的一部分,却也能侧面反映互动行为模式的粗略形成时间。我们也非常希望能了解大家家务分工等互动形成的时间,欢迎参加下面的互动活动!

接下来的推送我们继续带领大家了解新婚同居夫妻的互动模式的形成以及如何改善!

敬请期待!!!

关于家务的小TIP

有研究表明,对女性而言,家务满意度比公平更能预测整体关系满意度;而对于男性来说,公平和对家务分配的满意度在预测整体关系质量方面都很重要。所以想要家庭和美收心印,家务分工公平固然重要,但关键还在于是否能让双方都满意的啦。

参考文献:

Bramlett, M. D., & Mosher, w. D. (2002). Cohabitation, marriage, divorce, and re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National Center for Health Statistics. Vital Health Stat, 23(22), 55.

Karney, B. R. (2010). A science of healthy relationships is not a healthy relationship science. Journal of Family Theory & Review, 2(1), 42 46.

Karney, B. R., & Bradbury, T. N. (1995).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118(1), 3- -34.

Karney, B., & Bradbury, T. (1997). Neuroticism, marital interaction, and the trajectory of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72, 1075- 1092.

琚晓燕. 城市新婚夫妻互动行为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及其影响机制 (2013).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