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

作者:罗全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临床与咨询方向研究生

荐序

孩子不爱学习,吼他、骂他,哭求、跪求,恐吓、威胁,软磨硬泡都不管用,家长到底该咋办?本文作者也是两个孩子的爸爸,老大高一了也处于厌学状态,其毕业设计就是拒学行为的家庭干预,各位家长不妨来看看这位爸爸的心得体会。

“学习太累了,没意思,我做什么都没劲…”

“我不喜欢学校,讨厌老师,憎恨学校…”

“我想把学校炸了”……

上面这些内容是我大儿子经常说的话,相信很多家长也曾听过自家孩子表达过类似的感受。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曾对全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进行过调查,结果发现因“喜欢学习”而上学的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仅有8%、10.7% 和4.3%(郑新蓉, 易进, 2000)。

广州市对中小学生拒绝上学行为进行调查,发现拒绝上学行为检出率高达22.5%(陈玉霞, 戴育红, 杨升平, 2016),甘肃省某中学调查结果也显示,有70.4%的同学存在厌学情绪(倪永平, 2018)。

无论是从数据看,还是自身的经验来看,厌学拒学问题在中小学生中都非常普遍。不少家长也为此感到十分头疼。

什么是厌学?

厌学指学生对学校的学习生活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一种不满意、不愉快、厌烦学习的情绪感(张笑妮, 2021)。

主要表现有:

※ 讨厌学习,被动地或根本不愿意接受老师的教育;

※ 上课不能集中精神听课,走神、发呆;

※ 懒得动脑筋思考学习问题,对学习任务有抵触情绪;

※ 无视课堂纪律,上课搞小动作、讲话、甚至捣乱、睡觉;

※ 如果强制其学习,则有逆反心理,出现紧张、痛苦和焦虑情绪;

※ 对学校、老师心怀不满,甚至拒学、混学、辍学。

厌学1.jpg

(图源:图查查)

厌学一般经过四个阶段:焦虑阶段、怀疑阶段、恐惧阶段和自卑阶段

它是逐渐升级不断发展的,从量变转到质变的过程,家长们看看你家孩子现在处于哪一个阶段?

🌟 焦虑阶段:是指学生因为没有实现预定目标而产生冷淡和焦虑意识;

🌟 怀疑阶段:是指学生由于在学习上多次失败,对自己或老师设定的学习目标常常不能实现,进而对自己的学习能力产生怀疑,觉得自己似乎不是一块天生适合学习的好“料子”;

🌟 恐惧阶段:是指学生在学习上产生明显的障碍,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有问题,从而对学习产生恐惧心理;

🌟 自卑阶段:是指学生把学习上的失败,全部归结于自己学习能力低下,以至于彻底失去学习信心。(任胜涛, 2016)。

多数孩子还是处于前两个阶段,此时及时干预还是会有显著效果的!即使处于后两阶段,也不必害怕,办法总比困难多,家长朋友们不要气馁。让我们先找一找厌学原因,再来想想办法。

01 厌学的原因——不是家长也不是孩子的错

可能会有家长产生这样的疑问:“同样的社会大环境、同样的教育教学,为什么别人家的孩子不厌学,只有我家孩子会厌学?”

不妨让我们分别从家庭层面和孩子个人层面探索一下原因。

(a)家庭层面

生活观念、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互动、家庭气氛都可能会造成孩子厌学拒学。

在厌学拒学的孩子家庭中,通常存在父母心理控制、高期望、过度保护、偏重智育的现象(Mallett, 2016)。
其中,父母心理控制是指使用诸如羞辱、内疚诱导和情感退缩等行为来侵入青少年的情感和认知过程,是一种与不良儿童结果相关的消极养育形式。
父母使用心理控制最常见的表达是:

“你怎么这么笨!”——羞辱;

“你怎么对得起我们的付出?”——内疚诱导;

“你长大了只能去捡垃圾!”——恐吓

这样做的后果是让孩子情绪和社会心理发展不良,会导致厌学、拒学和攻击行为等外化问题的增加(Pinquart, 2017)。

具体来说,父母使用心理控制是通过增加了孩子的表达抑制来增加内化问题(如焦虑、抑郁等),进而增加了拒学行为(Hughes et al., 2020)。

简单来说,就是让孩子感到害怕、内疚的同时又不让孩子充分表达不良情绪,导致情绪累积在身体里无处释放,长此以往,就容易造成孩子的焦虑、抑郁,孩子可能会对什么事都提不起兴趣,最终形成厌学、拒学的行为问题。

家庭因素与厌学行为还可能互为负向因果。

根据强迫理论(Coercion Theory):一个人是否会在儿童或青少年时期从事偏差行为,取决于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的双向强迫过程。

强迫是指导致消极行为强化的厌恶事件。强迫过程是一系列不断升级的反馈循环(Dishion & Patterson, 1997)。
当厌学行为出现时,不良的家庭因素也会被放大。当孩子出现厌学行为时,父母可能会表现出紧张、焦虑,过度关注儿童的拒学行为,采用批评、指责甚至打骂或冷暴力的方式,这反而加剧了孩子的心理失衡,甚至可能引发更严重的心理问题,形成恶性循环。

厌学2.jpg

良好的家庭氛围对于青少年是一个很大的保护性因素。当具有破坏性的家庭因素出现时,它们本身会对孩子的个性特征形成不利的影响。比如父母的过度保护,会导致孩子的过度依赖,独立性变差,难以面对挫折和压力,从而间接导致厌学、拒学(高柏慧 等, 2016)。此外,冲突、孤立以及沟通不良等等家庭互动失调的情况也会增加孩子的厌学拒学行为(Bernstein et al., 2000)。

(b)个体因素

影响个体厌学拒学的个人因素大致可以归为三类:目标、动机和方法

缺乏目标

作为家长,我们也曾在青春期有过迷茫的经历,找不到目标,也可能不知道如何达到目标,不确定自己能否实现目标。

其实青少年自我同一性尚处于发展过程中,青少年很容易在家庭和学校中找不到归属感和价值感,自我认同错位,很多人缺乏人生目标,容易造成学习兴趣低下。
当个人温饱问题和小康生活实现后,可以设定更挑战性的目标,如为科技进步,为国家繁荣富强,为造福人类做贡献。

缺乏动机

在缺乏目标的情况下,青少年良好的学习动机主要来源于自我效能感驱动。家长们给孩子灌输的观点很重要,如果只是说“不学习将来没好工作”,“爸妈为你付出一切都是为了让你能好好学习”,也只能给孩子一些暂时性的动力,但它的副作用是增加孩子焦虑、愧疚情绪,属于前文提到的心理控制。

由于青少年阶段心理的发展跟不上身体的发展,当面临较重的学习任务,遇到挫折、失败时,孩子需要得到父母及时的关注与支持,否则心理容易受挫,从而产生恐惧、害怕等厌学情绪,时间长了,就产生习得性无助心理。

学习方法不当

当孩子面临学习动力不足时,家长反复地采用批评、指责的方式以此来推动孩子的学习,容易让孩子产生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当面临焦虑和恐惧的时候,有些孩子可能会以焦虑为动力推动学习,但也只是短期起作用。很多学生应对焦虑的方法是逃避学习,通过网络和游戏应对焦虑,反而加重了厌学。此外,学习策略和方法需要长时间的习惯养成,青少年往往没有一套科学完整的学习方法,用功学习一段时间后却不见成效,渐渐失去学习动力,出现厌学行为。

02 应对厌学,家长可以做什么?

对于每个家庭来说,只有家庭因素和个体因素是属于内部的可控的因素,这也是我们应对厌学问题最直接有效的着力点。

创设良好家庭氛围,从夫妻关系着手

要创设良好家庭氛围,看似千头万绪,却有一个很好的抓手,那就是夫妻关系。夫妻关系是家庭功能的基石,父母保持情感稳定,一方面能让父母自身的生活更幸福,另一方面,也能给孩子的人生树立榜样,给到青少年充分有利的支持,为其输入正向的心理营养,投入产出比如此之高,值得每位父母花大力气改善。

亲子3.jpg

(图源:图查查)

夫妻关系经营的方法,主要包括构建积极的关系、建立有效的沟通、接纳双方的差异三个模块。这不是一项简单工程,家长朋友可以找适合自己的书,建议只选一本就可以了,反复阅读,看透、读烂,看书后多实践,必要时也可以请专业人士帮助。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孩子厌学与不良的亲子互动模式互为因果,应对孩子厌学问题,改善亲子关系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很多父母在和厌学的孩子互动时都会出现这种情况: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双方在不停地相互指责,停留在愤怒、挫败情绪之中。若想打破这种负性循环,最重要的是父母要有耐心去倾听孩子,听到孩子内心的想法与感受。

倾听有三大好处

第一是促进亲子关系;

第二是在此过程当中反映孩子的情绪,教他们识别和表达情绪,防止负面情绪如焦虑和抑郁的累积;

第三是能让他们为自己行为负责,在沟通中他们会逐渐的把问题看得更清楚,自己做决定,采取行动。

钟思嘉等(2020)提出了积极倾听的四要素

© 要养成习惯去和孩子确认他的表达;

© 要反映正面的感受,让孩子了解父母愿意和他们共同分享喜悦;

© 要正确地反映孩子的意思,避免激发孩子的抗拒或防卫心理;

© 要多利用时间倾听,内容不一定局限在某个问题上,还包括其他的爱好、兴趣、人生观,并试图在家里创造一些快乐时光。

比如前几天我和孩子有这样的对话,我就在尝试积极倾听:
儿子:又要考试了,烦死了!
我:你一想到考试就烦,是吧?

(重述对方的话,确认表达)

儿子:嗯。
我:你这个烦是指愤怒?无奈?害怕考不好?

(让他多体会自己的情绪,提高觉察力)

儿子:我也不清楚,就是烦。
我:我猜一下哈,你对这个考试制度很反感,所以会愤怒,但又无法改变现实,所以无奈,又害怕成绩可能不理想,可能会感到挫败,是这样吗?

(他把很多负面情绪都说成是烦,因此我试图帮他觉察情绪,提高情绪识别能力)

儿子:好像是这样哎。
我:你再多说说嘛

(促进情绪的表达,使情绪能量释放)
……
我:今天妈妈买了你最喜欢吃的比萨

(内容不局限在学习上,创造快乐时光)
……
同时,凡事过犹不及,父母还要注意四个不要

❌ 父母不要强迫孩子做感受与情绪的分享;

❌ 不要提问太多;

❌ 不要过度倾听,特别没有建立良好关系时,过度倾听会使孩子产生退缩的行为;

❌ 不要期望自己做得十全十美,有时未能积极倾听时也无须自责或焦虑。

激发孩子学习的动力

激发动力通常是难点所在。这需要一个探索过程,也可能会出现反复,需要家长保持耐心,具体可以从以下三方面入手(陈海贤, 2020):
(1)创造新的愉快体验。人同时具备感性和理性,感性可比作一头大象,理性则为骑象人。通常情况下,是由理性控制方向,但“大象”的力量更大,所以要产生改变,必须要有新的情绪体验,才能驱动大象。在孩子学习过程中,想办法让孩子产生良好的情绪体验,比如使用奖励,当孩子集中精力学习20分钟,就奖励孩子和小伙伴玩耍十分钟/吃一颗糖果等。

(2)明确目标、想象情境。首先和孩子一起去探索人生目标,将学习与他们的人生目标联系起来。带孩子去体验“学习是为自己而学”,而不是让孩子被动接受家长“灌输”的观念。
其次,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想象目标已经达到后的状况,这种想象可以激发孩子改变的动力,在心理咨询中这种方法被叫称作奇迹提问技术。假想目标达成的情境后,试着让孩子站在目标达成的时候,给现在的自己提建议,这样就可以找到实现目标的方法和路径。

(3)运用小步骤原则。将宏大的目标分解,从小的改变开始,让孩子在每一次小小的改变中体会到成功和喜悦,感觉到自己是有能力的,不断积累成就感、效能感。

培养高效学习的习惯

家长朋友们不仅要教会孩子具体的学习策略,而且还要教会他们进行自我调控的方法,即如何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等,为孩子提供终身学习的机会,把他们培养成有自我调节能力的学习者。这样在学习的路上,孩子积极主动的把握自己的方向,并能随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它包括以下内容(哈维, 奇基-沃尔夫, 沈华东, 李跃, 2011):
信心:保持积极而坚定的信心;
情绪:培养积极的学习情绪,并使自己经常处在这样的情绪之中;
目标:为自己制定方向性的大目标,进而确定具体的学习目标,做出策略性的规划;
方法:和老师积极沟通,了解有效的学习方法;
监控:及时评价自己的学习及学习策略的功效,监督自己的表现;
时间:有效的管理时间;
环境:为自己创造一个舒适高效的学习环境;
求助:在必要时寻求帮助。

培养学习习惯的过程,涉及如此多的因素,看起来非常困难,但换一个角度来看,这未尝不是一件好事,因为至少有这么多方法可以帮助孩子改善自己的学习状况。

当你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和他们一起去找到学习的动力之后,就可以在家长或老师帮助下培养高效的学习习惯,或者孩子自己就能养成自己好的学习习惯。相信到了这一步,孩子的厌学问题就基本解决了,随着他们学习效率的提升,在学习时的情绪会越来越好,进入一个良性的循环,不断的取得成就,能够应对各种挑战,并且充满自信,这种胜任感会让他不断的寻找新的挑战,解决新的问题,会让他们更加爱上学习。

作者说

最后我想说:应对厌学的方法是清晰的,但家长需要花费精力和时间去学习如何在实际操作中应用这些方法,这个学习的过程可能是需要一年、两年甚至更长。有时,不良的家庭系统模式会让家庭卡在问题中无法自拔,建议家庭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师寻求帮助。就像每个家庭的身体疾病需要家庭医生,在精神方面也不妨找合适的心理咨询师来做家庭医生,定期做“体检”,让你的家庭更幸福,减少家庭成员受到心理困扰的风险。

参考文献

Bernstein, G. A., Borchardt, C. M., Perwein, A. R., Crosby, R. D., Kushner, M. G., & Thuras, P. D. (2000). Imipramine plus cognitive–behavioral therapy for school refus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Academy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Psychiatry, 41, 111−112.

Dishion, Thomas J., & Gerald R. Patterson. (1997). The timing and severity of antisocial behavior: Three hypotheses within an ecological framework. In Handbook of Antisocial Behavior(pp. 205–217), edited by David M. Stoff, James Breiling, and Jack D. Maser. Hoboken, NJ: John Wiley and Sons, Inc.

Hughes, P. M., Ostrout, T. L., & Lewis, S. (2020). The impact of parental and individual factors on school refusal: A multiple-mediation model. Journal of Family Studies, 1–16.

Mallett, C. A. (2016). Truancy: It’s not about skipping school. Child and Adolescent Social Work Journal, 33(4), 337–347.

Pinquart, M. (2017). Associations of parenting dimensions and styles with externalizing problems of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An updated meta-analysi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3(5), 873–932.

陈海贤. (2020). 了不起的我. 臺北: 究竟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陈玉霞, 戴育红, 杨升平. (2016). 广州市中小学生拒绝上学行为调查.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30(2), 140–141.

高柏慧, 刘果, 黄俊峰, 张园园, 王旭梅. (2016). 青少年拒绝上学行为与气质性格、父母气质性格的关系研究. 国际精神病学杂志, 43(01), 10–14.

哈维, 奇基-沃尔夫, 沈华东, & 李跃. (2011). 培养孩子独立学习能力 帮助学生获取学业成功的实用手册. 天津: 百花文艺出版社.

倪永平. (2018). 探究中学生厌学心理成因及矫治措施. 新一代, 7, 81.

任胜涛. (2016). 青少年厌学现象的成因及心理辅导机制构建. 中国青年研究, 0(4), 90–94.

钟思嘉, 王宏. (2020). 儿童时间管理父母效能手册.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张笑妮. (2021). 社会工作介入儿童厌学问题的个案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甘肃政法大学, 兰州.

郑新蓉 易进. (2000). 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调查报告. 青年研究, 1, 2–8.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罗全辉

编辑 | 王婉睿 韩思思

排版 | 韩思思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作者介绍:蒋灿 刘祥宇

粉丝小A在后台给我们留言说:我跟男朋友到了谈婚论嫁的时候,但他母亲提出婚后想跟我们一起住,我心里不愿意,但不知道该不该妥协,跟公婆生活在一起真的很可怕吗?

实际上,现在的年轻人在婚后不仅不愿意跟对方的父母住,也不愿意跟自己的父母住在一起。

我的一位女性朋友结婚后就跟自己的爸妈住一起,最初大家相处得还比较和谐,但随着在一起的时间增多,矛盾也越来越多:

她妈妈总会嫌弃她老公不够勤快、不够体贴,甚至他们夫妻之间的玩笑话也会被父母当真,时间一长,她老公也开始抱怨起来,她被夹在中间感到心力交瘁……

01 婚后跟父母同住,为何会矛盾重重?

从心理学角度看,跟父母同住产生的种种矛盾都源于“原生家庭干涉”。一提及原生家庭干涉,想必已婚的朋友们脑海里就会浮现出很多的画面。

**在心理学上,原生家庭干涉是指夫妻双方的原生家庭成员(父母)指向其婚姻家庭生活的一系列干涉行为总和。

简单来说,原生家庭干涉是双方父母对你们夫妻生活的介入和干涉。**

这种干涉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夫妻家庭生活的干涉,一类是对个人生活的干涉

研究发现,第一类对家庭生活的干涉包括夫妻冲突、家务分配、财务、家庭日常生活和养育孩子5个方面,而第二类对个人生活的干涉主要表现在个人工作、人际关系、娱乐活动和价值观念4个方面(姚姝婷, 2019)。

最常见的,小两口闹矛盾了,本来应该是床头吵架床尾和,结果父母一进来参和,免不了好心办坏事。

再比如,父母更可能倾向于宠溺孩子,而你可能更重视孩子规则意识的培养,因而你也会苦恼于父母过多插手孩子的教育问题。

相较于对家庭生活的干涉,父母对个人生活的干涉并不是婚后才有的,更多是一种贯穿始终的干涉行为,比如早睡早起问题,做事方式方法问题等等,不同的是,他们对你个人的干涉会迁移到对你另一半的干涉上,这就更容易成为矛盾的导火索。

父母1.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02 原生家庭干涉的危害大吗?

从研究角度来看,协调不好原生家庭干涉,确实会对整个家庭关系带来不好的影响。

国内学者袁晓娇(2013)收集了川渝地区新婚、孩子未入学、孩子幼儿园、孩子小学低年级四个阶段的341对夫妻的问卷数据,分析发现:

夫妻感知到的父母对家庭生活的干涉不仅对自身感知到婚姻质量有消极影响,而且还对配偶感知到的婚姻质量有消极影响,夫妻报告的姻亲关系在其中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原生家庭干涉会损害夫妻与配偶原生家庭父母的姻亲关系,如对姻亲的情绪、态度等,进而影响到夫妻对婚姻质量的感知。

换言之,父母对我们的干涉常常会让我们对他们产生不好的印象或态度,甚至激发彼此的厌恶感,而这种对对方父母的厌恶感就很容易影响夫妻关系。

03 如何应对原生家庭干涉对婚后关系的影响?

有人说,既然父母的干涉危害这么大,那我们干脆别住一起不就好了吗?如果有条件分开住自然是好的,但如果没条件怎么办?

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工作忙,压力大,常常需要父母过来帮忙带孩子,很多情况下,这种干涉是不可避免的。那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来自原生家庭的干涉,化干戈为玉帛呢?

1.建立家庭内部的边界感

一个家庭,就像一个人的身体,是一个系统。在系统内,所有的组成部分都被组织成了一个整体,也就是说,一个家庭里包含了很多共存的子系统。

就拿一个祖孙三代一起生活的家庭来说,你和孩子就构成了亲子系统,如果孩子的奶奶为了让孙子更喜欢自己,而常常跟孩子说你的坏话,或者过度干涉你对孩子的教育行为,那她的做法就是没有家庭边界感的体现——她的行为破坏了亲子系统的稳定性。

因而,建立好家庭的边界的核心方法是建立有效的家庭规则、分清成员各自的家庭职责,并达成共识。如果你可以跟父母达成共识,“在大的教育方式上大人要保持一致”、“不当着孩子的面公然反对某一方的教育”、“父母主要负责孩子的起居和接送,你们负责孩子的学习和行为教导的问题”,那么在养育上就能免去很多麻烦和冲突。

父母2.jpg

(图片来源:图查查)

相反,如果原生家庭的成员(祖父母)不能明确、清晰自身的责任与权力,过分卷入或干涉父母子系统,混淆子系统间的界限或使其僵化,导致子系统间无法开展有效的互动,则将会对夫妻关系、亲子关系等家庭关系都产生消极的影响。

2.平衡家庭中的情感需求

在某档综艺节目中有这样一幕:夫妻散步回来后,婆婆不开心地坐在沙发上,质问他们为什么不带自己一起去,很显然,婆婆感受到了被忽视,而产生了消极情绪。

研究者(Milardo & Lewis, 1985)提出的干预模型(Intervention Model)指出,个体进入婚姻关系后,分配给其他社会关系网络中成员的时间与关注会相应减少,导致成员体验到失落或焦虑的消极情绪,进而对个体的婚姻关系产生消极的影响。

因而,合理分配好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注尤为关键。家庭中的每个成员都有各自的情感需求:妻子产后可能比平时需要更多的关注,而丈夫在孩子大一点的时候也可能需要妻子把对孩子的关注分一点给自己。

站在我们父母的角度,他们也有自己的需求,“我辛辛苦苦帮你们带孩子,你不能彻底有了媳妇忘了娘啊”。

特定的时刻,给特定的成员以更多的关心,就能让家庭更紧密,也更稳固。

3.建立坚实的夫妻联盟

研究发现,压力水平与个体幸福感并不是线性的关系,伴侣支持能在两者间起缓冲作用(Cutrona et al., 2005; 侯娟, 2012)。

例如,丈夫受到的伴侣支持会调节原生家庭干涉对丈夫婚姻质量的影响(袁晓娇,2013)。也就是当丈夫感知到高水平的伴侣支持时,原生家庭干涉对丈夫感知到的婚姻质量就没有了显著影响。

另一方面,研究者Wu等(2010)对台湾地区125名已婚女性的调查显示,当妻子跟公婆产生矛盾时能得到丈夫的支持时,跟公婆的问题就不会对其婚姻质量产生损害。

父母3.jpg

(图片来源:图查查)

这就提醒我们建立夫妻支持联盟的必要性

在面对家庭姻亲矛盾时,夫妻双方首先应让对方感受到自己在与其一同面对,一同努力,给予对方情感上的信任,或者是语言上的肯定,肢体上的安慰等,而不是一味地指责或者不闻不问,这样才能避免双方将对原生家庭的消极情绪带入到婚姻中,减少干涉对婚姻质量的消极影响。

虽然原生家庭干涉对婚姻有很多的消极影响,但寻找原生家庭与婚姻的平衡点仍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我们和家庭一起成长的好机会!

我们在社会中和家庭中承担着各种各样的角色,有着各种各样的责任。这些角色和责任应对中的关系问题也会给我们带来焦虑、抑郁等个人情绪问题[8]。更好地照料自己,才能更好撑起自己的幸福生活。家姻心理现推出针对抑郁焦虑情绪的自主训练营,每天给自己15分钟,给自己3周时间,找到自己的情绪改善自留地。

父母4.jpg

加小助手了解更多

参考文献

[1]侯娟. (2012). 婚姻压力对婚姻质量的影响:危险性因素和保护性因素的作用.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2]袁晓娇. (2013). 婚姻中的原生家庭卷入:特点及其对夫妻婚姻质量的影响.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3]姚姝婷. (2019). 原生家庭干涉对婚姻稳定性的影响:婚姻质量的中介作用. (硕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4]Bryant, Chalandra, M., Conger, & Rand, D. (1999). Marital success and domains of social support in long-term relationships: does the influence of network members ever end?. 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5]Cutrona, C. E., Russell, D. W., & Gardner, K. A. (2005). The Relationship Enhancement Model of Social Support. In T. A. Revenson, K. Kayser, & G.Bodenmann (Eds.), Couples coping with stress: Emerging perspectives on dyadic coping (pp 73-95). Washington, DC: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6] Milardo, R., & Lewis, R. (1985). Social networks, families, and mate selection: A transactional analysis. The Handbook of Family Psychology and Therapy.

[7]Wu, T., Yeh, K., Cross, S. E., Larson, L. M., Wang, Y., & Tsai, Y. (2010). Conflict with mothers in-Law and Taiwanese women’s marital satisfaction: The moderating role of husband support.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8(4), 497-522

[8] Whisman, M. A., & Uebelacker, L. A. (2003). Comorbidity of relationship distress and mental and physical health problems. In D. K. Snyder & M. A. Whisman (Eds.), Treating difficult couples: Helping clients with coexisting mental and relationship disorders. (pp. 3–26). Guilford Press.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刘祥宇 蒋 灿
编 辑:刘祥宇
美 编:何文宣

作者:家姻心理咨询师 王海平

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常常不太知道怎么和其他小朋友玩,经常一个人自顾自的玩耍或用别人接受不了的方式与他人社交;他们常常不能清楚准确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要;他们常常做一些重复而无意义的行为或者不停的问你同一个问题;他们常常无缘无故大发脾气,很久也停不下来;他们常常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或下座位溜达,不能有效融入课堂;他们常常睡眠不好或挑食严重……

孤独症1.jpg

他们是一群什么样的孩子呢?他们是被称为孤独症的孩子,也就是俗话说的“自闭症儿童”。他们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的行为表现:

#01 社会交往障碍

患有孤独症的儿童缺乏与他人的情感交流,缺乏对父母的依恋,对外界刺激不感兴趣。

#02 言语和语言的交流障碍

社会交往中较少使用言语,模仿性言语、刻板性言语较多,人称代词容易混淆。

#03 兴趣狭隘和刻板行为

刻板或仪式性行为较多(DSM-5,2015),改变这些刻板或者仪式化的行为往往会引发他们的焦虑反应。

孤独症2.jpg

孤独症儿童按旧的分类标准精神疾病分类手册(DSM-IV)中分为典型孤独症、雷特综合征、儿童瓦解障碍、高功能孤独症、阿斯伯格孤独症和未分化的广泛发展性障碍(PDD-NOS)。

新的分类标准中(DSM-5)把孤独症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轻度、中度和重度孤独症。孤独症属于一种发育障碍类疾病,就是说它会涉及到儿童发育的很多方面,绝大多数案例都是先天的,并非后天教养方式导致的。

孤独症儿童自发现以来,新闻媒体报道的患病率呈现井喷式增长的趋势: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患病率为6-13.9/万;90年代以后,患病率增长为1/600;到了2005年,患病率则为1/166。

目前韩国是2.6%,日本是1.6%,英国是1.5到1.6,美国最新统计数据为1:59,患病率比2016年发布的数据1:68上升了15%(CDC, 2018)。已经实现了从1985年之前罕见病到流行病的转变。

男孩患自闭症的数量是女孩的4倍(Fombonne, 1999),但女孩的症状一般较男孩更为严重,预后效果也比男孩要差。

孤独症不仅给儿童带来不良影响,而且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很多压力。如何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症状,使其更好地适应和融入到学校和社会,已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关注的一大问题。现在流行的干预方法主要是针对儿童自身的干预,包括:

#01 应用行为分析法

(Applied Behavior Analysis, ABA)

Lovass(1987)认为:“ABA是一门可以有效改善人类行为的干预方法,它是借助行为学的原理和策略,来改善孤独症儿童的社会性行为”。

#02 关键反应训练法

(Pivotal Response Treatment,PRT)

Koegel等人(1975)认为:“采用PRT可以对孤独症儿童的关键领域进行有效的干预,也能够实现较为长期的效果,这些关键的领域发展以后还可以促进其他领域行为的改善,并能继续泛化到不同的情境中”。

#03 结构化教学法

Eric(1972)认为:对孤独症儿童所处的物理环境、学习或活动顺序进行积极的组织和调整,可以有效促进孤独症儿童能力的培养。同时利用视觉提示的方法。可以更好地发挥孤独症儿童的善于视觉学习的优势。构建结构化的支持性学习和生活环境,使之更适用于儿童的理解特点,增加其对于环境中事件的可预知性,可以更好地促进孤独症儿童的学习。

除此以外,还有很多针对孤独症儿童的干预方法。这些干预方法尽管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效果有限,往往缺少对孤独症儿童日常生活的家庭系统进行有效的利用和干预推进。让干预不够全面和无法效益最大化。如在以往的孤独症儿童干预中,主要是通过机构干预进行的。很多家庭过于放大和依赖机构的干预,忽视了家庭干预的重要性

家庭是社会的核心细胞,更是个人成长的首要环境(韩刚跃, 2012)。很多孤独症儿童家庭长期奔波于各个训练机构,错过了儿童干预的最佳时期和家庭在干预中可以发挥的主体作用。使原本可以更好改善的孤独症儿童的感知水平、认知水平、语言能力等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事实上,家庭在孤独症儿童的干预训练中作用至关重要。成功的孤独症儿童教育康复70%来源于家庭(韩刚跃, 2012)。

针对上述情况,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建立了由方晓义教授和王海平老师为主,包括博士生、硕士生和本科生为成员的研究和干预团队,从协同干预的方式出发(Roy, 2010),围绕家庭治疗理论,创立了集“个体-亲子-夫妻-社会资源”干预于一体的孤独症儿童家庭协同干预体系,并付诸实践,取得了良好的干预效果。

高功能孤独症儿童的家庭协同干预案例

干预前儿童及家庭的基本情况

小Z,女,12岁。小学六年级第一学期。3岁时在当地三甲医院儿童精神科被诊断为孤独症。诊断依据包括《孤独症行为检查表》(ABC量表)65分;《克氏孤独症行为检查表》8分,两项诊断均达到诊断标准

五年级时情绪行为问题十分突出,课堂喊叫、无故发笑、存在咬手打头等自伤行为;下座位,干扰课堂;学业知识难以理解跟随,对他人无内在交往需求等问题。在家休学一年。小Z休学后,母亲辞职在家,负责她的教育训练。父亲工作忙碌。由于母亲全天陪伴小Z,负责生活和教育干预,身心疲惫,重度抑郁水平。

到目前为止,对小Z及其家庭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家庭系统干预,每月1次。干预的主要内容包括:

#01 个体干预

主要进行了:

(1)社会性发展调节;

(2)感知觉调节;

(3)注意力调节;

(4)语言调节;

(5)动作控制力调节;

(6)认知调节。

#02 家庭干预

(1)家长抑郁焦虑调节;

(2)亲子互动模式改变;

(3)家庭作业辅导模式调整;

(4)家校沟通模式调整;

(5)社交规则理解及技能干预。

通过这些干预方法的实施,小Z的症状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下面呈现了干预前后家长和教师的反馈。

干预半年后评估反馈

孤独症3.png

干预半年后家长反馈

孤独症4.jpg

干预半年后班主任的反馈

孤独症5.png

小Z刚刚独立参加完初二年级的会考,成绩合格。小Z在“个体-亲子-夫妻—社会资源”协同干预模式下,在半年的时间实现了很大的改变。

参考文献

美国精神医学学会编著,张道龙等译(2015).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杨晓玲(2006),解密孤独症,北京:华夏出版社

William L.Heward著,肖非等译(2007),特殊需要儿童教育导论(第八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韦小满(2006),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北京:华夏出版社

Lorna wing著,孙敦科译(2008),孤独症谱系障碍,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仁可雨(2016),家庭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干预中的应用综述,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2016(7),143

邹小兵(2005),以家庭为基地的短期结构化教育治疗儿童孤独症的疗效,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5(2),88

杜东巍(2013),社会支持视角下社会工作介入对自闭症儿童家长的研究,硕士,吉林大学,2013,45

林云强(2013),自闭症儿童家庭干预方法的研究,当代青年研究,2013(5),107-112

Darla R.Botkin(2000),Family play therapy; A creative approach to including Young children in family therapy,2000(19),31-42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王海平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杨婉婷

作者:欧阳运婷 安伟

试想一下,当孩子告诉你:“我这次考试是班级第三名!”,你会如何回答呢?你更可能说“你真是太棒了,你的努力得到了结果。爸爸妈妈为你感到骄傲!”,还是会说“前两名是谁呀?你和前两名的差距在哪里呢?总结一下经验,下次争取拿个第一名!”?

不难发现,前者更侧重于肯定孩子的努力和价值,而后者则督促孩子反省,这二者其实是父母对孩子同一表现的不同回应,也就是不同的育儿实践

导向1.jpg

图1 父母的两种回应方式
注:上图均来源于网络。

01 不同文化影响下的育儿目标

2019年12月发表于Developmental psychology杂志上的一篇文章,探讨了与父母育儿目标有关的问题

以往研究发现,不同的文化价值观和规范会对个体的发展作出不同的要求,父母会据此调整育儿目标,而育儿目标是父母育儿行为的主要驱动力,父母育儿目标的差异可能导致其教养方式的差异,从而导致不同文化中成长的孩子之间存在差异。

(1)文化的影响

以中国和美国为例,中国是相对集体主义的文化,优先考虑群体和谐,因此个人需要发现自己的缺点并克服以达到社会环境的标准,完善自我,为社会做贡献;而美国是相对个体主义的文化,强调个人的独特性和中心地位,个人的自我价值感是肯定其独特性的关键,因此被视为动力和幸福的主要来源。

(2)育儿的目标

在这两种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中国父母可能更重视培养孩子不断努力提高自己,为其设定自我提高的目标,对孩子的表现往往是失败导向的,也就是说无论孩子表现好坏,父母均倾向于指出孩子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而美国父母则将自我价值感视为孩子幸福和成功的基础,为其设定自我价值目标,对孩子的表现则往往是成功导向的,倾向于保护孩子的自尊,强调孩子已经取得的成就。

02 父母的两种回应方式对孩子的影响

已有研究指出,父母不同导向的回应对孩子的情绪存在差异性影响。

(1)失败导向的回应

父母采用失败导向的回应越多,孩子往往能够取得更优异的学业成绩,但在面对不同的学习任务时,可能会有更大的压力,并对失败非常敏感,更容易感到沮丧,从而产生情绪困扰的可能性也越大

(2)成功导向的回应

父母采用成功导向的回应越多,孩子在获得成功时就会越快乐,但不会有学习上的进步或好处,同时过度的夸赞可能意味着不切实际的期望,从而给孩子带来情绪负担

基于以上推论,研究者采用文化社会化模型分析了中美两国父母是否在育儿目标上存在差异,以及这种差异是否伴随着他们对孩子不同导向的回应,同时关注了不同回应对孩子情绪困扰的影响。

03 有关的实验研究

文化社会化模型认为,由文化价值和规范塑造的育儿目标会通过影响育儿实践来导致不同文化下孩子成长的差异

导向2.jpg

图2 文化社会化模型
注:上图所示来源于.Ng, J. et al.(2019)。

研究者通过1个追踪实验验证了此模型。

研究中,研究者在2011-2012年对美国和中国共计397名母亲和她们7年级的孩子进行了两次追踪调查。孩子7年级时让母亲填写报告了她们对孩子的目标导向及其对孩子表现的回应,同时让孩子报告了他们的情绪困扰;一年后,孩子8年级时再次让孩子报告情绪困扰。

研究结果如下图3所示,中国母亲比美国母亲更多使用自我提高的目标,而美国母亲比中国母亲更多使用自我价值的目标;同时,中国母亲对自我提高和自我价值的目标的使用没有显著差异,而美国母亲更倾向于使用自我价值的目标

导向3.jpg

图3 中国和美国母亲育儿目标的差异
注:上表所示数据来源于.Ng, J. et al.(2019)。

此外,中国母亲比美国母亲更多使用失败导向的回应,而美国母亲比中国母亲更多使用成功导向的反应;从整体上来看,两国母亲均倾向于使用成功导向的回应,见下图4。

导向4.jpg

图4 中国和美国母亲导向回应的差异性
注:上表所示数据来源于.Ng, J. et al.(2019)。

另一方面,升入8年级后,两国孩子的情绪困扰均比7年级时多,但比起美国孩子,中国孩子有着更多的情绪困扰,结果印证了前文提出的推论,见下图5。

导向5.jpg

图5 中国和美国孩子不同年级的情绪困扰
注:上表所示数据来源于.Ng, J. et al.(2019)。

除此之外,研究者使用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文化社会化模型,结果如下图6所示。

导向6.jpg

图6 结构方程模型验证文化社会模型图
注:上图所示数据来源于.Ng, J. et al.(2019)。

国家对情绪困扰的显著影响有以下几条路径

第一条是先通过自我提高的目标,再通过失败导向的回应影响情绪困扰(β=.01)。研究者提出,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是母亲的自我提高目标和失败导向的回应给孩子带来过度的压力,传达出他们永远都做不好的信息,导致孩子产生情绪困扰。

第二条是通过失败导向的回应影响情绪困扰(β=.04)。这说明中国和美国的母亲可以直接通过失败导向的回应导致孩子产生情绪困扰,但是同时说明导致母亲采取失败导向回应的不只有育儿目标,还可能存在其他的因素。

第三条是通过自我提高的目标影响情绪困扰(β=.03)。这说明中国和美国的母亲通过采取自我提高的目标直接导致孩子的情绪困扰,但是同时说明自我提高的目标还存在其他可能的对于孩子情绪影响的机制。

第四条是先通过自我提高目标再通过成功导向影响情绪困扰,这条路径不显著。说明当父母的自我提高目标与成功导向回应相结合时,不会导致孩子的情绪困扰,也就是说当父母虽然持有培养孩子自我提升的育儿目标,但能每次肯定孩子做的好的地方时,不会给孩子造成压力。

本研究很好地证明了不同文化会对育儿目标产生影响,同时这些存在差异的目标会影响父母对孩子表现的回应,进而影响孩子的情绪困扰。

读到这里,回想一下在你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你是属于对孩子做出失败导向反应的父母,还是对孩子做出成功导向反应的父母呢?你有没有发现,当你对孩子做出不当导向反应的时候,孩子的情绪、行为、成绩等方面有何不同?

欢迎把您的感受分享给我们,可以发邮件到:service@jiayinxinli.com

参考文献
Ng, J., Xiong, Y., Qu, Y., Cheung, C., Ng, F. F. Y., Wang, M., & Pomerantz, E. M. (2019). Implications of Chinese and American mothers’ goals for children’s emotional distress.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5(12), 2616–2629.

策 划:方 晓 义
撰 稿:欧阳运婷 安 伟
编 辑:张 寅 冰
美 编:郭 雨 馨

作者:诺亚方舟

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已成为当今社会极其关注的一大问题,不仅有关的案例经常见诸报端,引起社会的极大反响,而且,还有研究发现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随年份呈不断增长的趋势。像辛自强等人做的横断历史研究就发现,我国青少年1990到2006年在SCL-90量表9个因子上的得分就呈不断上升的趋势。

问题1.jpg

图1 我国青少年1990-2006年SCL-90得分的发展趋势
(Xin, Niu, & Chi,2012)

在儿童青少年出现这么多心理行为问题之后,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都很着急,党和政府也很关心,出台了很多有关心理健康的方针政策,希望通过这些文件的出台来推动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成长。

在解决儿童青少年心理行为问题的时候,除了像个体心理咨询治疗流派,如认知行为治疗学派那样直接针对这些问题开展工作之外,家庭治疗还特别强调要探讨隐藏于这些心理行为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正是这些原因才导致了儿童青少年出现了这些问题,也只有弄清楚这些原因,才有可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

那隐藏于这些心理行为问题背后的深层原因都有哪些呢?美国儿童心理学家Rudolf Dreikurs对此进行了总结,他认为学生出现行为不当,常常是为了追求某种目的,或者是因为某种不恰当的目的。结合Rudolf的观点,本文概括了4大原因

1、权力斗争

每个人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发展心理学上讲,大概2岁左右的孩子就已经在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方面初露端倪。那个时候的孩子,对于那些他们自认为“力所能及”的事情,都会表现出要自己来做的愿望和举动,哪怕做得不好也要自己来做。

问题2.jpg

(图源:veer图库)

当父母不让他们做,或者想代替他们做的时候,他们甚至会通过发脾气的方式来表达不满。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青少年对权力的渴望和追求越来越强烈,到青少年时期达到高峰

这个时候的青少年,他们自认为已经长大成人了,想要获得与此相应的权力,但在父母的眼里,他们仍然是还没有长大的孩子,害怕给予权力,万一出现偏差,就会影响到他们的发展,因此,会限制他们的权力、独立和自由。

当儿童青少年的权力需求得不到满足时,有些青少年就会通过心理行为问题的方式来与父母抗争。当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出现心理行为问题之后,多半都会通过改变过去对孩子的限制约束来满足孩子的愿望,从而使孩子获得这场斗争的胜利。

我曾经做过一个初中女生咬手指的咨询

这个女生是学校树立的大家要学习的榜样。在妈妈眼里,也是那种非常听话的孩子,但唯独在咬手指这件事情上,无论妈妈使用什么方法惩罚她,她都会坚持咬手指。这与妈妈说的“乖孩子”的形象完全不符。

究其原因,是因为她是被大家公认的一个“乖孩子”,为了符合这个形象,她不能公开地表达心中不同于父母、老师们的想法,但又要表达自己的独立和权力,最后找到了“咬手指”这个行为。无论妈妈如何惩罚,她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在这件事情,她赢得了“斗争”的胜利,战胜了妈妈!这就是“权力斗争”!

2、转移注意

转移注意讲的是儿童青少年通过自己表现心理行为问题的方式来转移父母对他们之间或者个人问题的关注。在儿童青少年表现心理行为问题之后,父母就会把注意转向孩子,不再有时间去关注他们之间或者自己的问题。

在父母之间或者父母中的某个人出现问题之后,会对家庭的稳定和谐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孩子不愿意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但以他们的心智能力无法通过正常的方式来帮助父母,有一个特别起效的方式,就是表现心理行为问题

当孩子表现心理行为问题之后,有些父母就会放下自己的问题,然后把注意力转向孩子,去寻找帮助孩子的方式方法。这样一来,父母的关系或者父母就得到了一个暂时的保护,使得问题不至于继续恶化下去,或者发挥破坏性的作用。

大家可以去观察那些父母不断争吵的家庭,孩子不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总是充满矛盾、缺少温暖的家庭,也很担心父母继续争吵下去会影响到这个家庭的存续。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有些孩子就会不断尝试各种各样的方法来帮助父母

当他们表现心理行为问题,如不去上学、离家出走、抑郁等等的时候,父母可能就会停止冲突,转而来关心孩子。孩子发现当Ta表现心理行为问题之后,父母就不再继续争吵了,Ta就可能会继续表现这些问题来转移父母的注意力。

3、获得关注

来自于他人的关注、与他人发生联结是人最基本的需要,儿童青少年更是如此。他们需要获得重要他人的关注,当这些关注无法满足他们的需要的时候,就可能通过心理行为问题的方法来获得这些关注。

做了父母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印象,有些孩子到幼儿园之后很不适应,为什么呢?其中的一个原因是在家里的时候,孩子是众星捧月般地得到照顾、呵护,但到了幼儿园,3、4位老师照看二十多个孩子,分配到每个孩子身上的时间就会比在家里的时候少很多。

这个时候,有的孩子就会通过一些心理行为问题来获得老师的额外关注,例如,排队的时候站到队伍外面来,吃饭的时候拖延等等,每当这个时候,这些孩子都会得到老师额外的照顾。

问题3.jpg

(图源:图查查)

我们曾经翻译了一本名为《如何做父母》的书,其中就讲了一个学生是如何通过调皮捣蛋的行为来获得老师的关注的

这个孩子在班上经常出现一些扰乱课堂秩序的行为,刚开始的时候,老师都会采取诸如罚站等方式来惩罚他

有一天这个孩子又扰乱课堂秩序被老师叫到教室外罚站,老师发现每当有人从教室门外经过的时候,这个孩子并没有表现出因为受到惩罚而应该有的那种羞愧,而是眉飞色舞地在给经过的人讲其被罚站的经过。这位老师突然领悟到,我原来以为是在羞辱他,但在他看来似乎变成了奖励,他因为这些行为得到了老师和其他人的关注。

于是老师改变了做法。当这个学生再次扰乱课堂秩序的时候,她不再将他罚到教室门外站着,而是让他到没有人的办公室去待着。等到老师下课后回到办公室,也没有马上就去过问他,而是埋头做自己的事情。

这位老师发现,在她埋头做自己事情的时候,这个学生在不断地用眼睛瞄她,看她有什么反应。过了一段时间,老师都没有反应,这位学生就开口对老师说,我想跟你谈谈。老师只简单地回应了一句,说等你想好了再找我来谈。又过了很久,见老师还是没有反应。这个学生就又开口对老师说,我想好了,我要和你谈。

这一次以后,这个学生再也没有在这位老师的课堂上捣过乱了。为什么他不再捣乱了呢?是因为他发现他再捣乱就得不到过去得到的关注了。

4、假装无能

假装无能是对那些在发展过程自我感觉面临很大压力,担心正常地发展下去有可能会遇到很大的挫折、失败,或者周围人的消极评价等等而表现出来的一种心理行为问题。

我在咨询过程中就曾经遇到过这样的一个学生,非常的优秀,上的是非常好的一所高中,每次考试几乎都在全年级第一、二的位置,而且,还参加很多社会活动,表现也很优秀。老师、同学、家长都很喜欢她。但就是这样一个学生却出现了与上面这些表现不太相称的一个问题:学校恐惧症

她也去看过一些心理咨询,但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好转。在我们探讨的过程中,逐渐发现了她表现这个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因为她非常优秀,几乎所有关心她的人都会给她说这样一句话,“如果你要是到国外去上大学,就要去哈佛、斯坦福这样的大学”“如果你要在国内上大学,就要去北大、清华这样的大学”。

这些话给她造成了无形的压力,她担心、害怕万一自己上不了这些学校,会面对什么样的一个局面?为了避免这样结果的出现,她就通过表现“学校恐惧症”来逃避未来可能的失败。

问题5.jpg

(图源:图查查)

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是有其功能的,儿童青少年可以通过这些心理行为问题获得某些好处,也就是我们说的“获益”,这些“获益”也就成了他们继续保持这些问题的原因。

而且,还可以看到,儿童青少年表现这些问题,不单单是自己的因素在起作用,更多地是与周围的人,尤其是包括父母等在内的重要他人有很大的关系。在我们试图改变儿童青少年的心理行为问题时,要把重要他人纳入在咨询的范围内

假如你的孩子有某种心理行为问题,想一想Ta要通过这些问题达到什么目的,起到什么作用?如果你无法做到很好地理解孩子的这些问题,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

家姻心理基于家庭发展与治疗理论和技术,已累计向逾万个家庭提供了心理咨询支持,改善了很多青少年与父母的关系,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校园。

如果您需要这方面的帮助,可以扫描下面的二维码和我们联系。

问题4.jpg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诺亚方舟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崔 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