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

作者:谢承延

在出租车上,一个中年出租车司机师傅正在和他的一名男性顾客聊天:“你知道吗?美国敢这么对我们背后肯定有秘密”“你看美国选总统像什么样呀,都几十岁的人了还来选总统。”“我们中国呀近几年发展迅速,才不怕他们西方国家呢!美国敢制裁我们中国,我们就要硬气一点也制裁他你说对不对?抵制他们的商品!”

顾客回应道:“看来您经常关注新闻呀,不瞒您说我是学国际政治的,您所说的内容都是我们专业所需要关注的领域。”司机看了一眼后视镜说:“你是搞政治的呀?那你给我分析分析,看看我说的对不对?”顾客一时语塞不知道从何说起,脸上苦笑着说:“这就说来话长了……”

国际政治1.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其实国际政治这个专业并不是简单地看看新闻关注时事就能够学好的,作为一门学科和专业,它有自己的使命,比如新闻工作者需要写文章做新闻为我们介绍国际上发生的事情,以及对此作出解释。那么国际政治(国际政治又称“国际政治学”,以下简称为“国际政治”)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专业?这个专业究竟学的是什么知识呢?让我们一起来走进国际政治专业。

01 什么是政治学类?

国际政治是一级学科政治学类下的一个二级学科专业。那么什么是政治学类呢?政治学类是近代从西方传来中国的一门学科,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属于法学门类。政治学类并不是一门研究怎么运用权术的学科,而是一门以国家及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学科。

在上世纪新中国建立之初,由于国家制度建设等需要,政治学类的学科在我国得到引入和发展,虽然有所中断,但是政治学学科为党政机关、教学科研、行政管理、新闻出版事业等单位输送了许多人才,特别是为我们公务员队伍培养了一批批高级专门人才。

国际政治4.jpg

(图片来源:摄图网https://699pic.com/tupian-400247929.html)

02 政治学类有哪些分支?

在政治学类的本科专业里,政治学的专业分支主要有:政治学与行政学、国际政治、外交学、国际事务与国际关系、政治学经济学与哲学、国际组织与全球治理。在这些专业中,无论是哪一个专业,核心的知识基本都是一样的,只是在学习过程中重点培养的能力和未来的研究方向上有所不同。

其中,国际政治研究国际行为体的跨国互动关系,从政治的角度研究影响这种互动关系的一切因素,为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等从事外交和外事活动服务,具体可能涉及到接待外国人,向世界各国宣传中国文化等。

在未来的发展中,国际政治学科会聚焦在中国崛起后,结合中国国情,形成新的中国外交理论。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本专业致力于加强对国际合作的研究、加强国际政治学科的科学化并对现有的国际大环境进行分析和研究。

03 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

国际政治专业的学制为4年,因为国际政治具有比较强的理论性,同学们需要学习政治学理论和国际关系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此外,由于国际政治偏重于分析和对理论的应用,因此通过专业学习同学们还需要具备较好逻辑思维、语言表达、写作、行政管理和国际交流等能力。

国际政治学习的内容可以分为国际外交类、政治经济学类、法学类、行政学类和理论类5大类,其中国际外交类是核心课程。

国际外交类:国际政治学概论(国际关系学概论)、外交学概论、国际关系史(含近现代与当代部分)、中国外交(含近现代中国外交史和当代中国外交)、政治学原理(政治学概论)、当代国际关系、国际关系概论、西方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政治经济学、美国外交政策、各国政治与经济、经济外交等。

政治经济学类:国际政治经济学、政府经济学、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

法学类:国际组织与国际法、宪法学。

行政学类:行政学概论、公共政策学。

理论类:西方政治思想史、中国政治思想史、中国政府与政治、中国政治制度、外国政治制度、政治学方法论、国家公务员制度、比较政治学等。

在文科类专业当中,国际政治可以说需要同学们建立起较为广阔的知识面,具备多种多样的学科基本知识。

04 毕业生的去向

经过四年本科的学习,绝大多数同学会被授予法学学士学位。毕业同学就业方向相对还是较多的,可以参考如下几类:

外交类:国家外交部,驻外大使等外事部门从事外交等工作。

机关单位:党政机关或者是教育科研机构进行政策分析、教研等工作。

新闻类:还可以从事新闻工作,比如国际新闻的报道,进行新闻的编辑分析等。

企业类:此外还有许多毕业生在国企,外企工作等。这些企业需要一些进行国际贸易协调的人才,而学习国际政治的学生在这方面是具有优势。

此外,很多学习国际政治的毕业生都能较好地掌握英语,甚至有些同学会学习几门其他的外语。

总结来说:行政岗位、文秘岗位、编辑岗位、记者岗位、教育培训岗位、人力资源岗位等都是相对与国际政治专业对口的岗位。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一般学习国际政治的学生本科相对来说不太容易进行科研和政策分析等活动,进企业的机会也不大,因此建议提高学历到硕士或是博士层次,到这个时候就业相对会更容易一些。

根据阳光高考网,国际政治专业毕业生毕业三年内平均月薪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一线城市月薪10K~12K,多数地区月薪在4K~8K。

国际政治2.jpg

(图片来源:阳光高考网)

05 开设院校和招生要求

我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参共计76所高校评国际政治专业,开设院校有如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南开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计划报考国际政治专业的小伙伴们可参考如下表所示的专业院校排名,即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

国际政治3.jpg

(图片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招生要求方面,大部分政治学招生院校并不要求区分文理,在填报高考志愿时,学生及家长可能会发现,在专业目录里,政治学并不会进行大类招生,所以学生可以根据自己感兴趣的方向进行选择。考生可阅读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和报考指南进行报考。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谢承延

编 辑:董姝驿

美 编:郭雨馨

作者:赵姝忞

法学2-2.jpg

当吴亦凡事件风靡全网的时候,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被问到最多的就是“吴亦凡什么时候会被枪毙嘛?”除此之外,在生活中还常常被问到“你们学刑法之后寻找赚钱的路子是不是很轻松?”“法学院真的要把所有法条都背会嘛?”“学习法律有什么用,我一直遵纪守法,法院和我不会有关系的。”

作为一名法学院的学生,总需要耐心解释,我们不是背法条的机器人,日常生活中处处需要法律的规制,赚钱没有捷径,学习法律之后,更多的是对一种对法律、对规则的敬畏。

法学1-1.jpg

近年来,有的人怀揣着“报考法学院,遇到何以琛”的幻想填报法学专业,有的人带着“赚钱的方法都在律师手中”的憧憬迈入法学院但大家是否真的了解法学呢?法学专业的学生到底都在做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走进法学专业。

一、什么是法学?

法学专业属于一级学科——法学类。法学是关于法律的科学,是以法律、法律现象以及其规律性为研究内容的科学。

近代法学教育起步于10世纪末的京师同文馆。1954年5月,教育部主持召开了全国政法教育会议,1952年至1954年间,先后建立了北京政法学院和北京大学法律系、复旦大学法律系、西北大学法律系,形成了“五系”(中国人民大学法律系、北京大学法律系、东北大学法律系、复旦大学法律系、武汉大学法律系)、“五院”(北京政法学院、华东政法学院、西南政法学院、中南政法学院和西北政法学院)的法学教育格局。

历经六十余年的发展,现在我国的法学类学科教育已经形成一定规模,学课门类逐渐完备,刑法、民法等传统领域日渐成熟,知识产权法、国际法等较新的领域获得一定发展,培养了大批德才兼备,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熟练的职业技能的复合型、职业型、创新型法治人才。

二、法学类有哪些分支?

根据教育部公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20年版)》,法学类作为一级学科,它的专业分支包括:法学、知识产权、监狱学、信用风险管理与法律防控、国际经贸规则、司法警察学、社区矫正。

其中,知识产权是近些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为了更好保护产权人的利益而新增的法学类一级学科分支,该专业学生重点对专利、著作权、商标的内容进行学习。

法学(science of law),是一门研究法律、法律现象及其规律性的科学。其中,法律现象是指我们能直观感受到的社会现象,比如生活中婚姻关系的缔结等。法学专业的涵盖面比较广,所学知识更全面,会涉及到宪法诉讼法、刑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内容的学习,而其他分支专业在学习和研究内容上相对更精确化。

三、能力目标和学习内容

法学专业的学制为4年。法学专业学生不是要记忆各种法条,而是理解法条背后的基本知识和原理,掌握宪法至上(与其他法律相比宪法居于母法和最高法的地位)、代位继承(继承人先于被继承人死亡的,继承人的子女可以代替继承人的地位,继承被继承人的遗产)等法律语言,提升文字和口头表达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实际法律问题。

作为社科专业的代表,法学专业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可分为两大板块通识教育类、专业教育类。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旨在扩大学生的知识面,使学生对不同的学科领域有一定的了解。专业教育类课程则多是对法学专业知识的学习,旨在提升学生的法律素养,培养法律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技能。

1.通识教育类核心课程

思想政治理论课、体育、军事理论、军事技能、大学外语、大学计算机等。

2.专业教育类核心课程

法理学(导论、专论)、中国法制史、宪法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学、民法(总论、分论)、刑法(总论、分论)、民事诉讼法学、刑事诉讼法学、知识产权法、商法总论、经济法学、国际公法、国际经济法、国际私法、环境保护法学、劳动与社会保障法学、习近平法治思想概论等。

其中,刑法是法学专业教育的核心课程,课程内容包含刑法的基本知识、犯罪论、刑罚论等,会涉及刑法有哪些基本原则、刑罚有哪些种类、故意犯罪有哪些停止形态等知识点。通过案例和教科书相结合,可以使同学们比较好地掌握刑法的内容。

法学专业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不少学校都配有相应暑期实习活动,寒暑假学生可以去法院、检察院、律所进行实习,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甚至会向高校招募实习生哦。通过实习,学生能够很好地锻炼并提升自己理论运用的能力。

四、毕业生的去向

法学专业的学生毕业可获得法学学士学位

毕业生的主要去向有:境内外升学、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等,主要从事检察官助理、法官助理、公安和国家安全机关公务员、律师、法律英语翻译、法制媒体主持、公司法务等相关工作。

法学专业过去曾是最火的专业之一,但随着毕业生大量增加,就业状况不如从前。根据麦可思《2020年中国本科生就业报告》的统计数据,2017至2019届法学专业大学生毕业半年后的月收入分别为4382元、4690元和4960元,低于同期全国本科生毕业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4774元、5135元和5440元。

根据对2014届毕业生的收入追踪,法学类本科专业毕业生在毕业五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8864,仍旧低于同期全国本科生毕业五年后月平均收入9841元。

虽然法学专业的“寒冬”似乎还没有度过,但是随着国家对法治的重视,市场经济的发展,未来社会对法治的需求也会更旺盛。成功的路上并不拥堵,因为坚持下去的人并不多。希望广大考生在择校、选专业的时候都多一份思考,拥抱自己灿烂的明天。

五、开设院校和招生要求

截止到2021年,我国有618所院校开设法学专业(专业代码0301)。大部分学校在本科招生的时候都对法学专业进行招生,相对而言,“五院四系”这几所高校的法律学科在中国法学教育界具有十分重要地位,行业认可度也比较高

“五院”指的是:中国政法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西南政法大学、华东政法大学、西北政法大学。“四系”指的是:北京大学法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武汉大学法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近些年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法学专业发展势头也较猛。

华东政法大学、苏州大学等少部分学校本科设有知识产权专业,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在国际经贸规则专业上具有雄厚实力,吉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的社区矫正专业名列前茅,中央司法警官学院的监狱学更是常年位于专业排行榜榜首。

计划报考法学专业的小伙伴们可参考下表所示的专业院校排名,即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结果,本学科参评院校共144所。

法学3.jpg

(信息来源: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信息网)

招生要求方面,法学专业文科、理科均可以报名,没有理科生不适合报考法学专业的说法。在新高考地区,绝大部分高校的法学专业也不设选科要求,只有极少部分高校要求必选政治,具体情况考生可阅读目标院校的招生简章和报考指南。当然,如果大家一心想学法学的话,还是建议选择政治,毕竟政法联系密切。

法学专业对于身体方面的要求是比较宽松的,但嗅觉迟钝、口吃、步态异常、驼背,有面部疤痕、血管瘤、黑色素痣、白癜风的同学,还是不宜报考法学的。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赵姝忞

编 辑:董姝驿

美 编:郭雨馨

作者:陈潇

一直以来,精神医学这一专业就像那些被污名化良久的精神疾病患者们一样,饱受着社会大众的歧视与误解。

而近几年,伴随着互联网新时代下自媒体的出现,知识传播变得更加方便快捷,部分精神疾病的相关科普文章屡屡引发热议,使得这些曾一度被认为是“矫情”或者无法理解的病症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再次进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视野。

同时,国家对精神疾病以及心理健康的重视程度不断上升,也使得相关专业和领域得到大家的进一步了解和正视。

那么,精神医学到底是一门怎样的专业呢?该专业的学生都会学些什么样的课程呢?毕业后就业情况如何?精神医学专业和心理学专业在具体的临床工作方面又有着怎样的差别呢?接下来就跟随文章一起了解这个“神秘”专业背后的秘密吧。

图查查图片小样.jpg

什么是精神医学

精神医学作为临床医学大类下的一个二级分支,起源于古希腊“心灵”和“治疗”二词,研究人类心理疾病、心理障碍的评估诊断、干预治疗、预防等方面,通过结合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探索人类精神状态的特点特征,进一步起到减轻甚至消除疾病给患者带来的痛苦、维持人类心理健康、提升人类精神健康的作用。

精神医学有过一段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史。最初,在纯粹依赖思辨和哲理的古代,人们将各种精神疾病、心理障碍视为超自然的能力,虽然公元前4世纪时期,希波克拉底指出这些疾病同其他身体疾病别无二致,同样需要从生理角度进行医治,但随着罗马帝国衰败、黑暗中世纪宗教主义盛行,精神疾病和障碍被看作“恶魔附身”等邪恶之兆,对病人采取极其残忍且荒诞的治疗手段。

直到公元8、9世纪的伊斯兰医师开始采取临床心理学的方法医治精神疾患,1883年现代精神医学之父Kraepelin系统阐述精神疾病的医学基础,伴随弗洛伊德心理动力学理论、精神药物出现等环境的催化,精神医学逐步发展,直至今日。

值得一提的是,精神医学还曾过有一段与神经医学纠缠不清、混为一谈的历史,但随着人们对身体、大脑有了更多深入的认识,数十年前二者分离开来,从此精神医学独立,成为了一门结合多视角、多因素循证心智障碍的学科。

医学2.1jpg.jpg

现代精神医学之父Kraepelin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精神医学有哪些分支

尽管精神医学本身就是临床医学大类下的一个二级分支学科,但该领域自身发展出了各种次级专科:儿童青年精神病学、成人精神病学、老年精神病学、司法精神病学、法医精神病学、社区精神病学、职业精神病、社会精神病学、精神卫生、联络-会诊精神病学、精神病流行学等。

精神医学的学习内容和能力目标

精神医学专业开设的课程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培养计划而存在差别,不过整体来看一般有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精神病学、临床心理学、行为医学、人体解剖与组织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病理学、药理学、诊断学、精神药理学、精神病学基础、精神医学专业实践、心身与行为医学、心理评估与心理治疗等。

学生需要掌握广泛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良好的专业学科理论以及临床诊疗技能,适应社会发展和医疗卫生事业的需要,能在综合医院或专科医院等机构从事临床精神病学的实践和科研、心理咨询与治疗工作等,成为精神病学与精神卫生领域的高素质应用型医学人才。

精神医学专业的毕业去向

每年全国普通高校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的去向主要分为考研和就业。

精神医学专业毕业生多从事内科医生、事业单位人员、心理医生、精神科医生、医学编辑、医学检验员、医学助理、销售代表、技术支持工程师、产品专员、技术员、销售经理、销售工程师、技术支持、医药销售代表等相关工作。

开设院校和招生要求

我国开设精神医学本科专业的院校较少,目前国内仅27所,主要有中南大学、齐齐哈尔医学院、中国医科大学、济宁医学院、新乡医学院等。

临床医学一级学科王牌院校可以参看下表: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临床医学专业的院校排名。

由于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给出的是临床医学大类的院校排名,其中大部分学校或没有开设精神医学专业、或并非采用“精神医学”这一名称,因此更为具体的专业设置请仔细阅读、参考各院校报考指南。

高校评估结果1002临床医学

医学4.jpg

招生要求方面,有的院校使用“精神医学”这一专业名称,有的则采用“精神病与精神卫生学”这一名称,而有的按照“临床医学类”进行大类招生,详情请参考各高校具体报考招生规定。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陈 潇

编 辑:董姝驿

美 编:杨婉婷

整理者:辛翔宇

一、代表性人物及其生平

塞尔维尼·帕拉佐莉是意大利著名的精神分析师,专攻饮食障碍问题,但当研究精神分析模型遇到挫折的时候(Selvini Palazzoli,1981),她开始着手探讨自己处理家庭问题的方法。1967年,她带领一个有八名精神科医生的团队,转而研究贝特森、哈利和沃茨拉维克的观点,使米兰成为家庭研究的中心,他们在此构建了米兰系统模型。

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米兰团队的最初成员间围绕治疗的本质产生了分歧。塞尔维尼·帕拉佐莉继续坚持使用模型的策略和对抗性的倾向,但不再使用反其道而行之技术。相反,她和圭莲娜·普瑞塔试验了一个被称作恒定处方(invariant prescription)的仪式化任务,他们将它布置给每个家庭成员来完成。

在20世纪90年代,塞尔维尼·帕拉佐莉再一次开始治疗工作。这次不再采用短程的、策略性的治疗方法(包括恒定处方),转而采用对病人及其家庭进行长程治疗的方式(Selvin Palazzoli, 1993)。于是,她回归原点,从心理动力方法开始,然后聚焦家庭模式,最后回到了强调领悟力和聚焦个体的长程治疗。这种新的治疗方法就是要理解家庭对家庭秘密的否认,以及为什么几代人都会遭受同样的痛苦。这种方法和她之前的模型在理念上一脉相承,但并非技术上的一脉相承。

二、理论发展历程

塞尔维尼·帕拉佐莉(1986)认为精神病和厌食症患者陷入了一场最初本属于父母间权力斗争的“肮脏游戏”中,患者卷入父母的权力斗争中,最后通过利用他们的症状保护父母一方而击败另一方的方式来结束这场权力斗争。恒定处方要求父母一起外出,不要告诉其他任何家庭成员他们去哪儿了,要让去的那个地方有一种神秘感。这样做的目的就是强化父母的同盟,强化代际之间的界线。20世纪90年代,塞尔维尼·帕拉佐莉回到了强调领悟力和聚焦个体的长程治疗。

博斯科洛和切钦也从策略性干预中脱离出来,而转向合作治疗的模式。这种治疗模式源自他们的一个结论,即米兰模型的价值并不太在于指导(积极再定义或仪式化任务),这是过去米兰模型的核心概念,而在于会面过程本身。他们的治疗围绕循环提问展开,循环提问是贝特森提出的双重描述概念在临床上的应用。循环提问旨在避免来访者思维的自我中心和线性因果关系,引导他们在相关联的背景中看待自己的问题。

佩恩(1992)和汤姆(Tomm)(1987a, 1987b)进一步对循环提问进行了精炼和分类,博斯科洛(Boscolo & Bertrando,1992)对循环提问的可能性非常感兴趣。通过循环提问,对问题的关注就逐渐从精神分析取向转向因家庭结构变化造成的症状了。

三、代表性著作

  1. Selvini-Palazzoli (1974) the treatment of children through brief therapy of their parents. Family process,13,429-442
  2. Selvini Palazzoli, M., Boscolo, L., Cecchin, G., Prata, G. The family of the anorexia patient and the family of the schizophrenic. A transactional study (Dutch) Tijdschrift voor PsychotherapieVolume 2, Issue 2, 1976, Pages 53-61
  3. 《悖论和反悖论:一种新的治疗限于精神分裂症或交互作用的家庭模型》Selvini-Palazzoli & Luigi Boscolo & Gianfranco Cecchin & Guiliana Prata ,1978
  4. 《米兰系统家庭治疗》Luigi Boscolo & Gianfranco Cecchin & Lynn Hoffman & Peggy Penn ,1989
  5. 《家庭游戏》Selvini-Palazzoli ,1989

四、理论观点

米兰治疗小组建立于心理研究机构的模型领先性观点的基础上,尤其是对治疗性双重束缚或者被他们称之为反其道而行之的方法的应用。玛拉·塞尔维尼·帕拉佐莉和她的同事(1978b)都比较关注家庭中的权力游戏和对一个家庭起保护作用的症状。他们探索了家庭的几代发展历史,以寻找证据来证实他们有关孩子的症状对家庭而言是必须的假设。这些假设往往涉及复杂的家庭同盟和联盟关系。他们经常认为患者出现症状是为了保护一个或多个家庭成员以维持大家庭脆弱的联盟网络。

米兰团队努力保持一种“中立”的态度(Selvini Palazzoli, Boscolo, Cecchin, &Prata, 1980)。他们不使用预设观点和标准模型,而是通过提出问题来帮助家庭成员核查他们自己,从而暴露出隐藏的权力竞争,他们相信家庭能自己进行重新组织。

在治疗目标上,米兰团队的方法(Selvini Palazzoli, Boscolo, Cecchin, & Prata, 1978b)最初只是MRI模型的一个直接分支。他们扩展了参与维持问题的人的网络,但仍集中在如何暂停破坏性的家庭游戏上。他们不同于其他策略学派的是,他们更少关注问题,并且更感兴趣改变家庭成员暗中勾结的想法和改变他们怪异行为的动机。

五、治疗过程

传统的米兰模型高度僵化。一般都由一男一女治疗师共同接待一个家庭,并且还有团队的其他成员观察治疗过程。其标准模式包括五个部分:会面前阶段、会面阶段、会面间阶段、干预阶段和会面后阶段。

会面前阶段:治疗团队会就家庭所呈现的问题提出一个初始假设。

会面阶段:治疗小组成员将会验证,修正或者改变假设。

会面间阶段:约四十分钟后,整个团队将单独讨论这个假设,并形成一个干预方案。

干预阶段:然后,治疗师会重新回到治疗室,对来访家庭实施干预,干预或者通过对问题情境进行积极再定义(positive connotion)的方法,或者通过让家庭完成一个用来评估和引发家庭改变的仪式化任务。

会面后阶段:最后,治疗小组进行会面后讨论,主要是分析家庭的反应和计划下一次的会面。

六、治疗技术

                                             1.治疗原则

米兰小组家庭治疗人员要遵循三条原则:建立假设,迂回询问和中立。

(1)建立假设指治疗人员以他对所要访谈的家庭所收集的信息为基础建立一个明确的假定。

(2)迂回询问(循环)指治疗人员针对他所征求的各种关系、变化和差异,以来自家庭的反馈为基础而进行的调查。

(3)中立原则对于家庭会谈和建立与家庭的良好关系显得十分重要。系统派家庭治疗之所以强调中立原则,是因为它认为治疗的目的是强调家庭改变时的自由和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治疗人员应该做到不判断、不责备,只有这样才能够向来访者提供客观公正的帮助。


                                             2.治疗方法

(1)积极再定义

积极再定义源自MRI再定义症状的技术,认为症状具有保护功能。米兰团队发现如果患者的行为不被解释为保护具体的人,而是解释为维持家庭的总体和谐,那么阻抗就会得到解除,这就避免了家庭成员受益于患者症状的暗示,因此可以运用积极再定义,按照这种维护系统的方式来定义每个家庭成员的行为。

积极再定义必须包括整个家庭系统,并且确认所有家庭成员固定的行为都在维护家庭的稳定性和凝聚力。治疗过程中,治疗团队要对患者的症状怎样适应于家庭系统提出假设,并且在会面中途休息后,把这个假设告诉家庭,同时也会告诉他们不要试图去改变他们的问题。

(2)仪式化任务

仪式化任务让整个家庭加入到一系列与家庭规则和神圣感相反,或者夸大了这些规则和神圣化的行动中,仪式也可以使积极再定义得到戏剧化的表演。米兰团队还基于“奇偶日”模式设计了一套仪式化任务(Selvin, palazzol等,1978a)。例如,在一个家庭中,当父母因父母控制而陷于僵持时,那么他们可能会得到这样的安排:在一周的偶数天里,爸爸应该负责患者的行为,而妈妈就是在那儿也不要管。在奇数天里,妈妈应该对这些行为负责,而爸爸则不管这件事。这种安排再次打破了家庭僵化的规则,而家庭成员应该做出不同于之前的反应。


                                             3.治疗技术

(1)提问的技术

a.循环性提问

会谈常用循环性提问的方法,即当着全家人的面轮流而且反复地请每一位家庭成员表达他对另外一个家庭成员行为的观察,或者对另外两个家庭成员之间关系的看法,或者提问一个人的行为与另外一个人的行为之间的关系。由于这类拐弯抹角的间接提问在被问者的回答和其他听者的“内部回答”之间制造了差异,引起持续的比较和搜索过程,因而极具启发性、暗示性,有人将其称为“循环催眠”。

b.差异性提问

在家庭中由于某人生病,其他人自然会把注意力集中在症状上或消极方面而忽略其积极的方面。为了压缩症状和扩展无症状的时间、行为和场所,使来访者认识到症状性的行为的出现是有条件的,会谈时要特别注意提问“例外的情况”。

c.前馈提问

这是一种未来取向的提问方式。它将病态或某种行为的积极意义投射到将来。显然,前馈提问是一种资源取向的提问,是针对当前临床上习以为常的缺陷取向(或病理取向)而提出来的。

缺陷取向将某些有人际意义的行为视为纯粹的障碍、病态,或是直线因果链上最后的个人性结局。这种认识有促进病态、使症状慢性化的可能性。资源取向却要求我们重新认识病理症状的功能意义及“病人”的健康资源。既往的诊治模式比较少地考虑行为与内心过程及家庭背景的关系,而资源取向则更促进病人的自立性,开发其主动影响症状的责任能力,将个人和家庭导向积极健康的新的生活模式。

此种提问可以刺激家庭构想关于未来的人、事、行动计划等,故意诱导这些计划成为将会“自我应验的语言”。或者反过来,让有关人员设想在有诱发因素时如何使症状性行为再现,以便能诱导出家庭对诱发性因素的预防性行为。

d.假设性提问

基于对家庭背景的了解,治疗师从多个角度提出有时是出乎家庭意料的疑问。这些假设须在会谈中不断验证、修订,并逐步接近现实。治疗师通过假设给家庭照镜子,即提出看问题的多重角度,让来访者自己认识自己,并有助于家庭行为模式的改变,促进家庭成员的进步,或者让来访者将病态行为与家庭里的人际关系联系起来。

e.积极赋予。

它是指对当前的症状、系统从积极的方面重新进行描述,放弃挑剔、指责的态度而代之以一种新的观点、这个观点从家庭困境所具有的积极方面出发,并将家庭困境作为一个与背景相关联的现象来加以重新定义。在重新定义的过程中,传达了这样一个信息——情景是相对的,一种现象的意义也是相对的,依据问题的角度不同是可以改变的,而对于心理行为问题可以有多种角度,“横看成岭侧成峰”、“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f.软化症状和去诊断。

这类提问是为了将来访者从标签化的病态中解放出来,解除病人角色。从语言学叙事动词的角度看,将动词的“是”,“我是病人”,改为“做”,“我表现得像个病人”;把“我的神经很衰弱”,改变成“他懒得动脑子”,暗示症状并不是人格结构中不可动摇的成分,也不是器质性病变的后果,患者仍然对症状有影响力。

(2)干预性的谈话

治疗师的每一个问题都会带有某种意图或是源于某种假设。有些问题的目的是使治疗师能够把握来访者的处境和经历,而另一些问题则主要是为了激起治疗上的改变。问题可分为四种:直接的问题、迂回的问题、策略性的问题和内省性的问题。每种问题的目的效果是不同的。

a.直接的问题,目的是调查性的。

主要用于了解家庭成员的现状及其相互关系,这些问题往往会对来访者或家庭产生保守的效果。直接的问题有两个弊端:一是使这个家庭更深地陷入到直接的感受中,无助于挑战家庭已有的信念;另一个是可能引发判断性的态度,不利于家庭治疗的继续。


b.迂回的问题,目的是探索性的。

问题是要引出人物行动、认知、观点、感情、事件、信念、环境等等之间反复或循环的关系。它往往以对事件间的可能联系的好奇心为特征,而不是特别需要知道问题的来龙去脉。迂回的问题对家庭有潜在的释放作用,是他们逐渐意识到家庭成员固有的生活方式。迂回问题的主要弊端是随着问询范围的逐渐扩大,可能会偏离问题的核心,造成问题的认识偏差和有效资源的浪费。

c.策略性的问题,目的是用一种特定的方式影响来访者或家庭,是矫正性的。

治疗师的行为更像一位老师或教育者,告诉家庭成员他们错在哪儿和他们应该如何做。这种问题往往对家庭有约束、强迫的作用。治疗师尝试着影响来访者按照治疗师认为更健康更正确的方式去想去做。常见的副作用是家庭成员对自己过去的方式感到有罪恶感或羞耻感。不过,在治疗过程中偶尔使用策略性问题也非常具有建设性。这些问题在挑战有问题的思维方式或行为方式时可以大胆使用,有时会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d.内省性的问题,目的是促进性的。

治疗师更像一位指导者,鼓励家庭成员调动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资源。内省性的问题对家庭更具有促动性的作用。治疗师影响性的意图由于对来访者自主性的尊重而被弱化了,因此问题的语气往往更温和,家庭成员感觉自己像是被邀请进入新的观点中进行探讨,而不是被动地被推拉着。这些问题往往给予家庭成员新的认知、新的看法、新的方向或新的选择空间。他们也能重新评价家庭目前的认知和行为,找出问题所在,从而产生新的关系和新的解决方法。


总体来说,采用迂回问题和内省问题,家庭成员更可能感受到尊重和新奇,并自发产生转变;而采用直接的和策略性的问题,家庭成员更可能感受到评判、交互讯问和强迫。


                                             4.布置作业

布置的作业是为了促进家庭在生活中(治疗情景之外)也能继续产生某些变化,是系统治疗极为重要的一个环节。

(1)悖论(或反常)干预和症状处方

家庭治疗师要求来访者故意保持或“加重”症状性行为。这种“以毒攻毒”的治疗技术,常常能迅速控制不合意的症状行为。这样做的道理是:有些来访者及家属对待症状过分关注,治疗师故意引导其夸大、扩展病态体验,达到使他们自己都觉得可笑的地步,从而产生领悟,起到刹车的作用。对某些来访者,治疗师要布置一些令其抵制或反感的作业。

(2)单、双日作业

建议来访者在星期一、三、五(单日)和星期二、四、六(双日)做出截然相反的行为。

星期一、三、五,你可以装小孩或病人,什么都需要他人帮助和满足,不然就发病给她(指妈妈)看;二、四、六装大人,做作业、买菜、扫地、拖地板,管理自己和家庭。星期天随你便,你觉得当病人舒服,当小孩好就继续当;若觉得当小孩或病人没劲,就长大成18岁,表现得像个成年人一样。随你变。与此同时,要求其他家庭成员观察来访者两种行为各有什么好处。

(3)记秘密红帐

有些家庭习惯于翻旧账,系统治疗师将其戏称为“记黑帐”、“说坏话”。治疗师要求家庭成员对来访者的进步和良好表现进行秘密记录,即记秘密红帐,不准记坏表现和症状,直到下次会谈时才由治疗师当中宣读。有时也要求来访者记录父母的优点和进步。常有数量上的要求,如必须记满20条后才能预约下次会谈。

这种作业主要是针对家庭中常见的缺陷取向的现象,如家庭中有成员出现不合意行为表现后,其他人会有焦虑、沮丧、挑剔等负性情绪和态度。这样的作业一方面促进其他成员的注意力重新分配,另一方面则诱导来访者做出合意的行为,使之有“立功受奖”的机会。不少家庭在接受这项任务的时候会面露难色,甚至表示不可能写出那么多条来。对这样的家庭要强调,正因为如此他们才更应该做这道作业。

(4)角色互换

让家庭成员定时或因事而定,交换在家中的角色,最好具体到当前的事务中。

(5)水枪射击或弹橡皮筋

让家庭成员以善意、戏谑的方式,直接对不合意的行为或关系进行干预。令家庭成员准备玩具水枪或橡皮筋,当谁出现不合意行为时就瞄准行为者的眉心射击或弹击,即便是对权威的、不苟言笑的父亲或母亲也须执行。

这种干预看上去像是一道行为作业,但它的意义并不在于实际上做不做,而是在观念层面上给予冲击。通常,大多数家庭都不认真执行,他们在接受任务时就可能已经发出会心的笑声了;少数家庭可能会尝试着做,这两种情况均能快速终止不合意的行为模式。

(6)定期写信或打电话

对居住在外地不容易来继续访谈的家庭,须维持治疗关系和干预效应。这就要求家庭成员定期写信或打电话汇报进步,尤其是以前没有过的新行为。做法同“记红帐”在打电话汇报时,家庭要拿出记录好的秘密红帐,当众宣读,互相确认,治疗师在听到后要及时鼓励并布置新的作业。

七、案例

问:谁最会对卡洛的抑郁症感到烦躁不安?

答:妈妈。

问:妈妈做了哪些事情来帮助卡洛?

答:她会一连好几个小时地和他谈心,并试图为他做一些事情。

问:谁最赞同妈妈帮助卡洛的方式?

答:开处方的精神病医生。

问:谁又不赞同呢?

答:爸爸。他认为不应该允许卡洛做他想做的事。

问:谁会同意爸爸的做法呢?

答:我们都认为卡洛得到了太多的溺爱。还有奶奶。祖父可能会赞同妈妈的做法,但他已经去世了。

问:卡洛是在他的祖父去世前还是去世后换上抑郁的?

答:去世后不久,我猜。

问:假如祖父没有去世,这个家庭现在是否会有不同?

答:嗯,妈妈和奶奶可能不会有这么多的冲突,因为奶奶不会和我们住在一起。妈妈就不会一直这么伤心了。

问:如果妈妈和奶奶没有这么多激烈的冲突,妈妈也不那么伤心,你觉得卡洛会怎么样?

答:我想他也可能更幸福。但是接下来他可能又要和爸爸发生冲突了。

(节选自《家庭治疗》11版第5章)

通过循环提问,对卡洛问题的关注就逐渐从精神分析取向转向因家庭结构变化造成的症状了。

参考文献:

迈克 P. 尼克尔斯, 肖恩 D. 戴维斯. 家庭治疗[M]. 11.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2018.

策划 | 李玉莲

编辑 | 杨烁

整理者·殷锦绣

一、理论提出者及其著作

托马斯·布拉德伯里(Thomas Bradbury)和本杰明·卡尼(Benjamin Karney)

1、生平

微信图片_20220318232741.jpg

托马斯·布拉德伯里(Thomas Bradbury),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临床心理学教授,主要工作是婚姻的研究与干预。他带领团队进行了几项纵向研究,帮助解释婚姻是如何改变的,以及夫妻如何保持健康和牢固的关系。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ational Science Foundation)和约翰·坦普尔顿基金会(John Templeton Foundation)的资助下,布拉德伯里和他的合作者发表了140多篇研究论文,出版了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本科教科书,以及参与了三本书籍的编辑,其中包括《婚姻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Marriage)。

微信图片_20220318232746.jpg

本杰明·卡尼(Benjamin Karney),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Los Angeles)社会心理学教授,主要研究亲密关系领域,话题涉及压力对婚姻过程的影响,军事婚姻中的离婚率,青年和年轻人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及低收入人群的婚姻。卡尼是《婚姻与家庭》(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家庭问题》(Journal of Family Issues)、《家庭心理学》(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人格与社会心理学》(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的编辑委员会成员。除了多次获奖,卡尼还两次获得了国家家庭关系委员会的Reuben Hill研究和理论奖,以表彰他对家庭科学的杰出贡献。

2、发展历程

早期的婚姻研究往往基于横断数据,尽管也对研究者们理解婚姻具有重要价值,但难以揭示婚姻中的变化;虽然有纵向研究,但缺少系统的总结和梳理。

1995年,卡尼和布拉德伯里首次通过对 115 项围绕婚姻质量和婚姻稳定性而进行的追踪研究进行总结,概括提出了两百多个可能会影响婚姻质量和婚姻稳定的变量,结果发现,对婚姻稳定来说,除了以往研究中经常提出的如婚前同居、相似性、婚龄等,还有以下几类变量也同样值得关注:

01人格特质

大量的研究都发现,外向性、冲动性、愉快、诚实等品质能积极影响个体的婚姻满意度和婚姻稳定;而神经质则会负向预测婚姻满意度。某些人步入婚姻时就带有持续的易感性(enduring vulnerability),可能包括个体成长家庭里的不幸经历、受教育程度低、适应不良的人格特质、拙劣的社交技能或者对婚姻的消极态度,这些都会增加离婚的风险。这些特征并不会使离婚必然发生,但它们会严重影响伴侣所遭遇的环境,还会影响到人们应对紧张的适应过程。如果伴侣足够幸运,遭逢的困难较少且较轻,即使那些应对和沟通技能拙劣的人也可能幸福地白头偕老。

02压力事件

不可预期的压力事件,如意外失业等,会导致婚姻稳定性和对婚姻的满意感都降低。几乎每一桩婚姻都必然会面临偶尔的压力事件,这需要伴侣彼此提供支持并适应新的环境。有些压力事件(比如一段时期的失业或重病在身)只会发生在某些特定的婚姻上,但另一些压力事件(比如怀孕、分娩和养育)则普遍存在。不断重复出现的小打击结合起来也会出人意料地令人紧张(Randall & Bodenmann, 2009)。

03婚姻关系中的几类重要行为

包括婚姻互动、积极的情感表达、消极的冲突解决模式、逃避、对积极行为的回报和消极行为的惩罚等。当出现压力事件时,伴侣必须应对和适应,但根据伴侣们的易感性,有些人比另些人处理得更好。不能成功地应对压力事件会使得压力更严重,如果应对不力引起婚姻质量的下降,伴侣的应对能力或许会进一步受损(Neff & Karney, 2004),最终长年累月的不满就可能会引起婚姻不稳定和离婚。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 Levinger, 1965)、行为理论(behavioral theory; Gottman, 1982)、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 Bowlby, 1969)、危机ABC-X理论(crisis theory; Hill, 1949),卡尼和布拉德伯里认为,个人对压力的易感性、压力事件、适应过程三者存在相互影响作用,并通过适应过程影响婚姻质量,从而影响婚姻的稳定程度。

3、代表性著作

Karney, B. R., & Bradbury, T. N. (1995).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118(1), 3-34.

二、理论观点

微信图片_20220318232755.png

(Karney, Bradbury, 1995)

卡尼和布拉德伯里将变量间的影响关系绘制如上图。

路径A:压力事件影响适应性过程。大量横向研究证明,压力事件会在适应性过程中发挥作用。

路径B:持续易感性影响适应性过程。夫妻适应环境压力的能力也受到个人易感性的影响,配偶给婚姻带来的持续易感性,可能通过对配偶适应压力的能力产生影响,从而对婚姻结果产生纵向影响。

路径C:持续易感性影响压力事件。虽然许多压力事件可能是随机变量(路径D)的产物,但有些压力事件和环境其实是由夫妻自身的易感性造成的。夫妻双方在婚姻中所带来的持续易感性会导致个人和夫妻双方所遇到的生活压力事件和环境;因此,应该同时研究这两个因素对婚姻发展的影响。

路径E:适应性过程影响压力事件。不良的适应能力可能使压力事件持续或恶化,而适当的适应能力可能有助于缓解压力事件。

路径F:适应性过程影响婚姻质量。Bradbury和Fincham(1991)提出假设,夫妻双方在问题解决后评价问题解决互动的方式应该调节行为交换和婚姻满意度变化之间的联系。根据这一观点,对互动的评估也应该影响配偶如何处理随后的互动。

路径G:婚姻质量影响适应性过程。对婚姻质量的判断会削弱或增强夫妻有效解决婚姻问题、为彼此提供情感支持以及适应压力事件的能力。

路径H:婚姻质量影响婚姻稳定性。由于反复的适应失败,婚姻质量可能会下降,婚姻不稳定的可能性也会相应增加。

总之,我们过去的经验和先天的特质使我们具备了亲密伴侣的优点和缺点,某些缺点也就是能破坏我们有效应对压力和变化的易感性;我们的应对技能和其他适应过程决定了压力增加还是被控减少;夫妻成功适应的能力影响了婚姻的质量,同时婚姻质量反过来又影响适应能力。

在易感性-压力-适应模型中存在着反馈回路和交叉因素。归根结底,婚姻的质量取决于我们是谁(易感性)、我们遭逢的环境(压力)和我们应对环境的方式(适应性过程)三者的相互作用,并且在某种程度上这三个重要的因素还会彼此影响。

三、理论评价

这一理论优点显著:其一,该理论有效地将前人的四个理论融合在一起,不仅将影响婚姻关系的宏观因素、微观因素联结在一起;而且也提出了解释婚姻关系随时间发生变化的机制;同时也对婚姻质量和稳定随时间变化而产生不同结果的现实给出自己的解释。其二,该理论可有效地指导实证研究,鲜明地提出数条可以解释婚姻质量或稳定的路径,而这些路径可以很好地在实证研究中得以检验

但其缺点也不容忽视。其一,忽视了婚姻质量与婚姻稳定间的复杂关系。虽然对婚姻质量和婚姻稳定的概念,研究者们很少产生混淆,但由于二者之间的高度正相关,因而很多研究者和实践者都会忽视二者之间的复杂关系。这一理论同样认为婚姻质量是可显著预测婚姻稳定的唯一指标,显然不及社会交换理论对二者关系探讨的深入、合理。其二,对压力事件对婚姻关系的影响的研究不够深入,特别是未能区分不同性质的压力事件的影响作用。

四、研究证据

由于易感性-压力-适应模型是一个综合模型,直接证明该模型需要大型纵向数据,先前的研究证据多为证明其中的部分路径,如:

路径A:压力事件影响适应性过程。如交流行为受到夫妻所面临的压力影响,例如,蓝领工人的失业(Aubry, Teffit, & Kingsbury, 1990)和空中交通管制员日常工作量的增加(Repetti, 1989)都与夫妻之间更多的负面互动相关;在两项日记研究中,消极的婚姻互动更可能出现在压力大的日子里,而且更可能出现在工作日,而不是周末(Bolger, DeLongis, Kessler, & Wethington, 1989;Halford, Gravestock, Lowe, & Scheldt, 1992)。

路径B:持续易感性影响适应性过程。如,夫妻对其原生家庭的自我报告与对自己婚姻抱怨的数量相关(Overall, Henry,& Woodward, 1974),也跟他们对婚姻制度的总体态度相关(Franklin, Janoff-Bulman, & Roberts, 1990);来自婚姻不幸或破裂家庭的孩子,成年后社交能力较差(Franz, McClelland, & Weinberger, 1991; Koestner, Franz, & Weinberger, 1990)。在其他相对稳定的变量中,夫妻的教育水平(Griffin, 1993)、人格(McGonagle, Kessler, & Schilling, 1992)与他们的婚姻互动质量直接相关,尤其是消极情感与配偶对伴侣行为的归因相关(Karney et al., 1994)。

路径C:如,父母离异和早期环境对成人成就和适应的负面影响已经得到很好的证实(Amato & Keith, 1991; Rogers,1990; G. E. Vaillant & Vaillant, 1990);童年时期的人格与成年后的成就水平有关(例如,Caspi, Bern, & Elder, 1989)。

路径E:适应性过程影响压力事件。如,较低的婚姻质量被发现可以预测心脏病发作后的长期恢复(Waltz, 1986),并且可以推断,患者和他们的配偶之间的行为交流可以调节这种效果。在对临床抑郁症患者的纵向研究中发现了更直接的证据,其中包括对其配偶情绪行为的直接观察(Hooley, Orley, & Teasdale, 1986)。

路径F:适应性过程影响婚姻质量。在问题讨论之前收集的生理唤醒基线水平可以预测婚姻满意度的下降(Levenson & Gottman, 1985)。

路径G:婚姻质量影响适应性过程。婚姻研究人员很少研究适应过程中变化的预测因子,因此支持这一假设的证据很少。然而,一项收集了新婚夫妇的社会情感行为的多项自我报告的纵向研究发现,配偶对婚姻质量的判断确实能预测伴侣行为的变化(Huston & Vangelisti, 1991; Noller, Feeney, Bonnell, & Callan, 1994)。具体来说,最初更满意的丈夫的妻子变得更深情,而最初更满意的妻子的丈夫在婚姻的前两年变得更少消极。

路径H:婚姻质量影响婚姻稳定性。一些最早的(如Terman, 1950)和一些最近的(如Kurdek, 1993)对婚姻的纵向研究发现,婚姻质量和婚姻稳定性之间存在联系。

在卡尼和布拉德伯里提出易感性-压力-适应模型之后,研究者开始尝试从整体上验证这一模型,如Langer等人(2008)采用主客体互倚模型和结构方程模型来研究人格特征和慢性压力作为婚姻早期身体攻击发展过程的预测因素,发现丈夫的人格特征预测了他们自己的身体攻击和压力轨迹,以及妻子的压力水平和身体攻击;妻子的性格特征预测了她们的压力水平和身体攻击性,并预测了她们身体攻击;随时间的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丈夫和妻子的压力变化都预示着身体攻击的变化

- 阅读剩余部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