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月

640.webp (8).jpg

巴纳姆陈述

(巴纳姆陈述也被称为同化偏见或自我参照效应
培根曾说过的一句话或许能帮助你更好的理解“同化偏见”:当一个人采纳了一个观点后,他的思维就会利用其它一切事物来支持、认同它。
自我参照效应,是指人们根据信息与自身的相关度,对信息会采取不同的编码方式。当人们被要求记住与自己相关的信息时,会记得相对较牢。
首先和我做一个小试验。
想一下你的性格,你的真正性格,是什么样子的?
我将大胆猜想一下。
我猜有时候你很外向、很善交际,但有时候你更喜欢一人独处……只是想要安静思考
还有吗?
我们继续看……
你不喜欢被灌输思想观点,你本性上喜欢质疑事物
你还喜欢将多样性视为生活的调味料,但有时你也喜欢自己日常活动中能有些一成不变的地方
好,现在是见证真相的时刻……
我猜的有多准?
我的猜测是不是几乎特别准,是不是对你的性格做了很好的总结?
如果你正在点头,你可能在问自己刚刚发生了什么?
为什么一个完全的陌生人会了解我的个性?尤其是我从未在现实生活中见过的人?他是能通灵还是怎么着?
呃…… 不。
我并不相信人能通灵,我见过太多能识破通灵骗局的证据。
是的,也包括“读心术”这套虚假把戏。
实际上,这就是这篇文章的目的所在。你将能够通过让一位女性感觉你能读懂她的心,从而让她认为你就是她的知己

It All Started With An Off-The-Mill Psychology Experiment…一切都始于一次普通的心理学试验

Bertram R Forer 在上世纪40年代曾是一位知名行为心理学家。
有一天,他召集了39名学生,给他们做了一次性格测试。
数周后,他给每个人提供了一份性格总结报告。他并没有告诉这些学生们他们拿到的都是一样的报告。
学生们以为这些报告都是基于之前做的性格测试得出的,每个人都是不同的。
实际上,报告的大部分内容,都是Forer这个老坏蛋是从一本占星书上照抄下来的!
这并不是故事的全部……
他后来让学生们反馈他们觉得这些性格报告有多准。结果非常令人震惊……
学生们平均给出了4.3的评分(总分5分),即,满意率几乎高达85.2%
这一试验的真相是:
受试者愿意欣然接受关于他们性格的笼统描述,只要这些描述内容能符合他们的世界观和认知体系
这一试验还得到这样的结论:
人们会相信一些模糊的陈述是符合他们性格的,只要这些陈述足够模糊
现在就是学以致用的时刻了(当你想和一位女性建立融洽关系时):
当你以特定(有些模糊的)方式做出一些陈述时,女性会由衷希望你说的是真的
这还不是全部……
这种愿望(希望一种认知、一种观点是真的)是如此强大,以至于她们的潜意识思维会覆盖自己的任何质疑……让她们相信这就是100%的真相

How To Use The “Barnum Effect” To Seduce Women如何使用巴纳姆效应引诱女性

Forer的发现简直是造福万代!
简单地说,它就是说服、影响和引诱别人时的圣杯!

640.webp.jpg

巴纳姆 ——出色的骗子、操纵者
Forer将这一现象命名为“巴纳姆效应”。这一名字来自世界知名的马戏团表演者和骗子:PT Barnum。
Barnum 自身也是一个传奇。
如果你熟悉这个人,你就会知道他几乎是靠着一路操纵,名利兼收。这是事实。
他是怎么做到的呢?通过他对人类心理的洞察理解。
考虑到他实际上是个文盲,他的成就绝对不容小觑。哦,另外,他还丑得要命。
他唯一的优势是他从内心知道如何激发出人们心中的“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用这一策略攫取钱财地位……
人们能使用同样的策略操纵女性吗?
当然!

Foundations Of Barnum Statements: Common Psychology Traits巴纳姆陈述的基石:普适型心理特征

请回答以下问题:
.你是不是有时候会往后推迟事情?
.你是不是觉得失败很令人不悦?
.你是否曾与一个家庭成员不和?
.当你犯错时,你是否有时会迟迟不愿承认?
.你是否曾感到无安全感?

很可能你至少对其中一个问题的答案是“是”。对大多数人,不止一个,甚至所有回答都是“是”。
除非你是仿生人,你在某个时间段,肯定会经历过上述问题。
事实是:是有一些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的。你可以说这些“真理”几乎适合每个人。
算命者、占星者、通灵者、手相算命者都会利用这些“真理”。

How To “Fake” Deep Emotional Connection With Women如何假装与女性产生深度情感共鸣

要引诱一位女性,你只需要让她相信你和她之间有深深的情感共鸣即可。
你要让她感觉你完全懂她。
那么如何让她产生这种感觉呢?
你猜到了!——巴纳姆陈述。
准备好在撩妹之路上高歌猛进吧!

**Barnum Statements – How To Use Them On Women

巴纳姆陈述——如何用于撩妹**

接下来,让我们来看如何根据一些已被证明有效的技巧来使用巴纳姆陈述。
技巧1:观察

- 阅读剩余部分 -

如今常常听到“Daddy Issues”,通常用来描述年纪较大的男人约会,或情绪或行为“难搞”的女性。但这个词究竟是什么意思?

1.什么是Daddy issues?

这个词在心理学中被称为“父亲情结”——这个词最早由弗洛伊德提出,之后被该领域的Jung和后来的其他心理学学者们所采用——这个词描述了一个人因与父亲关系不佳而导致的神经症
最初这个词几乎只是用于描述对父亲恐惧或不信任的男性,但随着心理学家们开始逐渐广泛认可男性和女性都可能有正面或负面父亲情结,这个词最终脱离性别。
后来,“Daddy Issues”这个词开始出现,概念上大致源于“父亲情结”,但却并非正式术语,而是基于通俗心理学和常识的一个通俗名称,用于描述一种常见现象,即,与父亲关系不佳的女性易于产生一系列的“问题”
目前,这个词已经几乎专门形容女性,即使男性也同样有可能有这种问题。

2.心理解读:一个男人,一生伤害

正如很多人所知,Daddy Issues会产生一系列古怪、情绪化行为。即使是最令人看好的感情,也可能会因这种行为而遭受沉重压力,甚至结束。
首先我们先来看一看四种可能的父女关系
首先是健康的、充满关爱的,这会带来平衡的年轻女性。其他三种包括:
1.虐待型。可能是肢体暴力虐待,也可能是情感虐待、精神虐待、语言虐待或上述数种。
2.忽视型。可能这个父亲从来不想要孩子,也可能这个父亲不想要女儿,不管是哪种原因,这个女儿从来不曾得到父亲的喜爱。
3.缺位型。毫无关系。因某种原因,在这个女孩长大过程中,父亲一直都不在。可能去世了——这比较可怜。但可能只是不愿承担责任,一走了之,如果是后者,摆脱得好!

3.Daddy Issues 的十大经典特征

如果你怀疑你的女朋友/妻子有Daddy Issues,那么你可以观察是否有以下特征:
1.年龄差距:她是不是年龄比你小很多?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她有Daddy Issues,但可能会表示她对父亲角色的情感固着(根据弗洛伊德的理论,如果在性心理发展的某个阶段得到过分的满足或者受到挫折会导致固着,固着将导致无法正常地进入性心理发展的下一个阶段。固着在心理学上,是指一种对刺激的保持程度,或不断重复的一种心理模式和思维特征)。
2.过度依恋:她是不是总是要求过度或持续的关注?当得不到时,她是否会焦虑或发怒?她可能在弥补童年时期未曾得到的关注。
3.过度调情:这是想要获得男性关注的另一途径。这几乎总是源于人生早期并未获得过这种关注。
4.性主动:另一种博取男性关注的方式。或是街上偶遇的男性,或是酒吧里,几乎各种地方都有可能。
5.粗暴性爱:童年的虐待经历可能会导致一个女性将疼痛与认同接纳联系起来。事后,她还可能会裸体只穿一件围裙,笑意盈盈为你做一个三明治。
6.身体改造:如年龄差距一样,这一点也并不意味着Daddy Issues,但刺青、穿孔、出格的发型等都标志着对男性期望的叛逆。可能她在对父亲感到生气,觉得父亲没有给与她足够的关爱和欣赏,也可能她只是对自己感到生气,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所以才没得到这些。
7.自残。这是身体改造的极端不健康形式。务必谨慎!
8.饮食紊乱:这是身体改造的另一种形式。它源于一种达成特定美丽标准的欲望。父亲从来没有告诉这个女儿她很漂亮,因此,想要得到男性关注,唯一的方式就是再瘦20磅。
9.女权纳粹:她们憎恨父亲。因此,正常的男性气概和男性性征都让她们感到害怕、感到受到威胁。她会和遇到的每个男人争吵。
注意:恋爱或婚姻中,女方叫男方“爸爸”,并不意味着她有 Daddy Issues。

自恋型父母的成年子女们一个受到深度创伤的群体。成长过程中,他们经历了对信任的严重侵犯,而且始终处于高强度应激反应之下,这对他们的健康幸福造成了严重损害。当我们谈及父母虐待和忽视儿童时,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在讨论具有人格障碍的父母,尤其是那些患有高度情绪不稳定性B类人格障碍的人群,即,自恋人格障碍、边缘人格障碍、表演型人格障碍和反社会人格障碍。由于他们情绪反应程度、缺乏远见的自我中心、缺乏同理心、存在特权感以及剥削利用他人的人际关系观点,自恋者们自然会虐待他人。而当他们是你的父母时,你就生活在了一个伤痛的世界。
所以,在人格障碍或者因自恋型家庭中的忽视与虐待而导致的复合型创伤方面,如果治疗专业人士们并没有得到充足的培训,那么就会产生灾难性后果。对于正挣扎在自恋型虐待所导致的后果中的患者,以下是对他们治疗过程中的一些常见错误。
1.假设所有父母本质上都是爱孩子,想要把最好的给孩子的
尽管我们大多数人都希望这是事实,但事实是,一些父母不仅不爱他们的孩子,而且会在精神上、心理上、肢体上甚至性方面物化和压榨孩子

2.鼓励患者与他们的自恋型父母“打开心结”
如果对于自恋人格障碍人群有一个全面真理的话,那么,这个真理就是,你无法和他们“打开心结”。自恋者通常并不会在乎他们对别人造成了怎样的伤害,也不会为此负责。鼓励患者在他们患有自恋人格障碍的父母面前展露脆弱,或者对峙他们,则会适得其反。

3.因为不喜欢贴标签,而拒绝承认人格障碍
贴标签,是一种有问题的行为,或者只在少数情形中有用。但当涉及到自恋型虐待创伤时,承认虐待者内在的人格结构,是理解他们对家庭成员所造成的深刻创伤的必须前提。如人们常说,自恋这种病症,会导致除了自恋者本身之外的其他所有人寻求帮助。

4.当患者有自尊方面的问题或者难以信赖感情关系,无法意识到位于这种情形根源的依恋创伤
自恋者缺乏情绪管控,同理心,以及对边界的尊重,而这些对于一个正在发育的婴儿和儿童来说,都是形成安全型依恋的必需要素

5.聚焦于帮助患者在行为上改变,但并不去认可他们的历史创伤
聚焦于改变患者的自我不利行为,会有帮助,但如果将这作为心理治疗的重心,则无法去处理曾导致、且至今依旧触发不良应对方式的大范围创伤。而且,不去认可患者的历史创伤,则进一步强化了他们患有人格障碍的父母曾给予他们的否定以及“煤气灯式操纵”(一切问题都是你自身精神心理有问题)

6.未能意识到经历复合型创伤的患者常常会形成的瘾症,或者将这类瘾症病理化(将其视为一种疾病)
自恋者的孩子们面对家中的高度不稳定环境,变得高度警觉。高度激发状态是他们的默认常态,对很多人而言他们每天都是如此,而瘾症,则是他们试图管控这种难以承受的状态的方法。

7.鼓励患者邀请自恋型父母或其他家庭成员加入心理治疗,且未能察觉出他们的病症
对于很多有自恋型父母的患者而言,尤其是那些伴侣是自恋患者,在寻求婚姻咨询的人群,这种情形十分常见。自恋人格结构的一个标志性特征,是一个经过精心雕琢的公众人格或人格面具,这一人格面具旨在被用来震撼、吸引、说服、引诱他人、赢得他人喜爱或者以其他方式操纵他人,以此让他人认同自己的观点。心理咨询师不可让自己被这些虐待者们操纵

8.未能识别复合型创伤后应激障碍(CPTSD)
PTSD(创伤后应激障碍)因某种创伤经历,如经历自然灾难,或是某个犯罪事件受害者,而导致,但与其不同,CPTSD则是源于持续的、重复型创伤。对于复合型创伤的一系列症状,目前已经存在着很多有用的信息。心理学家、精神治疗师、心理咨询师和导师们需要感谢他们的患者填补了他们教育与培训过程中的空白。

9.假设患者在夸大他们的体验
对于那些不曾亲身经历的人来说,很难理解自恋障碍人群的自私与残忍,尤其是那些更倾向于恶意/反社会一端的自恋障碍人群。但无论人类历史场合还是当前事件,此类例子数不胜数。如果我们不去承认这一现实,那么,我们的否认,就让我们变成了他们的帮凶

10.面对患者,采取一种优越或专制态度,这类似于患者在其父母身上所经历的主导-屈服式关系模式
不幸的是,一些创伤患者在咨询室中所经历的环境,类似于他们成长过程中所经历的权力滥用情形。当这种情形发生时,会强化创伤,让其更难愈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