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冷叫“你妈觉得你冷”丨亲子互动中的“蒙蔽”现象
作者介绍:
徐可心: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作为子女,在成长的过程中,直至长大成人的今天,每逢秋风渐起之际,我们总逃不过爸妈塞过来的一条秋裤。曾经让我们心照不宣的网络热梗“你妈觉得你冷”,足以说明这是一种普遍现象。我们年少时经历了无数次与“秋裤”的争辩抗拒,却往往在年纪渐长特别是生儿育女后,才开始理解父母的一片苦心,并为自己尚年幼的孩子也来上一条同款秋裤。
(图源网络)
不论是“我妈觉得我冷”还是“我觉得孩子冷”,都是出于担心和爱护,唯恐孩子受凉生病,但这份爱有时也会让孩子不知所措,毕竟当父母反复强调天冷加衣时,你真的有感觉到冷吗?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是不是曾经出现过这样类似的一幕。孙子碰了头,奶奶走上去安抚:“宝贝不疼”;儿子受了委屈流泪,爸爸不满道:“男子汉有什么可哭的”;洗澡时女儿嫌烫不肯下水,妈妈试了一下说“没事,不烫的”……为了描述这种养育者否认或“纠正”孩子真实感受的现象,心理学家莱茵提出了蒙蔽(mystification)的概念。
(图源网络)
什么是蒙蔽
蒙蔽是指许多家庭会通过否定或再定义的方式歪曲儿童原先的经验(尼克尔斯, 戴维斯著,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译, 家庭治疗概念和方法, 2018)。换句话讲,这是指孩子确实产生了某些感觉时父母却表示“你没有”,或是孩子实际上没有产生这些感觉,但父母表示“你明明有”。例如孩子碰到头时感觉很疼,但大人为了安抚ta的情绪而告诉ta不疼,或是父母告诉孩子太冷了要加衣服,但孩子由于年纪小代谢快可能确实没有感觉到冷。
蒙蔽的不良影响
尽管很多时候“蒙蔽”可以令孩子乖乖吃饭洗澡、避免孩子着凉等等,但不知不觉中,善意的蒙蔽也可能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甚至伤害。
一方面,成人所说的感受与孩子的体验存在冲突。作为成人,当其他人的说法与自己眼中的实际情况明显不符时,我们可能会表示反对、坚持己见,但在幼儿眼里,成人特别是养育者本来就具有权威,加之自己对于各种体验仍然处于探索的阶段,很可能接受成人的说法、产生混乱,进而认为自己的感受是“错误”的,拒绝表达自己的感受甚至“忘记”自己的感受,选择压抑或是忽视这一决定“我是谁”的重要部分(Thompson & M. G., 1996)。
例如,在与父母的“冷不冷”之争中,作为成年人,我们通常清楚自己究竟有没有感觉到冷,即使所感觉到的与父母所说的不一样,也会明白父母这样说是出于关心。但当缺乏判断能力的孩子遇到同样的情况时,就可能在“我明明不冷”和“妈妈说我冷”之间感到混乱。又因为对孩子而言父母往往是对的,他们很可能选择接受爸妈的说法,觉得自己“应该冷”而压抑真正感受到的“不冷”,日积月累之下这样的压抑就可能成为习惯。这可能使孩子形成虚假自我,并因此带来没有主见、缺乏自我价值感、人际关系疏远等消极后果(除琴美, 徐林芬, 2004)。
另一方面,当成人将新的感受加诸儿童身上时,他们忽视了儿童原本存在的感受,未对其作出回应,这就造成了情感忽视(emotional neglect)。情感忽视意味着家庭中长辈对孩子的情感需求缺乏回应和满足,忽略与孩子在心理、精神、情感上的交流(张志昊等, 2019)。其原因之一在于长辈对孩子的真实感受缺乏感知能力,采取忽视或是拒绝的行为(姜芳, 2020)。例如当父母出现蒙蔽行为,将孩子的“不冷”纠正为冷时,往往关注点放在“穿衣”的行为上,没有对孩子本身想表达的“不冷”作出回应,同时忽略了“不冷”这一真实感受,而这意味着一定的情感忽视。
由于无法得到所需的回应,受到情感忽视的儿童可能不擅于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要,相比于物质方面的忽视,这种情感方面的忽视更容易导致一系列心理和情感问题,并且会增加儿童进入青春期和成年后抑郁的可能性(于宏华等, 2012)。另外,情感忽视存在代际传递,难以体会自己的感受通常也意味着难以体会孩子的感受,因此这些儿童在为人父母后也更可能对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情感忽视。
(图源网络)
如何应对蒙蔽
● 作为父母●
1、听到孩子的感受
当孩子表达自己的感受时,不要急于否定或纠正孩子的体验和感受。有时,我们认知中孩子的感受,仅仅是我们投射到孩子身上的自己的想法,例如长辈随着年龄增加更加怕冷,就想当然地认为孩子也觉得冷。在这种时候不妨多听听孩子自己的说法,相信孩子有自己进行体验的能力,并尊重孩子体验的权利。
2、肯定“感受”,改变“行为”
有时孩子可能确实会因为贪玩之类的原因谎称自己不累不饿,或是没有能力判断当下的感受是否对自己有害而着凉感冒,此时父母可以先明确“感受”和“行为”是两件不同的事,并在对孩子的感受进行肯定、认可,例如告诉孩子“我知道你现在并不冷”或是“我明白你现在还不累”的前提下,再对孩子的行为提出要求。
● 作为子女●
1、正确认识“蒙蔽”
如果父母在自己成长过程中经常采用蒙蔽的互动方式,可以从现在开始告诉自己“我的感受非常重要”,并设法让自己明白,父母忽视孩子的感受,很多时候是因为父母并没有意识到关注孩子感情的重要性,甚至是因为父母自己也曾经受到类似的情感忽视,而并非他们真的不在乎、不重视孩子。
2、发现自己的感受
在明白这一点后,我们可以采用积极的方式消除蒙蔽带来的影响,从尝试在日常生活中意识到自己此时此刻的感受和心情、对其进行表述和记录开始,有意识地积累更多表达感受的词汇,练习觉察和表达感受和需要的能力,重新发现自己的感受。
感受直接来自于自己,是每个人生活中非常重要的一方面,也是每个人自我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的感受受到重视”同时意味着“我受到重视”。亲爱的读者,希望你也能够对自己的内心状态投以足够的关注,肯定地、勇敢地觉察、接纳与表达自己的感受。在你们过去的家庭生活或是现在的家庭生活里,是否出现过“蒙蔽”的现象呢?
参考文献:
除琴美, 徐林芬. (2004). 青少年“虚假自我现象”分析. 青年研究. (08):41-44+49.
姜芳. (2020). 解决幼儿“情感忽视”的意义及策略. 教师博览(科研版). 10(06):82-83.
尼克尔斯, 戴维斯,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2018). 家庭治疗 概念和方法.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Thompson, M. G. (1996). DECEPTION, MYSTIFICATION, TRAUMA: LAING AND FREUD. Psychoanalytic Review, 83(6):827.
于宏华,曹文胜,傅文青等. (2012). 强迫障碍患者与其童年期创伤性经历的关系.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0(4):493-495.
张志昊, 陈露, 刘天娥. (2020). 家庭视野下儿童情感忽视问题研究. 教师. (23):104-10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徐可心
策划丨万 宜
编辑丨万 宜
排版丨杨婉婷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