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1月

作为婚姻咨询师多年,我的结论是,有五种“爱情语言”,即人们用来表达和理解爱意的五种方式。
640.webp (3).jpg

Words of affirmation/肯定言辞

表达爱意,其中一种方式就是使用肯定的话语。古希伯来智慧文学《箴言》作者所罗门曾写道:舌头有生杀之力。很多夫妻从来都不知道,用言语肯定对方,这有着巨大的力量。
赞美之词,欣赏之语,是有力的爱意表达工具。最好是用直截简洁的陈述方式:
“你穿那套西装太帅了!”
“你穿那件裙子简直就是美得让人难以置信,哇哦!”
“你总是能准时来接我下班,我太幸福了”
“你总是能让我合不拢腿嘴”

肯定言辞是爱情的五种基本语言之一。但在这门“语言”中,还有很多“方言”。然而,所有这些方言都有一个共同点:用话语来肯定对方。心理学家William James曾说过,人类最深层的需求可能就是对被理解被欣赏的需求。对很多人来说,肯定话语将能够满足这一需求。

Quality time/用心陪伴

这里的 Quality Time,我是说要把全部注意力放在对方身上。我并不是说要坐在沙发上一起看电视。当这样一起看电视时,你的注意力是放在了 Netflix 或 HBO 等频道上,而不是爱人身上。我的意思是,坐在沙发上,关掉电视,看着对方,一起说话,把其他分散注意力的东西都收起来,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对方身上。也或者,一起散个步,就你们二人,也或者一起出去吃个饭,边吃饭边看着对方边聊天。
时间是一件宝贵的商品。我们都有很多要做的事,但每个人每天拥有的时间却都是一样的。我们可以将其中一些时间用在爱人身上,充分发挥这些时间的价值。如果你爱人的主要爱情语言是“用心陪伴”,那么她就只想要你,让你陪着,一起度过一段时光。

Receiving gifts/收到礼物

从古至今,所有围绕爱这一主题而写的作品都显示,爱的真谛是给予。爱的五种基本语言都要求我们给予对方一些东西,但对一些人而言,礼物,这种看得见摸得着的爱的象征,是最有力的。
礼物,是指某样你可以拿在手里,让你说:“看,他当时正在想我哎”或“她当时想起我了”的物品。只有想到了某人,才会想到给他/她一件礼物。礼物本身就是这种“想到对方”的一个象征。
贵重与否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想到了她/他。而宝贵之处也并非这种只存在于大脑中的思维活动,而是你将这一思绪付诸行动:取得这一礼物,并作为爱的礼物送出
但如果一个人说:我不会送礼物的。我从小并没有收到过很多礼物,也从没学会该怎么挑礼物。我没有送礼物的天赋.”
那么恭喜,在成为优秀爱人之路上,你已经完成了第一个大发现:你和你的爱人之间,说着不同的爱情语言
你现在既然已经发现了这一点,那么就试着去学习你的“第二爱情语言”吧!如果你爱人的“主要爱情语言”是收礼物,你可以让自己成为一个送礼高手。实际上,礼物,是最简单的爱情语言之一

640.webp (4).jpg

Acts of service/效劳之举

效劳之举,是指做一些对方想让你做的事情。通过为对方做事情,取悦她,表达你的爱
比如:做顿饭、摆桌子、从洗碗机里把碗碟拿出来、吸尘、给孩子换纸尿裤、拿处方、保养车子等,都是为对方效劳的行为。它们需要有这个心意、规划、时间、努力和精力等。如果是积极主动开心去做这些事,那么它们就是爱的表达方式。
为更有效地表达爱,需要主动去审视并改变自己(对丈夫或妻子角色)的固化成见(老公就应该……老婆就应该……)。记住,坚守固化成见,毫无益处。但满足爱人的情感需求,却有巨大益处。如果爱人的爱情语言是“效劳之举”,那么对她而言,“行动比语言更响亮”

Physical touch/肢体接触

我们很久以来都知道肢体接触是一种爱意表达方式。儿童发育领域的无数的研究都表明,与长期无身体接触的婴儿相比,常被抱、爱抚、亲吻的婴儿会有更健康的情感。
肢体接触同时也是婚姻中表达爱意的强有力工具。牵手、亲吻、拥抱和性爱等都是向对方表达爱意的方式。对一些人而言,肢体接触是他们的主要爱情语言。没有这些,他们会觉得不被爱。有了这些,他们的感情存储罐才会被填满,他们才会对对方的爱更有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一些不经意的肢体接触几乎不耗费时间,但却需要在心态上花心思转变,尤其是当你的主要爱情语言并非肢体接触时,或者如果你的原生家庭也不是那种会有亲密肢体接触的类型。
看最喜爱的电视节目时,紧紧挨坐在一起,这不需要额外花时间,但也可以很响亮地表达你的爱意。当你走过爱人所在的房间时,触碰一下坐在那里的爱人,这也只需一定会会儿时间。离家或回家时,肢体接触只需一个简单的吻或拥抱即可,但对对方而言却意义深远。
一旦你发现你爱人的主要爱情语言是肢体接触,那么唯一能限制你爱意表达方式的。就只有你的想象力了。

640.webp.jpg
被采访者:蔺秀云教授 撰文:贾方方
来源:婚姻与家庭杂志
ID:hunyinyujiating99

在分享今天的主题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做一个小互动。

深夜12点,北京首都机场,妻子只身一人出差归来。机场离家有点儿远,公交和地铁都停了,此刻的她非常希望丈夫能来接自己。结果,丈夫并没有来。如果你是这位妻子,对于丈夫的行为,会有怎样的反应呢?先把答案藏在心里,我们来看看其他人的反应。

A:有点儿小失落,但并不生气,拿起手机叫了网约车,排队等车。对她来说,虽然我很期待你来,但你做不到的话,我也能理解你。也许当时忙得走不开,也许明早有很重要的事必须早睡,也许睡眠不太好,或者就是不想来,都没问题。

B:非常生气,打着电话就和丈夫吵了起来。她觉得,我这么晚回来,就算有工作、要睡觉,你也应该克服一切困难来接我。你不来就说明我在你心里一点儿都不重要,不如你的工作重要,也不如你自己重要,我还要你这个丈夫干什么!

对照心中的答案,看看你是以上哪一位。
如果是A,那么恭喜你,送你一枚“自我情感独立”勋章。
如果是B,那么要注意了,你可能对伴侣产生了情感依赖,婚姻也因此可能会出现一些问题。

不过,同样也要恭喜你,因为这篇文章也许能帮你解决一些困扰。这就是我要分享的主题——自我情感独立是维护好各种关系的基础,今天我们着重讲婚姻关系。

1.依恋和依赖一字之差,关系从舒适到紧张

如果用心理学来给亲密关系的互动给个界定,我会使用两个词:情感依恋(A)、情感依赖(B)。

一、“情感依恋”
情感依恋是非常正常的需求,是人类成长和发展的必经阶段。我们都知道,婴儿是没办法独立生存的,必须和主要抚养者尤其是母亲形成依恋关系,这样他才会有生存下去的希望。
除了生存需要外,人还有情感需求,依恋可以让我们不那么孤独。所以,在成长过程中我们一直在寻找依恋对象:小时候依恋父母,中学阶段依恋同伴,长大后依恋朋友,结婚后依恋伴侣

这里着重讲下亲密关系中情感依恋的特征

  • 相互性:夫妻能够满足彼此的一些需要,包括生活、工作、情感等的需要。妻子在工作,丈夫在读书,妻子为丈夫提供更多经济上的支持,丈夫为妻子提供更多时间上的支持。
  • 不会损害彼此的自我:丈夫不会觉得被老婆养是丢人现眼、没有自我价值的表现,自己也能满足妻子的需要;妻子不会觉得支持丈夫就是自我牺牲,而是实现自己价值,为情感账户存款。
  • 有弹性:丈夫来接我,我很开心;他不能来,我也能够站在他的角度去思考,理解他有做不到的地方,他有他的事情要忙。我不会因为他的“不负责任”而情绪失控,也不会因为没有他的帮助而失去自我负责的能力,更不会因此指责对方。

二、“情感依赖”
依赖和依恋只差一个字,内涵却大不同。

  • 缺乏弹性:当事人看待事情非黑即白,觉得对方必须怎样、应该如何,否则,就是不爱、不好等等。当事人习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消极地看待问题,看到的更多是对方做不到、达不到自己要求的部分。
  • 单向性和不对等性:一个人要得到另一个人更多的支持,一方的情绪、价值、行为、发展等都靠对方来决定。但很多时候,当事人并不觉得自己是在依赖对方。很多丈夫或妻子会觉得自己之所以不幸福,都是另一半造成的,比如他赚钱太少、她脾气太差等等。
    就像他没来接我,我很生气,所以才会和他吵架。你看,我生气、不幸福不就是他一手造成的吗?乍一听好像挺有道理,但仔细思考就会发现,这是极大的情感依赖。对方随便一句“我不来接你”就让我感觉很生气,感觉自己是不被爱的;只有对方来接我,我才会觉得自己是被在意的、是幸福的……
    正如系统家庭治疗创始人鲍恩说过的,在情感生活中,人们的自主性比我们所设想的更少,大多数人比我们所想的对另一个人有更多的依赖和反应
    因为过于依赖对方,我们会对他充满期待,希望不断改变对方,但常常徒劳无功。改变别人谈何容易?让别人帮自己实现愿望哪儿那么容易?当期待落空,痛苦也就来了。冲突不断,关系越发紧张。

640.webp (1).jpg

2.小事件大情绪,破坏的不只是婚姻

情感依赖导致的婚姻问题不在少数,很多引发冲突的点可能并不大,但当事人却会因为所谓的小事闹到离婚。这期间到底发生了什么?和大家分享3个小故事。
第一个是暖瓶的故事。妻子很爱干净,为了保持家里的整洁,经常会把暖瓶放在门后。先生回到家看到后,随手就把暖瓶提到了桌子上,结果妻子大发雷霆。其实,我们都能理解丈夫为什么动暖瓶,是为了安全。
但妻子不能理解,她觉得这是对她的否定和不认可。她把对自己的认可建立在了丈夫对她认可不认可上。丈夫不动暖瓶,就是认可她,她就是有价值的。反之,丈夫动了暖瓶,就是否定她,她就是没有价值的。
第二个是送花的故事。女朋友和男朋友有一个最大的冲突,就是男朋友每个节日都会给女朋友买花,而一收到花女朋友就很愤怒。买花明明是好事,是每个人都盼望的事情,但这个女孩为什么会愤怒呢?
她说:“蔺老师,买花是最不经过大脑的行为,人家买什么他就买什么,说明他根本就不在意我需要什么。”可在男朋友看来,买花恰恰是因为在意,而且大大小小的节日他都会买。结果,他次次买,她次次生气,他都不知道问题到底出在了哪儿。
我说,既然不希望男朋友买花,那你可不可以告诉他你需要什么?她说那不行。我问为什么不行呢?她说,人家心里根本就不在意你,你还求着人家在意你,那怎么行?我说那你怎么让人家知道你需要什么呢?她说他可以观察呀。
只有当男朋友主动观察并满足她的需求时,她才觉得自己是被在意的,她才会高兴。否则,她就不开心,就要和男朋友吵架。女朋友的喜怒哀乐全都建立在男朋友的行为上,而不是她自己。
第三个是坏话的故事。别人说了一句丈夫的坏话(其实是不足,被妻子认定为坏话),妻子二话不说就和人家扭打在了一起。如此维护丈夫,和丈夫的关系一定很好吧。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她在外打别人,在家打丈夫。
你可能会疑惑:这和情感依赖有什么关系呢?一般情况下,当别人说我们爱人的不是时,我们也会不舒服,但不会不思考个中缘由与利弊就妄自行动。
可这个妻子却非常情绪化,为什么?因为她把丈夫当成了自己,她的情绪和价值全部附着在了丈夫身上。她和丈夫是一体的:丈夫就代表我,他开心我就开心,他有价值我就有价值,别人攻击他就是攻击我。
这是更加严重的情感依赖,心理学上又叫作自我分化得不好。因为自我分化得不好,妻子不能将自己和丈夫分开,否认差异的存在,认为两个人必须时刻保持一致。但很显然,这是不现实的。所以,一旦不能保持一致,妻子就会对丈夫发起攻击。

通过这几个小故事,不难看出情感依赖对婚姻的破坏力有多强,常见的表现有以下几种。

  • 攻击伴侣——一方很希望另一半认可自己,如果给不到,他就会觉得自我价值受到了影响。自我价值受到影响,他就会有情绪,就会像暖瓶故事里的妻子一样攻击另一半。
  • 逃避交流——因为害怕给我的反馈是不好的,所以我干脆不和你沟通,就像花的故事里的妻子那样什么都不说。还有人会回避内心层面的沟通,只和伴侣聊孩子或父母。

不只是对婚姻,情感依赖对当事人的伤害也很大。

  • 攻击自己:一个人的情绪、价值等都依赖另一个人,就意味着一方离不开另一方。那么,他就必须压抑很多情绪,通过讨好对方来维持关系,很容易患上胃病、抑郁等身心疾病。
  • 失去自我——把自我建立在另一个人身上,也意味着这个人自我的退化甚至消失。就像坏话故事里的妻子,假如离婚或者丈夫去世,她的生活又该如何继续呢?

640.webp (2).jpg

3.觉察情感依赖,保持情感独立

情感依赖的表现有很多,但底层逻辑是一样的——你爱不爱我、你对我好不好决定着我的一切。按照依恋理论的观点,这取决于在小时候安全依恋和自我认可有没有建立起来
暖瓶故事中的妻子是家中老大,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别的小孩总欺负她和弟弟妹妹。虽然她也反抗过,但力量有限。回去跟妈妈讲,妈妈没有做出任何回应。这种被欺负的感觉深深刻在了她的身体里。当丈夫动了暖瓶后,她觉得自己又被欺负了,立刻要做出反击。
送花的故事里的女朋友从小生活在重男轻女的家庭,妈妈当着她的面给弟弟很贵重的东西,爸爸给她买的东西还不如给亲戚买的好。她从小就不被在意、不被重视,希望在婚姻里加倍得到。虽然丈夫做了很多,但因为内心匮乏,她感觉没有得到重视,又因为怕被拒绝,一直不敢表达。
此外,父母的教养方式也有很大影响。如果父母经常指责、否定孩子,孩子的自尊、自信就会受到打击,很容易发展出固定性思维。遇到难题时缺乏弹性,会觉得太糟糕了,完全没办法解决,认为这件事就是在打击我,就是为了让我丢人现眼。
如果父母经常鼓励、接纳孩子,孩子则更容易建立正确的自我认知,发展出成长性思维。遇到难题时会认为,这是来考验我的,虽然现在不好,但肯定能帮我增进经验,未来一定会更好。
寻根究源不是为了追责,而是为了预防问题和走出困境。一方面提醒父母更好地教育孩子,培养他们成为情感独立的人,为未来进入亲密关系创造更好的条件;另一方面提醒已经进入关系的夫妻看到自己的问题,有意识地觉察,增强情感独立性,减少情感依赖

那么,我们该怎么做呢?

  • 认可自我。处于什么样的状态,对这个状态满意不满意,是由你自己决定的,不用为了让别人重视你而折腾出各种事来。你的现状就表示了你的存在,你要认可自己作为一个重要人物的存在,认识到自己是重要的,别人也能够看到你、在意到你。
  • 强大自己的内心,增强自我价值。判断自己怎么样,要从事实出发,而不是想法,即把想法和事实分开。举个例子。我考上了一所不错的大学,这是事实。我不够好,我很差劲,这是想法。事实是你已经超过了很多人,足以证明你是个学习能力不错的人。
  • 分化自我与他人。分化的目的是,我可以承认我跟你是不一样的人,我们的观点不一样,我们的做法不同,甚至可以各做各的。我跟你不一样不意味着我差劲,你跟我不一样也不意味着你不爱我。
    面对丈夫挪暖瓶的行为,妻子要承认丈夫可以和自己的做法不一样,然后学着分清事实和想法。事实是丈夫为了安全挪了暖瓶,想法是挪了暖瓶就是不爱我、否定我,不要把差异和对个人的评价、对关系的影响联系在一起。
    意识到自己的情绪来自于自己的想法,而不是对方的行为。在对方做了某件事到你有情绪和自我评价之间,是加了你的想法的,而这个想法通常是不合理的。
    再举个暖瓶的例子。妻子回到家要先看暖瓶里有没有水,如果没有,她就很生气。为什么?她觉得丈夫没有给她一个温暖的家,而父母家的暖瓶一直有水,就是温暖和家的象征。所以,在丈夫不烧水到妻子有情绪之间,妻子加了一个你不够爱我的负性读心术。所以,要区分究竟是自己的想法还是对方的做法,让自己不舒服
    互动时,一定要“听到”对方的话。发现暖瓶没水,不要急着用自己的想法去套,而要先听听丈夫怎么说。他可能会说,哎呀,我没有注意到暖瓶没水。注意,对方说的是没有注意到,并没有说我不爱你。只有真正听到对方的话,才能走出自己的世界,打破不合理的想法。
    事实上,行为也是由想法决定的。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行为以及自我价值等不是由对方引起的,也不是对方来决定的,那么,有了跟对方有关的情绪、行为后,你要能够有意识地进行自我处理,而不是非要依靠对方。比如对方不理我,我可以去理对方啊;对方不会沟通,我可以去沟通啊。总之,关于我们的关系,我是有主动权的
    愿每一个人都能够不依赖他人的情感,通过自我价值的增强、自我认可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分化等方式,让自己保持情感独立,收获幸福婚姻。

采访对象:蔺秀云,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青年长江学者,资深家庭治疗师,注册督导师。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心理专业委员会(筹)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国社会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委员会常委兼副秘书长,中国教育学会学校教育心理学分会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咨询师委员会常委。
主要研究方向:家庭与儿童心理健康、婚姻与家庭治疗、儿童发展心理病理学等。主持20项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参与10多项国际、国内课题,出版了10多部心理咨询领域的书。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孩子为什么总是哭?”
“他到底要什么?”
“他快把我榨干了”
……


影视剧《我是真的爱你》中,陈娇蕊这一角色生动诠释了许多新手母亲经历过的心理困境:本是情绪稳定的职场女强人,带领团队完成大小项目不在话下,却因为生育被“折磨”的歇斯底里、近乎癫狂。
在现实生活中,这类现象也屡见不鲜。袁咏仪在《妻子的浪漫旅行》提到自己曾经历产后抑郁,仅仅是看到妈妈拎着两个菜回家都能 哭出来,霍思燕也曾因父亲探望孩子而狂哭。产后抑郁这个词逐渐走进我们的视野,愈发常见,那么,究竟什么是产后抑郁呢?

640.webp (6).jpg
640.webp (7).jpg

什么是产后抑郁

当我们在谈论“产后抑郁”的时候,其实是在讨论两个概念:产后情绪低落(Baby Blue)和产后抑郁症(postpartum depression, PPD)。
50%-80%的新手妈妈生产后都产生了情绪低落,抑郁的现象,但产后情绪低落并非心理疾病,而是一种身体对于分娩的正常反应(Stewart, 2016)。
而产后抑郁症是产褥期出现的一种持续情绪低落的心境障碍,常表现为悲伤、抑郁、无意义感、无价值感、对未来无希望甚至有自伤自杀倾向(Yusuff, Sherin, & Li, 2015;Liu, Yan, & Gao, 2017),是一种产后情绪低落加重导致的心理疾病。典型的产后抑郁症多于产后6周内发生,病期可持续6个月甚至更长时间(Fisher et al., 2016)。

640.webp (8).jpg
产后抑郁的表现

产后抑郁症远比我们想象中常见。在发达国家,它的发病率为6%-38%,在发展中国家更是高达20%-57%(Flom, Chiu, & Tamayo, 2018)。这意味着,在中国,每十个产妇中,就至少有两人经历过产后抑郁。
当然,男性也有患产后抑郁症的风险,研究证明,“父亲产后抑郁”(在孩子出生一年内患抑郁症)的患病率在8%-11%之间(Glasser & Lerner, 2018)。
面对着可爱的新生儿,原本应该感到快乐和满足的父母们,为什么却在经历抑郁情绪呢?

产后抑郁是如何发生的

产后抑郁的发生与生理、心理和社会等因素息息相关。

  • 生理因素:女性从怀孕到分娩,身体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孕期逐渐累积至较高水平的黄体酮和雌激素,在分娩后的3天内迅速下降至孕前水平。激素的波动和内分泌的变化是造成女性情绪产生波动的因素之一(Wieck et al., 1991)。此外,分娩所带来的疼痛也容易让产妇产生消极情绪,从而导致抑郁。
  • 心理因素:完成从妻子到妈妈的角色转变并非易事,突如其来的育儿重担很容易让女性手足无措难以适应。如何照顾好新生儿,让宝宝健康成长,这些问题所带来的巨大的心理压力本就是抑郁产生的重要原因。更何况一些女性还需要兼顾事业,夜晚被啼哭吵醒哺育婴儿,白天打着瞌睡完成工作,疲劳和睡眠缺乏与职位被取代的忧虑共同加重了产妇的抑郁风险。
  • 社会因素:照顾婴儿是一件几乎24小时不能间断的工作,新手妈妈自然也需要来自家人的帮助和支持。家人对产妇的关注缺失,尤其是丈夫对于产妇的关爱不足会成为其产后抑郁症的风险因素(Ghubash & Eapen, 2009)。在中国独特的文化背景下,“婆婆”的存在同样不容小觑。一方面,不同的生活习惯和育儿观念会带来冲突;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的情感压抑也导致产妇在表达情绪时被婆婆指责“矫情”。这些事件都会对产妇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

640.webp (9).jpg

除上述因素,如果产妇本身性格脆弱易感、神经质,或对自己能否承担起母亲的责任充满怀疑,则有更大可能患产后抑郁(Beck, 2002);此外,有精神病家族史的产妇, 产后抑郁症的发病率要高于正常产妇(钱宝凤, 2008)。

产后抑郁有什么危害呢

1.对产妇自身的影响

  • 记忆力减退。俗话说“一孕傻三年”,这种现象在产后抑郁患者中尤为普遍,产后抑郁症患者通常伴随记忆力减退的症状(Pio, Jansen, & Hler, 2012)。

640.webp (10).jpg

  • 身体不适。产后抑郁往往伴随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心悸、失眠等躯体症状表现,影响日常生活状态。
  • 消极的情绪状态。产妇可能出现反复的沮丧、哭泣、焦虑、易激惹、易怒等情绪,这些消极情绪体验长期保持,将加强患有抑郁症的风险。产后抑郁严重者甚至会出现妄想、幻觉,甚至自杀、杀婴等。据统计,严重抑郁发作的产妇自杀死亡率可达15%到25%(李祥会, 2018)。

2.对新生儿的影响
产后抑郁不利于新生儿的身心健康
产后抑郁所带来的焦虑体验,会减少母亲催产素分泌和母乳的产生,同时对母乳中的成分造成影响;产后抑郁还有可能会减少母亲喂孩子母乳的次数,危害孩子的生长发育。大量证据表明,产后母亲的心理状况问题会增加儿童认知功能障碍、语言障碍、行为问题的风险(Closa, Gispert, & Canals, 2017)。
另一方面,婴儿期的孩子是温室里娇嫩的花朵,需要双亲的抚慰和温柔呵护,但患有产后抑郁的父母很可能因自身情绪低落而忽略了孩子的情感需求,与孩子亲密互动(包括肢体接触)的减少会提高孩子形成非安全型依恋风格的风险水平,进而对孩子未来成长发展带来隐患。

3.对家庭关系的危害
产后抑郁可能会给家庭关系带来消极影响。最容易受到产后抑郁患者情绪影响的人,除了孩子就是配偶。患有产后抑郁的患者,其配偶也更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若夫妻的情绪没有得到及时有效地调节与疏导,将会出现家庭矛盾,不利于夫妻关系、家庭关系的良性循环。剧中的陈娇蕊即在月子期间与老公、婆婆产生难以调和的矛盾,最终以离婚收场。

应该如何预防产后抑郁的发生呢?

1. 有计划的怀孕,不打无准备之仗
研究表明意外妊娠、顺其自然妊娠是产后抑郁的危险因素(王琼瑶等, 2018),意外怀孕的夫妻双方,还没有做好准备承担抚育孩子的重任。孩子的到来有可能会打破现有的工作、家庭、经济等方面的平衡,比如有些孕妈为了未出生的孩子不得不放弃工作升职的机会,有的家庭可能面临更大的经济压力……
养育孩子所造成的影响往往与个人的自我实现相冲突,这会增加个人的心理压力,从而出现焦虑、抑郁等不良心理问题(罗岗, 董林红, 2015),而有计划的怀孕可以有效规避这些潜在风险。

2.学习带娃技巧,提升自我效能感
Gross等(2016)的研究发现父母亲产后抑郁程度和其育儿自我效能呈负相关。也就是说越会带娃的双亲,越相信自己有让孩子提供健康成长的能力,越少出现怀疑、焦虑和压力等负面情绪,从而越不容易出现产后抑郁。

正在经历产后抑郁怎么破

1.悦纳自身情绪,积极自我调节
据统计,50%-80%的新手妈妈在生产后的几天情绪更容易起伏,遭受到不顺心的时候更容易产生情绪化反应,这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的现象。产妇自身首先要做的就是意识到这种情绪的存在、允许消极情绪的存在,积极调节情绪,遇到事情切忌消极归因。比如丈夫问:“孩子怎么又哭了,要不要我冲点奶粉”,丈夫可能只是觉得妻子太累了,想帮妻子分担一些,而不是在指责妻子奶水不够没有喂饱孩子。

2.抓住休息机会,调整生活节奏
宝宝总是哭闹需要哄睡、每隔两个小时要喂一次奶……宝宝的出生,增添了很多过去没有的生活负担和压力,打乱了夫妻尤其是产妇的生活节奏,包括睡眠和餐饮等等,给产妇带来了很多情绪困扰。在高精神压力的状况下同时处理这么多增加的日常事务,最要紧的是抓住机会能睡就睡一小会儿,以补充体力,尽量减少连轴转生活节奏为产妇带来的身体和心理的双重消耗。

3.获取爱人社会支持,维持和谐家庭关系
社会支持可以缓解孕产期的压力,降低产后抑郁发生的风险(龙周婷, 2014)。在产褥期这段时间内,只靠妻子自身调节情绪往往比平时要难得多,这个阶段丈夫是妻子除孩子外最为亲近的人,丈夫的无条件支持与包容显得尤为重要。丈夫要密切关注妻子的情绪变化,做好婆媳关系的调节者,要参与到孩子的抚养活动中去,要和妻子分享外面世界发生的事情,尽最大可能帮助妻子共同度过难关。

640.webp (11).jpg

4.建立社会联结,走出思维局限
在坐月子的过程中,产妇需要一个月甚至数个月都待在狭小的起居室里,无法与外界接触,每天围着孩子转。这种社交空间、社交关系的急剧变化容易给产妇的心理造成压力。社会刺激减少,产妇更容易产生思维局限、钻牛角尖、情绪敏感。因此在身体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产妇可以约上三五好友来家中畅聊或者出门散散步,以获得社会联结;事业心强的产妇,也可以适当和同事交流新的工作进展,一举两得。

参考文献
陈莉莉. (2018). 婴儿气质、产妇感知压力对产后抑郁的影响及社会支持的中介效应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
李祥会. (2018). 浅谈产后抑郁的巨大危害及预防措施. 饮食保健, 5(37), 98–99.
龙周婷. (2014). 产后抑郁预测因素的纵向研究. 山东大学.
罗岗, 董林红. (2015). 产妇配偶产后抑郁研究进展. 护理学报, 8, 26-29.
钱宝凤. (2008). 产后抑郁症的成因分析及预防. 中国医疗前沿, 3(17), 110-111.
沈荣. (2011). 产后抑郁现状和影响因素调查分析及其心理干预效果研究. 硕士学位论文, 山西医科大学.
唐杰, 王婷婷. (2017). 新生儿父亲产后抑郁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进展. 中国护理管理, 17(12), 1692–1694. .
王琼瑶, 严双琴, 翁婷婷, 曹慧, 陶玲玲, 舒娜. (2018). 产后抑郁与非计划妊娠的关系. 中国妇幼保健, 33(5), 1138–1140.
吴迅. (2020). 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因素及心理治疗的研究进展. 科技风, 30, 2.
谢萍, 倪慧琼. (2014).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护理体会.赣南医学院学报, 4, 622-623.
杨小羽, 何荣霞. (2019). 产后抑郁的危害及相关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 西北国防医学杂志(2), 5.
赵阿霞. (2014). 产后抑郁症的相关因素及治疗进展研究. 中国药物经济学, 9(8), 71-72.
Beck, C. T. (2002). Predictor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Nursing Research, 50(5), 275–285.
Closa-Monasterolo, Gispert-Llaurado, M., Canals, J., Luque, V., Zaragoza-Jordana, M., Koletzko, B., Grote, V., Weber, M., Gruszfeld, D., Szott, K., Verduci, E., ReDionigi, A., Hoyos, J., Brasselle, G., & Escribano Subías, J. (2017). The Effect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and Current Mental Health Problems of the Mother on Child Behaviour at Eight Years.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Journal, 21(7), 1563–1572.
Figueiredo, Canário, C., & Field, T. (2014). Breastfeeding is negatively affected by prenatal depression and reduces postpartum depression. Psychological Medicine, 44(5), 927–936.
Fisher, Wisner, K. L., Clark, C. T., Sit, D. K., Luther, J. F., & Wisniewski, S. (2016).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onset timing, symptoms, and severity of depression identified in the postpartum period.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03, 111–120.
Flom, J. D., Mathilda, Y. H., Marcela, T. O., Lourdes, S. , Curtin, P. C. , & Wright, R. J. , et al. (2018). Subconstructs of the Edinburgh Postpartum Depression Scale in a postpartum sample in Mexico Cit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38, 142–146.
Giallo, R., Pilkington, P., Borschmann, R., Seymour, M., Dunning, M. , & Brown, S. . (2018). The prevalence and correlates of self-harm ideation trajectories in australian women from pregnancy to 4-years postpartum.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229, 152-158.
Glasser, S., & Lerner-Geva, L. (2019). Focus on fathers: paternal depression in the perinatal period. Perspectives in Public Health, 139(4), 195–198.
Gross, C. L. , & Marcussen, K. . (2016).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mothers and fathers: the role of parenting efficacy expectations during the transition to parenthood. Sex Roles, 76(5-6), 290–305.
Liu, S. , Yan, Y. , Gao, X. , Xiang, S. , Sha, T. , Zeng, G., & He, Q. (2017). Risk factors for postpartum depression among Chinese women: Path model analysis. BMC Pregnancy & Childbirth, 17(1), 133.
Mohamad Yusuff, Tang, L., Binns, C. W., & Lee, A. H. (2015). Prevalence and risk factors for postnatal depression in Sabah, Malaysia: A cohort study. Women and Birth :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College of Midwives, 28(1), 25–29.
Paulson, J. F. , Dauber, S. , & Leiferman, J. A. . (2006). Individual and combined effects of postpartum depression in mothers and fathers on parenting behavior. Pediatrics, 118(2), 659-668.
Stewart, & Vigod, S. (2016). Postpartum Depression. The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375(22), 2177–2186.
Wieck, A., Kumar, R., Hirst, A. D., Marks, M. N., Campbell, I. C., & Checkley, S. A. (1991). Increased sensitivity of dopamine receptors and recurrence of affective psychosis after childbirth. British Medical Journal, 303(6803), 613–616.

策划 | 蔺秀云
撰写 & 编辑 | 王婉睿 王雪迪 韩思思
排版 | 王婉睿

作者介绍
爱唱歌的MT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不久之前,央视首度公开了引起公众激烈讨论的“吴谢宇弑母案”的一审判决现场,披露了很多与吴谢宇作案动机及心理行为过程有关的细节。
大家都十分好奇:这个从小到大被亲朋好友一致夸赞、像“神”一样的乖小孩,为何在五年前犯下了如此让人不寒而栗的滔天罪行?从周密详细的犯罪计划、冷酷无情的犯罪过程,到自以为“帮助母亲解脱痛苦”的犯罪动机,互联网上不乏各种猜测和分析。
真实原因是否如此我们不得而知,然而这些讨论中隐藏着一个值得被关注的有关于个体与家庭系统之间关系的一个重要概念——自我分化

640.webp.jpg
(图片来源:央视网,侵删)

01什么是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这个概念最初是由家庭系统心理学家和心理治疗师Bowen提出来的(Bowen, 2004),而其提出背景——即家庭治疗,正是系统理论这一思维方式发展下的产物。

过去的心理治疗主要强调以独立个体为对象进行认知、情绪、意志、行为的探索,在这种情况下,咨询室就像一个远离人世的“避难所”,个体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经历、体验都通过自己反映、传递给治疗师。随着系统理论的不断发展以及相关理论的诞生,心理治疗及相关研究的重点逐渐从孤立的个体转移到人际关系上,更多地关注个体与他人,尤其是家人的互动和交往模式。由此,家庭治疗模式应运而生(王娜娜, 汪新建, 2005)。

Bowen的家庭治疗理论一共包括了八个互相关联的概念:自我分化与三角关系、核心家庭的情感历程与情感阻断、家庭投射过程与多代传递过程、手足位置与社会性的情感历程(Bowen, 2004)。

其中,自我分化作为Bowen家庭治疗理论的重要基础概念之一,有两个层面的定义:一是精神层面,自我分化是一种将自己的理智和情绪进行良好区别的能力,例如我们常说的“对事不对人”;二是关系层面,自我分化是一种既能在关系中感到亲密和联结,又能在关系中保持自主独立的能力(杨梅, 2017)——既不会像猫一样特立独行,又不会像狗一样总是喜欢依偎在主人身旁。

回忆一下,你的身边是否有具备这样特征的一群人:他们很会体察、理解别人的想法观点、照顾别人的情绪感受,同时也保持着坚定的自我,重视自身的情感需求,不情绪化也不过分冷漠抽离,能建立良好的人际情感联结

从现实生活出发,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能够在生活中平衡好理性和感性两个不同的部分,面对应激事件或者压力源时,并非完全被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是在看见自身情绪的同时具备克制感、尊重客观环境等外部因素。在人际关系中,一个自我分化良好的人既能享受互动和交往,又能建立好自我与他人之间的界线

640.webp (1).jpg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02为什么自我分化对家庭系统来说很重要

回顾吴谢宇弑母案,我们不难发现其家庭中过度缠结的亲子关系:从父母对孩子的行为来看,吴谢宇的母亲在丈夫死后将儿子当作心中唯一的支柱,以致于吴谢宇在一审现场说出“妈妈的银行卡密码不用试都知道是自己的生日”,可以窥见母亲对儿子的依赖与捆绑;从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来看,吴谢宇表示“父母是我活着的意义”、“从小到大我都觉得能把考试考好是我对我爸妈的唯一意义”、“父亲走后考多少个第一名都没有用了”、“我以为我妈和我一样也想解脱”,由此可见儿子更是将父母及其标准内化为了自己人生的唯一价值。

而这种家庭模式同自我分化的联系已有研究关注并说明:当家庭中的亲子关系超越夫妻关系,成为家庭关系中的第一顺位,孩子成为了家里的核心关注点,过度卷入到夫妻关系中,进一步形成三角关系,导致家庭功能无法正常发挥。而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之一即父母低水平的自我分化,这样的结果又会影响孩子自我分化的正常发展,形成代际传递(王伟婷, 2014)。

640.webp (2).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一)父母低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夫妻,首先很容易在二人关系中表现出更多的焦虑和压力、变得情绪化和失控,产生两种极端状态——情感隔离或情感缠结,即要么过分疏离、回避或逃避与对方的联结,要么与对方过度纠缠、丧失自我边界、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认知与情绪状态。具体表现为无法与原生家庭分离或者与伴侣过度依赖和缠结。

其次,当这样两个低自我分化水平的人的关系遇到困难、矛盾和摩擦时,双方自我需求得不到满足,则容易从孩子获取这种满足,进而无法将自我和孩子进行独立的分割,将亲子关系卷入夫妻关系以缓解负面情绪(彭雅娟, 2017)。但这种缓解方式实质上停滞了夫妻间直接性的交流与沟通,阻碍了二人关系冲突或问题的进一步解决。

(二)孩子低自我分化
自我分化水平低下的孩子则会十分依赖于父母或其中的一方,与之形成同盟关系和紧密联结,他们会很难将自己的认知、情绪、行为同对方分离开来,同时会将对方的事当作自己的事、会臆测对方的意图想法,甚至替对方做出一些决定。

这样的孩子会将这种不良的亲子互动模式迁移至其他社交情境,进一步恶化非家庭环境下的人际处境:他们面对人际关系往往高度依赖——无法接受分离分别;在关系中丧失自我,或过度回避——建立亲密关系存在困难;刻意回避人际交往;逃避他人的靠近。在面对同伴消极压力时,自我分化水平低下的孩子也更容易做出从众行为、难以坚定地表达自我意见(王梦然, 2019)。

640.webp (3).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三)父母与孩子均处于低自我分化状态
Bowen早期曾采用“未分化的家庭自我团体”这样一个概念来描述家庭中过分缠结的关系或情感反应:家庭成员间情感上的过度缠结以及关系上的过分依赖,会导致个体的独立空间遭受入侵。当关系中对方的种种行为表现越过个人边界时,个体则将面临着丧失独立性、无法逃离对方并自主发挥正常社会功能的危险。这使得家庭中每个人都会把对方的事当作是自己的事,并极易将自己的情绪传染到家庭系统中的其他人,形成连锁性、感应性的情绪反应。

自我分化水平低的父母与自我分化水平低的孩子相互作用、恶性循环,导致双方的自我分化程度进一步不断降低

03如何发展并利用自我分化

(一)父母怎么做

1去三角化
对于父母而言,对孩子最好的爱就是学会放手
首先,不要将婚姻关系中未得到满足的需要通过孩子来满足。在积极养育的过程中,父母应认识到孩子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然后才是自己的孩子。
其次,不要将孩子卷入夫妻冲突,夫妻关系中的矛盾要由两人自行解决。稳定自身的情绪化反应,冷静理性地思考家庭问题、面对家庭困境,不将夫妻关系的问题溢出到孩子身上,更要拒绝与孩子结成联盟反对伴侣的情况,逐渐实现去情绪三角化的过程。

640.webp (4).jpg
电视剧《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2建立夫妻间的界限
明确夫妻关系中的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多利用“主语我”,冷静地表达个人观点和想法。而不要将焦点放在别人做了什么、说了什么上,学会更多地关注自己的感受,从情绪化的状态中抽离出来,打破情绪化循环。

(二)孩子怎么做
对于孩子而言,尽可能实现自我去三角化。对自己这一个体而言,正确识别并区分感性的情绪和理性的思维,对自己与父母的关系而言,尽量保持自我独立与理智,避免情绪化。
具体行动是,停止卷入到父母的关系战争中。当父母中的一方跟自己抱怨对方的不是或者表达对对方的期望时,主动、直接地让父母自行解决问题,而不是在自己的面前抱怨、数落,温柔而有力地拒绝父母任何类似的行为。

640.webp (5).jp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总结
就像龙应台的《目送》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父母的爱既是孩子诞生、加入家庭那刻的欣喜与欢悦,更是见证孩子成长、离开家庭独立时的感动与祝福

家庭治疗理论提出的自我分化意味着感性与理性的完美共存,你觉得自己的自我分化水平如何呢

参考文献
王娜娜,汪新建. (2005). Bowen家庭治疗模式评析. 医学与哲学, 08, 61-63.
杨梅. (2017). 高中生父母心理控制与社交焦虑的关系:自我分化的中介作用(硕士学位论文).山西大学.
王伟婷. (2014). 缠结型亲子关系引发儿童不良行为的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沈阳师范大学.
彭雅娟. (2017). 父、母自我分化与其教养方式、子女社会适应关系的比较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湖南师范大学.
王梦然. (2019). 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自我分化和社交焦虑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 曲阜师范大学.
Michael P. Nichols, Sean D. Davis. (2018). 家庭治疗.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
Bowen M. (2004). Family therapy in clinical practice. Jason Aronson Book. Rowman & Littlefield, 118-124.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陈 潇
编 辑:李宇昕
美 编:郭雨馨

10月27日,家姻心理特邀高级咨询师王海平老师,举办了一场主题为「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及其共病障碍的特点与在咨询中的识别」的精彩沙龙。

王老师在这个领域拥有十多年的研究与实践经验,积累了大量丰富宝贵的经验。她系统地介绍了孤独症(以下简称ASD)的发展趋势、成因及分类,还详细阐述了ASD常见共病问题分类和特点,以及在儿童咨询中的系统观。参会者都被王老师的教育情怀深深触动,并且与老师共同探讨了具体咨询场景中的困惑和容易混淆的难点。


ASD概念、发展趋势及成因

孤独症(autism),亦称自闭症,是一种神经性行为综合征。最早由美国儿童精神医学之父肯纳在1943年提出。主要临床表现有社交障碍、言语发育迟缓、刻板或仪式性行为。后来,奥地利医生阿斯伯格1944年首次提出阿斯伯格综合征的概念。今天,孤独症谱系障碍已经成为一种具有弥散型特点的儿童期常见精神障碍。

640.webp.jpg

王海平老师介绍到,根据2000年美国的统计数据,每150个新生儿中就有1个孩子属于孤独症谱系障碍,到2008年该数值则升高到1/88,成了新生儿常见问题中比例最高的一类问题。直到2016年,美国疾控中心的一项调查显示1/54的新生儿均为孤独症谱系障碍,这让教育和干预都变得猝不及防。以美国为例,每年将近707 000至1,116,000的孤独症青少年迈入社会,社会服务体系的建立也成为很大的难题。

除了孤独症自身的快速增长以外,这个变化产生的原因也跟该病症的诊断和评估变得更加精细有关。中国暂时没有如此准确的统计。

关于孤独症的成因,王海平老师主要从功能性磁共振研究(fMRI)遗传学研究怀孕及出生时的问题三方面进行了分析。ASD患者在执行情感面孔匹配任务、观察他人眼睛猜测他人意图任务及句子理解的脑工作机制时,相应脑区的激活明显减低。比如孤独症谱系障碍的孩子在学校两年了,仍然不认识一个同学。王海平老师总结说,根据他跟这个群体打交道的经验,大部分ASD患者的病因跟基因和遗传关系更大


ASD的分类及类别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640.webp (1).jpg

根据DSM-5(美国精神疾病诊断分类手册第五版),孤独症谱系障碍包括先天所指的早期婴儿孤独症、儿童孤独症、卡纳氏孤独症(Kanner)、高功能孤独症、非典型孤独症、未定义的广泛发育障碍、儿童瓦解障碍和阿斯伯格综合征

王海平老师就这些分类的主要差异进行了区分:广泛发育障碍患者,具备部分孤独症谱系患者的特点,但又不完全具备或其他特点不典型,这类患者功能相对较好、程度较轻;典型ASD患者,能力一般或较差、生活不能自理;高功能ASD患者,智力范围基本正常,生活可以自理;阿斯伯格患者功能比较好,约占比10%,通常确诊较晚,属于心理治疗师接触较多的一类患者。儿童瓦解障碍患者也属于功能较差的类型,三四岁之后出现功能倒退,干预后效较差;雷特综合征通常只发生在女孩身上,严重时怪异动作较多,患者通常生命较短,一般不会活到成年。

640.webp (2).jpg

孤独症谱系障碍的核心特征体现在社会交往沟通障碍刻板行为三个主要方面,其中言语和社交障碍表现突出。患者同时也会缺失心理理论,简单来说,孤独症患者很难分析他人的感受、想法、需要等,从而推测或诠释其行为或说话背后的意思,预测对方下一步的动向或作出对方期待的反应。


ASD的常见共病问题分类及特点

640.webp (3).jpg

王海平老师说道,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难点就难在共病(指两种疾病共同存在)的问题上,很多家庭努力了十几年都没办法触及到核心障碍的干预上。所以咨询师要了解这些共病的问题,并且也要掌握共病问题和核心障碍之间的治疗顺序。比如占比最高就是ADHD(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典型表现就是神游,这些问题显然影响了孩子的社交、听课质量等。

王海平老师还指出,目前孤独症谱系障碍家庭中还存在着多种问题,如:家庭互动系统的问题、家长的心理上的焦虑状态和思路上的选择问题,以及缺乏针对自己孩子清晰的思路和个别化的、具体化的指导等等。这些因素都放大了孩子自身的谱系问题和干预的难度,并逐渐的认为这就是孩子自身的问题造成的,并使之合理化——这是很多孤独症的孩子干预失败的主要原因。

最后,王海平老师还介绍了如何从儿童个体家庭及环境匹配建立儿童ASD咨询中的系统观,并且就参与者在具体咨询场景中的困惑和难点进行了探讨,为本次沙龙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王海平老师个人简介

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心理测量师。主要咨询领域包括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至成年、其他发展障碍及抑郁焦虑儿童青少年的家庭治疗。长期从事北京、广东、重庆等一些地区的融合教育骨干教师、住校社工及家长培训工作。出版青少年心理自助丛书《走出孤独》,参与编写《家安心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和心理自助手册》、《资源教师的培养与实践》、《未成年人道德体验例话》。

美 编:杨婉婷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