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含猫猫:20级博士在读生

想象你正在奶茶店喝奶茶,突然有陌生人推开店门走进来,你瞥一眼就能明白此人对你的吸引力如何(Willis &Todorov, 2006)。观察和判断发生在几秒之间,这重要吗?的确重要,但这究竟怎么回事?你的判断有根据吗?这中间涉及到非常重要的问题——人际吸引力。

我们往往希望能吸引到自己的喜欢的人,也希望被人喜欢,那这种人际交往中的吸引力究竟有什么样的规律呢?今天我们在此文揭示一下人际吸引的秘密吧!

人际吸引的基础:一种奖赏

人与人之间产生吸引力最基本的假设是:我们的出现对于他人有奖赏意义。影响吸引力的奖赏有两种类型:直接奖赏间接奖赏。直接奖赏指的是我们直接提供给对方的愉悦感。比如,对他人的赞赏和表扬、美丽又大方的外表、能直接带给他人金钱和物质上的利益等等,这些直接提供的奖赏会让他人高兴和快乐。大部分情况下,给人们提供的直接奖赏越多,我们的吸引力就越强。

1.jpg
(图源网络)

除了直接奖赏,吸引力还受到很多不易察觉的间接因素影响,间接奖赏是微妙的、难以察觉的,我们有时甚至意识不到间接奖赏的存在。举个例子,人们常常被那些能为将来的后代提供生存优势的人所吸引,即使他们根本还没有想过养育孩子的问题。比如男性更偏爱年轻貌美的女性,因为年轻的重要性在于中年绝经后不能再生育,貌美的重要性在于它与健康的身体有关;而女性更看重男性的经济状况,因为女性的孕期和哺乳期很长,她们会期待找一位能保障母子平安和幸福的伴侣。

的确,大多数人只是认为某个人充满魅力我们就容易被TA吸引,但实际情况远比这个复杂的多。吸引力一方面与我们自身具有吸引力的个人特征有关,但它还取决于对方的需要、偏好、愿望和处境(Graziano & Bruce, 2008)。

总之,吸引力的基础是与他人发生有奖赏意义的奖励,但是这些奖赏经历表现的渠道多种多样,我们未必总是能意识到这些影响选择的所有因素。接下来,我们就从丰富的研究和实验中去了解这些容易被我们忽略的吸引力因素吧!

空间上的临近:近水楼台先得月

大部分时候,当人们面对面地交往时,这样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更高。

多数情况下,友谊和爱情都源自与身边人交往。确实,现实空间上的临近(proximity)通常首先决定了人们能否相遇。想一下你读书的时候:新学期开始时你认识的是谁,谁又是你的新朋友?你认识的人和你喜欢的人上课时很可能就坐在你的身边,这也就奇怪一首《同桌的你》总能勾起许多人的感触。如果在教室里给大学生分派座位,大学生更可能与坐在身边的人成为好友,而不是那些坐在教室另一头的人,即使教室非常小(Back et al., 2008)。

2.jpg
3.jpg

对大学校园里学生公寓区的社交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Festinger等人(1950)的一项经典研究考察了麻省理工学院住校生的友谊选择。他们把住宿生随机分配到17间公寓里。结果发现,住处较近的人比住处较远的人更有可能成为朋友。而对建筑楼群的研究也得到类似的结果:人们更可能喜欢和结交公寓楼里面离自己更近的人。显然,即使很小的距离对我们的人际关系也有很大的影响,但对此我们常常认识不足。一旦我们确定了居住、工作或上学的准确地点,我们大体上也就决定了哪些人将会成为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

为什么空间上的临近有着如此大的影响力?答案之一是如果他人在我们身边,我们很容易得到他们提供的各种奖赏。如果其他条件相同,身边的伙伴比遥远的伙伴更有优势:与远距离的伙伴交往消耗的金钱和付出的努力(比如手机话费、交通费和路上的耗时等),这样的人际交往比空间临近的伙伴交往成本更高(Baldinger, 2008)。此外,远距离的人际关系奖赏价值也低,在文字或声音中表达的爱意远不如面对面紧紧拥抱那样打动人。即便已婚的夫妻(有一定感情基础)如果分居两地也更可能离婚(Poortman, 2005)。

4.png

空间上的临近也使两个人更可能相遇,彼此变得更加熟悉。俗话说“距离产生美”,但是研究证据并不支持。重复地接触他人(甚至只要看到他人照片)通常都能增加我们对他们的喜欢程度,而不会导致厌烦,即曝光效应(mere exposure effect)(Zajonc, 2001)。即使我们从来没有与陌生人说过话,我们仍更喜欢见过很多次的面孔,而非不熟悉的面孔。

当然,空间上的临近所增加的吸引力是有限的。熟识能增加吸引力,但是过度接触则未必。重要的是,与可憎、难以相处的人临近并不一定让我们更喜欢他们(Ebbesen et al., 1976)。要给临近的作用下一个定论的话,就是它能增强我们对他人的情感——对喜欢的人,空间上的临近会让我们更喜欢对方,然而,如果这个人令我们厌烦,那么空间上的临近只会让我们更加讨厌对方。

长相吸引力:喜欢那些“好看”的人

空间的临近把人们连接在一起之后,我们见到他人时可能最先注意到什么?当然是他们的长相了。尽管我们都知道人不可貌相,但长相的确影响着我们。长相吸引力对人们第一印象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一般来说,我们倾向于认为外貌俊美的人更讨人喜欢,更好相处(Brewer & Archer, 2007)。而且人们对陌生人外貌是否美丽的判断具有惊人的一致性。更惊人的发现是,新生儿也偏好成人认为漂亮的面孔(Slater et al., 2000);婴儿还很小,不会受到社会规范影响,但是他们盯住漂亮面孔的时间远长于不漂亮的面孔。

什么样的面孔更加吸引婴儿呢?一般是具有“娃娃脸”特征的女性,比如大眼睛、小鼻子、尖下巴和丰满的双唇,就更有吸引力(Jones, 1995)。男性的吸引力则比较复杂,拥有结实下颚和宽阔前额的男性——看上去坚强而有主宰力——通常被人认为是帅哥(比如,乔治 · 克鲁尼)。
5.jpg
(乔治 · 克鲁尼)

除了面孔,不同体型的吸引力也存在差异。男性认为体重正常、不肥不瘦、腰身明显细于臀部的女性身材最有诱惑力。最吸引人的腰臀比例(WHR)的曲线比率为0.7。这种“沙漏型”身材对世界各地的男性都有吸引力。多数情况下,人们都认为肥胖的女性不如身材苗条或正常的女性有魅力,但干瘦的女性并不比正常的女性更吸引男性。
6.jpg

而男性的吸引力稍微复杂,女性认为腰部仅比臀部略窄,腰臀比例为0.9时,男性的身体最有吸引力。宽广的肩膀也要吸引力;肩臀比例大(约为1.2)、肌肉强壮的男性发生性关系的年龄更早,性伴侣也更多,这一点在全世界都一样(Frederick et al., 2011)。然而,男性光有好身材并不能吸引女性,除非他还有其他资源;只有当他能挣一份体面的薪水时,他的腰臀比例才会影响女性对他的评价(Singh, 1995)。

对外貌吸引力的判断还包括身高、头发长短、智商和衣服的颜色。一般来说,男女两性都倾向于男方的个头高于女方(Salska et al., 2008),在网络上高个男性的照片比矮个男性的照片能得到更多女性的回应。关于毛发,长发的女性比短发女性对男性更有吸引力,但女性更喜欢胸部光滑、少毛的男性,而非胸部毛茸茸的男性(Dixson et al., 2010);女性还喜欢聪明的男性;男女两性都认为穿红色衣服(相比于绿色或蓝色)的约会对象更有吸引力。当女性穿着红衣服时,男性更愿意采取示爱行动,如请求约会、花费金钱,此外,穿高跟鞋也能增加女性的魅力。

最后,研究还发现与深色头发的女性相比,大部分男性都认为发色浅(淡金色或浅褐色)的女性更年轻也更有吸引力(Heckert, 2003)。但是,看到这里您先别着急去染金色头发!因为统计发现,虽然男性喜欢金发女郎,但是很少选择金发女郎做伴侣,为什么呢?答案仍然是金发显得人年轻有关——金发会让人显得充满活力和孩子气,让人觉得纯真、热情、开放、性感,但同时给人不成熟、反应较迟钝和胜任力不足的刻板印象,而且这种对金发的偏见不限于女性——一项研究(Takeda, Helms, & Romanova, 2006)对2004年在伦敦股票所上市的500家企业CEO进行统计发现, 虽然在英国人口中,25%左右的人口是金发,但是500名CEO中只有5%是金发,而其他CEO均为深色头发(黑发占22.8%,棕发CEO有68.2%,红发CEO为4%)。
7.jpg
(金发女性)

虽然长相吸引力和匹配程度是筛选伴侣的一个指标,但是长相吸引力在婚姻中所起的作用远不如当初把情侣们吸引在一起时那么重要了,即长相吸引力在婚姻起到的作用会减弱,但是如果两个人看起来差异很大,亲密关系可能根本无法建立。

彼此吸引:喜欢那些喜欢我们的人

吸引力匹配现象表明,要想享有成功的亲密关系,我们应该追求最有可能回报我们的伴侣。实际上,大多数人就是这样做的。当我们寻找未来的伴侣时,大多数人会用下面的公式来衡量自己对他人的实际兴趣,以及接近伴侣和建立亲密关系的可能性(Shanteau & Nagy, 1979):

对未来伴侣的期望值 = 伴侣的外表吸引力 * 伴侣接纳自己的可能性

8.jpg
(图源网络)

如果其他条件相同,长相越好,人们对他(她)的期望值就越高。不过从公式可以看出,伴侣综合的吸引力如何,取决于伴侣的长期吸引力和我们判断伴侣喜欢我们可能性的乘积——如果有人喜欢我们,但却十分丑陋,这样的人可能并不是约会的首选对象。同样,如果有人长相非常俊美但并不怎么喜欢我们,我们也不会浪费自己的时间。最吸引人的伴侣是长相还过得去,但也有可能接纳我们的人。

相似性:喜欢“共同点”多的人

俗语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说得非常有道理的。即同性相吸定律:相似的人彼此吸引对方。

我们谈到的类似具体是指哪些呢?答案几乎包括任何方面。不管是朋友还是恋人,幸福的伴侣在各方面都比随机选出的陌生人更为相像

首先就是在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宗教信仰和社会地位等人口统计学上的相像(Hitsch et al., 2010)。

其次是态度和价值观的相像:共同点越多,彼此越喜欢。即使相像达到一定程度之后,吸引力并不会下降,所以“共同点太多”并没有什么危险。

最后,伴侣们还可能有相似的性格。处事风格和人格特质相像的人往往在彼此邂逅时就能和睦相处;比如,两位爱好交际的人或两位害羞内向的人首次相遇往往比内向和外向的人彼此相遇更愉快(Cuperman & Ickes, 2009)。

9.jpg
(图源网络)

研究表明,相异并不相吸。那为什么很多时候大家会觉得相异也能相吸呢?因为匹配是一个比较广泛的过程,涉及各种资源和特质的匹配,相像起作用的方式有时很巧妙。比如,1994年,26岁《花花公子》年度女郎安娜嫁给89岁的亿万富翁马歇尔。在这种情况下,伴侣们在很多方面并不相像,好像相异反能相吸。如果这样认为就太幼稚了,因为这样的伴侣实际上在更广泛意义上进行了匹配——用长相换金钱,反之亦然。他们或许有不同的优势,但是大家都在寻找与自己身价整体相当的伴侣。人们往往和有着类似适配价值的人结合,虽然他们彼此能给予对方的特定奖赏或许存在很大的差异。

10.jpg
11.jpg
1994年,26岁《花花公子》年度女郎安娜
嫁给89岁的亿万富翁马歇尔

实际上,这种公平交易是演化心理学的核心观点。和健康、能生育的女人婚配更可能繁衍下一代,自然选择促进了男性对年轻且漂亮的伴侣的兴趣。年轻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女性到了中年绝经后既不能再生育了,漂亮之所以重要是它与健康的身体有大致的关联。

女性不必关心伴侣是否年轻,因为男性只要活着就有生殖能力。相反,鉴于女性在其后代所耗费的巨大养育投入,她们倾向于找一位能够在漫长的孕期及哺乳期为她们遮风避雨、保护安全的伴侣;她们应该偏爱能保障母子幸福、拥有丰富资源、社会地位高的男人。的确,女性比男性更关心伴侣的经济状况

所以,女性的年轻、美貌匹配男性的高社会地位、经济资源,这样的夫妻组合非常普遍。

匹配是一种广泛的过程,涉及各种资源和优势。如果“相异”看起来相互吸引,也许人们是在用一种优势交换伴侣的另一种优势,彼此之间拥有类似的适配价值。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发现差异需要时间。最开始的时候,人们往往过高估计自己与伴侣之间的相似性,实际上,我们并非如自己认为的那样了解自己的伴侣。在某种程度上,人们似乎是和幻想中的伴侣结婚——他们爱上的是另一种人,却认为自己的伴侣就是这种人(Montoya & Horton, 2004)。此外,我们会仰慕那些我们渴望成为的人,我们往往喜欢那些与我们的理念自我相像的人,即那些拥有我们期望得到却并不具备的品质的人。当他们真正了解彼此在很多方面存在严重分歧或者对方的特质并不如自己所渴望的那样时,往往会很失望。

根据伯纳德·莫斯坦的刺激-价值观-角色(stimulus-value-role)理论(Murstein, 1987),我们会从伴侣那里获得三种不同的信息,它们会影响亲密关系的发展。当伴侣第一次相遇,彼此的吸引力主要建立在“刺激”信息基础上,包括年龄、性别和外貌等明显的外部特征。随后就进入“价值观”阶段,吸引力取决于彼此态度和信念的相似程度,人们开始了解彼此是否喜欢同样的游戏或休闲方式。再往后,“角色”的相容性才变得更重要,此时伴侣们最终发现他们在养育方式、事业发展、家务等基本的生活事务上是否一致。有时候重大的差异只有在婚后才凸显出来,尽管存在这些差异,夫妻仍可能生活在一起,但这并不是因为相异而相吸。

12.jpg
(图源网络)

写在最后

前面我们探讨了“长相吸引力”、“空间上的临近”、“礼尚往来”和“相似性”对吸引力的重要影响,认识到男女两性对伴侣的长相吸引力和收入水平重要性的认识存在差别。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存在这些差异,男女性对亲密伴侣一般都有着共同的品质要求。在世界各地,人们评价未来的伴侣有三条基本标准(Tran, Simpson, & Fletcher, 2008):

  1. 热情和忠诚。值得信赖、亲切友善、给予支持、善解人意;
  2. 长相俊美和活力。长相有吸引力、性感、外向;
  3. 社会地位和资源。经济宽裕,生活安心。

所有这些特点都是值得拥有的,但它们并非同等重要,其优先性取决于我们追求的是短期的露水恋情,还是忠诚持久的浪漫爱情。

那对于你来说,你觉得自己能吸引到别人的地方在哪里呢?别人能吸引到你的地方又在哪里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哦!

参考文献:

米勒 著;王伟平 译. (2015). 亲密关系:第六版. 人民邮电出版社.
Back, M. D., Schmukle, S.C., & Egloff, B. (2008). Becoming friends by chance. Psychological Science,17,439-440.
Baldinger, A. (2008, July 29). Stop! in the name of travel costs. Houston Chronicle, p. E4.
Brewer, G., & Archer, J. (2007). What do people infer from facial attractiveness? Journal of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5, 39-49.
Cuperman, R., & Ickes, W. (2009). Big five predictors of behavior and perceptions in initial dyadic interactions: Personality similarity helps extraverts and introverts, but hurt“disagreeable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7, 667-684.
Dixson, B. J., Dixson, A,F., Bishop, P.J.,& Parish, A.(2010). Human physique and sexual attractiveness in men and women. Archives of Sexual Behavior, 40, 43-50.
Festinger, L., Schachter, S., & Back, K. W. (1950). Social pressures in informal groups: A study of human factors in housing. New York: Harper& Brothers.
Frederick, D., & IBP Project Members. (2011,January). The International Body Project: Preferences for male muscularity and body fat across 10 world regions. Poster presented at the meeting of the Society for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San Antonio, TX.
Graziano, W. G., & Bruce, J.W.(2008). Attration and the initiation of relatuonships A review of the empirical literature. In S. Sprecher, A. Wenzel, & J. Harvey(Eds.), Handbook of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pp. 269-295).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Heckert, D. M.(2003). Mixed blessings: women and blonde hair. Free Inquiry in Creative Sociology, 31(1), 47-72.
Hitsch, G. J., Hortacsu, A., & Ariely, D. (2010). What makes you click? Mate preferences in online dating. Quantitative Marketing and Economics, 8, 393-427.
Jones, D. (1995). Sexual selection, physical attractiveness, and facial neotony: Cross-cultural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Current Anthropology, 36, 723-748.
Montoya, R. M., & Horton, R.S.( 2004). On the importance of cognitive evaluation as a determinant of interpersonal attraction.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696-712.
Murstein, B.I.(1087). A clarification and extension of the SVR theory of dyadic pairing.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49, 929-933.
Poortman, A. (2005). The mediating role of financial and time pressure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6, 168-195.
Salska, I., Frederick, D. A., Pawlowski, B., Reilly, A. H., Laird, K.t., & Rudd, N.A.(2008). Conditional mate preferences: Factors influencing preferences for height.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44, 203-215.
Shanteau, J., & Nagy, G.F.(1979).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4, 661-681.
Singh, D. (1995). Female judgment of male attractiveness and desirability for relationships: Role of waist-to –hip ratio and financial status. Journal of psychology, 69, 1089-1101.
Slater, A., Bremner, G., Johnson, S.P., Sherwood, P., Hayes, R., & Browm, E. (2000). Newborn infants’ preference for attractive faces:The role of internal and exterrnal facial features. Infancy, 1, 265-274.
Takeda, M. B., Helms, M. M., & Romanova, N. (2006). Hair color stereotyping and CEO selection in the united kingdom. Journal of Human Behavior in the Social Environment, 13(3), 85-99.
Tran, S., Simpson, J.A., & Fletcher, G.J.O (2008). The role of ideal standards in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processes. In S. Sprecher, A. Wenzel, & J. Harvey (Eds), Handbook of relationship initiation (pp. 487-497).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Wills, T.A., & Todorov, A (2006). First impressions: Making up your mind after a 100-ms exposure to a face. Psychological Science,17, 592-598.
Zajonc, R. B. (2001). Mere exposure: A gateway to the subliminal. Current Direction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 10, 224-228.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含 芳
策划丨万 宜
编辑丨万 宜
排版丨杨婉婷

作者介绍
肉球儿:北京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三年级 勇敢球球,不怕困难

1.png
前段时间,中国科学院黄国平博士的毕业论文致谢走红网络,在致谢中他写道:

从家出发坐大巴需要两个半小时才能到县城,一直盼着走出大山。从炬光乡小学、大寅镇中心、仪陇县中心、绵阳市南山中学,到重庆的西南大学,再到中科院自动化所,我也记不清有多少次因为现实的压力觉得自己快抗不下去了……

大家在感慨出身寒门的黄博士求学的艰辛与不易的同时,也由衷地敬佩他在这种情况下依然克服了种种困难,取得了今天的成绩。
2.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黄博士的成功给很多寒门学子和家长们带去了希望与鼓舞,让大家相信,哪怕当下家庭条件不是那么优渥,难以给孩子提供更好的学习和生活环境,孩子仍可能取得学业成功。

的确,很多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现象,尽管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越差孩子的学业表现可能越差,但也有一部分寒门学子最终取得了傲人的成就 (Rouse, 2001)。

心理学家与教育学家们将这部分孩子称为“抗逆学生”——他们克服了因经济条件不好、父母受教育水平不高带来的一些困难,靠着对学习的热忱与对目标的执着,积极努力投入到学业中,最终取得了较好的成绩(Doll & Lyon, 1998; Masten, & Coatsworth, 1998; OECD,2011; Rutter, 1990)。
3.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然而,只依靠孩子自身似乎还不够,对抗逆境还需要家长们与孩子一同努力。事实上,作为家长,无论家庭条件如何,都愿意竭尽所能为孩子创造条件,帮助孩子提高成绩,只是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有成效。

那么,家长们究竟要怎么做才能帮助孩子,提高孩子取得学业成功的可能呢?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01 帮助孩子建立自信

在张桂梅老师牵头创办的华坪女高的宣誓词中有这样一段话:

**我生来就是高山而非溪流,
我欲于群峰之巅俯视平庸的沟壑。
我生来就是人杰而非草芥,
我站在伟人之肩藐视卑微的懦夫!**

4.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张桂梅老师说,这是为了给孩子们自信,让她们相信自己和山外的孩子是一样的,让女高的孩子可以勇敢地走出去。这段誓词对于女高的孩子们而言非常重要,给了他们努力拼搏、走出大山的勇气。

的确,社会心理学家指出,社会对低收入人群往往存在偏见,认为他们的困境是自身不够努力或能力不足造成的。在这种观念的浸润下,家庭条件不好的孩子可能会缺乏自信,怀疑自己,这使得他们在学习上遇到困难时就想要退缩与放弃,学习效果也会大打折扣。这时,帮助孩子们建立自信不仅可以减少孩子们的自我怀疑,也可以促使他们在学习中迎难而上、不轻易放弃,提升他们的学业成绩。

2017年发表在Science上的一项研究支持了这一观点。该研究显示,与发达国家的孩子相比,发展中国家的孩子在学习国际慕课时的坚持性与学业成绩较差;但在研究者进行干预,让发展中国家的孩子相信他们可以学好该门国际慕课后,他们在学习上的投入度与学业成绩有了明显的提升,到达了与发达国家孩子一致的水平,说明自信的确可以弥补社会经济地位给孩子的成绩带来的不利影响(Kizilcec 等人,2017)。

因此,作为父母,也要帮助孩子树立自信,父母可以:

  1. 帮助孩子将一个难以完成的大目标分割成一个个可以实现的小目标,让孩子在完成小目标的过程中获得成就感,树立信心;

5.png
(家姻小编设计了一个简单的学习目标计划表供家长孩子们参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改编)

  1. 不吝惜肯定与鼓励:每天记录孩子1个在学业学习上的优点(如,主动完成作业、字迹工整等)并反馈给孩子。注意,要表扬孩子好的行为(如,你能想出这么多答题方法,一定认真思考了),而不是表扬孩子本身(如,你能想出这么多答题方法,真是太聪明了);
  2. 明白批评与贬低和数落的区别,当孩子做错事时,就孩子的错误本身进行批评,而不是将错误扩大化,贬低孩子的能力、智商。

02 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6.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家庭是孩子生活最重要的场所之一,如果说孩子是树苗,家庭就是孩子生长的土壤,而家庭氛围就是土壤里的养料,为孩子的成长提供养分。当家庭氛围好时,土壤肥沃养分充足,孩子就可茁壮成长。

大量研究显示,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缓冲收入较低给孩子带来的不利影响 (Noor & Alwi, 2013)。具体而言,《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2021)》显示,若某地区的家庭亲子氛围都相对较好,该地区小学和初中抗逆学生的比例将分别上升50%和53%。

那么,良好的家庭环境都具备什么样的特征呢?

首先,家庭中的学习氛围是很重要的。在孩子学习时父母所进行的活动会影响到孩子的专注度。的确,大部分孩子自律性不高,需要一个相对安静的环境才能用心学习。如果父母在孩子学习时在一旁进行玩手机、玩电脑等娱乐活动,都可能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拉低学习效率,更严重的可能会使得孩子也模仿父母的行为,对手机、电脑等产生依赖,使得成绩进一步下降。

《全国首个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2021)》指出,如果父母有手机依赖性为,孩子也出现手机依赖的行为几乎翻倍。而这些依赖行为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使孩子成绩下降(Kates, Wu, & Coryn, 2018)。相比之下,在孩子学习时父母也安静阅读,或者父母也进行学习甚至参与到孩子的学习活动中,都会使得孩子更加专注,提升学习效率。研究显示,对于低收入家庭而言,父母参与提高一个单位,孩子的成绩则可能随之提高0.15个单位(Ogg & Anthony, 2020)。

其次,要家庭和睦,氛围融洽,夫妻之间、亲子之间都其乐融融。在这样家庭中成长起来的孩子能从父母处感受到温暖与支持时,他们会更加信任父母,更容易接受父母的意见与建议,愿意像父母所希望那样去努力学习;另一方面,他们也会非常珍惜自己与父母的关系,在意父母的感受,不愿让父母失望。因此,与父母关系好的孩子学业表现也较好。

所以,为了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父母可以:

  1. 以身作则,做孩子的榜样,在自己的领域钻研努力,不断学习;
  2. 在孩子学习时不进行看视频、打麻将等较为吵闹的娱乐活动,为孩子提供一个安静的环境;
  3. 关心孩子的情绪情感,当孩子有情绪时,及时给予恰当的回应;
  4. 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提供温暖与支持,让孩子知道,父母永远是他/她坚强的后盾;

5.勇敢地表达对孩子的爱,接纳孩子的缺点与不足,让孩子知道,父母对他/她的爱不会因他的不完美而减少。

03 小 结

虽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孩子的学业成就有关,但它并不是影响孩子成功的唯一因素。最终决定孩子走多远、飞多高的除了孩子自身的努力以外,家长也能做很多。其实孩子的世界很单纯,对于他们来说,有自信做土壤,有融洽的家庭氛围做阳光,有安静的学习环境做雨水,他们一样可以取得优异的成绩,茁壮成长。

参考文献:
(2021-04-28).全国“区域教育质量健康体检”报告.人民政协报,011.
Doll, B., & Lyon, M. A. (1998). Risk and resilience: Implications for the delivery of educational and mental health services in schools. School Psychology Review, 27, 348-363.
Kates, A. W., Wu, H., & Coryn, C. L. (2018). The effects of mobile phone use on academic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Computers & Education, 127, 107-112.
Kizilcec, R. F., Saltarelli, A. J., Reich, J., & Cohen, G. L. (2017). Closing global achievement gaps in MOOCs. Science, 355, 251-252.
Masten, A.S. & Coatsworth, J.D. (1998).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in favorable and unfavorable environment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3, 205-220.
Noor, N. M., & Alwi, A. (2013). Stressors and well-being in low socio-economic status M alaysian adolescents: The role of resilience resources. Asian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6, 292-306.
Organis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 (2011). Lessons from PISA for the United States, strong performers and successful reformers in education.
Ogg, J., & Anthony, C. J. (2020). Process and context: Longitudinal effects of the interactions between parental involvement, parental warmth, and SES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School Psychology, 78, 96-114.
Rouse, K. A. G. (2001). Resilient students’ goals and motivation. Journal of Adolescence, 24, 461-472.
Rutter, M. (1990). Psychosocial resilience and protective mechanisms. In J. E. Rolf, A. S. Masten, D. Cicchetti, K. Nuechterlein, & S. Weintraub (Eds.), Risk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 the development of psychopathology (pp.181-214).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贾继超
编 辑:代莹莹、罗 亚
美 编:崔 琪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作者介绍
李晚平:北师大心理学部MAP 2019级研究生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今年的5月31日,我国已经全面放开了三孩生育政策,7月20日,国务院又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提出了缓解群众生育后顾之忧的一揽子配套措施,比如推动建设托育机构、支持开展父母育儿假试点、研究将婴幼儿照护费用纳入个所税专项扣除等。在地方层面,一系列鼓励生育的政策也陆续出台。比如四川攀枝花宣布对按政策生育二、三孩的户籍家庭,给予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岁。

但夫妇们,特别是已经有了一个孩子夫妇们,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追生二娃三娃吗?
1.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情况并不乐观。自2016年初实施全面二孩生育政策后,我国的人口出生率曾经在2016年有小幅上升,但此后的2017年至2020年,我国经历了出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的四连跌。2020年全年出生人口仅1200万,人口出生率为1949年后的最低值。
2.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从数据来看,如今的生育率并不高,是不是代表大家都不想生娃呢?在预测某一地区的生育行为和人口变动时,人口学家通常采用意愿-行为模式,即通过了解育龄人口的生育意愿,来推测个人的生育行为和生育水平。

所谓生育意愿,即想要生几个孩子(意愿生育子女数量)、何时生(意愿生育时间),以及想生男娃还是女娃(意愿生育的性别偏好)。学者们通常使用“理想子女数”这一指标调查人们的意愿生育子女数量,2000年后对国内不同区域和人群的调查结果显示,近十年来国人的理想子女数在1.6-1.9间(侯佳伟,2014;贾志科,风笑天,2015;张晓晴,黄彩虹,2016 )。但我们会发现,2010年后我国育龄妇女的实际总和生育数已低于1.5 (2020年仅为1.3,即每个育龄妇女一生中平均生育1.3个孩子),这是因为生育意愿在转化为生育行为时还会有诸多的影响因素。
3.png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相关调查以及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
4.png
(图片来源:摄图网)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证实,经济因素对于生育头一个孩子其实并没有显著影响。大家生第一个娃时,更多考虑的是情感寄托等非经济因素(梁宏,2018)。但是生第二个娃时,经济因素和时间精力等现实因素就占了很大考量。近三年,两项分别在长三角和北京对已婚育人群的调研显示,六至七成的一孩父母都不想再生或者犹豫生第二个孩子,父母们提及的主要原因就包括育儿贵和自身精力不济(黎淑秀,2021;洪秀敏,朱文,2017)。而综合国内外文献,从家庭层面上来说,刨开经济、时间精力、孩子的照料等原因,阻碍独生子女父母将继续生育的意愿转化为生育行为的主要因素也包括第一个孩子的影响。

01 大宝如何影响父母的继续生育意愿

我们也许都听过,二胎生育放开后,大宝反对父母生育二孩的极端新闻。但你知道吗?大宝对父母生育二娃三娃的影响,其实要远远早于ta可以表明态度的童年期。
5.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大宝是如何影响父母的家庭扩张计划呢? 这里有几个因素。

  • 1 大宝性别

别怀疑,头胎是男宝还是女宝确实会影响中国父母们生不生二娃的决定。中国人固有儿女双全的理念,但数项对国内家庭的研究均发现,独生子女(第一胎)性别可以影响父母的二胎生育意愿,头胎是男孩的父母更不愿意生二胎,这种负向影响对城市家庭和父亲的影响更明显(马良,2016)。

而北京一项对独生子女父母的调查发现,大家在考虑二胎时对女孩的偏好逐步增强。在有明确的二孩性别偏好的独生父母家庭中,在头胎为男孩的情况下,理想二孩性别为男孩的家庭数量仅占总体比例的1.2 %(洪秀敏等,2017)。为啥先拆的盲盒是儿子,会容易使父母们止步一胎呢?这或许与下面的原因有关。
6.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侵删)

  • 2 抚养大宝的经历(从孕期、分娩期到早期养育)

为什么人们会止步于只生一个孩子?德国的一项对2000多独生子女父母的追踪定量研究显示,如果以人们主观幸福感的变化来衡量,第一次生育的幸福感下降预示着再生一个娃的可能性降低(Margolis & Myrskylä,2015)。

研究者认为,父母们生第一个娃的经历会影响对再拆一个盲盒(生二娃)的看法,从而影响随后的生育行为(Ajzen & Klobas,2013) 。到底是鸡飞狗跳止步于此还是特别幸福想另开副本?今天要不要孩子的决定将取决于过去的经历如何影响现在的幸福感。如果大宝不省心,对于受过高等教育的以及等待更长时间才生第一个孩子的父母来说,就会比较容易放弃后续的家庭扩张计划(Margolis & Myrskylä,2015)。

而能影响父母调低生育计划的消极育儿经历,在澳洲的一项质性研究中包括受孕阶段的消极受孕经历,怀孕阶段的孕吐、工作冲突、对形体的担忧、疼痛,分娩阶段不愉快的分娩经历以及早期养育孩子阶段(0-2岁间)父母的精力耗竭、缺乏养育知识、疏远的夫妻关系、对家务的厌倦以及抚养孩子的困难经历(Newman, 2008)。

可以看到,怀大宝时容不容易,孕期产期是否顺利,大宝在婴儿期好不好带,都会影响父母的主观幸福感,从而让父母们决定要不要再来一个或几个娃。
7.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 3 大宝对于弟妹的态度

如果大宝已经蹦蹦跳跳会打酱油了,ta对父母生育二娃三娃的态度会影响父母的生育计划吗?沈阳一项对800余名小学生们及其父母的调查研究表明,答案是肯定的,作为独生子女的小学生们对父母生育二孩的态度可以显著地预测父母要不要二孩的生育计划。这中间,女孩儿们对再来个弟弟妹妹的态度要比小男生们积极,中低年级的小学生对弟妹的欢迎程度也超过高年级的小学生(蒋瑞哲,2017),再次说明了,生二宝三宝要趁早。

当然,我们家庭是一个系统,系统的意思就是大宝的特质、抚养大宝的经历以及大宝对弟妹出生的态度固然可以影响父母后续的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同样,父母对大宝的态度、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夫妻关系也会深刻影响大宝是如何看待家庭中即将迎来新的宝宝这件事。

02 父母该如何告知大宝家中要迎来小宝宝

如果父母们已经决定好了,家中要迎来新的小生命了,该如何对大宝说呢?

  • 1 态度:构筑大宝的安全感

父母首先要构筑大宝的安全感,告诉ta即便有了小宝宝,父母对他的爱不会变少。同时,告诉大宝,成为哥哥姐姐是一件骄傲和有趣的事,ta可以学习更加独立和成熟。家长们可以通过共同阅读绘本或者以讲故事的方式,让大宝了解自己当了哥哥或者姐姐后,生活会有哪些地方不变(比如爸爸妈妈的爱),以及哪些改变(比如跟弟弟妹妹的互动,家人的相处)。
参考绘本:《我想有个弟弟》,《汤姆的小妹妹》《瑞奇当大哥哥了》、《跟屁虫》等。
8.png9.png10.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 2 情绪: 坚定和包容,做好大宝可能会退行一阵的心理准备

退行:Regression,一种心理机制,即在焦虑和压力状态下暂时变得更幼稚、更像小孩子一样行事

很多研究均发现,二胎出生后,大宝容易出现消极表现,比如可能会表现出对新出生的弟妹的敌意和攻击、会着急寻求妈妈的关注、甚至出现怕黑、已经分床睡的要粘着妈妈睡、怕见外人等退行的行为;可能会爱哭,觉得自己没有原来幸福了,情绪上也容易出现焦虑、嫉妒等情绪问题 (邓林园等,2020)。

家长们自己要做好心理准备,在大宝因为弟妹出生在情绪和行为上出现波动时,意识到这是正常现象,安抚大宝的情绪。

  • 3 行为:邀请大宝一起为弟妹的到来做准备

比如请大宝给即将到来的弟妹取小名,整理自己小时候的书籍玩具,一起挑选小宝宝的衣服(可以跟大宝买同款);同时如果大宝年龄还比较小,还要做好生活上的锻炼和分离,比如跟开始父母分房睡,如厕训练等。之前如果父亲参与育儿不多,此时也可以开始让爸爸开始独自带大宝出去玩半天、陪写作业等,为二宝出生后父母的家务育儿分工做好准备。

参考文献:
Newman,L.(2008). How Parenthood experiences influence desire for more children in Australia:A Qualitative Study.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earch, (25),1.
Margolis, R & Myrskylä, M. (2015). Parental Well-being Surrounding First Birth as a Determinant of Further Parity Progression. Demography (52), 1147–1166.
蒋瑞哲. (2017). 小学生对父母生育二孩态度及其与父母再生育意愿的关系,(硕士). 沈阳师范大学.
洪秀敏, 朱文婷(2017). 二孩时代生还是不生?——独生父母家庭二孩生育意愿及影响因素探析 北京社会科学, (5),69-78.
严晓雨,张吕瑾(2021). 我国城镇居民生育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近10年文献的调查分析.陕西学前师范学院学报 (37)1,9-16.
陈建新, 王莉君(2021). 个人因素对不同阶段生育意愿的影响——基于 CGSS2017 数据的实证分析.调研世界(6),58-64.
黎淑秀 (2021).长三角城市群的育儿困境及其对生育意愿的影响研究. 青年成长与发展研究. (233),88-98.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李晚平
编 辑:代莹莹、罗 亚
美 编:仲 瑶

地 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网 址:http://www.jiayinxinli.com
联系电话:(010)62279199
微信公众号:家姻心理
邮 箱:service@jiayinxinli.com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图片
刘力嘉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近年来,“耙耳朵”、“妻管严”等词颇为流行,在影视作品中,我们也能经常见到妻子滔滔不绝而丈夫沉默寡言,老实听说的场景。笔者也曾经亲眼见过因为买回来的面条放了香菜,丈夫在公共场所被妻子劈头盖脸地批评的一幕。

理想的婚姻关系,应该是平等的,是和睦相处、相敬如宾,而不应是你强我弱,分出胜负。我们的团队曾经展开一项面向全国夫妻的调查,结果表明,在家庭地位方面,丈夫们普遍认为自己和配偶的家庭地位没有明显差异,但是妻子们认为自己的家庭地位是高于配偶的;在家庭卷入(对家庭的投入程度)方面,丈夫和妻子都认为妻子对家庭的投入更多,如下图表所示。

1.png
(图为家庭地位的性别差异)

2.png
(图为家庭卷入的性别差异)

婚姻中夫妻的权力不平等如今已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现象,且存在城乡和地区的差异差异,在城市家庭中,夫妻关系更加民主平等,甚至“阴盛阳衰”,而农村家庭中,丈夫的权力要普遍更高于妻子(时聪聪, 2012; 徐安琪, 2001);在我国的某些城市,如成都和上海等地,夫妻的权力不平等尤为普遍。研究者把这种夫妻关系中强弱相差悬殊、权力失衡的模式称为婚姻倾斜

3.png
(图源网络)

什么是婚姻倾斜

婚姻倾斜(marital skew),是Lidz等人(1957)提出的概念,指家庭中夫妻的一方(通常妻子居多)常常显示出一种具有破坏性的方式支配家庭的倾向,扮演主导角色,而另一方显得依赖、软弱,扮演顺从者角色。国外有研究指出,在夫妻平权模式下,婚姻的满意程度最高,丈夫为支配者次之,妻子为支配者的模式令人感到挫折和不满。这种靠配偶中一方控制另一方来维持的婚姻关系,往往是病态的,不论对于夫妻两人,还是对孩子的性格和观念都会造成很大的影响。

对于夫妻两人而言,婚姻倾斜主要表现在对于冲突的应对和处理上。国内外很多研究表明,在应对冲突时如果采用控制、服从等消极方式,会有碍于婚姻质量的提高(贾茹, 吴任钢, 2012; Tammy et al., 2009)。如果只是一味地强制性要求对方顺从自己,或者完全地顺从对方,那就会关上夫妻之间沟通的大门,使夫妻无法了解对方的想法、观点和感受,无法找到有效的解决冲突的办法,必然会使婚姻质量不断下降。久而久之,服从的一方变得沉默寡言,逆来顺受,回避沟通,不仅使个体失去了与对方公开讨论冲突的机会,不知道对方的观点和想法,也不会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冲突,不再向外界寻求支持和帮助,丝毫不会给冲突解决带来任何的推进。此外,如果服从的一方长期生活在另一方的打压和控制之下,会逐渐地丧失信心,自尊下降,陷入自我否定之中。同时,这种消极的回避反而会将解决问题的压力无形之中全部推给另一方,造成对双方的共同伤害。

例如《三十而已》中顾佳和许幻山的婚姻,大到孩子的教育,小到今天穿什么袜子,许幻山全部都要听顾佳的,虽然他也有不满,但从来没有说出来,只是不停地接受,而顾佳也同样被家中的大小事务压得喘不过气,最终带来了婚姻的破裂。
4.png
(图源网络,侵删)

事实上,这种婚姻倾斜不止会影响夫妻本身,对于亲子关系和孩子的性格与发展都会带来很大的影响。俗话说,父母是孩子的镜子,父亲母亲的言行举止都有可能被孩子当作榜样去学习。在成长过程中,孩子会将这种倾斜的关系逐渐合理化,就可能会把支配或者软弱视为正常,渐渐失去拥有平等关系的能力,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变得依赖顺从,要么变得强权。这种父亲角色与母亲角色在教育中的失衡非常不利于孩子胜任自己的性别角色,影响其社会适应;而父母教育态度的不一致,又会削弱家庭教育的整体效果,容易使孩子产生紧张焦虑的心理(蔺桂瑞, 2002)。

婚姻倾斜有两种表现形式,父亲过强和母亲过强。如果父亲的角色感过于强大,在家庭中权威最大,对家中的一切严格控制,家庭教育过于刚性、缺乏柔情,还会经常指责、批评和控制母亲,可能会造成孩子出于对母亲的同情,而和母亲站在统一战线来对抗父亲,导致母子同盟的形成。当父亲处于这样一个尴尬的位置,不管是夫妻关系,还是父子关系都将难以维护。同时,父亲的贬低和训斥会造成孩子心理上的恐惧,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懦弱、对他人怀有敌意的不良个性,无法适应激烈竞争(蔺桂瑞, 2002)。

如果家庭中母亲的角色感太强,父亲在孩子成长的作用中就被弱化,甚至可能被迫游离于家庭的亲密关系与教养关系之外,导致平衡和谐的家庭关系不能建立(孙宏艳, 2013)。父亲过于弱势,在孩子心理成长中的角色就相对模糊,母亲占据统御和支配的主导地位,会导致母子关系过近,父子关系相对较疏远。对于孩子自己而言,其对母亲的行为应答逐渐简化为服从或不服从,逐渐地孩子也失去了对抗的动力,也变得和父亲一样顺从。在中国的教养环境中,母亲角色强要更普遍一些,俗称“虎妈猫爸”,有研究者发现,母亲过于强势而父亲过于弱势的家庭中,孩子更容易出现焦虑障碍、强迫症等心理问题(金力延, 2014)。

5.png
(图源网络,侵删)

利兹认为,在一段成功的家庭关系中,要成为一个有效的个体,只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是远远不够的,要成为一个有效的搭档,去平衡好自己和配偶的角色,避免失衡。健康的家庭中,妻子与丈夫、孩子与母亲、孩子与父亲之间的距离应该相同,呈现等边三角形的状态,这样呈现平衡状态的家庭力量才是孩子成长的最佳土壤。那么,怎么样才能恢复关系的平衡,避免婚姻倾斜呢?

6.png
(图源网络)

如何避免婚姻倾斜?

1、相互尊重,注重反思
首先,要树立相互尊重的意识,在未来的沟通中,希望“主导者”能够适当安静,不再一言不合就大发雷霆,多给“顺从者”一些表达自己的空间,让他们有想说的意愿,不再回避沟通。其次,要及时地进行反思,强势一方可以回顾过去的言行,是否对另一方过于苛刻和高要求,并在未来积极地避免;而弱势一方也应该主动地在家庭事务中投入更多精力,不采取消极回避的态度。

2、家庭责任的合理分工
作为家庭成员,每个人都应该分担家庭中应尽的责任。如果家庭责任全部由一个人来承担,或者其中一方比另一方多承担太多,会削弱另一方的控制感和角色感,从而造成家庭关系的失衡。所以不论是妻子还是丈夫,都不应角色感过强,要留给对方发挥作用的空间和机会,平等相处,互敬互爱。

3、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
在婚姻倾斜的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可能会走向两个极端,或许他们会仿照顺从者,变得易信服从主导者的各种要求,最终失去了自我成长力,只会依赖他人;又或许他们会以主导者为榜样,成为强势、控制他人的仿制品。为了避免婚姻倾斜的危害蔓延到亲子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将父母的冲突限制在两个人之间,不要外溢到孩子身上,使孩子受到影响。父母应该尊重孩子的个体独立性,给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权力,不要帮他安排一切,留出适度的自由空间,尊重他们,不把他们当作自己婚姻的附属品。也可以适当地听取孩子对于家庭关系的感受,不仅能够给孩子自主性,更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平衡。

你强我弱,分出胜负并不是婚姻中执手到老的初衷,平等和谐方能细水长流。屏幕前的你经过过我们这篇推文所说的婚姻倾斜吗?对这种婚姻倾斜你有什么感受?欢迎留言探讨!!

参考文献:

贾茹, 吴任钢. (2012). 夫妻冲突应对方式的现状及其在依恋类型与婚姻质量间的中介作用分析. 中国性科学(12), 73-78.
金力延. (2014). "虎妈羊爸"模式影响孩子心理健康. 妇女生活(现代家长)(10), 61-61.
时聪聪.(2012). 资源因素、文化规范和城乡家庭夫妻权力.硕士学位论文, 南京:南京大学.
孙宏艳. (2013). 婚姻倾斜伤害亲子关系.家庭教育:中小学版, 000(007), 49-55.
徐安琪. (2000). 婚姻权力模式:城乡差异及其影响因素. 中国社会学学术年会. 中国社会学会.
蔺桂瑞. (2002). "严父慈母"型家庭教育的弊病. 北京教育:普教版, 000(003), 15-16.
张锦涛, 方晓义, 戴丽琼. (2009). 夫妻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V25(2), 109-115.
Lidz, T., Cornelison, A. R., Fleck, S., & Terry, D.. (1957).The intrafamilial environment of schizophrenic patients. ii. marital schism and marital skew. Am J Psychiatry, 114(3), 241-248.
Tammy L. Zacchilli, Clyde Hendrick, & Susan S. Hendrick. (2009) . The romantic partner conflict scale: A new scale to measure relationship conflict.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6, 1073 - 1096.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刘力嘉
策划丨万 宜
编辑丨万 宜
排版丨杨婉婷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 本期作者 •
刘雨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希望用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

在家庭中,沟通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不良的沟通会带来各种冲突和问题。
在综艺节目《出发吧,爱情》中,吴京和妻子谢楠因为煮猪大肠的事情发生了不愉快的对话。谢楠觉得吴京煮的时间太短,吴京觉得自己做什么在谢楠看来都不对,于是两个人产生矛盾。

1.png
2.png
(图源哔哩哔哩,侵删)

情侣吵架时总是出现这样的情景:“道理我都懂,可我就是不想听!”这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呢?其实问题出在我们说的一句话往往有两层含义: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我们都比较就懂的是表层含义,但我们可能对所说话中的深层含义感到不满,因此也就不想听。这也是家庭治疗理论讲到的一个重要概念,即元沟通所要表达的意思。

元沟通是什么?

元沟通(meta-communication)是参考格雷戈里•贝特森(Gregory Bateson)提出的概念。格雷戈里•贝特森曾经探究过沟通的本质,他认为所有的沟通都包含两个不同的水平:一是表达出来的信息,即我们上面说的表层含义,二是信息背后的指令,即我们上面说的深层含义(Nichols & Davis, 2018)。

也就是说,我们表达信息时,既表达了这个信息本身所陈述的内容,也传递了沟通时隐藏的信息,而这个隐藏信息就是元沟通。元沟通可以是命令,也可以是限定的信息,比如一个人试图如何定义这段关系,希望这个信息怎样被回答等等(Newman, 1981)。

举例来说,当回家的丈夫对妻子说:“我回来了,你去给我做饭吧。”这句话的第一个沟通水平是希望妻子为他做饭,背后的元沟通是丈夫居高临下的命令,这表示他们的关系是不平等的,妻子可能不是对去做饭感到不满,而是对丈夫命令她去做饭感到不舒服;如果丈夫这样说:“我回来了,今天有点累,可以由你来做饭吗?”这句话的第一个沟通水平同样是希望妻子为他做饭,但背后的元沟通是他们的关系是平等的,家务是两个人共同的事情。

元沟通不仅仅可以通过语言传达,也可以通过一切其他的信息传递方式进行传达,比如我们的说话语气、肢体语言、表情等等。例如,一句简单的“对不起”,用真诚的语气说和用被逼迫的、不耐烦的语气说,会呈现出两种完全不同的效果,因为这两种语气背后隐含的元沟通不同。

元沟通对亲密关系的影响

元沟通在人际关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Dindia & Baxter, 1987),对亲密关系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元沟通可能会通过以下方面给亲密关系带来一些误会和冲突:

  • 1、元沟通不恰当

很多时候元沟通本身会带来误会和冲突。比如,妻子对丈夫说:“你怎么总是不按我说的方法拖地,我都说多少次了不要这样!”丈夫口头上说着“好”,但却依旧我行我素。妻子想传达的是信息本身,即让丈夫按照自己想要的方法拖地,这是沟通的第一个水平;而丈夫不喜欢的是妻子对他的元沟通,即妻子像母亲一样唠叨,试图指挥和控制自己。

  • 2、元沟通的内隐性

元沟通是内隐的,常常不被人关注(Nichols & Davis, 2018)。因此很多时候我们只注意到了信息本身以及沟通后的结果,没有注意到其背后的元沟通。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说话的人关注沟通的第一层面,但听到的人在意的是沟通的第二层面。结果在说话的人眼里,这么简单的道理我都给他讲了无数遍了,但他就是不听;而在听到的人眼里,说话的人总是唠叨同一件事情,但自己在意的根本不在于此。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伴侣在吵架时,围绕家务、工作等琐事的小矛盾总是解决不清。

  • 3、元沟通之间的矛盾

还有一些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元沟通与公开表达的信息是不一致的,或者与其他话语的元沟通是自相矛盾的。家庭治疗领域的研究者发现,这是导致家庭破裂和病态的原因之一(Bateson, 1972)。比如一对情侣吵架时,男生对女生说“都是我的错行了吧”,但是却用不耐烦、不友好的语气表达,女生可能会更加生气,因为男生的语气和话语隐含着元沟通,这表达了他对他们之间事情的不耐烦。
3.jpg
(图源网络,侵删)

  • 4、元沟通理解的差异

还有些时候,我们在沟通时可能也注意到了自己的语气或者说话方式等,但是我们想表达的元沟通和对方接收到的元沟通并不是同样的含义(Newman, 1981),这就有可能导致沟通双方的矛盾。比如一位妻子对丈夫说:“你穿这件衣服去家庭聚会一点也不好看,穿我拿的这件吧。”妻子理解的元沟通可能是自己想给丈夫一些建议,而丈夫理解的可能是妻子对自己眼光的否定以及对自己的控制。丈夫和妻子很有可能因此而产生冲突。

怎样应用元沟通

  • 1、用元沟通解决一些关系中的矛盾

首先,我们要知道自己的话语背后隐藏着元沟通。意识到这一点可以帮助我们找到一些冲突的可能潜在原因,进而帮助我们解决一些问题。比如在上面的例子中,妻子和丈夫因为拖地的问题产生冲突,他们都要意识到他们冲突的原因并不是拖地的方式怎么样,而是妻子说话的方式。

意识到是元沟通的问题后,需要进一步分析话语背后的元沟通含义。丈夫要明确自己觉得妻子的话让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因为这句话让他觉得妻子像母亲一样唠叨自己。

4.jpg
(图源网络,侵删)

分析清楚之后,我们需要将我们的元沟通透明化,彼此说出自己对元沟通的理解,比如在双方情绪稳定时,丈夫可以向妻子表达其实自己对于妻子的话本身没有意见,但是妻子说话的方式让他觉得他像是在被母亲责备和要求,这让他不舒服。很多家庭治疗就是采用这种方式来帮助家庭寻找问题原因,同时改变他们的沟通方式(Nichols & Davis, 2018)。在家庭治疗中,这种方式对家庭有着保护的作用(Hass-Cohen, Natrajan-Tyagi, & Arzt, 2017)。

  • 2、传递正确的元沟通,避免矛盾

为了避免更多矛盾,我们在说话时要处处留心。沟通时不仅要注意自己传达的信息,还要注意元沟通信息,比如你怎么看双方的关系,你对这件事是什么态度等等。在说话前可以想一想自己要传达的内容和元沟通都是什么,自己想说的话是否能够正确地表达自己的元沟通。在说话之后可以经常对自己的元沟通进行反思,也可以和他人对双方的元沟通进行沟通,及时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或许能将矛盾防患于未然。合适的沟通方式会让我们的沟通效率更高,也可以增进我们之间的关系。

写在最后

沟通并不仅仅是简单的信息传达,在沟通的同时我们也在传递元沟通,表达情感、态度和关系以及更多的信息。说话时多一点考虑,沟通也会多一分效率,家庭氛围也会更加融洽。正如德鲁克的一句话:“一个人必须知道该说什么,一个人必须知道什么时候说,一个人必须知道对谁说,一个人必须知道怎么说。”

回忆一下,你最不受对方喜欢和最不喜欢对方说的一句话是什么?请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这句话的元沟通信息~

参考文献:
Bateson, G. (1972). Steps to an ecology of mind. New York: Jason Aronson Publishers.
Dindia, K., & Baxter, L. (1987). Strategies for maintaining and repairing marital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4, 143-158.
Hass-Cohen, N. , Natrajan-Tyagi, R. R. , & Arzt, J. . (2017). Metacommunication in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Newman,H.(1981). Interpretation and explanation: Influences on communicative exchanges within intimate relationships. Communication Quarterly, 29, 123-131.
Nichols, M. P. , & Davis, S. . 方晓义婚姻家庭治疗课题组, 译. (2018). 家庭治疗:概念与方法(第11版).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刘雨童
策划丨侯依依
编辑丨侯依依
排版丨杨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