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会特邀报告摘要
特邀报告一
Technology and Family Therapy: What’s Happening and What to Monitor?
科技和家庭治疗:进展与要点
Shelley A. Hanson
ttodd@aamft.org
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学会主席
Abstract: Family therapy delivery services have changed rapidly and dramatically. Most changes were born out of necessity and now questions linger about what should continue and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ose changes? We will explore some of these changes and their impact on family therapists and their clients.
Key words: technology, family therapy, change
特邀报告二
Gottman Method Couples Therapy:Latest Developments in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and in Working with Comorbidities
Gottman模式的伴侣咨询:在关系评估和各种并发症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Robert Navarra
drbobnavarra@gmail.com
美国Gottman研究中心
Abstract: An international study by Drs. Julie and John Gottman of over 40,000 couples beginning therapy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problems couples are experiencing and what they need in therapy.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couples beginning therapy are at significantly high levels of distress, presenting with comorbidities, and at great risk for divorce. New state-of-the art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Affective Softwar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Gottman Institute now offers clinicians a telehealth platform utilizing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in assessment with automated reports created for the clinician and couples. A review of this techn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offers new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directions in treatment.
Dr. Navarra also teaches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helping couples with comorbidities. The “Couple Recovery Development Approach” (CRDA), is based on his original research on couples impacted by an addictive disorder. This systemic perspective emphasizes support for each partner as well as for the relationship impacted by any serious medical or mental health disorder. Dr. Navarra reviews four interventions clinicians can utilize when addressing comorbid disorders in couples therapy.
Key words: couples,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comorbidities
特邀报告三
Play, Connection and Regulation
游戏、连结和调节
Hannah Sun-Reid 孙寒
sunreid@hotmail.com
加拿大游戏治疗协会(CAPT)认证部
摘要: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安全基地、同调的关系和成长机会;缺失其一,儿童就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困难。
游戏是儿童的语言,游戏能让儿童自然而安全地表达和传递他们的害怕、担心、痛苦和希望。游戏治疗,运用游戏作为儿童表达的媒介,利用游戏的治疗力量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满足他们的心理,情感,行为健康发展的需求。
依恋取向家庭治疗AFFT以依恋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教给临床工作者如何为那些挣扎在双方关系中的父母和儿童、青少年共同创造出安全感的治疗关系。AFFT帮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底下隐藏着的脆弱,增强家长对孩子情绪情感的敏感性、可得性和回应性,当家长提升了自身的同调(attunement)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能力,就能够帮助孩子管理他们的恐惧或羞耻的情感与经历,并感觉到被家长理解和接纳,从而对关系里的新经验更愿意开放,修复了关系中破裂的信任感,并最终走向更加安全的依恋关系。
游戏治疗和依恋取向家庭治疗的联合应用,结合了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帮助家长有能力成为儿童最可靠的安全基地,从儿童个体发展和家庭关系的双重层面帮助了整个家庭与成员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游戏,连结,调节,依恋取向家庭治疗
二、专题学术报告摘要
专题一:夫妻互动与婚姻质量
中国夫妻互动模式与婚姻关系:
量表研发及其信效度检验
方晓义
fangxy@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根据人际互动理论,首次编制了夫妻互动模式评估量表,经过两轮预试,发现我国夫妻互动模式包括五个维度:友好主导⇄友好服从、敌意主导⇄敌意服从、敌意主导→敌意主导、敌意主导→友好服从和友好主导→敌意服从。5个分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在0.808-0.919之间,5个分量表与婚姻稳定性和婚姻满意度具有中等程度的相关。
关键词:夫妻互动模式,婚姻关系,量表研发,信效度检验
两性择偶中的面孔与嗓音偏好
侯娟
daisyhoujuan@gmail.com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
摘要:在世界各地,各个文化和社会中,我们普遍地发现面孔和嗓音吸引力等人体外部线索一直以来为人们所重视和偏好,在择偶的权衡中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同样由“好基因”带来的面孔和嗓音的吸引力是否具有一致性呢?男性和女性对面孔和嗓音是否同样重视,存在性别差异吗?人们对原始组合的嗓音和面孔会更加偏好吗?性取向会影响个体对面孔吸引力的判断吗?为了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分别选取异性恋和同性恋大学生为被试,采用行为学和眼动追踪技术进行了三个实验研究。结果发现,总得来说,相比于嗓音而言,人们在择偶过程中对面部的吸引力分配了更多权重,并且出现了性别助长效应和原始组合的增长效应。
关键词:两性择偶,面孔偏好,嗓音偏好,异性恋,同性恋
新婚夫妻婚姻关系提升项目的效果研究
琚晓燕
zsdjxy@126.com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摘要:本研究开发了针对新婚夫妻的婚姻关系提升方案,并探讨该方案的成效及效果发生的机制。研究采用双组准实验设计法, 把102位参与者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线上干预与线下干预组、单人组及伴侣干预组,对其在婚姻质量、冲突解决策略、情感联结等七个指标进行前后测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干预在提升参与者的婚姻质量、冲突解决策略、情感联结等七个指标上效果显著。单人参与组比伴侣参与组在个人努力和对关系的信心提升上效果更好,其他方面没有显著的效果差异,线下干预比线上干预在 “对关系的信心”“承诺”两方面效果更好,其他方面达到了同等效果。
关键词:新婚夫妻,婚姻关系,个人努力,对关系的信心,承诺
专题二:家庭中的情绪过程与影响
中国家庭情绪教养过程的生理机制
韩 卓
rachhan@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从文化性与时效性视角探索与检验中国城镇家长在观察儿童经历消极情绪时伴随的生理过程,继而探索这些生理过程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家长在儿童需要时提供合适的情绪教养行为的能力。
关键词:中国家庭,情绪教养过程,生理机制,儿童经历,消极情绪
创伤心理的家庭影响机制及其干预研究
周 宵
psyzx@zju.edu.cn
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摘要:青少年是重大灾难后的高危人群,其心理问题更严重、持久。例如,有研究发现汶川地震8.5年后,依旧有4.8%和30.0%的中学生分别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抑郁。实际上,重大灾难发生后,我国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和学校系统都会积极地对青少年开展心理干预。既然如此,为什么青少年灾后心理问题还持久地存在呢?究其原因在于青少年最终要回归家庭,其父母也是灾难的受害者,也会出现心理创伤,家庭创伤没有解决势必会对孩子产生持久的消极影响。为有效地缓解重大灾难后青少年的心理问题,不仅要从社会和学校层面开展心理危机干预,更要从家庭系统的角度考察青少年心理问题的发生发展机制并进行干预。为此,我们将从创伤代际传递的视角考察了父母心理创伤对其孩子PTSD的影响,从亲子关系的角度出发探究了青少年创伤心理反应发生发展机制,从生态系统观的视角构建了灾后青少年心理创伤干预的社会-学校-家庭整合联动方案。
关键词:青少年,PTSD,抑郁,家庭影响机制,干预,整合联动
中国学前儿童校外教育参与的初步探索及对家庭教育的启示
任丽欣
lixin.ren@huskers.unl.edu
华东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系
摘要:参加兴趣班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学前儿童的日常,但是却较少有研究考察了兴趣班的参与程度与学前儿童的发展之间到底有着怎样的关联?在此次初步探索中,考察了如下具体问题:(1)兴趣班参与和儿童发展之间的关系是线性的还是非线性的?(2)特定的家庭因素(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如何与兴趣班的参与水平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儿童发展?研究结果表明,兴趣班参与和儿童发展之间存在着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并且家庭中的特定因素在其中起到了调节作用,这些研究结果为家庭教育提供了借鉴意义。该系列研究表明,儿童发展和家庭教育领域的研究者需要关注儿童在家庭和学校之外的生活,并进一步考察其对儿童发展的作用。
关键词:中国学前教育,校外参与,特定家庭因素,非线性关系
家庭情绪教养对青少年亲社会行为的影响
崔丽弦
lc145@nyu.edu
上海纽约大学心理学系
Abstract: Emotion socialization plays a critical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and adolescent emotional and social competences. Emotion regulation serves an underlying mechanism explaining why emotion socialization links to child developmental outcomes. Literature has been primarily focusing on the development of behavioral and psychological adjustment problems but not much on positive development such as prosocial behavior. Thus, in the current talk, I will first review theoretical models of emotion-related parenting and review literature on the role of family in the development of sy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Then I will discuss some of our studies examining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emotion socialization(both parental and peer), emotion regulation, and prosocial behavior among adolescents.
Key words: emotion socialization, adolescent, emotion regulation, prosocial behavior
专题三:处境不利儿童健全人格培养
疫情期间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及其与父母应对
刘 文
wenliu703@126.com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本研究旨在考察疫情期间留守儿童的情绪和学业适应与父母应对的关系。选取1780名小学和初中留守儿童和1500名非留守儿童。结果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的抑郁、焦虑症状更为严重,学习适应能力较差。留守儿童的孤独感水平低于非留守儿童。此外,支持性应对方式,尤其是情绪集中和问题集中反应,与儿童抑郁和焦虑显著负相关。非支持性应对方式,尤其是痛苦和惩罚反应,与儿童抑郁和焦虑症状显著正相关。此外,惩罚反应与抑郁、忽视与孤独、问题集中反应与学业适应的关系在留守儿童中显著增强。因此,在疫情期间,留守儿童即使有父母陪伴,仍然处于不利地位。父母对留守儿童负面情绪的应对方式对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有显著影响,并提出有效的教育建议。
关键词:疫情,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父母应对
家庭视角下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及反社会行为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张嘉琪 王薇薇 刘 文
904091340@qq.com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以往国内外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反社会行为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的结果,编制了半结构化的访谈提纲。采取目的性取样的方法,抽取了来自辽宁、重庆等地的家长参与访谈。使用计算机辅助QSR NVIVO11.0 软件,对留守儿童青少年社会适应及反社会行为的行为表现进行访谈编码分析。结果发现,我国留守儿童总体上社会适应发展良好,并且家庭因素在其社会适应和反社会行为的发展过程中均发挥了较大的作用。
关键词:家庭视角,留守儿童,社会适应,反社会行为,质性研究
流浪儿童心理问题及援助—以天津市为例
吴捷 杨春 边媛
jyxyc08@163.com
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天津市救助管理站与天津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共建了心理服务基地,由师范大学专业心理咨询人员定期到救助管理站对未成年人进行心理疏导和行为矫治。项目服务历经5年,分别经历初建期-软硬件部署;深化期-特色延伸服务;成熟期-常态化服务与精准服务结合。通过专业化、个性化心理服务的开展,救助站受助未成年人有了较大的改变,取得良好效果。未来工作展望:成立危机干预专家组,对救助未成年人及工作人员开展心理评估和咨询,构建流浪儿童心理服务体系平台。
关键词:流浪儿童,心理问题与援助,天津市救助管理站
压力生活事件对留守儿童共情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袁媛 姜英杰 谢笑春 刘芳芳 关丽丽
jiangyj993@nenu.edu.cn; psyxiexc@163.com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双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户籍所在地,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在一起的未成年人。共情作为一种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积极心理品质和促进合作与利他行为的优势资源能力,对留守儿童的社会化有着重要保护作用,且良好的共情能力有利于儿童更好地适应社会。本研究采用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检验各变量关系,重点考察压力生活事件与留守儿童共情间的关系,自尊在上述关系中的中介作用以及性别对上述中介的调节作用。本研究对706名五、六年级和初中留守儿童进行调查(M = 12.62岁,SD = 1.60,男生314人),要求其分别完成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自尊量表和人际反应指针量表。结果表明:(1)压力生活事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共情能力,同时压力生活事件可以通过自尊间接负向预测留守儿童的共情能力,自尊在压力生活事件与共情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2)性别在压力生活事件与自尊之间的关系中起到调节作用,即相对于男留守儿童,压力生活事件对女留守儿童自尊的影响更大。研究结果验证了压力生活事件与留守儿童共情相联系的假说,并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两者关系背后可能的原因及作用机制。这一结果为如何提升留守儿童共情提供了建设性的建议,从而更有利于留守儿童社会适应的发展。
关键词:留守儿童,压力生活事件,共情,自尊
专题四:疫情影响下的家庭问题
疫情影响下的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与家庭关系
李晓虹
peony0309@163.com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摘要:新冠疫情,不仅给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对我们的心理健康同样带来影响。特别是脆弱的儿童青少年群体,医院、学校咨询中心,因为各种问题的厌学,拒学的“神兽”们和焦虑万分的家长们明显增多了,这其中部分患儿的确是疾病所致,然而更多的孩子,其“厌学”、“拒学”的背后,不时闪现出缺乏有效沟通、不良的家庭互动关系。面对这一变化,医疗机构如何应对和处理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1.系统资源取向的医护心团队工作模式介绍;2.家庭治疗在临床心理病房的应用实践。
关键词:疫情影响,青少年精神心理问题,系统资源取向,家庭治疗
“新冠离婚”后的家庭新任务——一例离婚家庭的案例分享
任小丹
peony0309@163.com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临床心理中心
摘要:2020年,新冠疫情以不可抵挡之势席卷全球,被困在屋檐之下的 “新冠家庭”悄然发生着变化,“新冠离婚”层出不穷,成为全球关注的现象。随着家庭形态的变化,家庭成员被卷入矛盾纠葛中,而活在其中的夫妻,以及生在其中的孩子都要在这场变革中接受新的挑战以及新的任务。
建立一个家庭实属不易,而拆散一个家庭更是难上加难。离婚过程中的财产分割相对容易,但是从二人合体到分道扬镳,从一加一得三到割舍孩子,不做夫妻,只做父母的状态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经营一个家庭需要尽心尽力,但是拆散一个家庭所要经历的事情其实更多,更困难。后疫情时代,家庭面临的风险在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下愈发剧烈,由此带来的破绽就是家庭中弱小群体状况百出的爆发。家庭中的弱小群体往往指的是孩子,他们在离婚家庭中扮演不同角色,承担不同任务,他们往往自卑自责,时常焦虑抑郁,更有甚者有自伤自杀,冲动攻击行为。而面对这样的家庭,仅仅治疗或者改变孩子,往往收效甚微,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从离婚家庭的视角帮助家庭成员调整家庭角色,重塑家庭关系,赋予家庭新的任务。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新冠离婚,家庭新任务
新冠肺炎相关压力与个体及关系幸福感:夫妻沟通剖面的调节作用
贾继超1 童薇1 方仁晖1 苏娃浔1 贺琼2 刘佳1 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2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摘要:随着新冠肺炎这一高传染性疾病的爆发,每个中国家庭都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家庭压力模型指出,压力会影响个体幸福感与关系幸福感。基于此,一些研究考察了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个体幸福感(即应激)的影响。然而,少有研究关注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关系幸福感(即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且尚不清楚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应激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此外,少有研究考察新冠肺炎相关压力“何时”会对应激与婚姻满意度产生影响(调节机制)。考虑到不同沟通类型可能在压力与幸福感之间起调节作用,本研究将(1)同时考察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应激与婚姻满意度的影响;(2)采用潜在剖面分析,基于建设沟通、需要/回避沟通以及相互回避沟通三种典型的夫妻沟通模式识别不同的夫妻沟通剖面;(3)采用BCH法考察沟通模式的类型(即剖面)是否能够调节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应激和婚姻满意度的影响。3354名被试(平均年龄 = 41.32 岁, SD = 5.09)符合招募条件并完成了人口学资料问卷、感知压力问卷、夫妻沟通问卷、应激问卷以及婚姻满意度问卷。总体而言,在控制了收入、年龄以及婚龄后,结果显示(1)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可以正向预测应激,负向预测婚姻满意度,且其对应激的影响显著大于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2)存在4类沟通剖面:被动型(10%)、平常型(44%)、积极型(41%)和矛盾型(5%);(3)夫妻沟通剖面能够调节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应激和对婚姻满意度的影响,但调节模式不同。上述结果凸显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对个体及关系幸福感的影响方式和影响机制,对预防和干预幸福感下降具有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新冠肺炎相关压力,夫妻沟通剖面,应激,婚姻满意度,潜在剖面调节
新冠疫情期间青少年的生活变化模式及预测因素
——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
申净旖1 孙瑞汐1 徐健捷1 代莹莹1 李晚平1 刘航1 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2020年席卷全球的新冠疫情使青少年的生活发生巨变,但以往研究大多关注疫情对青少年的消极影响及对其生活单方面的影响。本研究基于个体中心的视角,综合考察青少年在疫情前后多个生活方面(父母关系、亲子关系、情绪状态、学业状态和作息状态)的变化模式,并从整体交互视角建构个体-家庭-社会三水平模型,考察来自不同水平的多个因素如何预测青少年疫情期间的生活变化模式。本研究对全国四个省份2551对中国亲子配对样本进行了调查,使用潜在剖面分析考察青少年不同方面的生活状态的变化模式,并使用多项式逻辑回归考察多因素对不同变化模式的预测作用。结果表明:(1)中国青少年中存在5种不同的生活变化模式,包括整体变好组(19.93%)、整体较好组(17.99%)、关系变好组(关系相关状态变好但个人相关状态不变,5.98%)、整体变差组(5.65%)和不变组(50.45%);(2)以不变组为参照,个体、家庭、社会水平的大部分因素均能显著预测变化模式,其中亲子冲突对于所有变化模式均有显著预测作用。本研究表明大部分青少年面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时具有一定的韧性,并提示相关政策和干预措施制定时需重视青少年所处的个体与环境交互系统的整体性。
关键词:生活变化, 青少年, 个体水平, 家庭水平, 社会水平, 新冠疫情
专题五:故事疗法在家庭于育儿中的应用
故事在育儿中的运用
王继堃
jkwang@psy.e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
摘要:对于父母来说,需要学习如何做父母。像练武功一样,家长需要修炼内功和外功。内功就是个人成长、自我照顾的部分,而外功是具体的育儿技术。育儿技术是建立在家长自身的内功基础之上的。如果内功没有修炼好,再好的技术也很难运用出来。故事透过隐喻的方式激活一个人的内在资源,可以帮助父母亲疗愈自己,从而更好地陪伴孩子。
关键词:故事,育儿技术,激活,内在资源
更年期的心与青春期的脑——来自故事疗法的陪伴
贺岭峰
复旦大学心理研究中心
摘要:家有青少年的父母,往往会对于如何处理与“叛逆期”的孩子“斗智斗勇”的困难。父母可以通过了解自己,了解青春期的脑发育,来更好地与青春期青少年良好沟通。1.更年期的心纠缠;2.青春期的脑发育;3.心和脑如何沟通。
关键词:更年期,青春期,故事疗法
女性育儿与事业平衡的故事疗愈
洪 梅
厦门安宝医院
摘要:三胎政策刚刚出台,作为妇产科医生的女儿长大的医院子弟,近年来在生殖医院和月子中心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特别想和大家分享这部分的感受与思考。解读家庭故事,理解自己,从而理解他人,真诚的面对彼此,家庭才能真正成为心灵安全的港湾。
关键词:女性育儿,事业平衡,故事疗愈,三胎
专题六:家庭箱庭(沙盘游戏)的理论、案例与督导应用
系统式治疗框架下箱庭技术在督导中的应用
徐 洁
xujie@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本报告介绍以系统式家庭治疗督导理论和技术为框架,将箱庭疗法的理论和技术与之整合应用于督导的理论和实践。具体内容包括在督导过程督导师通过澄清督导诉求,将受督的督导问题分为三种类别——来访者系统、咨询关系、咨询师个人。通过箱庭技术将来访者系统、咨询关系及督导师个人系统的问题外化出来,并通过循环提问、家谱图、雕塑、时间线、情感桥、旋转木马等技术,开展督导过程,帮助受督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案。本报告通过理论思考、实践探索、受督反馈三个层面来进行报告。
关键词:系统式治疗,箱庭技术,整合,督导
依恋取向的父子沙盘游戏个案分析
李 洁
598389101@qq.com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教育中心
报告摘要:父子依恋是儿童早期生活中最重要的社会关系之一,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开端和组成部分,构成了个体以后所有社会关系的起点。正向的父子依恋正向预测儿童的社会适应、同伴交往能力、儿童向外探索的主动感和胜任感。本报告以一例人际交往困难的6岁多动症幼儿为例,从依恋理论与荣格分析心理学理论视角,对个案的50次个体沙盘游戏作品和6次父子沙盘游戏作品进行分析,探讨以父子为介入对象、以修复父子不安全依恋关系为干预目标的依恋取向父子沙盘游戏治愈多动症幼儿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依恋取向,父子沙盘游戏,多动症,幼儿
家庭箱庭:家庭结构图式的象征表达
陈顺森
892127184@qq.com
闽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关系或结构是一种相互的、持续、有反馈回路的社会行为导航系统。人们对关系信息或结构信息的加工以及与其相一致的后续行动形成一个社会图式。家庭是多种关系构成的组织,家庭成员对其所处的关系结构的认知将影响其在家庭中的表现。家庭箱庭让家庭成员合作完成作品创作,不仅以象征方式展示出各成员对家庭关系结构认知的社会图式,而且家庭成员不断调整、更换、选择物件等自主行为,直观反映其对原有社会图式的重新建构,推动其社会图式由不适应朝向适应的方向发展,从而达到治愈效果,家庭箱庭过程就是家庭这个组织的自我表达与建构的过程。
关键词:家庭箱庭,社会图式,自主行为,自我表达与构建
专题七:家庭与青少年情绪性行为发展
父母情绪调节策略与专制教养方式对幼儿消极情绪调节策略的影响
马倩* 车翰博 刘文 刘睿涵
maq1485@163.com
辽宁师范大学
摘要:与情绪和情绪管理相关的育儿行为影响儿童情绪调节。已有研究表明,母亲表露消极情绪与母亲使用的一系列管教行为相关(体罚、心理攻击、非暴力管教)。同时,这种与情绪相关联的管教行为与孩子的情绪失调也存在显著相关关系。尽管早期的研究已经系统阐述了母亲消极情绪与管教行为的关系,以及消极情绪与儿童情绪失调的关系。但是目前有关管教行为的作用机制,母亲消极情绪通过这一机制影响学步儿童情绪调节的研究还很有限。鉴于管教行为在育儿过程中的广泛使用,有必要进一步了解其在育儿实践中的作用机制。因此本研究对北京市1006对母子进行测量,学步儿童的平均年龄是2.63岁。研究主要采用母亲报告法,考察了母亲的消极情绪表达,管教行为,学步儿童情绪调节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母亲消极情绪表达,管教行为与学步儿童情绪失调三者关系显著。同时研究也证实了管教行为各维度的中介效应:体罚、心理攻击在母亲消极情绪表达和学步儿童情绪失调之间起到了部分中介的作用,但非暴力管教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效应不显著。研究系统阐明了母亲管教行为在消极情绪表达和学步儿童情绪失调的中介作用,也证明了使用有效管教行为(非暴力管教)在儿童情绪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父母,幼儿,消极情绪调节策略,情绪调节,专制型教养方式
完整家庭中的丧偶式育儿:
父亲心理缺失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影响及其代际传递
魏建华 高雯*李昱 高婷婷
gaowen@l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尽管父亲心理缺位以往较多见于单亲家庭的研究,但是同样适用于解释完整家庭中“丧偶式育儿”对青少年情绪问题的消极影响。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父亲心理缺位意味着父子关系出现问题,可能直接导致子女的情绪问题,也可能通过破坏母子关系间接影响子女的情绪问题;父母关系则可能在其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而且,从更广阔的家庭系统来看,父亲心理缺位还可能存在代际传递。为了考察上述研究假设,本研究采用问卷法对945名初中生进行了测量,分别考察了他们的情绪问题、父亲心理缺位、母子关系、父母关系、父亲与祖父的关系、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使用 Mplus 7.0对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1)父亲心理缺位正向预测青少年的情绪问题;(2)母子关系在上述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3)父母关系显著增强父亲心理缺位对母子关系的消极作用;(4)父亲与祖父的关系通过父亲心理缺位、母亲与外祖父的关系通过母子关系,间接影响青少年情绪问题。这些结果证实了上述研究假设,并且澄清了一些误区:父亲心理缺位并非增强了母子关系,而是恶化了母子关系;父母关系越好,父亲心理缺位对母子关系的破坏作用越强。上述结果不仅揭示了父亲心理缺位对完整家庭的消极影响,而且深入揭示了家庭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家庭代际传递现象,有助于推动父亲参与教养、父母联合养育,也为青少年问题行为的家庭治疗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父亲心理缺位,母子关系,父母关系,代际传递,情绪问题
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
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DRD2基因Taq1A多态性的调节作用
曾子豪1 胡义秋1, 2* 彭丽仪1 王宏才1 杨琴1 刘双金1
fortune2000947@163.com
(1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2认知与人类行为湖南省重点实验室)
摘要:基于抑郁的差别易感性模型,以301名大学生(年龄 = 19.15 ± 0.63岁,年龄范围为17 – 20岁)为研究对象,探究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抑郁的影响及主观幸福感的中介和DRD2基因Taq1A多态性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1) 积极教养方式、消极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和抑郁两两显著相关;(2) 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的影响显著,主观幸福感在其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 在积极教养方式模型中DRD2基因Taq1A多态性与积极教养方式的交互作用显著,且仅有A1A2基因型携带者,积极教养方式对抑郁负向预测作用显著;而在消极教养方式模型中DRD2基因Taq1A多态性则与主观幸福感的交互作用显著,具体表现为,不论哪种基因型,主观幸福感对抑郁的影响都显著,且随着A2等位基因数量增加,主观幸福感对抑郁的影响显著增强。
关键词:父母教养方式,主观幸福感,大学生抑郁,DRD2基因Taq1A多态性
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情绪适应的动态关系:
一项三年的交叉滞后研究
谭旭岚 刘碧琳 李彩娜*
chinali@snnu.edu.cn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良好的情绪适应有利于青少年的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依恋理论指出,与父母等重要他人间持久、强烈的情感联系对个体的发展与情绪适应有重要意义。父母心理控制是指通过引发内疚、爱的撤回等方式,忽视子女自身情绪感受,阻碍其自主意识发展的侵入式教养方式。大量研究证实,父母心理控制对青少年的抑郁、孤独感和幸福感等消极和积极情绪适应均有显著的预测作用(Barber & Harmon, 2002;Soenens et al., 2012;陈霞,郑爱明,2020)。然而有研究发现,青少年的情绪问题也可能会通过引发父母的压力导致父母更为消极的教养方式(Grolnick, 2002;孙丽萍,田微微,边玉芳,2018)。关于家庭影响的相互作用模型也指出,孩子的行为表现与父母的教养方式间可能存在动态的相互作用关系。但目前尚未有研究澄清两者间的动态双向关系。据此,本研究采用《父母心理控制量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儿童孤独感量表》、《主观幸福感量表》,对904名初中生(Mage = 12.73,Sdage = 0.43,男生491名)进行了三年的追踪调查,使用交叉滞后面板模型(cross-lagged panel model,CLPM)和随机截距交叉滞后面板模型(random intercept cross-lagged panel model,RI-CLPM)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情绪适应间的动态关系。本研究采用交叉滞后设计探究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初中生情绪适应的相互作用关系,研究结果对于家庭教育中减少父母心理控制以促进青少年良好情绪适应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父母心理控制,初中生,情绪适应,交叉滞后,互惠效应
专题八:二孩对家庭的影响
二孩家庭中头胎儿童在同胞出生前后的情绪变化及母亲的重要影响
邓林园
09036@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全面二孩”政策使头胎儿童向同胞关系过渡中的情绪变化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头胎儿童向同胞关系过渡中的情绪变化以及母亲情绪、情绪教养方式对头胎儿童产生何种影响的角度出发,对40位二孩家庭的母亲进行半结构化访谈。通过软件N-vivo、SPSS 22.0对访谈数据进行编码和分析,本研究发现向同胞关系过渡中的头胎儿童既会产生积极情绪变化,同时也会产生消极情绪变化,但消极情绪所占的比例更高;绝大多数母亲在二孩出生后会产生明显的消极情绪,不同的母亲情绪会导致母亲采取不同的情绪教养方式,最终影响头胎儿童的情绪适应。基于数据分析,本文初步建构了母亲情绪、母亲情绪教养方式对头胎儿童在向同胞关系过渡中情绪适应的影响模型。
关键词:二孩家庭头胎儿童,同胞出生前后,情绪变化,母亲影响
二孩家庭中头胎儿童的家庭功能和心理行为状况调查
王继堃
jkwang@psy.ecnu.edu.cn
华东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
摘要:本研究旨在探讨二孩家庭中3-6岁头胎儿童的心理行为健康与家庭功能现状,以及二者的关系。以全国127个二孩家庭和182个独生子女家庭为被试,采用FAD、BDI和半结构式访谈法,研究了二孩家庭中头胎儿童的心理健康现状,以及第二胎出生后家庭内部的变化,包括亲代抑郁程度以及家庭功能等。研究结果表明:(1)与独生子女家庭中的儿童相比,二孩家庭中的头胎儿童会更多地出现心理行为问题;同时,家庭功能不健康的二孩家庭中3岁头胎儿童更容易出现心理行为问题;(2)功能健康的家庭中亲代抑郁程度显著低于功能不健康的家庭,亲子依恋安全性显著高于功能不健康的家庭;(3)亲代抑郁程度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二孩家庭中头胎儿童出现心理行为问题的可能性;(4)对头胎儿童情绪及其相关行为发展的研究应从系统的视角进行。
关键词:二孩家庭头胎儿童,家庭功能,心理行为状况,亲代抑郁程度
母亲情绪及情感教养方式干预对头胎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
朱亚琳 冯聪
1599875664@qq.com;fengcong_bnu@163.com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北京十一学校经开区分校
摘要:伴随着“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二孩家庭逐渐增多,头胎儿童面临的情绪问题也凸显出来,如何帮助头胎儿童更好地调节情绪就显得尤为重要。而已有理论和实证研究都表明,母亲自身的情绪、母亲对孩子的情感教养方式对儿童情绪调节有重要影响。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对母亲的情绪及情感教养方式进行干预,探讨其对于头胎儿童情绪调节的影响。方法:在北京公开招募16个家庭(实验组9个,对照组7个),对实验组的母亲采用团体辅导进行干预,对照组则不做干预。利用独立样本t检验、 配对样本t检验的方法进行量化数据分析,同时对实验组前后的访谈数据进行质性分析。结果:(1)在母亲积极情绪、情感教养型得分以及头胎儿童的情绪调节得分上,实验组比对照组的被试有更显著的提升;(2)母亲积极情绪、母亲教导型情感教养方式前测没有差异,后测存在显著差异,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3)从纵向对比看,实验组在干预后,母亲积极情绪增加,教导型情感教养方式得分提高,其他情感教养方式得分降低,头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得分提高;而对照组的发展趋势则相反;(4)从质性数据看,母亲的积极情绪增加,消极情绪减少,且更倾向于教导型的情感教养方式,头胎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有所提高。结论:干预实验对母亲的自我情绪管理和对待儿童情绪的教养方式总体有效,且对儿童的情绪调节有正向作用。
关键词:母亲情绪及教养方式,头胎儿童,情绪调节
专题九:“新时代”背景下的亲子教养与儿童发展
直升机教养与子女学校参与的发展趋势和相互影响:
成年子女和未成年子女的差异
于艾卉 高雯* 梁思雨 徐泳琦 刘钰婷
gaowen@l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尽管直升机教养主要是指父母对刚成年子女的过度干涉,但是这种教养行为在子女未成年之前可能就已经存在了,并且对子女适应同样发挥消极作用。但是,父母的直升机教养行为可能会随着成年子女的发展不断减少,而对未成年子女则始终保持一定的水平。它可能与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有关,也会影响子女学校适应的变化。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父母直升机教养行为的发展趋势及其与成年子女和未成年子女的学校适应之间的关系。采用纵向研究设计和问卷调查法,随机选取235名高中生和368名大学生进行了三次调查,分别在他们入学第2个月、第4个月、第14个月的时候,测量了父母的直升机教养和子女的学校参与。潜变量增长模型拟合检验的结果表明,(1)高中生的学校参与和父母的直升机教养水平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大学生的学校参与随时间发展呈增长趋势,但是父母直升机教养随时间发展呈下降趋势。(2)无论子女年龄如何,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对父母直升机教养水平没有影响;但是,父母直升机教养的初始水平越高,子女学校参与的初始水平就越低。(3)父母直升机教养水平会影响子女的学校适应初始水平,但是没有影响子女学校适应的发展速度。由此可见,父母直升机教养行为在子女成年以后会逐渐有所下降,但是这种变化并非来自子女的学校适应状况,更可能来自父母自身的因素。而子女的学校适应最初可能会受到父母过度干涉的影响,一年后学校适应的提高则与父母过度干涉的减少无关,更可能与子女自身因素有关。
关键词:成人初显期,直升机教养,学校参与,追踪研究,潜变量增长模型
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恐惧和心理应激:
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的中介作用
贺琼1 方晓义2
hqheqiong@163.com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新冠肺炎疫情(COVID-19)的爆发给中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带来了许多变化,尤其是在居家隔离期间,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出现心理问题的风险上升。采用问卷法,对居家隔离期间的2551对7-18岁儿童青少年及其主要养育者(一般为母亲)对COVID-19恐惧感和心理压力之间的关系,以及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在两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进行探讨。结果表明:(1)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对COVID-19恐惧感对自身的心理应激水平具有直接显著的负向作用。(2)儿童青少年及其父母对COVID-1恐惧感分别通过自身的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对自身的心理应激水平具有间接显著的负向作用。(3)儿童青少年报告的COVID-1恐惧感对父母的心理应激水平产生显著的负向作用,父母报告的亲子冲突和亲子沟通在二者关系中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研究根据以上结果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如何减少亲子冲突和促进亲子沟通,以期减少心理应激水平,促进心理健康提出建议。
关键词:新冠肺炎恐惧感,心理应激,亲子冲突,亲子沟通,新冠肺炎疫情
“鸡娃”的背后:父母依存性自我价值的负面影响
徐健捷1 刘力嘉1 耿晓敏2 王轶楠3 韩卓1
rachhan@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3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应用实验心理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心理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北京师范大学>)
摘要:望子成龙古已有之,只不过在当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表现得尤为明显。近日来,“鸡娃”一词风靡网络,其意为希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家长们给孩子“打鸡血”,调动一切资源、挖空心思敦促孩子学习进步。典型的“鸡娃”家长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表现,而非他们的心理和健康,并会更多地将其自我的价值感建立在孩子的成败之上,本研究通过揭示父母“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的负面影响及其中介路径,旨在警醒“鸡娃”家长摆正自我价值定位,通过塑造健康和谐的亲子关系,最终促进孩子积极健康的发展。方法:本研究采用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及一系列反应心理层面(父母和孩子的抑郁、焦虑、自尊水平)、人际层面(父母婚姻满意度、孩子孤独感和同伴关系)和学业层面 (孩子学业投入)适应性的量表,对2004对高中生(Mage =16.86 , SD = 0.96; 47.3%为男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结果表明,控制孩子性别、父母受教育程度等人口学变量后,父母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正向预测家长的抑郁、焦虑水平、负向预测家长的自尊和婚姻满意度;正向预测孩子的抑郁、焦虑、孤独感水平,负向预测孩子的自尊、同伴关系和学业投入。进一步中介分析表明,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通过降低亲子关系质量进而影响家长和孩子的适应性指标。结论:本研究从家长和孩子两个角度、发现“鸡娃”背后的“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感”不仅不能促进孩子的学业投入,反而还会通过降低亲子关系水平进而对家长和孩子的心理、人际适应性产生全方位的负面影响,呼吁家长理性“鸡娃”。
关键词:“鸡娃”,依存于孩子的自我价值,亲子关系,适应性,学业投入
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儿童心理健康的关系:
亲子关系和自尊的纵向中介作用
刘宇潇 周宗奎 曹敏
zhouzk@mail.ccnu.edu.cn
华中师范大学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研究拟在学龄儿童中探讨问题性手机使用与心理健康间的前瞻性联系。基于心理健康的双因子模型,选取幸福感、孤独感与抑郁作为心理健康指标。依据家庭系统理论与晴雨表理论考察了亲子关系与自尊在上述前瞻性联系中的纵向中介作用。本研究以305名儿童为被试(平均年龄10.83岁,标准差0.89;58.17%男生)进行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采用信效度良好的工具测量各变量。路径分析结果表明:(1)在控制T1自尊后,儿童在T1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能先后通过T1亲子关系和T2自尊间接影响其T2心理健康水平;(2)儿童在T1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能通过T1亲子关系间接影响其T2的心理健康水平;(3)儿童在T1的问题性手机使用能先后通过T1与T2的自尊间接影响其T2的心理健康水平。补充分析结果表明:(1)将亲子关系分开分析时,上述结果模式在父子关系模型与母子关系模型中存在差异;(2)进一步在父子关系模型与母子关系模型中进行儿童性别跨组比较(男vs女)发现,上述结果模式在男女生中具有差异。因此,本研究结果揭示了儿童驱动的效应、父母驱动的效应,以及性别的不一致效应。具体而言,儿童的问题性手机使用会影响亲子关系的恶化(儿童驱动的效应),进而降低儿童随后的自尊与心理健康水平(父母驱动的效应),且上述结果具有性别异质性。通过识别儿童问题性手机使用对家庭系统及儿童自身的潜在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本研究为预防与干预提出了具有可塑性的目标。
关键词:问题性手机使用,亲子关系,自尊,心理健康,儿童
专题十:亲子关系与儿童青少年发展
父母冲突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
父母教养倦怠和儿童虐待的链式中介作用
沈 悦
shenyuepsy@sina.com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初中时期正是个人面临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攻击行为不仅会对受攻击者造成伤害,对攻击者本身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了更好地探讨父母冲突对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本研究从两个层面进行深入探讨,一个是父母内在的情绪体验(父母教养倦怠),另一个是父母外在对子女表现出的行为模式(儿童虐待)。研究发现,父母冲突可以通过父母教养倦怠和儿童虐待对初中生攻击行为产生影响,其中母亲教养倦怠对于初中生攻击行为的影响更为重要,但父母自身的教养情绪问题更多地要通过其具体的教养行为表现才会影响初中生攻击行为
关键词:父母冲突,初中生攻击行为,父母教养倦怠,儿童虐待,链式中介作用
父子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彭聪1 陈建文 刘艳1,2 廖友国1,3 吴于勤4
chenjianwen@hust.edu.cn
(1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
(2湖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3闽江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4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外国语学院)
摘要:为探讨父子冲突对青少年抑郁的影响,以及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性别在二者关系中的作用机制,采用父子冲突行为问卷、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问卷及流调抑郁自评量表对654名初一到初三学生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男生与父亲的冲突显著低于女生,女生的抑郁显著高于男生,男生的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和管理消极情绪效能皆显著高于女生(2)父子冲突可显著正向地预测抑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在父子冲突和抑郁的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子冲突影响抑郁的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成立,中介的后半路径受性别的调节。具体而言,与男生相比,情绪调节效能感的变化,对女生抑郁情绪影响更大些。
关键词:父子冲突,情绪调节自我效能感,抑郁,青少年,性别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elomere Length: A Meta-Analysis
Xiao-Yan CHEN1,Camilla K.M. LO1 ,Ko Ling CHAN1,Wing Cheong LEUNG2 ,Patrick IP3
xiaoyan.chen@connect.polyu.hk
(1 Department of Applied Social Sciences,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2 Department of Obstetrics & Gynaecology, Kwong Wah Hospital)
(3 Department of Pa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Medicine,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Abstract
Background: Previous studies commonly focused on a general and broad definition of adversity, making it difficult to tease out the specific impact of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on telomere length. Therefore, the aims of this study were to examine current knowledge about this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elomere length and the moderating variables that influence this association.
Methods: Relevant work published on or before 31st May 2020 were identified through search in five major databases in English and 17 articles (N = 18,621) met the inclusion criteria. A meta-analysis was conducted to compute the pooled effect size (correlation; r), and a series of moderator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a random effects meta-analytic model.
Results: The studies yielded a significant invers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elomere length, with a small effect size (r = -0.039, 95% CI [-0.073, -0.005], p = 0.026). Furthermore, our moderator analyses revealed that the strength of this association was stronger in studies examining the co-occurrence of multiple types of violence than in those examining just one type (Q = 8.016, p = 0.005).
Conclusions: This meta-analysis suggested that victims’ telomere length may be negatively influenced by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hat such impairment appears to be stronger for those who are exposed to multiple types of violence. Future research are necessary to examine the moderating and mediating factors underlying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and telomere length.
Key words: childhood exposure to family violence, witness domestic violence, child maltreatment, elomere length, meta-analysis
父亲成人依恋与青少年的父子依恋关系:
婚姻满意度与粗暴养育的中介作用
李梦鸽 陈欣
河南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父子依恋质量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及家庭的和谐融洽具有重要作用,家庭系统理论的溢出假说认为,产生于某个子系统(如夫妻系统)的情绪或行为会在另一个子系统(如父子系统)中表达出来,如夫妻系统的父亲成人依恋与婚姻满意度,会影响亲子系统的父亲粗暴养育,进而影响青少年的父子依恋。目前从父子视角探究青少年父子依恋影响因素的研究尚缺乏,故本研究从父亲及青少年视角对青少年父子依恋的形成机制进行探讨。方法:选取河南省7个市13所中学1030个家庭,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婚姻满意度量表》、《粗暴养育量表》对父亲进行问卷测量、采用《父子依恋量表》对青少年进行问卷测量。结果:(1)父亲成人依恋回避和焦虑与粗暴养育呈显著正相关,其与婚姻满意度和青少年父子依恋呈显著负相关;(2)父亲成人依恋回避与焦虑不能直接预测青少年父子依恋;(3)父亲婚姻满意度与粗暴养育在父亲成人依恋与青少年父子依恋之间链式中介效应显著,具体表现为三条路径:一是婚姻满意度的单独中介作用,二是粗暴养育的单独中介作用,三是婚姻满意度及粗暴养育的链式中介作用。结论:提示了父亲婚姻满意度与粗暴养育在父亲成人依恋与青少年父子依恋之间的重要作用,为理解青少年父子依恋的形成机制提供了实证依据,提高父亲的婚姻满意度和减少粗暴养育,有助于家庭和谐。
关键词:成人依恋,婚姻满意度,粗暴养育,父子依恋
三、治疗与研究展示摘要
专题二:萨提亚转化式系统家庭治疗
“问题”不是问题——萨提亚家庭治疗的个案概念化
蔺桂瑞
Linguirui@sina.com
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萨提亚家庭治疗是一种积极取向的心理治疗,它改变了病理化的的心理治疗倾向,认为来访者的“‘问题’本身不是问题,如何应对才是问题。”认为人身心痛苦的症状是人类寻求失落的完整性这一深层渴望的表达。人类的痛苦与疾病症状都是人类本质的秩序遭到破坏和违背的后果。因此,症状是人们对其成长的不恰当关系系统(主要是原生家庭)的恰当应对。人们常常由于其在过去某个情境中所习得的某种特定反应而限制了当前应对生活时的选择弹性。基于这样的理念,来访者的症状只能被看作是进入问题的一个切入点,对其应对过程的探索才是重点。咨询的重点在于找出功能失调的过程,将人们自我成长的力量释放出来,达至自我的完善与成长。
本次工作坊运用雕塑从“问题”或“症状”入手,探索失功能的家庭互动历程,体验性地对来访者进行深度理解进行个案概念化。
关键词: 萨提亚家庭治疗,家庭互动过程,个案概念化
当“冰山”遇到“冰山”——爱情双人舞中的互动与沟通
彭贤
兰州大学
摘要:您知道心理学界、文学界、管理学界都会谈到的“冰山理论”吗?在心理学界“冰山”之所以著名是因为最初佛洛伊德关于意识和潜意识的比喻,而萨提亚模式则进一步拓展和运用了“冰山”的隐喻,认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行为,而暗涌在水面之下更大的山体,则是长期压抑并被我们忽略的“内在”。如何借助 “冰山”理论揭开两性亲密关系的奥秘,让恋爱的双方看到各自最深的期待与渴望,了解彼此的观点和感受,在真正的爱与自由中互相陪伴、彼此滋养呢?欢迎各位借助两性关系案例展示,体会和领悟爱情双人舞中的沟通与互动。
关键词: 萨提亚家庭治疗,冰山理论,爱情
家校同频共振,走进孩子心灵
赵军燕
首都师范大学
摘要: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世界。”家校沟通也是如此。教师不仅仅要理解孩子,还要理解家长,走进孩子和家长的内心深处,看到孩子成长的渴望以及家长为养育孩子付出的努力,与家长建立教育同盟,齐心协力,共同育人。本讲座运用萨提亚家庭治疗的沟通理论和方法,体验性地协助学校和家庭进行沟通,共同促进学生成长。
讲座内容包括:1.理解家长:读懂内在冰山;2.准备自己:内心稳定和谐;3.建立联结:做到同频共振;4.有效沟通:自己情境与他人
关键词: 萨提亚家庭治疗,家校沟通,个人成长
专题三:夫妻关系与夫妻互动
性激素对人类择偶婚恋偏好的影响
韩柽炀1王彬1 刘宣文1
cyhan@hznu.edu.cn
(1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择偶婚恋是一种重要的心理、社会和文化现象。择偶婚恋除了会受当下社会文化习俗等人文因素的影响,也受到个体生理机制的影响。本文聚焦热点,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阐述性激素对人类择偶偏好的影响。女性的择偶偏好受生理周期激素变化的影响,男性的择偶则会因为体内睾酮含量的不同而发生变化。性激素不仅影响人的心理和行为,还会影响人类择偶决策的神经机制。未来的相关研究应从多维度交叉论证、被试的文化背景和个体间的差异等。
关键词:择偶,面孔吸引力,生理周期,睾酮,荷尔蒙
夫妻互动行为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变化还是相对恒定?
李清银1 贺琼1 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夫妻互动行为是预测婚姻质量的关键因素。前人研究多关注夫妻互动行为对婚姻质量的即时或长时作用,忽视了夫妻互动行为与婚姻质量的动态变化关系。因此,本研究同时采用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自我报告和行为观察相结合的方式,通过4个研究探讨夫妻互动行为(合作,回避,攻击)对婚姻质量影响作用的跨婚龄和情境的一致性和差异性。具体而言,研究一采用横向设计,对6个婚龄阶段共679对夫妻进行问卷调查,初步探讨夫妻互动行为对婚姻质量影响作用跨婚龄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研究二采用互动情境范式,对已参加过研究一的291对夫妻进行录像观察,探讨夫妻互动行为对婚姻质量影响作用跨情境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研究三和四采用纵向设计,对268对新婚夫妻进行为期2年的追踪,探讨夫妻互动行为变化对婚姻质量变化影响作用跨婚龄和情境的一致性和差异性。结果显示:(1)丈夫合作行为对自身以及妻子婚姻质量的影响具有跨婚龄的一致性;妻子攻击行为对自身以及丈夫婚姻质量的影响具有跨婚龄的一致性;丈夫回避行为对自身婚姻质量的影响具有跨婚龄的差异性。(2)丈夫攻击行为能显著预测妻子婚姻质量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妻子攻击行为能显著预测自身婚姻质量且具有跨情境的一致性;妻子回避行为能显著预测丈夫婚姻质量且具有跨情境的差异性。(3)丈夫和妻子的合作, 回避行为变化均能预测其各自婚姻质量变化且具有跨婚龄的一致性; 妻子回避和攻击行为变化对丈夫婚姻质量变化的影响具有跨情境的差异性。本研究在婚姻家庭的临床干预和治疗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夫妻互动行为,婚姻质量,动态关系,跨婚龄,跨情境
丈夫加工配偶互动行为时的脑连接组预测婚姻质量
马姗杉1 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婚姻质量对个人有着重要影响,但在婚姻的最初几年却呈下降趋势。建立个性化的婚姻质量预测模型有助于制定及时且有效的干预措施来保持或改善婚姻质量。考虑到婚姻互动会对婚姻幸福产生横向和前瞻性的影响,夫妻互动中的神经反应可能会为预测婚姻质量的神经基础提供借鉴。本研究采用最近开发的机器学习方法-基于脑连接组的预测建模,通过对25对中国新婚夫妇在加工他们配偶的互动行为和一般化的情绪刺激时,以及在静息状态下的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数据进行分析,以检验夫妻对配偶的互动行为的独特的脑连接反应模式是否能够可靠地预测他们自己和伴侣13个月后的婚姻质量。结果显示,丈夫在加工和回应配偶的互动行为时,涉及多个大型网络的功能连接可以显著预测13个月后他们自己的婚姻质量,并且这种预测具有性别特异性;而在加工和回应一般化情绪刺激时,以及在静息状态下的脑连接模式没有表现出显著的预测作用。本研究表明,夫妻互动时丈夫在大规模神经网络上的差异导致了他们婚姻质量的差异性,并且强调了性别差异的存在。这些发现为确定可靠的神经成像生物标志,以发展婚姻早期的婚姻质量干预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婚姻,连接组,夫妻互动,机器学习,性别差异
专题四:咨询技术提升与运用
整合性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在后疫情时期家庭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李灵 武奥威 李芃森 王禹 刘含聪 赵一凡 潘树坤
phdliling@126.com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当今厌学拒学现象在国内外都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越来越影响到学生的发展且未能得到很好地解决。无论是日本出现的“学业荒废”,法国存在的“学习困难”,还是美国“逃避学习”等等,都表明了厌学问题的严重性。发展心理研究表明,学习活动是学龄儿童的主导活动,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儿童获取知识和智慧的根本手段。然而,有关调查发现:我国有46%的学生对学习缺乏兴趣,33%的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明显的厌恶,真正对学习持积极态度的仅有21%。厌学拒学家庭咨询应运而生。
厌学拒学是学生对学习的负面情绪表现,从心理学角度讲,厌学症是指学生消极对待学习活动的行为反应模式。主要表现为学生对学习认识存在偏差,情感上消极地对待学习,行为上主动远离学习。
整合性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基于“双生态建设”的研究视角,通过简版家庭主题构建沙游、动态九宫格分析与生命震荡线等一系列技术,在系统的厌学拒学家庭心理咨询个案中,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整合性沙盘游戏(箱庭)疗法,厌学,拒学,家庭心理咨询
厌学拒学儿童的情绪聚焦家庭治疗过程与效果
蔺秀云
linxy@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新冠疫情后,厌学拒学发生率越来越多,甚至呈现几何倍数增长,成为家庭、学校和社会难以应对的一个问题。大多儿童青少年厌学拒学并不是因为学习成绩的因素,而是因为在学校、家庭和个人心理层面遇到了问题,并产生了不良情绪。以往从行为或者学习角度去改变儿童青少年厌学拒学的问题,但并总是有效。情绪聚焦治疗(Emotion Focused Therapy, EFT)从情绪入手理解儿童青少年的负性情绪以及与家庭、学校的关系,将情绪分为表层情绪和深层情绪,聚焦在深层情绪进行工作,对厌学拒学儿童青少年和家庭将有一个充分的理解、同理和转化;同时,EFT治疗中把关系层面的需求、内在自我都考虑进咨询中,是对于厌学拒学问题的整体改变,且能够保持较长时间的效果。总结来讲,本讲座将讲述如何应用EFT的互动模式和情绪聚焦对厌学拒学儿童青少年家庭进行理解和治疗。
关键词:厌学拒学 儿童 情绪聚焦治疗 互动模式 治疗
“Person-of-the-Therapist” (POTT) Online Training at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BNU)
Dr Charles Sim
cyhan@hznu.edu.cn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
Abstract:The “Person-of-the-Therapist” (POTT) Training Model is based on the premise that within the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is a personal process that occurs between the therapist and client. The essence of the POTT training lies in the concept that therapists are capable of developing a clinical expertise in how they proactively use themselves (signature themes, family-of-origin,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experiences) in the counseling session to enhance their therapeutic efforts and effectiveness. According to Aponte and Carlsen (2009), signature themes are our lifelong struggles that influence, affect and shape us, and our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And 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Aponte and his colleagues among their graduate students at Drexel University (USA), they were able to identify an underlying core for the signature theme, such as the fear of rejection or need for control or fear of vulnerability or feelings of low self-esteem. Where the need for control may be the flip-side of the person’s fear of being vulnerable in a relationship, which in turn may influence and affect the quality of one’s therapeutic relationship as a therapist. These signature themes are universal enough for therapists to identify and empathize with their clients, since we share a common humanity.
In this first online POTT training conducted at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MHS) Center i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participants comprising of eight counselors and two clinical supervisors progressed through the three stages of formation: awareness/ acceptance, access, and application of their signature theme(s), better known as the 4 As. In the course of the training, participants had to identify their signature theme(s), and present it to their fellow participants in a safe and supportive environment. They also had the opportunity to learn and be aware of the trigger(s) to their signature theme(s), and how to utilize it therapeutically within the context of the role-play sessions, and later in their own clinical work. The goal of the POTT training is to make better therapists and clinical supervisors. Thus, the POTT trainer would enable the participants to gain a greater mastery of themselves, by harnessing their new found self-understanding, insights and skills, so as to enhance their therapeutic effectiveness as “good enough” therapists. In this oral presentation, the presenters will highlight the purpose and objective of this online POTT training, emphasizing the uniqueness and significant contributions of this online training for the ongoing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counselors and clinical supervisors, as well as trainee counselors. An overview of the structure and content of the POTT training at MHS Center will be presented, as well as the thinking and rationale that went into the training organization, dynamic and process. A thematic analysis of the participants’ feedback/ evaluation will be given and discussed, including suggestions for future direction to this unique online POTT training in Southeast and East Asia.
Key words: online training, Person-of-the-Therapist, signature themes
专题五:网络成瘾的治疗与研究
网络成瘾的家庭治疗:从理论研究到临床实践
刘勤学
qinxueliu@ccnu.edu.cn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作为信息时代青少年群体中发生率最高的行为成瘾问题,网络成瘾得到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国内外的研究者分别从网络成瘾的发生率、危险因素、理论模型、预防方案和干预方法等不同角度进行了探索。本研究团队也针对性地在这些领域进行了相关的研究,分别关注家庭因素、个体认知因素、人际互动因素的作用,并着重探讨了心理需求的内在驱力的作用。基于这些结果,我们针对性地开发了一个家庭团体干预模式,并进行了一个实验组和对照组的干预实验,研究结果发现这样的干预模式对于网络成瘾的干预效果非常好。我们也针对性地给未来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出了我们的建议。
关键词: 网络成瘾,青少年,家庭团体干预
手机成瘾与抑郁的关系:情绪、认知和生理因素的作用
侯娟
daisyhoujuan@gmail.com
安徽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
摘要:抑郁, 作为衡量个体心理社会适应水平的重要测量指标, 是一种常见并极为值得关注的心理适应问题。在抑郁的产生与发展中,大量研究认为网络成瘾是显著的风险因素。近年来,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手机成瘾也被认为对个体的抑郁存在潜在影响。本报告总结了近期我们关于手机成瘾对抑郁影响的相关工作。首先,我们采用问卷法和行为学实验,考察了社交焦虑情绪和负性情绪注意偏向在手机对抑郁影响中的链式中介作用;然后,我们采用眼动技术进一步考察了社交焦虑的手机成瘾个体,对手机APP的偏好;最后,我们采用问卷法考察了生理因素在手机成瘾对抑郁影响中的作用,即失眠的中介作用。
关键词:手机成瘾,抑郁,失眠
父母低头行为与青少年积极发展:机制和建议
谢笑春
xiexc713@nenu.edu.cn
东北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父母低头行为是亲子互动过程中父母因使用手机等移动媒体给儿童青少年带来忽视感和被排斥感的一种不良媒体使用行为。本团队从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络(手机)成瘾、自我发展、亲社会行为四个角度分析父母低头行为对青少年积极发展的阻碍机制。心理健康方面,我们通过纵向研究揭示出经历较高父母低头行为的中学生有更高水平的抑郁,亲子关系和关系需求的满足在二者中起序列中介作用。网络(手机)成瘾方面,我们通过三个大样本调查得出,父母低头行为是青少年网络成瘾和手机成瘾的重要风险因素,其中抑郁、亲子依恋、偏差同伴的卷入,以及非适应性认知是潜在的中介因素。自我发展方面,报告父母低头行为高的青少年有更低的核心自我评价。亲社会行为方面,通过交叉滞后分析揭示出父母低头行为是低亲社会行为的前因,亲子依恋和感恩在父母低头行为和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中依次起序列中介作用。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心理健康,自我发展,亲社会行为
暴力电子游戏与青少年攻击性:家庭、同伴与道德推脱的影响
高雪梅
zhenggao@swu.edu.cn
西南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作为一种具有超强互动性和模拟现实性的媒体,暴力电子游戏受到青少年的追捧。玩暴力电子游戏会增强青少年的攻击性吗?本报告将从家庭、同伴和道德等多方面解析暴力电子游戏与青少年攻击性的关系,以及背后隐藏的游戏成瘾原因。
关键词:暴力游戏,攻击行为,游戏成瘾
专题六:家庭治疗的案例报告与解析
后疫情时代整合式婚姻家庭治疗案例分析
任苇
0120000002@cyu.edu.cn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
摘要:疫情期长达9个月的居家隔离政策,将夫妻间、亲子间原本存在的亲密关系隐患,从内隐不发的状态,转为外显突发的激烈冲突,有统计数据表明,疫情后的离婚小高潮、亲子冲突凸显了家庭关系的矛盾,有学者将原因归于疫情防控措施,报告人通过亲子、夫妻和三代同堂家庭三个案例,用精神分析、萨提亚、系统式家庭治疗、催眠、芳香等多流派整合式技术对三个个案进行详实深入的分析,表明家庭关系为多因果的复杂问题,与早期依恋、原生家庭创伤的代际传承等很多因素相关,绝非疫情防控措施单一原因所致。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整合,家庭关系
不能上学男孩的家庭治疗的过程与效果
徐洁
xujie@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摘要:案例报告介绍了针对一名不能正常上学14岁男孩家庭的12次家庭治疗过程。治疗师围绕结构式家庭治疗的四个步骤对这个家庭开展治疗,这四个步骤包括拓展目前的主诉将个人问题转向关系;着重探索维持问题的互动;结构化地集中探索过去;探索相关的改变方式的脉络。治疗过程帮助案例家庭建立了正常的家庭结构,夫妻能够在父母水平上合作养育孩子,男孩开始发展适应外部世界的能力。家庭亚系统界限更加清楚,家庭成员回到各自应该在的位置,父母的权威与孩子自主的家庭规则重新建立。案例报告对整个治疗过程和效果进行了反思与总结,提炼出治疗效果中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家庭治疗,结构式,家庭亚系统
重复住院情绪行为失控女孩的治疗
刘翯
834895774@qq.com
宜昌市精神卫生中心
摘要:一个被诊断双相障碍、重度焦虑症、抑郁症等疾病的女孩,病程4年有余。辗转在国内著名的精神专科医院求治。通过家庭治疗和夫妻治疗康复的案例。
关键词:双相情感障碍,焦虑症,抑郁症,家庭治疗
专题七:青少年健康
父母与青少年智力观念匹配及学业表现的响应面分析
池培莲 吴清禄 薛展博 刘卓谦
peilianchi@um.edu.mo
澳门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心理学系
摘要:成长型的智力观念对青少年的学业成绩有积极影响。然而,父母和青少年的智力观念的一致性和不一致性对青少年学业表现的影响尚不清楚。本研究采用二元视角,考查父母和青少年的智力观念的匹配与错配及其对其学习成绩、学校参与度和坚毅的影响。研究样本包括226对青少年及父母。多项式回归分析和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当父母和青少年都持智力增长观时,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学校参与度和毅力更高;而当父母与青少年都持智力实体观时,青少年的学业成绩、学校参与度和毅力更低。当父母与青少年的智力观念出现错配时,青少年的智力观念更重要。父母的角色差异体现在对青少年坚毅的影响上,父亲-青少年(N = 98对)和母亲-青少年(N = 137对)之间的区别表明,母亲与青少年的智力观念错配对坚毅影响不显著,父亲与青少年的智力错配对青少年影响显著,较之父亲的影响,青少年自身的智力观念对坚毅的影响更大。本研究的结果发现凸显了父母与青少年的二元视角在研究青少年学业表现中的重要性,以及父母角色对青少年成长的影响的独特性。
关键词:智力观念,学业表现,学校参与度,坚毅,二元视角
偏差同伴对青少年违纪行为的影响:
关系攻击的中介与家庭氛围、家校沟通的调节作用
宋乙宁 李彩娜
chinali@snnu.edu.cn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青少年时期是个体违纪行为的高发期。根据社会互动观,身处不良的同伴团体是导致青少年出现较多攻击、违纪等问题行为的重要因素,同时偏差同伴的消极行为(如同伴排斥、拒绝等)也会增强个体的关系攻击倾向,使其更易出现逃学、撒谎等违纪行为。发展情境论指出,建立和调整个体与所处情境间的拟合优度,能够最大程度地实现个体的积极发展。家庭和学校作为青少年期最重要的情境因素,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家校沟通水平应该是减少青少年问题行为的重要缓和剂。因此,本研究拟采用横断研究设计,考察偏差同伴与青少年违纪行为间的关系及关系攻击的中介作用,并探讨家庭氛围和家校沟通在其中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采用偏差同伴量表、关系攻击量表、违纪行为量表、家庭氛围量表与家校沟通量表,对4372名中学生(Mage = 14.10 ± 1.59,男生2268人)进行了问卷调查。路径分析的结果表明:(1)偏差同伴通过关系攻击的中介作用预测青少年的违纪行为(indirect effect = 0.10, 95%CI = [0.06, 0.10]);(2)家庭氛围调节青少年偏差同伴通过关系攻击影响违纪行为的后半路径(β = -0.12, 95%CI = [-0.17, -0.07]),即家庭氛围越好,青少年关系攻击对违纪行为的影响越弱;(3)此外,家校沟通能够调节关系攻击与家庭氛围的交互作用(β = -0.07, 95%CI = [-0.11, -0.04]),具体而言,在家校沟通越多,家庭氛围越好的条件下,青少年关系攻击与违纪行为间的正向关联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减弱。本研究结果提示,针对那些因偏差同伴导致关系攻击水平较高的青少年,良好的家庭氛围与家校沟通在减少其违纪行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关键词:偏差同伴,违纪行为,关系攻击,家庭氛围,家校沟通
青少年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及家庭干预
沈逸琳 林荣茂 陈艳萍
603620143@qq.com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以往关于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研究主要以变量为中心,容易忽视青少年睡眠质量的异质性。本研究为探讨青少年睡眠质量的潜在类别,对1996名青少年进行潜在剖面分析,研究发现:青少年睡眠质量存在四种潜在类别,即睡眠良好组(64.9%)、日间功能障碍组(25.6%)、睡眠一般组(6.2%)和睡眠不足且低效组(3.3%);睡眠信念、年龄、性别等对青少年睡眠质量类型存在显著影响,推荐的PSQI截断值可以有效地鉴别青少年睡眠质量的类型。从家庭教育视角对青少年睡眠质量进行干预:(1)创造良好的睡眠环境。家长要给孩子建立舒适的睡眠环境,在孩子睡觉时,要避免将手机放在孩子的卧室,帮助孩子形成定时定点睡觉的良好睡眠习惯;(2)培养恰当的睡眠信念。青少年对自身睡眠质量的错误评估会影响睡眠质量。一个好的睡眠质量并不完全由睡眠时长来决定,家长要帮助孩子打破睡眠的“八小时”定律,培养孩子恰当的睡眠信念。
关键词:睡眠质量,潜在剖面分析,青少年
专题八:父母教养与儿童青少年学习
青少年学业坚毅的测量、潜在类型及家庭教育
林荣茂 陈艳萍
lrm990527@hotmail.com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学业坚毅是青少年最重要的学业品质之一,指个体在学业上对长期目标充满热情,并坚持不懈地努力。学业坚毅与学业成就显著相关,决定学生能否最大限度发挥他们的学术潜力。目前,国内尚没有青少年学业坚毅的测量工具,青少年学业坚毅的特点及如何从家庭教育视角培养青少年的坚毅品质仍是未解之题。本研究采用横断研究设计,分层整群抽取1894名青少年(M = 10.85,9到14岁)为研究对象,检验学业坚毅问卷(Academic Grit Scale, AGS)在我国青少年群体中的信效度、测量等值性及潜在类型,并从家庭教育视角,对青少年学业坚毅的培养提出建议。
结果发现:(1)双因子模型中AGS主要由一般因子来解释,合成总分具有意义;(2)单因素模型AGS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Cronbach’s α = 0.935 , ω = 0.937)以及跨性别、年级和年龄的测量等值性(包括形态等值、负荷等值和尺度等值);(3)学业坚毅与一般坚毅、学业成绩、积极学业情绪呈显著正相关,具有良好的效标关联效度;(4)青少年学业坚毅存在三种潜在类别:高学业坚毅组、正常组、低学业坚毅组,低学业坚毅组多为男性青少年。
父母应从以下方面培养青少年学业坚毅品质:(1)教养方式:采用民主型教养方式,在学习中给予孩子更多的关爱理解;(2家庭学习氛围:陪同孩子(特别是男孩)进行各项学习活动,形成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3)榜样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做好学习计划并积极执行,用切实有效的行动影响孩子;(4)父母社会支持:提供支持,让孩子有信心直面学习上的困难。
关键词:学业坚毅,因素结构,潜在剖面分析,家庭教育,青少年
促进小学儿童自我调节学习的父母教养课程:一项预试验研究
郭明春 郑颖
mingchun.guo@foxmail.com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自我调节学习(self-regulated learning)是指学习者在元认知、动机和行为上积极地参与到自身的学习过程中。已有的研究发现:自我调节学习不仅能够显著地预测学习者的学业成就,对个体终生的学习、工作和人生的成功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尚缺乏一个循证的父母教养课程来促进中国儿童的自我调节学习。因此,本研究设计了一项促进小学儿童自我调节学习的父母教养课程,以期通过父母教养干预的方式来促进小学儿童的自我调节学习。此项课程共包含三次的单元课程,每单元持续两小时。课程设计主要基于自我决定理论、认知行为理论和已有的实证研究。课程主要包括以下模块:学业教养的基本原则、建立亲密的亲子关系、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处理学习问题行为。课程所介绍的方法既吸收了西方已有的教养策略,也依据中国家庭的特点对一些策略进行了调整。33位小学1-5年级的家长参与了干预研究。他们在干预前和干预后均填写了一系列评估量表。基于家长报告的数据,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发现:父母一般教养行为、父母情绪问题、儿童行为和情绪问题均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父母总体对课程感到满意,并认为自己获得了想要的帮助。然而,父母学业教养行为和儿童学习行为并没有出现显著的改变,但均趋向积极方向改变。后期还需要开展一个更为完整和长程的课程干预研究,并使用随机控制试验和搜集追踪数据,从而能够更好地评估课程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儿童, 自我调节学习, 父母教养课程, 父母教养干预
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问题及其父母的归因与应对行为:
一项访谈研究
郭倩倩1 郭明春2*
mingchun.guo@foxmail.com
(1长郡双语洋湖实验中学)
(2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为了了解小学儿童学习动机问题的具体表现,以及父母在学业领域对儿童学习动机问题的归因与应对行为,本研究采用质性研究方法,对17名主要科目成绩在班级平均数一个标准差以下的4—5年级学生家长进行了深度访谈。在数据分析方面,本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原始资料进行编码和分析。研究发现,这17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儿童普遍存在学习动机问题,典型表现是在学习上缺乏自主性。在归因方面,当孩子出现学习问题时,大部分父母都表示不清楚孩子学习问题的真实原因,而是从猜想的原因和生活经验出发,采取应对措施,如沟通、体罚、奖励、监督和心理控制等。这些应对措施总体上僵化单一,未能解决孩子的学习动机问题。有些措施如体罚,反而引发了新的问题。在以上的应对策略中,家长最常采用的是沟通。分析发现,受访者多采用“线性沟通模式”,对孩子的反应缺乏觉察和理解,同时缺少有效的反馈环节。这种沟通模式可能影响了应对行为的效果,进而维持了儿童的学习动机问题。本研究首次采用访谈法,对学习成绩较差儿童的父母进行访谈,总结分析了父母归因和应对行为等方面的特点,有利于开发针对这类家长的家庭干预方案。
关键词:父母教养,儿童学习动机,归因,沟通,应对行为
父亲教养参与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一项质性研究
刘洋1,2* 郭明春2 Cassandra K. Dittman1,3 郑颖2 Divna Haslam1,4
yangliu_1991@hotmail.com
(1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父母教养与家庭支持中心)
(2福建师范大学)
(3中央昆士兰大学)
(4昆士兰科技大学)
摘要:现有研究对于中国父亲教养参与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仍然缺乏足够的了解。本研究通过半结构化访谈采访了34名中国学龄前儿童的父亲,以他们的视角了解父亲如何参与儿童教养,父亲在教养中扮演了哪些角色,以及哪些因素促进或阻碍了父亲的参与。基于生态系统理论,本研究采用主题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父亲参与水平在个体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父亲在教养参与中,扮演了多重角色,包括了陪伴者、教育者、管教者、照料者、母亲的合作者、供养者和支持者。影响父亲参与教养的因素主要来自其自身、家庭以及社会三个方面。自身因素主要包括了有关父亲责任的信念,为了孩子的成长和未来的信念,有关父母角色的信念,以及在育儿中体验到的积极或消极的感受。家庭因素主要是来自母亲的影响,孩子的要求和拒绝,以及(外)祖父母的参与和阻碍。社会因素则包含了父亲的工作、社交需要以及来自学校和社区对于父母参与亲子活动的邀约。本研究结果表明了中国父亲在育儿中承担了多重复杂的角色,以及父亲教养参与的多种影响因素,加深了我们对于父亲教养参与的理解。
关键词:父亲参与,中国父亲,半结构化访谈,主题分析
专题九:心理障碍的研究与治疗
家庭干预对改变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作用
王海平 方晓义
fangxy@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摘要:上个世纪40年代以来,对于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研究开始被人们所关注。近年来,随着发病率的不断增长和国际通用诊断标准的变化,研究显示孤独症谱系障碍的确诊率在不断攀升。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研究的进展,逐渐发展出一些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干预的理论和方法,如应用行为分析法、关键行为反应训练法、结构化教学法、社交故事法等。这些方法在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中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增加了儿童与他人互动的回应、改善了儿童对于环境的适应能力。
不足的是以上干预方法往往侧重于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个体的角度出发进行干预而忽视了环境的因素。在实际干预指导中,我们发现:家庭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干预效果存在一定影响,如父母的情绪状态、家庭辅助的训练内容、家校合作的程度等。针对家庭的干预指导可以有效弥补针对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个体干预不够全面的不足,更大限度地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
本研究选取经医院确诊的30名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作为被试,每15人为一组进行随机分组开展对比研究。实验组采用家庭干预方案进行干预指导,每月进行1次家庭干预指导跟进,共计6次;对照组采用个体干预方案,只在干预指导的开始提供个体干预方案,不予每月1次的跟进指导。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前后测,比较两种干预方案模式下儿童父母抑郁的改善情况和儿童问题行为变化的情况。
研究结果显示:家庭干预可以有效降低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的抑郁水平,并有效改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的问题行为,同时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父母抑郁水平的降低也可以有效促进干预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行为的减少。
关键词:家庭干预,孤独症谱系障碍儿童,问题行为,抑郁,父母
The Role of Parental Conflict in Predicting Adolescent’S Depression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 Longitudinal Study
Li Xiaoshan*, Tang Xiujuan, Wang Min, Sun Pengyong
boat010519@125.com
江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Abstract: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parental conflict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nd the possible mediators between them with a longitudinal study. With the help of the header teachers, three-wave data was collected to test our hypotheses. The participants from four secondary schools in China mainland were asked to take part in our survey and completed it by the deadline. At the first time (at March 15-20, 2020, T1),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parental conflict were sent to participants by emails independently. And the second (June 20-25, 2020, T2) and the third times (December 15-20, 2020, T3), with the help of header teachers, students were asked to complete the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family support (at T2), burdensomeness (at T2), and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t T3) at classroom, and collect questionnaires when they completed it. A total of 655 adolescents completed the three-wave survey, and was used in following analysis. Among the 655 participants, of whom 338(51.6%) were men, 384(58.6%) were the 8th grade students and 271 (41.4%) were the 9th grade students. Participants were between 13 and 16 years old, with an average age of M = 14.37, SD = 0.66. Approximate 8% students who participate in the survey of T1 didn’t participate the surveys of T2 and T3 due to their graduation, sick or personal leave.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under the approval of the moral and ethical committee of the School of Psychology, Jiangxi Normal University, and with written informed consent from their parents or guardians.
The software of SPSS 16.0 was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 among studies variables. Descriptive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incidence of mild and moderate or severe depression was 19.1% and 10.5%, respectively. Logit regress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as one of the important risk family influencing factors, parental conflict was a risk factor for adolescent’s depression, and the subscale of (adolescent related) content, triangulation, and unsolved resolution to conflict have lager impact on adolescent’s adjustment than other subscales. Furthermore, parental conflict has an indirect impact on adolescent’s depression symptoms through reducing family support and increasing burdensomeness. In addition, gender difference, grade difference, and parental education level difference were also found in predicting adolescent’s depression symptoms. These findings above have implications for educational counsellors or guardians in improving adolescent’s health during the large scale of the pandemic.
Key words: depression, parental conflict, adolescent, family support, burdensomeness
父母情绪调节、儿童情绪调节与儿童对立违抗症状的纵向关系
陈慧 蔺秀云*
linxy@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对立违抗障碍(Oppositional Defiant Disorder, ODD)在儿童青少年中具有较高发病率,表现为持久的愤怒/易激惹心境、争辩/对抗行为,或报复模式。ODD儿童常存在严重的情绪调节缺陷,被视为情绪调节困难带来的问题。除ODD儿童自身的情绪调节缺陷与其ODD症状有显著的相关外,父母的情绪调节与其ODD症状也具有显著联系。根据强制理论,父母的行为和儿童的问题具有双向影响和相互加重的关系,但父母的情绪调节、儿童的情绪调节与儿童的ODD症状三者之间的长期关系尚不明确。本研究采用情绪调节困难量表、情绪调节清单对275名具有ODD症状的儿童进行了三年纵向研究 (T1,T2,T3),并考察父母的情绪调节(包含情绪知觉缺乏、情绪调节困难两个维度)、儿童的情绪调节(包含消极和不稳定、情绪调节两个维度)与儿童的ODD症状的纵向关系。结果发现:(1)TI父母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困难)显著正向预测T2儿童的情绪调节(消极和不稳定);(2)T1的儿童ODD症状显著正向预测T2父母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困难),继而显著正向预测T3儿童ODD症状;(3)T2儿童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显著负向预测T3父母的情绪调节(情绪调节困难)。研究结果表明,父母的情绪调节、儿童的情绪调节与儿童的ODD症状存在一定的双向影响关系。结果提示,干预儿童的ODD症状应考虑亲子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需要提高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也要注意提高父母的情绪调节能力。
关键词:对立违抗障碍,父母情绪调节,儿童情绪调节,纵向
四、工作坊内容简介
会中工作坊
Discovering the Therapist’s Signature Theme(s)
Facilitator: Dr Charles Sim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Co-facilitators: Ms Wangke & Ms Nie Xilu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charlessimtk@suss.edu.sg
Abstract: In this experiential online workshop, the participants will have an appreciation and opportunity to identify their signature theme(s) as a therapist/ counselor. According to Aponte and Carlsen (2009), “signature themes are the lifelong struggles shaping the person’s relationships with self and others.” These signature theme(s) often influence and affect the way (unconsciously) therapists experience and conduct therapy, even in their personal lives. Dr Harry Aponte at Drexel University (USA) developed the “Person-of-the-Therapist” (POTT) training model to enable trainee therapists/ counselors to identify their signature theme(s), and eventually use it purposefully and therapeutically within the therapy session. And in the last few years, Dr Charles Sim with the encouraging support from Dr Aponte has successfully integrated the POTT training into his Master of Counseling and Couple & Family Therapy program at the Singapore University of Social Sciences. More recently, he managed to conduct a synchronous online POTT training for the counselors and clinical supervisors at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MHS) Center,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There are three stages in this POTT training: identify and present the signature theme(s), awareness of the trigger(s) to signature theme(s), and using the signature theme(s) consciously and purposefully in therapy session. Signature theme(s)are in fact “resources that can enhance therapists’ effectiveness, by placing learning to work through these signature themes at the very heart of the training of therapists in the use of self. We all live with our very unique-to-each person signature struggles with ourselves and with life. Signature theme has an underlying core, such as the need for control or fear of vulnerability or fear of rejection or feelings of low self-esteem. These themes are universal enough to enable therapists to identify and empathize with most clients” (Aponte & Kissil, 2014).
In this online (in-conference) workshop, we will provide participants with an overview of the POTT philosophy, premises and training model. Participants will also learn how to identify their (initial) signature theme(s) by means of reflexive questions during the workshop with the help of the facilitators. They will also have the opportunity to share their (initial) signature theme(s) with other participants within a safe environment. To further enhance their online learning experience, facilitators will demonstrate how the therapist’s signature theme(s) can influence and affect one’s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life.
Thus, the main purpose of this online workshop is to provide the opportunity and create a safe environment for participants to discover/ identify their signature theme(s), as well as to be aware of it in their clinical work, if possible. We hope that through the POTT training, participants will eventually learn to transform their personal deficits into clinical assets, by accepting, accessing and applying their signature theme(s) purposefully and therapeutically in session, for the good of their clients/ families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experiential online learning, Person-of-the-therapist,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development, Signature themes
The Keys of Practicing Family Therapy and The Theory of Change
Albert Chan
Abstract: In the beginning of practicing MFT, therapists always face the fear of seeing the whole family of more than 1 person. Seeing all family members in the same sessions is the essence of difference and uniqueness of MFT approach than individual approach. This workshop will confirm the effectiveness of systematic approach to family and couple interventions. In additional, the workshop also assists participants to develop solid rationale and interventions through understanding of change theories of various psychotherapeutic models including functional approaches like Bowenian and Structural, as well as post-modern approaches of Narrative and Solution Focused. The trainer as an AAMFT clinical fellow and approved supervisor will share with the participants with 3 decades therapeutic experiences.
Key words: MFT , systematic approach , Therapeutic experiences
内在家庭系统治疗
兰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简介:内在家庭系统(Internal Family System, IFS) 是由理查德·施沃茨博士于上世纪90年代开创的有实证研究支持的、整合性的咨询流派。该流派结合家庭系统的视角来理解个体,并发展出了一套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详尽的咨询方法。经研究验证适用于创伤、抑郁/焦虑等神经症、成瘾等多种问题的个体咨询以及伴侣咨询。近20年来,该流派在世界各地逐渐被接纳和推崇,被许多资深咨询师称作“此生要学的最后一个流派”。
在这个工作坊中,我们将对该流派的理论架构、核心概念、重要咨询过程和技术进行介绍,并结合案例分析、冥想等活动来加深听众的体验,以达到对该流派有初步的认识、对自身以及咨询工作有启发、并可以简单运用的目的。
关键词:内在家庭系统,案例分析,冥想
箱庭技术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评估、干预与督导
徐洁
xujie@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简介:本工作坊主要介绍箱庭(沙盘)技术在家庭治疗中应用的理论探索、临床实践。工作坊首先区分了Sandplay和Sandtray的区别与联系,并明确箱庭(沙盘)技术与家庭治疗的技术的整合使用是基于Sandtray的理论范畴。
本工作坊主要的内容包括展示和现场体验:
1.箱庭(沙盘)材料应用于评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包括呈现家谱图、家庭互动、家庭成员个体自我状态。
2.箱庭(沙盘)技术应用于家庭治疗干预部分,包括:(1)、以儿童为中心的治疗;(2)、系统式治疗为背景的家庭箱庭(沙盘)治疗;(3)、平行和联合亲子箱庭(沙盘);(4)、夫妻箱庭(沙盘)。
3.以系统家庭治疗督导技术与箱庭(沙盘)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督导家庭治疗案例。
关键词:箱庭技术,家庭治疗,儿童,系统治疗
会后工作坊
在优秀与幸福间寻找平衡之美——职场人士家庭工作双优平衡团体
樊富珉
清华大学
摘要:工作和家庭几乎构成个人生活的全部,对于大多数职场人士而言,平衡家庭与工作是生活中的重要的课题。工作与家庭虽然有时候会有冲突,但并不矛盾,处理得当就会相得益彰,做工作与家庭的双赢家,才能拥有真正的幸福。
本工作坊将用两天时间,以积极心理学为设计依据,以提升幸福感为目标,针对职场人士如何处理好家庭与工作关系的现实需要,通过团体内的分享、交流、探讨和反馈,协助参加者深入了解自己在生活中的角色,了解家庭和工作对自己带来的影响,澄清职业发展过程中的困扰,有效处理生活和工作中的压力,快乐生活、享受工作,为平衡好家庭和事业,成就幸福人生提供有益的协助。
关键词:职场人士,团体治疗,积极心理学
看到人——萨提亚治疗模式的“神奇”改变
蔺桂瑞
Linguirui@sina.com
首都师范大学
简介:罗杰斯在1979年3月7日和萨提亚共同带领一个工作坊时对萨提亚说:“我很好奇你的工作中,当你和一个人做着疗愈的工作,那个改变就奇迹般地像水面的涟漪一样拓展开来…… ”萨提亚家庭治疗模式何以会给来访者带来这样“神奇”的改变?
首先源于她积极的人性观。她认为每个人都有生命力,每个人都拥有他们成长发展需要的积极资源,都有自我价值。来访者的问题,病症本身不是问题,“问题是对不恰当系统的应对”,是“保护自己生存下来的方式”。治疗的目标是帮助他们改变内在各个部分的关系,让已经存在的资源得到利用。当人们的生命力在关爱和接纳的情境下被联结、滋养和发展时,人的生命就会绽放美丽之花。
另外,萨提亚模式的“神奇”改变还源于它在治疗中运用的五大要素。它包括(1)系统性。强调从外在个人内在系统、人际系统、原生家庭系统的互动中进行工作。(2)积极正向的治疗原则。运用人的正向资源,朝向成长方向改变。(3)体验性。运用历程式提问、冥想、身体雕塑等方式,协助来访者体验意识和潜意识的情绪感受,使其从内在发生改变;(4)聚焦于转化。治疗不是去除症状,而是将“问题”变为资源,使用过去来更好地看清现在,进行积极转化;(5)咨询师运用自己。强调治疗师自己内在保持和谐一致,运用自己与来访者工作。
本工作坊运用萨提亚的五大要素和学员一起体验式学习萨提亚的治疗模式,促进咨询师个人的改变与成长;运用雕塑进行来访者的个案概念化及进行历程式的“问题”转化,提升其自我价值感和内在的和谐一致,促进生命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萨提亚家庭治疗,个人成长,自我价值感
情绪聚焦的家庭治疗方法(EFT)
蔺秀云
linxy@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简介: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们改变了不合理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就会改变,但是在关系治疗中却发现,当人们被情绪控制的时候,难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即使改变也是非常痛苦的感受;而情绪聚焦的疗法(Emotion-Focused Therapy)则通过先接触情绪与来访者建立情绪联结,进而深入来访者依恋需求和内在自我,在改变不良互动模式改变的基础上促进夫妻、亲子的积极互动,其表层情绪和深层情绪的区分是对情绪的最好理解。EFT借助倒“8”字的互动模式,采用反映当下的互动过程、情绪重组与加深、编排新舞步、处理新接触、整合与巩固 5步法,使用同理反映、同理肯定、同理唤起、加强凸显等情绪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短且效果持久,EFT发展者Johnson的研究表明很多来访者5年之后的婚姻质量比刚刚做完治疗还要更好一些。本次工作坊的主要内容包括:EFT的情绪理论与互动模式的识别、EFT互动模式下的深层情绪与依恋需求、打破不良的互动模式与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EFT的治疗方法与步骤、EFT案例的技术与步骤解读、EFT治疗演练与分享等。
关键词:情绪聚焦疗法(EFT),依恋需求,互动模式
叙事疗法在家庭和儿童青少年咨询中的应用
李明
limingxinli@bjfu.edu.cn
北京林业大学
简介:叙事疗法是发源于澳大利亚的后现代代表疗法。目前叙事疗法已经是国际临床和应用心理学界的一种新兴主流疗法。该疗法主张把人与问题分开;主张每个人都以成为自己生活的专家,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主张充分发挥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主动性。这是一种高度尊重来访者,不问责,不评判,不过度病理化的疗法。该疗法在儿童青少年咨询和家庭治疗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本工作坊将系统介绍叙事疗法的基本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介绍它在婚姻家庭咨询和儿童青少年咨询中的应用。介绍叙事疗法的核心技术,及其在婚姻家庭和儿童青少年咨询过程中的应用技巧。涵盖夫妻冲突调解、儿童常见发展困扰、学生拒学厌学等领域。
关键词:叙事疗法,夫妻冲突调节,儿童青少年,拒学厌学
五、论文展示
主题一:父母教养与儿童青少年问题
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在正念教养与小学生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申奥文 高雯* 梁思雨 魏建华
gaowen@l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正念教养并非是让父母及其子女进行正念冥想,而是将正念的理念应用于父母教养实践,使得父母以关注此时此刻、非判断性接纳、慈悲与同情的态度与子女进行亲子互动。最近10年的研究认为,正念教养是一种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减少子女的问题行为。然而,以往研究较多关注特殊儿童或青少年的父母的正念教养,关注正念教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作用,较少面向正常儿童的家长、关注正念教养对父母的改变。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正念教养与小学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和问卷调查法,对554 名1-6年级的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两次测量,考察了父母的正念教养、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自我同情)及其子女的问题行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对横断数据和纵向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1)父母正念教养行为越多,子女的问题行为就越少;但是,子女的问题行为越多,父母的正念教养行为也越少;(2)父母的正念教养可能通过增加父母的认知重评和自我同情来改善了亲子互动,从而减少了子女的问题行为;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不成立。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还研制了一些正念教养活动。这些结果为小学生的父母养育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也为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治疗、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团体辅导提供了干预措施。
关键词:正念教养,问题行为,自我同情,认知重评,表达抑制
敌意归因在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与幼儿攻击行为之间的
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崔娇 高雯*方臻
gaowen@l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以往研究发现,母亲的专制型教养行为(包括体罚、言语敌对和心理控制)会增加幼儿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然而,父亲的家庭地位和攻击性在总体上要高于母亲。从家庭系统和父母联合养育的角度来看,应当把父亲也纳入研究之中。其次,根据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理论和一般攻击模型,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可能通过幼儿敌意归因间接影响攻击行为,而且还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父亲与母亲的专制型教养行为的总体性和差异性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40-68个月的385名幼儿及其父母和教师进行了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按照性别进行分组拟合检验。结果表明,(1)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的总体水平越高,幼儿的攻击行为越多,没有性别差异。(2)工具型敌意归因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关系型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不成立,男孩女孩都是如此。这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社会性水平相对较低有关。(3)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的差异性会影响女孩的关系攻击,工具型敌意归因也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这个结果表明父亲专制型教养行为比母亲专制型教养行为更多,女孩的工具型敌意归因和关系型攻击行为就越多,说明父亲比母亲采取更多的专制型教养行为会对女孩的影响更大。这些结果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治疗和亲子关系团体辅导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框架。
关键词:专制型教养行为,敌意归因,攻击行为,性别差异,一般攻击模型
亲子关系对高中生抑郁焦虑倾向的影响:
父母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
许睿1 张宇驰2 贾继超1 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2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摘要:高中阶段是个体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高发期。大量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对学生抑郁焦虑倾向的影响,并呼吁未来研究关注这一影响过程的机制。研究将基于亲密进程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考察父母积极教养行为与消极教养行为是否在亲子关系和高中生抑郁焦虑倾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研究以211对高中生及其家长为被试,在T1和T2两个时点收集数据(间隔6个月)。家长报告亲子关系和教养行为,学生自我报告抑郁焦虑倾向。结果发现:T2积极教养行为在T1亲子关系和T2抑郁倾向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T1亲子关系和T2焦虑倾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2消极教养行为在T1亲子关系和T2抑郁、焦虑倾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研究启示: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采取更积极的教养行为,而积极教养行为进一步缓解高中生的抑郁焦虑倾向;干预研究和教育实践更应着眼于改善父母的教养行为。
关键词:教养行为,亲子关系,抑郁焦虑倾向,高中生
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李婷 麻彦坤 高依婷
1148349388@qq.com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近年来,网络偏差行为在网络上频频发生,严重侵蚀着互联网的生态健康并损害着广大网民的身心健康。有研究发现,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但较少研究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溢出假说,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中介模型,拟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父母心理控制量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52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偏差行为与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相关;网络偏差行为与自尊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父母心理控制显著负相关。(2)父母心理控制不仅之间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还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偏差行为。总之,本研究从自尊的视角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揭示了父母心理控制对网络偏差行为影响中个体特质的作用,同时验证了生态系统理论和溢出假说。此外,研究结果也为我们重视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如何减少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网络偏差行为,父母心理控制,自尊
父母正念教养与子女问题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其中介因素:
一项短期追踪研究
申奥文
884360107@qq.com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家长正念教养是一种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已有研究认为,父母的正念教养会对子女的问题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旨在考察小学生父母的正念教养与他们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哪些因素的中介作用。通过采用短期纵向研究设计和网络问卷调查法,在大连市调查了554名小学生家长,分两次测量了父母的正念教养、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自我同情,以及小学生的两种问题行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使用潜变量多重中介模型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本研究发现,(1)父母正念教养对子女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在两次测量中,父母表达抑制在父母正念教养与子女问题行为之间不发挥中介作用;(3)在第一次测量中,父母认知重评在父母正念教养与子女问题行为之间均发挥中介作用;(4)第一次测量的父母正念教养显著预测第二次测量的父母正念教养,第一次测量的子女两种问题行为显著预测第二次测量的子女两种问题行为。(5)第一次测量的子女的内化问题对第二次测量的父母正念教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横向和纵向数据的统计结果均表明,在中国,父母正念教养对子女问题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父母的正念教养可以通过父母的自我同情来减少子女的问题行为。这些结果在教养方式上给父母提供了的指导意见,为父母提供了更好的教养建议,也丰富了家庭治疗的涵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正念教养,问题行为,中介模型,交叉滞后,追踪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职中生忍受不确定性的影响:
交往焦虑的中介作用
李思明
1063354421@qq.com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
目的:探讨职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忍受不确定性和交往焦虑间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忍受不确定性(IUS)之间所起的作用。方法:基于线上问卷调查,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交往焦虑量表以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调查了恩平市492名在校职中生。结果:(1)职中生在各个变量间的测试都处于中等水平,男性的忍受不确定性水平显著比女性职中生高;女性职中生的交往焦虑水平比男性职中生高;(2)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忍受不确定性呈显著正相关,与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交往焦虑与人手不确定性呈显著正相关;(3)交往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忍受不确定性之间起中介作用。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可通过交往焦虑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职中生的忍受不确定性。
关键词:职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交往焦虑
父母教养投入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
未来结果考量的中介与同伴侵害的调节效应
冯雪珂1 王林欣1 林晓琦1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摘要:父母教养投入作为父母教养的核心内容,是指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而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投入。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积极的教养投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因素。为检验未来结果考量在父母教养投入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同伴侵害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对431名青少年(其中男生218人)的父母教养投入、未来结果考量、同伴侵害和网络游戏成瘾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路径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1)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父母教养投入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B = -.03, SE = .02, 95%CI = [ -.064, -.003]);(2) 父母教养投入还可通过考虑未来因素CFC-F(效应值 = -.01, SE = .01, 95% CI = [-.026, -.005])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3) 更重要的是,同伴侵害显著调节了CFC-F在父母教养投入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间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高同伴侵害水平(效应值 = -.01, SE = .01, 95% CI = [-.020, .000]),家庭教养投入通过CFC-F间接抑制青少年网络成瘾在低同伴侵害条件下更显著(效应值 = -.02, SE = .01, 95% CI = [-.040, -.008])。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投入越高的孩子越倾向于着眼未来、抵制诱惑,从而降低了网络游戏成瘾所带来的风险,且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更有助于增强这一效应。因此,加大父母教养投入和提升良好同伴关系是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双重保护因素。
关键词:父母教养投入,网络游戏成瘾,未来结果考量,同伴侵害,青少年
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
王龙 郭明春*
mingchun.guo@foxmail.com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儿童的教育。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父母更强调孩子的学业成就,而且对孩子有更高的学业期望。我们认为,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业领域的教养行为与一般领域的存在不同。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小学儿童父母在学业领域的教养问题。首先,我们提出了父母学业教养的概念;其次,基于文献梳理和开放性问卷调查,编制了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量表。随后,通过向1400名1-6年级小学儿童的家长和318名4-6年级的小学儿童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最后,我们通过分层回归进一步探讨了父母学业教养对小学儿童学习行为和学习成绩的独立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量表》由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消极情绪、父母行为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和父母自主支持5个维度构成。新编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行为的有效工具。(2)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和一般领域的父母教养行为后,父母情感温暖和行为控制对小学儿童的掌握定向动机和学习成绩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其无助定向动机有显著负向影响;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儿童的掌握定向动机和学习成绩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其无助定向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消极情绪对小学儿童的学习成绩有显著负向影响,而对其掌握定向和无助定向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父母自主支持对小学儿童的学习成绩和掌握定向动机有显著正向影响,而对其无助定向动机没有显著影响。
关键词:父母学业教养,小学儿童,学习行为,学习成绩
Chinese Parental Socialization Goals and Behaviors for Child Appreciation, Parental Own Appreci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Appreciation: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Yu Chen1, Zeyang Zhao2, Yue Liang3, Hongjian Cao4, Nan Zhou5
cyueve@qq.com;zzybnu@163.com
Universityliangyue1989@gmail.com; caohongjian1020@gmail.com
nanzhouchina@gmail.com
1,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Counsel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3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4 Institut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5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Counsel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Feeling appreciated of something refers to when receiving benefit from the benefactor, the beneficiary acknowledges the benevolent intention of the benefactor and feels a positive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it (Adler & Fagley, 2005), which relates to individual’s positiv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over time (e.g., Bono et al., 2012; Froh et al., 2010; Hussong et al., 2021).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 appreciation have been widely shown to be primarily shaped by parental relevant specific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e.g., instruction and encouragement to express appreciation; Bono & Odudu, 2016; Hussong et al., 2018; O’Brien et al., 2018), 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association remains inadequately understood, especially among non-Western samples. Also, prior studies mostly conflated the definition of gratitude and appreciation. As Roberts (2004) pointed out, “if we are going to have a science of something, we had better have a pretty clear idea what that thing is and be careful not to confuse it with other things that may be little bit like it” (p. 65).After controlling for child’s gender and age, parental education and marital status, and family income at baseline, this study examined three different models. As shown in Figure 1, parental socialization goal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1 positively related to parental socialization behavior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2 (β = .203, p = .003), which, in tur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to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3 (β = .140, p = .054). Then, this study proceeded to including parental appreciation in the model to simultaneously examining both the modeling and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for child’s apperception (Figure 2).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arental socialization behavior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2 no longer served as a mediator linking parental socialization goal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1 and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3 (B = .023, S.E. = .019, 95% CI [-.001, .060], β = .018), indicating that parental role modeling played a more salient role when socializing child’s appreci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cluded parental and child’s virtuous gratitude into the model (Figure 3)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istinctiveness between appreciation and virtuous gratitud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ental appreciation at Wave 2 positively and directly related to both child’s appreciation (β = .147, p = .043) and virtuous gratitude (β = .169, p = .019) at Wave 3, respectively, whereas parental virtuous gratitude was not, showing that the construct of appreciation and virtuous gratitude overlap with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distinct concepts. Overall, the findings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aiming to develop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in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modeling when socializing child’s appreciation. For instance, when children are present, parents can deliberately express their appreciation for benevolence they received from benefactors, for a natural beauty, or for nice things they have in life. Moreover, the findings also shed ligh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ppreciation and virtuous gratitude. Reciprocity is essential to the definition of virtuous gratitude, and thus, those who fail to reciprocate their benefactors are likely to be labeled as ingratitude (Navarro & Tudge, 2020). Therefore, when no reciprocity occurs or attempts to occur, appreciation would rather not be regarded as gratitude, especially when parents aim to promote child’s appreciation.
Key words: appreciation, parental socialization, virtuous gratitude, Chinese children
郊区学校优等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其父母教养行为:一项质性研究
何佳瑛1 郭明春1 吴佳璐1 王欣怡2
mingchun.guo@foxmail.com
(1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本文旨在了解郊区类小学优等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其父母教养行为,以期为促进小学儿童学习自主性的父母教养干预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福州市两所郊区小学25位4-5年级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均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父亲或母亲进行了访谈,使用主题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报告无须提醒或催促,孩子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一半以上孩子有自主阅读习惯。受访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在校内外、网络上尽力搜寻相关学习资源,协助孩子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孩子的学习行为或学业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沟通,并对孩子的反应保持觉察,能给出适当的回应;他们中多数具有较高的自省能力,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强调弹性的学习目标,拥有符合实际的期待,倾向于采用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然而,近半数家长报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主要障碍,对此多数家长实践有效的方式是行为控制,严格限制孩子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在关于学习自主性的认识方面,所有家长都认为学习自主性十分重要,但多数对“如何促进孩子学习自主性”的有效做法表示不得要领,常依赖于督促、监督和控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在现有资源和环境背景下小学优等生家长的教养行为,为针对相关人群促进小学儿童自主学习的父母教养干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郊区学校,小学儿童,学子自主性,父母教养行为
父母缺失监管使青少年更爱冒险:
自我控制的中介和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
王林欣1 窦凯1* 程丹俐1 王玉洁2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
摘要:父母缺失监管是造成青少年偏爱冒险的风险因素,但关于父母缺失监管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及保护因素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风险缓冲模型,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共3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对广州市491名青少年(男生260名)的父母缺失监管(T1)、自我控制(T2)、学校氛围(T1)和冒险行为(T1/T3)进行调查,并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 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冒险行为基线后,父母缺失监管(T1)正向预测青少年冒险行为(T3; B = .09, SE = .03, p = .001, β = .22);(2) 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χ2 = 18.351, df = 8, p = .019; RMSEA = .051, CFI = .953, SRMR = .026),自我控制(T2)在父母缺失监管(T1)和青少年冒险行为(T3)之间发挥中介作用(B = .01, SE = .01, 95% CI = [.002, .027], β = .03)。(3) 学校氛围(T1)显著调节了自我控制(T2)在父母缺失监管(T1)与青少年冒险行为(T3)间的中介效应,即父母缺失监管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仅在高水平学校氛围条件下显著(效应值 = .02, SE = .01, 95%CI = [.002, .035]),而在低水平学校氛围条件不显著(效应值 = .01, SE = .01, 95% CI [.001, .020])。据此推测,高父母缺失监管可能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出较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这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偏爱冒险的重要原因。而学校氛围作为一个保护因素,能缓解父母缺失监管的不良影响,减少青少年从事冒险行为的概率。基于上述发现,设法提高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与监督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有效途径;同时,建设积极的学校氛围也有助于缓解高父母缺失监管的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风险。
关键词:父母缺失监管,自我控制,学校氛围,冒险行为,青少年
主题二:婚姻关系
论婚姻的动态管理与幸福家庭建设
正心
635109800@qq.com
庐山爱情学院
摘要:婚姻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亲密关系需求,我们把整个系统分为三大阶段:生理和安全需求阶段、尊重与归宿需求阶段和价值实现需求阶段。一、生理和安全需求阶段:男人因性而爱、女人因爱而性,男才女貌、门当户对等生理与物质考量和相互满足的过程,以满足生殖和基础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阶段。二、尊重与归宿需求阶段:彼此相互尊重、心灵契合、心心相印,精神与思想上高度认同和心灵上的相互鼓励,能够建立起深度的心理联结和生活、心理上的依恋阶段。三、价值实现需求阶段:彼此相互激励,能够共同帮助对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以实现亲密关系利益最大化和人生价值、意义最大化,从幸福走向成功的心理需求阶段。四、心灵支撑系统的建立:爱与被爱关系需建立在相互懂得的基础之上,良好的分工与协作能够增进亲密关系的发展,彼此心心相印和相互滋养能够最大限度地疗愈人生中的创伤,并帮助对方具备更强的生命动力和人生前行的勇气,从而走向幸福与成功,成为人生赢家。
关键词:婚姻管理,生命动力,人生加油站
论婚前教育的重要性
正心
635109800@qq.com
庐山爱情学院
摘要:我们用了大量时间去学习职业技能和为事业做准备,却从来没有花费过一天时间去学习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婚姻与家庭,因为群体性的无知,导致了当今中国不但离婚率连续14年攀升,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和单亲孩子,即便没有离婚的家庭,婚姻家庭的幸福指数也普遍低劣。这是一个人类历史和现代文明的空白点,迄今为止,没有一所大学开办有婚姻家庭的必修课,人们对于恋爱、结婚、夫妻、家庭关系的处理完全基于一种本能和世代相传的肤浅认知,导致了对于爱情、婚姻、亲密关系的能力缺失,造成了大量本不应该发生的家庭悲剧和无知无畏的冲动过激性行为。过去,不代表未来,在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爱情、婚姻和家庭经营学习的必要性,在中国庐山爱情学院各地分院和众多同行的实践经验统计表明,通过婚前教育与爱的能力学习后的夫妻双方,能够有效地避免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极大地提升彼此的适配率与和谐度,增强他们的幸福指数,能够有效地把当今中国30%至60%(甚至之上)的离结率降低到5%以内,这就强有力地证明,男女双方在婚前甚至在恋爱前接受婚前教育与爱情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婚前教育,爱情教育,人生必修课
理想—感知一致性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
施道明1 方晓义2
psysdm@vip.163.com;fangxy@bnu.edu.cn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类自古以来每个人心目中可能都有一个对理想伴侣的想象,我们把这种对另一半期望的具体特征的组合,叫做“理想标准”。当对伴侣的现实感知和理想标准之间存在差异时,就可能驱使个体对当前伴侣进行评定和判断并发出需要调节的信号。以往针对理想伴侣标准和现实感知之间存在差异时的伴侣调控主要为聚焦于行为的应对策略,而聚焦于认知应对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具体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就更少。在本研究中,将对这种基于认知的情绪调节策略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方法:我们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北京等地区的202对已婚夫妻(404名参与者)为研究被试,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丈夫:MAge = 38.59岁,SDAge = 8.36岁,74.1%是大专学历及以上;妻子: MAge = 36.86岁, SDAge = 7.09岁,68.8%是大专学历及以上; Mmarriage length = 11.51,SDmarriage length = 7.94)。结果:(1)夫妻双方对伴侣的理想—感知一致性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夫妻双方日常采用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总体上以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接受、自责和积极重新关注为主。(3)丈夫和妻子的婚姻质量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4)在伴侣理想—感知一致性温暖—信任维度上:随着妻子接受、沉思、重新关注计划策略使用的越多,对自身婚姻质量的积极影响作用越大;随着妻子理性分析策略使用的越多,对丈夫婚姻质量的积极影响作用越小,直至完全消失;随着妻子责备他人策略使用的越多,对自身婚姻质量的积极影响作用越小。
关键词:理想—感知一致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婚姻质量,调节效应
原生家庭对婚姻模式的影响
戴雅玲
lhwdyl@163.com
空军工程大学
摘要:本研究根据自己的婚姻经验、咨询案例与社会调研观察,据数据统计显示,原生家庭影响婚姻的10个模式。分别为:经济模式、情感模式、文化模式、人际模式、教育模式、亲子模式、交流模式、利益模式、平等模式、人性模式。
本研究建议:首先经济独立。重视复杂情感培养,重视文化的力量,是需要具备与时俱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概念;需要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构建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人际网络。因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获得高质量生活的生存技术,当代要全面发展,学到老,才能活到老。亲子就是习得爱,既要无条件地爱,又不能溺爱,适度为好。交流要真诚,有效的沟通才对得起生命(时间)。利益要互惠互利,永远不做寄生虫和贪婪者。平等主要是指人与人的心理状态,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但心灵的平等是存在的。人性在家庭生活中应该是升华的,是美好的。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婚姻质量!
关键词:原生家庭,婚姻模式,婚姻质量
大学生情侣自我表露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
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王美音 甘霖 黄子芹 朱晓娟
1045893871@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侣自我表露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感知伴侣回应性的中介作用和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表露量表、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对9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自我表露、感知伴侣回应性、人际信任量、亲密关系满意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自我表露显著正向预测亲密关系满意度,且感知伴侣回应性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人际信任调节了感知伴侣回应性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相对于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情侣,感知伴侣回应性对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大。结论:大学生情侣自我表露通过感知伴侣回应性预测亲密关系满意度,并且人际信任调节了后半段路径。
关键词:自我表露,感知伴侣回应性,人际信任,亲密关系满意度
成人依恋对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王美音 甘霖 黄子芹
1045893871@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和感知伴侣回应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人际信任量表、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对9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现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分别与感知伴侣回应性、人际信任和亲密关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感知伴侣回应性和人际信任分别与亲密关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和亲密关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②依恋焦虑负向预测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度,且人际信任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伴侣回应性调节了人际信任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相对于低感知伴侣回应的大学生情侣,人际信任对高感知伴侣回应性的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大。③依恋回避负向预测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度,且人际信任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伴侣回应性调节了人际信任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在低感知伴侣回应性的大学生情侣中,人际信任对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在高感知伴侣回应性的大学生情侣中,人际信任对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有预测作用显著。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通过人际信任预测亲密关系满意度,并且感知伴侣回应性调节了后半段路径。
关键词:成人依恋,感知伴侣回应性,人际信任,亲密关系满意度
主题三:家庭与儿童青少年成长
Effects of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on Adolescents' Diurnal Cortisol
Lihua Chen1, Hongfei Du2, Samuele Zilioli3,4, Shan Zhao1, and Peilian Chi1,5
lhchen229@126.com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Macau)
(2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t Zhuhai)
(3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4 Department of Family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Science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5Center for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cau)
Abstract: Parental bonding is a strong determinant of children's health. One of the proposed pathways through which parenting impacts children’s health is by altering the functioning of stress response systems.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wo types of parental bonding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and functioning of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i.e., diurnal cortisol parameters) in a sample of 255 healthy adolescents (46.3% girls; aged 11-14 year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and provided eight cortisol samples across two consecutive days to assess patterns of diurnal cortisol secretion. Multilevel modeling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were utilized to test the main effects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on adolescents' wakeup cortisol, cortisol awakening response, cortisol slope, and total cortisol secre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parental car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cortisol levels at awakening, while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cortisol levels at awakening.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but not parental care, was associated with flatter cortisol slopes. No interactive effects between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on cortisol parameters emerged. The current findings add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parenting behavior and HPA functioning by showing that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differently regulated daily cortisol parameters implicated in health.
Key words: parental bonding, care, overprotection, diurnal cortisol, adolescence
青少年亲子沟通与PTSD和PTG的关系:自我同情和表露的中介作用
甄宝华1姚本先1周宵2*
psyzx@zju.edu.cn
(1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摘要:家庭因素在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亲子沟通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现有研究已经发现,亲子沟通可以有效地缓解PTSD、提升PTG。不过,其内在的机制尚不清楚。此外,由于PTSD和PTG共存于创伤后的人群中,那么亲子沟通在影响PTSD和PTG的机制上是否也存在相同之处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理论议题。为了从家庭的视角明确亲子沟通影响PTSD和PTG的机制,以便有效地进行家庭干预,本研究注重考查“新冠”疫情下青少年亲子沟通、自我同情、自我表露与PTSD和PTG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量表对疫情期间湖北某地的68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开放式亲子沟通可以分别通过自我同情和自我表露正向提升PTG、缓解PTSD,也可以经自我同情由自我表露的多重中介作用间接地促进PTG、缓解PTSD。问题性亲子沟通可以直接加剧PTSD,也可以通过自我表露加剧PTSD、降低PTG。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的亲子沟通通过自我同情和表露对青少年PTSD和PTG的影响机制不同,应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采取不同的家庭干预策略对青少年的PTSD和PTG进行干预。
关键词:亲子沟通,自我同情,自我表露,PTSD,PTG
家庭成员关系模式对夫妻和孩子的影响:一项潜剖面研究
刘力嘉1徐健捷1李嘉雯1石佳霖1耿晓敏2
xmgeng@mail.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联结,共同构成稳定的家庭结构,而不良的关系会造成家庭成员的问题性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从夫妻、母子和父子三种关系入手探究中国家庭的成员关系模式,并进一步比较不同关系模式对夫妻婚姻质量及孩子适应性的影响。2004对(Mage =16.86 , SD = 0.96; 52.7%为女生)高中生及其家长参与了调查,孩子填写亲子关系量表、父母冲突感知量表、及个人适应性量表 (抑郁、自尊、同伴关系、社交焦虑、孤独感、学校投入、亲社会行为),家长填写夫妻冲突量表、婚姻暴力量表和婚姻满意度量表。夫妻关系由孩子和家长报告的夫妻冲突量表求平均后反向计分得到。结果表明 (1)中国家庭成员间关系存在五种模式,包括平淡型(家庭成员间关系均为平均水平)、和睦型(家庭成员间关系最优)、摩擦型(家庭成员间关系均较差)、母子同盟(母子关系好、夫妻与父子关系差)和夫妻同盟(夫妻关系好、母子与父子关系差);(2)和睦型与平淡型家庭中夫妻婚姻满意度高于其他组别、母子同盟家庭中夫妻婚姻满意度最低;(3)夫妻婚姻暴力水平在摩擦型家庭中最高,在母子同盟、和睦型和平淡型家庭中较低;(4) 夫妻同盟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人际、学业方面的适应性均最差,母子同盟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和学业适应性与平淡型家庭基本持平,但存在较高水平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本研究发现了家庭成员间关系模式的不同类型,且较差的关系或形成两人同盟都会对家庭成员的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综上,重视家庭成员间的每一种关系,不论对于成员个人的未来发展还是家庭结构的稳定性维持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婚姻质量,潜在剖面分析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症状的关系:
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情绪调节的链式中介作用
谭玉鑫 何婷 丁菀 蔺秀云*
linxy@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多水平家庭系统理论出发,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整体水平)、母亲亲职压力(互动水平)、儿童情绪调节(个体水平)与儿童抑郁症状的关系,对503名小学生及其母亲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作为整体水平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抑郁症状不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2)作为互动水平的母亲亲职压力和个体水平的儿童表达抑制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症状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3)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认知重评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症状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而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表达抑制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症状间不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多水平家庭因素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儿童抑郁症状的降低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抑郁症状,亲职压力,情绪调节
父母道德推脱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袁湫嵋 刘碧琳 李彩娜*
chinali@snnu.edu.cn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道德推脱是个体通过重新定义自身不道德言行以降低其对自己不良影响的认知倾向,是一种道德滑坡的表现。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作为接触最为密切的道德榜样,父母的道德表现是影响青少年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父母道德推脱可能使青少年难以将道德规范内化,导致其形成消极的道德自我形象,即形成较低的道德同一性。同时,已有研究表明,个体道德同一性是亲社会倾向的重要预测因素。青少年发展的差别易感性模型(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Model)也指出,具有易感性特征(如共情能力低)的青少年在消极养育环境(如父母道德推脱)中更容易出现发展上的问题(如道德同一性水平低)。因此,本研究在探讨父母道德推脱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考察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和共情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西安市5所中学的439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Mage = 14.10 ± 1.59;男生2287名),采用《道德推脱量表》、《道德同一性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以及《人际反应性指数量表》,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父母道德推脱,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道德同一性以及共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了(如性别、年龄等)之后,父母道德推脱对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在父母道德推脱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道德推脱通过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对亲社会倾向的间接效应受到青少年共情水平的调节,即当青少年的共情水平较高时,父母道德推脱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之间的关联被削弱。本研究从家庭道德教育的角度揭示了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发展机制,对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培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德推脱,亲社会倾向,道德同一性,共情
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情感虐待和忽视的中介作用
叶枝1曾柏洁2刘杨3张树东4
yezhipsy@163.com; zengbj@bjut.edu.cn
liuyang@buaa.edu.cn; zsd@bnu.edu.cn
(1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系)
(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通常包括内化问题(焦虑抑郁和孤独退缩等)、外化问题(冲动攻击、违纪越轨)以及较少的亲社会行为(利他、助人行为等)。多研究表明,母亲抑郁是导致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针对母亲抑郁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发展的路径的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童年期创伤问卷和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北京市两所小学1-3年级的286名儿童采用母亲报告的方式进行测查。结果如图1显示,(1)在控制母亲年龄、儿童性别和年龄后,母亲抑郁症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并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2)情感忽视在母亲抑郁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和内化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3)情感虐待在母亲抑郁症状与儿童内、外化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4)母亲抑郁情绪预测儿童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母亲抑郁情绪不仅会直接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还会通过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间接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本研究探索了母亲抑郁情绪对儿童问题行为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并比较了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提示,在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中,可通过开展以提升父母正向情绪和积极教养行为的家庭干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母亲抑郁,儿童,问题行为,情感虐待,情感忽视
自我关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
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和压力知觉的调节作用
古利丹
2496168322@qq.com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心理学院
摘要: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但其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过程尚不明确。为探讨自我关注如何(中介机制)、何时(调节机制)、对谁(调节机制)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明确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和压力知觉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南昌市501名高中阶段青少年(男生344人,女生157名,平均年龄16.6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自我关注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青少年社交焦虑;(2)压力知觉调节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调节了自我关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3)压力知觉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调节了自我关注对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这一结果解释了风险认知因素在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过程中的复杂作用,提示可以通过降低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压力知觉水平、负面评价恐惧和自我关注水平来降低其社交焦虑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关注,负面评价,恐惧压力知觉,社交焦虑
高中生人际关系模式对焦虑的影响:一项个体为中心的追踪研究
孙瑞汐1徐健捷1申净旖1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与他人关联的需要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之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益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引起发展不良。家庭与学校是高中生最重要的发展环境,与父母、教师、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其重要的发展任务,且这些不同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研究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5所高中的3834名高中生从高一至高三进行3年的追踪调查,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查,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条件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探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组合模式及其对3年焦虑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高中生中存在5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组合模式,包括父子疏离组(仅与父亲关系较差)、完全疏离组(整体人际关系差)、一般疏离组(整体人际关系较差)、一般融合组(整体人际关系较好)、完全融合组(整体人际关系好);(2)完全疏离组、一般疏离组、一般融合组、完全融合组的初始焦虑水平两两差异显著、整体人际关系越好的组别初始焦虑水平越低,而父子疏离组的初始焦虑水平仅次于完全疏离组,与一般疏离组没有显著差异;(3)完全疏离组、一般疏离组、一般融合组、完全融合组的焦虑水平从高一至高三显著下降,且整体人际关系越好焦虑下降越快,而父子疏离组的焦虑水平从高一至高三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从更生态化的视角了解高中生人际关系模式对其对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基础,并揭示了父子关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焦虑
从民国《申报》看家庭文化大讨论
黄健美
hhjjmm2009@163.com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我们一出生首先属于家庭群,适应着“家庭文化”。广义的文化包含衣食住行和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凡人类因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及习惯,它是一种“生活型式”(mode of life)。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中(传统)西(现代)文化首度大碰撞,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知识阶层以其使命感深入到了更加细微的肌理,他们一方面呼喊社会变革,另一方面进行点滴的建设。以《申报》呈现的历史、性别、功能、国家概念等视角观察家庭文化的各种文字,可以管窥国家、文化、都市、家庭、个体的同心系统的文化演变。
1912年-1934年,史量才任《申报》经理,他的办报方针是“史家办报”,即以保存史料的高度创办日报。又《申报》作为民国顶级销量的日报,它以其日常化的触角,深入更广泛的知识民众,它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也推进着“更加细微的肌理”的家庭文化的塑新。
关键词:家庭文化,《申报》,新型家庭生活型式
父母冲突使青少年更偏好风险寻求:
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和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
叶婉玉1 林晓琦1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摘要:父母冲突是指父母由于意见不合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身体攻击或言语争执,常通过产生分歧的频率和处理冲突的表达方式等特征来界定。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在父母冲突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可能会频繁接触越轨同伴,从而加剧从事冲动冒险行为的风险;而良好的学校氛围在其中可能会发挥保护性作用。为检验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冒险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本研究通过一项短期纵向设计(共3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对广州市550名(男性291名)中学生的父母冲突(T1)、越轨同伴交往(T1/T2)、学校氛围(T3)和冒险行为(T1/T2/T3)进行测查,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 父母冲突与越轨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11 ~ 0.24, ps < 0.01),且越轨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39, p < 0.001),学校氛围与父母冲突、越轨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 = -0.19 ~ -0.29, ps < 0.001);(2) 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与冒险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显著(effect = 0.04, 95 %CI = [0.015, 0.074]);(3) 学校氛围显著调节了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与冒险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积极的学校氛围水平(effect = 0.01, 95%CI = [-0.003, 0.041]),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促进青少年冒险行为中的间接效应在消极学校氛围中更显著(effect = 0.04, 95%CI = [0.017, 0.091])。据此推测,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发生是多个微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父母冲突的家庭环境和消极学校氛围是造成青少年从事冲动冒险行为的双重风险因素。因此,从多系统角度出发(如建立积极的夫妻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避免青少年过度接触越轨同伴等),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冲动冒险行为发生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父母冲突,冒险行为,越轨同伴交往,学校氛围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情绪弹性和亲子关系的作用
曹敏 刘宇潇 周宗奎
zhouzk@mail.ccnu.edu.cn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虽然以往研究证实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可以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水平,但对于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还缺乏探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本研究拟探讨情绪弹性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2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情绪弹性、亲子关系和抑郁水平的自我报告问卷。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2)情绪弹性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及情绪弹性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具体而言,高质量亲子关系能够改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对青少年情绪弹性和抑郁水平造成的不利影响。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用于青少年抑郁水平的内在机制,还强调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对生活在不利处境 (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中个体的保护作用,即青少年即使生活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来改善情绪弹性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情绪弹性,抑郁,亲子关系,青少年
性别福利视角下的家庭幸福影响研究
罗光丽
2362404297@qq.com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应用心理学
摘要:性别福利指因为性别差异带来的拥有和控制社会资源的特别受益。较早提出的性别福利概念的是马克思对社会进步中男女平等问题的研究范畴。本文所指的性别福利主要指具象在家庭角色以及因为性别带来的家庭控制权、话语权和影响家庭和谐生活、幸福指数的强权主义。研究分别对50个主观幸福感强的家庭和50个物质满足感较高的家庭与50个主观幸福感低的家庭进行了研究,三类家庭共同期望点:希望有和谐的两性生活、良好的沟通、夫妻均有带来存在感的稳定的工作收入;定期进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相同的价值、尊重、被理解与共情体验。主观幸福感强的家庭除了满足上面的几点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夫妻充分尊重,家庭的民主文化浓厚。性别优越感在中国男性集体无意识性中仍普遍存在,在一个家庭中,理解、性别尊重、共同承担是获得良好家庭结构和氛围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存在性别歧视,用性别与性别福利在家庭互动模式中获取利益,是导致一个家庭失败的重要原因,研究去性别权利和性别福利是探索现代家庭健康互动模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家庭互动模式,性别权利,性别福利,和谐,幸福感
主题四:学校心理教育
组织公正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教学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李恬 陈晓云 徐碧波*
18811494809@163.com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不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工作及身心健康。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组织公正感(程序公正感和人际公正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以及教学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244名在职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程序公正感和人际公正感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2)教学效能感在程序公正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3)教学效能感在人际公正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关注学校内决策过程中的程序公正,以及校内领导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的人际公正,通过使教师感知到更高的组织公正感增强其教学效能感,进而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程度。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程序公正,人际公正,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
让积极心理学为生命教育保驾护航!
唐恩厚
871052201@qq.com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摘要:近几年,特别是后疫情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态势,如:小学生的厌学逃学、迷恋网瘾;中学青春期学生的叛逆早恋、成年的“内卷”和“躺平”“佛系”工作生活心态等消极心态明显增多,特别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心理问题貌似愈发严重,特别是我们每次看到手机新闻中有关小学生自杀事件报道,更让我们感觉到心理学和我们人人相关,此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我们首先为人父母,如何让孩子们生命成长、快乐体验,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学功不可没!
多年来,积极心理学专家团队呼吁:学术界不仅要关注人们身体疾病,更要重视人们的心理疾病,同时也要关注我们个体生命成长的生活环境;不仅要面对出现问题是会“把脉开药”,也要做好常见心理问题的产生预防,更要努力构筑生命成长的疏导干预防火墙。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学派,我们学校近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已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特别是生命教育领域彰显出独特影响!
中小学生命教育绝不是到了孩子们出现“自杀”事件才知道要重视和开展相关教育工作!众所周知,对于人类个体而言,生命的成长更多依靠的是一种心态或者信仰!做一件事,要有宏观理论也要有微观举措,比“各级重视”更重要的是快速推出“务实、高效、易做”的好方法和如何做,中小学生命教育要向当前国家重视体育课、重视“思政课”实践力度学习!当前的政府学校家长在“三位一体、多方参与干预”的全员参与理念引领下,各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会议频繁召开,但实际效果收效并不大,每天新闻都有各种“青少年心理悲剧”发生的新闻报道!究其原因,这不是一个“孩子自杀就是有问题”这么简单的浅表性问题,这一定需要教育职能部门积极关注、实际调研、总结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出具相关政策,同时让更多的心理工作者深入到第一线,专业系统的解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总结出体系的教师学生教材,国家更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让更多的学校老师和家庭父母懂得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学校如何更好的协调家校共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系统学习心理专业知识并掌握实操技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的青少年。
可喜的是,我们陕西省教育厅已经在2020年秋季开学让《生命教育》教材走进小学生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围可以助力我们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生理机能发育,关注各个年龄段心理状态变化,给予正确且科学的指导,向生命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很多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复杂,而且好多孩子心理问题呈多样性、复杂化,主要表现有情绪失控、强迫行为、暴力攻击、自伤轻生、言行怪异、自我封闭不与老师同学交流等,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有严重心理问题、需就医的学生并不罕见。
本文作者将从最直接的25年学生教学接触和心理咨询实践中剖析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社会发展
直升机教养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消极作用及其保护和危害因素
徐泳琦 高雯* 孟令丹
gaowen@I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直升机教养主要指父母过度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业、人际等诸多方面,犹如直升机一般盘旋在子女周围。这与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这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有关,旨在探讨家庭分化过程和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升入大学往往是年轻人进入成人初显期、开始调整亲子关系的一个起点。然而,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家长出现越来越多的直升机教养行为,往往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有关。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直升机教养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及其保护或危害因素。这也有助于探讨直升机教养的作用是否存在文化差异。随机选取一所大学的两个学院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392名大一新生的有效数据。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的结果显示:(1)父母的直升机教养行为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学校参与和同伴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压力;(2)自主性在直升机教养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3)权利感能够减少直升机教养对自主性的影响;(4)父母失败心态能够正向预测直升机教养,间接影响子女自主性和学校适应。这些结果表明,父母直升机教养行为越多,成年子女的学校适应就越差,自主性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子女的非剥削性权利感越高,他们受父母过度干涉的消极影响会越小。认为失败有害的父母会努力帮助子女在大学里避免失败,从而表现出更多的过度干涉。这些发现有助于父母改变教育理念和过度干涉行为,促进大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学校适应,为高校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治疗师提供研究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直升机教养,学校适应,自主性,权利感,父母失败心态
直升机教养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及其中介和调节因素:
一项短期纵向研究
刘钰婷 高雯* 于艾卉 孟令丹
gaowen@I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直升机教养的本质是一种过度教养,与初显期成年人的适应水平呈负相关。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进一步考察直升机教养对初显期成年人的学业适应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这是因为最近20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中国父母希望子女在大学毕业之后能够获得更高的学位。甚至一些父母在子女刚结束高考、进入大学之后就要求他们准备考研。对成年子女学业规划的过度干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应对效能感较低、依赖性较高,进而导致他们较差的学业适应。而子女的权利感可能在上述关系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70名大学生为样本,在进入大学后的第2个月(T1)、第4个月(T2)、第14个月(T3)进行了三次追踪测量,最终获得了368名被试的完整有效数据。使用Mplus 8.3,进行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直升机教养(T1)对大学生学业倦怠(T3)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主性(T2)、分离焦虑(T2)、应对效能(T2)均在直升机教养与学业倦怠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权利感(T2)对自主性、分离焦虑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入学最初感知到较多父母过度干涉的大学生,在入学三个月后的自主性和应对效能感都较低、分离焦虑更高,并且在一年以后也有更高的学业倦怠水平。拥有较高权利感的大学生可能与父母之间具有更清晰的边界、更多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较少受到父母过度干涉的影响。上述结果有助于学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其他教师改善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减少他们的学业倦怠。
关键词:成人初显期,直升机教养,学业倦怠,自主性,应对效能,分离焦虑,权利感
Perceived Stress and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Affec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 Longitudinal Study
Huihui Xu1, Xinyi Lai1#, Xue Yang2#, Chengjia Zhao1, Xiaolian Tu3, Nani Ding4, Yijun Lv5, Guohua Zhang1,6
lyj@wmu.edu.cn; zghcnu@wmu.edu.cn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Mental Health,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2Center for Health Behaviours Research, JC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3Renji College,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4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5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6The Affiliated Kangning Hospital,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As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become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risis, perceived stress and smartphone use during the pandemic differs from that of normal time, which may trigger negative affect such as loneliness and boredom in undergraduates.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between them is essential during the pandemic.
Methods: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from December 2019 to December 2020 at six-month intervals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N = 197, 58.9% female) in China. Th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 in classroom settings.
Results: The levels of perceived stress and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fluctuated over time. In addition, a cross-lagged model showed that perceived stres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and negative affec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at T2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t T1 and negative affec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t T3 (indirect effect: β = 0.12, 95% CI: 0.04 to 0.07, p < 0.001).
Limitations: Selective bias might exist due to the convenience sampling. Generalization of our results needs to be cautious. Second, self-reported data might introduce reporting bias due to social desirability. Other types of negative affect (e.g., anxiety and depressed emotion) during the epidemic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studies.
Conclusion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 and the Compensatory Internet Use Theory,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xplaining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negative affect. Interventions both to reduce negative affect and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undergraduates are possible and necessary.
Key words: COVID-19, perceived stress,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negative affect,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父母参与和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
李乾锋
like77822@hotmail.com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青春发育期是青少年心理从幼稚转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度期,内心充满了各种矛盾且十分敏感,易产生较多不良适应问题并影响学业。这一时期,父母教育非常重要。有效的父母参与可能有助于青少年在这一时期能良好适应学校环境,对孩子学业和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将探讨父母参与(包括亲子沟通和亲子活动)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学校适应。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大数据库中2013-2014学年初一学生数据(共10279人)及一年后的追踪调查(共 9449人)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了亲子沟通、父母陪伴等父母参与对初中一年级学校适应的影响作用及路径机制。研究发现:(1)父母参与程度越高,一年后孩子报告的在第一年学校生活中适应水平越高。即更多的亲子沟通和父母陪伴活动有助于初一孩子在学校环境中适应良好;(2)亲子关系是父母参与和孩子学校适应的中介因素。即亲子沟通和陪伴活动可以通过有效的促进亲子关系质量,从而使孩子能够更好的去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结果表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如通过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有效的参与来提升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学校适应和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良好有效的亲子互动需要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当中。同时,父母在面对孩子时,要依据个体发展规律,除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应该涉及孩子全面的积极的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家长教育参与的质量,以此可促进亲子关系质量,为孩子在新的学校环境中适应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学校环境。
关键词:父母参与,亲子沟通,亲子活动,青少年学校适应
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攻击行为:
道德推脱的中介和暴力环境接触的调节效应
陈丽羽1 黎彦余1 张名琛1 林晓琦1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攻击行为成为一种新型的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他人进行有意图的攻击,由于网络匿名性和潜在性的特点,网络攻击可能会对他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应激理论、挫折-攻击模型等观点,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是加剧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鲜有研究揭示这一内在机制。因此,本研究通过一项短期纵向设计(共3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对广州市 569 名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T1)、道德推脱(T1/T2)、暴力环境接触(T3)和网络攻击行为(T1/T2/T3)进行测查,以检验道德推脱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暴力环境接触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 负性生活事件、道德推脱、网络攻击行为和暴力环境接触之间显著正相关(r = .14 ~ .41, ps < .01);(2) T1负性生活事件(效应值 = .040, 95% CI = [ .017, .063])可显著正向预测T3网络攻击行为,且T2道德推脱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 = .01, 95% CI = [ .001, .002]);(3) T3暴力环境接触显著调节了T2道德推脱在T1负性生活事件与T3网络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低暴力环境接触(效应值 = .006, 95% CI = [ .001, .002]),T2道德推脱对T3网络攻击行为的正向预测在高暴力环境接触大学生中得到增强(效应值 = .012, 95% CI = [ .001, .030])。据此推测,道德推脱是负性生活事件刺激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心理机制,且频繁接触暴力环境会增强道德推脱对网络攻击的促进效应。基于上述发现,培育大学生面对压力事件时的积极心态,营造良好的学校、社会环境,是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攻击行为,道德推脱,暴力环境接触,大学生
领导者越仁慈,员工越愚忠?仁慈领导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机制
蒋锁1 李旭仪1 林晓琦1 王玉洁2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摘要:仁慈领导作为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领导方式之一,普遍存在于中国企业之中。以往研究表明,仁慈领导对下属的“施恩”可能会导致员工陷入给领导“报恩”与满足组织利益的两难境地,进而可能导致员工为维护组织及成员的利益而从事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这虽然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快速发展但却可能损害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仁慈领导究竟如何影响员工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工作满意度是一种职场心理状态,反映了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评价倾向,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工作满意度可能会中介仁慈领导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且会受到工作家庭冲突的调节。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在两个时间点(间隔2周)对华南地区22家企业共384名(183名男性)员工的仁慈领导(T1)、工作家庭冲突(T1)、工作满意度(T2)和亲组织不道德行为(T2)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 仁慈领导与工作满意度(r = .44, p < .001)、亲组织不道德行为(r = .22, p < .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工作家庭冲突呈显著负相关(r = -.21, p < .001);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家庭冲突呈显著负相关(r = -.40, p < .001),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29, p.001);(2) 工作满意度在仁慈领导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显著(effect = .08, 95 %CI = [ .030, .133]);(3) 工作家庭冲突显著调节了工作满意度在仁慈领导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工作家庭冲突低的员工(Indirect effect = .04, 95 %CI = [ .013, .095]),仁慈领导通过工作满意度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间接影响在工作家庭冲突高的员工中更显著(Indirect effect = .09, 95 %CI = [ .039, .157])。由此可见,当员工家庭与工作冲突处于较高水平时,仁慈风格领导的关怀会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但也导致下属为回馈领导而做出维护组织而违背道德的行为。这启发仁慈领导风格的管理者在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同时应注重对员工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具有高工作家庭冲突的员工,防止员工的道德平衡对领导的恩惠倾斜,损害组织长期利益的发展。
关键词:仁慈领导,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工作满意度,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场所
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下旁观者的对抗反应:
性别角色的作用
陈卓 刘晓冰 陈旭 徐碧波*
bluewave2002@163.com
湖北大学
摘要:性别不平等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矛盾的性别歧视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矛盾性别歧视理论认为性别歧视必然混合了客观的反感和主观的善意,即敌意性别歧视和善意性别歧视。根据矛盾性别歧视理论,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在强化两性不平等中起着关键作用。敌意性别歧视指对女性公开的反感态度,反映了对男性等级构成威胁的女性的敌对行为;善意性别歧视则在刻板印象上看待女性,认为女性应该遵守性别角色。尽管善意性别歧视看起来是积极的,但它假定并强加了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对女性的消极影响不低于敌意性别歧视。过去对性别歧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理解性别歧视情景下的对抗反应时,尚未关注性别歧视类型和性别角色的作用。本研究采用3(性别歧视类型:敌意、善意、控制)×4(性别角色: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收集了193份有效数据,通过自编性别歧视情景问卷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检查了不同性别歧视类型下旁观者的对抗反应以及性别角色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性别歧视类型的主效应显著,旁观者对抗敌意性别歧视的程度显著高于对抗善意性别歧视的程度,旁观者对抗性别歧视的程度显著高于控制组;性别歧视类型与性别角色的交互作用显著,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下旁观者的对抗反应受到性别角色的调节。
关键词:敌意性别歧视,善意性别歧视,性别角色,对抗反应
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
抗疫心态的中介作用
薛云珍 李琪
xueyunzhen@sxmu.edu.cn
山西医科大学
摘要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及抗疫心态的中介作用。方法:2020年3月利用问卷星平台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和抗疫心态自检表对某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9399份。 结果:大学生PTSD检出率为5.3%。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呈显著负相关,与抗疫心态呈显著正相关。抗疫心态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与创伤后成长之前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4.64%。结论:新冠疫情后,部分大学生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可以通过调整抗疫心态来促进学生心态转变从而将其转化为创伤后成长。
关键词:新冠疫情,PTSD,大学生
工读学校学生离家出走现状分析——以赣州市某工读学校为例
黄子芹 甘霖 王美音 朱晓娟
1017867953@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了解目前工读学校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对赣州市某工读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结果:①工读学校学生产生过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离家出走的报告率分别为89.8%和78.2%;②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庭类型、父母感情、是否受到校园欺凌、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网络成瘾等六项因素与工读学校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的产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工读学校学生离家出走行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共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结合这些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的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控制。
关键词:工读学校,离家出走行为,青少年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王美音 甘霖 黄嘉乐
1045893871@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两者的关系研究,为提高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使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98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2)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成就动机在性别上差异显著;(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大二和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大学生成就动机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大三和大四的成就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结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
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研究
黄子芹
1017867953@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调查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上的现状,以及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些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建议。方法:使用负性情绪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8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63份,无效问卷37份。结果:①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和人际困扰的水平显著高于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 0.01)。③回归分析指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四个维度作为预测变量与负性情绪之间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并且可以解释人际关系总分77.7%的变异量。结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相互影响,并且人际关系可以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所以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来改善负性情绪。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人际关系
主题五:咨询技术与应用
求助家庭的心理游戏分析
田宝 宋坤
tianbao65@126.com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心理游戏是人际交互作用分析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研究的热点,是重复发生的无意识的带来消极后果的人际模式,玩家觉察不到互动的其它选择(James,2021)。国外的心理游戏研究大多集中在心理游戏的命名、内涵和发生机制上,缺乏对具体情境中心理游戏的分析。国内本土化的心理游戏研究尚无文献可考。心理游戏在家庭中代代相传,不同文化背景玩的游戏也不相同(Berne,1964)。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求助家庭的游戏类型和具体过程,丰富中国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按照强度取样和信息饱合原则选取BTV《谁在说》栏目中的22个家庭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对22个家庭所玩的心理游戏进行类属分析,对所玩心理游戏命名,并得到心理游戏的种类;情境分析按照“心理游戏名称”、“心理游戏简介”、“对话呈现与游戏公式分析”的顺序(李钥,2014)。在“对话呈现与游戏公式分析”中,根据Berne(1964)的G公式分析家庭的游戏过程,“反应阶段”使用Berne的暖昧沟通图分析,“转换阶段”使用Karpman的戏剧三角形分析,“结局”通过扭曲及心理地位分析对玩家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求助家庭中的心理游戏有:家庭暴力、叛逆、撒谎、猜疑、指责、第三者、离婚、房产、翻旧账、溺爱、挑毛病等十一种;前七种心理游戏是在求助家庭中更频繁出现的游戏;对每种心理游戏的过程进行了结构化的呈现。
关键词:心理游戏,游戏特征,质性研究
艾丽丝·门罗笔下青少年女性的自我同一性构建
葛灵如
739266527@qq.com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摘要: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向来以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而著称,同时,作为女性作家,她一直以独特的视角关注青少年女性的成长及其家庭环境。在门罗的笔下,青少年尤其是女孩们的形象丰富多变,各具特色。通过书写她们的人生经历,门罗将女性成长、婚姻家庭等主题的多元化充分表现,并结合自身的领悟和感受,谱写出一首首人生之歌。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后,马西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从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衡量个体自我同一性的构建。本文以埃里克森、马西亚等人研究发展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为理论基础,对门罗笔下的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与心理活动进行探究,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经历的困境与蜕变,从个体差异、家庭、社会等角度依次探索造成青少年同一性构建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开放三胎”等热点话题,从自我同一性构建的角度更进一步解读门罗的作品,以期获得关于女性自我成长、婚姻家庭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艾丽丝·门罗,女性主义,个人成长,婚姻家庭
家庭和叙事心理治疗在大学生哀伤辅导中的个案应用
丁兰艳1*宋宝萍2 魏萍3王博韬4
lyding@xidian.edu.cn
(1,2,3,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摘要:本文以一位因亲人离世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大一女生为例,介绍了家庭治疗和叙事疗法在哀伤辅导中的运用。家庭治疗和叙事疗法的关注点虽有不同,但在帮助来访者整合内部冲突、增强自我价值感和改善家庭关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咨询师首先采用了叙事疗法,帮助来访者进行哀伤辅导,逐步释放压抑已久的委屈,减轻悲伤、绝望和被抛弃的负面情绪。同时,本案例采用了家庭疗法,帮助来访者认识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理解不同代际间的家庭成员在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模式方面的差异,以及代际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来访者与妈妈的情感冲突,强壮自我认同,与母亲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本案例通过叙事心理治疗鼓励来访者与问题抗争,同时采用家庭治疗探索问题所根植的家庭关系网,二者有效结合,使来访者症状明显缓解,自伤自杀意念消除,自我价值感提升,家庭关系得到改善,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完成了预期的咨询目标。本案例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了哀伤辅导,为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实践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家庭治疗,叙事疗法,哀伤辅导,亲人离世,大学生
系统脱敏法改变高中生学校恐怖症的案例分析
于岩
yuyan861207@163.com
苏州领科海外教育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摘要:通过使用系统脱敏法和认知想象疗法改善由学习引起的学校恐怖症的个案为例。通过搜集、整理来访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与来访者协商,共同制定心理咨询目标与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对比评估。心理咨询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共情、解释、认知疗法指导等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先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引导来访者在行为上进行改善,后续采用认知疗法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探讨,促其改变不合理信念和减缓心理压力,重新接纳自己,进而习得新的行为和合理情绪,帮助其改变状况。经咨询前后的问卷数据结果对比和访谈评估,咨询效果显著。
关键词:系统脱敏法,高中学生,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