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展示 主题三:家庭与儿童青少年成长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7:10
地点:集美厅2F
Effects of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on Adolescents' Diurnal Cortisol
Lihua Chen1, Hongfei Du2, Samuele Zilioli3,4, Shan Zhao1, and Peilian Chi1,5
lhchen229@126.com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Macau)
(2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t Zhuhai)
(3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4 Department of Family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Science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5Center for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cau)
Abstract: Parental bonding is a strong determinant of children's health. One of the proposed pathways through which parenting impacts children’s health is by altering the functioning of stress response systems.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wo types of parental bonding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and functioning of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i.e., diurnal cortisol parameters) in a sample of 255 healthy adolescents (46.3% girls; aged 11-14 year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and provided eight cortisol samples across two consecutive days to assess patterns of diurnal cortisol secretion. Multilevel modeling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were utilized to test the main effects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on adolescents' wakeup cortisol, cortisol awakening response, cortisol slope, and total cortisol secre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parental car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cortisol levels at awakening, while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cortisol levels at awakening.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but not parental care, was associated with flatter cortisol slopes. No interactive effects between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on cortisol parameters emerged. The current findings add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parenting behavior and HPA functioning by showing that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differently regulated daily cortisol parameters implicated in health.
Key words: parental bonding, care, overprotection, diurnal cortisol, adolescence
青少年亲子沟通与PTSD和PTG的关系:自我同情和表露的中介作用
甄宝华1姚本先1周宵2*
psyzx@zju.edu.cn
(1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摘要:家庭因素在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亲子沟通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现有研究已经发现,亲子沟通可以有效地缓解PTSD、提升PTG。不过,其内在的机制尚不清楚。此外,由于PTSD和PTG共存于创伤后的人群中,那么亲子沟通在影响PTSD和PTG的机制上是否也存在相同之处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理论议题。为了从家庭的视角明确亲子沟通影响PTSD和PTG的机制,以便有效地进行家庭干预,本研究注重考查“新冠”疫情下青少年亲子沟通、自我同情、自我表露与PTSD和PTG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量表对疫情期间湖北某地的68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开放式亲子沟通可以分别通过自我同情和自我表露正向提升PTG、缓解PTSD,也可以经自我同情由自我表露的多重中介作用间接地促进PTG、缓解PTSD。问题性亲子沟通可以直接加剧PTSD,也可以通过自我表露加剧PTSD、降低PTG。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的亲子沟通通过自我同情和表露对青少年PTSD和PTG的影响机制不同,应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采取不同的家庭干预策略对青少年的PTSD和PTG进行干预。
关键词:亲子沟通,自我同情,自我表露,PTSD,PTG
家庭成员关系模式对夫妻和孩子的影响:一项潜剖面研究
刘力嘉1徐健捷1李嘉雯1石佳霖1耿晓敏2
xmgeng@mail.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联结,共同构成稳定的家庭结构,而不良的关系会造成家庭成员的问题性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从夫妻、母子和父子三种关系入手探究中国家庭的成员关系模式,并进一步比较不同关系模式对夫妻婚姻质量及孩子适应性的影响。2004对(Mage =16.86 , SD = 0.96; 52.7%为女生)高中生及其家长参与了调查,孩子填写亲子关系量表、父母冲突感知量表、及个人适应性量表 (抑郁、自尊、同伴关系、社交焦虑、孤独感、学校投入、亲社会行为),家长填写夫妻冲突量表、婚姻暴力量表和婚姻满意度量表。夫妻关系由孩子和家长报告的夫妻冲突量表求平均后反向计分得到。结果表明 (1)中国家庭成员间关系存在五种模式,包括平淡型(家庭成员间关系均为平均水平)、和睦型(家庭成员间关系最优)、摩擦型(家庭成员间关系均较差)、母子同盟(母子关系好、夫妻与父子关系差)和夫妻同盟(夫妻关系好、母子与父子关系差);(2)和睦型与平淡型家庭中夫妻婚姻满意度高于其他组别、母子同盟家庭中夫妻婚姻满意度最低;(3)夫妻婚姻暴力水平在摩擦型家庭中最高,在母子同盟、和睦型和平淡型家庭中较低;(4) 夫妻同盟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人际、学业方面的适应性均最差,母子同盟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和学业适应性与平淡型家庭基本持平,但存在较高水平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本研究发现了家庭成员间关系模式的不同类型,且较差的关系或形成两人同盟都会对家庭成员的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综上,重视家庭成员间的每一种关系,不论对于成员个人的未来发展还是家庭结构的稳定性维持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婚姻质量,潜在剖面分析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症状的关系: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情绪调节的链式中介作用
谭玉鑫 何婷 丁菀 蔺秀云*
linxy@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多水平家庭系统理论出发,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整体水平)、母亲亲职压力(互动水平)、儿童情绪调节(个体水平)与儿童抑郁症状的关系,对503名小学生及其母亲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作为整体水平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抑郁症状不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2)作为互动水平的母亲亲职压力和个体水平的儿童表达抑制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症状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3)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认知重评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症状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而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表达抑制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症状间不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多水平家庭因素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儿童抑郁症状的降低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抑郁症状,亲职压力,情绪调节
父母道德推脱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袁湫嵋 刘碧琳 李彩娜*
chinali@snnu.edu.cn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道德推脱是个体通过重新定义自身不道德言行以降低其对自己不良影响的认知倾向,是一种道德滑坡的表现。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作为接触最为密切的道德榜样,父母的道德表现是影响青少年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父母道德推脱可能使青少年难以将道德规范内化,导致其形成消极的道德自我形象,即形成较低的道德同一性。同时,已有研究表明,个体道德同一性是亲社会倾向的重要预测因素。青少年发展的差别易感性模型(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Model)也指出,具有易感性特征(如共情能力低)的青少年在消极养育环境(如父母道德推脱)中更容易出现发展上的问题(如道德同一性水平低)。因此,本研究在探讨父母道德推脱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考察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和共情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西安市5所中学的439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Mage = 14.10 ± 1.59;男生2287名),采用《道德推脱量表》、《道德同一性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以及《人际反应性指数量表》,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父母道德推脱,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道德同一性以及共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了(如性别、年龄等)之后,父母道德推脱对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在父母道德推脱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道德推脱通过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对亲社会倾向的间接效应受到青少年共情水平的调节,即当青少年的共情水平较高时,父母道德推脱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之间的关联被削弱。本研究从家庭道德教育的角度揭示了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发展机制,对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培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德推脱,亲社会倾向,道德同一性,共情
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情感虐待和忽视的中介作用
叶枝1曾柏洁2刘杨3张树东4
yezhipsy@163.com; zengbj@bjut.edu.cn
liuyang@buaa.edu.cn; zsd@bnu.edu.cn
(1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系)
(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通常包括内化问题(焦虑抑郁和孤独退缩等)、外化问题(冲动攻击、违纪越轨)以及较少的亲社会行为(利他、助人行为等)。多研究表明,母亲抑郁是导致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针对母亲抑郁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发展的路径的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童年期创伤问卷和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北京市两所小学1-3年级的286名儿童采用母亲报告的方式进行测查。结果如图1显示,(1)在控制母亲年龄、儿童性别和年龄后,母亲抑郁症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并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2)情感忽视在母亲抑郁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和内化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3)情感虐待在母亲抑郁症状与儿童内、外化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4)母亲抑郁情绪预测儿童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母亲抑郁情绪不仅会直接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还会通过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间接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本研究探索了母亲抑郁情绪对儿童问题行为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并比较了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提示,在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中,可通过开展以提升父母正向情绪和积极教养行为的家庭干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母亲抑郁,儿童,问题行为,情感虐待,情感忽视
自我关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和压力知觉的调节作用
古利丹
2496168322@qq.com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心理学院
摘要: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但其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过程尚不明确。为探讨自我关注如何(中介机制)、何时(调节机制)、对谁(调节机制)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明确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和压力知觉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南昌市501名高中阶段青少年(男生344人,女生157名,平均年龄16.6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自我关注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青少年社交焦虑;(2)压力知觉调节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调节了自我关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3)压力知觉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调节了自我关注对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这一结果解释了风险认知因素在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过程中的复杂作用,提示可以通过降低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压力知觉水平、负面评价恐惧和自我关注水平来降低其社交焦虑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关注,负面评价,恐惧压力知觉,社交焦虑
高中生人际关系模式对焦虑的影响:一项个体为中心的追踪研究
孙瑞汐1徐健捷1申净旖1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与他人关联的需要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之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益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引起发展不良。家庭与学校是高中生最重要的发展环境,与父母、教师、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其重要的发展任务,且这些不同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研究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5所高中的3834名高中生从高一至高三进行3年的追踪调查,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查,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条件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探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组合模式及其对3年焦虑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高中生中存在5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组合模式,包括父子疏离组(仅与父亲关系较差)、完全疏离组(整体人际关系差)、一般疏离组(整体人际关系较差)、一般融合组(整体人际关系较好)、完全融合组(整体人际关系好);(2)完全疏离组、一般疏离组、一般融合组、完全融合组的初始焦虑水平两两差异显著、整体人际关系越好的组别初始焦虑水平越低,而父子疏离组的初始焦虑水平仅次于完全疏离组,与一般疏离组没有显著差异;(3)完全疏离组、一般疏离组、一般融合组、完全融合组的焦虑水平从高一至高三显著下降,且整体人际关系越好焦虑下降越快,而父子疏离组的焦虑水平从高一至高三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从更生态化的视角了解高中生人际关系模式对其对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基础,并揭示了父子关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焦虑
从民国《申报》看家庭文化大讨论
黄健美
hhjjmm2009@163.com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我们一出生首先属于家庭群,适应着“家庭文化”。广义的文化包含衣食住行和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凡人类因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及习惯,它是一种“生活型式”(mode of life)。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中(传统)西(现代)文化首度大碰撞,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知识阶层以其使命感深入到了更加细微的肌理,他们一方面呼喊社会变革,另一方面进行点滴的建设。以《申报》呈现的历史、性别、功能、国家概念等视角观察家庭文化的各种文字,可以管窥国家、文化、都市、家庭、个体的同心系统的文化演变。
1912年-1934年,史量才任《申报》经理,他的办报方针是“史家办报”,即以保存史料的高度创办日报。又《申报》作为民国顶级销量的日报,它以其日常化的触角,深入更广泛的知识民众,它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也推进着“更加细微的肌理”的家庭文化的塑新。
关键词:家庭文化,《申报》,新型家庭生活型式
父母冲突使青少年更偏好风险寻求: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和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
叶婉玉1 林晓琦1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摘要:父母冲突是指父母由于意见不合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身体攻击或言语争执,常通过产生分歧的频率和处理冲突的表达方式等特征来界定。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在父母冲突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可能会频繁接触越轨同伴,从而加剧从事冲动冒险行为的风险;而良好的学校氛围在其中可能会发挥保护性作用。为检验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冒险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本研究通过一项短期纵向设计(共3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对广州市550名(男性291名)中学生的父母冲突(T1)、越轨同伴交往(T1/T2)、学校氛围(T3)和冒险行为(T1/T2/T3)进行测查,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 父母冲突与越轨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11 ~ 0.24, ps < 0.01),且越轨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39, p < 0.001),学校氛围与父母冲突、越轨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 = -0.19 ~ -0.29, ps < 0.001);(2) 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与冒险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显著(effect = 0.04, 95 %CI = [0.015, 0.074]);(3) 学校氛围显著调节了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与冒险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积极的学校氛围水平(effect = 0.01, 95%CI = [-0.003, 0.041]),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促进青少年冒险行为中的间接效应在消极学校氛围中更显著(effect = 0.04, 95%CI = [0.017, 0.091])。据此推测,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发生是多个微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父母冲突的家庭环境和消极学校氛围是造成青少年从事冲动冒险行为的双重风险因素。因此,从多系统角度出发(如建立积极的夫妻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避免青少年过度接触越轨同伴等),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冲动冒险行为发生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父母冲突,冒险行为,越轨同伴交往,学校氛围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情绪弹性和亲子关系的作用
曹敏 刘宇潇 周宗奎
zhouzk@mail.ccnu.edu.cn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虽然以往研究证实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可以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水平,但对于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还缺乏探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本研究拟探讨情绪弹性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2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情绪弹性、亲子关系和抑郁水平的自我报告问卷。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2)情绪弹性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及情绪弹性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具体而言,高质量亲子关系能够改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对青少年情绪弹性和抑郁水平造成的不利影响。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用于青少年抑郁水平的内在机制,还强调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对生活在不利处境 (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中个体的保护作用,即青少年即使生活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来改善情绪弹性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情绪弹性,抑郁,亲子关系,青少年
性别福利视角下的家庭幸福影响研究
罗光丽
2362404297@qq.com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管理学院
摘要:性别福利指因为性别差异带来的拥有和控制社会资源的特别受益。较早提出的性别福利概念的是马克思对社会进步中男女平等问题的研究范畴。本文所指的性别福利主要指具象在家庭角色以及因为性别带来的家庭控制权、话语权和影响家庭和谐生活、幸福指数的强权主义。研究分别对50个主观幸福感强的家庭和50个物质满足感较高的家庭与50个主观幸福感低的家庭进行了研究,三类家庭共同期望点:希望有和谐的两性生活、良好的沟通、夫妻均有带来存在感的稳定的工作收入;定期进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相同的价值、尊重、被理解与共情体验。主观幸福感强的家庭除了满足上面的几点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夫妻充分尊重,家庭的民主文化浓厚。性别优越感在中国男性集体无意识性中仍普遍存在,在一个家庭中,理解、性别尊重、共同承担是获得良好家庭结构和氛围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存在性别歧视,用性别与性别福利在家庭互动模式中获取利益,是导致一个家庭失败的重要原因,研究去性别权利和性别福利是探索现代家庭健康互动模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家庭互动模式,性别权利,性别福利,和谐,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