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7:10
地点:集美厅2F

Effects of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on Adolescents' Diurnal Cortisol
Lihua Chen1, Hongfei Du2, Samuele Zilioli3,4, Shan Zhao1, and Peilian Chi1,5
lhchen229@126.com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University of Macau)
(2Institute of Advanced Studies in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t Zhuhai)
(3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Wayne State University)
(4 Department of Family Medicine and Public Health Sciences, Wayne State University)
(5Center for Cognitive and Brain Sciences, University of Macau)
Abstract: Parental bonding is a strong determinant of children's health. One of the proposed pathways through which parenting impacts children’s health is by altering the functioning of stress response systems. The current study aims to investigate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two types of parental bonding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and functioning of hypothalamic-pituitary-adrenal (HPA) axis (i.e., diurnal cortisol parameters) in a sample of 255 healthy adolescents (46.3% girls; aged 11-14 years). Participants completed the Chinese version of Parental Bonding Instrument and provided eight cortisol samples across two consecutive days to assess patterns of diurnal cortisol secretion. Multilevel modeling an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were utilized to test the main effects and interactive effects of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on adolescents' wakeup cortisol, cortisol awakening response, cortisol slope, and total cortisol secretion. Results showed that parental care was associated with higher cortisol levels at awakening, while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was associated with lower cortisol levels at awakening. Parental overprotection, but not parental care, was associated with flatter cortisol slopes. No interactive effects between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on cortisol parameters emerged. The current findings add to the existing literature on parenting behavior and HPA functioning by showing that parental care and overprotection differently regulated daily cortisol parameters implicated in health.
Key words: parental bonding, care, overprotection, diurnal cortisol, adolescence


青少年亲子沟通与PTSD和PTG的关系:自我同情和表露的中介作用
甄宝华1姚本先1周宵2*
psyzx@zju.edu.cn
(1安徽师范大学心理学系)
(2浙江大学心理与行为科学系)
摘要:家庭因素在青少年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和创伤后成长(PTG)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亲子沟通被看作是一个重要的预测因素。现有研究已经发现,亲子沟通可以有效地缓解PTSD、提升PTG。不过,其内在的机制尚不清楚。此外,由于PTSD和PTG共存于创伤后的人群中,那么亲子沟通在影响PTSD和PTG的机制上是否也存在相同之处呢,这也是一个值得被关注的理论议题。为了从家庭的视角明确亲子沟通影响PTSD和PTG的机制,以便有效地进行家庭干预,本研究注重考查“新冠”疫情下青少年亲子沟通、自我同情、自我表露与PTSD和PTG之间的关系。研究采用自陈量表对疫情期间湖北某地的683名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表明开放式亲子沟通可以分别通过自我同情和自我表露正向提升PTG、缓解PTSD,也可以经自我同情由自我表露的多重中介作用间接地促进PTG、缓解PTSD。问题性亲子沟通可以直接加剧PTSD,也可以通过自我表露加剧PTSD、降低PTG。这些结果说明,不同类型的亲子沟通通过自我同情和表露对青少年PTSD和PTG的影响机制不同,应针对这两种不同的沟通方式,采取不同的家庭干预策略对青少年的PTSD和PTG进行干预。
关键词:亲子沟通,自我同情,自我表露,PTSD,PTG


家庭成员关系模式对夫妻和孩子的影响:一项潜剖面研究
刘力嘉1徐健捷1李嘉雯1石佳霖1耿晓敏2
xmgeng@mail.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2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
摘要:家庭系统理论认为,家庭成员彼此之间相互联结,共同构成稳定的家庭结构,而不良的关系会造成家庭成员的问题性行为。基于此,本研究从夫妻、母子和父子三种关系入手探究中国家庭的成员关系模式,并进一步比较不同关系模式对夫妻婚姻质量及孩子适应性的影响。2004对(Mage =16.86 , SD = 0.96; 52.7%为女生)高中生及其家长参与了调查,孩子填写亲子关系量表、父母冲突感知量表、及个人适应性量表 (抑郁、自尊、同伴关系、社交焦虑、孤独感、学校投入、亲社会行为),家长填写夫妻冲突量表、婚姻暴力量表和婚姻满意度量表。夫妻关系由孩子和家长报告的夫妻冲突量表求平均后反向计分得到。结果表明 (1)中国家庭成员间关系存在五种模式,包括平淡型(家庭成员间关系均为平均水平)、和睦型(家庭成员间关系最优)、摩擦型(家庭成员间关系均较差)、母子同盟(母子关系好、夫妻与父子关系差)和夫妻同盟(夫妻关系好、母子与父子关系差);(2)和睦型与平淡型家庭中夫妻婚姻满意度高于其他组别、母子同盟家庭中夫妻婚姻满意度最低;(3)夫妻婚姻暴力水平在摩擦型家庭中最高,在母子同盟、和睦型和平淡型家庭中较低;(4) 夫妻同盟家庭的孩子在心理、人际、学业方面的适应性均最差,母子同盟家庭的孩子的心理和学业适应性与平淡型家庭基本持平,但存在较高水平的社交焦虑和孤独感。本研究发现了家庭成员间关系模式的不同类型,且较差的关系或形成两人同盟都会对家庭成员的适应性产生不良影响。综上,重视家庭成员间的每一种关系,不论对于成员个人的未来发展还是家庭结构的稳定性维持都具有长远的意义和作用。
关键词:家庭系统理论,夫妻关系,亲子关系,婚姻质量,潜在剖面分析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儿童抑郁症状的关系: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情绪调节的链式中介作用
谭玉鑫 何婷 丁菀 蔺秀云*
linxy@bnu.edu.cn
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多水平家庭系统理论出发,为探究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整体水平)、母亲亲职压力(互动水平)、儿童情绪调节(个体水平)与儿童抑郁症状的关系,对503名小学生及其母亲进行施测。结果发现:(1)作为整体水平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儿童抑郁症状不存在直接的预测作用;(2)作为互动水平的母亲亲职压力和个体水平的儿童表达抑制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症状间均起完全中介作用;(3)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认知重评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症状间起链式中介作用,而母亲亲职压力和儿童表达抑制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儿童抑郁症状间不存在链式中介作用。研究结果揭示了多水平家庭因素对儿童抑郁症状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能为儿童抑郁症状的降低提供有益启示。
关键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抑郁症状,亲职压力,情绪调节


父母道德推脱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袁湫嵋 刘碧琳 李彩娜*
chinali@snnu.edu.cn
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道德推脱是个体通过重新定义自身不道德言行以降低其对自己不良影响的认知倾向,是一种道德滑坡的表现。根据社会学习理论,作为接触最为密切的道德榜样,父母的道德表现是影响青少年道德水平的重要因素,父母道德推脱可能使青少年难以将道德规范内化,导致其形成消极的道德自我形象,即形成较低的道德同一性。同时,已有研究表明,个体道德同一性是亲社会倾向的重要预测因素。青少年发展的差别易感性模型(Differential Susceptibility Model)也指出,具有易感性特征(如共情能力低)的青少年在消极养育环境(如父母道德推脱)中更容易出现发展上的问题(如道德同一性水平低)。因此,本研究在探讨父母道德推脱与青少年亲社会倾向关系的基础上,重点考察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和共情在其中的作用机制。本研究以西安市5所中学的4390名中学生为研究对象(Mage = 14.10 ± 1.59;男生2287名),采用《道德推脱量表》、《道德同一性量表》、《亲社会倾向量表》以及《人际反应性指数量表》,通过构建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探讨了父母道德推脱,青少年亲社会倾向、道德同一性以及共情间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控制了(如性别、年龄等)之后,父母道德推脱对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青少年的道德同一性在父母道德推脱和青少年亲社会倾向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父母道德推脱通过青少年道德同一性对亲社会倾向的间接效应受到青少年共情水平的调节,即当青少年的共情水平较高时,父母道德推脱与青少年道德同一性之间的关联被削弱。本研究从家庭道德教育的角度揭示了青少年亲社会倾向的发展机制,对青少年积极品质的培育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道德推脱,亲社会倾向,道德同一性,共情


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情感虐待和忽视的中介作用
叶枝1曾柏洁2刘杨3张树东4
yezhipsy@163.com; zengbj@bjut.edu.cn
liuyang@buaa.edu.cn; zsd@bnu.edu.cn
(1浙江警察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2北京工业大学学生心理发展指导中心)
(3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心理系)
(4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
摘要:儿童问题行为是指儿童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偏离常态标准的行为,通常包括内化问题(焦虑抑郁和孤独退缩等)、外化问题(冲动攻击、违纪越轨)以及较少的亲社会行为(利他、助人行为等)。多研究表明,母亲抑郁是导致儿童问题行为产生的重要因素。然而,目前针对母亲抑郁如何影响儿童问题行为发展的路径的分析相对较少。因此,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探讨母亲抑郁情绪与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潜在调节作用。采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童年期创伤问卷和儿童长处与困难问卷对北京市两所小学1-3年级的286名儿童采用母亲报告的方式进行测查。结果如图1显示,(1)在控制母亲年龄、儿童性别和年龄后,母亲抑郁症状可以显著正向预测儿童的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并显著负向预测儿童的亲社会行为;(2)情感忽视在母亲抑郁症状与儿童亲社会行为和内化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3)情感虐待在母亲抑郁症状与儿童内、外化问题之间起中介作用;(4)母亲抑郁情绪预测儿童问题行为的中介效应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即母亲抑郁情绪不仅会直接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还会通过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间接预测儿童的问题行为。本研究探索了母亲抑郁情绪对儿童问题行为发展的关键路径之一,并比较了情感虐待和情感忽视对儿童问题行为影响的差异性。研究结果提示,在儿童问题行为的干预中,可通过开展以提升父母正向情绪和积极教养行为的家庭干预来促进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母亲抑郁,儿童,问题行为,情感虐待,情感忽视


自我关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和压力知觉的调节作用
古利丹
2496168322@qq.com
江西师范大学瑶湖校区心理学院
摘要:自我关注是社交焦虑的重要预测因子之一,但其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的过程尚不明确。为探讨自我关注如何(中介机制)、何时(调节机制)、对谁(调节机制)影响青少年社交焦虑,建构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明确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和压力知觉的调节作用。本研究选取了江西省南昌市501名高中阶段青少年(男生344人,女生157名,平均年龄16.6岁)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表明:(1)自我关注通过负面评价恐惧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青少年社交焦虑;(2)压力知觉调节中介模型的直接路径,调节了自我关注对青少年社交焦虑的影响;(3)压力知觉调节中介模型的前半路径,调节了自我关注对负面评价恐惧的影响。这一结果解释了风险认知因素在社交焦虑产生和维持过程中的复杂作用,提示可以通过降低高中阶段青少年的压力知觉水平、负面评价恐惧和自我关注水平来降低其社交焦虑水平。
关键词:青少年自我关注,负面评价,恐惧压力知觉,社交焦虑


高中生人际关系模式对焦虑的影响:一项个体为中心的追踪研究
孙瑞汐1徐健捷1申净旖1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自我决定理论指出与他人关联的需要是个体的基本需要之一,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有益于个体的健康发展,反之则会引起发展不良。家庭与学校是高中生最重要的发展环境,与父母、教师、同伴建立良好的关系是其重要的发展任务,且这些不同的人际关系在日常生活中共同对高中生的心理健康产生影响。本研究对广东省广州市番禺区5所高中的3834名高中生从高一至高三进行3年的追踪调查,采用亲子亲密度量表、同伴依恋问卷、师生关系量表、焦虑自评量表进行测查,通过潜在剖面分析、条件性潜变量增长曲线模型探究高中生的人际关系组合模式及其对3年焦虑轨迹的影响。结果表明:(1)中国高中生中存在5种不同的人际关系组合模式,包括父子疏离组(仅与父亲关系较差)、完全疏离组(整体人际关系差)、一般疏离组(整体人际关系较差)、一般融合组(整体人际关系较好)、完全融合组(整体人际关系好);(2)完全疏离组、一般疏离组、一般融合组、完全融合组的初始焦虑水平两两差异显著、整体人际关系越好的组别初始焦虑水平越低,而父子疏离组的初始焦虑水平仅次于完全疏离组,与一般疏离组没有显著差异;(3)完全疏离组、一般疏离组、一般融合组、完全融合组的焦虑水平从高一至高三显著下降,且整体人际关系越好焦虑下降越快,而父子疏离组的焦虑水平从高一至高三呈上升趋势。本研究为从更生态化的视角了解高中生人际关系模式对其对健康发展的影响提供了基础,并揭示了父子关系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高中生,亲子关系,同伴关系,师生关系,焦虑


从民国《申报》看家庭文化大讨论
黄健美
hhjjmm2009@163.com
同济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
摘要:我们一出生首先属于家庭群,适应着“家庭文化”。广义的文化包含衣食住行和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其他凡人类因为社会的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及习惯,它是一种“生活型式”(mode of life)。民国时期是中国文化的转型期,中(传统)西(现代)文化首度大碰撞,各种社会思潮涌动,知识阶层以其使命感深入到了更加细微的肌理,他们一方面呼喊社会变革,另一方面进行点滴的建设。以《申报》呈现的历史、性别、功能、国家概念等视角观察家庭文化的各种文字,可以管窥国家、文化、都市、家庭、个体的同心系统的文化演变。
1912年-1934年,史量才任《申报》经理,他的办报方针是“史家办报”,即以保存史料的高度创办日报。又《申报》作为民国顶级销量的日报,它以其日常化的触角,深入更广泛的知识民众,它对都市文化的影响十分深远,也推进着“更加细微的肌理”的家庭文化的塑新。
关键词:家庭文化,《申报》,新型家庭生活型式


父母冲突使青少年更偏好风险寻求:越轨同伴交往的中介和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
叶婉玉1 林晓琦1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摘要:父母冲突是指父母由于意见不合或其他原因而产生的身体攻击或言语争执,常通过产生分歧的频率和处理冲突的表达方式等特征来界定。根据生态系统理论的观点,在父母冲突环境中成长的青少年可能会频繁接触越轨同伴,从而加剧从事冲动冒险行为的风险;而良好的学校氛围在其中可能会发挥保护性作用。为检验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与青少年冒险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本研究通过一项短期纵向设计(共3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对广州市550名(男性291名)中学生的父母冲突(T1)、越轨同伴交往(T1/T2)、学校氛围(T3)和冒险行为(T1/T2/T3)进行测查,并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发现:(1) 父母冲突与越轨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11 ~ 0.24, ps < 0.01),且越轨同伴交往与冒险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0.39, p < 0.001),学校氛围与父母冲突、越轨同伴交往、冒险行为均呈显著负相关(r = -0.19 ~ -0.29, ps < 0.001);(2) 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与冒险行为间的中介作用显著(effect = 0.04, 95 %CI = [0.015, 0.074]);(3) 学校氛围显著调节了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与冒险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积极的学校氛围水平(effect = 0.01, 95%CI = [-0.003, 0.041]),越轨同伴交往在父母冲突促进青少年冒险行为中的间接效应在消极学校氛围中更显著(effect = 0.04, 95%CI = [0.017, 0.091])。据此推测,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发生是多个微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父母冲突的家庭环境和消极学校氛围是造成青少年从事冲动冒险行为的双重风险因素。因此,从多系统角度出发(如建立积极的夫妻关系、营造良好的学校氛围,避免青少年过度接触越轨同伴等),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冲动冒险行为发生的有效路径。
关键词:父母冲突,冒险行为,越轨同伴交往,学校氛围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情绪弹性和亲子关系的作用
曹敏 刘宇潇 周宗奎
zhouzk@mail.ccnu.edu.cn
青少年网络心理与行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虽然以往研究证实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SES)可以影响青少年抑郁的水平,但对于二者之间的作用机制还缺乏探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个体-环境交互作用模型,本研究拟探讨情绪弹性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之间的中介作用,以及亲子关系在其中的调节作用。研究采用问卷法对724名青少年进行调查,所有学生都完成了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情绪弹性、亲子关系和抑郁水平的自我报告问卷。结果表明:(1)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能够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的抑郁水平;(2)情绪弹性在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与青少年抑郁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3)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对抑郁的直接预测作用及情绪弹性在二者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会受到亲子关系的调节。具体而言,高质量亲子关系能够改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对青少年情绪弹性和抑郁水平造成的不利影响。该研究不仅揭示了家庭社会经济地位作用于青少年抑郁水平的内在机制,还强调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对生活在不利处境 (如家庭社会经济地位较低) 中个体的保护作用,即青少年即使生活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家庭中,也可以通过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来改善情绪弹性和心理健康。
关键词:家庭社会经济地位,情绪弹性,抑郁,亲子关系,青少年


性别福利视角下的家庭幸福影响研究
罗光丽
2362404297@qq.com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国商学院管理学院

摘要:性别福利指因为性别差异带来的拥有和控制社会资源的特别受益。较早提出的性别福利概念的是马克思对社会进步中男女平等问题的研究范畴。本文所指的性别福利主要指具象在家庭角色以及因为性别带来的家庭控制权、话语权和影响家庭和谐生活、幸福指数的强权主义。研究分别对50个主观幸福感强的家庭和50个物质满足感较高的家庭与50个主观幸福感低的家庭进行了研究,三类家庭共同期望点:希望有和谐的两性生活、良好的沟通、夫妻均有带来存在感的稳定的工作收入;定期进行家庭成员共同参与的活动;相同的价值、尊重、被理解与共情体验。主观幸福感强的家庭除了满足上面的几点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夫妻充分尊重,家庭的民主文化浓厚。性别优越感在中国男性集体无意识性中仍普遍存在,在一个家庭中,理解、性别尊重、共同承担是获得良好家庭结构和氛围的重要途径。在家庭中存在性别歧视,用性别与性别福利在家庭互动模式中获取利益,是导致一个家庭失败的重要原因,研究去性别权利和性别福利是探索现代家庭健康互动模式的重要途径和手段。
关键词:家庭互动模式,性别权利,性别福利,和谐,幸福感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7:10
地点:集美厅2F

论婚姻的动态管理与幸福家庭建设
正心
635109800@qq.com
庐山爱情学院

摘要:婚姻家庭是一个动态系统,在不同的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亲密关系需求,我们把整个系统分为三大阶段:生理和安全需求阶段、尊重与归宿需求阶段和价值实现需求阶段。一、生理和安全需求阶段:男人因性而爱、女人因爱而性,男才女貌、门当户对等生理与物质考量和相互满足的过程,以满足生殖和基础性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的阶段。二、尊重与归宿需求阶段:彼此相互尊重、心灵契合、心心相印,精神与思想上高度认同和心灵上的相互鼓励,能够建立起深度的心理联结和生活、心理上的依恋阶段。三、价值实现需求阶段:彼此相互激励,能够共同帮助对方实现自我人生价值,以实现亲密关系利益最大化和人生价值、意义最大化,从幸福走向成功的心理需求阶段。四、心灵支撑系统的建立:爱与被爱关系需建立在相互懂得的基础之上,良好的分工与协作能够增进亲密关系的发展,彼此心心相印和相互滋养能够最大限度地疗愈人生中的创伤,并帮助对方具备更强的生命动力和人生前行的勇气,从而走向幸福与成功,成为人生赢家。

关键词:婚姻管理,生命动力,人生加油站


论婚前教育的重要性
正心
635109800@qq.com
庐山爱情学院

摘要:我们用了大量时间去学习职业技能和为事业做准备,却从来没有花费过一天时间去学习如何经营好自己的婚姻与家庭,因为群体性的无知,导致了当今中国不但离婚率连续14年攀升,造就了大量的单亲家庭和单亲孩子,即便没有离婚的家庭,婚姻家庭的幸福指数也普遍低劣。这是一个人类历史和现代文明的空白点,迄今为止,没有一所大学开办有婚姻家庭的必修课,人们对于恋爱、结婚、夫妻、家庭关系的处理完全基于一种本能和世代相传的肤浅认知,导致了对于爱情、婚姻、亲密关系的能力缺失,造成了大量本不应该发生的家庭悲剧和无知无畏的冲动过激性行为。过去,不代表未来,在人类文明与社会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人们已经开始意识到爱情、婚姻和家庭经营学习的必要性,在中国庐山爱情学院各地分院和众多同行的实践经验统计表明,通过婚前教育与爱的能力学习后的夫妻双方,能够有效地避免很多家庭矛盾的发生,极大地提升彼此的适配率与和谐度,增强他们的幸福指数,能够有效地把当今中国30%至60%(甚至之上)的离结率降低到5%以内,这就强有力地证明,男女双方在婚前甚至在恋爱前接受婚前教育与爱情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婚前教育,爱情教育,人生必修课


理想—感知一致性与婚姻质量的关系:认知情绪调节策略的调节作用
施道明1 方晓义2
psysdm@vip.163.com;fangxy@bnu.edu.cn
(1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
(2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摘要: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人类自古以来每个人心目中可能都有一个对理想伴侣的想象,我们把这种对另一半期望的具体特征的组合,叫做“理想标准”。当对伴侣的现实感知和理想标准之间存在差异时,就可能驱使个体对当前伴侣进行评定和判断并发出需要调节的信号。以往针对理想伴侣标准和现实感知之间存在差异时的伴侣调控主要为聚焦于行为的应对策略,而聚焦于认知应对的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还较少,尤其是具体情绪调节策略的研究就更少。在本研究中,将对这种基于认知的情绪调节策略所起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方法:我们采用方便取样的方式,选取北京等地区的202对已婚夫妻(404名参与者)为研究被试,进行了本次问卷调查(丈夫:MAge = 38.59岁,SDAge = 8.36岁,74.1%是大专学历及以上;妻子: MAge = 36.86岁, SDAge = 7.09岁,68.8%是大专学历及以上; Mmarriage length = 11.51,SDmarriage length = 7.94)。结果:(1)夫妻双方对伴侣的理想—感知一致性总体上处于中等偏上水平。(2)夫妻双方日常采用的认知情绪调节策略总体上以重新关注计划、积极重新评价、接受、自责和积极重新关注为主。(3)丈夫和妻子的婚姻质量总体上来说还是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4)在伴侣理想—感知一致性温暖—信任维度上:随着妻子接受、沉思、重新关注计划策略使用的越多,对自身婚姻质量的积极影响作用越大;随着妻子理性分析策略使用的越多,对丈夫婚姻质量的积极影响作用越小,直至完全消失;随着妻子责备他人策略使用的越多,对自身婚姻质量的积极影响作用越小。

关键词:理想—感知一致性,认知情绪调节策略,婚姻质量,调节效应


原生家庭对婚姻模式的影响
戴雅玲
lhwdyl@163.com
空军工程大学

摘要:本研究根据自己的婚姻经验、咨询案例与社会调研观察,据数据统计显示,原生家庭影响婚姻的10个模式。分别为:经济模式、情感模式、文化模式、人际模式、教育模式、亲子模式、交流模式、利益模式、平等模式、人性模式。
本研究建议:首先经济独立。重视复杂情感培养,重视文化的力量,是需要具备与时俱进和现代化建设的哲学概念;需要扬弃,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需要构建以家庭为社会基本单元的人际网络。因为,人际交往是人们获得高质量生活的生存技术,当代要全面发展,学到老,才能活到老。亲子就是习得爱,既要无条件地爱,又不能溺爱,适度为好。交流要真诚,有效的沟通才对得起生命(时间)。利益要互惠互利,永远不做寄生虫和贪婪者。平等主要是指人与人的心理状态,绝对的平等是没有的,但心灵的平等是存在的。人性在家庭生活中应该是升华的,是美好的。这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婚姻质量!

关键词:原生家庭,婚姻模式,婚姻质量


大学生情侣自我表露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王美音 甘霖 黄子芹 朱晓娟
1045893871@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侣自我表露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感知伴侣回应性的中介作用和人际信任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自我表露量表、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人际信任量表、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对905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自我表露、感知伴侣回应性、人际信任量、亲密关系满意度两两之间呈显著正相关;②自我表露显著正向预测亲密关系满意度,且感知伴侣回应性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③人际信任调节了感知伴侣回应性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相对于低人际信任的大学生情侣,感知伴侣回应性对高人际信任的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大。结论:大学生情侣自我表露通过感知伴侣回应性预测亲密关系满意度,并且人际信任调节了后半段路径。

关键词:自我表露,感知伴侣回应性,人际信任,亲密关系满意度


成人依恋对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有调节的中介模型
王美音 甘霖 黄子芹
1045893871@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探讨大学生情侣成人依恋对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影响以及人际信任的中介作用和感知伴侣回应性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亲密关系经历量表、人际信任量表、感知伴侣回应性量表、亲密关系满意度量表对90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①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呈现显著正相关,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分别与感知伴侣回应性、人际信任和亲密关系满意度呈显著负相关;感知伴侣回应性和人际信任分别与亲密关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人际信任和亲密关系满意度呈显著正相关。②依恋焦虑负向预测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度,且人际信任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伴侣回应性调节了人际信任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相对于低感知伴侣回应的大学生情侣,人际信任对高感知伴侣回应性的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正向预测作用更大。③依恋回避负向预测大学生亲密关系满意度,且人际信任在其中起部分中介作用,感知伴侣回应性调节了人际信任与亲密关系满意度的关系。在低感知伴侣回应性的大学生情侣中,人际信任对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预测作用不显著;在高感知伴侣回应性的大学生情侣中,人际信任对大学生情侣亲密关系满意度的有预测作用显著。结论:大学生成人依恋通过人际信任预测亲密关系满意度,并且感知伴侣回应性调节了后半段路径。

关键词:成人依恋,感知伴侣回应性,人际信任,亲密关系满意度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7:10

地点:集美厅2F

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在正念教养与小学生问题行为之间的中介作用
申奥文 高雯* 梁思雨 魏建华
gaowen@l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正念教养并非是让父母及其子女进行正念冥想,而是将正念的理念应用于父母教养实践,使得父母以关注此时此刻、非判断性接纳、慈悲与同情的态度与子女进行亲子互动。最近10年的研究认为,正念教养是一种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有助于促进亲子关系、减少子女的问题行为。然而,以往研究较多关注特殊儿童或青少年的父母的正念教养,关注正念教养对子女心理健康的作用,较少面向正常儿童的家长、关注正念教养对父母的改变。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正念教养与小学儿童问题行为的关系以及父母情绪调节策略在二者之间的中介作用。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和问卷调查法,对554 名1-6年级的小学生家长进行了两次测量,考察了父母的正念教养、情绪调节策略(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自我同情)及其子女的问题行为(内化问题和外化问题)。对横断数据和纵向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1)父母正念教养行为越多,子女的问题行为就越少;但是,子女的问题行为越多,父母的正念教养行为也越少;(2)父母的正念教养可能通过增加父母的认知重评和自我同情来改善了亲子互动,从而减少了子女的问题行为;表达抑制的中介作用不成立。基于以往研究,本研究还研制了一些正念教养活动。这些结果为小学生的父母养育实践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指导,也为儿童问题行为的家庭治疗、父母教养方式和亲子关系的团体辅导提供了干预措施。

关键词:正念教养,问题行为,自我同情,认知重评,表达抑制


敌意归因在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与幼儿攻击行为之间的
中介作用及其性别差异
崔娇 高雯*方臻
gaowen@l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以往研究发现,母亲的专制型教养行为(包括体罚、言语敌对和心理控制)会增加幼儿的身体攻击和关系攻击。然而,父亲的家庭地位和攻击性在总体上要高于母亲。从家庭系统和父母联合养育的角度来看,应当把父亲也纳入研究之中。其次,根据社会信息加工模型理论和一般攻击模型,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可能通过幼儿敌意归因间接影响攻击行为,而且还可能存在性别差异。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父亲与母亲的专制型教养行为的总体性和差异性对幼儿攻击行为的影响,以及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和性别的调节作用。采用问卷法,对40-68个月的385名幼儿及其父母和教师进行了调查。采用结构方程模型对数据按照性别进行分组拟合检验。结果表明,(1)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的总体水平越高,幼儿的攻击行为越多,没有性别差异。(2)工具型敌意归因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关系型敌意归因的中介作用不成立,男孩女孩都是如此。这也与幼儿的认知水平和社会性水平相对较低有关。(3)父母专制型教养行为的差异性会影响女孩的关系攻击,工具型敌意归因也在二者之间发挥中介作用。这个结果表明父亲专制型教养行为比母亲专制型教养行为更多,女孩的工具型敌意归因和关系型攻击行为就越多,说明父亲比母亲采取更多的专制型教养行为会对女孩的影响更大。这些结果为儿童攻击行为的家庭治疗和亲子关系团体辅导提供了实证依据和理论框架。

关键词:专制型教养行为,敌意归因,攻击行为,性别差异,一般攻击模型


亲子关系对高中生抑郁焦虑倾向的影响:父母教养行为的中介作用
许睿1 张宇驰2 贾继超1 方晓义1*
fangxy@bnu.edu.cn
(1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
(2江苏师范大学智慧教育学院)

摘要:高中阶段是个体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的高发期。大量研究探讨了亲子关系对学生抑郁焦虑倾向的影响,并呼吁未来研究关注这一影响过程的机制。研究将基于亲密进程理论和相关实证研究,考察父母积极教养行为与消极教养行为是否在亲子关系和高中生抑郁焦虑倾向关系中起中介作用。研究以211对高中生及其家长为被试,在T1和T2两个时点收集数据(间隔6个月)。家长报告亲子关系和教养行为,学生自我报告抑郁焦虑倾向。结果发现:T2积极教养行为在T1亲子关系和T2抑郁倾向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在T1亲子关系和T2焦虑倾向关系中起部分中介作用;T2消极教养行为在T1亲子关系和T2抑郁、焦虑倾向关系中的中介作用均不显著。研究启示:良好的亲子关系有助于父母采取更积极的教养行为,而积极教养行为进一步缓解高中生的抑郁焦虑倾向;干预研究和教育实践更应着眼于改善父母的教养行为。

关键词:教养行为,亲子关系,抑郁焦虑倾向,高中生


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自尊的中介作用
李婷 麻彦坤 高依婷
1148349388@qq.com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近年来,网络偏差行为在网络上频频发生,严重侵蚀着互联网的生态健康并损害着广大网民的身心健康。有研究发现,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向预测青少年的网络偏差行为,但较少研究探讨其背后的作用机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和溢出假说,本研究构建了一个中介模型,拟考察父母心理控制对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影响以及自尊在其中的中介作用。通过父母心理控制量表、青少年网络偏差行为量表和自尊量表(SES)对521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网络偏差行为与父母心理控制显著正相关;网络偏差行为与自尊显著负相关;自尊与父母心理控制显著负相关。(2)父母心理控制不仅之间正向预测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还通过自尊的中介作用间接预测网络偏差行为。总之,本研究从自尊的视角探讨了父母心理控制与大学生网络偏差行为的关系,自尊的中介作用揭示了父母心理控制对网络偏差行为影响中个体特质的作用,同时验证了生态系统理论和溢出假说。此外,研究结果也为我们重视父母的教养方式以及如何减少大学生的网络偏差行为提供了一些启示。

关键词:网络偏差行为,父母心理控制,自尊


父母正念教养与子女问题行为的相互影响及其中介因素:一项短期追踪研究
申奥文
884360107@qq.com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家长正念教养是一种温暖、积极的教养方式。已有研究认为,父母的正念教养会对子女的问题行为产生积极的影响作用。本研究旨在考察小学生父母的正念教养与他们问题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哪些因素的中介作用。通过采用短期纵向研究设计和网络问卷调查法,在大连市调查了554名小学生家长,分两次测量了父母的正念教养、认知重评、表达抑制和自我同情,以及小学生的两种问题行为(内化问题、外化问题)。使用潜变量多重中介模型和交叉滞后回归分析等统计方法,本研究发现,(1)父母正念教养对子女问题行为具有负向预测作用;(2)在两次测量中,父母表达抑制在父母正念教养与子女问题行为之间不发挥中介作用;(3)在第一次测量中,父母认知重评在父母正念教养与子女问题行为之间均发挥中介作用;(4)第一次测量的父母正念教养显著预测第二次测量的父母正念教养,第一次测量的子女两种问题行为显著预测第二次测量的子女两种问题行为。(5)第一次测量的子女的内化问题对第二次测量的父母正念教养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横向和纵向数据的统计结果均表明,在中国,父母正念教养对子女问题行为具有积极的影响;父母的正念教养可以通过父母的自我同情来减少子女的问题行为。这些结果在教养方式上给父母提供了的指导意见,为父母提供了更好的教养建议,也丰富了家庭治疗的涵义,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关键词:正念教养,问题行为,中介模型,交叉滞后,追踪研究


父母教养方式对职中生忍受不确定性的影响:交往焦虑的中介作用
李思明
1063354421@qq.com
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摘要
目的:探讨职中生父母教养方式、忍受不确定性和交往焦虑间的关系,以及交往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忍受不确定性(IUS)之间所起的作用。方法:基于线上问卷调查,采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交往焦虑量表以及无法忍受不确定性量表,调查了恩平市492名在校职中生。结果:(1)职中生在各个变量间的测试都处于中等水平,男性的忍受不确定性水平显著比女性职中生高;女性职中生的交往焦虑水平比男性职中生高;(2)相关分析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忍受不确定性呈显著正相关,与交往焦虑呈显著正相关,交往焦虑与人手不确定性呈显著正相关;(3)交往焦虑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忍受不确定性之间起中介作用。

结论:父母教养方式可通过交往焦虑的中介作用间接正向预测职中生的忍受不确定性。

关键词:职中生,父母教养方式,无法忍受不确定性,交往焦虑


父母教养投入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未来结果考量的中介与同伴侵害的调节效应
冯雪珂1 王林欣1 林晓琦1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摘要:父母教养投入作为父母教养的核心内容,是指父母教养子女的过程中,为了促进孩子健康发展而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投入。根据家庭系统理论的观点,积极的教养投入有助于形成良好的亲子关系,是预防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的重要保护因素。为检验未来结果考量在父母教养投入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间的中介效应以及同伴侵害的调节效应,本研究对431名青少年(其中男生218人)的父母教养投入、未来结果考量、同伴侵害和网络游戏成瘾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路径分析进行数据处理。结果显示:(1)在控制人口学变量后,父母教养投入可显著负向预测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B = -.03, SE = .02, 95%CI = [ -.064, -.003]);(2) 父母教养投入还可通过考虑未来因素CFC-F(效应值 = -.01, SE = .01, 95% CI = [-.026, -.005])间接影响青少年的网络游戏成瘾;(3) 更重要的是,同伴侵害显著调节了CFC-F在父母教养投入与青少年网络游戏成瘾间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高同伴侵害水平(效应值 = -.01, SE = .01, 95% CI = [-.020, .000]),家庭教养投入通过CFC-F间接抑制青少年网络成瘾在低同伴侵害条件下更显著(效应值 = -.02, SE = .01, 95% CI = [-.040, -.008])。由此可见,父母教养投入越高的孩子越倾向于着眼未来、抵制诱惑,从而降低了网络游戏成瘾所带来的风险,且积极同伴关系的建立更有助于增强这一效应。因此,加大父母教养投入和提升良好同伴关系是预防和降低青少年网络成瘾的双重保护因素。

关键词:父母教养投入,网络游戏成瘾,未来结果考量,同伴侵害,青少年


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量表的编制及其初步应用
王龙 郭明春*
mingchun.guo@foxmail.com
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中国社会历来重视儿童的教育。实证研究表明,中国父母更强调孩子的学业成就,而且对孩子有更高的学业期望。我们认为,这可能导致他们在学业领域的教养行为与一般领域的存在不同。因此,本研究主要关注小学儿童父母在学业领域的教养问题。首先,我们提出了父母学业教养的概念;其次,基于文献梳理和开放性问卷调查,编制了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量表。随后,通过向1400名1-6年级小学儿童的家长和318名4-6年级的小学儿童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对量表的信效度进行检验。最后,我们通过分层回归进一步探讨了父母学业教养对小学儿童心理健康的独立影响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量表》由父母情感温暖、父母消极情绪、父母行为控制、父母心理控制和父母自主支持5个维度构成。新编量表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测量小学儿童父母学业教养行为的有效工具。(2)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和一般领域的父母教养行为后,父母学业教养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有独立的影响。具体而言,父母情感温暖、父母行为控制和父母自主支持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父母消极情绪和父母心理控制对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关键词:父母学业教养; 小学儿童; 学习行为;心理健康


**Chinese Parental Socialization Goals and Behaviors for Child Appreciation, Parental Own Appreciation, and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 Appreciation: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tudy **
Yu Chen1, Zeyang Zhao2, Yue Liang3, Hongjian Cao4, Nan Zhou5
cyueve@qq.com;zzybnu@163.com
Universityliangyue1989@gmail.com; caohongjian1020@gmail.com
nanzhouchina@gmail.com
1,2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Counsel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3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4 Institute of 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5 Department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nd School Counseling, Faculty of Education,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Abstract: Feeling appreciated of something refers to when receiving benefit from the benefactor, the beneficiary acknowledges the benevolent intention of the benefactor and feels a positive emotional connection to it (Adler & Fagley, 2005), which relates to individual’s positive developmental outcomes over time (e.g., Bono et al., 2012; Froh et al., 2010; Hussong et al., 2021).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ld appreciation have been widely shown to be primarily shaped by parental relevant specific socialization practices (e.g., instruction and encouragement to express appreciation; Bono & Odudu, 2016; Hussong et al., 2018; O’Brien et al., 2018), but the specific mechanisms underlying this association remains inadequately understood, especially among non-Western samples. Also, prior studies mostly conflated the definition of gratitude and appreciation. As Roberts (2004) pointed out, “if we are going to have a science of something, we had better have a pretty clear idea what that thing is and be careful not to confuse it with other things that may be little bit like it” (p. 65).After controlling for child’s gender and age, parental education and marital status, and family income at baseline, this study examined three different models. As shown in Figure 1, parental socialization goal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1 positively related to parental socialization behavior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2 (β = .203, p = .003), which, in turn,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to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3 (β = .140, p = .054). Then, this study proceeded to including parental appreciation in the model to simultaneously examining both the modeling and socialization processes for child’s apperception (Figure 2).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parental socialization behavior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2 no longer served as a mediator linking parental socialization goal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1 and child’s appreciation at Wave 3 (B = .023, S.E. = .019, 95% CI [-.001, .060], β = .018), indicating that parental role modeling played a more salient role when socializing child’s appreciation. Furthermore, this study included parental and child’s virtuous gratitude into the model (Figure 3) to provide evidence for the distinctiveness between appreciation and virtuous gratitud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parental appreciation at Wave 2 positively and directly related to both child’s appreciation (β = .147, p = .043) and virtuous gratitude (β = .169, p = .019) at Wave 3, respectively, whereas parental virtuous gratitude was not, showing that the construct of appreciation and virtuous gratitude overlap with each other, but they are distinct concepts. Overall, the findings provide implications for practitioners and educators aiming to develop effective interventions for child’s appreciation in Chinese cultural context, highlighting the importance of parental modeling when socializing child’s appreciation. For instance, when children are present, parents can deliberately express their appreciation for benevolence they received from benefactors, for a natural beauty, or for nice things they have in life. Moreover, the findings also shed light o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ppreciation and virtuous gratitude. Reciprocity is essential to the definition of virtuous gratitude, and thus, those who fail to reciprocate their benefactors are likely to be labeled as ingratitude (Navarro & Tudge, 2020). Therefore, when no reciprocity occurs or attempts to occur, appreciation would rather not be regarded as gratitude, especially when parents aim to promote child’s appreciation.

Key words: appreciation, parental socialization, virtuous gratitude, Chinese children


郊区学校优等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其父母教养行为:一项质性研究
何佳瑛1 郭明春1 吴佳璐1 王欣怡2
mingchun.guo@foxmail.com
(1福建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2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本文旨在了解郊区类小学优等生的学习自主性及其父母教养行为,以期为促进小学儿童学习自主性的父母教养干预提供参考。本文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对福州市两所郊区小学25位4-5年级的优等生(学习成绩在班级均分一个标准差以上)的父亲或母亲进行了访谈,使用主题分析法对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大部分家长报告无须提醒或催促,孩子能自觉完成家庭作业;一半以上孩子有自主阅读习惯。受访父母都很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在孩子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他们会在校内外、网络上尽力搜寻相关学习资源,协助孩子顺利完成学习任务;当孩子的学习行为或学业成绩不尽如人意时,他们多采用讲道理的方式沟通,并对孩子的反应保持觉察,能给出适当的回应;他们中多数具有较高的自省能力,关心孩子的心理需求,强调弹性的学习目标,拥有符合实际的期待,倾向于采用权威型的家庭教养方式。然而,近半数家长报告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成为孩子自主学习的主要障碍,对此多数家长实践有效的方式是行为控制,严格限制孩子面对电子屏幕的时间。在关于学习自主性的认识方面,所有家长都认为学习自主性十分重要,但多数对“如何促进孩子学习自主性”的有效做法表示不得要领,常依赖于督促、监督和控制。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在现有资源和环境背景下小学优等生家长的教养行为,为针对相关人群促进小学儿童自主学习的父母教养干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郊区学校,小学儿童,学子自主性,父母教养行为


父母缺失监管使青少年更爱冒险:自我控制的中介和学校氛围的调节效应
王林欣1 窦凯1* 程丹俐1 王玉洁2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

摘要:父母缺失监管是造成青少年偏爱冒险的风险因素,但关于父母缺失监管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的内在机制及保护因素还缺乏足够的证据。基于自我控制理论、生态系统理论和风险缓冲模型,本研究采用纵向追踪设计(共3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对广州市491名青少年(男生260名)的父母缺失监管(T1)、自我控制(T2)、学校氛围(T1)和冒险行为(T1/T3)进行调查,并提出了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结果发现:(1) 在控制了人口学变量、冒险行为基线后,父母缺失监管(T1)正向预测青少年冒险行为(T3; B = .09, SE = .03, p = .001, β = .22);(2) 中介模型与数据拟合良好(χ2 = 18.351, df = 8, p = .019; RMSEA = .051, CFI = .953, SRMR = .026),自我控制(T2)在父母缺失监管(T1)和青少年冒险行为(T3)之间发挥中介作用(B = .01, SE = .01, 95% CI = [.002, .027], β = .03)。(3) 学校氛围(T1)显著调节了自我控制(T2)在父母缺失监管(T1)与青少年冒险行为(T3)间的中介效应,即父母缺失监管通过自我控制间接影响青少年冒险行为仅在高水平学校氛围条件下显著(效应值 = .02, SE = .01, 95%CI = [.002, .035]),而在低水平学校氛围条件不显著(效应值 = .01, SE = .01, 95% CI [.001, .020])。据此推测,高父母缺失监管可能不利于青少年发展出较高水平的自我控制能力,这可能是导致青少年偏爱冒险的重要原因。而学校氛围作为一个保护因素,能缓解父母缺失监管的不良影响,减少青少年从事冒险行为的概率。基于上述发现,设法提高父母对于孩子的了解与监督是预防和干预青少年冒险行为的有效途径;同时,建设积极的学校氛围也有助于缓解高父母缺失监管的青少年冒险行为的风险。

关键词:父母缺失监管,自我控制,学校氛围,冒险行为,青少年

分会场四 2021年7月19日-7月21日(三天)
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00

地点:海湾厅2F

叙事疗法在家庭和儿童青少年咨询中的应用
李明
北京林业大学
简介:叙事疗法是发源于澳大利亚的后现代代表疗法。目前叙事疗法已经是国际临床和应用心理学界的一种新兴主流疗法。该疗法主张把人与问题分开;主张每个人都以成为自己生活的专家,成为自己生命故事的主人;主张充分发挥每个人在面对困境时的主动性。这是一种高度尊重来访者,不问责,不评判,不过度病理化的疗法。该疗法在儿童青少年咨询和家庭治疗领域具有非常广泛的应用。本工作坊将系统介绍叙事疗法的基本原则,然后在此基础上结合案例介绍它在婚姻家庭咨询和儿童青少年咨询中的应用。介绍叙事疗法的核心技术,及其在婚姻家庭和儿童青少年咨询过程中的应用技巧。涵盖夫妻冲突调解、儿童常见发展困扰、学生拒学厌学等领域。

关键词:叙事疗法,夫妻冲突调节,儿童青少年,拒学厌学

分会场三 2021年7月19日-7月21日(三天)
上午9:00-12:00
下午14:00-17:00

地点:敬贤厅2F

情绪聚焦的家庭治疗方法(EFT)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简介:认知行为疗法认为人们改变了不合理的想法,情绪和行为就会改变,但是在关系治疗中却发现,当人们被情绪控制的时候,难以改变自己的想法,即使改变也是非常痛苦的感受;而情绪聚焦的疗法(Emotion-Focused Therapy)则通过先接触情绪与来访者建立情绪联结,进而深入来访者依恋需求和内在自我,在改变不良互动模式改变的基础上促进夫妻、亲子的积极互动,其表层情绪和深层情绪的区分是对情绪的最好理解。EFT借助倒“8”字的互动模式,采用反映当下的互动过程、情绪重组与加深、编排新舞步、处理新接触、整合与巩固 5步法,使用同理反映、同理肯定、同理唤起、加强凸显等情绪方法进行治疗,治疗时间短且效果持久,EFT发展者Johnson的研究表明很多来访者5年之后的婚姻质量比刚刚做完治疗还要更好一些。本次工作坊的主要内容包括:EFT的情绪理论与互动模式的识别、EFT互动模式下的深层情绪与依恋需求、打破不良的互动模式与建立良好的互动模式、EFT的治疗方法与步骤、EFT案例的技术与步骤解读、EFT治疗演练与分享等。

关键词:情绪聚焦疗法(EFT),依恋需求,互动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