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

特邀报告一

2021年7月17日上午 9:15-10:05

地点:集美厅2F

Technology and Family Therapy:
What’s Happening and What to Monitor?

科技和家庭治疗:进展与要点

Shelley A. Hanson

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学会主席
Abstract: Family therapy delivery services have changed rapidly and dramatically. Most changes were born out of necessity and now questions linger about what should continue and what are the consequences of those changes? We will explore some of these changes and their impact on family therapists and their clients.

Key words: technology, family therapy, change

2021年7月17日上午 10:10-11:00

地点:集美厅2F

Gottman Method Couples Therapy: Latest Developments in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and in Working with Comorbidities

Gottman模式的伴侣咨询:在关系评估和各种并发症治疗方面的最新进展

Robert Navarra
美国Gottman研究中心

Abstract: An international study by Drs. Julie and John Gottman of over 40,000 couples beginning therapy provides important insights into the problems couples are experiencing and what they need in therapy. The data indicated that couples beginning therapy are at significantly high levels of distress, presenting with comorbidities, and at great risk for divorce. New state-of-the art technology, developed by Affective Software in collaboration with the Gottman Institute now offers clinicians a telehealth platform utilizing a multidimensional approach in assessment with automated reports created for the clinician and couples. A review of this techn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offers new possibilities for future directions in treatment.

Dr. Navarra also teaches a relational approach to helping couples with comorbidities. The “Couple Recovery Development Approach” (CRDA), is based on his original research on couples impacted by an addictive disorder. This systemic perspective emphasizes support for each partner as well as for the relationship impacted by any serious medical or mental health disorder. Dr. Navarra reviews four interventions clinicians can utilize when addressing comorbid disorders in couples therapy.

Key words: couples, relationship assessment, comorbidities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7:10
地点:集美厅2F

求助家庭的心理游戏分析
田宝 宋坤
tianbao65@126.com
首都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心理游戏是人际交互作用分析学(Transactional Analysis,简称TA)研究的热点,是重复发生的无意识的带来消极后果的人际模式,玩家觉察不到互动的其它选择(James,2021)。国外的心理游戏研究大多集中在心理游戏的命名、内涵和发生机制上,缺乏对具体情境中心理游戏的分析。国内本土化的心理游戏研究尚无文献可考。心理游戏在家庭中代代相传,不同文化背景玩的游戏也不相同(Berne,1964)。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求助家庭的游戏类型和具体过程,丰富中国家庭治疗的理论和技术。

采用质性研究方法,按照强度取样和信息饱合原则选取BTV《谁在说》栏目中的22个家庭案例作为分析对象;对22个家庭所玩的心理游戏进行类属分析,对所玩心理游戏命名,并得到心理游戏的种类;情境分析按照“心理游戏名称”、“心理游戏简介”、“对话呈现与游戏公式分析”的顺序(李钥,2014)。在“对话呈现与游戏公式分析”中,根据Berne(1964)的G公式分析家庭的游戏过程,“反应阶段”使用Berne的暖昧沟通图分析,“转换阶段”使用Karpman的戏剧三角形分析,“结局”通过扭曲及心理地位分析对玩家的影响。
研究结果发现求助家庭中的心理游戏有:家庭暴力、叛逆、撒谎、猜疑、指责、第三者、离婚、房产、翻旧账、溺爱、挑毛病等十一种;前七种心理游戏是在求助家庭中更频繁出现的游戏;对每种心理游戏的过程进行了结构化的呈现。

关键词:心理游戏,游戏特征,质性研究


艾丽丝·门罗笔下青少年女性的自我同一性构建
葛灵如
739266527@qq.com
华东师范大学心理与认知科学学院

摘要:艾丽丝·门罗的作品向来以细腻刻画人物的心理活动而著称,同时,作为女性作家,她一直以独特的视角关注青少年女性的成长及其家庭环境。在门罗的笔下,青少年尤其是女孩们的形象丰富多变,各具特色。通过书写她们的人生经历,门罗将女性成长、婚姻家庭等主题的多元化充分表现,并结合自身的领悟和感受,谱写出一首首人生之歌。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自我同一性的确立是个体成长过程中的重要环节。随后,马西亚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要从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衡量个体自我同一性的构建。本文以埃里克森、马西亚等人研究发展的“自我同一性”的概念为理论基础,对门罗笔下的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与心理活动进行探究,通过深入分析小说中的典型人物经历的困境与蜕变,从个体差异、家庭、社会等角度依次探索造成青少年同一性构建差异的原因,并结合当前社会关注的“开放三胎”等热点话题,从自我同一性构建的角度更进一步解读门罗的作品,以期获得关于女性自我成长、婚姻家庭的重要启示。

关键词:自我同一性,艾丽丝·门罗,女性主义,个人成长,婚姻家庭


家庭和叙事心理治疗在大学生哀伤辅导中的个案应用
丁兰艳1*宋宝萍2 魏萍3王博韬4
lyding@xidian.edu.cn
(1,2,3,4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中心)

摘要:本文以一位因亲人离世而无法正常学习和生活的大一女生为例,介绍了家庭治疗和叙事疗法在哀伤辅导中的运用。家庭治疗和叙事疗法的关注点虽有不同,但在帮助来访者整合内部冲突、增强自我价值感和改善家庭关系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咨询师首先采用了叙事疗法,帮助来访者进行哀伤辅导,逐步释放压抑已久的委屈,减轻悲伤、绝望和被抛弃的负面情绪。同时,本案例采用了家庭疗法,帮助来访者认识家庭结构和家庭成员的互动模式,理解不同代际间的家庭成员在看待问题的角度、处理问题的模式方面的差异,以及代际矛盾产生的原因。解决来访者与妈妈的情感冲突,强壮自我认同,与母亲建立更深层次的情感连接。本案例通过叙事心理治疗鼓励来访者与问题抗争,同时采用家庭治疗探索问题所根植的家庭关系网,二者有效结合,使来访者症状明显缓解,自伤自杀意念消除,自我价值感提升,家庭关系得到改善,恢复正常生活和学习,完成了预期的咨询目标。本案例成功地对大学生进行了哀伤辅导,为心理咨询和心理辅导实践提供参考意义。

关键词:家庭治疗,叙事疗法,哀伤辅导,亲人离世,大学生


系统脱敏法改变高中生学校恐怖症的案例分析
于岩
yuyan861207@163.com
苏州领科海外教育学校心理咨询中心

摘要:通过使用系统脱敏法和认知想象疗法改善由学习引起的学校恐怖症的个案为例。通过搜集、整理来访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对来访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鉴别诊断,与来访者协商,共同制定心理咨询目标与方案,开展咨询并对咨询效果进行对比评估。心理咨询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共情、解释、认知疗法指导等各种心理咨询技术,对求助者心理与行为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先采用系统脱敏疗法引导来访者在行为上进行改善,后续采用认知疗法对其不合理信念进行探讨,促其改变不合理信念和减缓心理压力,重新接纳自己,进而习得新的行为和合理情绪,帮助其改变状况。经咨询前后的问卷数据结果对比和访谈评估,咨询效果显著。

关键词:系统脱敏法,高中学生,案例分析

2021年7月18日下午 14:00-17:10

地点:集美厅2F

组织公正对教师职业倦怠的影响:教学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李恬 陈晓云 徐碧波*
18811494809@163.com
湖北大学心理学系

摘要:教师职业倦怠是指教师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不利于教师积极主动工作及身心健康。本研究基于资源保存理论,探讨组织公正感(程序公正感和人际公正感)与教师职业倦怠的关系,以及教学效能感的中介作用。以244名在职中小学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法对中小学教师进行调查,结果表明:(1)程序公正感和人际公正感与教师职业倦怠呈显著负相关;(2)教学效能感在程序公正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起中介作用;(3)教学效能感在人际公正和教师职业倦怠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因此,应关注学校内决策过程中的程序公正,以及校内领导与教师互动过程中的人际公正,通过使教师感知到更高的组织公正感增强其教学效能感,进而减轻教师职业倦怠程度。
关键词:中小学教师,程序公正,人际公正,教学效能感,职业倦怠


让积极心理学为生命教育保驾护航!
唐恩厚
871052201@qq.com
西安市灞桥区纺织城小学

摘要:近几年,特别是后疫情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呈高发态势,如:小学生的厌学逃学、迷恋网瘾;中学青春期学生的叛逆早恋、成年的“内卷”和“躺平”“佛系”工作生活心态等消极心态明显增多,特别是人们物质生活水平越来越好,心理问题貌似愈发严重,特别是我们每次看到手机新闻中有关小学生自杀事件报道,更让我们感觉到心理学和我们人人相关,此外,无论从事何种工作,我们首先为人父母,如何让孩子们生命成长、快乐体验,幸福人生,积极心理学功不可没!
多年来,积极心理学专家团队呼吁:学术界不仅要关注人们身体疾病,更要重视人们的心理疾病,同时也要关注我们个体生命成长的生活环境;不仅要面对出现问题是会“把脉开药”,也要做好常见心理问题的产生预防,更要努力构筑生命成长的疏导干预防火墙。作为一种不同于传统心理学的研究学派,我们学校近年的教学实践证明:积极心理学已经在中小学心理健康,特别是生命教育领域彰显出独特影响!

中小学生命教育绝不是到了孩子们出现“自杀”事件才知道要重视和开展相关教育工作!众所周知,对于人类个体而言,生命的成长更多依靠的是一种心态或者信仰!做一件事,要有宏观理论也要有微观举措,比“各级重视”更重要的是快速推出“务实、高效、易做”的好方法和如何做,中小学生命教育要向当前国家重视体育课、重视“思政课”实践力度学习!当前的政府学校家长在“三位一体、多方参与干预”的全员参与理念引领下,各级教育部门的相关文件会议频繁召开,但实际效果收效并不大,每天新闻都有各种“青少年心理悲剧”发生的新闻报道!究其原因,这不是一个“孩子自杀就是有问题”这么简单的浅表性问题,这一定需要教育职能部门积极关注、实际调研、总结研究拿出切实可行的出具相关政策,同时让更多的心理工作者深入到第一线,专业系统的解决青少年的各种心理问题,研究总结出体系的教师学生教材,国家更要在政策上给予倾斜,让更多的学校老师和家庭父母懂得如何培养心理健康的孩子,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学校如何更好的协调家校共育,每一位教育工作者也应该系统学习心理专业知识并掌握实操技能,更有效的帮助我们的青少年。

可喜的是,我们陕西省教育厅已经在2020年秋季开学让《生命教育》教材走进小学生课堂!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积极心理学研究范围可以助力我们青少年教育工作者了解中小学生生理机能发育,关注各个年龄段心理状态变化,给予正确且科学的指导,向生命更美好的方向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很多中小学生心理问题特点复杂,而且好多孩子心理问题呈多样性、复杂化,主要表现有情绪失控、强迫行为、暴力攻击、自伤轻生、言行怪异、自我封闭不与老师同学交流等,而且呈现低龄化趋势,有严重心理问题、需就医的学生并不罕见。

本文作者将从最直接的25年学生教学接触和心理咨询实践中剖析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案和应对策略。

关键词:心理健康,生命教育,社会发展


直升机教养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消极作用及其保护和危害因素
徐泳琦 高雯* 孟令丹
gaowen@I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直升机教养主要指父母过度干涉成年子女的生活、学业、人际等诸多方面,犹如直升机一般盘旋在子女周围。这与成年初显期(emerging adulthood)这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有关,旨在探讨家庭分化过程和成年子女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升入大学往往是年轻人进入成人初显期、开始调整亲子关系的一个起点。然而,近年来中国大学生家长出现越来越多的直升机教养行为,往往与大学生的心理问题或障碍有关。因此,本研究旨在考察直升机教养对大学生学校适应的作用及其保护或危害因素。这也有助于探讨直升机教养的作用是否存在文化差异。随机选取一所大学的两个学院进行问卷调查,最终获得392名大一新生的有效数据。结构方程模型拟合检验的结果显示:(1)父母的直升机教养行为显著负向预测大学生的学校参与和同伴关系,显著正向预测心理压力;(2)自主性在直升机教养与学校适应之间的中介作用成立;(3)权利感能够减少直升机教养对自主性的影响;(4)父母失败心态能够正向预测直升机教养,间接影响子女自主性和学校适应。这些结果表明,父母直升机教养行为越多,成年子女的学校适应就越差,自主性在其中发挥了中介作用。子女的非剥削性权利感越高,他们受父母过度干涉的消极影响会越小。认为失败有害的父母会努力帮助子女在大学里避免失败,从而表现出更多的过度干涉。这些发现有助于父母改变教育理念和过度干涉行为,促进大学生的亲子关系和学校适应,为高校心理咨询师和家庭治疗师提供研究依据和理论指导。

关键词:直升机教养,学校适应,自主性,权利感,父母失败心态


**直升机教养对大学生学业倦怠的影响及其中介和调节因素:
一项短期纵向研究**
刘钰婷 高雯* 于艾卉 孟令丹
gaowen@Innu.edu.cn
辽宁师范大学心理学院

摘要:直升机教养的本质是一种过度教养,与初显期成年人的适应水平呈负相关。本研究采用纵向研究设计,进一步考察直升机教养对初显期成年人的学业适应的作用及影响因素。这是因为最近20年来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更多的中国父母希望子女在大学毕业之后能够获得更高的学位。甚至一些父母在子女刚结束高考、进入大学之后就要求他们准备考研。对成年子女学业规划的过度干涉可能会导致大学生的自主性和应对效能感较低、依赖性较高,进而导致他们较差的学业适应。而子女的权利感可能在上述关系中发挥一定的调节作用。本研究以470名大学生为样本,在进入大学后的第2个月(T1)、第4个月(T2)、第14个月(T3)进行了三次追踪测量,最终获得了368名被试的完整有效数据。使用Mplus 8.3,进行有调节的多重中介模型拟合检验。结果显示,直升机教养(T1)对大学生学业倦怠(T3)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自主性(T2)、分离焦虑(T2)、应对效能(T2)均在直升机教养与学业倦怠之间发挥中介作用;权利感(T2)对自主性、分离焦虑与学业倦怠之间的关系有显著的负向调节作用。这些结果表明,入学最初感知到较多父母过度干涉的大学生,在入学三个月后的自主性和应对效能感都较低、分离焦虑更高,并且在一年以后也有更高的学业倦怠水平。拥有较高权利感的大学生可能与父母之间具有更清晰的边界、更多依靠自己去解决问题,从而较少受到父母过度干涉的影响。上述结果有助于学校心理咨询师、辅导员和其他教师改善大学生与父母之间的关系、减少他们的学业倦怠。

关键词:成人初显期,直升机教养,学业倦怠,自主性,应对效能,分离焦虑,权利感


**Perceived Stress and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Associated with Negative Affec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Chinese Undergraduates:
A Longitudinal Study**
Huihui Xu1, Xinyi Lai1#, Xue Yang2#, Chengjia Zhao1, Xiaolian Tu3, Nani Ding4, Yijun Lv5, Guohua Zhang1,6
lyj@wmu.edu.cn; zghcnu@wmu.edu.cn
(1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School of Mental Health,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2Center for Health Behaviours Research, JC 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Primary Care, Faculty of Medicine, The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ong, China)
(3Renji College,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4School of Public Health and Management,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5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6The Affiliated Kangning Hospital,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China)
Abstract
Background: As the COVID-19 pandemic has become a global public health crisis, perceived stress and smartphone use during the pandemic differs from that of normal time, which may trigger negative affect such as loneliness and boredom in undergraduates. Exploring the mechanisms between them is essential during the pandemic.
Methods: A three-wave longitudinal survey was conducted from December 2019 to December 2020 at six-month intervals in undergraduate students (N = 197, 58.9% female) in China. The participants completed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s in classroom settings.
Results: The levels of perceived stress and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fluctuated over time. In addition, a cross-lagged model showed that perceived stress significantly predicted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and negative affec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at T2 partially mediat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t T1 and negative affect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at T3 (indirect effect: β = 0.12, 95% CI: 0.04 to 0.07, p < 0.001).
Limitations: Selective bias might exist due to the convenience sampling. Generalization of our results needs to be cautious. Second, self-reported data might introduce reporting bias due to social desirability. Other types of negative affect (e.g., anxiety and depressed emotion) during the epidemic need to be considered in future studies.
Conclusions: In line with the Basic Psychological Needs Theory and the Compensatory Internet Use Theory,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may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explaining the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between perceived stress and negative affect. Interventions both to reduce negative affect and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during the COVID-19 pandemic in undergraduates are possible and necessary.

Key words: COVID-19, perceived stress, excessive smartphone use, negative affect, longitudinal relationships


父母参与和中学生学校适应的关系:亲子关系的中介作用
李乾锋
like77822@hotmail.com
北京师范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

摘要:青春发育期是青少年心理从幼稚转向成熟的一个重要过度期,内心充满了各种矛盾且十分敏感,易产生较多不良适应问题并影响学业。这一时期,父母教育非常重要。有效的父母参与可能有助于青少年在这一时期能良好适应学校环境,对孩子学业和身心发展起到促进作用。本文将探讨父母参与(包括亲子沟通和亲子活动)能否以及如何促进学生学校适应。本研究基于中国教育追踪调查大数据库中2013-2014学年初一学生数据(共10279人)及一年后的追踪调查(共 9449人)数据进行分析,探索了亲子沟通、父母陪伴等父母参与对初中一年级学校适应的影响作用及路径机制。研究发现:(1)父母参与程度越高,一年后孩子报告的在第一年学校生活中适应水平越高。即更多的亲子沟通和父母陪伴活动有助于初一孩子在学校环境中适应良好;(2)亲子关系是父母参与和孩子学校适应的中介因素。即亲子沟通和陪伴活动可以通过有效的促进亲子关系质量,从而使孩子能够更好的去适应新的学校生活。结果表明:构建和谐家庭关系,如通过父母在孩子成长教育中有效的参与来提升亲子关系,对青少年学校适应和身心健康发展尤为重要。良好有效的亲子互动需要家长主动参与到孩子的教育和培养当中。同时,父母在面对孩子时,要依据个体发展规律,除了孩子的学习问题,而应该涉及孩子全面的积极的成长等方面的内容,提升家长教育参与的质量,以此可促进亲子关系质量,为孩子在新的学校环境中适应和成长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帮助孩子更好的融入学校环境。

关键词:父母参与,亲子沟通,亲子活动,青少年学校适应


**负性生活事件与网络攻击行为:
道德推脱的中介和暴力环境接触的调节效应**
陈丽羽1 黎彦余1 张名琛1 林晓琦1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青少年心理与行为研究中心)

摘要:随着网络科技的迅猛发展,网络攻击行为成为一种新型的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他人进行有意图的攻击,由于网络匿名性和潜在性的特点,网络攻击可能会对他人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根据应激理论、挫折-攻击模型等观点,负性生活事件可能是加剧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重要风险因素,然而鲜有研究揭示这一内在机制。因此,本研究通过一项短期纵向设计(共3个时间点,间隔3个月)对广州市 569 名大学生的负性生活事件(T1)、道德推脱(T1/T2)、暴力环境接触(T3)和网络攻击行为(T1/T2/T3)进行测查,以检验道德推脱在负性生活事件与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以及暴力环境接触的调节效应。结果发现:(1) 负性生活事件、道德推脱、网络攻击行为和暴力环境接触之间显著正相关(r = .14 ~ .41, ps < .01);(2) T1负性生活事件(效应值 = .040, 95% CI = [ .017, .063])可显著正向预测T3网络攻击行为,且T2道德推脱在二者间的中介效应显著(效应值 = .01, 95% CI = [ .001, .002]);(3) T3暴力环境接触显著调节了T2道德推脱在T1负性生活事件与T3网络攻击行为间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低暴力环境接触(效应值 = .006, 95% CI = [ .001, .002]),T2道德推脱对T3网络攻击行为的正向预测在高暴力环境接触大学生中得到增强(效应值 = .012, 95% CI = [ .001, .030])。据此推测,道德推脱是负性生活事件刺激下大学生实施网络欺凌的心理机制,且频繁接触暴力环境会增强道德推脱对网络攻击的促进效应。基于上述发现,培育大学生面对压力事件时的积极心态,营造良好的学校、社会环境,是预防和干预大学生网络攻击行为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负性生活事件,网络攻击行为,道德推脱,暴力环境接触,大学生


领导者越仁慈,员工越愚忠?仁慈领导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机制
蒋锁1 李旭仪1 林晓琦1 王玉洁2 窦凯1*
psydk@gzhu.edu.cn
(1广州大学教育学院)
(2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

摘要:仁慈领导作为东方文化背景下产生的独特领导方式之一,普遍存在于中国企业之中。以往研究表明,仁慈领导对下属的“施恩”可能会导致员工陷入给领导“报恩”与满足组织利益的两难境地,进而可能导致员工为维护组织及成员的利益而从事违背社会道德规范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这虽然有利于企业的短期快速发展但却可能损害组织的可持续发展。那么,仁慈领导究竟如何影响员工的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工作满意度是一种职场心理状态,反映了员工对自己所从事的工作的评价倾向,根据社会交换理论的观点,工作满意度可能会中介仁慈领导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影响,且会受到工作家庭冲突的调节。为检验这一假设,本研究在两个时间点(间隔2周)对华南地区22家企业共384名(183名男性)员工的仁慈领导(T1)、工作家庭冲突(T1)、工作满意度(T2)和亲组织不道德行为(T2)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1) 仁慈领导与工作满意度(r = .44, p < .001)、亲组织不道德行为(r = .22, p < .001)呈显著正相关,与工作家庭冲突呈显著负相关(r = -.21, p < .001);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家庭冲突呈显著负相关(r = -.40, p < .001),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呈显著正相关(r = .29, p.001);(2) 工作满意度在仁慈领导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间的中介效应显著(effect = .08, 95 %CI = [ .030, .133]);(3) 工作家庭冲突显著调节了工作满意度在仁慈领导与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中介效应,即相比于工作家庭冲突低的员工(Indirect effect = .04, 95 %CI = [ .013, .095]),仁慈领导通过工作满意度对亲组织不道德行为的间接影响在工作家庭冲突高的员工中更显著(Indirect effect = .09, 95 %CI = [ .039, .157])。由此可见,当员工家庭与工作冲突处于较高水平时,仁慈风格领导的关怀会提高个体的工作满意度,但也导致下属为回馈领导而做出维护组织而违背道德的行为。这启发仁慈领导风格的管理者在提升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同时应注重对员工的道德教育,特别是具有高工作家庭冲突的员工,防止员工的道德平衡对领导的恩惠倾斜,损害组织长期利益的发展。

关键词:仁慈领导,亲组织不道德行为,工作满意度,工作家庭冲突,工作场所


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下旁观者的对抗反应:性别角色的作用
陈卓 刘晓冰 陈旭 徐碧波*
bluewave2002@163.com

湖北大学
摘要:性别不平等现象在生活中普遍存在,矛盾的性别歧视在其中起着关键的作用。矛盾性别歧视理论认为性别歧视必然混合了客观的反感和主观的善意,即敌意性别歧视和善意性别歧视。根据矛盾性别歧视理论,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在强化两性不平等中起着关键作用。敌意性别歧视指对女性公开的反感态度,反映了对男性等级构成威胁的女性的敌对行为;善意性别歧视则在刻板印象上看待女性,认为女性应该遵守性别角色。尽管善意性别歧视看起来是积极的,但它假定并强加了女性对男性的从属地位,对女性的消极影响不低于敌意性别歧视。过去对性别歧视进行了理论研究,在理解性别歧视情景下的对抗反应时,尚未关注性别歧视类型和性别角色的作用。本研究采用3(性别歧视类型:敌意、善意、控制)×4(性别角色:未分化、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双因素混合实验设计,收集了193份有效数据,通过自编性别歧视情景问卷和中国大学生性别角色量表,检查了不同性别歧视类型下旁观者的对抗反应以及性别角色的调节作用,结果显示,性别歧视类型的主效应显著,旁观者对抗敌意性别歧视的程度显著高于对抗善意性别歧视的程度,旁观者对抗性别歧视的程度显著高于控制组;性别歧视类型与性别角色的交互作用显著,敌意和善意性别歧视下旁观者的对抗反应受到性别角色的调节。

关键词:敌意性别歧视,善意性别歧视,性别角色,对抗反应


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抗疫心态的中介作用
薛云珍 李琪
xueyunzhen@sxmu.edu.cn
山西医科大学

摘要
目的:探讨新冠疫情下大学生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与创伤后成长的关系及抗疫心态的中介作用。方法:2020年3月利用问卷星平台使用创伤后应激障碍自评量表(PCL-C)、创伤后成长评定量表(PTGI)和抗疫心态自检表对某高校在校本科生进行施测,共回收有效问卷9399份。 结果:大学生PTSD检出率为5.3%。创伤后应激障碍与创伤后成长呈显著负相关,与抗疫心态呈显著正相关。抗疫心态在创伤后应激障碍状况与创伤后成长之前有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大小为-4.64%。结论:新冠疫情后,部分大学生可能出现创伤后应激障碍症状,可以通过调整抗疫心态来促进学生心态转变从而将其转化为创伤后成长。

关键词:新冠疫情,PTSD,大学生


工读学校学生离家出走现状分析——以赣州市某工读学校为例
黄子芹 甘霖 王美音 朱晓娟
1017867953@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了解目前工读学校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的现状以及影响因素,为采取干预措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量化研究和质性研究,对赣州市某工读学校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结果:①工读学校学生产生过离家出走意念和尝试离家出走的报告率分别为89.8%和78.2%;②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家庭类型、父母感情、是否受到校园欺凌、自杀意念、孤独感、失眠、网络成瘾等六项因素与工读学校学生离家出走行为的产生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工读学校学生离家出走行为受到家庭、学校、社会、个人共四个方面因素的影响,并且结合这些影响因素对青少年离家出走行为的进行积极的干预和控制。

关键词:工读学校,离家出走行为,青少年


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王美音 甘霖 黄嘉乐
1045893871@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探讨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的现状、影响因素以及两者的关系研究,为提高大学生的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随机取样的方式,使用主观幸福感量表和成就动机量表对98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处于中等水平;(2)大学生成就动机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3)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成就动机在性别上差异显著;(4)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大二和大三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四的学生;大学生成就动机在年级上差异显著,其中大三和大四的成就动机得分显著高于大一和大二的学生。结论:大学生的成就动机和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且在性别和年级上差异显著。

关键词:大学生,成就动机,主观幸福感


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的研究
黄子芹
1017867953@qq.com
赣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摘要
目的:本研究主要是调查有留守经历大学生在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上的现状,以及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之间的相关关系,并以此为依据提出一些帮助留守经历大学生的建议。方法:使用负性情绪量表和人际关系量表对留守经历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共发放了800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763份,无效问卷37份。结果:①有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和人际困扰的水平显著高于没有留守经历的大学生;②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有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之间呈显著正相关(p < 0.01)。③回归分析指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的四个维度作为预测变量与负性情绪之间呈现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并且可以解释人际关系总分77.7%的变异量。结论: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和人际关系相互影响,并且人际关系可以预测留守经历大学生的负性情绪,所以可以通过提高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来改善负性情绪。

关键词:留守经历,大学生,负性情绪,人际关系

**特邀报告三
Play, Connection and Regulation
游戏、连结和调节**

2021年7月17日上午 11:05-11:55

地点:集美厅2F

Hannah Sun-Reid 孙寒
加拿大游戏治疗协会(CAPT)认证部

摘要:儿童的健康成长需要安全基地、同调的关系和成长机会;缺失其一,儿童就会呈现出多种多样的困难。

游戏是儿童的语言,游戏能让儿童自然而安全地表达和传递他们的害怕、担心、痛苦和希望。游戏治疗,运用游戏作为儿童表达的媒介,利用游戏的治疗力量帮助儿童和青少年解决心理问题,满足他们的心理,情感,行为健康发展的需求。

依恋取向家庭治疗AFFT以依恋理论,主体间性理论和人际神经生物学理论为基础,教给临床工作者如何为那些挣扎在双方关系中的父母和儿童、青少年共同创造出安全感的治疗关系。AFFT帮助家长理解孩子行为底下隐藏着的脆弱,增强家长对孩子情绪情感的敏感性、可得性和回应性,当家长提升了自身的同调(attunement)和主体间性(intersubjectivity)的能力,就能够帮助孩子管理他们的恐惧或羞耻的情感与经历,并感觉到被家长理解和接纳,从而对关系里的新经验更愿意开放,修复了关系中破裂的信任感,并最终走向更加安全的依恋关系。

游戏治疗和依恋取向家庭治疗的联合应用,结合了儿童健康成长的需求,帮助家长有能力成为儿童最可靠的安全基地,从儿童个体发展和家庭关系的双重层面帮助了整个家庭与成员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游戏,连结,调节,依恋取向家庭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