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7月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崔 晓
北师大心理学部21级专硕

从前,祖母的时代,村落里,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离婚几乎不存在于人们的意识里。
而后,父母的时代,城镇里,拼搏奋斗,独生子女,两口子过日子为了家庭为了孩子。
现今,我们的时代,城市里,自我实现,追求爱情,离婚却常成为婚姻的选项或结局。

总的来说,今天的婚姻想要维持长久似乎比过去更加困难,几乎一半的婚姻都以离婚告终,许多完整的婚姻也隐藏暗礁。为什么婚姻越来越难?

1.png
(图源网络)

三种婚姻观的演变

美国学者们研究发现,自1700年代后期(美国建国之初),美国经历了三种主要的婚姻模式(Burgess&Locke, 1945; Cherlin, 2009)。

第一种是制度婚姻。从1700年代后期一直延续到1850年左右,婚姻是一种实用的模式。制度婚姻被描述为受法律、社会规范和宗教严格监管的正式制度。家庭成员相互依存,以满足经济生产、育儿、教育、养老等基本需求。婚姻还建立了家庭之间的纽带,促进了资源的共享。在这个模型中,家庭的稳定比单个家庭成员的需求更重要。未经父母许可,孩子通常不得结婚;除非遭到最极端的虐待或遗弃,离婚是不可接受的。制度婚姻更多是为了满足生理需求(例如有足够的食物吃、冬天能保暖以及在恶劣天气下有地方睡觉)以及安全需求(例如免受暴力袭击、过上可预测的生活以及保持经济安全感)。

2.png
(图源网络)

第二种是伴侣婚姻。从1850年到1965年左右,婚姻是丈夫养家糊口-妻子做家庭主妇的模式。其中包括两个子时期,一个是从1850年到1900年的浪漫化的子时期,人们试图与他们迷恋的对象结婚,以便可以长期持续体验爱情的感觉(Coontz, 2005);另一个是从1900年到1965年的陪伴的子时期,人们对贞洁和克制的强调减弱,对亲密和联结的关注加强,配偶之间在家庭传统分工之外有更多互动的机会使得他们更有可能培养深厚的亲密关系。伴侣婚姻的主要目的是帮助配偶满足他们的激情和亲密需要。

3.png
(图源网络)

第三种是自我表达婚姻。从1965年左右一直到今天,婚姻是(并将继续是)一种自我表达的模式。“一种关系是通过充分分享真实感受而建立的”,而爱“成为无限丰富、复杂和令人兴奋的自我的相互探索”(Bellah, 1985)。如果生活的中心目标是追求自我实现,那么理想的婚姻伴侣不仅会支持这一目标,而且还会促进此目标的实现。自我表达婚姻主要致力于帮助自己和配偶满足自主权和个人成长的需要。在这个时代,女性和男性越来越像合作伙伴一样互动,即使并不总是完全平等。

4.png
(图源网络)

贯穿美国历史,婚姻从满足较大社会需求的正式制度,转变为满足夫妻和子女需求的同伴关系,然后转变为满足配偶个人心理需求的私人契约 (Amato, Booth, Johnson, & Rogers, 2009)。

研究也发现,美国婚姻的历史趋势与整个西方世界的发展趋势相似,甚至大部分非西方世界也表现出了类似的趋势,而且包括中国在内的某些文化可能正处于从相对务实的婚姻模式转变为相对陪伴的婚姻模式的过渡之中(即从制度婚姻过渡为伴侣婚姻)(Chan, Ng & Hui, 2010)。

这与我们能观察到的中国的大中城市年轻一代的婚姻观也十分符合。在一定物质的基础上,中国的年轻人们也越来越看重婚姻中的伴侣关系,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这些需求也越来越与自我实现联系在一起。

婚姻的窒息模式

我们都知道著名的马斯洛需求层级,马斯洛(1943, 1954 & 1970)将人类的需求层级自下而上分为五个层级,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的需求、自尊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

而美国著名社会心理学家Eli J. Finkel等(2014)基于美国婚姻的历史分析和马斯洛需求层级,提出了婚姻的“窒息模型”

该模型的主要原则建立在马斯洛人类动机理论的三个特征的基础上。第一,人们试图满足的需求是按层次排列的,与较高的需求相比,较低的需求通常具有更大的动机优先级。第二,相对于成功地追求较低的需求(吃饭,感到安全等),成功地追求较高的需求(实现精通,经历个人成长等)更可能需要自我洞察力,而这种自我洞察力的发展通常需要持续付出大量的认知和心理努力。第三,满足更高的需求会产生更高的幸福感、宁静和丰富的生活。

该模型的内容可以通俗地理解为:

1. 婚姻变得越来越重要,因为人与人之间真正的联结越来越少或越来越浅,甚至与家人和家族也是如此。

2. 人们在婚姻中越来越看重较高层级的需要,也就是说,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越来越多的人渴望从婚姻中得到真正的伴侣关系和关系中的自我实现。

3. 寻求婚姻来帮助个人满足更高需求的配偶需要对自己及对配偶有深刻的洞察力,而这种洞察力的发展通常需要在一个持续的时期里相当多的彼此联结和回应。

  1. 不幸的是,当今时代,配偶在工作和育儿上花费的时间越来越多,配偶在一起的时间比过去的时代更少了。并且,现代人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这进一步挤占了配偶投资婚姻所需的心理资源。
  2. 这样的结果是,减少的资源投入势必难以保证更高需求的满足,婚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自然难以让人满意,即发生“窒息”。(当然,投资足够的配偶,可能会经历良好的婚姻质量和个人幸福感。)

5.png
(图片来自文献:Eli J. Finkel, Chin Ming Hui, Kathleen L. Carswell and Grace M. Larson, 2014)

通过上图,我们会更容易理解“窒息模型”。如图所示,在马斯洛山上,生理和安全需求位于较低的海拔高度,尊重和爱的需求位于中等海拔高度,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则位于较高海拔。随着婚姻越来越从制度婚姻往伴侣婚姻和自我表达婚姻演变,婚姻的马斯洛山海拔逐渐升高。与任何大山一样,高海拔地区的空气将变得稀薄(缺氧)。

6.png
(图源网络)

这样看来,好消息是,如果配偶相处融洽,并且他们努力建立相互洞察力和情感联结,就能促进彼此的更高海拔需求,那么现代婚姻就可以成功登顶马斯洛山,达到以前时代很少有人达到的高度。

然而,坏消息是,如果配偶之间相处的不好,或者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资源来投资婚姻,他们可能会在婚姻中面临“窒息”的危险。难怪现代婚姻比以前的时代更容易动摇,毕竟,相对于在婚姻中满足更高的海拔需求,满足更低的海拔需求不需要大量的投资和经营。

为婚姻“增氧”

随着离婚率高居不下,人口结构老龄化及三孩政策出台,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婚姻显得愈发重要。了解了婚姻观随时代变化需求层次升高,以及高需求伴随的对所需投入的提高,我们来看看具体都有哪些方法可以提高婚姻质量。

1、优化现有资源
配偶可以通过一系列用户友好的简单方式来加强婚姻。比如,对渴望肯定和赞美的配偶,不要吝啬欣赏的眼光和真诚的赞美;对渴望拥抱或“摸头杀”的配偶,不要吝啬你在小细节中的小宠溺。再比如,与配偶一起观看以关系为重点的电影并进行简单讨论,也是个低投资的好方式。

7.jpg
(图源网络)

2、投资补充氧气
增加高质量的在一起的时间。既然在一起的时间有限,就要确保投资的方式,配偶们值得一起尝试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式。比如,建立规律的约会时间,既能一起放松,又能增进情感联结。分享过去一段时间的心情,最开心的事,最不开心的事等等。

另外,拥有共同朋友比例较高的配偶倾向于花更多的时间在一起,并拥有更好的婚姻。所以和配偶的朋友成为朋友,可以增加在一起的时间,并通过跟朋友在一起的场合发现不一样的配偶,也是很值得的投资。

最后,可能也是最重要的。既然更高层级的需求需要更深的自我洞察力和对配偶的洞察力,配偶也可以考虑一起学习心理学基本知识,学习自我觉察、聆听他人和陪伴、如何科学地经营亲密关系等等,并在生活中不断地保持对自己和对对方的好奇和觉察。而每次配偶遇到困难或挫折,需要你支持的时候,那很可能就是你能发挥帮助的高光时刻,以及最能在情感账户上存上大大一笔的时刻。

8.png
(图源网络)

3、降低氧气需求
首先,可以降低马斯洛山的海拔,要求婚姻满足比目前海拔高度低一点的需求。或者,继续要求婚姻满足相同海拔的需求,但可以减少这些要求的数量或强度。

具体来说,配偶可以考虑是否可以接触更有效满足该需求的人或活动,或者培养这样的关系或活动。这种“外包”,会使配偶对婚姻的需求更好地与当前可用资源(特别是配偶的专长)所匹配,从而具有明显的增强个人幸福感的潜力。

比如,如果配偶不容易满足你的某些需求,可以试着去理解配偶的性格特点和行为方式,想一想Ta能改变吗,我的方式合适吗?如果配偶确实有困难,不妨试着跟好友说一说,不强求配偶一定做到;或者,本来要求配偶总是能懂自己,现在只需要关键时刻,Ta能安静地听自己诉说就好。既然自己的需求满足有很多种方式,不妨偶尔放过配偶,让配偶发挥Ta的长处吧。

9.png
(图源网络)
总之,通过优化现有资源的利用、在婚姻中投入更多资源以及要求配偶承担起更少的责任,就有可能充分利用当前或潜在的资源,并最大化发挥配偶的优势,从而获得配偶间更深层次的情感联结和更高的个人幸福感。

配偶们可以基于这个思路,评估自己马斯洛山的海拔和氧气量,作出适合自己的投资调整哦!

参考文献:
.
Finkel, E. J., Hui, C. M., Carswell, K. L., & Larson, G. M. (2014). The suffocation of marriage: Climbing Mount Maslow without enough oxygen. Psychological Inquiry, 25(1), 1-41.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写丨崔 晓
策划丨崔 晓
编辑丨万 宜
排版丨杨婉婷

作者:乔瑞峰 大头小寨

Facing your fears

what are you thinking about?

焦虑的妈妈爱走神.jpg
最近有几位妈妈,都是半年多没联系的,突然又开始和我联系。

有一位妈妈人长得很美,姑娘也很漂亮,大长腿,思想很有深度,每次和她聊天都特别有意思。可是妈妈总说自己愚钝,接不住孩子说话。在咨询的过程中,因为总是妈妈和孩子一起,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就是当孩子认真的跟我探讨一些内心感觉细腻的部分的时候,妈妈就开始走神了。

不是一次两次,而是经常这样。

为此女儿经常提醒她:妈妈,你要好好听我说话。妈妈有点不好意思的笑着说:好呀,好呀。然后下次,又继续走神。

我以为她是在忙工作,想工作的事情,和女儿一起来咨询走神想工作的事情也是挺有趣的,有可能是妈妈心大,或者听过无数次孩子说的话,就是听不懂她的意思?我不知道。

妈妈你心真大,花钱还走神

我和茜贝儿妈妈总有一种彼此懂你的感觉,虽然看起来我们都有点傻呵呵的,其实我们都属于智慧藏得可深的那种类型,大智若愚,大巧不工……(主要是夸茜贝儿妈妈,顺便夸下我自己,要不好多笨蛋真以为我们傻。)

20多天没跟她联系,感觉就跟过了半年一样。一打电话,又是叽叽喳喳一堆,嘿嘿哈哈一片。

茜贝儿妈妈属于典型的做到说不出的类型,我一问她闺女的情况,就想起第一次青岛营见到她闺女主持晚会时的情景。如果说茜贝儿瘦瘦的是个小美女的话,她女儿就是一个大美女,总觉得女儿个子比她高,气势也更强。

可是小美女经常帮大美女扛好多事情。

孩子终于参加完高考了,茜贝儿妈妈又一次做到了放下。为什么是又呢?牵涉到太多人家的隐私就不方便说了,确实不容易。一个多月前我们在深圳一起吃吃了火锅,她们家(包括孩子爸爸)又大大的向前迈进了一步。

真的放下了孩子会感觉到的,听着很神奇,确实就是这样。

当我聊起妈妈听不进去孩子讲话,听不懂孩子讲话的情况的时候,茜贝儿妈妈立刻接了一句,有可能是因为妈妈太委屈了吧,忧心忡忡做了很多事情又不被理解,有点自怨自艾的味道?挺复杂的。

唉?好像是这样的,虽然不知道妈妈走神在想什么,但是因为着急而听不进去孩子讲话的情况确实太多了。

当一个人太着急的时候,脑子里总是充满各种自己的想法,不管孩子说什么都很难共情。更别说孩子不说话的时候去观察他的身体语言,体会他的情绪和感受了。孩子不说话,家长很容易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把孩子的表达当作背景,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病症。

孩子一直在表达,家长总是看不懂。

我们很容易被孩子表达的内容所吸引,比如孩子说买东西花钱,我们就很认真的跟孩子探讨买东西花钱的道理;孩子说自残自杀,家长便心惊胆战,六神无主的幻想孩子各种悲惨的结局;有的家长对孩子表达灰色,黑色情绪感受非常的抵触,担心自己孩子看了以后受到更多负面的暗示,可是为什么不是感同身受,被理解,终于有人和我一样呢?

太过担心就是过度焦虑,人一旦过度焦虑就会充满各种执念,这个时候人的感觉是被蒙蔽的,本来想给孩子传递爱和信任,却总表达成控制与否定,能看穿孩子的想法,却看不清孩子的内心,更看不清楚自己的内心。

恐惧像一件应付过度焦虑的外衣,破破烂烂,散发着臭味。我们不忍直视它,就会有更多的执念产生。执念可以让我们不去面对自己真正害怕的东西,因此我们更愿意顺着执念去做一些事情——所谓的引导治疗和学习。这些事情下意识都不会征求孩子同意,孩子一脸懵逼,非常郁闷,家长也很委屈。

着急教育,迫切的想要纠正和引导孩子的偏激的想法;着急治疗,一有变化就觉得不是躁了郁了,要不就是双相,又得加药换药了……当我们把劲儿往孩子身上使的时候,很容易忽略自己的内心。

家长该怎么样才能听懂孩子讲话?其实答案全在问题里。听不懂孩子说话是因为下意识的不能面对自己的恐惧,这些恐惧的东西不曾发生,起码现在还没有发生,是因为自己的过度焦虑才想象出来的,我们却信以为真,又不敢去面对。

一个充满了害怕和委屈的家长,很容易变得小心翼翼,感觉自己说啥话也不对。而这,又是很多孩子非常讨厌的一点。

看懂孩子的表达。听懂孩子说话对我来说很简单,但是对有的家长来说,经年累月都难以理解,更别说做到了。

我现在也想开了,家长不理解孩子是常态,很多家长对孩子真实的想法和感受只是叶公好龙,想了解却又不愿意去了解。这源于我们习惯粗糙地对待自己的内心,甭管有钱没钱,我们都太忙了。

忙着工作挣钱,都没时间锻炼身体,更没时间整理自己的内心。因此才会浮于表面,沉不下心与孩子沟通。

家长着急的寄希望于各种专家和药物,或者各种听起来高大上的技术和培训班,这跟饿急了想点外卖是一样的。问题是有几个家长愿意孩子吃外卖?心理健康这事外人包不了圆,甚至都不是主力。

当我们看到孩子满身毛病的时候,不知不觉用很多负面的词汇形容孩子的时候,觉得孩子有各种病症表现的时候,都是我们不敢面对自己内心的时候。比起着急给孩子吃药或者找心理咨询,不如试着给自己一点时间独处,稍微温柔一点对待自己的内心。

比如每天抽出一些时间来清空自己的执念,直面自己的恐惧,试着慢慢静下心来。不管是害怕别人知道孩子生病,还是害怕孩子上不了学,或者害怕孩子真的离开这个世界,我们试着去看最糟糕的结果,试着体会我们的心情。

实在接受不了也没关系,停下来,做做深呼吸,想办法做一些让自己感觉放松的事情,能够沉浸进去的事情。奖励自己微小的进步,争取做一顿好饭,睡一个好觉,这样就很棒了。

多给自己一些时间,试着一点一点去直面自己害怕的事情,就跟我们觉得背后有鬼,一点一点回头去看那个鬼一样。

越担心坏事就越有可能发生,越勇敢坏事情就越不会发生。我们做了很多努力,这些努力都是有效果的,被误解了也不必委屈,因为孩子是爱我们的,并且孩子很想表达。只有我们心静了,看清楚了,整个人给孩子的感觉才更加稳定,也更放松。而这样的状态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也是孩子最需要的。

feel your heart not your thinking

分会场一 14:00-17:10

地点:乐海厅3F

组 织 者: 刘宣文 杭州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系教授

参与专家: 钟思嘉 王志寰 浙江师范大学 ,琚晓燕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系

地点:集美厅2F

8:30-8:50 邀请家庭到现场,主持人介绍案例

8:50-10:30 邀请婚姻家庭咨询专家从不同理论流派角度,对该案例进行现场咨询

咨询师:
赵旭东 同济大学医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整合家庭治疗
蔺桂瑞 首都师范大学教授:萨提亚家庭治疗
蔺秀云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情绪聚焦家庭治疗

分会场四 2021年7月17日晚上 18:30-21:00

地点:海湾厅2F

箱庭技术在家庭治疗中的应用——评估、干预与督导
徐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

简介:本工作坊主要介绍箱庭(沙盘)技术在家庭治疗中应用的理论探索、临床实践。工作坊首先区分了Sandplay和Sandtray的区别与联系,并明确箱庭(沙盘)技术与家庭治疗的技术的整合使用是基于Sandtray的理论范畴。
本工作坊主要的内容包括展示和现场体验:
1.箱庭(沙盘)材料应用于评估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包括呈现家谱图、家庭互动、家庭成员个体自我状态。
2.箱庭(沙盘)技术应用于家庭治疗干预部分,包括:(1)、以儿童为中心的治疗;(2)、系统式治疗为背景的家庭箱庭(沙盘)治疗;(3)、平行和联合亲子箱庭(沙盘);(4)、夫妻箱庭(沙盘)。
3.以系统家庭治疗督导技术与箱庭(沙盘)技术相结合应用于督导家庭治疗案例。

关键词:箱庭技术,家庭治疗,儿童,系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