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

家姻心理

您还在为网络成瘾烦恼吗?
您还在为无法改变孩子的网络成瘾而焦头烂额吗?

1.jpg
2.jpg
作为国内专注婚姻家庭训练和咨询治疗的机构,家姻心理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团队经过长期合作,研发完成了厌学孩子父母线上团体训练方案。该方案与传统针对厌学孩子的干预方案不同,她基于家庭治疗理论研发而成,希望通过改善亲子互动模式达到改善孩子厌学问题的目的。
我们已经对该方案的效果做了检验,得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参与过训练的父母在自我情绪管理、亲子关系、孩子的学习投入等方面都有了明显的改善,父母也有效改变了对孩子厌学问题的态度和情绪,从消极向积极转化(见图1),与孩子的互动也比干预前亲密了许多(见图2),孩子对学习也更加主动和投入(见图3)。

3.jpg

参与的父母更是留下了他们的亲身感受和体会:
4.jpg
5.jpg
6.jpg
7.jpg

看见这些,有没有特别想参加我们线上团体训练的冲动?
来吧,心动不如行动,我们愿意与您一起努力改变孩子的厌学问题!
8.jpg
参与对象
有6-18岁厌学孩子的父母!
参与费用
原价1199元/人
全程参与无缺席+完成所有问卷调查,返200元!
参与方式
扫描下方二维码👉🏻添加小助手微信报名即可
9.jpg

最终价¥999元/人

立即报名吧!

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小池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小池和你一起加油!

日光之下并无新事,抑郁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里。
2020年9月11日,国家卫健委官网发布《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以下简称为《方案》),旨在贯彻落实《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有关要求,指导各地探索开展抑郁症综合防治工作。《方案》明确提出:加大重点人群干预力度。
重点人群包括哪些呢?——青少年,孕产妇,老年人,高压职业人群。
花朵般的年纪、朝气蓬勃的青少年什么时候成为了抑郁症的重点干预人群呢?
该方案一经发布便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抑郁症再也不是以前新闻报道中罕见陌生的字眼,近些年它频繁地出现在电台的广播里,出现在搜索引擎里的词条里,出现在各大视频网站里,出现在电视剧里,出现在音乐的评论区,登上微博热搜,如今它白纸黑字地写在了我们国家发布的方案中。
1.jpg
图片来源:微博,bilibili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2017年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球有超过3.5亿人罹患抑郁症,全球平均发病率在4.4%左右,近十年来患者增速约18%,中国有超5400万人患有抑郁症。据2019年的数据估计,中国的抑郁症患者已达9000万,目前我国抑郁症发病率高达6.9%(Huang et al., 2019)。
在抑郁症这个近年来飞速霸占人们信息渠道的领域,仍有许多患者是在孤独与迷茫中探索前行。

1抑郁就是矫情?脆弱?
——走近抑郁的核心症状
根据DSM-5给出的抑郁症诊断标准(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2013),抑郁症的主要症状可概括为心境抑郁和丧失兴趣和愉悦感。具体表现为:生理上可能出现体重和食欲的异常变化、睡眠障碍、疲劳倦怠、精力不足、注意力难以集中、思考能力减退、迟钝等症状,精神上可能出现一些低自尊的消极想法、自责、内疚,甚至出现自杀的念头和计划等症状

2.jpg

图片来源:百度
并非只要出现上述情况就是抑郁症,区分普通抑郁情绪和抑郁症的关键点是出现症状的频率(几乎每天和每天的大部分时间)、持续时间、出现症状种类多少,是否影响了正常的学习,生活,工作,社交,以及是否给自己造成困扰和痛苦。这需要专业的医生来做判断。
3.jpg
图片来源:百度

2少年不知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
——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流行率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共青团中央国际联络部曾经发布的一份《中国青年发展报告》(2005)显示,我国17岁以下儿童青少年中,约3000万人受到各种情绪障碍和行为问题困扰。作为一种负性情绪,抑郁已成为21世纪影响青少年身心健康的主要危险因素,是青少年自杀行为的主要影响因素(Holden, 2000)
一项研究(Chi et al, 2020)表明:2012年中国香港1万名初中生中,大约有57%的学生有抑郁情况,其中15.3%为轻度抑郁,14.3%为中度抑郁,27.4%为重度抑郁。2012年,中国大陆25个地区2679名10-25岁青少年抑郁比例为20.3%。
研究者(Chi et al, 2020)还对近1300名中国深圳的初中生在初一和初三分别作了两次(2016与2018年的11月)追踪性的抑郁情况调查,发现这批孩子初一的时候抑郁症状的平均比例为33.4%,初三抑郁症状的比例为28.8%,其中有严重抑郁症状的数据一直保持在17%左右。平均下来,每3-4个初中生,就有1个有轻度抑郁倾向,每6个孩子就有1个有严重的抑郁症状。
在高中生中,国内一项较大型的研究表明抑郁症的发病率为38.4%,平均下来,每五个高中生有2个患有抑郁症。
和西方国家相比,我国的青少年抑郁数据比他们高了2-3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报告,抑郁症的最坏后果是可能导致自杀行为,这是目前15-29岁人群的第二大死亡原因,仅次于车祸。
4.jpg
图片来源:百度
青少年时期是认知方式和人格结构逐步完善定型的时期,这段时期中的学业、家庭、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变化都会给青少年带来较大的压力,从而使得心理承受能力相对较弱的青少年极易因此而产生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卫生问题(Birmaher et.al, 1996; 罗英姿, 王湘, 朱熊兆, 姚树桥, 2008; 李青栋, 许晶, 2009)。然而青少年本人和家长很容易将焦虑、抑郁相关的行为表现错误地识别成“青春期叛逆”或其他情况,从而忽视了抑郁症存在的可能(宋艳, 贾存显, 周英智, 2020)。

3做孩子的第一束光
——如何识别抑郁的早期信号
“我感到悲伤,我想哭,没人愿意帮助我照顾我。”
“我感到孤独,内心空虚 我已经失去了那些关心我的人。”
“我从来没有什么优点,我没有用,我无法帮助别人。”
“没人喜欢我。”
“有人想利用我,占我便宜,对我不公平”
“我是坏人,别人恨我,我应该受到惩罚,我不应该受到这么好的待遇”
“我还是死了算了,我应该自杀,我活着对家人老师,朋友带来不好的影响”
“我配不上你们的爱!”
可能这些话他们已经对自己说了无数遍,可能他们已经搜索了了无数次自杀方法,可能他们在被窝里一次次一遍又一遍地做着网上五花八门的抑郁症测试、怀疑着、迷茫着、愧疚着、害怕着却又无从倾诉。他们终究还是孩子,面对抑郁症,家长应该成为孩子世界里的第一束光,
那么,如何识别一些早期的抑郁症状呢?(苏朝霞, 康妍, 李建明, 2011; 骆婧, 2020)
1.持续的情绪低落和动力缺乏状态是抑郁症的核心症状。通常表现为情绪低落、对事情提不起兴趣、郁郁寡欢等。沮丧倦怠同时会伴随生理上的症状,如:头疼,无端的生理上的疼痛,晕眩,失眠,注意力减退,持续疲倦等。
5.jpg
图片来源:知乎
2.情绪波动大,且伴有冲动、攻击行为,例如突然地哭泣或者愤怒、出现自残自杀行为等。青少年抑郁症可能会伴有焦虑障碍和行为问题,生气,愤怒是抑郁症强烈且持续的情绪体验,也是我们评估抑郁是否好转的指标之一。情绪极易暴躁也会导致他们的人际关系破裂,造成后续的一系列问题。
3.意志活动减退,如拒绝社交、外出或者上学,表现出被动、懒散、不想做事等。抑郁症患者缺乏与他人的情感联结,共情能力弱,时常会感受到社会关系的缺失。而在生活中缺乏安全和亲密使他们表现出的社会性回避又进一步导致他们失去更多的关注,恶性循环。因此缺乏对他人的信任和感到自我的无价值感也是抑郁症的早期预警症状。
6.jpg
图片来源:知乎
4.注意力涣散和行为拖延,思维迟缓且难以完成生活和学习任务。同时,生活,学习等方面的失败会使青少年产生挫败感,从而加深青少年的抑郁水平,形成恶性循环。
7.jpg
图片来源:知乎
5.昼夜节律颠倒,出现早醒、难以入睡等睡眠问题。昼夜节律颠倒有时可与沉迷手机、游戏等同时出现。
8.jpg
图片来源:知乎
6.出现自我贬低、自我攻击或者自伤等行为。
9.jpg
图片来源:知乎
然而,抑郁症患者也不全是这种早期症状,还有一种叫做“阳光型抑郁症”的抑郁类型。患者把自身的负面情绪隐藏起来,表面上给人很阳光、很快乐、充满激情的感觉,而长期无法宣泄的负面情绪积累下来,形成巨大压力。
虽然患者掩饰自己的负面情绪,但是躯体上仍会出现和抑郁症相似的症状,如:常有原因不明,难以排除的身体不适感;无法克制吃东西的欲望;已经很劳累却无法安然入眠。除此之外,患者可能因一点小小的烦心事就有和朋友倾诉的欲望,真正和朋友相聚在一起的时候却又闭口不谈,平日里对他人礼貌温和的Ta可能会在亲人面前大发雷霆……这种类型的抑郁早期症状的识别难度较高,需要家长给予更多的关注。
除了上述根据行为判断的方法,还可以应用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进行自主诊断,点开链接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立即收获测评分数和针对目前情况简单可行的小建议~

总结
近年来,抑郁症逐渐频繁地出现在大众的视野里,然而距离大众以一种平常心去看待它仍需要一段时间。不少人打着抑郁症的幌子在网络上肆意输出负能,并以之为乐,肆意调侃;又有人以抑郁症博取同情,将抑郁症当成“财富密码”。这给那些抑郁症患者平添了一丝“病耻感”。

如今抑郁症患者的生活环境仍然不是很友好,不仅难以确诊,难以得到专业有效的治疗,还难以寻求社会支持,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白纸黑字,我们看到了抑郁症患者突围路上的曙光。

在抑郁症患者这样一个弱势群体里面,青少年的抑郁症患者更为无助,他们不仅要面对抑郁带来的负能,还要处理青春期的各种不受控制的情绪。遇到困难时,家长无疑是孩子最希望求助的对象,尤其是阳光型抑郁,家长对孩子的种种表现保持足够的敏感度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后续的推送中,我们还会详细介绍青少年抑郁症的成因,在发现孩子有了早期的抑郁症状之后家长应该怎么做,以及作为抑郁症患者本身的孩子如何自救等方法,敬请期待

原创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Dipsy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婚姻冲突是指夫妻之间公开的或隐蔽的对立和意见分歧,即我们平常说的“闹矛盾”、“闹别扭”。夫妻之间的冲突既可以是为某问题意见不和的争论,也可以是情绪上的相互对立和不满(杨阿丽,方晓义, 2010)。阿珍和阿强最近就刚好因为一件“小事”闹得不可开交:

阿珍与阿强新婚燕尔,刚刚组建了自己的小家庭,他们都还在学习如何适应新的角色,学着慢慢探索属于他们的婚姻生活。在登记结婚后的某个傍晚,他们终于把各自的生活物品搬进了新家,连续几天的奔波总算是稍微告一段落了,但面对新居两人却有不一样的想法。

阿珍觉得刚搬家不久,家里有些地方乱糟糟的需要整理与清扫,想象两个人在家里一起做家务,共同为新生活努力的画面让阿珍感到非常温馨。而阿强则有不同的想法,婚前婚后已经忙活了好一段时间,已经很久没有与自己的朋友们见面和踢球了,有了孩子之后他的爱好或许需要为孩子的需要让路,所以趁着现在事情基本告一段落,他希望能够放好好放松一下。二人对于家务什么时候做的想法发生了分歧,于是一段对话展开了:

“非得今天大扫除么?好不容易空下来了,我想出去见见朋友怎么了”,阿强说。
“整天就知道出去玩,家里这么乱也不整理整理”,阿珍反驳道。
“整理这件事慢慢来不行么?我什么时候只知道玩了,婚礼前前后后我没忙活吗?” 阿强回应道。
“那你干脆利落忙活完今天不行么?非得剩下点活的时候出去玩,最后还不是我一个人做完,你根本就把这个家放在心上!”阿珍面对阿强的质疑用更强力的指责予以回击。
“我什么时候说把活都让你一个人干了?能不能好好说话了?这日子是不是没法过了?”阿强面对指责情绪也逐渐上头。
于是争吵逐渐在二人的相互指责中升级……

但是等等!阿珍阿强的争吵真的在讨论什么时候整理家务吗?

亲密关系冲突是两个个体为获得各自需求的满足所面临的一种两难情境(苏彦捷, 高鹏, 2004)。阿珍与阿强的争吵背后反映的是他们各自的内在需求产生了冲突——阿珍希望阿强能够在家庭生活当中表现出负责任、有担当的态度,通过两个人的投入与付出,让这个初生的家能够给予她归属感和安全感。而阿强也明白在婚后生活保留完全个人生活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自己需要在未来的生活中逐渐肩负起更多的责任,所以他希望尽可能平缓地进行角色转换,但妻子阿珍的指责让他感觉一直以来的付出和对家庭责任的认识都被否定了,他只是希望能够在家庭生活里保留一点属于自己的时间,并不是逃避家务

那既然大家心里都是为了这家好,阿珍或者阿强让一步不可以吗?退一步海阔天空,毕竟人生路漫漫,以后还要一起搭伙过日子呢。但妥协真的是夫妻冲突的解决之道吗?

妥协会是夫妻冲突的终极解决之道吗?

在生活中,我们或许都听到过这样的劝解,“哎呀,夫妻难免会闹矛盾啦,这点小事你就让一下他(她)嘛,都是一家人,不要斤斤计较嘛”。假如阿强选择不去踢球,留在参与家务,亦或阿珍一力承担剩下的家务,即时的冲突化解了,但这样的让步真的不需要付出代价吗?“让一让”就能让生活更美好吗?

这种让步在婚姻与家庭的研究当中被称作“牺牲意愿(willingness to Sacrifice)”,是指为了伴侣或关系的利益而放弃自己当下的利益(Van Lange, Rusbult, Drigotas, Arriaga, & Witcher, 1997)。一些研究认为,牺牲意愿对婚姻质量有正向预测作用,也就是说更强的牺牲意愿与更高的关系满意度、稳定性相关(Lange, Agnew, Harinck, Steemers, & Vugt, 1997);但是也有研究指出,个体在关系中牺牲自己的真实愿望和心理压力的增加、关系满意度的下降呈现显著的相关(Cramer, 2002; Fritz & Helgeson, 1998)。

或许让步和妥协的确为维持或者促进双方关系的确是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但代价也很明显,使用这样的方式处理冲突会让处于关系中的双方逐渐对婚姻产生不满,甚至为此感到愤怒或抑郁。即使阿珍或阿强能够在这次冲突中选择让步,但未来依然会遇到许多相似的情境。长此以往,对婚姻幸福是一个重大的隐患。既然一味的让步并不可取,我们又应该怎样面对婚姻生活中双方选择的不一致呢?

面对婚姻中不可避免的分歧与摩擦,该如何是好?

关于婚姻的归因理论(marital attribution theory)指出,夫妻双方在面对问题的时候,常常关心的是怎么解释伴侣行为,这种对行为原因的解释便是归因。我们对自己及伴侣行为的解释是会否形成婚姻冲突行为的一个重要原因。

研究发现消极的归因通常导致婚姻冲突的发生和升级,因此,面对婚姻冲突首先应当确保充分的沟通确保充分理解对方想法,还应该避免做出自动化的消极归因。在双方评价幸福程度较低的婚姻中,一方会倾向于将对方的行为归因为内部的、稳定的特点;反之,幸福的婚姻中则有更多关系促进的归因,如暂时的,情境性的(Stander, Hsiung, Ping-Chuan, & MacDermid, 2001)。同时,阿珍或许还会受到基本归因谬误(fundamental attribution error,FAE)的影响,也就是人们常常把他人的行为归因于人格或态度等内在特质上,而忽略他们所处情境的重要性。从先前的对话中不难理解阿珍认为阿强“只想玩”、“不顾家”的想法,是因为对阿强采取了消极的归因方式。

那么,如果阿珍和阿强对对方进行积极的归因了,事情会怎么发展呢?

假如阿珍是这么想的:阿强最近因为婚礼的事忙前忙后好一段时间了,平时工作也比较忙,最近和朋友们踢球的次数也的确因此变少了许多,今天奖励一下他稍微放松一下好了。又或者阿强是这么想的:最近搬家的确是挺累人的,但阿珍也是希望早点把家收拾好有个安乐窝,球下次还能约,今天要不还是陪陪她吧。或许争吵就不会发生了。当然只有积极的归因是不够的,让对方明白自己的想法也是化解婚姻冲突的重要一环。

阿珍(阿强),我想对你说

积极的沟通方式是建设性沟通(constructive communication),双方针对意见分歧主动寻找解决办法,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沟通过程中采取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能够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聚焦于问题讨论。研究表明,夫妻间建设性沟通可以显著地正向预测自身感知到的婚姻质量(张锦涛, 方晓义,&戴丽琼, 2009)。消极沟通行为不仅不能够解决冲突,有可能加深双方的隔阂。也就是说,经常进行积极沟通的夫妻,不仅能够更好地应对婚姻冲突,还能提高婚姻满意度。婚姻生活中的摩擦和分歧或许并非我们原来想象的只有坏处,相反,这也是双方迈进人生新阶段的一次磨合期,如果成功过渡,将会令这段婚姻更长远、更幸福。

李逢战(2014)的研究结果对夫妻婚姻幸福有所补充,女性的婚姻质量受其同伴影响比男性更显著,也就是说阿强对阿珍的婚姻幸福感影响更大,这或许能够提醒阿强,阿珍的婚姻幸福的确更加依赖于他对妻子的谅解和支持。

当阿珍和阿强看完我们今天的更新后…

阿强:“我明白你对我们的新家充满着期待,希望能够早点收拾好开始我们的新生活,和朋友踢球这件事我下次应该提前和你商量。”
阿珍:“嗯,我确实不应该那样说你,我知道你为了我们的新家也付出了很多。这段时间你辛苦了… 今晚踢球我可以做你的专属拉拉队员吗?”
阿强:“阿珍你对我太好了!我保证,明天一下班就飞奔回家,卫生全都包在我身上!”
阿珍:“没关系,我们一起做的话其实很快就能搞定了。”

新婚生活无“小事”

社会学习理论(social cognitive theory,SCT)认为婚姻的实质是夫妻之间的行为互动,个体的行为从配偶的反应中得到强化或消退,并进一步影响婚姻质量。一系列研究表明,相对于其他互动,婚姻冲突的解决是影响婚姻质量的关键(Karney, Bradbury, & Thomas, 1995)。

也就是说,合作解决婚姻冲突是婚姻关系中重要的互动情境,也是影响婚姻满意度的一个重要变量(Rosen, Myers, & Hattie, 2004)。在冲突发生和解决的过程中,夫妻要进行一系列的协商,其间深入得了解对方的观点与感受,有利于夫妻间的情感表达。其次,在解决问题后,夫妻双方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自我肯定并肯定对方,增强对关系的自信心。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婚姻冲突都是坏的,要知道,婚姻冲突是无法避免的,影响婚姻质量不在于冲突本身,学会如何良好沟通,避免消极归因,正确应对冲突才是关键。

面对新婚生活,夫妻二人都需要逐渐面对和学会解决许多琐碎的家庭事务。夫妻双方如何团结一心,合作解决家庭事务

如何解决这些杂事每个家庭都有着不同的策略和方法,有时候我们首先采取的是从我们自己原生家庭中习得的方法,但这不意味着所有人都认为这是唯一的解决方式,特别是我们的伴侣。学会在新婚生活中聆听对方的心声,构建符合属于这个新新家庭的问题解决方法,是每一对新婚夫妻为了长久的婚姻幸福必不可少的努力。(阿珍和阿强纯属虚构)

啊对了,我们面向新婚夫妻(同居伴侣)的国自然基金科研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正好开始了!阿珍和阿强也表示非常有兴趣通过参加科研项目增进对新婚生活的了解,并表示为中国婚姻和家庭幸福贡献力量是他们责无旁贷的事!我们非常感谢阿珍和阿强对我们的大力支持,有兴趣的新婚夫妻(同居伴侣)们请继续下翻,参与我们这次的问卷调查活动!符合条件的参与者我们会送上一点小心意,答谢你对我们的大力支持!

别走开,下面是我们的课题简介哦~

在目前家庭教育相关资源紧缺的社会现状下,对中国家庭、夫妻婚姻状况的调查研究显得尤为重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是由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方晓义教授领衔开展的一项国家级重大课题研究项目,旨在调查研究中国新婚夫妻婚姻及家庭状况,了解新婚夫妻互动模式及婚姻关系变化,提高新婚夫妻关系质量。

我们诚挚邀请您和您的配偶参加我们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婚夫妻互动与婚姻关系的动态性变化关系:情绪情感的中介作用》,该项目能够帮助您更加深入地认识和了解自己的婚姻关系,建立夫妻之间的良好互动模式,促进婚姻质量与稳定性的提高,为未来的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成长环境。

目前项目正式面向社会开放,欢迎您参与到我们的科研活动中来,或者向身边的新婚夫妻推介!如果您符合以下条件:

  1. 生活工作在中国大陆地区;
  2. 学历在大专或以上;
  3. 伴侣关系(满足下述条件即可):

a) 伴侣双方均为异性恋;
b) 新婚半年以内(初婚、未育,婚姻登记日在最近6个月以内)的夫妻。

  1. 伴侣中任意一方参与即可。

欢迎您扫描下方海报展示的二维码进行登记(符合条件的参与者后续会有专人与您联系)!

填写本次登记需时约2分钟,为感谢您的贡献,符合条件并完成问卷调查的参与者我们将提供:

a.人民币20元;
b.2020年由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发展心理研究院长江学者、著名婚姻家庭研究与治疗专家方晓义教授主编的专注于疫情期间家庭心理自助的图书《家安心安: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家庭心理自助手册》电子版一份。

参考文献:
琚晓燕, 方晓义, 李晓敏. (2016). 话题提出者、情境效应对夫妻互动行为的影响.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4(002), 327-331.
琚晓燕, 李晓敏, 谢庆红, 曹洪健, 方晓义. (2015). 新婚夫妻互动行为对婚姻质量的即时效应和状态效应. 心理与行为研究, 13(2), 162-170.
侯娟, 方晓义, 谢庆红, 曹洪建. (2015). 婚姻承诺与婚姻质量的关系:夫妻牺牲行为的中介作用. 心理与行为研究, 013(002), 171-178.
贾茹, 吴任钢. (2012). 亲密关系冲突应对方式量表的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精神医学杂志, 25(4), 241-244.
苏彦捷,高鹏.(2004).亲密关系中的日常冲突及其解决. 应用心理学(02),37-42.
杨阿丽, 方晓义. (2010). 夫妻生活事件、归因方式及其与婚姻冲突的关系. 心理科学, (0)1, 216-218.
李逢战. (2014). 老年夫妻的沟通方式及其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张锦涛, 方晓义, 戴丽琼. (2009). 夫妻沟通模式与婚姻质量的关系. 心理发展与教育, V25(2), 109-115.
Cramer, D., & Shohov, S. P. (2002) .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research. Hauppauge, NY: NOVA Science Publisbers.
Fritz, H. L. , & Helgeson, V. S. . (1998). Distinctions of unmitigated communion from communion: self-neglect and overinvolvement with other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 Social Psychology, 75(1), 121.
Karney, Bradbury, B. R. , & Thomas, N. . (1995). The longitudinal course of marital quality and stability: a review of theory, methods, and research. Psychological Bulletin.
Lange, P. A. M. V. , Agnew, C. R. , Harinck, F. , Steemers, G. E. M. , & Vugt, M. V. . (1997). From game theory to real life: how social value orientation affects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ongoing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3(133), 1330--1344.
Rosen-Grandon, J. R. , Myers, J. E. , & Hattie, J. A. . (2004).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rital characteristics, marital interaction processes, and marital satisfaction.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2(1), 58-68.
Stander, Valerie A, Hsiung, Ping-Chuan, & MacDermid, Shelley. (2001). The Relationship of Attributions to Marital Distress. Journal of Family Psychology, 15(1), 124-134.
Van Lange, S. M., Rusbult, C. E., Drigotas, S. M., Arriaga, X. B.,& Witcher, B. S. ( 1997) . Willingness to Sacrifice in Close Relationship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2,1373-1395.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1.webp.jpg

作为国内专注婚姻家庭训练和咨询治疗的机构,家姻心理与北京师范大学方晓义教授团队经过长期合作,研发了网络成瘾亲子家庭团体干预方案。

该方案以家庭治疗的理念为基础,通过改善网瘾青少年的家庭系统,改善家庭成员的关系、互动和沟通,达到改善改善青少年网瘾问题的目的。

课程效果

2.webp.jpg

经过研究检验,本亲子干预方案通过改变家庭关系、家庭互动,可以有效减少青少年的上网时间,增加自控能力,使亲子关系变得更加融洽,而且接受过此方案干预的青少年比对照组(未接受任何干预)网络成瘾有明显的好转。

干预后,干预组青少年每周上网小时数为9.59小时,降低了15.53 小时,三个月后追踪发现,干预组青少年每周上网小时数为7.71,降低了17.41小时。说明青少年的网络成瘾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课程内容

本方案针对网络成瘾青少年和家长,必须由1名家长陪同青少年参与,5-6个家庭组成一个团体。本方案共 6 次,每周 1 次,每次 2小时左右。

3.webp.jpg

报名须知

1、招募人群:6-18岁网瘾青少年及其父母,亲子同时参与。

2、费用:亲子同行,6次课程总费用3600元!(温馨提示,还有200元优惠券可领取哦!活动详情请参见青少年“戒除网瘾”干预课程来啦!)

3、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12号北京师范大学南院京师科技大厦A座510

4、报名请直接添加课程小助手微信👇
4.webp.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