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

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刘雨童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希望用心理学帮助更多的人

“妈妈,他的玩具比我的好,我也想要。”
“妈妈,好多同学都有iPhone12了,你给我也买一个吧。”
“xx每次都考第一名,而且还是班长,我什么都不行。”
......

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不管是孩子小时候还是长大后,很多家长都面临着孩子们的攀比问题。

1.png

1.了解孩子们的“攀比”

攀比是大家很熟悉的词汇,目前心理学还没有关于攀比的明确定义。在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研究中多采用现代汉语词典中的释义——攀比是指不顾自己的具体情况和条件,盲目与高标准相比(多指不顾客观条件的行为)。

但是,攀比在心理学上被界定为中性略偏阴性的心理特征,多指负性攀比——消极的、伴随有情绪性心理障碍的比较,负性攀比会使个体陷入思维的死角,产生巨大的精神压力和极端的自我肯定或者否定(游梦萦,2018)。

时代在发展,攀比现象却从来没有停止它的步伐。2010年,林文瑞等人的调查显示小学生依次在活动成功、学习分数、担任班干部、汽车接送、服装打扮、捐款、学习用品、消费手机等方面有攀比计划和行为(林文瑞,梁美凤,2010)。

2020年,攀比的现象更为广泛。幼儿园的孩子会比较自己和其他小朋友的衣物、玩具、学习用品、电子产品、父母的工作、在同伴和老师心中的地位等(李菊,2020)。小学、中学的孩子更是存在消费、时尚、人际关系、学业等方面的攀比现象。

2.jpg

2.不要小瞧孩子们的“攀比”

攀比带来的危害是多方面的。物质上的攀比会给家庭带来经济上的负担,给孩子和父母带来不愉快。攀比会让孩子产生自满、骄横、嫉妒、自私、虚荣、冷漠、挫败、失落、孤寂、怯懦、自卑、焦虑等负性情绪(冯永刚,2014),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在最近一项研究中,发现初中生的攀比现象越多,他们学习不适应、攻击、违纪、退缩、早恋等问题也越多(游梦萦,2018)。

3.理解孩子的攀比

孩子们攀比的原因是多维度的,了解孩子们攀比的内在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症下药,解决攀比问题。

(1)孩子自身的原因

成长与发展:

如果你的孩子才四五岁,出现了一些攀比的行为,不用为此太担心。

这是因为从两岁开始,孩子会逐渐发展出“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指的是对自己的认识和对自己的态度的统一)(杨治良等,2007)。

自我经历着躯体自我、社会自我和心理自我三个发展阶段(苏京,詹泽群等,2009):

第一阶段个体主要是从自己的身体、衣着、物品、以及家庭和父母对自己的态度来作自我判断,从而表现出自豪或自卑的情绪。孩子会比较自己和他人的衣着、物品等来判断自己,如果别人用的比自己好可能就会出现自卑的情绪。

第二阶段主要从自己的名誉、地位,社会中他人对自己的态度等方面来作自我评价和判断,表露出自尊或自卑的自我体验。这个阶段孩子会比较自己和他人的名次、是否受到老师喜爱等等,因此会很在意自己的成绩、表现。

第三阶段主要表现为对自己智慧、才干、自己的道德水平的方面的评价和判断,从而产生如自我优越感等自我体验,追求政治上的、事业上、道德上的上进和发挥自己的才智。这个阶段孩子会更在意自己的心理发展和成就。

自我的发展会让孩子将自己和他人的各方面进行比较,从而对自己有一个认识。在自我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家长和外界的指导,比较不当就会产生攀比等问题。

想要融入环境: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每个人都会有归属和爱的需要,孩子也不例外。尤其是在进入新环境时,儿童想要融入一个群体,想要寻求归属感和同伴的认同,担心自己被孤立。孩子会无意识地想要和同学保持统一,所以想和同学要一样的东西,会模仿同学攀比行为。

自尊感的需要:

3.png
在林崇德教授的《发展心理学》中,儿童从三岁开始就会逐渐体验到“自尊感”,这种自尊很大程度来源于和同龄人各方面的比较。

通过比较来认识自己:

社会比较理论认为,每个个体在缺乏客观的情况下,会利用他人作为比较的尺度,来进行自我评价(Yip & Kelly, 2013; Tsai, Yang & Cheng, 2014)。孩子积累的知识少,社会经验也少,可能在很多事上都缺乏客观的认识,需要通过比较来评价自己,所以会有很多盲目攀比的行为。

(2)父母的原因

教养方式:

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德(Baumrind)对父母的教养方式曾进行了为期十年的研究,根据要求和回应两个维度,将父母的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专制型、溺爱型(放纵型)、忽视型四种类型。

4.png
(图源:周瑞玲心理工作室文章:四种家庭教养方式,你家是哪一种?)

溺爱型(放纵型)的方式更容易导致孩子养成攀比的习惯。在这样的家庭中,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很少,对孩子的限制也很少,孩子有什么样的需求基本上都能得到满足,别的孩子有的,自己的孩子就有更好的。放纵的结果,就是对孩子“攀比”的默许和放纵,孩子会认为攀比是理所当然的,逐渐形成攀比的习惯。

榜样作用——儿童的观察学习:

在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中,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观察学习是儿童常用的一种学习方式。被儿童观察的对象——父母和同学等等,就是儿童学习的榜样。

孩子小时候一般都是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多,会学习父母的各种行为。如果父母本身就爱攀比,比如买名牌的包、买车,或者父母经常把攀比的话挂在嘴边,比如经常比较自己家和别人家的条件、比较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学习等等,甚至有的家长因为自己的虚荣心把孩子当作攀比的资本,孩子也会学会父母这种“攀比”方式,养成攀比习惯。

(3)环境的原因

媒体的发展:

网络媒体的发展让孩子很小就能接触到社会和网络,网络中的炫富、自拍、品牌宣传等信息易引发孩子虚荣、嫉妒等不良心理,便捷的聊天通讯工具也会为小学生增添了攀比的空间(宋琳婷,2018)。

社会风气:

一方面是孩子身边的环境。现在的学校竞争压力越来越大,孩子们之间的比较也越来越多,比成绩、比特长、比物质......孩子们可能从小就是在充满攀比的环境中长大的,为了融入环境或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去攀比。

5.png

另一方面是家长身边的环境。在应试教育和升学压力越来越大的大环境下,父母不得不经常拿自己孩子和别人孩子的比较,这种比较太极端化就会变成不合理的攀比,比如无意义对比自家子女及他人子女(黎晓乔,2020),给孩子和父母都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最后说两句

孩子们攀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了解孩子“攀比”背后的原因可以帮助我们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希望各位家长都可以分析出自己孩子攀比的根源,通过正确的方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或者改变自己的态度和教养方式,让孩子用更健康的心态面对未来!

参考文献:
冯永刚. (2014). 儿童负性攀比心理的表现、危害及家庭教育策略. 教育导刊, (7), 76-78.
李菊. (2020). 幼儿攀比现象的调查研究. 教育界, (29), 82-83.
黎晓乔. (2020). 家长盲目攀比子女成就的主要表现、成因、后果及矫正建议. 广西教育, (4), 12-14.
林文瑞和梁美凤. (2010). 关于小学生攀比心理和行为特点之调查研究. 内蒙古教育, (9), 4-5.
宋琳婷. (2018). 小学生攀比心理的成因分析与对策. 中华少年, (3), 226.
苏京,詹泽群等. (2009).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第1册. 天津: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 (05), 37-39.
杨治良等. (2007). 简明心理学辞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153.
游梦萦. (2018). 初中生攀比心理分析与指导策略建议. 西华师范大学. doi: CNKI: CDMD: 2.1018.885292.
Tsai, C. C. , Yang, Y. K. , & Cheng, C. H. (2014). The effect of social comparison with peers on self-evaluation. Psychology Reports, 115(2), 526-536.
Yip & Kelly, 2013; Tsai, Yang & Cheng, 2014)(Yip, J. J. ,& Kelly, A. E. (2013). Upward and download social comparison can decrease prosocial behavior. Journal of Applied Social Psychology, 43(3), 591-602.

图源自网络

策划 | 候贤睿
撰写 | 刘雨童
编辑 | 刘也行

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七七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向幸福生活不断进发

在知乎“什么时候你觉得家长对抑郁症的理解很少”的问题下,近2200位网友在此分享了自己的亲身经历。

内容来源:知乎

“没给你吃还是没给你穿,这都能得抑郁症”

“没有事?!你意思是说你担心得什么病吗?!我告诉你,你这种病,医生治不好!只能靠你自己!!”

“我就想不通了,一个平时很开朗的小姑娘,居然说要去看心理医生,你不觉得很好笑吗?我看你就是手机玩多了,刚刚还和别人视频聊天,还说什么自己的隐私权,从明天开始,把手机交给我,不许碰手机!”

“老娘我辛辛苦苦自己一个人把你带这么大,今天你居然和我说出这种话,你要是缺少父爱,你自己找他呀,看看他会不会理你,我看你是疯了!”

比起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父母的不理解对抑郁症患者造成的伤害似乎更大。
1.png
图片来源:微博

想要进一步了解青少年抑郁的家长,可以阅读《家姻心理》的青少年抑郁系列推文,关注抑郁症在青少年群体中的现状(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及成因(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通过抑郁测试(家姻心理自助平台)评定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点开链接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立即收获测评分数和针对目前情况简单可行的小建议~
家庭是青少年最重要的成长环境,在患病时期给予青少年正确的引导和支持可以有效地促进抑郁症的痊愈。
那么作为家长,面对青少年抑郁应该做些什么呢?

1觉察与接纳
——捕捉情绪变化背后的信号

正如前文中提到的知乎网友的回答,大部分中国父母对抑郁症的了解很少,常常将其看作孩子逃避学习的借口,甚至在抑郁情绪初见端倪时进行严厉批评,或者认为孩子太脆弱,受不起挫折,反而加重了孩子的病情。

与之相反,假如能够及时觉察孩子传递出来的“求救”信号,在抑郁初期给予正确的帮助,将会对后续病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控制。功能失调性态度是抑郁症较稳定的心理特征。研究表明,父母温暖理解、鼓励支持的教养方式可以缓解抑郁期间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形成;而惩罚严厉、拒绝否认的态度则会加重孩子对自己负面、自卑、情绪化和主观的认知模式(闫珉, 张宇, 姚宁, 于兰, 王爱荣, 2011)。
2.png
图片来源:知乎
大部分父母都有过类似的经历。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最近好像突然有了心事,每天一回家就把自己关在房间里,吃饭的时候也无精打采的,每天都叫嚷着没睡好。很多家长都会感到苦恼,“我的孩子是不是进入叛逆期了?”实际上并不是这样!这些行为很可能是抑郁症的表现!
抑郁是由情绪低落、冷漠、悲观、失望等构成的一种复合性负性情绪(李靖环, 2013)。家长可以通过以下外显行为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状态,判断孩子是否抑郁:
(1)持续性的消极情绪:总是感到自卑,经常自责;善感多疑,总怀疑自己有病;无端地感到苦闷、甚至有自杀的念头。

(2)丧失兴趣:对以往的爱好,甚至是嗜好,以及日常活动都失去兴趣,整天无精打采。

(3)身体疲劳:经常感到四肢乏力,在没有受伤的情况下感到疼痛,因此引起生活变得懒散,不修边幅,随遇而安。

(4)睡眠障碍:长期失眠,尤其以早醒为特征,持续数周甚至数月。

家长应当及时关注孩子的状态变化,警惕类似行为的出现

3.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库
想要将抑郁症扼杀于摇篮之中,家长首先需要对抑郁症形成一个正确的认识,接纳孩子的情绪变化,其次需要加强和孩子的交流沟通,及时觉察孩子的情绪危机信号。

2家长自我调整
——减少“爱的重担”

抑郁症会引起兴趣减退、注意力不集中、身体疲乏等躯体症状,势必会影响青少年进行正常的生活和学习。当发现孩子患有抑郁症时,家长要对孩子学业的退步进行正确的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整,将孩子的身心健康放在首要位置。
4.png
图片来源:中华秘方网
压力(pressure)是个体对应激或生活事件的认知评估(Lazarus, 1991),家庭作为青少年直接生活的场所,其带来的压力生活事件可以分为重大生活事件(如遭遇灾害、亲人去世等创伤经历)和日常生活事件(如学习、工作、人际压力等)两类(许颖, 林丹华, 2015)。
在中国的教育环境中,家长普遍重视青少年的学业成就,常常在学习方面施加了过多的压力,增加了孩子的负性情绪体验(如抑郁、孤独等)(井世洁, 乐国安, 2004; 李滢, 刘俊升, 2010)。而当青少年因为抑郁出现学业成绩的下降时,部分家长的焦虑情绪会加重,促使其对孩子的成绩进行更多的关注,又反过来增强了孩子的负性情绪体验,形成恶性循环。
因此,家长要改变“抑郁症是逃避学习的借口”这一错误观念,降低对孩子的要求,从家庭层面减少孩子的心理负担,改善孩子的情绪体验。

3积极共情
——与孩子心意相通

“为什么我都做了这么多,孩子却没有一点好转”
当出现这样的疑问时,很可能是因为家长并没有正确地把握孩子的需求。

抑郁症的主要症状是持续性的心境低落,家长应当首要关注孩子情感需求上的满足,想要做到这一点,需要家长与孩子进行共情(empathy),准确感知孩子的情绪,正确评价其情感状况。想要做到这一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倾听而非说教:在孩子分享自己的感受时,做好一个安静的倾听者,不要急于发表自己的观点,更不要对其进行任何形式的批评或评价。

(2)无条件积极关注:积极关注孩子情绪和行为的变化,对孩子消极的行为表示无条件的温暖和接纳,不断地让孩子感到自己是一个有价值的人。

(3)共感理解:即设身处地地理解孩子的情绪,将心比心。对于孩子表达出来的感情进行接纳并及时给与反馈。

5.png
图片来源:北京尚善公益基金会
此外,一些治疗人员提出的家庭心理疗法也可以为家长正确理解孩子的情绪、帮助孩子摆脱抑郁症的困扰提供指导思路(见表1)。

6.png
表1 家庭对青少年抑郁症患者的治疗(朱蕾, 李志鹏, 胡闻倩, 2019)

4做出改变
——寻找新的生活模式
除了在精神上给予支持外,家长还可以带领孩子从行为上做出改变,通过接触新异刺激,改变现有的生活模式,让孩子重燃对生活的希望。

考虑到青少年抑郁症多表现出对日常生活的兴趣丧失以及睡眠障碍,家长可以考虑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鼓励孩子尝试他/她喜欢的事情
兴趣爱好可以帮助青少年放松心情,缓解生活中的紧张情绪。当抑郁情绪让青少年陷入持续性的失落、悲伤中时,家长可以鼓励孩子进行一些他喜欢的事情,帮助其在擅长领域获得成就感、感到快乐,重新认识到生活的美好。
7.png
图片来源:西祠胡同
二:常晒太阳多运动
“内啡肽”又称“年轻荷尔蒙”,是帮助人体保持年轻快乐的激素之一,而多晒太阳,多运动,有助于身体分泌“内啡肽”,可以帮助抑郁症患者抵御消极情绪。此外,在有关体育运动对抑郁症的辅助治疗的研究中,其对降低抑郁水平所起的积极作用已被证实(王从江, 2014)。
三:保证睡眠时间
抑郁症会对人们的睡眠质量造成影响,严重者会出现重度失眠,同时,失眠对身体机能造成的损害又会加重抑郁状态,导致病情恶性循环。因此,家长有必要关注孩子的睡眠情况,可以在通过物理方法(如:泡脚、香薰)或心理治疗(如正念、冥想)来改善孩子的睡眠质量。
8.png
图片来源:PNG图片素材网

5放下偏见
——向专业人员求助
抑郁症≠精神病,寻求专业帮助≠承认自己有病

家长的价值观影响着孩子对世界的认知,只有家长放下偏见,改变对求助、求医的偏见,才能鼓励孩子积极向外界寻求帮助。

9.png
图片来源:搜狐网
(1)医院。医院可以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进行准确的评估,并且根据抑郁的严重程度提供不同的诊疗方案,家长应当协助医生监督孩子服药。另外,家长应当给予孩子足够的自主权,让他们参与到治疗的选择当中,明确每种治疗方案可能引起的副作用,做好应对风险的准备。
(2)学校。我国要求中小学均配备专业的心理老师以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在面对自己熟悉的场所和尊重的老师时,孩子更愿意敞开心扉,说出自己的真实情况。同时,学校在了解孩子情况后也会给予其更多的关注,避免意外情况的发生。

(3)心理热线。当发现孩子出现异常的表现时,如果家长仍对医院和咨询室存有疑虑时,不妨先拨打专业的心理热线寻求帮助。在对青少年的状况进行初步评估后,热线工作人员会给予后续行动的建议。拨打心理热线是一种最小负担和花费,但非常行之有效的方法。
(4)专业心理咨询机构。考虑到抗抑郁药物只能控制和缓解症状,但无法彻底解决问题,因此,在服用药物的同时,还要辅之以心理咨询。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心理咨询机构,如果发现抑郁的症状一直没有得到缓解甚至有所加重,一定要及时更换机构并且就医。

总结
抑郁症其实远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可怕,现代医学已经提出了诸多有效的治疗方法,缺乏对抑郁症的了解和重视才是将青少年推向死亡的最大帮凶。面对青少年抑郁,家长应当放下偏见,觉察和接纳孩子的不良情绪,从心灵和身体上给予孩子最大的关怀和支持。
往期回顾:
青少年抑郁群体的家庭突围|走近青少年抑郁
深渊最深处是什么样?| 抑郁的成因

参考文献:
Batson, C. D., Eklund, J. H., Chermok, V. L., Hoyt, J. L., & Ortiz, B. G. (2007). An additional antecedent of empathic concern: Valuing the welfare of the person in need.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93(1), 65-74.
Lazarus, R. S. (1991). Progress on a cognitive-motivational-relational theory of emotion. American Psychologist, 46(8), 819-834.
井世洁, 乐国安. (2004). 初中生的生活事件、应对方式与不良情绪的结构模型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2(3), 256-257.
李靖环. (2013). 青少年个体抑郁产生的家庭因素及预防措施. 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38(03), 123-128.
李滢, 刘俊升. (2010). 青少年压力事件与孤独感: 心理一致感的中介作用. 心理研究, 3(3),73-77.
王从江. (2014). 体育锻炼对我国普通大学生抑郁症影响的Meta分析.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40(03), 75-79.
许颖, 林丹华. (2015). 家庭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家庭弹性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05), 594-602.
闫珉, 张宇, 姚宁, 于兰, 王爱荣. (2011). 父母教养方式对抑郁症患者功能失调性态度的影响. 精神医学杂志, 24(05), 345-347.
朱蕾, 李志鹏, 胡闻倩. (2019). 青少年抑郁的影响因素与家庭心理治疗临床观察. 中国社区医师, 35(19), 80-82.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胡梦琪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张译可

原创 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陈泓宇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终极理想是成为一名高级有知识分子

9月29日,26岁的辽宁女孩阿杵在微博上发布了一篇近千字的遗书,她在里面说到:

“我被抑郁症困住太久了……我当然尝试过自救啊,可是在泥潭中挣扎越陷越深,太累了,走不动了,所以我逃避得很彻底。对不起,我做了最坏的示范。如果看到这段话的你也在受这个困扰,请及时就医,希望你早日康复,有所留恋,拥抱世界。……”

当日下午三点,她独自一人于四川峨眉山坐索道上山,到金顶后失去了踪迹,至今搜寻未果。

在众人欢度佳节的时刻,这条新闻的出现仿佛一只大手,拉扯着我们的心不断下沉。抑郁症到底有多可怕,让这样一个字里行间都透露出温柔善良气息的女孩,因为“被抑郁症困住太久”,选择和世界遗憾告别。

1.png
(图片来源:简书)
是什么导致了抑郁?

如果想要更好地应对随时可能出现的抑郁,那么了解其成因才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对症下药。接下来,我们将从相关的理论模型入手,从应激生活事件个体易感性两方面对其成因进行更加细致的介绍。

1理论模型

1.素质-应激模型(diathesis-stress model):该模型认为,环境会诱发遗传的倾向,即抑郁的产生和发展受到内部特质和外界刺激的共同影响。其中,素质(diathesis)又称为易感性,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生理和心理特质(如林黛玉的体弱多病和多愁善感);而应激(stress)反应则是个体对于真实或潜在的威胁做出反应的能力(如丧亲之后的痛哭等行为)。内部的抑郁相关特质水平越高,外界压力等重大事件就更容易让个体产生抑郁症状(邹涛, 姚树桥, 2006; 范兴华, 方晓义, 黄月胜, 陈锋菊, 余思, 2018)。
2.基因-环境关联模型(gene-environment correlation model):该模型认为,遗传素质会增加遇到应激事件的概率,即个体的内部特质会影响个体面对压力和逆境时的抗压能力。这两者的相互作用会导致个体产生抑郁症状(Lewis, Collishaw, Harold, Rice, & Thapar, 2012)。
3.整合模型:

2.png
(图片来源:《变态心理学:整合之道》,戴维·H.巴洛, & V.马克·杜兰德, 2017)
该模型将素质-应激模型和基因-环境关联模型中涉及到的各个因素加以整合,形成了更加完备全面的模型系统,即个体在基因和认知方面都容易有抑郁倾向,在被应激事件激活之后,会产生相应的生理反应(如产生应激激素、影响神经递质的释放等)和心理反应(如对于事件的消极认知和绝望感),再加上个体缺少人际和社会支持,就极易导致个体产生抑郁(Barlow, & Druand, 2012)。这样整合模型的构建可以帮助我们从更多角度和方面对抑郁的形成有更深入的了解。

2抑郁的相关生活事件

  1. 学业

(1)学业成绩:有研究发现,在影响青少年抑郁症状水平的因素中,学习成绩是一个最直接的影响路径(冯正直, 张大均, 汪凤, 2005)。

学习差的同学可能抑郁

大部分处于学生阶段的青少年都会将学习成绩作为评价自我能力的标准,因此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面对繁重的学习任务会有较大的心理负担,来自于教师、父母的社会压力也会让青少年们产生抑郁情绪(陈慧 等, 2012)

学习好的同学也可能抑郁

对于成绩较好的学生来说,各方面对ta们的高期待和高要求也是一种潜在的压力和负担,容易致使ta们出现抑郁症状(周亚娟, 2010)

(2)除了学业成绩压力之外,如何适应变化颇多的学业环境,如何应对学习中出现的各种挫折,都是青少年需要独自面对的待解决命题。在此强压之下,学生群体很容易有抑郁倾向(方鸿志, 崔汶, 范会勇, 2017;吕秀如, 2016)。对于这方面的压力,可以通过简版压力感知量表(CPSS-10)与考试焦虑量表TAS进行检测,点开链接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立即收获测评分数和针对目前情况简单可行的小建议~

  1. 同伴

(1)同伴作为青少年在学校接触得最多的群体,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也有着巨大的影响。同伴间的欺凌、排斥和羞辱等一系列校园欺凌行为都会使得青少年感到无助、挫败,从而使受欺凌者产生更多的消极情绪(刘珏, 郭年新, 麻超, 2018)。

(2)如果受欺凌者没有能及时采取正确的应对措施,那么一次性的行为极有可能演变成长期的欺凌行为,给受欺凌者带来极为严重的心理创伤。

(3) 有众多相关研究发现,受欺凌的经历能够显著正向预测抑郁,且童年期的受虐待经历可以直接正向预测成人后的个体当下的抑郁症状(袁展, 2020),也就是说同伴关系对于个体的影响是深远且持续的,其造成的对个体心理适应性的负面影响将会一直持续到成人阶段。
3.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1. 家庭

(1)家庭是一个个体出生后直接接触到的生存场所,也是满足人们基本发展需求的地方,对每个人生理、心理的发展都有着巨大的影响。

(2)已有的许多研究表明,家庭中的不良事件相关往往作为应激源,对青少年抑郁的产生有着密切的关系,如家庭中的父母冲突、亲子冲突。

(3)抑郁青少年的家庭中普遍有更多的父母攻击、惩罚、冲突、拒绝、否认等负性行为,缺乏家庭成员间的相互支持、理解帮助 (Birmaher et.al, 1996; Sheeber, Hops, & Davis, 2001)。这样的应激虽小,但不良的养育方式日积月累后的影响丝毫不亚于生活中的重大危机事件对个体的影响,极易导致孩子产生消极应对和悲观归因的态度,进而出现抑郁、焦虑等内化性症状。

(4) 同时,丧亲、父母离家等情况造成的父母关爱缺失也会导致青少年对于亲情、陪伴、支持的情感需要得不到满足,甚至有可能会因此受到周围人的歧视和欺负。有研究表明,与非留守儿童相比,留守儿童报告得到的父母关爱较少,抑郁症状水平更高,说明缺失父母关爱会导致青少年出现抑郁的可能性增大(范兴华, 方晓义, 黄月胜, 陈锋菊, 余思, 2018)。
4.png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3抑郁的易感性

  1. 生物因素

(1) 遗传基因作为决定个体基本特质的存在,是抑郁成因研究中绕不开的话题。

(2) 有研究结果显示,家族内发生抑郁症的概率约为正常人口的8-20倍,且血缘越近,发病率越高。异卵双生子的同病率为19.7%,而自幼分开的同卵双生子的同病率高达66.7%(骆婧, 2020)。
(3) 同时,在生理反应的层次上而言,大脑脑区的病变以及神经内分泌机制的异常都有可能是造成抑郁症状的罪魁祸首。抑郁症患者存在大脑高级神经功能的紊乱现象,通过比较研究可以进一步发现,前额叶皮质、丘脑、下丘脑、海马以及杏仁核的异常都和抑郁症的发生有关(刘耀中等,2015)。

(4) 并且当前大部分研究者认为,抑郁症发生的主要原因是中枢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e,NE)、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或多巴胺(dopamine,DA)等神经递质的水平过低或其受体功能低下。临床治疗显示,随着抗抑郁药物给予和症状的改善,5-HT或NE的含量会逐步提高。随着研究深入,发现谷氨酸及其受体、神经肽及其营养因子以及部分激素都和抑郁症的发生有着密切关系(奚耕思, 张武会, 2011)。
5.png
(图片来源:搜狐)
(5) 除此之外,还有相关研究发现,睡眠也是影响抑郁症状水平的一大因素。大学生的睡眠质量越差,抑郁发生率越高,且抑郁大学生的睡眠障碍发生率(29.1%)约为无抑郁者(15.7%)的两倍(牛建梅, 张研婷, 强金萍, 孔繁智, 尚玉秀, 2017)。抑郁者经常出现入睡困难、夜间起醒次数多、睡眠时间缩短等失眠现象,失眠又进一步使得抑郁症状加重,形成了恶性循环,对抑郁症患者的生活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对于睡眠质量的评估可以通过完成失眠严重指数量表(ISI)实现,点开链接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立即收获测评分数和针对目前情况简单可行的小建议~

  1. 心理因素

(1) 个体的消极认知风格也是导致个体抑郁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抑郁个体会更加习惯用消极的原因解释生活事件的发生(Cole, Jacquez, & Maschman, 2001)。如:

一次课堂小测没有考好,便觉得自己没有学好的能力,永远也没法在考试中获得满意的成绩,进而觉得自己无法顺利参加高考,自己的人生完蛋了……(这是我的内部原因而不是环境的原因;这是永远的而不是暂时的;事件会影响自己生活的各个方面而不仅仅是一个方面)。

(2) 这样的非理性认知有具体两种表现形式:一是抑郁无望感,个体会将负向事件归结于内部控制的稳定因素(考差了是因为我没有能力和天赋);二是过度完美主义,极度追求毫无瑕疵的自我形象,因为达不到不切实际的标准而频频受挫(我每次都要考到满分,不然我就是废物)。而这样的非理性认知会让他们频繁地产生无望感和习得性无助,认为自己是负面经验的总和,没有能力改变这些消极事件产生的影响,从而产生抑郁情绪(邹涛, 2006; 骆婧, 2020)。
6.png
(图片来源:知乎)

  1. 社会因素

(1) 人际关系是青少年群体重要的社会支持系统,其中的能量来源于个体身边的家人、朋友等。如果缺乏健全的人际关系网络,那么个体就难以在面临社会压力时获得社会支持,这样的经历会对个体的生存状态、情绪体验、对自我与他人的关系的认识、对人际关系持有的期望和满意程度等方面产生较大的影响。有研究表明,人际关系是人们生活中最大的应激反应来源。当个体遭遇外部重大事件时,低水平的社会支持会导致个体沉溺于消极情绪中,更容易出现抑郁症状(邹涛, 2006; 骆婧, 2020)。

(2) 同时,在社会交往过程中,个体过多地寻求外在标准的肯定和接纳是对自己不自信的一种体现,这说明该个体更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抑郁发生的可能性会增多(邹涛, 2006)。
7.png
(图片来源:一点资讯)

总结
青少年尚处于身心发展的阶段,抗压能力相对较弱,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很容易受到抑郁情绪的侵袭。但在日常生活中有抑郁的感受体验非常正常,只要了解到抑郁情绪的来源,并及时有所针对地对其情绪状态加以调整,就可以从不佳短期状态中恢复过来。

但如果你正在遭受长期的抑郁情绪的困扰,请不要害怕,积极寻求医院和专业心理咨询机构的帮助是最恰当的应对方式。在本系列的后续文章中,我们将会进一步从家长、孩子的角度解释青少年抑郁的应对方法,敬请期待!

参考文献:
Barlow, David H, & Durand, Vincent Mark. (2012). Abnormal psychology: an integrative approach, 7th edition.
Birmaher, B. , Ryan, N. D. , Williamson, D. E. , Brent, D. A. , Kaufman, J. , & Dahl, R. E. , et al. (1996).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a review of the past 10 years. part i. J Am Acad Child Adolesc Psychiatry, 35(11), 1575-1583.
Cole, D. A. , Jacquez, F. M. , & Maschman, T. L. . (2001). Social origins of depressive cognitions: a longitudinal study of self-perceived competence in children. Cognitive Therapy & Research, 25(4), 377-395.
Lewis, G. , Collishaw, S. , Harold, G. , Rice, F. , & Thapar, A. . (2012). Maternal depression and child and adolescent depression symptoms: an exploratory test for moderation by crhr1, fkbp5 and nr3c1 gene variants. Behavior Genetics, 42(1), 121-132.
Sheeber, L. , Hops, H. , & Davis, B. . (2001). Family processes in adolescent depression. Clinical Child & Family Psychology Review, 4(1), 19.
陈慧, 邓慧华, 钟萍, 梁宗保, 张光珍, 陆祖宏. (2012). 青少年早期的抑郁与生活事件的交叉滞后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 80-83.
范兴华, 方晓义, 黄月胜, 陈锋菊, 余思. (2018). 父母关爱对农村留守儿童抑郁的影响机制:追踪研究. 心理学报, 50(09), 105-116.
冯正直, 张大均, 汪凤. (2005). 中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因素分析.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3(4), 446-448.
方鸿志, 崔汶, 范会勇. (2017). 挫折事件、抗挫折能力与大学生抑郁的关系.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5(007), 1089-1092.
罗英姿, 王湘, 朱熊兆, 姚树桥. (2008). 高中生抑郁水平调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03), 274-277.
刘珏, 郭年新, 麻超. (2018). 儿童期虐待经历对大学生抑郁症状的影响:安全感和拒绝敏感性的中介作用. 现代预防医学, 045(010), 1783-1786.
李青栋, 许晶. (2009). 抑郁症的概念及分类研究历史. 医学与哲学, 30(11), 78-80.
骆婧. (2020). 大学生抑郁心理的成因分析. 教书育人(高教论坛), (24),53-55..
刘耀中, 柳昀哲, 林碗君, 何振宏, 张丹丹, 关青, 罗跃嘉. (2015). 抑郁障碍的核心脑机制—基于fMRI元分析的证据[J]. 中国科学:生命科学, 45(12):1214-1223.
吕秀如. (2016). 警惕孩子因环境变化而忧郁. 江苏卫生保健, 212(09), 50.
牛建梅, 张研婷, 强金萍, 孔繁智, 尚玉秀.(2017). 大学生抑郁与睡眠质量的相关性研究. 现代预防医学, (22),4135-4138+4142.
王蜜源, 刘佳, 吴鑫, 李磊, 郝肖迪, 沈庆等. (2020). 近十年中国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的meta分析. 海南医学院学报, 026(009), 686-693,699.
宋艳, 贾存显, 周英智.(2020). 大学生抑郁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心理月刊, (18),237-240.
苏朝霞, 康妍, 李建明.(2011). 青少年抑郁及其相关影响因素研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05),629-631.
袁展. (2020).青少年受欺凌与抑郁的关系(硕士学位论文,山东师范大学).
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等. (1999). 心理卫生评定量表.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奚耕思, 张武会.(2011). 抑郁症发生机制研究进展.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06),64-71.
邹涛, 姚树桥. (2006). 抑郁认知易感性应激模式的研究:起源、发展和整合. 心理科学进展, (05),762-768..
邹涛. (2006). 大学生抑郁易感性—应激模型的实证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南大学).
周亚娟. (2010). 完美主义形成的相关因素及其与学业成绩、抑郁的关系. (博士学位论文, 天津师范大学).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陈鸿宇
编 辑:申净旖
美 编:仲 瑶

原创 京师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1周前
作者 | 柚木

宿舍内,晚十点。
小A:“唉,今天苦哈哈赶了两场面试,又凉了”
小B:“一直都没找到工作,看来我还是踏实点准备考研吧,可是我好不想考研啊= =”
小C:“最近拿到了两个offer,一个是大厂997,另一个是小单位,工作没那么忙,但赚的好少哦”
疫情下的2020年,大家经受了更多的迷茫,也试图在混乱中做出自己的选择。可是当我们面对自己的纠结于困惑时,我们应该如何选择?我们又为何会做出这个选择?
也许自我决定理论创始人Edward Deci的《内在动机》一书可以给你答案。

![1.webp.jpg][1] **内在动机与外在控制** 研究者Deci曾做过这样一个实验,他将参与者分为三组,一同参加一个谜语游戏。不同的是,A组参与者在游戏开始前被告知如果解谜成功,他们将得到奖励,B组参与者在活动结束后被告知他们会因为解谜成功得到钱,C组参与者没有任何奖赏。 游戏结束后,研究者要求三组参与者在场地内待一会儿,可以自由活动。观察显示,A组的参与者很少再次回到谜语处,似乎他们对解谜再也不感兴趣,而C组参与者仍对谜语感兴趣,并继续解谜[1]。 金钱所带来的外部奖励削弱了一部分参与者的内在动机。事实上许多研究已经证明,**将外部控制作为激励策略时,人们在任何需要深度专注或创造力的活动上的表现,都可能打一些折扣。** ![2.webp.jpg][2] 在生活中,适度的奖赏和控制可以提高人们的表现,比如社会刚刚进入工业时代的“按件计费”,到现在的“多劳多得”,“996+高薪”。但过度的控制似乎会破坏我们的原有兴趣和内在动机,比如当我们为了获得回报而行事时,只有预期得到奖赏时,这些行为才会持续下去。甚至,许多人会为了得到汇报选择走捷径,做出欺骗或操作的行为。 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中,导演呈现了日本社会对儿童的教育方式。面对评估性的测验,当老师不把测验结果算入成绩、而是通过测验让学生更了解自己的情况时,学生的内在动机会更强,期末考试成绩也会更好。反观目前大热的“鸡娃”教育与唯成绩论,是否会将孩子们的内在动机降到最低呢? ![3.webp.jpg][3] **社会中的"不得不"与"应该"** 现代社会中,最常见的评价方式是把爱和尊重建立在人们以某种方式行事的基础上。在《隐秘的角落》中,朱朝阳的母亲与朱朝阳发生冲突时,对他说“你只要好好学习,其他的都不要管”。从剧中母亲的角度来看,朱朝阳在中学阶段需要满足的任务就是“好好学习”,他“必须”要做好这件事情。 在成长的不同阶段,我们似乎都有“必须要去做”的事情,不然我们会得到“不好、不正常、不符合主流发展”的评价。随着这种模式的发展与人们对信念的内化,人们会发现自己的价值越来越多的依赖于外部条件,比如他人的评价,工作所在单位、薪资等。 当人们坚信这些内化的信念,而这些内化信念又被有条件的价值支持时,人们就出现了自我卷入(ego involvement)。最常见的,当男性的价值感依赖于工作时,他正在自我卷入于工作中;当女性的价值感依赖于家庭,她正在自我卷入到家庭事务中。 ![4.webp.jpg][4] 许多研究显示,自我卷入削弱了完成任务的内在动机,导致人们对自己的表现产生了更多的压力、紧张和焦虑。也就是说,人们不能够自发地去做事情,而是为了达到外部环境的期待才会做事。 当人们受到他人有条件的尊重时,人们会强迫自己以特定的方式在他人面前表现。这样的做法会减少人们的兴趣与热情。事实上,这种自我卷入会支持虚假的自我,同时破坏了真实自我的发展。 回到那些我们“应该”遵守的信条与规则上面,我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 “真的需要遵守吗?” “这些事情是真的必要的吗?” “我的内在动机真的强烈吗?” ![5.webp.jpg][5] **如何提高内在动机** - 从环境中获得支持 环境既可能给予人们促进自身发展的机会,也可能破坏人们的内在动机。疫情下的2020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忍受环境带给自己的不适。打工人选择忍受自己在职场中遭受的不公正待遇,学生在面对导师的不合理要求时选择沉默接受…… 这些情况下我们看似没有其他的选择,但我们可以通过自主的行为从环境中获得更多的支持。比如尝试向职场同事相互提出建议,让自己感受到职场中的胜任、自主和与他人之间的联结感。在这种联结下,人们之间可以有更多的积极反馈,从而提高了自己的内在动机,变得更愿意做某件事。 可是当我们感到无法与环境产生联结、甚至被环境PUA时,一定要及时向他人求助,或者换个环境。 调节情绪 上文中的自我卷入会让人们被情绪牵着走。当人们需要他人认为“ta是坚强的”时,ta才能感受到自己的价值。一旦他人认为ta脆弱,就会威胁到ta的自我价值,这可能使他们感到勃然大怒,甚至是生存威胁。 可是这种评价真的是威胁吗?或者“坚强、温柔、有创造力、日进斗金…”这些真的是必要的吗? 当人们不再将某个特征联系到自我上,那么这些特征的变化也就不会威胁到他们的自我。尝试去培养一种“I don’t care”的心态,也许可以降低我们对评价的敏感性,更有效的管理情绪。 探究自我卷入就像是给自己一些创造空间,好奇地观察自己身上发生了什么。我们可以找到更多方法减少过度的反应,不至于完全被情绪控制。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在不压抑情绪的前提下提升调节情绪的能力,变得更加自主。 更多的自主 回到开头,当小A、小B、小C面对毕业季的诸多选择时,他们有着许多纠结、犹豫,甚至刚刚开始社会化的不适。此时,他们可以尝试问问自己“我需要什么?”、“我真的需要它吗?” 将情绪作为线索,可以使我们很快地找到内心的自主需求。而将情绪作为线索的前提是更多地感受自己的情绪,不去压抑自己的情绪。 而此时的自主就意味着允许自己完全体验自己的情绪,更多地接纳自己。接纳自己与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是我们做出改变的起点。也许这个改变无法让我们日进斗金、瞬间找到合适的工作、写好毕业论文,但这个改变会让我们在负重前行的路上越来越轻盈,越来越通透。 ![6.webp.jpg][6] **学堂君** ![7.webp.jpg][7] 篇幅宜人性:★★★★★ 趣味可读性:★★★★ 科学严谨性:★★★★ 人类进入工业时代不过几百年的时间,但社会的飞速发展进步似乎要求我们「立刻马上」做出许多重要的选择。人们也越来越多依据外在条件定义选择的好坏,可是相对于追求外在的金钱、名声和社会强加的评价标准,只有满足内心对自主、胜任和联结的基本心理需要,人们才能产生内在动机,保持对学习和工作的兴趣,过上真正自主和幸福的生活 **赠书活动** 你在毕业季做出了怎样的选择?选择背后的原因又是什么呢?在留言区告诉我们吧,截至**2020年11月18日(周三)中午12:00**,留言点赞数**前三名**的读者,每位可以获赠由华章心理提供的《内在动机:自主掌控人生的力量》一本。 参考文献 [1] Deci, E. L. . (1972). The effects of contingent and noncontingent rewards and controls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 Human Performance, 8(2), 217-229. 作者 | 柚木 编辑 | 木舟 (本文由京师心理大学堂原创,欢迎转发至朋友圈,如需转载请联系后台,征得作者同意后方可转载) [1]: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2211365960.jpg [2]: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4181381389.jpg [3]: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1304247651.jpg [4]: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3302251604.jpg [5]: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4042507194.jpg [6]: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356553909.jpg [7]: https://info.jiayinxinli.com/usr/uploads/2020/11/117110847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