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抑郁:避免反刍思维,调整不准确想法
作者:暂居 啊哈psychology
这一次的直播稿提供了非常实用的抑郁预防技巧~情绪外化是什么?反刍思维又是什么?文末点击阅读原文仍然可以跳转直播回放哟
Q什么是情绪外化?
答:
有很多的比喻描述了外化的做法,我们可以把抑郁比成一个外在的事物,丘吉尔有非常著名的一个比喻“那只黑狗总是跟着我”。这个比喻不但把抑郁这种情绪状态外化了,而且把它缩小了。
有人会说那片乌云笼罩着我,乌云就在我的头顶,离我很近,对我有压迫感。但你要记住乌云仍然不等于你。我们要从那种状态里跳出来,像灵魂出窍一样,虽然很少人会在强烈的恐惧和冲击下,得到灵魂出窍这样一个短暂的感受,就是自己在一旁看着自己。
挺喜欢刘敏涛的一个访谈,作为中年女人我很欣赏性格彪悍的中年妇女。她谈到她在表演中出现过两次这种状态,因为情感非常投入而感到灵魂抽离,好像自己灵魂出窍,或者说出现了另一个自我,冷静的看着在哭、在崩溃的自己。这样的体验可能在某些心理疾病的状态、极强的情绪下也会出现。我们每个人都具备一定元认知的功能。
Q元认知的功能是什么?
答:
就是说我能知道我在想什么,我能知道我的感受是什么?我能够把自己当做一个客体,当做一个宾语去看待自己,像我现在这样,对着摄像头、对着屏幕,我更容易看到屏幕里有一个我。
我们对着镜子能看到镜中的自己,你可以和自己说话,我们可以感受自己情绪的状态,除了体验到情绪的低落或者暴躁,除了觉察,还可以用语言去概括这个状态。
说它像一片乌云,它像一只黑狗跟着我,用比喻或其他的描述形容这种状态。当我们把它比喻成一样实物或者给它命名的时,表明我们已经可以去处理它,去面对它,能够明白它不等于我,我不等于黑狗,我不等于乌云。
在这种状态下,我们可以进一步去提醒自己去了解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
提醒自己现在的感受很不舒服,情绪上沮丧或者忧伤。我们的情绪感受和生理是有联系的,一个人在心情不好的时,会吃不消,睡不好,觉得身体无力,或者身体疼痛、不舒服的感觉加剧。
Q能够描述感受后,需要做什么?
答:
当我们能够描述自己的感受后,接下来就要提醒自己,告诉自己这只是一种感受,在这种感受之外,我还是可以选择自己的言行,能够控制自己的言行。
当你想发火时,你可以选择闭上嘴巴不说话,在这一刻不发火。
接下来我们会讨论愤怒和抑郁的关系,因为如果你过度压抑愤怒,是会带来抑郁的。
我们讨论的不是合理的愤怒,而是你意识到你的情绪处于极度愤怒但你并没有宣泄,而是闭上嘴巴。抑制住自己发火的念头,导致你觉得很忧伤,很难做事情。
这个时候你可以选择去做一些简单的事情,比如可以去散步,可以去扫地,可以去洗脸、刷牙。
因为即使去做这些很简单的事情,也能够有效地减缓你的愤怒,控制你的情绪,所以我们可以带着情绪去做事情,针对这个部分,现在非常多研究会推广一个方法“正念”。
我之前就推荐过中国心理学会的“正念学组”公众号,录制的正念引导的音频。当感到自己心情烦乱的时候,会把自己想象成一行禅师。
他写过一本书《正念的奇迹》在我心情烦乱的时候,看这本书能够使我平静。他把我们烦乱的心情比喻成是翻腾的茶。当你刚泡一杯茶的时,开水一冲进去,那些茶叶的碎屑会浑浊翻腾,如同你烦乱的心情。
如果你静静等待后,那些漂浮翻滚的碎屑会慢慢沉淀到茶水的底部。这些碎屑是依然存在的,这种外化和相对正面,都是在提醒我们,那种状态,不会因为我外化的方法,我描述了我的状态,它就消失。它不会瞬间消失,但是你能够发现你可以不被抑郁所完全控制,而可以自主的做下一步的事情。
这是外化的方法,只要我们不被抑郁所完全操控,没有选择躲起来,不见人,没有选择什么事情都不做,那么生活就会继续。当生活继续我们就有机会去遇到一些新的事情。
Q如何预防抑郁?
答:
所以我觉得我们想预防抑郁,避免负面情绪影响变大,应该做到当你发现自己情绪低落的时,要想方法让生活继续,不要让它使你的生活轨迹变成了负面的轨迹。
我觉得我们生活中的美德非常有利于心理健康,从某个角度来说,德育和心理健康是有联系的。
比如拥有了勤劳这种美德,在你心情低落时,你仍然每天在做早饭,即使你心情低落,你依旧会完成每天的日常工作生活,你仍然在继续基本生活。能够提醒自己,我今天打扫了房间,虽然我心情很差,但是房间还是有。告诉自己生活中没有全部都很差,仍然在继续,能够有机获成就感,得到生活的奖赏,得到别人的肯定,得到积极的反馈。
这些机会能够让自己开心一些,提供一个契机从不良情绪里走出来。
所以我们生活中间有一些责任,不能去放下,要始终去努力、坚持。虽然在坚持的过程中会觉得辛苦,心情不好时、生理上有不舒服时,你要坚持一些事情会觉得非常痛苦,比平时更辛苦。
但是有些时候,这种责任能够保护我们,让我们免于陷入抑郁深渊。
我有一个同学有一段时间情绪很不好,当时他可以去进行实习去做咨询,那他的指导老师就建议他不要去实习,不要去见病人,不要开始咨询,因为他自己的状态不够好。
但我当时是持不同的意见的,我觉得虽然他自己在生活中间有很多时候情绪是不太好的,但是他对于心理咨询的这项工作有极高的追求和极强的愿望。他对这个工作是非常重视,非常尊重的,所以我想他是可以平衡好自己的状态,能够保证在咨询中间尽到咨询师责任的。
所以我去向指导老师请求说,如果给他一个持续向别人负责的机会,对他的情绪状态有很好的帮助,他能有机会持续的调整自己。在对他人负责时能够得到一些支持和帮助,从而使他更能够走出低落的状态。
我们的老师虽然觉得方法是合理的,但出于必须对求助者负责,作为咨询师自己的状态应该保持积极,你必须对他人负责而拒绝了。
能够有一些规律性的生活习惯,也是能够帮助我们抵抗陷入抑郁。比如每天能够规律性的锻炼,每天能打扫卫生或一些好的生活工作习惯,都能够避免自己陷入严重的抑郁深渊。
接下来我们讨论的预防抑郁的方法是涉及到与我们想法有关的部分,我们说抑郁的两个核心症状,一个是情绪很低落,会导致我们在想法上的消极。、
生理上的状态也会影响心理,比如过敏、感冒、发烧、身体不舒服、没睡好,这些身体的不适或者身体不适带来了生活的局限,都会引发抑郁的风险。
老年人是患有抑郁的一个风险群体,对退休生活的适应,生活规律需要重建;步入老年生理的受限等多种原因,都可能增加抑郁的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需要有意识的觉察这种风险,然后及时的重建生活的规律,重新拓展我们的生活,让生活变得丰富。不要让我们的生活越来越狭小,因为生活越来越狭小,乐趣会越来越少,而增加了抑郁的风险。
我们讲一个故事,一个外国的老年妇女,她很喜欢烘焙,在烘焙中做好吃的饼干或者烤蛋糕,都是她生活乐趣的来源。当做好饼干烤好蛋糕后,她会去和邻居一起分享而从中得到成就感。
可这位老年妇女中风了,出现了后遗症,导致她没有办法操控烤箱,没有办法将蛋糕从烤箱中拿出,也没有办法把蛋糕放进去。所以她放弃了烘焙。因为她放弃了烘焙而减少了生活里乐趣的来源,打乱了她原来的生活秩序,减少了她成就感的来源,失去了占据她原来生活大多数时间和心思的一件事情,她的生活变小了很多,甚至开始出现情绪低落、抑郁的问题。
那么在这种情况下,她接受了咨询,咨询师建议她去补偿代替。当我们在生活中失去某些东西,但可以用其他事物替代补偿的时候,我们可以去重建快乐的来源。
咨询师建议这位老妇人因为她只是缺少四肢上的力量,所以一些环节可以请她的家人来帮忙。以前她的蛋糕多是她烘焙后送给别人,现在可以邀请一些人到家里来分享。
所以她慢慢改变了她原来的方式,重建了她快乐的来源。在别人的帮助下,她还可以继续考美味的点心,可以继续和邻居去分享。找到问题解决的不同方法,对我们心理健康是很重要的,我们不要太早的给自己设立限制,不要自我限制。
Q如何避免情绪干扰我们的想法?
答:
情绪会干扰我们的想法,而局限我们生活。当我们处在负面情绪的时候,想法会很消极,就很容易把消极的想法当真,很容易听那些消极的想法。
比如说觉得自己很笨,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觉得没有人会真的爱自己,觉得自己的生活不会好起来了。
心理学家把消极的想法归纳成三个方面:认为自己没用;自己不会得到爱;看不到任何未来的希望。这三种负面想法都可能是抑郁的征兆,可能进一步加重抑郁,所以请你警惕这三个方面的想法。
当你有消极想法的时候,情绪自然会变得低落;当你的情绪变得低落,这个想法就会更真,所以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我们需要提醒自己,在生理、情绪不好的状态下,我们容易听信消极的想法,也容易冒出消极的想法,消极的想法又会反过来影响我们的情绪。
Q反刍思维是什么?
答:
反刍思维是指一个人消极的念头在脑海里面反复出现。比如不断对自己说,我怎么这么蠢,为什么明明知道那个包很容易掉东西还是把重要的资料放在包里?我真是蠢,为什么出门前不换一个包?我出门之前为什么不注意一下?不断的自我反省、自我批评。
最典型的例子是祥林嫂“我真傻,我以为春天是没有狼的”。如果你不断的说,我真蠢,我真倒霉。那么当你听信它的时候,心情难免就会低落,而不断的出现自责,就会使心情越来越低落。
有研究者提出这个概念,并且指出反刍思维是容易患抑郁症人群的一个思维特点,而且反刍式思维有性别差异,就是说女性更容易陷入反刍式的思维。
Q如何应对反刍思维?
答:
最直接的做法就是,停止你的想法。那么我如何把它停下来?
过去有这样的说法,你可以大喝一声、当头棒喝。这种方法可能有些难以做到,所以我们需要借助外力让自己停止反刍式的想法,比如说去找到一些活动让自己停下来。比如运动,让自己把注意力专注到运动上。也可以选择听音乐,在情绪不好的时候,每个人喜欢的不一样,以前我喜欢听一些偏向摇滚类的音乐,达到一种替代宣泄的效果;有些人会喜欢听一些舒缓的音乐,达到一种放松,慢慢排解情绪。
那么当你投入到另外一种活动,需要提醒自己注意,这个活动不能是会令你后悔,对你有伤害,会带来不利的活动,比如喝酒。
如果我们只是小饮一杯,比如寒冷的冬夜,风雪夜归,热上一小盅黄酒,喝下去,觉得身心都温暖了,这一定是很怡情的。但如果我们喝的很多的时候,就会带来酗酒这一类的问题。
你喝多了对大脑的控制能力就会下降,决策就会变得愚蠢,酒精对我们大脑功能产生抑制,首先抑制大脑额叶对应的高级功能,让人变得愚蠢和失控。
Q什么事情我们不要去反刍的?
答:
如果是是你已经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们反刍会带来更严重的心理伤害。
反刍的这种思维,它合理之处在于我们总想从过去的失败中得到经验。有人的确获得了经验,得到了学习,但也有人从失败中无法爬出。我们可以选择与别人聊一聊,防止自己不断沉浸在自己消极想法里。
我要提醒大家,要慎重考虑聊一聊的对象。如果那个人是一个特别苛刻,不会安慰你,反而只找你缺点的人,认为全是你的错,那么和他聊的情况叫“共同反刍”,就是两人共同讲不愉快的事情。
所以要找一个理性的人,哪怕他不够理解你,他只是在打岔,但是至少他不会和你共同沉浸在负面想法,那他就能帮助到你。
Q如何去调整自己不准确的想法?
答:
什么叫不准确?就是说不符合现实的想法。比如说认为自己永远都特别倒霉,这个想法不需要任何证据,都能判断这是错的,因为我们一般形容倒霉还是幸运,都属于运气,而运气是有波动的。说到倒霉这件事情,我想到我有一个学生,觉得她运气真有些不好。
她设计了一个研究女性的生理期与心理特征关系的研究,做了一个小规模的追踪研究。结果刚收集完基线数据要去追踪的时候,疫情来了,在疫情影响下,很多女性生理期紊乱了,无法再进行有效的追踪,原来的设计就只能作废了。
接下来她重做一个以疫情为主题心理健康的研究,设计得不错,而且她执行力很好,很快收集了足够多的数据,开始撰写文章。
刚好有一个约稿想邀请她,但遗憾的是刚好约稿从这一期开始,对职称有了要求,她达不到。虽然她有数据支撑了我们发的这篇文章,但她不能够当第一作者,于是她没有发成那篇文章而投了另外一个稿件。
在投稿时新出一个规定,要求投稿需要经过我们单位的很多审查,所以审查了很长时间,投出去很久没有消息。
之所以想到这个片段,是她今天跟我说,她相信自己不会一直倒霉。这是一个心理健康的反应,虽然有很多不顺利事情叠加,但是她还是相信事情是顺利的,她不会总是那么倒霉。但是如果一个人属于易陷入抑郁的状态的,可能就会说为什么自己总会那样倒霉?
心理学里面有一个小白鼠的研究跟抑郁关联很密切,美国前任心理学会的主席马丁塞利格曼,他在实验室里研究了习得无助。把小白鼠放在可以通电的笼子里去电它,让它无处可逃。小白鼠只能默默忍受这种酷刑,任何想跳出笼子的尝试,无论怎么努力都没有办法逃出去,最后小白鼠就不再挣扎了。
他让小白鼠习得它所有的逃脱都是没用的,在此之后给小白鼠开辟一个通道,它可以从通道逃出去,但小白鼠不再做任何尝试,不逃不挣扎了,就在那默默的忍受。
习得性无助被认为可能是抑郁的一个机制。我想习得性无助并不能解释全部的抑郁,但是我们很多人会因为生活里一次又一次的打击叠加,导致自己更容易陷入到抑郁。受到打击,会觉得我怎么这么不幸,我怎么这么倒霉,然后慢慢的形成我永远那么倒霉。
我以前遇到过一位长时间处在轻度到中度抑郁状态的一个女生,患有恶劣心境障碍。她两年里都很少有快乐的时间,这种持续两年对生活没有兴趣,都有轻度的情绪低落,没有太多快乐的状态,也是一种心理疾病,叫恶劣心境障碍。
她对我说“我就是最倒霉的倒霉蛋” 她把自己的不幸形容成是持久的。在生活对我们的影响中,你对未来的预期是持久的,当生活对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影响,并不能得到一个准确的概括。
她是消极的预测未来,我们可以说我经历了一连串的不幸,我也很害怕未来会倒霉,会不幸,但是我们不能掌握未来的状况,不能确切的说我永远都倒霉,我就是最倒霉的倒霉蛋。
中国有一句古话叫否极泰来,物极必反。我们劝一个不幸的人会说,你的坏运气到现在已经用光了。所以当我们叠加了很多生活不顺利的时候,我们不能直接预测未来的不幸,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我不具备预知未来的能力。总是消极的描述自己是需要寻找证据的。
当我们对于自己的经历是很消极的判断、很消极的想法的时候,我们就需要用三个问题来问自己。“有用吗?真的吗?又怎样?”用这三句话去问自己的想法。我为什么不快一点抓住机会?因为我的动作太慢,所以机会失去了,所以我真笨。如果你形容自己真笨,你就需要找出各种理由。
用三句话来问。如果我对自己说我真笨有用吗?能让我更好的解决各种现实问题吗?能让我幸福快乐吗?
如果我说我真笨,那它是真的吗?这是最值得我们去分析的一个主题。有哪些证据证明我真的很笨?在某些方面表现不好的人,其实在其他的方面会具有很多才能,能够有很大的成就,但他在内心依然会认为自己很笨,在不好的这个方面认为自己很笨。所以我们才会看到一些很有成就的人,或者我们很羡慕的人,他会抑郁。
我其实挺完美主义的,我直播之后,我基本上都不敢再回看自己都说了些什么。我几乎从来没有满意过自己的文章,但是我知道如果我要自己满意了才发表,我可能一直到老都不会去发表一篇文章,完美主义的人有更容易抑郁的风险,也会导致拖延。
我常常在写东西的时候,包括做直播的时候,提醒自己如果我按我的标准去做事情,我可能会很多事情都完成不了;如果我按我自己的标准去给各种事情打分,那我的人生很多事情都不能称为是成就。
但是我必须认识到,评价除了我的内心还有另外一部分,别人的评论。
比如说,很多时候在讲完课后会有学生上来说,老师你讲的真好。一方面我会提醒自己。因为认为你讲的不好的学生才懒得上来对你说老师你讲的太糟糕了,你需要好好改进一下你讲课的方式。
所以我觉得全部的老师都应该注意,你讲完课之后,大部分情况下,夸你讲的好,不代表全体学生的意见,他只代表认为你讲的好的听众的意见,那些认为你讲的不好的听众很少有兴趣来告诉你。
我会容易像患有抑郁的人一样去缩小自己的成就,但另外一部分我也会提醒自己,我可能真的太严苛了,我可能不太能去享受别人的赞美了,我自我评价的标准太高了。
对于那些重要的人,他们的评价会更重要,会具有更大的权重。比如全体学生的匿名调查,数据往往是真实的,是不能被否认的。
所以有些情况下你需要主动的调查,如果你不信那些局部的证据,你要主动的去做调查,去主动的收集生活中的证据,不要仅仅去否认说,这些夸奖都只是为了那个人很好,他在做慈善,所以他在夸我。如果你不信这部分证据,不可以到此为止,而要去进一步的收集证据。
如我们在失恋的状况下,我们会怀疑自己的价值,特别是被分手。在被分手的情况下,在恋爱与自我发展的讲座中,提过我们会把我很爱的人看作是自我的一部分,甚至把它看成是自我有很光彩的、很重要的那部分,而当我失去那个部分,这个部分不要自己了,是一个严重的自我打击。
很多人在这种状态下怀疑自己是不值得爱的,那么我是不值得爱的,这句话我们也要问“真的吗?”我们应该去收集各种各样的证据,然后发问第3句“又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