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9月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文艺达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故事的开头,让我们先来看看下面这个情景:

明星A和明星B一起参加一档综艺节目,A和B的粉丝们一边看节目一边在弹幕区发表评论。
A粉:A哥哥太棒了!这么难的游戏一遍就通过了,姿势还那么帅!awsl~
B粉:A成天就知道抢镜头,刚刚那个游戏还不是我们小B把机会让给他的。
B粉:对啊,嘚瑟什么呢。作!
A粉:我A哥是凭自己实力出镜,不服?有本事B也去争取自己的镜头啊。
A粉:就是!守护全世界最好的小A!
B粉:呵呵。
B粉:他们又开始了,真恶心。
A粉:B没什么表现的机会,就不给人好脸色看,之后游戏也不好好参与,不喜欢。
B粉:谁要你喜欢了?废话真多,不爱看就滚!
A粉:自己要来上节目,还不让人说了?
A粉:就是!怕人说就趁早退出这个节目。
B粉:A的粉丝都是脑残吗?
B粉:可不是嘛,一群弱智在那儿嘤嘤狂吠。
A粉:呵,B和B的粉丝都是一个德行,又没实力,又没礼貌。
A粉:B除了会买热搜还会什么?
B粉:???
B粉:要不是隔着屏幕,我现在就上来揍你了。
A粉:来啊!不来你是我儿子。
A粉:一群弟弟。
B粉:我**
A粉:*
……

1.jpg

(上述小剧场为编者个人杜撰,并非节选自真实的明星和事件。请各路粉丝勿对号入座,如有冒犯,属实抱歉。)

不过尽管是杜撰的,相信大家看完之后还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因为我们平时在生活里确实非常容易见到各式各样的粉丝骂战,有的朋友也许甚至还曾是“战争”中冲锋陷阵的小兵。

青少年在追星的过程中,这种为了捍卫偶像的声誉和地位“挺身而出”的行为时常有之。这种现象往往见于网络而非现实世界,往往声势浩大而非孤身作战,往往最终双方面红耳赤咬牙切齿扭打作一团,而绝不会握手言和。

2.jpg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力量将平日里善良单纯的青少年粉丝群体变成嗜血的“斗士”厮杀在一起呢?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群体极化”(group polarization)。

什么是群体极化?

群体极化是社会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指的是拥有相同观点倾向的人通过群体讨论之后,更加固守原有观点且变得更为极端的一种社会现象。美国学者James Stoner在验证群体决策时最早提出了“群体极化”的概念,指“群体中原已存在的倾向性通过相互作用而得到加强,使一种观点朝着更极端的方向转移,即保守的更保守,冒险的会更冒险”(Stoner,1968)。一般来说,群体极化有以下三个特点(盘敏,2014):

1.群体讨论后形成的意见比之前所持的意见更为极端,也比群体内单个成员所持的观点更为偏激。

2.群体内部的意见趋向统一,成员通过放弃自己的异议来减少意见多样性,最终形成内部抱团、互表忠诚的意见共同体。

3.不同群体之间的差异增大,分歧加剧

3.jpg

我们结合这三个特点再来反观粉丝之间的骂战(以篇首的模拟情境为例)。其实最开始的时候双方粉丝的情绪并不激烈,只是在为自己的偶像发声,顺带轻轻吐槽了其他明星;然而随着“吐槽”的进行,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这场两派的“争斗”之中,双方的底气就越来越足,内部信念越来越统一且走向极端——那就是“我们的偶像更好,粉丝也比你们更好,我们要斗赢你们”,“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逐步统治了两方群体,导致双方之间的分歧变得不可调和,粉丝的心理弹性和对外界事物的接纳度被愤怒所取代,最终失去理智彻底沦为骂街的现场。

我们反过来想,假如只有两个人,同样地吐槽彼此的偶像,结局恐怕不会发展到这个地步。恰恰是因为群众的力量把每一个个体的观念收束到了一起,看到许许多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和他们站在一起,于是放大了他们维护偶像的意愿,放大了被吐槽时他们感受到的冒犯,放大了他们为此产生的愤怒情绪,“战争”才会爆发。

4.jpg

如此一来,群体极化的危害已经是显而易见了。从个人的角度看,群体极化会让人变得固执和偏激,看待事物的角度变得单一狭隘,接纳相异事物的能力急剧缩减,更易情绪化和做出不理智的行为。从社会角度看,群体极化一方面会制造和激化许多社会矛盾,导致社会生活动荡和不稳定;另一方面它会大幅降低社会群体思维行为的多样性和包容性,固步自封,阻碍社会发展。

我们为什么会被群体极化给操控呢?

对于群体极化形成机制的解释,现在相对公认的有两大主流理论,即社会比较理论 (Social Comparison Theory) 和有力论据理论 (Persuasive Argumentation Theory)(夏倩芳&原永涛,2017)。

1、社会比较理论(SCT)

社会比较理论(SCT)认为,群体极化是人们渴望被群体接纳和理解的结果。为了被群体理解和接纳,个体必须不断观察其他人的社会表达,并且按照群体和社会所认可的准则持续地修正乃至重塑自我认知和自我表现,最后形成与他人相似又略倾向极端的态度和立场;在这个过程中,自我表现策略发挥了决定性作用(Myers,1978)。

2、有力论据理论(PAT)

有力论据理论(PAT)认为,群体决策过程中的信息交流使得人们接触到更多、更新的论据,人们对这些论据以及此前所掌握的信息进行衡量和判断,从而形成态度和立场在不同方向上的偏移或者在同一方向上的强化;这些可能造成态度改变的信息的劝服力,通常取决于效度、可接受性和新奇性(Vinokur等,1977)。

对于青少年而言,正处在持续发展人格和探索自我同一性的阶段,一方面更加渴望被群体理解和接纳,另一方面更加需要他人的观点信息为自己的判断提供支持,因此他们就更易被众人的意见和情绪所裹挟而陷入群体极化。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觉得要当一个安安静静默默关注偶像的粉丝好难?是不是感觉“饭圈”之水深似海,互骂互撕逃不开?是不是悲观地认为追星一定会将青少年引向固执、狭隘、极端的深渊?

5.jpg

但其实,大家不用过于担心,不必把追星和追星族看做洪水猛兽。尽管我们已经了解到群体极化的可怕力量和危险之处,了解到它有可能会突然加身于这一群涉世不深的年轻朋友,但人们自身的人格特质会影响他们在追星时的行为方式。

一项关于中学生偶像崇拜特征的研究(李强&韩丁,2004)将中学生的偶像崇拜分为三个类型:感性型崇拜者、中性型崇拜者和理性型崇拜者。

其中,感性型崇拜者常常主动谋求关系中的主动和关键性地位,有支配和控制他人的欲望,这种崇拜者在追星时的非理性也是最强的,最容易被卷入群体极化的漩涡;而相比之下,中间型崇拜者的退缩和逃避、理性型崇拜者的冷静客观,都会让他们在面对群情激奋之时保持一定的克制,与那些夹枪带棒的言辞保持一定距离,而不会因为听到别人的声音就盲目冲上前去兴风作浪。

6.jpg

最后说两句

走进了5G时代,网络使用者的年龄限制进一步下降,越来越多的小朋友在各种平台之间穿梭流连,爱豆们的青少年粉丝群体也由于网络的便利而日益庞大。

编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希望年长一些的朋友们能更客观地看待网络上的各种骂战,少一些归咎,多一些包容,至少不要用自己的唇枪舌剑去为这场战斗添一把火。二是希望青少年朋友们能把对自家偶像的爱和善意分一点点给身边人或是陌生人;另外,当遇到不太友好的弹幕的时候,留给自己五秒钟时间冷静,然后你就会发现——嘿,那条弹幕已经飞走啦!

作者:家姻心理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作者介绍
努力搬砖的西西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20级硕士生
愿望是成为时间管理强者

徐女士是一个小学六年级学生的家长。自学校由于疫情改为网上授课以来,她便过上了“痛不欲生”的生活:

每天下班回家都会看到孩子抱着手机或平板的背影,在“上路别送!”“芜湖,起飞!”中早已把作业忘到了九霄云外;劝导往往没有效果,又会被扣上“啰嗦”的帽子;强行没收,又免不了引发一起恶战……导致徐女士一看见孩子在玩手机就怒发冲冠,可是孩子仍然屡教不改。

1.png

和徐女士有着同样烦恼的家长们,可以阅读《家姻心理》的网络成瘾系列推文,了解什么是网瘾(我的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了?|网络成瘾的概念与识别),通过网络成瘾测试(家姻心理自助平台)确定孩子是否符合网络成瘾的症状,并反思孩子网络成瘾的原因(孩子沉迷于网络,竟是因为?!| 网络沉迷背后的原因)。那么,在生活中家长该如何帮助孩子解决这一问题呢?

1冷静下来——理智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你是否像徐女士一样,看到孩子因为上网而忽视自己本该做的事情就怒气冲天,立刻开始对孩子的训斥?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已经表明,当父母批评指责孩子的时候,孩子与负面情绪相关的脑区激活增加、认知控制区域激活减弱,孩子很难思考、听进去父母的教导 (Lee et al., 2015)。当父母批评、责骂孩子的时候,孩子的听觉通路其实是关闭的,这意味着孩子听不见父母讲的任何一句话

另外,即使孩子因为看见父母的愤怒而暂停上网,也并没有真正意义上解决这一问题——争吵风波过去后,一旦有机会,孩子还是会继续上网。更为糟糕的是,孩子还与父母“对着干”,根本不听父母的,父母也往往无计可施,从而形成家庭治疗中所说的亲子之间关于玩网的“恶性循环”。

关于问题解决的方法有两种,一种是情绪应对,一种是问题应对。

心理学研究发现情绪应对是不能很好解决问题的 (D'Zurilla & Chang, 1995)。心理与经济学家卡尼曼在他的《思考:快与慢》一书中也指出,人脑存在两个处理系统:系统1(非理性系统)是感性的、直觉的、快速的,系统2(理性系统)则是理性的、逻辑的、慢速的,而只有在冷静下来通过理性系统处理问题时,才能更好的解决问题 (Kahneman, 2011)。

2.png

因此,当看见孩子沉迷上网时,父母要做的首先是平复自己的情绪,不要让情绪冲昏了头脑。如何平复情绪呢?可以采取呼吸放松的方式——

先慢慢地吸气,数5秒钟;然后,屏住呼吸5秒钟;最后,再把气呼出去,也数5秒钟。如果这个方法还不能平复情绪,父母还可以在“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小程序中找到一些放松冥想的音频,可以选一款对自己最有效的放松音频来听,让自己先冷静下来。

平复父母情绪的第二个方法就是改变对孩子上网的认知

情绪ABC理论 (Activating event-Belief-Consequence; Ellis, 1991) 告诉我们,人的情绪和行为受人认知影响: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产生与之相应的情绪和行为。当父母看见孩子上网就会产生不好的情绪,是因为父母认为孩子不好好学习、耽误了时间等等。但家庭治疗理论指出,凡事都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就像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你说它是半空的是对的,你说它是半满的也是对的,但两种答案反映了我们看待问题的视角:一种是积极的视角,一种是消极的视角。

孩子上网,父母更容易看见的是其不好的一面,而可能忘记了其也可能还有积极的一面。例如,不管您怎么说孩子,怎么骂孩子,孩子都不改变其对上网的热情和执着,说明孩子很有坚持性~

如果父母能够将孩子的这种坚持迁移到父母希望的事情上来,就把一件不好的事情变成了一件好的事情。这是家庭治疗中常使用的“再定义”方法(reframing)。父母们可以想想:您的孩子上网还有哪些好处?当您看到这些好处后,是不是心情就会放松一些、平复一些?

3.png

2改变无效地亲子互动模式——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

当父母看见孩子上网而大发脾气时,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基本上就是一种单向沟通的状态。父母会不听地唠叨、批评、指责孩子的上网行为,不会给孩子任何说话的机会;或者即使孩子说了话,但父母也会认为这是在辩解而加以拒绝。

父母冷静下来之后,需要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我们这么骂孩子,甚至是断电断网,更有甚者动手打孩子,孩子还是不会停止使用网络?很多时候父母都在一成不变地重复着这种无效的行为,但效果显然与与父母的预期不符合。

事实上,父母采用一成不变的无效行为,更多是从父母的角度出发,而很少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来考虑。这个时候,需要父母停止继续使用这些无效的行为,因为这已经被证明是没有效果的。

4.png

父母停止使用过去那些无效的方法之后,可以怎么做呢?可以与孩子聊聊下面两个问题——

1、孩子从上网中得到了什么?
2、是否可以教父母如何玩这些网络上的这些东西?

对这两个问题的沟通在透露出一个信息:过去上网是被父母所抵制的,孩子进而采取对抗的方式继续上网,而现在则是对孩子所做事情的一个认可。当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真诚时,也会改变不听父母话或者与父母对抗的方式。了解孩子真正的内心需求,才能进一步采取针对性的方法。

家庭治疗理论告诉我们,孩子的问题是亲子关系不良的外化,很多所谓的“网瘾少年”其实只是对父母压制的反抗、对家庭问题的逃避,当新的亲子互动模式替代了过去的互动模式之后,就给孩子的改变带来了可能 (Minuchin & Nichols, 1998)。另外,心理学研究早就发现,更为积极的亲子互动模式可以改善亲子关系、有助于亲子共同解决问题 (Eyberg & Robinson, 1982)。因此,要想改变孩子的上网问题,要先从改变亲子关系入手,和孩子站在同一边来帮助他,而不是成为孩子的敌人。

5.png

3寻找替代性满足心理需要的方法

在父母批评、责骂孩子,要孩子停止使用网络的时候,却忽视了一个问题:孩子不上网之后,可以做些什么事情?

我们在上篇推文中讲到,孩子可能会通过上网的方式来满足其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很好满足的心理需要。父母可以根据心理需要理论,从上面与孩子关于“孩子从上网中得到了什么?”的沟通中发现孩子想通过上网满足其哪些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得到的心理需要:成就需求、社交需求、权力或者影响力需求、娱乐需求、逃避失败的需求、情绪宣泄的需求等等。

在清楚了孩子都有哪些没有得到满足的心理需求之后,就可以与孩子一起商量,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用来替代性满足其心理需求的方式:例如,对于社交需求的孩子,可以鼓励孩子多与同学、同龄人参与线下的社交活动,如一起运动等;对于成就和影响力需求的孩子,可以在生活中与孩子共同完成有挑战性的任务(如爬山等),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体会成功;对于情绪发泄需求的孩子,可以帮助孩子寻找其他宣泄情绪的方法,例如运动;对于逃避现实需求的孩子,可以多陪伴孩子、与孩子交流,不一味让孩子学习、写作业,制定与孩子一起进行家庭活动的计划,减少孩子的独处时间……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制定这些计划的时候,父母不要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让孩子去做父母认为好的事情,而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哪些才是孩子认为更好的方式。有的时候,父母认为好的方式,并不一定适合孩子。

6.png

4及时发现并奖励变化

行为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要想改变孩子长久以来的不良习惯,必须经历长期的坚持。心理学中有关行为改变的经典五阶段理论认为(Norcross, Krebs, & Prochaska, 2011),人们要想改变自己的行为习惯,需要依次经历5个阶段——前沉思阶段、沉思阶段、准备改变阶段、行动阶段和保持阶段(见下表1)。一般而言,一个人经过努力可能会从行为改变的前一阶段进入下一阶段,但也可能会遭遇失败,从当前阶段倒退回上一阶段。

7.png

在做了上述事情之后,要想孩子维持改变,父母要学会两点:

一、及时发现孩子的改变,即使是细微的、略有改善的变化。例如,孩子原来可能是躲在自己的房间中上网,但是现在到客厅里当着父母的面上网;原来是每天玩到凌晨2、3点才睡,现在玩到晚上12点左右就睡了;原来是每天一玩就是好几个小时,但现在是玩1个小时或者一定时间就会休息一段时间等等。乍一看孩子上网的行为可能并没有达到父母的预期,但实际上孩子的行为已经在逐渐改变。如果父母看不到这些改变,依旧批评、责骂孩子,会很大程度打消孩子改变的积极性——反正我改不改都一样会受到批评、责骂,那我干嘛还要费劲改了之后再遭受一顿批评、责骂呢?因此,父母要首先成为孩子行为改变的一个观察者。

二、在孩子的行为有了改变之后,要及时给予表扬和奖励。行为主义的理论表明,个体的行为受到奖励后就会继续维持和增加这个行为。不要把孩子的改变看成是其理所当然、应该做的事情,要及时用孩子认为可以起到奖励作用的东西来奖励孩子。对于采用何种奖励,父母应当与孩子一起去协商。如果孩子想要的奖励一时无法实现,可以与孩子商量换一种奖励的方式。

总结
总而言之,按照家庭治疗理论,孩子上网行为是亲子关系的外化,因此,要想改变孩子的上网行为,除了孩子需要做出改变,父母也需要做出改变。父母改变了就会引起孩子的改变,从而形成亲子之间的良性循环。

生活中一定会有风有雨,但风雨过后都会有彩虹。相信自己找对原因,用对方法,孩子的上网行为就一定可以改变!家姻心理也会进一步青少年网络成瘾训练营,尽情期待!

往期回顾:
我的孩子是不是网络成瘾了?|网络成瘾的概念与识别
孩子沉迷于网络,竟是因为?!| 网络沉迷背后的原因

参考文献:
D'Zurilla, T. J., & Chang, E. C.(1995). The relations between social problem solving and coping. Cognitivetherapy and research, 19(5), 547-562.
Ellis, A. (1991). The revisedABC's of rational-emotive therapy (RET). Journal of Rational-Emotiveand Cognitive-Behavior Therapy, 9(3), 139-172.
Eyberg, S. M., & Robinson, E. A. (1982).Parent‐child interaction training: Effects on family functioning. Journalof Clinical Child & Adolescent Psychology, 11(2), 130-137.
Kahneman, D. (2011). Thinking, fast andslow. Macmillan.
Lee, K. H., Siegle, G. J., Dahl, R. E., Hooley, J.M., & Silk, J. S. (2015). Neural responses to maternal criticism in healthyyouth.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10(7),902-912.
Minuchin, S.,& Nichols, M. P. (1998). Structural family therapy.
Norcross, J. C., Krebs, P. M.,& Prochaska, J. O. (2011). Stages of chang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67(2), 143-154.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孙瑞汐
编 辑:罗 亚
美 编:申净旖

作者:北师大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李军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近年来,随着各种网络媒体、综艺节目的火爆,“追星”一度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前有《乘风破浪的姐姐》,后有《元气满满的哥哥》;前有在社交平台上疯狂为自己的爱豆打call,后有机场、酒店疯狂蹲守的行径。我们还会看到一些社会现象:学生因为没钱亲眼见到影星而自我伤害,家长为了阻止孩子追星,丢掉孩子爱豆的专辑和海报;把爱豆当成自己的奋斗目标,走上人生巅峰,成功追星。

不仅是对于当代青少年,相信很多家长在年轻时也会对偶像产生崇拜的感情。诚然,某些追星行为会耗费青少年大量精力和财力,而且也有研究表明非理性的追星行为会让青少年减少自我约束,产生不符合社会规范的行为(薛晓阳, 1997),但是,实际上,正确的追星(比如认同杰出人物的性格等成功因素),会更有助于自我的成长和发展。

1.png

青少年为什么热爱追星?
我们会发现,随着网络的兴起,一代代明星的起落兴衰,似乎追星这个群体,一直是以年轻化的面孔出现在大众面前,当然,周杰伦的粉丝是个例。这让我们不禁好奇,怎么年轻人追星追这么猛,年长一点的反而追不动了呢?

实际上,青少年追星,更多可以看作是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从对父母的依恋向寻求独立自我过程中的过渡性行为(岳晓东, 2004)。根据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人们随着年龄的发展会经历八个不同的阶段,而每一个阶段都会有不同的心理冲突,也就叫“危机”。而只有顺利解决每一个阶段的冲突,个体才会得到更好的发展。在青春期(12-18岁),青少年主要面临的是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自我同一性”(ego-identity)即“认定我是怎样的一个人”,包括自我个性、价值观、性取向、外貌、以及在某情况下的行为表现等。埃里克森认为,如果个体没办法在青春期建立自我同一性,就会面临角色混乱危机,也就是无法正确认识自己、自己的职责、自己承担的角色。比如对自我认识不清、茫然无目的、不知自己应该成为谁、对于与人相处感到恐惧与退缩,最后索性什么都不想,沉浸于自己的世界中,试图与外界隔绝甚至想要于消失于世界。

为了解决这一危机,青少年就会在日常接触最多且影响力大的人物身上寻求情感依托和价值认同,从而帮助自己形成自我同一性的稳定(埃里克松, 孙名之, 2015)。因此除了同伴群体之外,随着大众传媒渠道的增加,青少年获取偶像信息的渠道也越来越多,这种便利性也帮助偶像在青少年寻求自我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宋兴川, 金盛华, 2002)。比如,一些青少年会模仿偶像的穿着,购买同款服饰;培养和偶像一样的兴趣爱好;学习偶像的语言措辞等等。

2.png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行为能够给予处于迷茫时期的青少年一种情感上的慰藉,与此同时,青少年也会在追星的过程中,对以往的价值观念进行批判和发展,逐渐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岳晓东, 2004)。

追星与自我概念

除了自我同一性,“追星”还会对青少年自我概念的形成有积极的作用。

首先,来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自我概念。自我概念(Self-Concept),即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贺岭峰, 1996; 宋剑辉等, 1998),它是由反映评价、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

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们以小明同学语文考试得了90分为情境,来说明每一部分的具体含义。

1、反映评价
指个体从外界其他人那里获得的关于自己的评价信息。

同桌小美看到小明的分数后,对小明说,“哇!你的分真高,你学习真好!”同桌对小明肯定的评价,会让小明有一个良好的自我概念;而相反,如果小美说,“这么简单还考这么低的分”,这种否定的外界评价,就可能会让小明产生糟糕的自我概念。

2、社会比较
指在生活和工作中,个体会和其他人进行比较来确定衡量自己的标准。

在考卷下来之后,小明向周围的同学和朋友询问他们的分数来评估自己的得分是高还是低,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这种社会比较往往会伴随一生,并且个体也会从中发展和充实自我概念。

3、自我感觉
指个体看待自己的方式。

小明看到分数后,自己觉得非常满意,没有因为马虎大意而错题,于是决定好好奖励一些自己。小明用自己的评价方式——是否马虎,来看待自己这次考试的结果,获得自信,自我感觉也变得更好。

3.png

具体而言,个体就是通过经验、反省和他人的反馈这些过程中,逐步加深对自身的了解,形成自我概念。青少年期是自我概念发展的关键时期,他们渴望认识自我,努力寻找社会情境,通过自我认识及自我反馈来表现其特点和行为(Martinot, Delphine, & Monteil, Jean-Marc, 2000),学会辨证地分析自我,其自我概念内容也逐渐变得丰富多彩(刘惠军, 1999)。

4.png

【有无偶像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一项以普通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为调查对象的研究表明(姚计海, 申继亮, 2004),有偶像的中学生的自我概念要比无偶像的中学生更好, 这主要表现在同性关系,异性关系和非学业自我概念上,而在学业自我概念上没有显著差异。这一结果表明,中学生的追星行为对其自我概念的发展,尤其是建立良好的同性和异性关系具有重要意义,追星的中学生更倾向于对同伴关系和非学业方面的表现作出积极的自我认识与评价。

对于不同年级,追星对自我概念的影响也不同,其中高二和高三学生可能由于升学和高考的压力,对偶像的关注程度有所减轻,他们可能并不通过追星来提高自我评价,而是更关注自身的学业和未来发展。

【偶像类型对自我概念的影响】

研究者将偶像类型分为“ 歌星影星”,“ 著名人士”,“ 父母”,“ 体育明星”四类。问卷结果表明, 不同偶像类型对中学生所起到的榜样作用有所不同。

崇拜“著名人士”的中学生对于自己的体能和一般自我等方面评价更积极,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更具有信心, 能够更积极地认识与评价自己一些方面的表现;
崇拜“体育明星”的学生在自我体能方面评价更积极,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的体能具有更好的信心。

而如果崇拜“歌星影星”,相对来说对自我评价的积极程度更小,可能反映出中学生对自己缺乏积极评价或信心,从而通过追星来提高他们的自我认同和评价。

因此,总体来看,以“著名人士”和“体育明星”作为偶像对中学生自我概念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5.png

最后说两句

任何时代的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有对一些事物的憧憬和模仿,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而在当代条件下,追星却表现出狂热化、盲目化、消费化等趋势,这些问题的产生既与青少年心理发展阶段性有关,也与社会各方面的引导作用密切相关(赵畅, 2019)。追星本身也许不是件坏事,重要的是如何引导青少年正确追星,让偶像成为发展道路上的助力官。作为家长,要营造舒适宽松的家庭氛围,学会尊重并引导孩子采取理性正确的方式,注重挖掘偶像身上的优秀品质和精神,让追星转化为成长的动力(龚杰克, 赵福江, 2020)。

参考文献:
Martinot, Delphine, & Monteil, Jean-Marc. (2000). Use of the Self-Concept in Forming Preferences by French Students of Different Levels of Academic Achievement. The Journal of Social Psychology, 140(1), 119-131.
刘惠军.(1999). 中学生自我概念的发展特点.社会心理研究, 4: 28-33.
贺岭峰. (1996). 自我概念研究的概述. 心理科学进展, (3), 41-44.
宋剑辉等. (1998). 青少年自我概念的特点及培养. 心理科学, 21 (3):277-281.
埃里克松, & 孙名之. (2015). 同一性 青少年与危机 (政治心理学经典译丛). 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
宋兴川, & 金盛华. (2002). 多元选择--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青年研究, (11), 1-7.
赵畅. (2019). 当代青少年偶像崇拜研究. 中国青年社会科学. (06):122-127.
龚杰克, & 赵福江. (2020). “饭圈文化”对青少年价值观影响的原因分析与对策建议.中小学管理. (07):30-33.
宋秀玲. (2019). 中学生偶像崇拜对自我价值感的影响——身体满意度和学业自我效能感的调节作用.山西大学硕士论文.
薛晓阳. (1997). 偶像教育:教育理论的新概念.教育评论, (1): 22-25.
岳晓东. (2004). 论偶像-榜样教育. 中國教育學刊, (9), 17-58.
姚计海, & 申继亮. (2004). 中学生偶像崇拜与自我概念的关系研究. 心理科学, 27(1), 55-58.

策划 | 候贤睿
撰写 | 李 军
编辑 | 刘也行

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成立于1987年的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室。为了更好地传承和发展,经过重新整合各方面研究力量,“儿童道德发展研究室”更名为“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于2007年9月4日成立。现任中心主任是李丹教授,执行主任蔡丹教授。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以儿童系统发展观和生态发展观来研究儿童发展与家庭关系,并实现多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中心以上师大心理学系、学前教育系在儿童心理发展与家庭教育方面的学术积淀以及雄厚专业力量为基础又借助多年与心理学系展开合作研究的美国、加拿大、华东师大、复旦大学等国内外力量,共同致力于儿童发展研究以及与儿童发展紧密相关的家庭研究。

视频简介:围绕小学生常见的认知特点和学业特点展开分析,探索影响小学生认知发展的家庭环境,促进和谐的家庭活动,帮助小学生健康发展。
教师简介:蔡丹,上海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