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

作者:家姻心理 家姻心理
作者介绍
陶莞灵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7级本科生

现在的人们已经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了。我国网民的人数一直在增加,走在大街上随处可见低头玩手机的人群,孩子接触网络的年龄也越来越小。有人戏称,WiFi已经成为马斯洛需求层次中比生理需求还要更紧迫和基本的需求了。

1.jpg
网络对于当今青少年来说,正在逐渐成为不可或缺的存在,而疫情又让使用网络在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更高了。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2019年全国未成年人互联网使用情况研究报告,截至2019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已达到1.75亿,并且互联网对于低龄群体的渗透能力持续增强,32.9%的小学生网民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

青少年网络成瘾本身就是社会非常关注、家长们也非常头疼的问题,疫情的特殊环境下,网络成瘾以及如何督促青少年健康使用网络的问题就更加凸显出来了。

2.jpg

基于此,我们将推出以青少年网络成瘾为主题的系列推文(共5篇),本文将会介绍网络成瘾的基本概念、设别以及常见误区;之后的推文会详细介绍关于网瘾成因及三种解决办法,欢迎大家持续关注!

  1. 什么是网络成瘾?

3.jpg
图片来源:https://www.sohu.com/a/167417173_468524
由于网络的高度普及,网络成瘾,特别是网络游戏成瘾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关于网络成瘾的概念,公认的有两个核心成分:1、无法控制的上网行为;2、对日常社会功能、生活等产生了严重影响。

在诸多网络活动中,出现依赖问题最多,危害最为严重的是网络游戏成瘾。网络游戏成瘾已被纳入美国精神疾病诊断手册第五版当中,其认为网络游戏成瘾是一种持续的、反复的使用网络而沉迷于游戏的心理障碍。

4.jpg
图片来源:新浪游戏
除此之外,网络社交依赖、过度网络购物等问题也进入人们的视线,越来越成为干扰我们正常工作、学习和人际交往的因素。

无论是网络游戏、聊天,还是购物,网络的功能本该是使我们的生活更加方便、快捷和丰富,但不健康的网络使用行为,作为一种低效的生活方式,反而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不良的影响,不仅影响到了健康,还让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此外,网络无时无刻不在的高速变化与发展中,也对我们的生活影响越来越大,我们需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一问题。

5.jpg
图片来源:Pexels

  1. 如何识别网络成瘾?

了解了网络成瘾的概念,那么我们该如何判断孩子是否确实是网络成瘾了呢?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就已经有科学家编制了网络成瘾的诊断标准,这里我们也将借助美国科学家Young编制的一个网络成瘾的自评量表,以介绍一些网络成瘾的识别标准和先兆,帮助家长们认识网络成瘾并更好地预防或者及时寻求帮助。

需要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给出完整的量表和计分方式,如果觉得孩子可能出现问题,还是需要专业人员来进行判断和介入。

PS: 关于网络成瘾的科学测评,欢迎点击进入家姻心理应激自助平台,首页点击心理测评,选择Young的网瘾诊断量表或中文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版,一测就知道!

根据以下几点,家长和孩子可以进行简单的自我测评,如果有5-6条符合,则是中度网络依赖,而有7-8条符合时,则是重度依赖,需要引起注意。

我会全神贯注于网络活动,且在下线后仍继续想着上网时的情形。
我觉得需要花更多时间在网上才能得到满足。
我曾努力过多次想控制或停止使用网络,但并没有成功。
当我企图减少或停止使用网络时,我会感到心神不安、情绪低落或脾气暴躁。
我花费在网络上的时间比原先预想的要长。
我因为上网而损害了重要的人际关系,或者损失了就学或工作的机会。
我曾向家人、朋友或他人说谎以隐瞒自己使用网络的程度。
我把上网作为一种逃避问题或排遣不良情绪(如无助感,内疚,焦虑,沮丧)的方法。

6.jpg
此外,当孩子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可能是网络成瘾的信号,家长们需要对孩子进行持续的关注,引起重视:

1 网络使用时间

长时间使用网络是网络成瘾者的典型标志。

我们可以看到上面的量表中有两道题都是关于使用时间的。但很多人关于网络成瘾存在一个很大的误区,就是认为长时间使用网络=网络成瘾,其实不然。网络成瘾的人往往很长时间地使用网络,但我们并不能因此而反向归因,其实有很多长时间使用网络的人都属于正常的网络使用者,比如需要使用电脑进行办公的人或是电竞选手等。

其实,除了时间之外,家长更应该关注的是孩子的网络使用内容,这是与网络成瘾更直接相关的一个因素。

网络使用大概可以划分为工具性使用和娱乐性使用,上网查阅资料、学习电脑编程等活动均属于工具性使用,而打游戏、看视频等活动则属于娱乐性使用。通常,如果孩子的大部分上网活动都属于工具性使用的话,网络使用其实是可以很大程度上提升其生活和学习能力的,但如果孩子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娱乐性网络使用,则可能存在网络成瘾的风险。

7.jpg
图片来源:https://36kr.com/p/1721820528641

2 无法控制网络使用
成瘾现象的重要表现和判断标准之一就是无法控制地使用某种事物或做出某种行为。无法控制的表现包括:

1) 试图停止和自我控制使用网络但总是无法成功,并且对于严重的网络成瘾,即使外界力量介入也无法加以控制,家长遇到这种情况时会感到十分绝望和无奈,需要寻求专业的帮助。

2) 离开手机或电脑或者试图控制时会出现类似“戒断反应”,即总是想着上网的情形、渴望回到上网的状态,情绪会变得低落、焦躁或敏感易怒。

3 网络使用对日常生活造成负面影响

这一点是识别是否为网络成瘾的最重要的标准。如今网络已成为现代人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东西,生活中我们会不可避免地大量使用网络,孩子也是一样,因此我们不能轻易地根据网络使用时长等表现就判断孩子是网络成瘾。

成瘾被看作一种心理障碍,而所有心理障碍的判断标准中最核心的一条就是,个体的日常生活和正常的社交功能受到了影响。

如果说孩子既长时间和无法控制地使用网络,而且因为使用网络而导致无法正常学习生活,甚至出现情绪失控的情况,常常和父母争吵、无法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等,最严重的是孩子已经无法正常地建立人际关系或已有的人际关系受到损害,那么家长就需要注意了。

总结
了解网络成瘾是探讨如何识别和应对网络成瘾的基础。我们既要认识到,适度的网络使用对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成长都是非常有帮助且必要的,不能直接将网络视作洪水猛兽一概禁绝,同时也要关注孩子的网络使用是否出现一些不正常的现象,如果出现问题要及时引起重视和寻求帮助。

策 划:方晓义
撰 稿:陶莞灵
编 辑:罗 亚
美 编:申净旖

作者:婚姻家庭研究咨询中心 婚姻家庭研究与咨询中心
北师大中国婚姻家庭研究小组
我们隶属于北京师范大学发展心理研究院,专注于中国婚姻与家庭研究,致力于将实用有趣的学术成果分享给大家。

本期作者
木 笔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2018级本科生
中国婚姻家庭小组成员

在朋友圈一片“孤寡”的蛙声和“不孤”的布谷鸟叫声中,热闹的七夕终于到了,每年都会有许多单身男女凑热闹,而真正在一起的伴侣愿意过七夕节的人却很少,其中就包括互动模式中存在“追”“逃”模式的伴侣们。

一、什么是“追与逃”的互动模式

我们且从下面一段简短的对话说起。

W(妻子):“今天七夕,我们出去逛逛街吧。”
H(丈夫):“我累了,想看会儿电视。街哪天都能逛,改天再去吧。”
W:“你电视哪天不能看?趁今天是七夕,我们正好出去走走。”
H:“我真的不想去。”
W:“好吧,那我们就在小区随便逛逛,说说话总行了吧?”
H:“我真挺累的,没心情。”

不知道各位读者代入感怎么样,特别是女性朋友们,是不是已经开始生气了?别着急,我们先不对这个对话中的关系做评价,先来看“追”和“逃”的定义:当一方努力寻求亲近、交流的情感联结时,另一方却冷淡回应甚至回避、拒绝——一方拼命地“追”,而另一方则努力地“逃”。这种追-逃的沟通模式最终往往使得谈话的二人不欢而散,追的一方想着“为什么你总是躲着我”,逃的一方认为“为什么你不能给我一点自己的时间”,两人各自闷闷不乐(Wile, 2013)。

1.png

看到这里我们会奇怪,这是为什么,这难道不是伴侣交往过程中很正常的一面吗?为什么会被称为“追”和“逃”的模式,不是每对夫妻都有这样的时候吗?

我们需要强调的是,这种互动模式也许是我们有心的,也许是无意间采取的,会有一些夫妻在沟通中是这样的模式,也会有夫妻有多种沟通模式,“追”“逃”仅仅是其中一种。以《三十而已》中的钟晓芹和陈屿为例,前期钟晓芹在家看剧,陈屿在家养鱼,二人在家几乎互不打扰,而当晓芹对陈屿有所要求时,陈屿几乎也很偶然地每次都会有工作,有应酬,当然这里我们就暂且默认这种戏剧效果;我们需要看到的是,当晓芹愤怒于陈屿打电话不接、微信不回,从不把自己说“换门把手”这种小事放心上时,陈屿的工作几乎都快丢了;工作压力是一方面,陈屿回到家中同时还要受到妻子的一顿质问,作为一个不善于表达情感的人,陈屿选择沉默,但陈屿越是沉默,越是闭口不谈,晓芹就越是生气,越是沉浸在自己的控诉之中。

2.jpg
3.png

从不问丈夫经历什么,只关心自己需求的钟晓芹,和不说自己为家里做了什么,默默抗下所有指责的陈屿二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追-逃的沟通模式往往会逐步演化成为更易危害亲密关系的沟通方式,形成追-逃→攻击-回避→攻击-攻击→回避-回避的恶性循环(Wile, 2013)。例如文章开头的对话中,一方寻求共处时间的提议被另一方回避时:

W(妻子):“你总是没心情,你永远都不会有心情和我待在一起。”
H(丈夫):(沉默)
W:“连话都不想说了?你就是不想和我一起做任何事,就像你爸对待你妈那样!”
H:“能不能不要一吵架就说到我爸妈?你能不能不要这么咄咄逼人!”
W:“因为这就是事实!你就是跟你爸那德性一样”
H:“住口!我们总是待在一起,做很多事,还不够吗?你不能给我一点自己的时间吗?”
W:“总是在一起?你总是和手机、电视、工作在一起吧?你眼里还有我的存在吗?”
H:“(叹气)我累了,不想和你吵。”
W: “我才不想和你吵。”
H:“我也不想和你吵。”

4.jpg
攻击——攻击

一个很有趣的点在于,我们会发现对话结尾两个人说自己不想和对方吵架,但是两个人吵架的时候却比谁都厉害,最终,双方都采取回避的策略结束了对话。在冲突过后,追的一方可能会想“我刚才确实不该把他/她逼的太紧”,而逃的一方则想到“我不能总是回避他/她、拒绝他/她的提议”。因此,在接下来一段时间里,两人可能会试着多满足一些对方的需求,然而为了互相迁就而做出的努力往往是暂时的,且并不足以满足对方,最后,追的一方仍然会因为感受不到足够的情感联结而再次开启新一轮“追逃”。

另外,追-逃的规律除了出现在沟通方式中,还会深入在双方的肢体语言、语气和表情里。希望回避的人往往不会直面另一方的眼神,语气淡漠,他们撇嘴、转头、做其他事情的举动会使得追的一方采用更激烈的语气和更多的肢体动作,以引起他们的注意。

5.png
攻击——回避

二、追-逃模式的影响及其存在现状

追-逃的沟通模式一旦形成,双方可能会在上述的循环中兜兜转转无数次。正是因此,这样的沟通方式被认为是一种负性婚姻行为,甚至被当做区分幸福和不幸婚姻的标签(曾红, 2012)。大量研究也证明,追-逃的消极沟通模式与婚姻满意度、主观幸福感均有负相关关系,甚至与离婚行为也有关,越多采用这种沟通方式的夫妻,其体验到的婚姻满意度越低(石占菊, 2018; 曾红, 2012; Gottman & Notarius, 2000)。

目前研究发现,夫妻间追-逃沟通模式表现出明显的性别差异,女性会更多地追,男性则更多地逃。因为在性别角色塑造的过程中,受社会因素影响,女性更注重表达、更依赖亲密关系,因而更容易成为追的一方;男性偏好理性、独立,害怕过度的亲密和依恋,因而更容易成为逃的一方(何莞婷, 寇彧, 2010; Eldridge, Sevier, Jones, & Atkins, 2007)。

曾红(2012)对珠三角地区已婚人群的调查发现,在几种主要的婚姻沟通模式中,积极的建设性沟通方式被使用的频率最高,而追-逃模式被使用的频率仅次于建设性沟通,其中妻子追-丈夫逃的模式显著多于妻子逃-丈夫追。因此,追-逃模式被认为是婚姻冲突中最基本的沟通方式。

6.jpg

三、追-逃模式如何形成

在婴儿与养育者间形成的情感联结被称为依恋情绪。Ainsworth, Blehar, Waters和Wall(1978)发现,大多数婴儿会将依恋对象(即养育者)作为“安全基地”,当依恋对象在场时可以自由探索陌生的环境,当突然与依恋对象分离时则表现出焦虑情绪。

在成人的亲密关系中,依恋情绪仍然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人在亲密关系中也会产生分离焦虑,并表现出将对方作为安全庇护所和自由探索的安全基地等依恋行为。Crowell, Fraley和Shaver(1999)提出成人依恋关系中存在焦虑和回避两种行为方式。

而在追-逃的关系中,追的一方往往焦虑程度较高、回避程度较低,当自己寻求亲密的愿望不被满足时,就倾向于“过度激活”并不断表达自己的情绪,更加强烈地想要依附于对方或要求对方接受自己的给予,被拒绝时反而更加焦虑与绝望,造成一次次冲突的加剧。

7.png

逃的一方往往回避程度较高、焦虑程度较低,倾向于将内心的情绪压抑,甚至自我否定依恋的需求、避免亲密和亲近,从认知、情感、以及行为上最大化的和其他人保持距离。因为他们不期待能在关系中满足自己的依恋需求,所以否认自己的脆弱和对他人的需要,从而降低心理的紧张和焦虑。他们会表现得更为被动,但这种被动容易被追的一方解释为冷漠和敌意(Johnson, 2004)。

在追-逃过程中,双方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都属于深层情绪,源于依恋的需求和恐惧,但深层情绪较少被个体意识到。在沟通中直接表现出来的往往是表层情绪,例如,追的一方常常倾诉自己的愤怒、孤独、受伤和沮丧;逃的一方看似冷静、没有情绪体验,实际上他们的内心深处可能是麻木、不知所措的,或者难以找到词语来形容自己的感受(Harvey, 2019)。

8.png

关系中双方追与逃的恶性循环,实则是情绪的恶性循环。当追的一方感到越来越被抛弃、被疏离,依恋焦虑便会过度激活,情绪压力增大,从而加强对亲密感的追求。而逃的一方此时则会感到个人空间更多地被侵入,麻木或不知所措的反应强度增加,导致其更多地逃避、远离对方,这反过来又增加了对方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9.jpg

由此可见,不安全的依恋模式和消极情绪的压抑、隐藏、积累使得追-逃的恶性循环不断轮回下去。那么,陷入怪圈的双方要如何意识到这个恶性循环呢?又如何让追的人停止追,逃的人停止逃?

首先,不妨填写下方的问卷来了解自己和配偶的沟通模式吧。

夫妻沟通模式量表

请根据您和您配偶在日常互动中的实际情况对以下陈述进行评定,其中,1代表“最不可能”,9代表“最可能”,中间的数字表示强度递增。

10.jpg

第2、6、8题的分数相加为相互建设性沟通的得分,第3、4、9、10、11、12、13、14、16题的分数相加为要求/回避沟通的得分,第1、5、7、15题得分相加为相互回避沟通的得分。得分越高说明你们更多地采取这种沟通方式。更多运用建设性沟通方式的夫妻能更有效地解决冲突问题,增进相互的理解,从而提高婚姻质量和夫妻双方的主观幸福感(曾红, 2012);而过多使用消极的沟通方式通常会降低婚姻质量和主观幸福感,且此类夫妻的离婚率也更高(申瑞娟, 2012)。具体应该如何摆脱消极的沟通模式呢?请关注我们的下一篇文章。

做完问卷,你和配偶的沟通模式是哪种类型?你们之间的沟通方式有什么特点呢

参考文献:
Ainsworth, M. D. S., Blehar, M. C., Waters, E., & Wall, S. (1978). Patterns of attachment:A psychological study of the stranger situation. Hillsdale, NJ: Erbaum.
Crowell J A, Fraley R C, & Shaver P R. (1999). Measurement of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Adolescent and Adult Attachment. In: Cassidy J, Shaver P R ed. Handbook of Attachment: Theory, Research,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New York: Guilford Press, 434~468
Gottman, J. M, & Notarius,C.I. (2000). Decade review: observing marital interaction. Journal of Marriage & Fanuily: 62(4), 927-947.
Harvey A.M. (2019). Secondary Emotions in Emotionally Focused Therapy. In: Lebow J.L., Chambers A.L., Breunlin D.C. (eds) Encyclopedia of Couple and Family Therapy. Springer, Cham.
Johnson, S. M. (2004). The practice of emotionally focused couple therapy: Creating connection (2nd ed.). New York: Brunner-Routledge.
Wile, D. B. (2013). Opening the Circle of Pursuit and Distance. Family Process, 52(1), 19–32.
何莞婷, 寇彧. (2010). 西方婚姻沟通研究进展述评. 心理科学进展, 18(11): 1808-1813.
申瑞娟. (2012). 婚姻沟通对婚姻质量及离婚的影响研究. 西南大学.
石占菊. (2018). 工作家庭冲突与婚姻满意度:夫妻沟通模式的中介作用和人际情绪调节的调节作用. 西北师范大学.
曾红. (2012). 婚姻沟通模式、主观幸福感及其关系的研究.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49(01): 123-127.

撰写 | 木笔
策划 | 刘也行
编辑 | 候贤睿、王思懿

作者:唐少少 北师大赛客双创中心 7月26日
双创中心「心理学101工作室」成员原创内容 | 本文来自于知乎回答「如何以「2030 年,我心理学毕业」为开头写一个故事?」

作者 唐少少

1.png

▲▲▲

1

2030年,我心理学毕业。

这一年北京的夏天好像比以往热了许多。事实上,北京的夏天越来越热,大有赶超重庆,比肩赤道之势。我和其余148只等待出栏的小猪穿着黑色的学士服,等待着照好像永远也轮不到我们的毕业照。

站在前面的王叔捅咕完了手机,转头问我:“昊子,晚上西操散伙局,来不来?”

“来,都谁呀?”

“就咱们宿舍这四个美男子。”

我嘴角抽了抽,“你能不能不要这么 gay gay 的。”

王叔还没开口,班主任的魔音灌耳就来了:“后面那俩别唠了,跟上队伍。”

我站在最后一排的铁架子上,阳光晃得我睁不开眼睛,脑子却开始跑马灯一样回忆起这四年的时光。若干年后的某一个时刻,我才明白当时的跑马灯意味着什么:人类几百万年来进化的基因在那一刻表达,给予我预警——你的人类生活结束了,社畜生活开始了。

后来林成听完我的心路历程之后,发出了一如既往的感慨:你知道什么叫一根直肠通大脑吗?

2

晚上的西操人声鼎沸,比太阳杯足球赛时来看的人还多。

“为什么?你说为什么?”王叔拎着一打啤酒,对着满操场的人摇头。

林成也摇了摇头,“算了,还是去邱季端北的大台阶吧,我来的时候看那边没几个人。”

王叔显然还是很不满:“靠,平时的时候在邱季端北喝酒,毕业了还是在邱季端北喝酒,你说偌大的北师大,怎么就容不下一个喝酒的地方?”

林成:“北师大不大。”

周铭补刀:“而且在宿舍也可以喝,这样万一你喝多了我们还不用抬着你回宿舍。”

王叔:“宿舍那么小,怎么能容得下我的志向。”

我:“北师大宿舍四十年前就这样,你知足吧,十几年前连空调都没有。”

周铭再次补刀:“而且你的志向是去南极喝啤酒。”

王叔:“我是要研究极端环境心理学!

林成再次加入了补刀队列:“友情提醒,现在南极的室外可能已经不能速冰啤酒了,等你硕士毕业,估计研究的环境就要从极冷变成极热了。”

王叔:“……都毕业了,你们不能给我留点面子吗?”

听到毕业两个字,周铭苦笑,“我不想毕业,我感觉我还是个孩子,就要去教孩子了。”

周铭是我们宿舍里学习最刻苦的人,刻苦到每一门课选的都是作业最多、老师最严格、给分最低的那个班,每一学期不是在做作业、做实验,就是在去图书馆和实验室的路上。

但天道并不酬勤,我们级的推免计分方式大变,将科研方向和实践方向的同学混在一起进行排名,周铭以一位之差失去了推免名额;而考研的时候,周铭的公共课发挥失常,连复试都没进。

我时常觉得,周铭是学院不合理制度的牺牲品。听说在我们入学之前,学院中以科研为重,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鄙视链:神经科学 > 行为实验 > 追踪研究 > 横断问卷 > 心理咨询 > 其它实践,但在我们入学那一年,学院迫于就业率低的长期压力,改变了培养方案,使得实践的地位节节飙升,甚至大有赶超科研之势。

我是培养方案的受益者,对科研没有什么兴趣,只想着学点“有用”的东西。但是,也有很多的周铭们非常不满,每天都在祈祷培养方案改回去。

林成的话打破了我的思绪:“没事,好好接受幼龄智人的再教育。”

周铭却没接茬,“不过我挺知足的,雨涵和我一起面试的,最后学校录了我。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我是男生……”

王叔和林成几乎是同时说道,“当然(不)是了。”

本来说话就大大咧咧的王叔在酒精的催化下更加口无遮拦,“雨涵什么水平,你什么水平,人家雨涵从大二就开始去支教,去学校实习,你总共站在讲台的时间超过一个星期了吗你?可怜我女神……”

周铭本来就黯淡的眼神又暗了一分。他曾经和我说过,他有时会因为自己是个男生而感到幸运,但更多的时间,他为那些出色的女生感到不值。可是作为既得利益者,自己说出来的每个字都仿佛是嘲讽。

“只凭借性别来讨论问题是片面的,我觉得周铭更适合那个学校,”涉及到自己研究的领域,林成突然认真了起来,“不过我导最近在研究的项目里,有一个小题目是针对那些性别歧视的人精准投放反歧视视频。”

“我以为这个技术早就实现了呢,现在我一打开抖音铺天盖地的都是喝酒有害健康的段子。”王叔又开了一听啤酒。

我:“你少喝点吧,当初要不是报志愿的时候喝酒,你现在估计就是物理系第一了。”

王叔:“心理学院第二有什么不好的。”

……我是这个学霸宿舍的叛徒。

3

虽然王叔喝酒的频率和周铭做实验的频率差不多,但他的酒量和周铭的科研能力相比完全不是对手,三听啤酒下肚,王叔已经进入了半蒙半醒的迷离状态,扯着周铭的手说要给他算命:“我跟你说,你这学业线断了一块,然后又续上了,一直到手背那么长,哦不对,男左女右,你这是右手……”

林成看了一会两脸认真的王叔和周铭,然后转头问我:“所以你确定要去那个小公司做用户研究?你们公司有用户吗?”

我觉得林成的基因八成和正常人的不一样,人家的DNA链是ATCG,林成的DNA链是DUSHE,大写的毒舌。

在心里翻了三个白眼之后,我装作云淡风轻地说,“你有没有听说过,在风口上猪都能飞起来,现在脑机接口的游戏就是大风。”

林成:“你有没有听说过,一根直肠通大脑,你上课学的传销洗脑画大饼之术都忘光了吗?”

我:“月薪两万二,五险一金。”

林成没说话,嘴里念念有词。

我:“你在叨咕什么?”

林成:“我在算,等你攒够老婆本的时候,是不是全世界都允许同性恋婚姻了,‘我说日天绝不日地’同学。”

卧槽,我掉马了?不对啊,林成怎么知道的?

我:“你就是离我0.1km那个一串英文名的?”

林成:“……那是法语。”

我惊得直接站了起来,“你说你暗恋你室友……是王叔还是周铭?”

林成:“你说你也暗恋室友……是王叔还是周铭?”

4

而此时的王叔和周铭,已经从看手相演化成了看面相。王叔还信誓旦旦地和周铭说,自己看面相的依据是大样本的顶刊文献。周铭求助似的看向我俩,“我们,不然,回去吧。”

我点了点头,和周铭一起扶起了王叔。

回宿舍的路并不长,但王叔一直试图蹲下,用他的原话来说,“我看见视崖了。”

林成突然说道,“我听说伦敦的男人很帅,”然后凑到我耳边说,“你要是不去的话,说不定我就移情别恋了。”

王叔蹲在地上比比划划,大着舌头说,“再帅能帅过我昊哥吗?”

我瞪了林成一眼,感觉他现在不仅毒舌,而且无耻。

“跟我一起去英国吧。”林成正经了很多。

我看着林成的眼睛,“算了,等你回来,我差不多也攒够老婆本了。”

“是老公本。”

注:性别部分内容受与@四海明阳的讨论启发

「四海明阳:我觉得十年后,也很难跳出现在的性别等级」

                            • -

「四海明阳:及时性别平等、性别刻板印象、性别意识形态、性别偏见被研究得很透彻,仍旧难以改变普通人对性别的看法」

                            • -

「四海明阳:所以十年后如果性别研究很成熟的话,应该更多地着眼于干预,而不是新的结论」

                            • -

作者:来访者说主创同学 来访者说

每一个箱庭其实都是自我,都是当时的我的内心世界的现实表达,每一个挑选的玩具和它们的位置还有代表的含义,箱庭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可以去探索和发现的地方。

1.webp.jpg
“一箱沙子、一柜子玩具,像小孩子过家家游戏一样的活动,这能对人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 心理咨询体验分享系列:箱庭(沙盘)体验

本期作者:陶陶

北师大心理学大四学生,努力向内生长的心理学小白。

| 知识资料卡

箱庭疗法是在治疗者(咨询师)的陪伴下,来访者从玩具架上自由挑选玩具,在盛有细沙的特制箱子里进行自我表现的一种心理疗法。在自由与受保护的空间里,通过投射的方式,将难以言语化的无形的东西有形化,使来访者的自我治愈力得以发挥。箱庭疗法不仅是一种适用于儿童的游戏疗法,也适用于成人及团体治疗。

在进入心理学专业乃至通过课程接触箱庭之前,我对它的印象还是非常模糊的,甚至是可有可无的、有点表面功夫的存在。虽然在中学或者在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都能看到玩具柜和沙箱,但是自己也从未亲身去体验过。因为课程的原因,在张日昇老师的理论讲解之下开始对箱庭产生了一些兴趣和好奇,但更多的还是有点质疑的味道:一箱沙子、一柜子玩具,像小孩子过家家游戏一样的活动,这能对人产生什么样的效果呢?

在几天的箱庭课程快结束时,我通过课堂活动终于亲身体验了一次个体箱庭,在这之后的近半年时间里,又陆陆续续地做了10次,现在回头翻出了之前自己的箱庭作品来回顾,我才发现自己通过这些切身的体验已经重新认识了箱庭,对于前面提出来的问题,我现在也有了一个自己的答案。这里我挑选了自己印象最深刻的三次箱庭,来分享我对箱庭的一些理解和思考,回顾箱庭是如何陪伴我认识自己、治愈自己的。

2.webp.jpg

(图注:箱庭课张日昇老师的办公室,也是我一直做箱庭的地方)

01.第一次箱庭:“在玩具箱里看到“无脸男”,我觉得它像我。”

我在箱庭课上体验的个体箱庭,虽然不是很完整,也有一点课堂展示的意味,但也就算作我所有箱庭里面的第一次了。当时是一个师姐陪我做的箱庭(后来也一直是她,非常感谢她的支持),我跟着她战战兢兢来到老师的办公室,看到一柜子各式各样的玩具,开始有些不知所措,万一我什么也摆不出来怎么办?

这时师姐说:“先来摸摸沙子吧。”我便试着把手伸进沙子里,凉凉的感觉立刻包裹了我的双手,好像也在安抚我有些急躁的心情。任凭双手在沙子里埋了一会儿,我开始试着抓起一把沙子然后让它们缓缓从手里滑落,那种细腻的触感让我的脑海中浮起了一些对于大海和沙滩的记忆,啊,不如来做个沙滩吧。我开始从沙箱的边缘把沙子向另一边推过去,露出了沙箱底部的蓝色,真的做出了一片小小的海滩。整个过程中,师姐一直坐在沙箱的另一边,她没有说什么,但我能感觉到她一直在关注着我做的事情。我想起刚才在玩具柜里看见一些很漂亮的贝壳,正好可以用来点缀我的沙滩,便挑了几个拿过来嵌在沙子里,顺便还拣了两艘小船放在蓝色的“大海”里。不知不觉中,我已经逐渐开始投入在创造这一方小小的世界当中了。

我想在玩具柜里找到一个能够代表我的东西(也就是箱庭理论中所说的“自我像”),站在柜子前面搜索了很久,突然在一堆小动物当中看见了四只很可爱的小猫,它们其实是一只小猫的四种不同的姿势和情绪,我当时就觉得它们很像我的外在,有很不同的样子,可以笑得很疯,也会很伤心地哭泣。接着我又找了几个不同的动物来代替我生活中的一些他人,这过程中我看到了一个《千与千寻》中的无脸男,看着它我又感觉到了一种共鸣,我觉得它像我,像我现在内心的一个重要部分,像一些一直在困扰着我的东西,虽然也不太清楚为什么,但我还是把它拿了出来。

当我最后觉得没有什么可以添加的了,旁边没有说话一直认真看着我摆弄的咨询师师姐说:“能说说这些东西都代表着什么吗?”我便饶有兴致地跟师姐讲了一遍这些玩具代表着什么,为什么要这么放,她一直非常好奇和关注地认真听着。“现在来给这个箱庭起一个名字吧。”我看着那个无脸男,我心里已经把它当作我内心的样子了,它周围有一圈篱笆,篱笆外有生长着的树木花草,而且好像正在试着往篱笆里面生长,试着去突破一些什么。于是我开口说:“就叫‘生长’吧。”

3.webp.jpg
(图注:第一次箱庭,取名“生长”)

02.空荡荡的箱庭:“我感觉这好像现在的我,一个人孤单地处在一片空荡荡的地方。”

第一次箱庭之后,我开始比较稳定地过一周或者两周就去找师姐做一次箱庭,每一次都在一个小时左右,我会先和她说说最近发生的事或者想到的事,然后再开始做箱庭(箱庭过程中其实是比较自由的,陪伴者一般都会说你想什么时候开始,或者想做什么样的箱庭都可以)。那是一个酷热的暑假里的一天,我和师姐进入办公室坐下之后,我照例开始跟师姐聊一些最近发生的事情。我当时因为一些不顺心的事情状态很差,就更多地想要倾诉,大概半个小时之后,我对师姐说:“我不知道今天想做些什么了。”我用手摆弄着沙子,随意地在中间划出了一个圈,但脑子里非常混乱,没有什么力气去像之前一样创造一些东西了。许久,我站起身从柜子里取下了无脸男,从第一次开始它已经成了代表我自己的玩具形象。我把它放在沙箱的中心,我感觉这好像现在的我,一个人孤单地处在一片空荡荡的地方,周围好像什么人和事都看不见。我看着它,也好像在看着自己。

最后,我给这个箱庭作品起名为“淹没”。
4.webp.jpg

03.创造与成长:“原来我可以创造出这样美好的东西啊”

第三个箱庭其实是我目前为止最喜欢的一个,因为它让我从创造它的过程中真的看到了自己的力量和成长。这个箱庭的名字叫“对话”,其实它表达了我的内心世界以及我的理想状态。我非常喜欢在沙箱中创造出“水”的感觉,当我努力做出了一条漂亮的小河,一块恰到好处的池塘,我心里就会非常满足和快乐。我在做这个箱庭的时候整个人是完全沉浸在其中的,非常享受地把喜欢的植物、人物和建筑物放在沙箱里,并且不厌其烦地调整它们到自己最满意的样子。当我做好了以后看着自己的作品,突然有了一种力量感,原来我可以创造出这样美好的东西啊。这一次我真正地通过这个制作箱庭的过程感受到了治愈和自己的力量所在。

5.webp.jpg

04.结语:“自我探索在其次,重要的是找到了一个安全而可以容纳和表达自我的小世界。”

当我回看自己做过的这些箱庭,非常有感触的一点是,每一个箱庭其实都是自我,都是当时的我的内心世界的现实表达,每一个挑选的玩具和它们的位置还有代表的含义,箱庭里的每一处细节,都是有意义的,都是可以去探索和发现的地方。其实探索也都在其次,箱庭的力量对我来说是让我找到了一个安全而可以容纳和表达自我的小世界,在这里我可以随心所欲地去创造,在这个过程中感受到了接纳,也能够在某种层面上看到自己内心的样子,从而更加深入地认识自我,在创造中看见自己的成长和力量。

6.webp.jpg